古玉居说玉:古玉鉴定秘籍
古玉鉴定六点方法及辨伪

古玉鉴定六点方法及辨伪1.材质鉴定:古玉的常见材质有玛瑙、水晶、翡翠等,其中最贵重的是翡翠。
鉴定材质的方法有触感、冷热感知、硬度测试等。
一般来说,翡翠手感温润,冷热感知明显;玛瑙的硬度较高,质地细腻;而水晶透明度较高,光亮度好,具有独特的冷热感知。
2.纹理鉴定:古玉的纹理通常包括蟠纹、兽纹、花纹等。
首先要观察纹路的整体分布是否自然,其次要仔细观察纹路的连续性和流畅度,辨别是否有刻意加工的痕迹。
同时,要结合其所属时期的造型风格和题材,进行对比鉴定。
3.颜色鉴定:古玉的颜色主要包括白色、黄色、墨绿色、紫色等。
颜色的明度、鲜艳度、均匀度都是判断其真伪的依据。
在进行鉴定时,可以通过观察颜色的深浅程度、渗透性以及与常见玉石的对比鉴定来判断真假。
4.重量鉴定:古玉的重量也是鉴定其真伪的重要指标之一、根据古玉的体积和材质,可以大致估算其重量。
真正的古玉通常比较重,因为天然石质相对较重;而假的古玉由于采用了人工材质,往往比较轻。
5.声音鉴定:古玉在敲击时会发出特殊的声音。
一般来说,真古玉发出的声音响亮、清脆、均匀,具有回音;而假的古玉会产生沉闷、杂音较多的声音。
这是因为真古玉具有坚硬的结构,回音时间较长;而假古玉通常使用人工材质,声音较差。
6.文物鉴定:古玉作为文物,通常还需要对其历史背景、风格特点等进行鉴定。
这需要涉及到一定的历史知识和专业经验,同时需要参考相关资料和专家的意见。
如有可能,最好请专业人士进行鉴定。
最后,要提醒的是,古玉的鉴定需要多方面的综合分析和专业知识,单凭其中一种方法是无法完全确定其真伪的。
因此,如果对古玉鉴定不够了解,建议尽量找专业的古玉鉴定机构或请有经验的专业人士进行鉴定。
古玉最简单的鉴定方法

古玉最简单的鉴定方法
古玉最简单的鉴定方法,可以根据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判断:
1. 观察颜色:古玉的颜色多种多样,包括白色、灰色、黄褐色和墨绿色等。
需要注意的是,正品古玉的颜色通常会因为长期埋藏在地下而有所变化,有一定的自然气息。
2. 看花纹:古玉常常有纹路和纹理,一般有“黄玉流纹”、“青
玉开片”等特点。
这些花纹应该显示出一定的规律性和自然性,如果看起来过于机械、人为,则可能是仿制品。
3. 摸质地:古玉的质地通常较为细腻,手感温润。
真品古玉通常具有一定的光泽,而且摸起来会有一种石头的质感。
4. 看断面:可以通过观察古玉的断面来判断真伪。
古玉的断面应该呈现出与整体相匹配的色彩和纹理。
如果断面的颜色与整体不一致,或者有明显的瑕疵和气泡等,可能是假货。
以上是最简单的几个鉴定古玉真伪的方法,但需要注意的是,这些方法只是初步的判断,如果要进行更为准确的鉴定,最好找专业的古玉鉴定机构或者有经验的专家来进行。
古玉鉴定:行家总结的实战实用口诀,让你快速掌眼!

