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京东、阿里的战略与经营之争
“阿里”和“京东”对决预测中国商业未来

阿里与京东两大电商对决
京东虽然以自营为主,但其开放平台(POP) 业务也在高速增长。从3C产品为主到全品类 计划,从全部自营到开放第三方平台。2013 年下半年起,京东开始向第三方平台提供仓 储服务。在仓储物流部署基本完成后,京东 将把60%的资源开放给合作伙伴。但是:刷 单、假货、服务差等等问题,在天猫上有, 在京东的开放平台上也就会有!
“阿里”和“京东”对决读懂中国商业未来
中国电子商务发展情况
电子商务的本质在于:最快、最好的使“产 品”和“消费者”发生关系。 中国电子商务是中国经济增长的一大引擎, 为中国经济这十年的的高速增长贡献了不少力量, 其势头早已领先全球。“互联网+”也成为中国重 要的战略规划,可以说,电子商务将是中国未来 “治理”全球贸易的一项重要工具,中国未来的 定位应该是全球产品的分销中心。
阿里与京东两大电商对决
横向发展
纵向延伸
阿里与京东两大电商对决
对于阿里的“淘宝”或者“天猫”来说,卖 家得到的仅仅是流量,为了争抢流量往往还需要 付出更多的额外成本:不仅要被价格战拉下水, 还要不停的购买广告位(价格水涨船高),竞争 成本暴增,生存状况普遍艰难。这也是越来越多 卖家放弃淘宝原因,于是这也被概括为传统电商 瓶颈来临。 所以,阿里是没有帮商家赚到钱,但是却让 很多消费者得受益了,因为中国的消费者确实可 以买到更加廉价的产品,当然这也是一把双刃剑, 因为很多假货充斥进来了。卖家的入驻性决定了 管理的难度:口子放开了,假货自然进来了;口 子收紧了,产品就不繁盛了,这种两难局面是阿 里的开放平台定位决定的。
阿里与京东两大电商对决
京东像一个传统零售企业,是+互联网。 作为一家传统企业,钱需要一分一分赚,效 率就是生命,京东注定苦逼。所以需要它不 断引入资本,最终实现上市。然后再通过圈 钱继续投入和扩建,竭力保障产业链完整、 物流体系顺畅、产品质量和服务过硬,从而 扩大消费者数量。
京东与阿里做生意的不同思维

京东与阿里做生意的不同思维刘强东结婚两天之后,马云说他也结婚了,刘强东娶的是奶茶妹妹,马云娶的是苏宁,后者的这场婚礼,是真正影响中国电商格局的历史性事件苏宁站队阿里,退出了电商平台之争。
上一个这样的事件发生在一年半之前:腾讯放弃电商,入股京东。
2013年,同样经过一轮并购整合,业界认为四大电商平台已经形成:阿里、京东、腾讯、苏宁。
短短两年之后,四大平台重新排列组合为双寡头格局:阿里+苏宁VS腾讯+京东。
马云终于开始将刘强东视为一个正儿八经不折不扣的对手了,即便在年初,他还为方兴东《阿里巴巴正传》中自己的言论京东将来会成为悲剧写了长微博道歉,语气正是马氏一贯轻松调侃的风格,近似于教父安抚正在奋斗中的年轻人。
京东已经大到马云不得不把它当做对手:2014年第二季度,阿里系的猫淘聚GMV是5010亿元,同比增长45.1%。
而同期京东的GMV是630亿,同比增长107%,是阿里的12.6%。
到了今年一季度,这一数字上升到14.6%。
而今年第二季度,京东GMV第一次突破千亿,达到1145亿元,同比增长82%。
两者差距进一步缩小。
市值的变化表明资本市场也注意到了这一点:阿里上市时市值2300亿美元,京东市值只有阿里的13%左右。
但是,如今京东的市值稳定在400亿美元上下,阿里的市值稳定在2000亿美元上下,京东市值已经是阿里的20%。
一直以来,关于双十一商标,商业模式阿里和京东之间小摩擦不断,但是,2015年的优衣库争夺战,才真正让大众发现,阿里和京东缠斗得何等凶狠。
电商发展了10年,到了双寡头的格局,其竞争才终于回归到了零售的本质:供应链的比拼。
巧合的是,这一轮比拼中,阿里和京东都试图在一定程度上改造自己的基因,向对方学习。
