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雄革命家书完整版

合集下载

革命烈士家书

革命烈士家书

与妻书林觉民意映卿卿如晤:吾今以此书与汝永别矣!吾作此书时,尚是世中一人;汝看此书时,吾已成为阴间一鬼。

吾作此书,泪珠和笔墨齐下,不能竟书而欲搁笔,又恐汝不察吾衷,谓吾忍舍汝而死,谓吾不知汝之不欲吾死也,故遂忍悲为汝言之。

吾至爱汝,即此爱汝一念,使吾勇于就死也。

吾自遇汝以来,常愿天下有情人都成眷属;然遍地腥云,满街狼犬,称心快意,几家能彀?司马青衫,吾不能学太上之忘情也。

语云:仁者“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吾充吾爱汝之心,助天下人爱其所爱,所以敢先汝而死,不顾汝也。

汝体吾此心,于啼泣之余,亦以天下人为念,当亦乐牺牲吾身与汝身之福利,为天下人谋永福也。

汝其勿悲!回忆后街之屋,入门穿廊,过前后厅,又三四折,有小厅,厅旁一室,为吾与汝双栖之所。

初婚三四个月,适冬之望日前后,窗外疏梅筛月影,依稀掩映;吾与(汝)并肩携手,低低切切,何事不语?何情不诉?及今思之,空余泪痕。

吾诚愿与汝相守以死,第以今日事势观之,天灾可以死,盗贼可以死,瓜分之日可以死,奸官污吏虐民可以死,吾辈处今日之中国,国中无地无时不可以死,到那时使吾眼睁睁看汝死,或使汝眼睁睁看吾死,吾能之乎?抑汝能之乎?即可不死,而离散不相见,徒使两地眼成穿而骨化石,试问古来几曾见破镜能重圆?则较死为苦也,将奈之何?今日吾与汝幸双健。

