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椎动物总结》
初中生物_脊椎动物的主要类群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种羽毛?排列成什么形?有什么作用?)注意点拨正羽、绒羽的作用,排列呈扇形,不断煽动能产生飞行的动力。
绒羽可以保温,减少热量的散失。
2、肌肉骨骼:3、呼吸系统:找一个同学来看流线图描述双重呼吸的过程;4、消化系统:提示:家鸽飞行时需要大量能量,除了需要充足的氧气外,还需要大量的有机物,所以食量很大。
比如蜂鸟一天吃进去的食物是自身体重的2倍。
展示:鸟类代表动物并出示典型例题(四)哺乳动物:结构特点:①体表被毛;②牙齿有门齿、臼齿、的分化;③体腔内有膈;(哺乳动物特有的结构)将体腔分为胸腔和腹腔。
④大脑发达;⑤胎生、哺乳。
展示:哺乳动物代表动物并出示典型例题展示交流脊椎动物比较列表格:结论:生物进化的历程是从简单到复杂、从水生到陆生、从低等到高等。
(总结:每一种动物的结构特点都是与其生活方式相适应的。
)回顾本节课学习内容,进行交流对本课内容回顾,查缺补漏,加深记忆。
中考在线例 [2013·湘潭] 图19-1展示四种动物,下列哪个特征可以放在阴影部分中( )A.用肺呼吸 B.体温恒定C.有脊柱 D.胎生、哺乳学生分析、交流、作答通过练习,巩固知识[2013·娄底] 图19-2是家鸽的呼吸系统示意图。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②和③都能进行气体交换B.气体进入体内的途径是①→②→③C.①是气管、②是肺、③是气囊D.家鸽的呼吸方式是双重呼吸布置作业布置作业和复习下一节板书设计脊椎动物的主要类群简单到复杂水生到陆生低等到高等教学反思本节课课堂气氛活跃,主要出现了一些比上节课要高等一些的动物——脊椎动物。
其实脊椎动物离学生们的生活视线更近,脊椎动物的重难点比无脊椎动物的要多,所以在本节课堂上更应该注意一些问题,如应该相应的为学生留一点儿消化的时间;探讨每类动物的主要特征及作用,使学生进一步树立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
最后引导学生分《脊椎动物的主要类群复习课》学情分析通过对上节课内容的复习,学生对动物的基本特征已有了大致了解,初步掌握了复习动物类群的规律和方法,为本节课学习“脊椎动物的主要类群”奠定了知识和方法基础。
脊椎动物的总结

1.综述项目尾索动物亚门头索动物亚门(无头类)脊椎动物亚门圆口纲(无颌类鱼纲两栖纲爬行纲鸟纲哺乳纲代表动物海鞘文昌鱼七鳃鳗、盲鳗软骨鱼(全为海产)、硬骨鱼,鱼类种类最多蚓螈目、蝾螈目、蛙蟾目喙头蜥目、龟鳖目、蜥蜴目、蛇目、鳄目古鸟亚纲、今鸟亚纲(平胸、企鹅、突胸总目)原兽亚纲、后兽亚纲、真兽亚纲脊索动物的三大主要特征及其演化脊索(中胚层原肠背壁发育仅存在于幼体尾部、成体消失脊索延伸至背神经管前方,终生存在终生保留脊索,出现雏形椎骨软骨或硬骨构成脊柱(中胚层来源)硬骨构成的脊柱硬骨构成的脊柱硬骨构成的脊柱硬骨构成的脊柱背神经管(外胚层)仅存在于幼体尾部成体消失,残存一个神经节终生存在前后分化为脑和脊髓前后分化为脑和脊髓前后分化为脑和脊髓前后分化为脑和脊髓前后分化为脑和脊髓前后分化为脑和脊髓咽鳃裂终生存在终生存在终生存在终生存在幼体具鳃、成体肺(肺鳔同源)胚胎期具鳃,其它时期肺胚胎期具鳃,其它时期肺胚胎期具鳃,其它时期肺脊椎动物的五次飞跃上下颌×××√√√√√五趾型附肢××××√√√√羊膜卵×××××√√√恒温××××××√√胎生哺乳×××××××√脊索动物的进化①最早的脊椎动物化石——甲胄鱼,现存原口纲可能是甲胄鱼的后裔或来自共同祖先②鱼类起源不详③一般认为两栖类起源于古总鳍鱼,最早的两栖动物化石鱼头螈④最早的类爬行动物化石为蜥螈(西蒙龙),直接祖先不详⑤鸟类由槽齿类爬行动物进化而来,直接祖先不详,最早的鸟类化石始祖鸟;飞行能力的获得(树栖起源说、奔跑起源说)⑥哺乳类源于爬行类中的兽齿类脊索动物次要特征:肛后尾、心脏在消化道腹面,闭管式循环(尾索动物为开管式循环。