古玉鉴定:行家总结的实战实用口诀,让你快速掌眼!古玉,特别是高古玉的年代是很难鉴别的。
大致上是以器型以及纹饰,雕琢工艺,包浆等等细节方面来辨识的。
今天我们就通过这些简单易记的诗句,让鉴别古玉变得简单!(一)凤鸟歌西周凤鸟弧线多,阴线均有一面坡。
汉凤嘴尖头高昂,颈曲腹挺尾垂长。
唐凤冠似鸡冠花,眼长尾长欲飞翔。
宋元双翅平飞状,颈弯冠似花朵样。
明清顶为如意冠,形似孔雀眼细长。
西周时期双凤衔耳玉杯(13.5 x 16 x 8.5 cm)汉代凤纹佩唐:双凤纹牌宋代龙凤纹玉佩新乡市博物馆(二)螭纹歌战国螭有枝角纹,尾巴与身不大分。
汉螭面短腮外凸,单阴脊线游丝纹。
宋螭尾叉向内卷,元螭发向两边分。
明螭首为方斗形,清螭独角发后伸。
战国螭龙佩汉代螭龙纹玉璏宋代螭纹玉饰杭州博物馆明白玉螭龙纹带扣(出自密云县乾隆皇子墓)(三)玉人歌商人面凹颧骨高 ,臣字眼形额窄小。
西周眼梢过眼眶 ,身多弧纹直线少。
东周纹饰小蛇形 ,细阴刻线示发型。
汉代舞人袖盖顶 ,翁仲个个象猪笼。
宋代童子脑壳大 ,两耳贴腮鼻似葱。
元人猴脸眼有珠 ,颈部断刀托起头。
明代玉人鼻如蒜 ,嘴巴刻成短弧线。
清人五官一把抓 ,上下唇凸高颧骨。
商王武丁时期,玉人西周玉人汉代玉羽人宋代玉童子元代玉童子明代童子清代玉童子(四)龙纹歌商龙有角阴刻线,臣眼有足尾勾卷。
周龙无足身细长,脊齿长眼多弧线。
战国龙体形弯曲,角耳区分不明显。
汉龙马首杏核眼,眼梢加长游丝线。
唐龙尾突身体粗,腿关节处山羊胡。
宋龙唇翘后腿长,两根细角卷上方。
元龙双眼位一侧,发向后飘颈断折。
明龙细脖虾米眼,鬃发上扬或前翻。
清龙乱发锯齿眉,头部偏短角距宽。
商代玉龙東周镂空龙凤玉佩汉代龙纹佩唐代龙纹玉璧宋代龙柄玉杯故宫博物院元代龙佩明白玉团龙嵌宝石带饰(出自万历棺内)清玉龙水丞(五)年代歌商人面凹颧骨高 ,臣字眼形额窄小。
西周眼梢过眼眶 ,身多弧纹直线少。
东周纹饰小蛇形 ,细阴刻线示发型。
汉代舞人袖盖顶 ,翁仲个个象猪笼。
古玉鉴定12招鉴定要领(精)

古玉鉴定12招鉴定要领(精)古玉鉴定秘籍---12招鉴定要领(精)1.净:因出土古玉表泌出浆层的包裹,在玉体周身便会形成一层与外界土壤之间的隔膜物质呈壳状,灰浆态半透明紧裹状态且内质呈凝脂态有胶冻感,其表面浆层由如风干的白菜呈包裹态,浆壳表层反光呈散漫光,出土古玉器在包裹态浆壳的保护下产生这种视觉净感,出土古玉多表现为虽有土浆却不显脏烂,玉器在土中必有阴阳方位,入色质变必有门,即玉不软沁色不入,古玉表之沁门对应质变区色色间边廓清晰,色与色其表解理态不同.浆层灰浆态,浆壳的厚度与年代和地层环境与土中方位有直接关系.一件玉器要根据因土中阴阳方位之故形成的表层信息来判断其成因和对应成因的应有状态是否符合工上自然态质变规律!而仿品表层信息紊乱则多呈现表层非解理态无紧缩感且脏、烂、模糊之状。
出土古玉器表层因水融蚀会导致玉体体积局部或整体变软呈减缩其减缩区多对应硬质残留和原质残留,硬质残留呈解理态如骸晶,而原质残留多呈岛状,减缩区分布现象的观察必须注意考虑玉体在土中的埋藏朝下方位或水融严重部位如裂处.玉器单薄与边缘和孔洞沁门处,减缩部位必有对应色与质的内质改变,缩部色变重的多存在明显界线与台阶且呈随型包裹态表(表土层干燥地水挠动质变,质变由内而外所至.).生坑态时吐灰区对应减缩区.整体水融减缩部分的光滑度明显高于其他位置呈包裹态壳状;出土古玉器经盘摸,表层解理会出现团状回缩态(此现象盘前盘后的表象在显微镜下观察团状回缩态变化尤为明显),仿品表面缩的部分工沁顺序混乱多呈缩上工且没有相对应的内质质变和对应的清晰边缘。