阿里的瓶颈和京东的风险阿里走到这个体量,始终对供应链缺乏影响力,其贩卖流量的线上商业地产模式,已经露出了疲态。
而能在最短时间内补全其缺陷的,放眼全国,也只有苏宁一家。
优衣库4月8日入驻京东,声势浩大,连刘强东都亲自上阵站台。
京东状告阿里巴巴(京东阿里之争)

京东状告阿里巴巴(京东阿里之争)近日,电商巨头京东向阿里巴巴发起了一场官司,这场官司可谓是京东阿里之争的最新一幕。
具体来说,京东方面起诉阿里巴巴在京东平台上销售假货,要求赔偿1元的经济损失并公开道歉。
这一事件引起了广泛关注,也引发了一些讨论。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这场官司的背景。
京东是中国领先的电商平台之一,拥有庞大的用户群体和强大的销售体系。
而阿里巴巴则是中国电商行业的巨头,旗下拥有淘宝、天猫等知名电商平台。
两家公司一直处于激烈竞争的状态。
京东方面起诉阿里巴巴在京东平台上销售假货,主要是因为京东发现了一批假冒京东商标的商品在阿里巴巴旗下的天猫平台上出售。
京东认为,这种行为侵犯了京东的商标权和知识产权,同时也伤害了京东用户的利益。
因此,京东要求阿里巴巴赔偿1元的经济损失并公开道歉。
阿里巴巴方面则表示,他们已经采取了相应的措施,对涉嫌假货的商品进行了下架和调查处理。
同时,阿里巴巴也表示对此次诉讼感到遗憾,并认为这是一种不必要的行为。
阿里巴巴还表示,他们一直致力于打击假货,积极配合有关部门打击假货行为。
对于这场官司,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
一些人认为,这是京东和阿里巴巴之间的商业竞争,双方都希望通过各种手段争夺市场份额。
另一些人则认为,这场官司反映了电商行业中存在的问题,需要加强相关法律法规的制定和执行。
还有一些人则希望双方能够通过对话和协商解决争端,避免类似事件发生。
不管怎么说,这场官司都引发了人们对电商行业的关注和思考。
电商行业是一个快速发展的行业,但同时也面临着许多问题和挑战。
只有加强法律法规的制定和执行,以及企业自律和社会监督,才能够使电商行业更加健康、规范、可持续发展。
京东与阿里巴巴的电子商务竞争

京东与阿里巴巴的电子商务竞争电子商务行业是当今互联网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
在这个日新月异的行业中,京东和阿里巴巴是两大具有代表性的电商巨头。
自诞生以来,京东和阿里巴巴一直展开激烈的竞争,不仅在市场份额上竞争,还在技术创新、品牌建设、供应链管理等方面展开激烈角逐。
1. 介绍京东和阿里巴巴京东:京东是中国最大的自营式电子商务平台,于2004年诞生。
创始人刘强东带领团队通过全球直采、无界零售等策略,形成了全产业链的电商零售模式。
京东致力于提供优质的商品和服务,目前已经成为消费者线上购物的重要选择之一。
阿里巴巴:阿里巴巴于1999年成立,由马云创建。
作为中国最大的电商企业之一,阿里巴巴旗下拥有淘宝、天猫、支付宝等知名平台。
阿里巴巴通过线上市场、物流网络和金融服务,构建起全球最大的电子商务生态系统。
2. 竞争方式与特点京东和阿里巴巴在电子商务竞争中有许多相似之处,也有不同的竞争方式与特点。
相似之处:- 均秉持“用户至上”的理念,注重用户体验和满意度;- 都积极探索新的业务模式和创新技术,以提升服务质量和效率;- 通过线上线下结合的模式开展业务,拓展更大的市场份额。
不同之处:- 京东更注重自有物流和仓储体系的建设,以提供更快速、可靠的配送服务;- 阿里巴巴更侧重于平台建设和数据运营,以提供更精准的个性化推荐和市场营销服务;- 京东更倾向于自营模式,市场份额相对稳定;阿里巴巴更多运营平台模式,市场份额有更大的增长潜力。
3. 技术创新与品牌建设京东和阿里巴巴都非常注重技术创新和品牌建设,这也是它们持续领先于竞争对手的重要原因。