脊椎动物总结

原始有头类主要特征是出现了头部和脊柱,增强了活 动能力和适应性。它可分为两支:一支比较原始,没 有上下颌,适应性很差,不久多被淘汰,只存留了七 鳃鳗和盲鳗等少数圆口类动物;另一支产生上颌和下 颌,增加了捕食的能力,并出现了偶鳍,有利于主动 的生活,成为鱼类的祖先。生活在水中的古软骨鱼类 演化为原始硬骨鱼类。原始硬骨鱼类分为两支:一支 进化为辐鳍亚纲的鱼类;另一支进化为总鳍亚纲和肺 鱼亚纲的鱼类。 从水栖生活转入陆栖生活的过程中,动物体的结构必 需有极大的变化,如由鳃呼吸变为肺呼吸,循环系统 也相应地变化;偶鳍转变为能支持身体的四肢;具有 能动的头部等。古总鳍鱼类比较具备了这些条件,它 不但具有内鼻孔和肺,其偶鳍的结构与陆生动物的五 趾型的附肢也很相似。这就提供了演化的内在条件, 再加上外界因素,使古总鳍鱼类逐渐演变为原始的两 栖类。
八、排泄系统 排泄系统的功能是排出体内尿素、尿酸等 含氮代谢废物,并通过排出体内过多的水 和离子,或选择性地保留离子,以维持体 内渗透压的平衡。 排泄系统是由肾脏、输尿管和膀胱组成(鸟 类及部分爬行类无膀胱)。两栖类的皮肤、 哺乳类皮肤中的汗腺,也参与排泄作用。 脊椎动物的肾脏一般分为三种类型:
(二)周围神经系统:包括脑神经和脊神经。 (三)植物性神经的作用是支配动物机体内脏的生 理机能。植物性神经不受意志支配,所以又称为自 主神经系统。植物性神经系统包括交感神经系统和 副交感神经系统。
(三)感觉器官 脊椎动物的感觉器官主要有皮肤、视觉。听觉、嗅觉、味觉等。 皮肤感觉器是各种动物普遍存在的,最原始的形式是由感觉神经 末梢分布于表皮而成。较为进步的则是形成触觉细胞或触觉小体。 还有特化的皮肤感受器如蝮蛇的颊窝,能觉察出与周围气温只有 0.003℃的变化。 视觉器为眼,从鱼类起,脊椎动物眼睛的构造基本相似,只是在 视网膜上确定视象焦点的调节方法不同。 听觉器在圆口类和鱼类只有内耳,从两栖类开始出现了中耳,外 被鼓膜,内有耳柱骨。哺乳类的听骨已由1块增加为3块,并出现 了外耳道和外耳壳。 嗅觉器一般在鼻腔内。圆口类只有一个外鼻孔和单个嗅囊。鱼类 一般有成对的外鼻孔和成对的嗅囊。陆生动物由于呼吸空气,其 嗅觉器和口腔相通,因而出现了内鼻孔。两栖类的内鼻孔开口于 口腔的前部,羊膜动物内鼻孔后移到咽部。内鼻孔出现后,鼻腔 就兼有嗅觉和呼吸两种作用。 味觉器是比较原始的感受化学刺激的器官,在各类动物中部保存 着原始的味蕾构造。
脊椎动物总结

脊椎动物躯体结构总结脊椎动物虽只是一个亚门,但因各自所处的环境不同,生活方式就显出干差万别,形态结构也彼此悬殊。
然而高度的多样化并不能掩盖它们都属于脊索动物的共性,即在胚胎发育的早期都要出现脊索、背神经管和咽鳃裂。
有些种类的幼体用鳃呼吸;有些种类既使是成体也终生用鳃呼吸。
除无颌类的园口纲外并都用成对的附肢作为运动器官。
本部分仅从皮肤、呼吸、循环和骨骼四个方面,对脊椎动物的器官系统进行比较,以进一步认识脊椎动物机体结构对环境的适应,并有助于加深理解脊椎动物进化的基本规律。
1.皮肤1.1皮肤的结构和功能脊椎动物的皮肤是一种多层细胞的结构,包括表皮与真皮两部分。
表皮为复层上皮组织,来源于胚胎的外胚层;真皮主要为致密的结缔组织,由中胚层而来,真皮中有血管、神经、感受器、色素细胞以及各种皮肤腺。
皮肤包被在整个动物体的表面,其机能多种多样,首先是保护作用,保护身体避免损伤,防止体内水分过度蒸发,防御化学、温度和光线等的刺激,防止微生物的侵袭。
其次是感觉机能,感受冷、热、痛、触、压等刺激。
