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孟子梁惠王上挟太山以超北海》阅读练习及答案
《孟子·梁惠王章句上》阅读答案

《孟子·梁惠王章句上》阅读答案《孟子·梁惠王章句上》阅读答案梁惠王曰:“晋国①,天下莫强②焉,叟之所知也。
及寡人之身,东败于齐,长子死焉③;西丧地于秦七百里④;南辱于楚⑤。
寡人耻之,愿比死者一洒之⑥,如之何则可?”孟子对曰;“地方百里⑦而可以王。
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⑧;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
可使制以达秦楚之坚甲利兵矣。
“彼夺其民时,使不得耕耨以养其父母。
父母冻饿,兄弟妻子离散,彼陷溺其民,王往而征之,夫谁与王敌?故曰:‘仁者无敌。
’王请勿疑!”(选自《孟子·梁惠王章句上》)注释:①晋国:韩、赵、魏三家分晋,被周天子和各国承认为诸侯国,称三家为三晋,所以,梁(魏)惠王自称魏国也为晋国。
②莫强:没有比它更强的。
③东败于齐,长子死焉:公元前341年,魏与齐战于马陵,兵败,主将庞涓被杀,太子申被俘。
④西丧地于秦七百里:马陵之战后,魏国国势渐衰,秦屡败魏国,迫使魏国献出河西之地和上郡的十五个县,约七百里地。
⑤南辱于楚:公元前324年,魏又被楚将昭阳击败于陵,魏国失去八邑。
⑥比:替,为;一:全,都;洒:洗刷。
全句说,希望为全体死难者报仇雪恨。
⑦地方百里:方圆百里的土地。
⑧易耨:及时除草。
易,疾,速,快;耨,除草。
1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用法、含义不同的`一项是( )(2分)A.出以事其长上/出则无敌国外患者B.地方百里而可以王/宋之地方五百里C.使不得耕耨以养其父母/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D.愿比死者一洒之/愿借子杀之13.下列与例句中加点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2分)例句:寡人耻之A.今子欲以子之梁国而吓我邪B.臣以王吏之攻宋也C.宋何罪之有D.吾既已言之王矣14.用现代汉语译下列句子。
(4分)(1)如之何则可?(2)夫谁与王敌?故曰:“仁者无敌。
”15.本文中孟子用什么方法劝说梁惠王?反映了孟子的什么政治主张?(4分)16.《三字经》里有“昔孟母,择邻处。
《孟子》选段阅读(梁惠王下)练习及答案

《孟子》选段阅读(梁惠王下)练习及答案《孟子》选段阅读(梁惠王下)(一)2.2齐宣王问曰:“文王之囿方七十里①,有诸?”孟子对曰:“于传有之。
”曰:“若是其大乎?”曰:“民犹以为小也。
”曰:“寡人之囿方四十里,民犹以为大,何也?”曰:“文王之囿方七十里,刍荛者往焉,雉兔者往焉,与民同之,民以为小,不亦宜乎?臣始至于境,问国之大禁,然后敢入。
臣闻郊关之内有囿方四十里,杀其麋鹿者如杀人之罪;则是方四十里为阱于国中,民以为大,不亦宜乎?”1.请选出下列错误的两项()()A。
孟子通过对比的手法,指出齐宣王想法的错误。
B.齐宣王在国内制定禁令:杀麋鹿的人,将如同犯了杀人罪。
说明齐宣王爱护动物,热爱大自然。
C.文章中孟子主张,到一个国家中,首先要了解这个国家的法规,并认真去遵守它。
D.孟子认为,园林的大小不是取决于面积的大小,而是取决于百姓对待君王的态度问题。
2、将划线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①文王之囿方七十里,刍荛者往焉,雉兔者往焉,与民同之②民以为大,不亦宜乎?3、孟子在文中提出一个什么观点?(用自己的话回答)(二)2.4齐宣王见孟子于雪宫①。
王曰:“贤者亦有此乐乎?”孟子对曰:“有。
人不得,则非其上矣。
不得而非其上者,非也;为民上而不与民同乐者,亦非也。
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
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注释]①雪宫:齐宣王的离宫(正宫之外临时居住的宫室)。
1、将划线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①不得而非其上者,非也;为民上而不与民同乐者,亦非也。
②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2、孟子在文中提出一个什么观点?(用自己的话回答)(三)2.10齐人伐燕,胜之。
宣王问曰:“或谓寡人勿取,或谓寡人取之。
以万乘之国伐万乘之国,五旬而举之,人力不至于此。
不取,必有天殃。
取之,何如?”孟子对曰:“取之而燕民悦,则取之。
古之人有行之者,武王是也。
取之而燕民不悦,则勿取。
古之人有行之者,文王是也①。
(全)八年级语文上文言文拓展阅读《孟子三章》含答案