技术创新:- 京东通过物流系统、仓储技术等方面的创新提升了配送效率和服务质量;- 阿里巴巴通过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驱动,提供个性化的推荐服务和市场运营支持。
品牌建设:- 京东通过品牌形象的塑造和产品质量的保障赢得了用户的信任和忠诚度;- 阿里巴巴通过品牌推广、营销活动等方式提升了品牌知名度和认可度。
阿里巴巴与京东中国电商巨头的市场竞争与创新模式

阿里巴巴与京东中国电商巨头的市场竞争与创新模式在中国电商市场中,阿里巴巴和京东是两个具有代表性的巨头企业。
它们既是竞争对手,也是在市场中彼此促进、共同推动的关系。
阿里巴巴的创始人马云曾经说过:“我们之所以要通过竞争,是因为我们相信,竞争不是去拼谁死谁活,而是相互切磋,相互学习,最终实现双赢。
”本文将从市场竞争和创新模式两个方面来探讨阿里巴巴与京东在中国电商领域的发展。
市场竞争阿里巴巴和京东作为中国电商领域消费者市场的两大巨头,一直在市场上展开激烈的竞争。
从销售额、用户量、市值等多个指标上看,两家公司一直处于领先地位,相互之间都存在着激烈的竞争。
阿里巴巴旗下的淘宝、天猫等平台在用户规模和交易额上一直居于首位,而京东则以“依靠自营”模式打造了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双方竞争的焦点主要在于营销手段、物流配送和售后服务等方面。
阿里巴巴在各种促销活动和跨界合作上做得较多,通过内容电商和社交电商等多种模式不断创新,吸引了大量用户。
京东则通过建设自己的物流配送体系和提供更加高品质的售后服务,赢得了很多消费者的信赖。
双方都在市场上寻求差异化竞争,努力提升用户体验,从而保持竞争的优势。
创新模式在市场竞争的背后,阿里巴巴和京东都在不断探索和实践创新模式。
阿里巴巴以平台化、数字化、智能化为核心,通过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手段,不断升级和优化自己的商业生态系统,提高服务质量和交易效率。
阿里巴巴将商业带到了互联网时代,推动了中国电商行业的快速发展。
京东则以自营、物流和技术三大支撑体系为基础,构建了全程自营的闭环模式,提供了更完善的商品品质保障和服务体验。
京东依托自己的物流体系,实现了“当日达”,“次日达”等服务,满足了用户对于物流速度的需求。
同时,京东在技术创新上也不遑多让,通过开放平台、全球化布局等方式,不断加强自身的核心竞争力。
结语综上所述,阿里巴巴与京东作为中国电商巨头,在市场竞争和创新模式上都展现出了强大的实力和活力。
随着市场环境的不断变化和消费者需求的不断升级,双方都需要不断创新、持续进化,才能在未来的电商竞争中保持领先地位,实现可持续发展。
竞合战略案例分析

竞合战略案例分析
竞合战略是指以合作与竞争相结合的策略模式,旨在实现双方利益的最大化。
在商业领域,竞合战略的实施可以增强企业的竞争力和市场份额,从而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得优势。
下面以阿里巴巴和京东为例,探讨竞合战略的应用。
阿里巴巴和京东是中国电商业界的巨头,二者一直是市场竞争的焦点。
然而,它们并没有沉迷于竞争,而是选择了合作,通过竞合战略达成互利共赢的局面。
首先,在物流方面,阿里巴巴与京东合作建立了物流联合体——菜鸟网络,共同开展物流服务。
该联合体集聚了海量资源,规模宏大、效率高,优化了物流链条,减少了企业成本和消费者等待时间,提高了用户体验。
其次,在金融方面,阿里巴巴和京东均有自己的金融子公司,二者通过合作,共同打造金融生态。
比如阿里巴巴的余额宝可以用于京东的购物,京东金融的信用卡也可以在阿里巴巴的天猫商城上使用。
通过合作,双方实现了联动,提高了用户的使用频率和黏性,同时也促进了互联网金融的发展。
