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下病中医诊疗常规
中药内服外洗治疗带下病86例疗效观察

以上治疗每天一剂 ,5— 7天为一疗 程。 3 . 2 中药 外 洗 自拟 带 下外 洗 方 :毛 冬 青 3 0 g ,蛇床 子 3 0 g ,地 肤 子 3 0 g ,苦 参 3 0 g ,虎 杖 3 0 g ,黄 柏 3 0 g ,百 部 3 0 g ,苍 术 3 0 g ,青黛 3 0 g 。 用法 :窥器暴露 阴道 穹窿及 宫 颈 ,温度适 宜 的外 用药 液灌 洗阴道并保 留片刻 ,红外线照射 1 5分钟 ,5— 7天为一 疗程 。
中药 内服 外 洗 治 疗 带 下病 8 6例 疗 效 观 察
陈 智 清
广西壮族 自治区贵港市平 南县中医院 ,广西 贵港 5 3 7 3 0 0
【 关键词 】 中药 ;带下病 ;外洗 ;疗效观察
【 中图分类号 】R 2 7 1 . 1 3
【 文献标识码 】 A
【 文章编号】1 0 0 7 — 8 5 1 7( 2 0 1 3 )0 3 — 0 0 7 9 — 0 1
临 床 研 究
Cl i n i c a l r e s e a r c h
中 国 民 族 民 间 医 药
C h i n e s e j o u ma l o f e t h n o me d i c i n e a n d e t h n o p h a r ma c y ・ 7 9・
带下病是 临床常见病和多发病 ,是指带 下量增多 ,色 、 质 、气 味发生 异常 ,或 伴全 身或局 部症 状者 ,主要 病机 为 湿邪伤及 任带二 脉 ,使任 脉不 固 ,带脉 失约 ,胞脉 气血 失 和 ,常常合并 有月经 不调 、阴 痒 、阴痛 、不孕 等 。笔者 从 2 0 1 1 年 3月至 2 0 1 2年 6月 ,在门诊采用 பைடு நூலகம்药 内服外洗 治疗 带下病 8 6例 ,取得 满意疗效 ,现报告如下 :
复方苦参液治疗带下病临床观察

参 照《 中医诊疗 常规 》 定… : 断 依据 : 带下 量多 , 确 诊 ①
色 黄、 赤 , 白、 或黄 白相兼 , 或赤 黄相兼 。质 清稀 或粘 稠。气
味腥 、 、 臭 秽或秽浊 ; ②伴腰部酸痛 , 小腹坠痛 , 下肢酸 软或 阴
户灼热 、 痒 等症 。( 舌体 多虚 胖 , 白腻 或 黄腻 , 象多 瘙 3 ) 苔 脉
下症病史 <1 1 , 年 一 年 O例 1 3年 1 , 4例 3年以上 8例 ; 中 其
阴道炎患者 2 : O例 细菌性 阴道炎 1 , 菌性 阴道 炎 7例 , 2例 霉
滑、 濡。疗效评价标准①痊愈 : 药后带下恢复正 常, 停 全身症
用纱布过滤再浓缩 原液 1 3量 , 9 %酒精 搅拌 , / 加 5 用酒 精 比
重计测含 醇量达 7 % , 温静置 4 , 0 室 8h 用脱脂 棉过滤去 脂类 杂质 , 回收酒精 , 回收设备时 , 无 可将 滤液慢慢蒸发 至无 醇味 后, 再加入 20 l 馏水稀 释混匀 , 0 0m 蒸 分别装入 10 m 生 理 0 l 盐水瓶 内 , 用纱布扎 紧胶 塞 , 高压 灭 菌 , 力 0 7磅 ,0mi 压 . 4 n
糜烂 、 盆腔炎等急 慢性炎症 疾病 。其病 多见 带下 量多、 色质 味异常 , 常伴腰酸 小腹疼 痛 , 缠绵不 愈反 复发作 。临 床采 甚
用复方苦参 液中西药并用 治疗 , 中苦参 主要含 有苦参碱 、 其 氧化苦参碱 等成分 , 乙型链球 菌、 对 大肠杆菌 、 金黄 色葡萄球 菌等阴道致病菌有较强的抑制作用 , 能抗滴虫 , 并 还可镇静 、
中医(中西医结合科)工作制度与岗位职责

