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种鉴别玉器的年代方法

合集下载

方法 古玉收藏鉴宝

方法 古玉收藏鉴宝

方法古玉收藏鉴宝古玉收藏鉴宝的方法古玉收藏鉴宝1,断新老:器物的钙化,沁色过渡自然,并且深入肌理。

(短时间作假,绝对不会如此)2,看看熔解:古玉除了被锈蚀外,都会存有熔解,最重要的就是,纸带及刀工中的包浆必须与外面的包浆一致,并且浑然一体。

有的还可以存有局部的水解凸起同时存有。

3:盘玩时,有钙化的地方会慢慢的变回玉的本性,根据钙化的轻重,时间有长有短;上面的沁色会逐渐变浅,但不会消失。

完全变化后,玉器会很润泽。

假货则绝对不变。

4:把玉器放入80度左右的温水中,病变的,可以从裂缝中连续不断的冒出来细小的气泡(因为病变后,发生改变了内部分子结构,显得结石了)。

没病变部分不能发生此现象。

5:放进水中或是沾上水,用水捏搓会感到有一种粘粘的感觉。

并且每次都如此,直到盘玩通透。

6:盘玩玩中的器物,看见汗液或是水后可以存有一曾灰皮发生。

(出来灰现象)7:用ph值试纸测试,基本会成中性。

(与当地土壤结构也有关)8:玉器都存有自然的裂纹,这就是由于玉器长期在地下,受到地热,地湿等影响,张裂所致。

也就是我们常说道的"十玉九裂"。

这也就是发掘出玉器的一个显著的特性。

9:出土玉器都有阴阳面,因为受地湿地热矿物质等的影响,阳面变化较阴面变化小,也就是钙化,沁色,腐蚀等比阴面差。

10:看看镜片,因为古玉就是手工加工而变成,由于用力失衡,加工面会存有很多细小的面共同组成,所以迎光看看时,可以存有相同的镜片。

第一、一星级收藏者叫做老破旧。

此类收藏者刚刚接触古玉,收集的大都是玉质杂乱侵蚀严重,粗糙、破旧、甚至有破损之物。

赝品真品混杂,更有甚者一生误在其中,无法醒悟。

处在这个阶段境界者,心浮气躁没有主见,或者非常顽固不听正确劝导,最易被制假卖假者误导!第二、二星级收藏者叫作旧一个。

其特点就是:比较介绍某一年代(比如红山文化或者明清玉器等),或者某一种发掘出现象(比如凡玉器没土咬伤痕迹一概不认得)又或者某一种沁色(比如只认得土沁,发生其他沁色就一概大喊骗人。

五种鉴别玉器的年代方法

五种鉴别玉器的年代方法

第一种方法是通过手感鉴别。

玉器的质地和纹理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发生变化,因此通过玉器的手感可以鉴别其年代。