最后,在市场方面,阿里巴巴和京东共同成立了中国零售数据联盟。
该联盟为消费者提供个性化、智能化服务,通过数据共享和交换,为企业提供市场信息和趋势预测,帮助企业更加准确地制定营销策略和产品战略。
通过上述竞合战略的实施,阿里巴巴和京东都获得了巨大的利益,二者之间的竞争也变得更加有秩序、有利可图。
竞合战略不仅实现了双方的互利共赢,也带动了中国电商业的发展。
阿里巴巴与京东的商业模式及竞争优势对比分析——以财务报告为基础

阿里巴巴与京东的商业模式及竞争优势对比分析——以财务报告为基础目录本科毕业论文原创性及知识产权声明 .................................... 错误!未定义书签。
摘要 . (II)Abstract (III)一、引言 (1)二、电子商务概念及商业模式概述 (1)1. 电子商务的基本概念 (1)2.商业模式概述 (2)3.商业模式模型 (2)三、阿里巴巴与京东简介 (3)1. 阿里巴巴发展简史 (3)2. 京东成长历程 (4)四、阿里巴巴和京东商业模式对比分析 (5)1. 定位 (5)2.业务系统 (7)3. 关键资源能力 (9)4.盈利模式 (10)5.现金流结构 (12)6.企业价值 (13)5. 阿里巴巴和京东商业模式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14)1. 京东商业模式创新机制不足的制约 (14)2. 阿里巴巴平台因“假货”问题遭受质疑 (14)结论 (14)参考文献 (16)致谢 (17)摘要随着互联网普及率的提高,电子商务发展也变得越来越迅速。
但在不同商业模式下的电子商务,盈利模式和发展趋势都大相径庭。
因此我选择了魏朱六要素模型对阿里巴巴和京东两大电子商务企业进行对比分析。
在采用文献回顾法的的基础上,结合财务数据将企业从定位、业务系统、关键资源和能力、盈利模式、现金流结构和企业价值进行综合分析,比较两家企业的竞争优势。
从案例分析来看,阿里巴巴和京东的商业模式不同。
阿里巴巴始终坚持以“平台模式“为主,围绕核心电商业务再投资其他平台为辅助,迅速扩大自己的市场占有率,涉及的投资领域多,但始终以“轻资产”模式为主,不投资存货、仓储等设施,不断创新各种技术手段服务于各个用户以增加它们对平台的黏性。
通过高收益、低成本、高盈利的资本结构在B2C市场站稳脚跟,企业的业务模式规模大也不容易被复制,是企业的关键资源所在。
京东始终坚持以“自营”模式为主,围绕传统电商业务为核心,大量投资仓储、物流等设施,扩大自己3C产品的市场占有率,投资领域也是围绕B2C市场,扩大自己的经营范围,购买厂商的独家代理权。
阿里巴巴与京东的商业模式及竞争优势对比分析

阿里巴巴与京东的商业模式及竞争优势对比分析摘要:本文主要通过对阿里巴巴和京东两家电商平台的商业模式及竞争优势进行对比分析,来探究其商业模式的区别,以及竞争优势的来源。
关键词:阿里巴巴、京东、商业模式、竞争优势、电商平台正文:阿里巴巴和京东作为国内最大的两家电商平台,它们的商业模式及竞争优势有什么不同呢?一、商业模式阿里巴巴是一家以供应链为基础的电商平台,其商业模式主要分为C2C、B2C和B2B三种。
而京东则是以自营和第三方合作商家的电商平台,商业模式主要为B2C。
阿里巴巴的C2C模式主要通过淘宝网站,让个人用户进行交易,平台收取一定的佣金。
而B2C模式则是通过天猫平台,让商家直接向消费者销售商品。
B2B模式则是通过阿里巴巴国际站,让供应商与海外买家之间进行贸易。
这三种模式相辅相成,形成了阿里巴巴特有的“阿里巴巴模式”。
京东主要以B2C模式为主,通过自营和第三方合作商家销售商品。
自营模式主要是京东自己销售,而第三方合作商家则是在京东平台上销售商品,平台收取一定的佣金。
京东商城则是将B2C商业模式和电商平台完美结合起来。
二、竞争优势阿里巴巴的竞争优势主要体现在平台规模、品牌价值、供应链可控、技术研发等方面。
