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文言文阅读训练1(附答案)
小学文言文精读训练题60篇含答案

小学文言文精读训练题60篇含答案训练题1:《静夜思》题目阅读李白的《静夜思》,并回答下列问题。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问题1. 这首诗的作者是谁?2. 这首诗描绘了什么情景?3. 请解释“疑是地上霜”中的“疑”字的意思。
答案1. 这首诗的作者是李白。
2. 这首诗描绘了作者在夜晚静坐时,看到床前的明月光,联想到故乡的景象,引发了思乡之情。
3. “疑”字在这里表示“怀疑”或“以为是”,作者看到明亮的月光,以为是地上的霜。
---训练题2:《春晓》题目阅读孟浩然的《春晓》,并回答下列问题。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问题1. 这首诗的作者是谁?2. 这首诗描绘了哪个季节的景象?3. 请解释“春眠不觉晓”中的“春眠”是什么意思?答案1. 这首诗的作者是孟浩然。
2. 这首诗描绘了春天的景象。
3. “春眠”指的是春天的睡意,表示春天人们容易困倦。
---训练题3:《登鹳雀楼》题目阅读王之涣的《登鹳雀楼》,并回答下列问题。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问题1. 这首诗的作者是谁?2. 这首诗描绘了什么景象?3. 请解释“欲穷千里目”中的“欲”字的意思。
答案1. 这首诗的作者是王之涣。
2. 这首诗描绘了作者登上鹳雀楼,看到夕阳落在山的那一边,黄河流入大海的景象。
3. “欲”字在这里表示“想要”,表示作者想要看得更远,所以要再往高处走。
---以上是前三篇训练题的答案,如果您需要更多训练题的答案,请告诉我。
(完整版)小学课外文言文阅读练习题及答案一

小学课外文言文阅读练习及答案(一)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
至之市,而忘操之。
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
”反归取之。
及反,市罢,遂不得履。
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1.翻译句子。
①郑人有欲买履者:②先子度其足:③而置之其坐:3.郑人买履告诉我们什么道理?4.文中的之字解释。
①而置之其坐( ) ②至之市( ) ③而忘操之( ) ④反归取之( ) ⑤何不试之以足( )(二)王冕者,诸暨人。
七八岁时,父命牧牛陇上,窃入学舍,听诸生诵书;听已,辄默记。
暮归,忘其牛,或牵牛来责蹊田,父怒挞之。
已而复如初。
母曰:“儿痴如此,曷不听其所为? 冕因去,依僧寺以居。
夜潜出坐佛膝上,执策映长明灯读之,琅琅达旦。
佛像多土偶,狞恶可怖,;冕小儿,恬若不知。
1.解释加点字①窃入学舍窃:( )②辄默记辄 ( )③儿痴如此痴( )④恬若不见恬⑤父怒挞之挞( ) ⑥曷不听其所为曷( )2.翻译句子①王冕者,诸暨人( )②夜潜出坐佛膝上,执策映长明灯读之( )3.王冕能成为画家的原因?( )(三)北人生而不识菱者,仕于南方,席而啖菱,并角入口。
或曰:“啖菱须去壳。
”其人自护所短,曰:“我非不知,并壳者,欲以去热也。
”问者曰:“北土亦有此物否?”答曰:“前山后山,何地不有!”夫菱生于水而曰土产,此坐强不知以为知也。
1.解释加点字①席而啖菱啖( ) ②欲以去热也去( )2.翻译句字。
夫菱生于水而曰土产,此坐强不知以为知也。
( )3.阅读本文,说说你对北人“强不知以为知”的看法。
(四)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
”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1.解释加点字。
其剑自舟中坠于水自( )是吾剑之所从坠是( )2.翻译句子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从表达方式上看,选问中前两句的是( ),最后一句是( )。
5.文中刻画楚人运用了哪些描写方法?突出了他什么特点?( )6.这寓言叫什么?他说明了什么道理?参考答案:一、1 ①郑国有一个想要买鞋的人。
部编版小学语文 文言文阅读训练精选4篇(含答案)