此外,皮肤还具有分泌、调节体温,排泄、贮藏养料、呼吸、运动等多种功能。
皮肤的衍生物分为表皮衍生物和真皮衍生物。
表皮衍生物包括角质外骨路(如角质鳞、羽、毛、喙、爪、蹄、指甲、角等)和皮肤腺(如粘液腺、皮脂腺、汗腺、乳腺、臭腺等)。
真皮衍生物主要是骨质外骨骼,包括骨质鳞片、骨质鳍条、爬行类的骨板、鹿角等,楯鳞和哺乳类的牙齿则是由表皮和真皮共同形成的衍生物。
1.2皮肤的特点鱼类的皮肤反映水生脊椎动物皮肤的特征。
表皮和真皮均由多层细胞组成,表皮内富含单细胞粘液腺,分泌粘液润滑身体,减少游泳时水的阻力。
真皮较薄,直接与肌肉紧密相接。
真皮内有色素细胞。
皮肤衍生物除粘液腺、色素细胞外,还有骨质鳞片。
两栖类的皮肤代表着脊椎动物由水生到陆生的过渡性特征。
皮肤裸露,无任何骨质鳞片和角质鳞片(仅无足目中的蚓螈保留着残余的骨质鳞),表皮的1—2层细胞开始角质化。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生物第二单元第二章第一节知识点总结

第二章动物的类群
第一节无脊椎动物
知识点一: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
身体内有由脊椎骨组成的脊柱的动物,称为__________动物;
体内没有由脊椎骨组成的脊柱的动物,称为__________动物。
知识点二:无脊椎动物的主要类群
1.刺胞动物
(1)常见的刺胞动物:水螅、水母、海葵、海蜇、珊瑚虫等。
(2)刺胞动物的主要特征:身体呈________对称;体表有________;有
______无______。
2.扁形动物
(1)常见的扁形动物:涡虫、血吸虫、绦虫等。
(2)扁形动物的生活方式:少数营自由生活,大多数营__________生活。
(3)扁形动物的结构特点:__________器官简单,__________器官发达。
(4)扁形动物的主要特征:身体呈________对称;背腹__________;有口无
__________。
3.线虫动物
(1)代表动物——蛔虫
蛔虫
(2)常见的线虫动物:除了蛔虫,还包括蛲虫、钩虫、丝虫等。
(3)线虫动物的主要特征:身体细长,呈__________;体表有__________;有口
有__________。
1。
脊椎动物总结

(三)骨骼分类
(四)骨骼系的演变 1、头骨 2、脊柱:①脊索(先导)→脊柱(继承);
②典型脊椎的构成 ? ③脊椎分区及椎体类型
无分区 圆口类 脊索
二分区 鱼类 体椎
出现了相当于雏形 脊椎骨的椎弓—脊 索背面的脊髓两侧 出现了软骨弧片
尾椎
三分区 两栖 (灵活)颈椎
后肾管——中肾管只有输精功能(爬行类、鸟、哺乳类)
生殖附属腺 3、发育:卵生、卵胎生、胎生
羊膜动物 无羊膜动物
五、消化系统
(一)消化道
1、结构 2、齿在不同动物中的比较: 3、胃的功能及结构上特点? 4、肠:简单→复杂 5、泄殖腔:消化道、输尿管、生殖管汇合的地方(两栖、
爬行、鸟类);泄殖窦:有肛门(硬骨鱼、哺乳类) (二)消化腺 1、组成? 2、哺乳类所包含的唾液腺?(3对)
六、呼吸系统
鳃、肺共同特点:①有一层总面积比较大的薄膜,经常保 持湿润,呼吸的气体(二氧化碳和氧)得于顺畅的在膜 间通过;②有丰富的血管网,保证气体的充分交换。
织、皮肤感受器。 过渡:两栖纲,皮肤裸露,富含腺体。 陆栖: 爬行纲——干燥,缺乏腺体 鸟纲——薄、松、软、干、被羽 哺乳纲——角质化程度高,富于腺体
(四)色素细胞:存在于真皮层的特定细胞中,无羊膜类和爬行类。
色素颗粒:存在于表皮层中,鸟类和哺乳类的体色由它反映出来。
三、骨骼系统
(一)功能:1、支持;2、运动;3、保护;4、造血;5、 调节矿质元素的平衡
第十章 脊椎动物总结
第一节 脊椎动物身体结构和功能综述 1、脊椎动物六大纲?代表? 2、脊椎动物的主要特征?