天下人不当死而死与不愿离而离者,不可数计,钟情如我辈者,能忍之乎?此吾所以敢率性就死不顾汝也。

吾今死无余憾,国事成不成自有同志者在。

依新已五岁,转眼成人,汝其善抚之,使之肖我。

汝腹中之物,吾疑其女也,女必像汝,吾心甚慰。

或又是男,则亦教其以父志为志,则吾死后尚有二意洞在也。

幸甚,幸甚!吾家后日当甚贫,贫无所苦,清静过日而已。

吾平生未尝以吾所志语汝,是吾不是处;然语之,又恐汝日日为吾担忧。

吾牺牲百死而不辞,而使汝担忧,的的非吾所忍。

吾爱汝至,所以为汝谋者惟恐未尽。

汝幸而偶我,又何不幸而生今日中国!吾幸而得汝,又何不幸而生今日之中国!卒不忍独善其身。

革命英雄家书

革命英雄家书

革命英雄家书亲爱的家人们,我希望这封家书能够代表我对你们的思念和深切的关怀。

虽然我们身处革命的洪流中,却始终不能忘记我们的家庭与亲人。

我身为革命英雄,为了自由与民主的事业,我义无反顾地投身于战斗之中。

尽管我已经离开了你们的身边,但请相信,我一直都在你们的心中,而你们也一直是我前进的力量。

在这汹涌的革命潮流中,我们目睹了无数的痛苦和牺牲。

无辜的人们在追求自由的征途中遭受着残酷的压迫。

作为革命者,我们肩负着解放和救赎苦难人民的责任。

战斗虽然艰难,但我们相信,只要一息尚存,就不能放弃。

我们要坚守信念,继续努力,为了一个更加公正与平等的社会而奋斗。

无论我们身处何地,革命的使命始终萦绕在我们心中。

我们肩负着历史的责任,决不能辜负先烈们的期望与付出。

家人们,我深知你们为我牵肠挂肚,希望我能平安归来。

但在这危机四伏的战场上,我不能保证安全,我只能将自己的生命融入到革命中。

请你们不要过于担心和悲伤。

我虽然离开了你们的身边,但我奋斗的目标是为了我们的家庭和国家能够拥有光明的未来。

我相信,在革命的洪流中,我们团结一心,坚定信念,终将战胜邪恶的势力。

届时,我们将共享一个更加美好和平等的社会。

家人们,请保重自己,照顾好彼此。

当我再次与你们团聚时,我们将会更加珍惜和感恩这来之不易的幸福。

最后,我向你们表达永不妥协的决心和深深的爱意。

让我们共同追求真理,为了自由而奋斗,直至胜利的那一天!愿天佑我家人,愿天佑革命事业!衷心的爱,[你的名字]。

写给革命烈士的一封家书

写给革命烈士的一封家书

写给革命烈士的一封家书你们好呀!要是你们能收到这封信,该多好啊。

我就想跟你们唠唠嗑,就像朋友之间那样。

我常常在想,你们那个时候的日子得有多难啊。

每天都要面对那么多危险,枪林弹雨的,可你们却从来没有害怕过。

我呀,有时候被老师批评几句就委屈得不行,和你们比起来,我可真没出息。

你们知道吗?现在我们的生活可好了。

到处都是高楼大厦,马路上跑的汽车像小蚂蚁一样多。

我们有各种各样的美食,想吃啥就能吃到啥。

还有手机这个神奇的东西,拿着它就能跟很远的地方的人聊天,还能看好多有趣的东西。

我想啊,要是你们能看到现在的一切,肯定会特别高兴。

你们的牺牲没有白费,就是因为你们那么勇敢,那么坚定,才有了我们现在的幸福生活。

我有时候会做梦,梦到自己也回到了你们的那个年代。

我看到你们穿着破旧的衣服,拿着枪,眼神里却充满了希望。

我想跟你们说,我很佩服你们。

我可能都没有勇气去做你们做过的那些事。

我们现在在学校里读书,老师也会给我们讲你们的故事。

每次听到那些故事,我都特别感动。

我就想啊,我要是能早一点认识你们就好了,我就能给你们送点吃的,给你们加油打气。

你们在战场上一定很想念自己的家人吧。

就像我现在离开家几天就会想家一样。

但是你们为了大家,舍弃了自己的小家。

这是多么伟大的情怀啊。

我希望你们在天堂里也能过得好好的。

我们这些后人啊,永远都不会忘记你们的。

我们会好好学习,好好生活,不会辜负你们的期望的。

我们会把你们的精神一直传承下去,让更多的人知道你们的伟大事迹。

真的很想再跟你们说好多好多话,但是这封信总有写完的时候。

希望你们能感受到我对你们的敬意和喜爱。

爱你们的人。

红色家书革命烈士书信原文

红色家书革命烈士书信原文

红色家书革命烈士书信原文家书作为中华民族文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十分厚重的历史和文化信息,它集文学、史学、美学、书法、礼仪、邮政、包装、纸张等文化元素于一体,是我们中华民族凝聚力和亲和力的体现。

精心为大家整理红色家书革命烈士书信原文,希望对你有帮助。

红色家书革命烈士书信原文樟、榕二兄:弟自事变后,毅然走出饥寒的家庭,参加了人民的子弟兵——八路军,将近九年光景,因不了解咱乡的社会情况,未敢冒然写信,恐信到家后引起不幸之事件(过去曾以做生意为名与家寄信两封,均未见回音)。

咱家的情景,我是想象到的,尤其想到在贫苦的日子里熬煎着的苦命的双亲,及年迈的祖母,他们也许……我不敢往下想。

哥哥,你们会意味到我没有直接给二老写信的意思吧。

由于旧社会制度的黑暗,而造成我们连年不能翻身的贫困。

我们应认识,这并不怪我们的命运不好,也并不是上帝的安派〔排〕,这只不过是自己骗自己,自己安慰自己的说法。

我不相信我们生来就是要受苦的。

难道我们就不会享福吗?!我们如果还一味的谜〔迷〕信、糊涂,还在祈祷、依赖上帝,埋怨命运,那就成了笑话了。

我们还是要自己跌倒自己爬,要听民主政府的话,始终跟着人民的救星—毛主席走。

灾难深重的中国少衣无食者,不仅咱一家,弟这几年来正是为了自己,为了这饥寒的一群,奔波奋斗。

而当这和平建设时期,弟将更努力,为群众服务,为新社会服务,一待更进一步、更彻底的完成民主和平改革的大业,而能得到巩固,那是我的光荣,是父母的光荣,是群众的光荣,是新社会的光荣。