部编版小学语文文言文阅读训练精选4篇顾荣施炙①顾荣在洛阳,尝应人请,觉行炙人有欲炙之色,因辍己施焉。
同坐嗤之。
荣曰:“岂有终日执之而不知其味者乎?”后遭乱渡江②,每经危急,常有一人左右相助。
问其所以,乃受炙人也。
(选自《世说新语》)【注释】①炙:烤肉。
②遭乱渡江:指晋朝被侵,社会动乱,大批人渡过长江南下。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因辍.己施焉。
______________ (2)同坐.嗤之。
______________(3)每经.危急。
______________ (4)乃.受炙人也。
______________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1)尝应人请,觉行炙人有欲炙之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岂有终日执之而不知其味者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对于顾荣和受炙人,你更欣赏谁?请结合文章内容作简要的分析评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杨布打狗杨朱之弟曰布,衣素衣而出。
天雨,解素衣,衣缁衣①而反。
其狗不知,迎而吠之。
杨布怒,将扑之。
杨朱曰:“子无扑矣,子亦犹是②也。
向者使③汝狗白而往,黑而来,岂能无怪矣?”【注释】①缁衣:黑色的衣服。
②犹是:像这样。
③使:假使。
1.下面加点的“之”用法与其他不同的一项是()。
A.杨朱之弟曰布。
B.迎而吠之。
C.莲,花之君子者也。
人教部编版小学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项练习(一)(含答案)

六年级小升初文言文阅读专项训练一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习题。
争雁昔人有睹雁翔者①,将援弓射之,曰:“获则烹②。
”其弟争曰:“舒雁③烹宜,翔雁燔④宜。
”竞斗而讼⑤于社伯⑥。
社伯请剖雁,烹燔半焉⑦。
已而⑧索雁,则凌空远矣。
【注释】①有……者:有个……的人。
②烹:煮,烧。
③舒雁:栖息的雁。
④燔:烤。
⑤讼:争辩是非曲直。
⑥社伯:相当于现在的村长。
社,古代地区单位之一,二十五家为一社。
⑦半焉:一半煮,一半烤。
焉,句末语气助词。
⑧已而:过了一会儿。
1.解释加点的词。
(1)将援.弓射之()(2)翔雁燔宜.()2.将下面句子译为现代汉语。
已而索雁,则凌空远矣。
3.回答下列问题。
兄弟二人争论的焦点是_________,最后的解决办法是______,而结果是_______________。
4.本文涉及几个人物?谁的观点正确?为什么?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习题。
买椟(dú)还珠①楚人有卖其珠于郑者,为.木兰之柜②,薰以桂椒③,缀.以珠玉,饰.以玫瑰④,缉以翡翠,郑人买其椟而还(huán hái)其珠。
此可谓善卖椟矣,未可谓善鬻⑤珠也。
(注)①本文选自《韩非子·外储说左上》。
犊:木匣子。
②柜:盒子。
③桂椒:桂花和花椒,两种香料。
④玫瑰:一种美丽的玉石。
⑤鬻:卖。
1.选择文中括号里正确的读音。
还(huán hái)2.解释文中加点词的意思。
①为:②缀:③饰:3.“此可谓善卖椟矣,未可谓善鬻珠也”的意思是()A.这可以说,这个珠宝商人很善于卖珠宝,而不善于卖木匣子吧。
B.这可以说,这个珠宝商人很善于卖木匣子,而不善于卖珠宝吧。
C.这可以说,这个珠宝商人既善于卖木匣子,又善于卖珠宝吧。
4.那个郑同人把珠宝还给商人,只留下木匣子,原因是()A.珠宝实在太好了,闪闪发光B.木匣子做得太好了,被这个郑国人看中了5.“买椟还珠”这个成语指()A.留下珠宝退还木匣子,比喻取舍得当。
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小升初文言文阅读精选题(一)(含答案)

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小升初文言文阅读精选题(一)(含答案)小升初文言文阅读精选题(一)-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部编版阅读短文。
郑人买履①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②(duó)其足,而置之其坐。
至之市,而忘操之。
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③(dù)。
”反④归取之,及反,市罢,遂⑤(suì)不得履。
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宁(nìnɡ)信度,无自信也。
”注释:①本文选自战国《韩非子·外储说左上》②度(duó):测量。
③度(dù):量好的尺码。
④反通假字,同“返”,返回。
⑤遂(suì):于是。
1.下列说法中正确的两项是()①此句可以这样停顿:“何不试/之/以足?”②《郑人买履》是一个宋代历史故事。
③“及反,市罢,遂不得履。
”的意思是等到郑人返回集市的时候,集市已经散了,于是他没有买到鞋子。
④这个郑国人的行为非常可笑!A.①②B.①③C.②③D.③④2.这个故事让你懂得了什么道理?____________3.下列故事和《郑人买履》道理相似的两个是()①《揠苗助长》②《刻舟求剑》③《掩耳盗铃》④《买椟还珠》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两小儿辩日(节选)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一儿曰:“我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
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4.选择与选文中“为”的意思相同的一项,将序号写在()里A.为是其智弗若与B.孰为汝多知乎C.十两为一斤5.选择下面句中停顿最恰当的一项,将序号写在()里A.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B.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C.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6.判断下面句子内容的对错,对的打“√”,错的打“×”(1)选文语言简洁,极易被人们理解和接受。
( )(2)选文善于用比喻,语言生动形象,颇有说服力。
【小学语文】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60篇(附参考答案)