一、外形 二、皮肤 (一)功能 (二)皮肤结构及衍生物 (三)各类动物皮肤特点
2.4脊椎动物说课整合

《脊椎动物》说课稿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上册第二章第二节《常见的动物》第三课时《脊椎动物》。
下面,我将从教材、学生分析、教学方法、教学程序四方面对本课的设计进行说明。
首先是说教材这一课是在学生学习和掌握了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的分类标准及五大类脊椎动物的主要特征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课标要求,教学必须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关注学生的原有知识、经验及心理、生理特点。
在这样的基础上再学习《脊椎动物》,我设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教学让学生能熟练区分五大类脊椎动物的主要分类特征;能自制和利用简单的检索表。
2、能力目标:通过猜游戏活动和检索表的学习,领悟逐级分类的思想,培养学生敢于提问、猜想、推理、交流和归纳的能力,逐步形成质疑、反思的科学思维习惯。
3、情感目标:在活动中,一方面激发学生对自然现象保持较强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另一方面培养学生敢于依据客观事实提出自己的见解,初步养成善于与人交流,分享与协作的习惯,形成尊重他人的意识。
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理解区分五大类脊椎动物的主要分类特征。
以及能自制和利用简单的检索表。
接下来是学情分析初一的学生虽对动物世界感兴趣,喜欢表现自我;但好动,注意力易分散。
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虽对脊椎动物的主要特征有所了解,但要完全内化成自己的东西,还有一段距离。
15 岁左右的初中生的思维方式要求逐步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因此在教学中应注意积极引导学生应用已掌握的基础知识,通过理论分析和推理判断来获得新知识,发展抽象思维能力。
下面,为了讲清重点、难点,使学生能达到本节设定的教学目标,我再从教法和学法上谈谈:第一点教法:根据新课程的理念教育既要面向全体学生,又要照顾学生的个体差异,使每个学生学习科学的潜能都得到充分发挥。
因此本节课的教学以学生自主参与的活动模式教学为主,鼓励、启发、讲练结合为辅,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克服注意力易分散的弱点,达到“以参与求体验,以体验求感悟”的教学。
【学案】《脊椎动物》学案

教学点1:观察鲫鱼
鲫鱼适应水中生活的的形态结构和生理特点:
1、体形:____________;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体色:背部________,腹部_______;作用:____________;
2、身体两侧鳞片上的小孔是_________;作用是____________;
鳍的作用
尾鳍
运动迟缓,()困难
摆动,控制()
背鳍