回想当初,从家门走出,在途中独行的我,心中是怎么兴奋,但又是如何悲伤啊!爹娘呀,你这刚能扎翅远飞幼稚的孩儿,从此就不能顾念到你们了。

哥哥呀,我对爹娘应敬的一切,也完全交付你们了。

入伍初期,思家心尤切。

一天正在念着父亲这几年来体衰面瘦,显然是由于长期负着咱一家生死重担,常受饥寒威胁而苦愁所致。

正在沉默思念,适逢父亲从遥远的家乡,在兵马荒乱中冒着一路艰险,在昔阳之皋落镇与我见面了。

五通抗日英雄家书原文

五通抗日英雄家书原文

五通抗日英雄家书原文赵一曼:舍子从容赴国难“我最亲爱的孩子啊!母亲不用千言万语来教育你就用实行来教育你在你长大成人之后希望不要忘记你的母亲是为国而牺牲的!”这是抗日女英雄赵一曼于1936年8月2日在被日寇押往珠河的火车上写给儿子陈掖贤的遗书“九一八事变”后儿子宁儿(陈掖贤小名)未满3岁赵一曼就被派往东北抗日从此音讯杳无留给宁儿的只有一张合影1935年11月在与日军作战中,赵一曼负伤被俘用钢针刺伤口、用烧红的烙铁烙皮肉日军屡屡用酷刑逼供她宁死不屈严词痛斥日寇的侵犯罪行在敌人的医院里她积极宣传抗日救国的道理教育争取看护和看守人员临刑前,她高唱《红旗歌》高呼“打倒日本帝国主义!”“中国共产党万岁!”左权:为了民族国家的利益左权唯一的全家福。

“志兰!亲爱的,别时容易见时难。

分离廿一个月了,何日相聚,念念、念念。

”“志兰亲爱的”这是从1940年到1942年写的11封家信中左权对妻子刘志兰最常用的称呼二人相识于1939年早春,介绍人是朱德第二年5月,他们有了一个可爱的女儿彭德怀给她取名“太北”在那张唯一的全家福中左权抱着女儿,身边坐着妻子开怀而笑不久,左权依依不舍地把妻女送上前往延安的路……这位心里装着千军万马、谋划抗日大计的将军一直都在默默地数着日子盼望一家团聚“时刻想着如果有你及太北和我在一块能够听到太北叫爸爸妈妈的亲恳声音能够牵着她走走,抱着她玩玩闹着她笑,打着她哭一哭真是太快乐了。

”可就在不久后,为突破日军重兵包围左权不幸牺牲,年仅37岁信,最终寄到了妻子手上可相聚的日子,左权却再也等不到了……吉鸿昌:为时代而牺牲“夫今死矣!是为时代而牺牲。