古代的玉器常常经过千百年的打磨和摩擦,表面会产生光滑的质感,而近代的玉器则表现出比较粗糙的感觉。

另外,古玉器通常具有一种独特的温润感,而近代玉器则常常更冷硬。

通过触摸玉器的表面,可以感受到它的年代特征。

第二种方法是通过颜色鉴别。

古玉器的颜色常常非常古朴,呈现出黄褐色、深绿色或墨绿色等,具有一种低调和温和的感觉。

而近代玉器则往往具有更亮丽的颜色,例如鲜绿色或红色等。

另外,古玉器的颜色通常比较均匀,没有明显的色差,而近代玉器的颜色可能会有明显的斑块或斑驳。

第三种方法是通过玉器的造型鉴别。

不同时期的玉器往往具有不同的造型特点。

古代的玉器常常采用传统的文化图案,如龙纹、凤纹、云纹等,而近代玉器则更注重花鸟、人物等生活化的主题。

此外,古代玉器往往更注重形式的整体性和简约性,而近代玉器则更注重细节的表现和装饰性。

通过仔细观察玉器的造型,可以推测其年代特征。

第四种方法是通过玉质的特征鉴别。

古代的玉器采用的是天然玉石,如和田玉、缅甸玉等,它们具有高密度、高硬度、高韧度和低透明度的特点。

而近代的玉器则可能采用人工合成的玉石或半宝石,如石英、翡翠、水晶等,它们的性能可能与天然玉石有所不同。

通过观察玉器的质地、纹理和内部瑕疵等特征,可以推测其材质和年代。

第五种方法是通过文化背景鉴别。

不同历史时期和地区的玉器,往往具有不同的文化背景和风格。

例如,中国古代的玉器常常与儒家文化、道教文化、佛教文化等有关,因此玉器上常常可以看到对应的图案和符号。

而近代的玉器则更注重艺术创新和个性表达,可能被赋予了更多的现代元素。

通过研究玉器上的图案、符号和纹饰,可以推测其文化背景和年代特征。

古玉最简单的鉴定方法

古玉最简单的鉴定方法

古玉最简单的鉴定方法
古玉最简单的鉴定方法,可以根据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判断:
1. 观察颜色:古玉的颜色多种多样,包括白色、灰色、黄褐色和墨绿色等。

需要注意的是,正品古玉的颜色通常会因为长期埋藏在地下而有所变化,有一定的自然气息。

2. 看花纹:古玉常常有纹路和纹理,一般有“黄玉流纹”、“青
玉开片”等特点。

这些花纹应该显示出一定的规律性和自然性,如果看起来过于机械、人为,则可能是仿制品。

3. 摸质地:古玉的质地通常较为细腻,手感温润。

真品古玉通常具有一定的光泽,而且摸起来会有一种石头的质感。

4. 看断面:可以通过观察古玉的断面来判断真伪。

古玉的断面应该呈现出与整体相匹配的色彩和纹理。

如果断面的颜色与整体不一致,或者有明显的瑕疵和气泡等,可能是假货。

以上是最简单的几个鉴定古玉真伪的方法,但需要注意的是,这些方法只是初步的判断,如果要进行更为准确的鉴定,最好找专业的古玉鉴定机构或者有经验的专家来进行。

五种鉴别玉器的年代的方法

五种鉴别玉器的年代的方法

五种鉴别玉器的年代一、从材料鉴识古玉1、古人说;“远看玉,近看工”对古玉的鉴识首先把握的是材料,也就是说古玉首先断质而后断代,玉狭义的讲是指硬玉(翡翠)和软玉(和田玉),硬玉流入中国历史很短清初才流入民间。

软玉在良渚文化已出现距今已有7000年的历史。

2、从广泛的角度讲“玉石之美者”,因此在古代玛瑙、绿松石、水晶、都称其玉,我们今天要从材料上鉴识古玉,除了要从材料上鉴识古玉外,还要了解这些材料被使用的“历史”。

如红山文化玉器用的大多数是岫岩玉,良渚文化玉器用于产江苏的“软玉”,新疆和田玉的使用是从商代开始的。

汉代以前的和田玉多为仔料,俄罗斯玉、青海玉和河摸料玉的使用只是20年的历史。

3、古代主要玉种;1、岫岩玉矿物成分蛇纹石已有12000的历史。

红山文化大都采用的材料。

2、透闪石-阳起石产于江苏的“软玉”但外观不能与新疆的和田玉相比,其外部特征有云母壮闪光点。

在良渚文化被采用。

3、独山玉是一种蛀变的辉长岩独山玉在新石器晚期已被采用。

4、和田玉产玉新疆是商代以后独领风骚的美玉,是中国人心中的玉宝,为历代宫廷御用。

是真正意义上的“玉”。

5、绿松石,在新石器时期已被采用。

6、玛瑙在新石器时期已被采用。

7、翡翠高档玉石产于缅甸清初进入中国。

二、从器型鉴识古玉在漫长的玉文化史中,每个时代都有其特有的器型。

抓住每个时期玉器造型的主要特征,是古玉器鉴识的第一道门坎。

例如,红山文化的圆雕玉龙、玉猪龙。

良渚文化的玉琮、商代的玉璇玑、西周的凤鸟人物饰、从西周到西汉的玉璜、战国到西汉的出廊玉璧和玉舞人、西汉的辟邪三宝、唐代的玉飞天、宋代的童子、明代的玉牌、清代的山子等。