首先,阿里巴巴平台规模庞大,拥有海量用户,能够为商家提供广阔的销售市场。
其次,阿里巴巴是中国电商领域的领导者,品牌价值高,信誉度强。
再次,阿里巴巴拥有完善的供应链体系,能够为商家提供一站式服务,从商品生产、存储、物流到售后服务等都能覆盖。
最后,阿里巴巴持续加强技术研发,通过大数据分析等技术手段,不断提升平台的用户体验。
京东的竞争优势则主要体现在自营模式、售后服务、物流能力以及品质保障等方面。
首先,京东具有严格的自营产品审查制度,确保自营产品的品质。
其次,京东拥有完备的售后服务,包括七天无理由退货、三包服务等,用户的购物体验较为安心。
再次,京东自建了比较完备的物流体系,能够快速及时的配送商品。
最后,京东对于品质的保障也比较强,推出了“京东尊品”等保障品类,有较强的竞争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解读】京东、阿里的战略与经营之争2014-9-16 09:48品途网腾讯微信阿里巴巴淘宝高德易迅马云eBay艾瑞咨询文/京东过程改进-Tenn阿里在本周早些时候已经启动了全球路演,据说投资者为了见马云一面在酒店大厅外排起了长龙。
阿里此次在美整体上市,有望融资200亿美元。
这将会超过维萨卡公司2008年的196.5亿美元,成为美国历史上最大的公司上市融资案。
阿里最新的招股书显示,招股定价区间为60-66美金,以此招股价测算,即将上市的阿里巴巴的市场估值在1542-1698亿美金左右。
受这一消息影响,阿里大股东雅虎盘后上涨,创6个月新高;而京东则下跌4.06%,报收于29.03美元。
谈阿里,一定离不开京东。
就在几个月前,京东在美国纳斯达克上市,融资规模达到17.8亿美元,是截至当时在纽约上市的中国互联网公司中最大的一次IPO。
我身边的很多朋友都在那两天入手了京东股票,这两天也不断有朋友聊起阿里上市后,京东的股价该怎么走等话题。
说实话,我不喜欢也不擅长预测股价。
但看这两个高手的对决,犹如在看武侠小说。
高手过招,讲究的是大战三百回合,而不是一锤子较量、一场定胜负。
阿里是圈内的绝顶高手,大块头,他每动一步带起的浮尘,都能杀敌千万;而京东则是第二大高手,相对小的块头,但有自己的独门绝技,不经意间总能给对方精准打击。
高手交战,招式比拼的背后是内功心法的较量。
同样,阿里与京东的较量背后是企业战略的交锋,也是经营效率的较量。
我们分别来看。
战略之战:阿里的大平台与京东的十节甘蔗一、阿里的大平台大家如果熟悉阿里的发展历史,就会发现阿里的战略实质是大平台战略。
它先搭建一个平台,然后做大平台;到某个拐点时,会将平台升级,然后再做大。
阿里最早的雏形是一个商品交易的网站,即阿里B2B平台。
当平台稳定后,马云在03年创立了C2C淘宝平台,并成功实现本地化,赶走了当时不可一世的eBay。
之后的5年,是淘宝平台的做大期。
依附于大淘宝衍生出来支付宝、广告系统、微小企业贷款等相关业务,使阿里稳定盈利,并坐稳电商第一把交椅。
直到08年,阿里建立了淘宝商城(后改名叫做天猫),做B2C业务。
阿里随后打通了B2B、大淘宝、天猫、云服务等平台,并开始着手建设菜鸟网络,实施“大阿里”战略。
至此,可以看做阿里在传统PC电商的布局基本完成。
2013-14年,阿里又逐步开始了移动电商、O2O的布局(手机淘宝、投资微博、收购高德,与银泰联姻等)。
记得马云在介绍菜鸟网络时,有一句话让我很有触动:“我们(阿里)不会亲自建物流,我们会搭建平台。
自建物流不是我们愿意做,也不是我们所擅长的。
”(来自央视纪录片《商战:电商时代》)。
纵观阿里,我不得不钦佩阿里的大平台战略。
如果将阿里比作一个大系统,那么这个系统是由各种各样的平台所组成(阿里B2B、淘宝、天猫、云服务、阿里金融、阿里妈妈、一淘、聚划算、以及高德、微博、菜鸟等)。
平台间各种组合,资源、流量灵活共享、数据打通(最典型的是淘宝与天猫的关系)。