失去垂直平衡,()现象
维持身体()
胸鳍
侧翻,失去()
维持身体()
腹鳍
侧偏,失去()
维持身体()
结论:鱼用鳍游泳,维持平衡的主要是()和();
控制前进方向的是();
教学点2:比较5大类脊椎动物
类别
生活环境
呼吸器官
体表
生殖方式
鱼类
两栖类
爬行类
鸟类
哺乳类
3、鲫鱼用_______呼吸;红墨水滴在鱼口前方,水从_______进入,溶解在水中的________进入鳃丝中的毛细血管,鳃丝中的_________进入水中,最后水从___________流出;
4、用_______游泳,成对的鱼鳍包括________和________;
5、探究:鱼鳍的作用:
捆绑后出现的现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6 哺乳纲: 后肾, 具尿囊膀胱,
尿素。
17
九、神经系统
• 1 脑皮层分化
•
鱼类:旧脑皮(古脑皮)
•
两栖类:原脑皮
•
爬行类:出现新脑皮;具有分析、综合能力。
•
鸟类:新脑皮开始分化,纹状体特别发达。
由分节
不分节
附肢肌
量少
量多
脏肌
皮下肌
皮下肌:两栖类出现
爬行类发展
哺乳类最发达
鸟类:胸肌十分发达。哺乳类 膈肌。
人、猩猩分化 为表情肌。
四、消化系统
1、牙齿
同型齿 异型齿;多出齿
再出齿;端生齿、侧生齿
槽生齿。
多、不恒定
少、而恒定;着生广泛
仅上、下颌。
2、胃
鱼类:出现胃(适于吃大型食物)
2)咽颅(七对咽弓):
第1对咽弓:颌弓(上、下颌)
{
第2对咽弓:舌弓(舌颌骨、角舌骨、基舌骨)
第3~7对咽弓:鳃弓:由鳃变成肺
2、脊柱 1) 圆口类:无分区 椎骨雏形
鱼类: 2分区 躯、尾椎 双凹型
两栖类:4分区 颈、躯干、荐、尾椎;双凹、前凹、后凹
羊膜动物:5分区—— 颈、胸、腰、荐、尾椎,出现胸廓 椎骨类型: 爬行类,大多前凹;
• D 鸟类无膀胱
16
• 1 圆口纲:胚胎期前肾,成体中肾;盲鳗终身前肾。
• 2 鱼纲: • 软骨鱼: • 硬骨鱼:
中肾, 无膀胱,
尿素。
中肾, 具输尿管膀胱, 尿素。
• 3 两栖纲: 中肾, 具泄殖腔膀胱, 尿素。
• 4 爬行纲: 后肾, 具尿囊膀胱,
尿酸。
• 5 鸟纲: 后肾, 无膀胱,
尿酸。
9
循环方式:鱼类:单循环;两栖爬行类:不完全的双循环;鸟类和哺乳类:完全 的双循环
10
(二)动脉 由多
少(静脉:vein,V;动脉:artery; A)
原始种类:胚胎期一般具6对动脉弓。
一 鱼类
软骨鱼有五对入鳃动脉、四对出鳃动脉,分别代表胚胎期的第二至六动脉弓的入鳃部分和 第三至六对动脉弓的出鳃部分。
13
七、排泄系统
前肾 系统发生上: 无羊膜类胚胎期
个体发生:
最早
位置:
体腔前部
结构特点:
肾小管少
肾口开口体腔: 有肾口
体腔联系:
体腔联系
中肾
后肾
无羊膜类成体
羊膜类成体
羊膜类胚胎期
较后
最后
中部
后部
肾小管数多
肾小管数量极多
有肾口
无肾口
开始建立血管联系 仅与血管联系
15
• 脊椎动物的膀胱可分为输尿管膀胱、泄殖腔膀胱和尿囊膀胱3种 类型。
脊椎动物总结
文昌鱼皮肤的切片
1
进化趋势:皮肤在结构和功能上,从单层细胞到多层细胞、由简单 到复杂的进化过程中经历了相应变化。
一、皮肤
1、表皮 由单层细胞(文昌鱼) 多层细胞
由不角质化
轻微角质化
高度角质化
2、真皮 由薄 厚(鸟类例外)
3、外骨骼 骨质鳞
角质鳞(陆栖羊膜类)
鱼类:骨质鳞; 两栖类:骨鳞退化,角质鳞未形成(裸露)。
鸟胃:分腺胃、肌胃。
兽:单胃、复胃。
3、肠
草食类
杂食