【小学语文】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60篇(附参考答案)(一)敏慧1、黄琬巧对黄琬幼而慧。
祖父琼;为魏郡太守。
建和元年正月日食。
京师不见而琼以状闻。
太后诏问所食多少。
琼思其对而未知所况。
琬年七岁;在旁;曰:“何不言日食之余如月之初?”琼大惊;即以其言应诏;而深奇爱之。
【注释】①建和:汉桓帝年号。
建和元年为公元147年。
②京师不见:京城里看不到那次日食的情况。
【文化常识】“太后”及其他。
自从秦朝起;天子称“皇帝”;皇帝的妻子称“皇后”。
“太后”(或皇太后)指皇帝的母亲(周朝诸侯王的母亲也称“太后”);皇帝的父亲称“太上皇”。
皇帝的祖母称“太皇太后”;皇帝的祖父叫“太上太皇”。
“太”有至高至大的意思;因此皇帝的医生叫“太医”;皇帝的老师叫“太师”;皇帝的祖庙叫“太庙”。
【思考与练习】1、解释:①诏②奇2、翻译:①琼思其对而未知所况 ;②即以其言应诏3、选择:“琼以状闻”有以下理解;哪一项是不正确的?①黄琼因此听说了这情况;②黄琼把这情况报告皇上;③黄琼把这情况让皇上听到。
4、理解:黄琬说的日食后的样子到底是怎样的?2、神童庄有恭粤中庄有恭;幼有神童之誉。
家邻镇粤将军署;时为放风筝之戏;适落于将军署之内宅;庄直入索取。
诸役以其神格非凡;遽诘之曰:“童子何来?”庄以实对。
将军曰:“汝曾读书否?曾属对否?”庄曰:“对;小事耳;何难之有!”将军曰:“能对几字?”庄曰:“一字能字;一百字亦能之。
”将军以其方之大而夸也;因指厅事所张画幅而命之对曰“旧画一堂;龙不吟;虎不啸;花不闻香鸟不叫;见此小子可笑可笑。
”庄曰:“即此间一局棋;便可对矣。
”应声云:“残棋半局;车无轮;马无鞍;炮无烟火卒无粮;喝声将军提防提防。
”【注释】①粤中:今广东番禺市。
②庄有恭:清朝人;官至刑部尚书。
③神格:神条与气质。
④曾属对否:曾经学过对对子吗?⑤厅事:指大堂。
⑥火卒:军中伙夫。
【文化常识】象棋。
围棋与象棋是的两大棋类活动。
多数专家认为;先有围棋后有象棋。
小学语文短篇文言文阅读专项训练①(1)

小学小古文阅读专项训练题一一、阅读文言文,回答下面的问题。
司马光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
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
1.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
足跌没.水中()众皆.弃去()2.解释下面加点字的意思。
(1)与群儿戏于庭.()(2)众皆.弃去()(3)光持.石击瓮破之()3.给画线字选择正确的解释。
(1)足跌没水中。
()A.没有B.埋没C.淹没(2)光持石击瓮破之()A.代词,指群儿B.代词,指瓮C.代词,指石头(3)众皆弃去。
()A.离开B.距离C.除掉4.下列停顿节奏划分有误的一项是()A.群儿/戏于庭B.一儿/登瓮C.光持/石/击瓮/破之D.足跌/没水中5.根据这个故事用自己的话概括司马光的特点,并说说你从他身上学到了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阅读文言文,回答下面的问题。
自相矛盾楚人有鬻(yù,卖)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
”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
”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
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1.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誉.之曰(称赞)B.于物无不陷.也(穿透)C.吾矛之利.(好处)D.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句首发语词)2.“其人弗能应也”的原因是什么?3.假如你是楚国商人,你该怎样来推销你的“矛”和“盾”?4.学习这则寓言后,你得到什么启示?三、阅读文言文,回答下面的问题。
称象曹操得巨象。
欲知其轻重,不能称。
操之幼子名冲,告操曰:“置象于船上刻其水痕所至。
去象,将他物积载船中,使水及原痕。
复称他物,则象重可知矣。
”1.解释下列句子中画线的词。
三年级文言文阅读题