每个时代的器型都有各自的特点,要从细微之处加以鉴识。

三、从纹饰鉴识古玉饰纹,可以说是玉器的“符号”每一个朝代的玉器都有其特定的符号,纹饰已有上百种,几乎每个朝代都有新的纹饰出现,一些纹饰不断的消亡。

有的纹饰“生命力”极强,跨越了整个玉文化历史,了解这些纹饰“出生”的时间,就能断定这类纹饰玉器出生的年代。

古玉鉴别方法

古玉鉴别方法

古玉鉴别方法
1.颜色鉴别法
颜色是鉴别古玉的基本方法之一。

一块古玉,其颜色应该均匀,清晰、光泽亮丽。

若色泽发暗、无光泽或者颜色不均匀,那么就有可能是伪品。

2.质地鉴别法
一个古玉,其质地应该光洁光滑,细腻,有质感。

若质地糙、不光滑、有开裂,那么就有可能是伪品。

同时,不同种类的古玉在质地上也有所区别。

3.重量鉴别法
同样大小的古玉,一般来说,真品的重量比假品的重量大,且真品的重量分布比假品的更均匀。

因此,鉴别古玉的重量是一个重要的鉴别方法。

4.灰度鉴别法
通过观察古玉的灰度来鉴别其真伪。

灰度越高的古玉,其质量越好。

真品的灰度应该比伪品的高,且总体均匀。

同时还要注意灰度的过度处理,有的商家会通过处理使灰度更高,这样也会让鉴别古玉的难度加大。

5.造型鉴别法
古玉的设计和造型也是鉴别古玉真伪的一个重要标准。

真品的古玉造型或图案比假品更为规整、有层次感、立体感。

通过比较不同时期的古玉造型,可以进一步判断其真伪。

一个古玉的材质是鉴别其真伪的重要决定因素之一。

通常,真品的材质质地比假品要高,而且不同种类的古玉材质也有差异。

比如玉髓、和田玉等。

总之,鉴别古玉真伪的方法是非常多样化的,需要综合运用各种手法。

此外,鉴别古玉的过程还需要严谨的科学态度和经验丰富的专家。

因此,如果没有足够的鉴别经验和专业知识,最好去正规的博物馆或专业店进行鉴定,以防止被假冒伪劣的古玉所欺骗。

古玉鉴定小常识

古玉鉴定小常识

古玉鉴定小常识
古玉鉴定小常识如下:
鉴定古玉玉佩可以通过听声音、滴水滴以及掂重量等综合鉴定。

轻轻敲击古玉玉佩,如果是天然玉佩,发出的声音是很清脆悦耳的,有点类似于金属碰撞的声音,而假玉佩发出的声音就显得比较沉闷,不够清脆;在古玉玉佩上滴一滴水滴,通过肉眼观察水滴的状态,如水滴是呈露珠状不散开的话就是真古玉玉佩;由于天然玉石的密度比较大,因此把古玉玉佩掂在手中,会有一种“打手”的感觉,就是有沉重感。

1、听声音
轻轻敲击古玉玉佩,如果是天然玉佩,发出的声音是很清脆悦耳的,有点类似于金属碰撞的声音,而假玉佩发出的声音就显得比较沉闷,不够清脆。

2、滴水滴
在古玉玉佩上滴一滴水滴,通过肉眼观察水滴的状态,如水滴是呈露珠状不散开的话就是真古玉玉佩,如果水滴很快便消失那就不是真玉佩。

3、掂重量
由于天然玉石的密度比较大,因此把古玉玉佩掂在手中,会有一种“打手”的感觉,就是有沉重感,而玻璃仿制品就显得轻飘飘的,感觉不到向下压手的压手感。

新老玉器刻痕识别

新老玉器刻痕识别

新老玉器刻痕识别识别新老玉器刻痕的要点如下:古代玉器刻痕:1、铊刻、刻画:刻线成V型槽,每刀下的底子平顺;2、线切割:痕迹明显,转角处过渡不圆滑,但两边缘没有嘣茬;3、管钻:旋纹疏朗、光滑,纹距不一,孔内部分部位孔径增大(特别是对钻孔交接部位,是磨料在这些部位作用时间长造成的);现代玉器雕刻:要使用机械切割,纹饰采用电动刻刀(就是每妙几千转的高速电钻)雕刻,刻线成U型、底子不平、线纹边缘有嘣茬等。