”在刑场的雪地上,他又写下一首绝命诗恨不抗日死,留作今日羞。

国破尚如此,我何惜此头!白雪樵:祖国危难时竭我一滴力“家是我所恋的,双亲弟妹是我所爱的,但是破碎的祖国,更是我所怀念热爱的。

”张自忠:尽忠报国取义成仁“更相信,只要我等能本此决心我们国家及我五千年历史之民族决不至亡于区区三岛倭奴之手为国家民族死之决心海不清,石不烂,决不半点改变。

抗日英烈的绝笔家书

抗日英烈的绝笔家书

抗日英烈的绝笔家书1抗日名将吉鸿昌,1934年牺牲前以手指为笔,在刑场上写下浩然正气的“绝命诗”:“恨不抗日死,留作今日羞。

国破尚如此,我何惜此头!”而鲜为人知的是,在走上刑场前的几个小时,吉鸿昌还为妻子写下“绝笔信”:“夫今死矣!是为时代而牺牲。

人终有死,我死你不必过悲伤,因还有儿女得您照应。

家中余产不可分给别人,留作教养子女等用。

”字里行间充满了对妻子、儿女深深的关爱之情。

2抗战将领左权,牺牲前三天写给妻子的信中,不但谈论战争形势、揭露日本侵略者的暴行,而且字里行间饱含着他对妻子和女儿的牵挂。

“想来北北长得更高了,懂得很多事了,她在保育院情形如何?你是否能经常去看她?来信时希多报道太北的一切。

在闲游与独坐中,有时总仿佛有你及北北与我在一块玩着、谈着。

特别是北北非常调皮,一时在地下,一时爬到妈妈怀里,又由妈妈怀里转到爸爸怀里来……”这封满载着骨肉亲情的家书,至今读来感人至深。

3革命烈士赵一曼,在牺牲前写给儿子一封催人泪下的遗书:“母亲和你在生前是永久没有再见的机会了。

希望你,宁儿啊!赶快成人,来安慰你地下的母亲!我最亲爱的孩子啊!母亲不能用千言万语来教育你,就用实行来教育你。

”九・一八事变后,赵一曼被党组织派往东北进行抗战工作。

1935年11月,在与日军作战中,赵一曼负伤被俘。

日军屡屡动用酷刑逼供,赵一曼仍坚贞不屈。

在英勇就义前,赵一曼留下了这封遗书,其文情真意切,感天动地。

4第七战区长官部参谋长傅常,出川抗战前给妻儿留下了一封家书:“余奉命出川参加抗日战争,将奔赴前线,希汝等勿忘国难,努力学习,强我中华。

”由于当时受通信条件限制,傅常的妻子等了很长一段时间不见其归来,以为其已牺牲,便将傅常留下的亲笔信刻在灯柜上以期长远流传。

看到灯柜上的家书,我们仿佛听到了当年奔赴抗战前线的川军将士们的铮铮誓言:“川军出川抗战,战而胜,凯旋而归;战如不胜,决心裹尸以还!”5爱国绅士于登云,为捐助东北抗日义勇军,被日本宪兵逮捕后给其儿子留下了遗书:“成儿知悉:你年已不小,本拟父子天年,未想半途分别,你之命,父之运也!所望读书尽心,务必前途。

红色家书30篇

红色家书30篇

红色家书30篇红色家书,是一部流淌着家国情怀和家风家训的珍贵财富。

这是一本记录了家族历史、展示了红色血脉传承的家书,共有30篇。

每一篇都承载着家族人相传的智慧与品质,融入了家人对家庭、社会和国家的热爱与担当。

第一篇家书,记载着先辈们的艰苦奋斗和无私付出。

他们是一代代红色革命先烈,用热血和生命捍卫了民族的尊严和幸福。

家书通过描述先辈们的事迹启发家人们要时刻铭记这份责任,传承先辈的家国情怀。

第二篇家书,描述了家族的传统美德和家风家训。

忠诚、正直、孝顺、勤劳等等传统美德从小就被家长教育我们要牢记。

家书写道:忠诚是作为家族一员,对家人和国家要尽力而为;正直是人的品格基础,要坚守原则和道义;孝顺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要尊敬父母和长辈;勤劳是一切成就的基础,家族的繁荣需要每一个人的努力。

第三篇家书,讲述了家族在重大历史事件中发挥的重要作用。

家书提到了那些洪流涌动的年代,家族成员们为民族解放和社会进步做出了巨大贡献。

他们积极响应党的号召,参加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社会主义建设,在各个岗位上兢兢业业,为国家的繁荣贡献力量。