三年级文言文阅读题1. 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
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
- 解释下列字的意思。
- 戏:玩耍。
解析:“戏于庭”表示在庭院里玩耍,“戏”在这里是玩耍的意思。
- 皆:都。
解析:“众皆弃去”意思是众人都离开了,“皆”表示都。
- 持:拿。
解析:“光持石击瓮破之”,司马光拿着石头击打瓮,“持”就是拿的意思。
- 句子翻译。
- 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
译文:一群儿童在庭院里玩耍,一个小孩爬上大水缸,失足掉进缸里被水淹没了。
解析:“群儿”指一群儿童,“戏于庭”是状语后置,正常语序是“群儿于庭戏”,“登瓮”是爬上瓮,“没”是淹没。
- 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
译文:司马光拿起石头砸破水缸,缸里的水涌出来,小孩得救了。
解析:“持石”拿着石头,“击瓮破之”击打水缸使它破了,“迸”是涌出的意思,“得活”得以活命。
2. 这篇文言文主要写了什么事?- 答案:主要写了一群孩子在庭院玩耍时,一个孩子失足掉进瓮里,其他孩子都跑开了,司马光拿起石头砸破瓮救出孩子的事。
解析:文章开篇描述了孩子玩耍时的危险场景,接着重点写司马光的救人行为,通过对比其他孩子的“弃去”,突出司马光的聪明机智。
3. 从司马光身上你学到了什么?- 答案:从司马光身上学到了遇到紧急情况要冷静思考、沉着应对,用智慧去解决问题。
解析:司马光在众人都惊慌离开的情况下,能够想到用石头砸破瓮来救人,这种冷静和智慧是值得学习的。
1. 宋人有耕者。
田中有株。
兔走触株,折颈而死。
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
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
- 解释下列字词。
- 株:树桩。
解析:“田中有株”,田地里有树桩,“株”在这里指树桩。
- 走:跑。
解析:“兔走触株”,兔子奔跑时撞到树桩上,古文中“走”常表示跑的意思。
- 释:放下。
解析:“因释其耒而守株”,于是放下他的农具守着树桩,“释”为放下。
- 冀:希望。
解析:“冀复得兔”,希望再得到兔子,“冀”是希望的意思。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陆元方卖宅
陆少保,字元方,曾于东都卖一小宅。
家人将受直矣,买者求见,元方因告其人曰:“此宅子甚好,但无出水处耳。
”买者闻之,遽辞不买。
子侄怪之,元方曰:“不尔,是欺之也。
”
1.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但.无出水处耳( ) 遽.辞不买( )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不尔,是欺之也。
3.“卖宅”一事反映出陆元方怎样的品质?
(二)父善游
楚人有过于江上者,见人方引(正带着)婴儿,而欲投之江中。
婴儿啼。
人问其故。
曰:“此其父善游!”其父虽善游,其子岂遽急(立即)善游哉?以此任物,亦必悖(违反常理)矣。
1.请根据上下文,解释加点的词。
楚人有过.于江上者( ) 而欲投之.江中( )
2.“其父虽善游,其子岂遽急善游哉?”翻译成现代汉语是:。
3.这则短文究竟要告诉我们一个怎样的道理?请简要地写出来。
(三)欧阳修苦读
欧阳公四岁而孤,家贫无资。
太夫人以荻画地,教以书字。
多诵古人篇章。
及其稍长,而家无书读,就闾里士人家借而读之,或因而抄录。
以至昼夜忘寝食,惟读书是务。
自幼所做诗赋文字,下笔已如成人。
1.解释下列加点的字词。
教以书.字()及其稍长.()
2.翻译下面这个句子。
以至昼夜忘寝食,惟读书是务。
3.就本文而言,欧阳修值得我们学习的精神是什么?他的成功,除了自身的努力之外,还有哪些因素促进了他的成长?
参考答案:
(一)陆元方卖宅
1.只是;于是。
2.不这样做(说),是欺骗对方。
3.正直,诚实交易,不惟利是图,以诚信为本,为人刚正不阿等。
(二)父善游
1.经过;代词,代“小孩”或“婴儿”。
2.即使这个孩子的父亲擅长游泳,(他的)孩子难道就擅长游泳了吗?
3.任写一条,言之成理即可。
1)本领的获得要靠自己的努力,而不能靠先天的遗传。
决不能强迫他人去做他做不了的事。
2)处理事情要从实际出发,对象或事物环境不同,处理问题的方法也要随之改变,因人而异。
3)做事不能只凭主观臆断。
4)“对象”变了,解决问题的方法、手段也要随之变化,否则将会酿成大错。
(三)欧阳修苦读
1.写;年龄大。
2.就这样夜以继日、废寝忘食,只是致力读书。
3.不因环境的困苦而消沉,反而刻苦发奋,与生活抗争。
欧阳修母亲的深明大义,即使条件艰苦,也要把欧阳修培养成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