出土古玉工上自然态质变的原理即原皮残留之下为澎化层,原皮和澎化层脱落后呈现二次次生皮!细节是收藏者必须注意的!!!2.熟:出土古玉器整体因水.时间和地热、地压.地层的深度等物化的作用,外部物质顺晶格进入填充其间,折光律发生变化使玉器整体或因土中方位之故局部会变软而产生的一种质的变化多产生失色,失透与凝脂感,玉器整体呈现水充盈状态感由如煮熟的萝卜,经电子扫描测试,其含水量明显高于生玉。
古玉鉴别真假判断品质

古玉鉴别真假判断品质古玉是古代美石的泛称,具有质地细腻、色泽湿润、莹和光洁、冬不冰手、夏无激感等优点,被世人所喜爱。
包浆就是玉质长时间受空气氧化,自然形成的皮壳(只要露在空气中都会被氧化)尤其是在沁的表面也有包浆,这点很重要,表面有一层玻璃光。
作假的一定会破坏玉质表面,使表面失去光泽,沁上也没有包浆(时间短与空气氧化不充分)随着时代的变化,工艺风格也在变化,这种时代与设备工具的不断改进和演变,产生了古玉工艺的时代特征。
大体讲,从石器时代的打磨制造和人工钻孔,逐步发展为较低转速的磨孔。
从实芯钻具发展到管形钻具,从低转速到高速,从设备的低精度到设备的高精度,从设备工具的不耐磨到高耐磨性,设备结构材料与工具都在不断地更新。
“旧”是初看的感受,稍加盘玩则历久而弥新。
尤其是高古玉中玻璃光的存在,这是现代玉器加工无法达到的境界。
理解古玉的本质是质腻的灵,是玉的细度。
高古玉,虽然经过数千年的埋藏,但是出土后稍做清理,就会显现出它应有的岁月特征:“净”、“肥”、“熟”、“美”。
这里的“净”,特指出土的高古玉不会像现在做旧处理过的仿品一样,看起来脏兮兮的,而是显现出它干净闲适的一面;“肥”和“熟”,主要是体现出了高古玉的熟态,肥而不腻,熟态可掬;“美”,主要是从古人的审美出发,每件高古玉都要符合古人当时的审美情趣。
玉被称为“石之美者”,其影响力经久不衰。
除了拥有自然坚硬的质地、温润美丽的外观、精湛细腻的工艺,还有丰富润泽的内蕴,玉成为中国历史中蕴藏着深刻文化内涵的艺术珍品。
可靠的辨别方法是:看、听、测试。
看,主要看晶体透明度,真玉透明度较强,油脂光泽; 听,真玉声音清脆,反之声音闷哑; 测试,真玉从玻璃上划过,玻璃上留下划痕,而玉石本身则丝毫无损。
常见的假玉有塑胶、着色玻璃、云石(大理石)、电色假玉以玉粉和水晶加盐水制成的合成班用硝子仿制的古玉等不同的做假方法,其鉴别的手段也有所不同。
塑胶的质地比玉石轻,硬度差,一般还容易辨认。
古玉23个鉴定方法

古玉23个鉴定方法嘿,朋友们!今天咱就来聊聊古玉那档子事儿。
古玉啊,就像是历史长河中遗落的瑰宝,神秘又迷人。
那怎么鉴定古玉呢?且听我细细道来这 23 个鉴定方法哈。
你看啊,先得观察它的颜色。
古玉的颜色那可不会像新玉那么鲜亮扎眼,它往往有一种温润醇厚的感觉,就好比是经过岁月沉淀的美酒,越品越有味道。
要是一块所谓的“古玉”颜色过于艳丽,那可得多个心眼儿啦,说不定就是个西贝货呢!再摸摸它的质感。
真正的古玉,那手感可不是一般的温润细腻,就像抚摸着婴儿的肌肤一样。
要是摸起来涩涩的,或者感觉很生硬,那你就得好好琢磨琢磨了。
还有啊,看看它的工艺。
古代的工匠们可都是用心雕琢每一块玉的呀,那线条那纹路,都是那么自然流畅,绝不是现在机器能比的。
要是发现那些纹路很呆板,不灵动,那可能就不是古玉咯。
古玉的包浆也是很重要的一点呢。
就像人的皮肤会随着时间有变化一样,古玉的包浆也是岁月留下的痕迹。
那层包浆会让古玉看起来更加有韵味,更加有故事。
然后呢,瞧瞧它的造型。
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独特的审美和风格,古玉的造型也不例外呀。