八年级语文上文言文拓展阅读《孟子三章》含答案《孟子三章》拓展阅读(一)苏武牧羊律①知武②终不可胁,白单于。
单于愈益欲降之。
乃幽武,置大窖中,绝不饮食。
天雨雪。
武卧啮雪,与毡毛并咽之,数日不死。
匈奴以为神,乃徙武北海上无人处,使牧羝③。
羝乳乃得归。
别其官属常惠等,各置他所。
武既至海上,廪食不至,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
杖汉节牧羊,卧起操持,节旄尽落。
【注释】①律:指卫律,原是汉朝大臣,投靠匈奴。
②武:苏武。
③羝di:公羊。
④去:同"弆"ju ,收藏。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2分)(1)白()单于(2)乃幽()武(3)与旃毛并()咽之(4)羝乳()乃得归2."之"字用法不同的一项是()(2分)A、单于愈益欲降之B、武卧啮雪,与旃毛并咽之C、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D、鸣之而不能通其意3.翻译划线句子(2分)杖汉节牧羊,卧起操持,节旄尽落。
这段文字表现出苏武崇高的民族气节。
表现出的骨气(用孟子的名言填空)。
\\你认为文中的苏武是大丈夫吗?请结合课文谈谈你的看法。
(2分)(二)慎其所处孔子曰:"吾死之后,则商①也日益,赐②也日损。
"曾子曰:"何谓也?"子曰:"商也好与贤已者处,赐也好不若已者。
不知其子视其父,不知其人视其友,不知其君视其所使,不知其地视其草木。
故日与善人居,如入兰芝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即与之化③矣。
与不善者居,如入鲍鱼之肆④,久而不闻其臭,亦与之化矣。
丹之所藏者赤,漆⑤之所藏者黑。
是以君子必慎其所处者焉。
" (选自《孔子家谱》)【注释】①商:卜商,字子夏。
②赐:端木赐,字子贡。
③化:同化,与……趋向一致。
④鲍鱼之肆:指代污浊的环境,也比喻恶人聚集的地方。
鲍鱼,咸鱼;肆,店铺。
⑤漆:墨漆。
1.下列四组句子中,加粗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久而不闻其香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b.故曰与善人居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c.则商也日益增益其所不能d.与不善人居居天下之广居2.将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孟子.梁惠王上》文言文阅读题及答案推荐十篇

《孟子.梁惠王上》文言文阅读题及答案推荐十篇篇1:《孟子.梁惠王上》文言文阅读题及答案《孟子.梁惠王上》文言文阅读题及答案子适卫,冉有仆。
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
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
(《子路》第9章)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洿入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
谷和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孟子.梁惠王上》第三章)18.对下列选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A、孔子认为,一个国家的人口多了,应该要先使他们富裕起来,然后在这个基础上教育他们。
B、孟子列举了不违农时、数罟不入洿池、斧斤以时入山林三个事例,喻劝君王要善于以时养民。
C、孟子认为,王道之始,重在使人民养生丧死而无憾,只要做到这点,君王就可以高枕无忧了。
D、孟子明确提出了他的施政思想:五十者可以衣帛,七十者可以食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
19.上面两则选段反映孔子和孟子在治国施政方面的共同点是什么?(4分)参考答案:18.C(2分)19.(4分)先富后教,以德治国篇2:《孟子·梁惠王上》阅读及答案文化经典阅读:阅读下面选段,回答问题(6分)子适卫,冉有仆。
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
”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
” (《子路》第9章)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洿入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
谷和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全)八年级语文上文言文比较阅读《孟子三章》含答案