电商平台的核心是一种资源配置方式,它将需求方和资源方按照更经济的方式重新配置。
广度上,它通过平台的优化、用户体验的增强,来吸引更多的需求方和资源方链接进来,信息流通。
比如淘宝平台的架构、界面设计、品类分类、用户体验等,早已成了业界标杆;深度上,它不断进行平台的战略升级、整合(从B2B到C2C到B2C乃至移动电商、O2O)。
正是这种立体维度的大平台战略,造就了今天的阿里帝国。
那么,为什么阿里总是不遗余力的打造大平台(大淘宝、大阿里)?背后是由其模式决定的。
与买卖式电商不同,平台电商做的是流量的生意,它主要靠针对商家营销收费、店面租金、广告费用、交易扣点等。
因此,它需要不断的增大自身的体量、并吸引更多的用户通过平台完成交易。
而越多消费者使用平台,针对更多商家的佣金、扣点、营销收费才能越多。
这种盈利模式被商家们戏称“平台+收费站”。
因此,可以看到,流量是阿里最核心的生命线。
而平台的整合、壮大期犹如闭门修炼,是阿里每个时期发展中最关键的阶段。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兴起,阿里继续在移动电商、O2O领域布局,闭关深耕,搭建平台。
而作为阿里的对手,京东想要超越阿里,这段时期无疑也是最关键的,当然也是短暂的。
总结一句话,阿里战略的实质就是搭建平台-->做大平台-->盈利-->拐点出现,平台升级,反复类推。
二、京东的十节甘蔗很多人都会拿阿里和京东来做比较。
从业务模式上讲,这种比较并不恰当。
因为两家公司模式不同。
但从用户需求的角度看,两家公司又都为用户提供电商服务。
相比于阿里的大平台战略,京东的战略则会显得封闭一些,偏向于控制。
老刘最为知名的是他的”倒三角“战略以及近期谈到的”十节甘蔗“理论。
所谓”十节甘蔗“,实质上是从零售行业供应链的角度解读了利益的分配。
京东的做法是“吃掉更多的甘蔗节数”,即不只是做交易平台,还要将业务延伸至仓储、配送、售后、营销等其他环节,并通过持续的成本降低实现多环节的盈利。
老刘认为那些只做单一环节(例如交易平台)的企业则容易走向另一个境地,即把自己的规模越做越大,却挤占了供应商和消费者的利益,不可持续。
其实,作为一个对京东模式比较熟悉的人,十节甘蔗的说法比较贴切的抽象出了京东模式的实质,即把控整个零售环节,无缝为用户提供服务。
十节甘蔗描述的是正是消费品零售行业的供应链模型,对应的是电商中的B2C模式。
根据艾瑞咨询的数据,2013年B2C在网络购物市场中占比达到40.4%,B2C市场增长迅速,预计2014年在网络购物市场中占比将近半。
也就是说,随着消费者购物意识、对品质、服务的重视,B2C将会是未来几年线上越来越重要的购物模式,也会是今后京东和阿里正面交锋的主战场。
大家注意到,在老刘提到“十节甘蔗”理论时,说到:“一节甘蔗的长短短期是可以发生变化的,但长期来说是固定的”,这是“十节甘蔗理论”成立的前提。
但究竟这个”长期“有多长,老刘并没有给出预计。
根据艾瑞咨询最新数据预测显示,2013年网络购物市场交易规模达到1.89万亿,增长近60%。
预计2014年到2017年的复合增长率将达到25%左右。
从数据上看,网络购物市场未来五年还是会呈上升趋势。
虽然天猫等平台型B2C电商只吃十节甘蔗中的某一两节,但依托于其已经做大的体量以及网购市场的人口红利,相信这一两节甘蔗未来五年天猫还是会吃定。
当未来几年后网络购物市场出现拐点时,单纯的交易平台式B2C将会被迫转型。
而到那时,我大胆的预测,阿里的移动电商、O2O平台一定又会升级完毕,开辟出新的蓝海,从战略层面打击对手(中国的个人消费水平还远未到天花板)。
而如果京东想超越阿里,趁着现在阿里移动电商布局未完,抓紧进行以自建物流为优势的O2O,以及移动互联网的布局。
总结一句话,老刘的“十节甘蔗”理论没有问题,但需警惕阿里的大平台升级。