第四篇家书,介绍了家族的家规家训和家风建设。

家书强调了每一个家庭成员都应该遵守家规家训,坚守道德底线,保持家风纯正。

它还提到了培养良好的家风需要每个人不断努力,要以身作则,注重家风在日常生活中的表现,要有快乐和友爱的家庭氛围。

最后,家书鼓励家族成员们发挥自己的特长和优势,为家族的兴旺发展做出贡献。

它表达了对下一代的期望,希望他们能够发扬家族的光荣传统,继续传承红色基因,为家庭、社会和国家作出更大的贡献。

这份红色家书,不仅仅是一本记录家族历史的文献,更是一本指导家人思想和行为的宝典。

每一篇都以优美的文字和感人的事迹唤起我们的共鸣,激发我们的热情和斗志。

它引领着我们的家族在当下社会面临的种种困境中迎难而上,展示出家族的力量和责任。

红色家书的精神在我们的血液中长存,激励着我们不断向前。

它提醒着我们,家庭是最基本的单位,家族是血脉相传的源泉,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扛起家族的荣光和责任,发扬红色基因,坚守传统美德,为社会的进步和国家的繁荣作出贡献。

最感人的红色家书原文

最感人的红色家书原文

最感人的红色家书原文最感人的红色家书原文亲爱的爸爸妈妈:我希望这封家书能够带给你们一个温暖的拥抱,尽管我们身处千里之遥。

此刻,我正身处一片红色的土地上,为了共产主义事业而奋斗着。

在这个陌生的地方,我承受着无尽的劳累,却始终满怀对家人的思念。

经过多年的艰辛努力,我终于明白了什么是无私奉献,什么是真正的家国情怀。

这片红色土地上的每一天都是不同寻常的,每一天都有无数的困难和挑战等待着我。

然而,我从未对自己的选择感到后悔。

因为我知道,只有通过我们的努力,我们的国家才能变得更加繁荣和强大。

每当我看到同志们团结一致,为了共同理想而奋斗,我内心充满了自豪和坚定。

我们的努力不仅仅是为了自己,更是为了我们的后代能够生活在一个更加公平和幸福的社会中。

尽管我们身处战火纷飞的年代,我依然坚信,只要我们团结起来,我们就能够战胜一切困难。

我时刻思念着你们,思念着家乡的田园风光。

每一个夜晚,当我看到星星闪耀在黑暗的夜空中,我总是祈祷着能够早日回到你们的身边。

我希望你们能够理解我的选择,并对我感到骄傲。

我以你们为榜样,将家国情怀深深地刻在了心底。

红色家书中的每一个字都代表着我对你们的深深思念和对未来的期望。

愿我们的共产主义事业能够早日实现,愿我们的国家能够繁荣昌盛。

我将永远怀念你们,直到我们再次团聚的那一天。

衷心爱你们的儿子/女儿这封家书充满了对家人的思念和对未来的希望。

作为一个坚定的共产主义者,作者将自己的个人利益放在整个国家和民族的利益之上。

尽管身处陌生的红色土地,作者从未放弃对共产主义事业的信念,对家人的思念更使他们更加坚定。

这封家书饱含着作者对家人的歉意和感激之情,同时也表达了他们对国家和党的无限忠诚。

通过这封家书,我们可以深刻感受到共产主义事业对人们的奉献精神和家国情怀的重要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英雄革命家书
Document serial number【NL89WT-NY98YT-NC8CB-NNUUT-NUT108】
或许你从电影里,书里,已经认识一位叫做赵一曼的抗联女英雄。

她曾以纤纤弱质率众抗击入侵东北的日本侵略者,被捕后又顽强不屈,直至英勇就义。

但你可能并不知道,她是一位普通的母亲。

在生命的最后,她给儿子留下了一封家书。

而这封家书,整整迟到了21年。

宁儿:
母亲对于你没有能尽到教育的责任,实在是遗憾的事情。

母亲因为坚决地做了反满抗日的斗争,今天已经到了牺牲的前夕了。

母亲和你在生前是永久没有再见的机会了……我最亲爱的孩子啊!母亲不用千言万语来教育你,就用实行来教育你。

在你长大成人之后,希望你不要忘记你的母亲是为国而牺牲的……母亲死后,我的孩子要代替母亲继续斗争,自己壮大成长,来安慰九泉之下的母亲!
你的母亲赵一曼
于车中
1936年8月2日
这是1936年8月2日,时任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三军二团政委的赵一曼,在牺牲前一刻留下的话。