八年级语文上文言文比较阅读《孟子三章》含答案《孟子三章》比较阅读(一)【甲】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乙】上①问侍臣:"创业与守成②孰难?"房玄龄曰:"草昧③之初,与群雄并起角力而后臣之,创业难矣!"魏徵曰:"自古帝王,莫不得之于艰难,失之于安逸,守成难矣!"上曰:"玄龄与吾共取天下,出百死,得一生,故知创业之难。
徵与吾共安天下,常恐骄奢生于富贵,祸乱生于所忽④,故知守成之难。
然创业之难,既已往矣;守成之难,方当与诸公慎之。
"(选自《资治通鉴·唐纪十一》)注①上:指唐太宗。
②守成:保持已取得的成就。
③草昧:这里指混乱的时世。
④忽:不注意,不重视。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1)傅说举( )于版筑之间(2)困于心,衡( )于虑(3)创业与守成孰( )难(4)徵与吾共安( )天下2.下列句子中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A.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B.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C.莫不/得之于艰难D.玄龄与吾/共取天下3.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1)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2)然创业之难,既已往矣。
4.回答下面的问题。
(1)【甲】文第一段连用排比句的好处是什么?(2)【乙】文中唐太宗的治国思想与孟子有相似之处,请结合选文简要分析。
5.某班开展"我所了解的孔子和孟子"的语文实践活动,请你完成以下任务。
(1)【故事大盘点】孔、孟及其弟子留下了不少脍炙人口的故事,如"孟母三迁"等。
2023年中考文言文专项训练《孟子三章》(含答案)

2023年中考文言文专项训练《孟子三章》(含答案)2023年中考文言文专项训练《孟子三章》一、课内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节选自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1.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1)人恒过(____________)(2)困于心,衡于虑(____________)(3)出则无敌国外患者(____________)2.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2)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孟子》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3.下列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委而去之____________ 委:放弃B.池非不深也____________ 池:水池C.得道者多助____________ 得道:能够施行治国的正道,即行仁政。
D.寡助之至,亲戚畔之畔:同“叛”,背叛4.下列各项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固国不以山溪之险_____________________ 以中有足乐者B.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____________ 或异二者之为C.环而攻之而不胜_____________________ 人不知而不愠D.寡助之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5.下列对文章理解与分析有误的一项是()A.本文选自《孟子》,《孟子》是记录孟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著作,是儒家经典著作。
《孟子三章》注释、文言现象、翻译、阅读习题及答案

《孟子三章》习题及答案【2020部编版八上第21课】班级:姓名:题型:【重点注释默写】【文言现象: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一词多义、文言句式】【重点句子翻译】【课外文言文阅读】目录:一、《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二、《富贵不能淫》三、《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习题及答案一、重点课下注释默写:①【三里之城】方圆三里的内城。
②【环】围。
③【池】护城河。
④【兵革】泛指武器装备。
【兵】,兵器。
【革】,皮革制成的甲、胄、盾之类。
⑤【委而去之】意思是弃城而逃。
【委】,放弃。
【去】,离开。
⑥【域民不以封疆之界】意思是,使人民定居下来(而不迁到别的地方去),不能靠疆域的边界。
⑦【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
⑧【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震慑天下不能靠武器的锐利。
⑨【得道】指能够施行治国的正道,即行仁政。
⑩【至】极点。
?【亲戚】内外亲属,包括父系亲属和母系亲属。
?【畔】同“叛”,背叛。
?【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所以能行仁政的君主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能胜利。
君子,这里指能行仁政的君主,即上文所说的“得道者”。
二、文言现象积累:1、分析加点字的文言现象并解析:①亲戚畔.之:通假字,畔通“叛”,背叛。
②七里之郭.:古今异义,古义:外城;今义:姓氏。
③池.非不深也池:古今异义,古义:护城河,今义:池塘。
④委而去.之:古今异义,古义:离开;今义:到……去。
⑤亲戚..畔之:古今异义,古义:内亲外戚;今义:跟自己家庭有婚姻关系的家庭或它的成员。
⑥委.而去之:古今异义,古义:放弃;今义:委任。
⑦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古今异义,古义:界限,限制;今义:地域。
⑧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古今异义,古义:这;今义:判断动词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⑨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古今异义,古义:国防;今义:国家。
⑩域.民不以封疆之界:词类活用,名词用作动词,限制。
?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词类活用,名词用作动词,震慑。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词类活用,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坚固。
八年语文《孟子》三章课内外文言文比较阅读(原卷版+解析版)