其实通过刻痕判断真赝还有很多看点,我们只要多理解现代电动高速刻刀与古代雕刻低速工具刻痕的区别,细细体味,就会豁然开朗。

下面用图片演示。

第一部分:古代纹饰痕迹图片通过微距图片,我们可以仔细体味古代纹饰痕迹的特征。

战国下料痕.jpg古砣刻痕.jpeg (8.46 KB)西周斜刻线.jpg (182.43 KB)线切割痕.jpeg象鼻穿.jpeg水银沁.jpg (92.1 KB)磨痕.jpeg (47.3 KB)片切割微痕.jpeg (6.48 KB)清晰刻痕.jpg (120.59 KB)商代玉器的双钩刻线纹.jpg (137.98 KB)双面钻典型图.jpeg (44.27 KB)11:34磨槽典型器.jpeg (19.33 KB)海岱兽面纹.jpeg汉八刀1.jpg红山刻线微痕.jpeg (73.49 KB)刻纹.jpg (54.38 KB)老砣工.jpg (50.69 KB)第二部分:现代电动工具刻痕现代电动工具刻痕.jpg (21.04 KB)现代电动工具做成赝品后补加砣工痕根本覆盖不了玉器的刻工这几个图也就是馆藏或者是有出处的,换做一般的玉友,有多少人敢认?所以说这几个图不是那么开门,不具有典型的代表性。

怎么去鉴别古玉?12种方法教你去鉴别!

怎么去鉴别古玉?12种方法教你去鉴别!

怎么去鉴别古玉?12种方法教你去鉴别!中华民族爱玉敬玉崇玉的历史悠久,从上古先民到近代百姓,人们对玉均情有独钟。

近年来,古玉成为有一定实力收藏爱好者追逐的目标。

西周晚期玉龙(1)断新老器物的钙化、沁色过渡应自然,并且深入肌理,沁色变化丰富多彩。

短时间作假,绝对不会如此,沁色只会浅浅地附在表面或是顺着玉裂沁到缝隙里,颜色单一无变化。

只要是宋代以前的玉器,几乎都会出现钙化,受沁现象。

春秋时期印刻双龙纹玉璜(2)看包浆古玉除了被腐蚀外,都会有包浆,玉表面发出很柔润的一种光泽.最重要的是,打孔及砣工中的包浆应该与外面的包浆一致,并且浑然一体。

有的还会有局部的氧化突起同时存在。

战国鎏金镶玉铜带钩(3)闻气味出土玉器,放到嘴边轻轻呼气或是用温开水浸泡一会,放到鼻子上闻,会闻到一股浓浓的土香,并且这种气味每次实验,生坑的玉器都会存在。

反之,会有一股刺鼻的酸味或是臭哄哄的异味。

(4)玉的钙化盘玩时有钙化的地方会慢慢变回玉的本性,根据钙化的轻重,时间有长有短;玉器里的土沁色会逐渐变浅,但不会完全消失;白质的玉器会出现很淡的红褐色;盘玩中,生坑状态时表面看不见的沁色,会逐渐显现出来。

完全变化后,玉器会变得通透,润泽。

西汉龙纹玉壁(5)温度法把玉器放进80°C左右的温水中,钙化的,会从裂缝中连续不断的冒出细小的气泡。

因为钙化后,改变了内部分子结构,变的疏松会吸水,没有钙化部分不会出现此现象。

南北朝印刻凤纹玉器(6)沾水法放进水中或是沾上水,用水捏搓会感觉到有一种粘粘的感觉。

并且每次都会如此,直到盘玩通透。

放到水中浸泡,玉表会析出一层粘粘的物质,即所谓的出浆。

唐代玉梳背(7)湿度法盘玩中的器物,见到汗液或是水后会有一层灰皮出现。

出灰现象还要根据坑口环境的干湿,酸碱度,坑内物质等对玉器锓蚀的程度而定。

(8)PH测试用PH值试纸测试,基本会成中性,极少出现弱碱性。

具体还要根据当地土壤酸碱度决定。

宋代飞天童子玉件(9)看裂纹玉器都有自然的裂纹,这是由于玉器长期在地下,受地热、地湿等影响,张裂所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五种鉴别玉器的年代一、从材料鉴识古玉1、古人说;“远看玉,近看工”对古玉的鉴识首先把握的是材料,也就是说古玉首先断质而后断代,玉狭义的讲是指硬玉(翡翠)和软玉(和田玉),硬玉流入中国历史很短清初才流入民间。