经营之战:京东的深耕细作与阿里的高增长如果说战略考量的是一个企业的发展方向是否正确,谈的是做什么的问题,那么经营则是考察一个企业的执行战略的效率,考察的是怎么做。
如何看经营?看财报。
一、阿里阿里2013年的GMV达到15620亿元,这个规模已经远超eBay和亚马逊,成为全球第一。
从前文分析的战略以及模式来看,阿里主要是大平台战略,也就是”平台+收费站“模式。
这种平台模式决定了其收入与盈利主要与平台交易额的增长密切相关。
我们也可以看到,GMV、活跃用户数、净营收走出了几乎一致的增长曲线。
与京东不同,阿里巴巴本身并不直接售卖商品,也没有库存。
纯平台模式下,其毛利率水平一直很高(2011年以来,阿里集团毛利率一直在70%上下浮动)。
与此同时,阿里的费用率近几年也保持在25%左右,使得最终净利率保持在45%左右(2014年Q2更是达到了78.3%)。
在2014Q2费用开销中,技术开发费用占到47%,花费在网站平台建设、架构升级、研发人员薪资等部分。
再次说明了阿里的平台模式重点在平台体验的建设。
因此,虽然阿里Q2营收小于京东,但这种模式产生的净利率是京东等自营模式所不可想象的。
特别的,在阿里的季度财报中,特意提到了各个时期交易额中移动端的占比。
随着手机淘宝、天猫App的打造和相应推广,用户使用App产生的交易额逐年增长。
截止到2014年 Q2,移动端交易额占比已达到33%。
但值得注意的是,2014年Q2阿里巴巴移动端收入达24.5亿元,同比增长922.5%,但目前变现能力(移动端收入/移动端交易额)仍较低,不到1.5%。
和PC端的营收相比,之所以出现如此大的差距,是因为移动端屏幕小,广告位盈利并不适合,同时移动端购物更加注重用户体验,也与本地服务多关联。
这说明,阿里已在移动端平台的建设已经到了做大期,但还未到充分盈利期,如下图。
而京东如果想在移动端挑战阿里,单独通过App抢占市场已不现实。
未来其一定会充分借助微信、手Q等一级流量入口,向阿里发起真正的挑战。
二、京东2014年Q2,京东的财务表现应该说是符合市场预期的。
京东Q2 GMV达到630亿,同比增长107%;净营收286亿元,同比增长64%;活跃用户数达到3810万,同比增长94%;订单数也有126%的同比增长。
可以看出,京东上半年依旧在进行品类扩充,活跃用户数的增加也带动了交易额、净营收的增长。
另一方面,在物流建设方面,仓库个数环比增长13%,达到97个;配送中心环比增长12%,达到1808个;京东配送的城市覆盖数达到1780个,环比增长27%,而对应的订单履约费用环比增长47%。
这些数据表明,京东Q2继续实施大规模物流体系建设,在品类扩充的同时,不断进行物流体系升级,用优质的物流服务吸引更多的用户下单。
同时,由于Q2与腾讯的战略融合,产生了无形资产的摊销以及其他相关费用,产生5.8亿净亏损。
在效率方面,京东Q2的存货周转天数一直稳定在34天左右,并没有随着SKU的增加而变长;同时,应付账期较Q1也在缩短,达到48天。
这再次说明,京东的物流体系是京东最有竞争力的资产与核心竞争力。
在成本方面,京东Q2与腾讯进行了战略合作,融合了拍拍、易迅、QQ网购等腾讯电商部分,以及微信、手Q等流量入口。
营销、研发、订单履约费用大幅上涨,体现在与腾讯融合相关的物流员工、研发员工的招聘、薪金支出,以及与腾讯战略合作的无形资产摊销上。
从财报来看,京东依旧在执行”十节甘蔗“战略,在电商领域深耕细作,打造整个零售渠道与用户的无缝对接。
依靠Q2订单量的增大以及稳定的物流体系升级建设,继续实现营收增长。
但可以看出,Q2中营收增长的部分实际上与腾讯融合的战略花费相抵消,并且还有近6亿元的净亏损。
而这部分巨大的资产(易迅、拍拍、各种移动入口)究竟该如何增收、变现,将直接关系到京东下半年及未来的经营表现、移动布局的效果、乃至与阿里的竞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