•比较阅读4 《孟子》三章一、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中,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教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1.解释句中加点词语。
(1)舜发于畎亩之中(____________)(2)行拂乱其所为(____________)(3)曾益其所不能(____________)(4)出则无敌国外患者(__________)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1)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
(2)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3.下列对文章内容和写法理解分析错误的一项是()A.文章的开头运用了排比句式,形成一种无可辩驳的气势,增强了说服力。
B.欧阳修说:“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这句话表达的观点与本文的主要观点是一致的。
C.文章开篇列举六位先贤的经历,目的是证明:只有出身贫贱的人,才能成就不平凡的事业。
D.文章列举事例和阐述道理相结合,逐层推论,结构紧凑,论证缜密。
4.结合链接材料回答:“选文”中,孟子具体论述的观点是怎样在“链接材料”中体现出来的?请分析回答。
(链接材料)吴既赦越,越王句践①反国,乃苦身焦思②,置胆③于坐,坐卧即仰胆,饮食亦尝胆也。
曰:“女忘会稽之耻邪?”身自耕作,夫人自织;食不加肉,衣不重采,折节下贤人,厚遇宾客;振贫吊死,与百姓同其劳。
终灭吴。
(节选自《史记》)注:①句践:即勾践。
春秋时越国国君,于公元前494年被吴王夫差大败于会稽,被俘,释放回国后,发愤图强,于公元前473年灭掉吴国。
②焦思:焦虑思考。
③置胆:即胆囊,胆汁极苦。
二、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富贵不能淫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阅读下面文言文段,完成6~8题。
曰:“挟太山以超北海,语人曰:‘我不能。
’是诚不能也。
为长者折枝,语人曰:‘我不能。
’是不为也,非不能也。
故王之不王,非挟太山以超北海之类也;王之不王,是折技之类也。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
诗云:‘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
’——言举斯心加诸彼而已。
故推恩足以保四海,不推恩无以保妻子;古之人所以大过人者,无他焉,善推其所为而已矣。
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物皆然,心为甚。
王请度之!”
6.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挟太山以超北海超:越过,跳过。
B.老吾老,以及人之老老:尊敬,敬重。
C.刑于寡妻刑:惩罚,管教。
D.度,然后知长短度:用尺子去量。
7.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非挟太山以超北海之类也//异乎三子者之撰
B.为长者折枝//以若所为,求若所欲
C.而功不至于百姓者//舍瑟而作
D.物皆然,心为甚// 然则王之所大欲
8.下列对文段的理解或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孟子用“挟太山以超北海”和“为长者折枝”,剖析了“不能”和“不为”的区别。
B.孟子认为,对齐王而言,通过“推行王道”而实现天下大治是一件可以做到的事情。
C.孟子借类比表明,要像古贤人一样善于“推恩”,并把它作为治理天下的重要方法。
D.孟子以“独何与”这样的发问,揭露了齐国政治的黑暗,也希望能够引起齐王警觉。
6.(3分)C 7.(3分)D 8.(3分)D
二、诗文默写。
(8分)
9.在下面的横线上默写诗文原句。
(选作其中4题)(8分,每空1分)
①群臣吏民,,受上赏;
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受下赏。
(《邹忌讽齐王纳谏》)
②侯生曰:“将在外,,。
”
(《信陵君窃符救赵》)
③恰同学少年,;,挥斥方遒。
(《沁园春·长沙》)
④冠者五六人,,浴乎沂,风乎舞雩,。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⑤谨庠序之教,,。
(《齐桓晋文之事》)
二、(8分)
9.(8分)
①能面刺寡人之过者闻寡人之耳者②主令有所不
受以便国家
③风华正茂书生意气④童子六七人咏而归
⑤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评分标准:每空1分,有错别字则该空不得分。
若5小题全作,以前4题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