软玉在良渚文化已出现距今已有7000年的历史。

2、从广泛的角度讲“玉石之美者”,因此在古代玛瑙、绿松石、水晶、都称其玉,我们今天要从材料上鉴识古玉,除了要从材料上鉴识古玉外,还要了解这些材料被使用的“历史”。

如红山文化玉器用的大多数是岫岩玉,良渚文化玉器用于产江苏的“软玉”,新疆和田玉的使用是从商代开始的。

汉代以前的和田玉多为仔料,俄罗斯玉、青海玉和河摸料玉的使用只是20年的历史。

3、古代主要玉种;1、岫岩玉矿物成分蛇纹石已有12000的历史。

红山文化大都采用的材料。

2、透闪石-阳起石产于江苏的“软玉”但外观不能与新疆的和田玉相比,其外部特征有云母壮闪光点。

在良渚文化被采用。

3、独山玉是一种蛀变的辉长岩独山玉在新石器晚期已被采用。

4、和田玉产玉新疆是商代以后独领风骚的美玉,是中国人心中的玉宝,为历代宫廷御用。

是真正意义上的“玉”。

5、绿松石,在新石器时期已被采用。

6、玛瑙在新石器时期已被采用。

7、翡翠高档玉石产于缅甸清初进入中国。

二、从器型鉴识古玉在漫长的玉文化史中,每个时代都有其特有的器型。

抓住每个时期玉器造型的主要特征,是古玉器鉴识的第一道门坎。

例如,红山文化的圆雕玉龙、玉猪龙。

良渚文化的玉琮、商代的玉璇玑、西周的凤鸟人物饰、从西周到西汉的玉璜、战国到西汉的出廊玉璧和玉舞人、西汉的辟邪三宝、唐代的玉飞天、宋代的童子、明代的玉牌、清代的山子等。