如果一个说是古代的玉,却有着现代的造型风格,那不是开玩笑嘛!另外,古玉上的沁色也能透露很多信息呢。
沁色自然均匀的,往往更靠谱;要是沁色乱七八糟,看着就很假,那可得小心咯。
再看看它有没有绺裂。
古玉在长久的岁月中,可能会有一些自然的绺裂,这也是它经历时间洗礼的证明呢。
还有一些细节也不能放过呀,比如雕刻的细节、玉质的内部结构等等。
这就像是破案一样,得从各种蛛丝马迹中去寻找真相。
哎呀,说了这么多,是不是感觉鉴定古玉还挺有意思的?不过这可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学会的本事哦,得靠咱不断地学习、积累经验。
咱可不能小瞧了古玉鉴定这门学问,这可是和历史、文化紧密相连的呢。
通过一块古玉,我们能看到古人的智慧、技艺和审美,这是多么神奇的一件事啊!总之呢,要想成为一个古玉鉴定的行家,就得有耐心、细心和恒心。
多去看看真正的古玉,多和懂行的人交流交流,慢慢地,你就能掌握其中的门道啦。
古玉鉴别方法

古玉鉴别方法
1.颜色鉴别法
颜色是鉴别古玉的基本方法之一。
一块古玉,其颜色应该均匀,清晰、光泽亮丽。
若色泽发暗、无光泽或者颜色不均匀,那么就有可能是伪品。
2.质地鉴别法
一个古玉,其质地应该光洁光滑,细腻,有质感。
若质地糙、不光滑、有开裂,那么就有可能是伪品。
同时,不同种类的古玉在质地上也有所区别。
3.重量鉴别法
同样大小的古玉,一般来说,真品的重量比假品的重量大,且真品的重量分布比假品的更均匀。
因此,鉴别古玉的重量是一个重要的鉴别方法。
4.灰度鉴别法
通过观察古玉的灰度来鉴别其真伪。
灰度越高的古玉,其质量越好。
真品的灰度应该比伪品的高,且总体均匀。
同时还要注意灰度的过度处理,有的商家会通过处理使灰度更高,这样也会让鉴别古玉的难度加大。
5.造型鉴别法
古玉的设计和造型也是鉴别古玉真伪的一个重要标准。
真品的古玉造型或图案比假品更为规整、有层次感、立体感。
通过比较不同时期的古玉造型,可以进一步判断其真伪。
一个古玉的材质是鉴别其真伪的重要决定因素之一。
通常,真品的材质质地比假品要高,而且不同种类的古玉材质也有差异。
比如玉髓、和田玉等。
总之,鉴别古玉真伪的方法是非常多样化的,需要综合运用各种手法。
此外,鉴别古玉的过程还需要严谨的科学态度和经验丰富的专家。
因此,如果没有足够的鉴别经验和专业知识,最好去正规的博物馆或专业店进行鉴定,以防止被假冒伪劣的古玉所欺骗。
古玉鉴别3诀窍

古玉鉴别3诀窍古玉鉴别是当前玉器鉴别的重点和热点。
以下是店铺分享给大家的关于古玉鉴别3诀窍和古玉鉴别方法,希望能给大家带来帮助!古玉鉴别3诀窍:诀窍1:近观其质在观察神韵之后,可以进一步将玉器掂在手中掂量分量,古玉多用和田玉制成,而仿古从成本上考虑,一般会选择价格更便宜的青海料或俄料,和田玉密度大,块重也大,而青海料及俄料则稍轻,可以从重量上感觉出来。
此外,和田玉独有的温润感和油脂感,也是仿古玉所没有的。
诀窍2:细观其工不同时代的古玉有不同的特色,如“汉八刀”“游丝毛雕”,“明大粗”等等,熟知每个朝代的玉器特点,也是鉴别玉器较好的办法。
此外,古玉加工方法与新玉的现代工艺也有不同,可以从玉面的雕痕、线条、抛光等方面看出来。
诀窍3:远观其形这里的远并非是距离上要多远,而是指从整体上观察古玉。
一般来说,古玉给人的印象除了古玉、陈旧之外,还有真实饱满的神韵,厚重而沧桑如一位长者。
而这在仿品是很难有如此神韵,这可能和现代人急功近利,缺少内涵,心浮气躁所致。
可以这种神韵是一种感觉,感觉如何培养呢,多看古玉图录,多去博物馆看古玉,多参加一些玉器鉴赏活动,多逛古玩市场。