那一天,赵一曼被押上开往刑场的火车,她虽感到死亡迫近,却丝毫没有表现出惊慌的神态。

在生命最后时刻,她最为牵挂的是唯一的儿子。

她向敌人要来纸和笔,写下了这封遗书。

之后凛然就义,年仅31
岁。

这份记录在日军审讯档案里的家书,时隔21年后,才传到赵一曼的儿子——宁儿那里,而赵一曼的真实身份也在1957年被解开。

赵一曼,原名李坤泰,1905年出生在四川宜宾一个富裕家庭,是家里最小的孩子。

21岁时加入中国共产党,次年进入黄埔军校学习,成为该校唯一一届女学员中的一员。

1932年春,儿子宁儿未满三岁,李坤泰就接到党中央派遣,从此音讯杳无,留给宁儿的,只有一张合影。

不久后,在东北的抗日战场上,一位名叫赵一曼的女英雄,成为传奇般的人物。

她带领群众罢工,建立游击队,多次给日军以沉重打击,以“红枪白马女政委”声名远扬。

赵一曼的孙女陈红介绍说,父亲只知道他的妈妈是地下党,干革命去了,当时谁都不知道赵一曼是谁,因为她到东北去了以后,就跟家里人没有一点书信往来。

1935年冬天,赵一曼为掩护战友、不幸被俘。

为获得东北抗日联军的情报,日军对她施以了长达9个月非人的折磨。

据赵一曼纪念馆讲解员介绍说,赵一曼被捕以后,敌人对她进行各种严刑拷打,比如吊烤、竹尖刺指甲、坐“老虎凳”、把烧红的烙铁刺进她腿部的伤口…但是赵一曼的革命意志力非
常非常坚定,她什么都没有说,由于她始终不说,日本人就起了杀害她的心。

牺牲的时候,赵一曼只有31岁。

在唯一能留下的遗嘱中,赵一曼也没有泄露自己的真实姓名。

而这份存在日军的审讯档案中的遗嘱,直到1957年才被发现。

新中国成立后,电影故事片《赵一曼》在全国热映,女英雄的名字家喻户晓,观众中也有宁儿。

1957年,当原东北抗联组织部的工作人员到赵一曼的家乡四川宜宾进行烈士身份核实时,宁儿才第一次知道了母亲的身份。

赵一曼的孙女回忆说,父亲知道以后,很伤心的大哭了一场。

他觉得他的母亲是很伟大的母亲,但是他心里很难受。

这也是为什么父亲后来连烈士证和抚恤金都没有去领,因为他觉得那是用自己母亲的鲜血换来的,他不敢去碰那个证。

知道赵一曼就是自己的母亲之后,宁儿曾专程前往东北,在东北烈士纪念馆,他用笔抄下了这封被翻译成中文的遗书。

陈红说,父亲抄完后用钢笔在自己手上刺了赵一曼三个字,直到父亲去世,那三个字都仍留在他手上。

如今,宁儿也已去世。

这封写自1957年的手抄家书,传到了赵一曼孙女陈红的手上。

陈红说,自己后来也做了母亲,对这封家书的感慨就越来越多,不管奶奶的革命意志多么强,最后她还是回归到一个母亲的身份,她最后希望父亲不要忘记她是为国牺牲的,说明她是为了更多孩子而舍去了自己的孩子。

誓志为人不为家,涉江渡海走天涯。

男儿岂是全都好,女子缘何分外差。

未惜头颅新故国,甘将热血沃中华。

白山黑水除敌寇,笑看旌旗红似花。

——赵一曼《滨江述怀》
或许你从电影里,书里,已经认识一位叫做赵一曼的抗联女英雄。

她曾以纤纤弱质率众抗击入侵东北的日本侵略者,被捕后又顽强不屈,直至英勇就义。

但你可能并不知道,她是一位普通的母亲。

在生命的最后,她给儿子留下了一封家书。

而这封家书,整整迟到了21年。

宁儿:
母亲对于你没有能尽到教育的责任,实在是遗憾的事情。

母亲因为坚决地做了反满抗日的斗争,今天已经到了牺牲的前夕了。

母亲和你在生前是永久没有再见的机会了……我最亲爱的孩子啊!母亲不用千言万语来教育你,就用实行来教育你。

在你长大成人之后,希望你不要忘记你的母亲是为国而牺牲的……母亲死后,我的孩子要代替母亲继续斗争,自己壮大成长,来安慰九泉之下的母亲!
你的母亲赵一曼
于车中
1936年8月2日
这是1936年8月2日,时任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三军二团政委的赵一曼,在牺牲前一刻留下的话。