肉食
长
较短
短。
分化 不明显
较明显
明显(爬行类出现盲肠)。
五、呼吸系统
1、呼吸氧的面积逐渐扩大。
两栖类:薄壁囊; 爬行类:内腔蜂窝状。 鸟类:海绵体,网状管状系统,气囊协助; 兽类:支气管树,肺泡。
7
2、呼吸方式: 两栖类:咽式呼吸,口腔底部的上下运动来完成的 爬行类:胸腹式呼吸,通过肋间肌的收缩完成呼吸 鸟类:静止时,胸腹式呼吸 ;飞翔时,气囊帮助,双重呼吸 兽类:胸腹式呼吸,膈肌的升降和肋间肌收缩的协同作用
• A 输尿管膀胱为输尿管(中肾管)后端膨大形成,见于硬骨鱼。
• B 泄殖腔膀胱由泄殖腔腹壁突出而成,故中肾管和膀胱不直接发 生联系。泄殖腔孔靠括约肌的收缩平时关闭着,尿液由泄殖腔倒 流入膀胱内贮存。见于肺鱼、两栖类及哺乳类中的单孔类。
• C 尿囊膀胱为胚胎时期尿囊柄的基部膨大而成。见于爬行类和哺 乳类
• 三 爬行类 保留第三、四、五对动脉弓。动脉圆锥和腹大动脉纵裂为左右体动脉和肺动脉弓,其中右体动脉 弓发出进入头部的颈动脉。
• 四 鸟类和哺乳类 保留第三、四、六对动脉弓,形成颈动脉、体动脉、肺动脉。但是在成体中,鸟类左体动脉弓退化,
哺乳类右体动脉弓退化。
12
(三)静脉 1、“Y”形大静脉系代替了“H”形主静脉系。 2、肝门V 稳定 3、肾门V开始退化(爬行) 退化(鸟类) 消失(兽类) 4、静脉主干愈于集中。 哺乳类:后大V取代了后主V、侧腹V、肾门V。
兽类:喉头复杂化,声带在喉部。
六、循环系统(一)心脏 文昌鱼:无(腹大动脉) 圆口类:一心室、一心房,静脉窦。 鱼类:软骨鱼:一心室、一心房,静脉窦,动脉圆锥;
硬骨鱼: 一心室、一心房,静脉窦,动脉球。 两栖类:二心房一心室,静脉窦,动脉圆锥。 爬行类:二心房一心室(有隔膜),静脉窦退化。 鸟类、兽类:二心房二心室。
3)呼吸道和消化道逐渐趋于分开: ①两栖类的呼吸通道和食物通道在口咽腔处形成交叉。 ②爬行类,形成了次生颚,到哺乳类,软颚出现内鼻孔再后移,呼吸 道和消化道完全分开
4、呼吸道进一步分化,发声器渐趋完善。
两栖类:喉气管室(短),有声带。
爬行类:气管、支气管长 ,无声带。
鸟类: 骨环,有鸣管在分叉处,具鸣肌。
羊膜类发展:角质鳞
鸟羽 真皮衍生物则趋于退化。
兽毛
4、皮肤腺
单细胞腺
由表皮层
多细胞腺 下陷真皮层
爬行类的皮肤腺一度失去重要性,兽类又得到极大发展。
二、骨骼系统
1、头骨
1)脑颅: 软颅
硬颅(硬骨成分增多)
骨块由多
少,由分离 愈合(变得更加坚固)
两栖类、哺乳类: 2枕髁。
爬行类、鸟类: 1枕髁。
爬行类出现次生腭;兽类单一齿骨、并出现了软腭。
硬骨鱼有四对入鳃和出鳃动脉,胚胎期的一、二动脉弓退化。以鳔呼吸的种类,鳔动脉由 第六对动脉弓发出,同源于陆生脊椎动物的肺动脉。
• 二 两栖类 无尾两栖类第五对动脉弓消失,第三对动脉弓形成颈动脉,第四对动脉弓形成体动脉,左右体动 脉汇合成背大动脉,第六对动脉弓形成肺皮动脉。 有尾两栖类第五对动脉弓保留,最终汇入背大动脉。肺动脉和体动脉之间的血管联系保留成为动 脉导管。
鸟类,异凹型(马鞍型); 哺乳类,双平型。 鸟类愈合荐骨、尾综骨;
4
2、带骨 肩带 单一软骨棒
一组坚硬骨骼
腰带 单一软骨棒
一对无名骨
一组坚硬骨骼
腰带由游离
与荐椎相连;
爬行类、哺乳类为封闭式骨盆,鸟类为开放式骨盆。
3、附肢
水生动物偶鳍
五趾型附肢(四足动物)有很大差异,但基本构造一致。
表现:整个结构逐步复杂,机能逐步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