古玉鉴别方法:1. 放进水中或是沾上水,用水捏搓会感到有一种粘粘的感觉。
并且每次都如此,直到盘玩通透。
盘玩中的器物,见到汗液或是水后会有一曾灰皮出现。
(出灰现象)2. 玉器都有自然的裂纹,这是由于玉器长期在地下,受地热,地湿等影响,张裂所致。
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十玉九裂”。
这也是出土玉器的一个明显的特性。
3. 出土玉器都有阴阳面,因为受地湿地热矿物质等的影响,阳面变化较阴面变化小,也就是钙化,沁色,腐蚀等比阴面差。
4. 看反光,因为古玉是手工加工而成,由于用力不均,加工面会有很多细小的面组成,所以迎光看时,会有不同的反光。
5. 断新老:器物的钙化,沁色过渡自然,并且深入肌理。
(短时间作假,绝对不会如此)6. 看包浆:古玉除了被腐蚀外,都会有包浆,最重要的是,打孔及刀工中的包浆应该与外面的包浆一致,并且浑然一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玉居说玉:古玉鉴定之独门秘法
近年来,高古玉的仿品水平不断提高,并且突破了前人鉴定古玉的一些理论,给辨伪工作带来了新的难题。
要从客观实际出发,针对仿品的不同特点进行科学研究,深入市场,不断总结实践经验,进行科学的、客观的、全面的分析鉴定,而不是依靠带有主观性的推理、考证、猜测去鉴定真伪。
下面根据古玉居结合多年的收藏经验总结以下六点鉴定方法。
1.工艺痕迹鉴定
谈古玉工艺,主要是古玉加工工艺。
其无外有两大方面,其一为清以前至新石器时代的古代手工及半自动化工艺;其二为近代电动工具工艺及砂袋、沙箱抛光工艺。
新石器时代晚期,已发明手动砣具,抛光用解玉砂、兽皮轮砣、棉、麻布轮砣等,其特点为钻孔多为喇叭状,长孔多为对钻而成,孔为中细,两端大,孔壁可见粗细不等的螺旋纹,且表面光滑。
机械孔壁则较规整,留有细密均等的螺旋纹,另外,孔口边缘也可发现硼碴。
这是穿孔鉴定重要方法。
战国铁器发明以后穿孔则较规整,但孔壁螺旋纹还不同机械孔壁螺旋纹细密均等。
下图这件红山文化绿松石玉鹰的钻孔就清晰展示了当时代的钻孔工艺水平。
新石器时代与商周之时抛光多用解玉砂、兽皮等为之。
10倍或20倍放大镜下可观察粗细不均,但较为顺畅的细凹线,间或也有杂乱无章细凹线,区别于机械抛光或仿照古法抛光的细密均等较为平行的细凹线。
这种工艺是鉴定古玉真伪的重要方法之一。
也是主要鉴定方法,望大家多观察实物,多比较,需强调一点:必须用放大镜才能观察鉴定。
2.氧化鉴定
氧化是指玉在各种自然环境下与空气、水及其他物质所产生的化学变化。
氧化有三种现象:一是钙化程度轻重不一的鸡骨白现象;二是蚀孔、蚀斑现象;三是氧化严重成粉状。
从矿物学角度上看玉器,它的质地致密程度是不同的,也夹杂含有一些其他
物质,在长时间的化学作用下质地弱的部分,特别是玉器表面可出现不同程度的侵蚀形成的小孔洞,有的口小腹大,在放大镜下可观察到孔内的化学变化形成的闪亮结晶体,这一点是目前任何方法都不能伪造的。
以下是红山文化玉猪龙上的蛀孔,可以看到明显的玉质变化和黑色磁性凝结物,为古代微生物降解所成,藏家自当细辨。
再一种有氧化情况较重,通常在玉器表面钙化形成白斑,程度轻重不一,但自然地覆盖在玉器局部或全部,程度轻的,表面仍有光泽,严重的则侵蚀成粉末。
重要一点是:玉薄弱部位通常氧化较重,如下图这件火烧假玉器就不这样。
如下图这件用酸类物质侵蚀伪造的玉器,其表面通常呈大面积凸凹不平的侵蚀,蚀斑明显,这样处理的伪古玉其蚀孔常常是外大里小,无结晶体,呈斑驳状。
此种方法需注意的是,有个别作伪者利用天然氧化成的玉料作成器,这需从加工痕迹上看氧化是否具有普遍性。