那一天,赵一曼被押上开往刑场的火车,她虽感到死亡迫近,却丝毫没有表现出惊慌的神态。

在生命最后时刻,她最为牵挂的是唯一的儿子。

她向敌人要来纸和笔,写下了这封遗书。

之后凛然就义,年仅31岁。

这份记录在日军审讯档案里的家书,时隔21年后,才传到赵一曼的儿子——宁儿那里,而赵一曼的真实身份也在1957年被解开。

赵一曼,原名李坤泰,1905年出生在四川宜宾一个富裕家庭,是家里最小的孩子。

21岁时加入中国共产党,次年进入黄埔军校学习,成为该校唯一一届女学员中的一员。

1932年春,儿子宁儿未满三岁,李坤泰就接到党中央派遣,从此音讯杳无,留给宁儿的,只有一张合影。

不久后,在东北的抗日战场上,一位名叫赵一曼的女英雄,成为传奇般的人物。

她带领群众罢工,建立游击队,多次给日军以沉重打击,以“红枪白马女政委”声名远扬。

赵一曼的孙女陈红介绍说,父亲只知道他的妈妈是地下党,干革命去了,当时谁都不知道赵一曼是谁,因为她到东北去了以后,就跟家里人没有一点书信往来。

1935年冬天,赵一曼为掩护战友、不幸被俘。

为获得东北抗日联军的情报,日军对她施以了长达9个月非人的折磨。

据赵一曼纪念馆讲解员介绍说,赵一曼被捕以后,敌人对她进行各种严刑拷打,比如吊烤、竹尖刺指甲、坐“老虎凳”、把烧红的烙铁刺进她腿部的伤口…但是赵一曼的革命意志力非常非常坚定,她什么都没有说,由于她始终不说,日本人就起了杀害她的心。

牺牲的时候,赵一曼只有31岁。

在唯一能留下的遗嘱中,赵一曼也没有泄露自己的真实姓名。

而这份存在日军的审讯档案中的遗嘱,直到1957年才被发现。

新中国成立后,电影故事片《赵一曼》在全国热映,女英雄的名字家喻户晓,观众中也有宁儿。

1957年,当原东北抗联组织部的工作人员到赵一曼的家乡四川宜宾进行烈士身份核实时,宁儿才第一次知道了母亲的身份。

赵一曼的孙女回忆说,父亲知道以后,很伤心的大哭了一场。

他觉得他的母亲是很伟大的母亲,但是他心里很难受。

这也是为什么父亲后来连烈士证和抚恤金都没有去领,因为他觉得那是用自己母亲的鲜血换来的,他不敢去碰那个证。

知道赵一曼就是自己的母亲之后,宁儿曾专程前往东北,在东北烈士纪念馆,他用笔抄下了这封被翻译成中文的遗书。

陈红说,父亲抄完后用钢笔在自己手上刺了赵一曼三个字,直到父亲去世,那三个字都仍留在他手上。

如今,宁儿也已去世。

这封写自1957年的手抄家书,传到了赵一曼孙女陈红的手上。

陈红说,自己后来也做了母亲,对这封家书的感慨就越来越多,不管奶奶的革命意志多么强,最后她还是回归到一个母亲的身份,她最后希望父亲不要忘记她是为国牺牲的,说明她是为了更多孩子而舍去了自己的孩子。

誓志为人不为家,涉江渡海走天涯。

男儿岂是全都好,女子缘何分外差。

未惜头颅新故国,甘将热血沃中华。

白山黑水除敌寇,笑看旌旗红似花。

——赵一曼《滨江述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