每个时代的器型都有各自的特点,要从细微之处加以鉴识。

三、从纹饰鉴识古玉饰纹,可以说是玉器的“符号”每一个朝代的玉器都有其特定的符号,纹饰已有上百种,几乎每个朝代都有新的纹饰出现,一些纹饰不断的消亡。

有的纹饰“生命力”极强,跨越了整个玉文化历史,了解这些纹饰“出生”的时间,就能断定这类纹饰玉器出生的年代。

1、红山文化的网状纹,出现在龙首或龙下颔处。

2、良渚文化的兽面纹,后世再也没出现。

3、纽丝纹从良渚文化直到清代一直使用。

4、方型云纹出现商代,盛行春秋至西汉。

5、双环纹为商代特有的纹饰一般用于龙身。

6、脊齿纹商代特有的纹饰。

7、饕餮纹西周极为流行。

8、夔龙纹,一条腿的短身龙西周用的比较多,后代有较大变化。

9、两只头的虺纹源于春秋,后世少见。

10、春秋时期的云纹繁密、繁而不乱,极有规律。

11、战国的云纹用细线雕出隐约凸起,云朵排列规律,正反完全吻合。

12、战国出现勾连云纹,两汉普遍使用。

13、三角型勾连谷纹源于战国两汉普遍使用。

14、谷纹源于春秋一直延续到晚清。

15、螭纹源于战国一直延续到晚清。

16、唐代出现流云纹、卷草纹、胡人伎乐纹。

17、宋代出现娄雕花鸟纹,折枝花卉和风鸟纹。

18、明代出现山水人物纹,谐音隐喻纹。

四、从雕工鉴别古玉中国古代玉器的雕刻不外乎阴雕、阳雕、浮雕、圆雕、镂雕。

这些技法在红山文化已经成熟,但是同样这些技法,在各个朝代,又有自己的个性。

由于受当时的生产工具的影响每一个时代对玉器的加工都有一定的办法,并出现一定的特征。

高古时期加工一件精美的玉器要花费数年的时间,后代人很难仿制成神形毕肖的玉器。

红山文化:平面打洼;片状,将玉器平面中心磨凹下去,边沿均呈斜坡薄刃状。

穿孔为象鼻穿孔。

红山文化玉器特点;“三不”“一横”。

夏代:当时已使用砣轮式工具,根据玉器的需要在表面刻划出条条细阴线。

此法统称为勾法,再将砣轮将它向外加以扩展,形成斜面,为勾彻法.此工艺为几千年玉器阴线纹的工艺奠定了基础。

商代:出现了压地隐起和减地雕法成熟了勾撤雕法,西周:出现两条阴线构成的勾撤雕法。

春秋:出现了精细的减地琢法;战国:出现了出廊雕法;汉代:西汉出现了双钩雕法。

粗刀、陡刀、细刀、(游丝毛刀、汉八刀)唐代:出现短细阴线雕。

宋代:出现了深层立体缕雕(花上压花雕法)明代:工的特点为,“北大名,南细工”。

五、从沁色鉴识古玉古玉之所以“能动人心”,就是古玉在地下睡眠几百年,几千年之后,会因为受地下各种各样化学物质的影响,从而产生各种各样匪夷所思的色彩、质的变化,这种变化称之沁色。

椐统计沁色有七十余种,沁色受“阴阳二气”,的影响产生,又是那么的美不胜收,于是有沁色的古玉就成了人们刻意追求的目标。

往往一块古玉因为沁色美而身价骤增百倍。

而各种沁色也成了鉴识古玉的重要手段。

真正的沁色,皆由外纳于内,沁色沁于玉的内部而假沁则是浮在玉的表面。

汉以前的古玉,决大多数沁相当深重,归纳起来主要有四个方面。

1、沁色:沁点、沁纹、沁脉、沁片、钙化层、沁凹;2、沁坑:沁沟、沁孔;3、沁质:土沁、金属沁、酸碱沁;4、沁浆:所有受沁的远古玉,一旦脱离土埋的环境,进入适当的温度,湿度,玉的表面就会发生变化。

经过温水浸泡附在玉表面的异质,将会脱落,原玉显露出来,同时泌出一层“包浆”。

另外凡是古玉开水浸泡后在其雕工处,有时是整个玉会有一层白灰,那就是“出灰”出灰是古玉的一种标志。

掌握玉器断代技术,必须从玉料、形状或纹饰等方面来找出伪作的破绽:1、从玉质上辨伪,古代玉器特别是商代以来玉器,凡贵重器物,都是用优质玉料,如和田玉、南阳玉等,如用次的玉料来制作,就很可能是假货。

2、从浸色上辨伪,伪造古玉者为达到古色效果,使用蒸煮烧烤、酸碱浸泡,甚至涂绘颜色等,但这都表现在玉器表面,与古玉自然形成的沁色有明显差异。

3、纹饰上辨伪,伪造假玉器者常用的一种技法就是在素面旧玉器上加刻纹饰以求高价出售。

但因其雕琢纹饰与玉器非同一时代,故其刻纹处与没有刻纹表面沁色和新旧程度是不同的,即雕琢纹饰处色新,而原器未刻表面色旧。

古玉的沁色是鉴别古玉的重要标志,为此许多古玉制假者往往先制作沁色,让人以为玉有沁就是古玉,何为古玉?古代玉器长期埋于地下,由于受地压、温度、湿度以及各种物质的作用而发生的色变,被称为沁色。