3.凝结物鉴定
包浆通常是指玉在各种环境中,由其他物质附在玉器表面形成的一种物质,主要有三种形式:一是土壤中可溶性矿物凝结物;二是玉器表面有墓土或腐烂杂物;三是传世品上的污垢。
这几种物质都很微妙,颜色不一,通常是靠多年的对实物观察所得。
出土品的包浆是凝结在玉器表面的物质,这种物质在放大镜下观察也呈斑驳状,有的是矿物质溶化后形成的;有一些是透明状;有的则是墓土。
无论哪一种,都十分自然,凝结较实,并伴有墓葬气味,这种气味有的即使刷洗也仍然有,这也是气味辨伪的一个重要方法。
假器就不是这样,包浆松散,无墓葬味,无透明矿物质,即使有泥土包浆坚固的,也是胶一类物质所为,一烧、一洗即知。
现流行一种把古玉用细铁丝缠上,放入土中数月或数年后取出,红褐土锈可固结在玉上。
但古玉很少与铁一类物质共同存放、埋葬,只有一类玉剑具是如此。
4.艺术水平鉴定
在中国玉器制作工艺史上,每个时期都有特点鲜明的艺术风格,不同时期有不同的艺术风格,而且,每个时期既有成熟的艺术,又有不成熟或成长中的艺术。
熟悉各个时代、各个地区的玉器工艺水平是鉴定古玉的先决条件,这就要求我们不仅要看一些玉器理论书籍,而且还要多看玉器图录及博物馆、收藏家的实物资料。
下图是古玉居从任南先生提供的照片中选择的一幅良渚文化兽面纹玉器的200倍显微照片,每一道阴线都是有斜向的细刻线组成,有人质疑是现代电动工具所为,请各位藏友仔细观察,刻线有无电动砣具所形成的连续刻痕,还是单一的手工斜刻线,是鉴定良渚文化玉器工艺水平的重要标准。
掌握了这点,就如同学会了九转金丹秘诀。
在古代玉器艺术水平中,成熟的艺术是当今难以仿制的,具体体现为那些艺术水平高的玉器更难仿制,鉴定起来也相对容易,正所谓有形无神。
譬如汉代玉人物、马、兽类,特别是圆雕作品,那种圆润、饱满、流畅的线条,迄今仍极难仿制。
可以说,愈是技术含量高的大件作品,圆雕作品,器型复杂作品,愈容易鉴定。
原因是制作难度大,容易留下破绽。
以下是古玉居收藏的一件良渚文化玉环,从玉质变质情况看,是在灰坑中长期形成的一种皮壳。
藏家不但要细研当时的工艺水品是否可以仿制如此精细,更要对玉器皮壳的形成条件做场景推断,多做些侦探干的事,少做嘴上在行的砖家,真品才不会从手头溜过。
5.沁色鉴定
沁色鉴定重在学习理解古玉长时间在各种存放环境下与所接触的器物之间的颜色变化,我们通常叫“沁色”,如古玉存放于红色漆器内,可能受红色沁,黑漆则可能产生黑色沁,
黄土内埋藏,则可能产生黄褐色沁。
重要一点是:通常情况下,真品沁色比较单一;颜色较暗,较乱的沁色和鲜艳沁色就值得怀疑了。
真品即使玉有解理、裂隙,但不是接触部位,不一定有沁色。
采用化学或物理方法仿造沁色通常为满沁。
也有局部沁,特点是沁色较多,火烧伪沁并不一定在玉的薄弱或裂隙处进行的。
通过强白灯光下观察可知这一点。
但有用高科技沿玉解理或绺处进行激光伪造沁色的。
还有一点就是玉的存放环境干燥或玉质致密可以无沁。
古玉居收藏的多件良渚玉琮,由于埋藏条件不同,氧化和解理程度差异很大。
比如一些良渚玉璧已经如同粉笔灰状;而红山玉器由于出土于北方积石冢,受到外界的干扰就比较小;商周玉器已经采用了和田玉,解理较为轻微,往往见不到整器钙化的器物。
但会呈现温度变化形成的冰裂痕迹,在部分裂痕中,甚至还可看到透闪石晶体的次生现象,也是一项重要的鉴定方法,真品裂隙往往形成同一方向的裂隙,表面玉质浮起。
但仍需要区分现代仿品用冰箱冰冻后投入沸水造成的炸裂痕迹,仿品整器密布且直裂入里,不见任何晶体次生痕迹,藏家需细辨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