黄色沁称土沁,白色为水沁,绿色为铜沁,紫红色为血沁,黑色为水银沁。

仿古者为达到以假乱真,往往人工仿沁。

仿沁也在北宋时初现,及至明清,仿沁的手法各种各样,极难辨认。

但凡出土或传世的古玉真品,光泽如新者极其罕见,其上多带有一种非人为造成的沁色,因为它的沁色丰富多彩、绚丽斑斓,故而为历代收藏家、鉴赏家所珍爱。

若按照今人的智慧加上现代的科学技术和考古学中的某些方法,还是可以把握一些玉器受沁规律的,这主要应从地理位置、埋藏环境、葬具结构等几方面来验证。

众所周知,我国的地势西高北东低,尤其是西北五省,土壤多呈碱性。

反之,东部海拔低,土壤湿润肥沃并呈酸性,因而对玉器的腐蚀和色变不尽相同。

同理,以北纬32度为界,南温北寒,这也是造成北方多土沁,南方多水沁的重要原因之一。

埋葬环境是古玉各种色沁的又一重要原因,例如新石器时代,入葬的礼仪中有往棺底铺设朱砂的习俗,因而造成陪葬的玉器出土后,侵染了朱砂并深入玉器内部,美其名曰“宝石红”、“孩儿面”。

其余例如铜沁、朱银沁等,一望名称即可知其然。

葬具中的棺一般为石质和木制的,石棺耐用但其封闭不严,故细泥沙水随水会渗入,因而造成底部的沁色会重于上部。

木制棺椁是用榫齿构成,时间一长便会腐朽,形同直接掩埋,玉器上就会出现满沁现象。

当然,后代的墓葬法中也用木制葬具,即使朽尽塌陷,玉器却能保存完好,但在古玉接触地表的一面沁色严重,而没有接触地表的一面则基本无沁。

绚丽的沁色是历代伪古玉者追求的对象,最晚从明代开始就有用苍黄、杂色、边皮、葱玉冒充玉沁的,而经常有卖得高价的记载,其后的清、民国乃至当代,作沁的方法更加隐蔽,手段也更加高明,给无比灿烂的古玉文化蒙上了一层阴影。

综上所述,古玉的沁色是鉴赏古玉的核心之一,也是仿制古玉的关键,真假之辨却无非只在玉器的“自然”方面审视。

这需要多看书、多看物、多请教、多思考才能掌握要领。

不要急于求成、急功近利,这样必会有所收获和提高。

古玉的初步判断玉器的器型是有明显的时代性和地域性,每个时代都有一些独特性的器型种类。

某些器型延续几个朝代,在每个时代又有不同的细部特征。

所以古玉玉器具有一定的规律性。

壁是玉器中沿用时间最长的器型,从新石器时代到清代几乎都有。

本文主要研究壁和璜。

名词解释:1、璜(huang):两端有孔,佩带时两端向上弯,拱背在下。

沿用时间:新石器时代到西周2、珩(heng):中间有孔,佩带时两端朝下,拱背朝上,有的中间及两端有孔,是组佩饰配件。

沿用时间:春秋战国开始使用。

3、双区纹饰壁:一般由一圆纹线将肉分为内外两区,内区为谷纹或蒲纹,外区为一首双身的兽纹或凤鸟纹。

4、镂空纹饰壁:一般有4种:A:壁的外沿上端或左右对称附雕镂空的龙纹,凤纹,螭纹。

B:壁的内心镂空龙,凤,螭纹。

C:将壁肉镂空纹饰。

D:将壁作为透雕玉壁之一组成部分。

石器时期各文化遗址中玉器分布略表PS:明朝以前无翡翠今天读书关于古代翡翠的介绍。

“多年的考古证实古玉中没有发现明朝以前的翡翠,这一条为翡翠古玉鉴定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一般来说,如果有人要卖明朝以前的翡翠给你,必定是假货无疑!”古玉器的名词解释1、琮(cong):古代一种玉器,外边八角,中间圆形,常用作祭祀的礼器2、司南:指南针3、圭(GUI):古代玉器名,长条形,上端作三角形,下端正方形。

中国古代贵族朝聘,祭祀,丧葬时以为礼器。

依其大小以别尊卑。

(越大越尊贵)4、璋(ZHANG):古代一种玉器,形状象半个圭5、戚(QI):古代兵器,象斧。

6、珌(BI):刀鞘下端的装饰。

7、觥(GONG):古代酒器,腹部椭圆,上有提梁,低部有圆足,兽头形盖,亦有整个酒器做兽形的,并附有小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