中医(中西医结合)科工作规范1、严格遵守医院各项规章规范和各项操作规程,执行医院休、请假等规范,工作时间不准擅自离岗。
2、对伤残病人,行动困难或卧床患者,应坚持床边会诊及治疗,急病人之所急,帮病人所需,以极大的爱心,最大限度的帮助他们恢复身心健康。
3、坚持周会规范,贯彻医院工作方针。
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拒收红包,不开大处方,不欺瞒病人。
加强科室各室间的协作,同志间的团结,以大局为重,不搞小团体。
4、坚持专业学习规范,定期组织业务交流,专人主讲,提出新问题,总结新方法,制定新的操作方案,以患者为本,不断提高科室医技人员业务水平。
5、加强安全生产意识,消除火、电隐患,各治疗室明确责任人,出现意外事故,按医院奖惩条例追究当事人和责任人的责任。
运动治疗室工作规范1、凡需运动治疗患者,由康复科医生填写治疗申请单。
2、运动治疗室的工作人员根据患者疾病的特点和患者的具体情况,制订合适的运动治疗方案.3、对患者的功能状况进行定期评估,并做好详细记录,以确定患者的问题,拟定治疗目标修正及治疗方案.4、在治疗过程中要密切观察、了解患者的情况和反应,并向患者交待注意事项和自我观察的方法,取得患者的合作。
5、管理好运动治疗室的普通装备及功能训练器械,经常维修、保养、确保治疗安全。
6、运动治疗室工作人员要不断吸取国内外先进的治疗技术和方法,以提高我们的治疗水平。
7、保持治疗室清洁,不得在治疗室内吸烟、喧哗。
理疗室工作规范1、凡需理疗患者,由接诊医生填写治疗申请单,经理疗科医生检查后,确定理疗种类与疗程。
2、理疗室技术人员应严格执行查对规范和技术操作规程,治疗前交待注意事项,治疗中细心观察,发现异常及时处理,治疗后认真记录。
3、对不能搬动的住院病人,治疗后认真记录。
4、疗程结束后,应及时作出小结,填好治疗卡并妥善保管,供临床观察总结疗效。
需继续治疗时应与理疗医生联系、确定,因故中断治疗应及时通知理疗医生。
5、进行高频治疗时,应除去病员身上的金属物(如手表等),注意地面与病员的隔离。
(完整)中医院普通外科疾病诊疗常规

中医外科第一章胆囊结石胆囊结石是指胆囊内发生结石的疾病。
胆囊结石在我国是一种常见病,若与胆道感染一并统计,则在急腹症中占据第二位,在自然人群中的发病率约为7%~10%。
女性发病多于男性。
一般可根据结石的大小、位置、临床症状等决定药物治疗或手术治疗,预后良好。
胆囊结石在中医学中称为“胁痛”。
中医学认为胆为六腑之一,主贮藏与疏泄胆汁,又与肝相表里,其病因病机乃饮食失节,水湿内生,湿蕴久化热,湿热煎烁胆汁;或情志失调,肝胆失于疏泄,胆汁壅滞,积而成石。
治疗3.1 手术治疗将胆囊连同结石一并切除。
在并发腹膜炎、病人全身情况不允许进行较大的手术时,只宜行胆囊造口术,取出结石,留置胆囊引流管,待病情好转后再择期施行胆囊切除术。
经腹腔镜施行胆囊切除术,创伤小,恢复快.个别患者有特殊要求的也可行胆囊切开取石术。
3.2 药物治疗3。
2。
1 中药内服治疗3。
2.1。
1 肝胆气滞证治法:疏肝和胃,利胆排石。
方药:柴胡12g,枳壳9g,木香9g,川楝子6g,黄芩12g,金钱草30g,鸡内金12g,清半夏9g, 白术12g,茯苓18g,生大黄9g。
院内制剂:胆病颗粒,每次10g,每日2次。
3。
2.1。
2 肝胆湿热证治法:清热利湿,通腑排石。
方药:枳实12g,木香6g,茵陈蒿15g,黄芩12g,蒲公英30g,金钱草30g,大黄9g,芒硝15g。
常用中成药:胆宁片,每次5片,每日3次。
3。
2。
1。
3 肝胆瘀滞证治法:疏肝利胆,化瘀消石。
方药:柴胡12g,白芍15g,青皮6g,桃仁9g,川楝子6g,香附12g,郁金12g,元胡15g,生大黄9g。
常用中成药:消炎利胆片,每次5片,每日3次.3.2.1。
4 肝胆脓毒证治法:泻火解毒,通腑救逆。
方药:茵陈蒿15g,黄芩12g,蒲公英30g,黄连6 g,丹皮12 g,瓜蒌18 g,大黄9g,芒硝15g。
3。
2。
2 西药内服治疗胆囊结石合并胆囊炎、胆总管结石者应根据病情轻重,酌情禁食、营养支持,选用广谱抗生素,如西力欣、甲硝唑等,若感染严重宜选用三代头孢菌素,如舒普深等。
绿豆芽糖浆治疗带下证

CHI NA’ S NA TU R OP AT H  ̄ N o r 2 0] 4 ,Vo 2 l 2 N o 3
参、 莲子 心 清心 火 , 生牡蛎、 合欢花镇潜、 安神 , 淮 山药 、 茯苓 健 脾 。 围绝 经 期 。 肾虚是 自然 规律 使然 , 通过 辨 证用
常广 阔 的前 景 。
参 考 文 献
状 消失 为痊 愈 。症 状 减 轻 , 2 4 d内 症 状 得 到 改 善 为 有 效 。结果 痊愈 2 7例 , 有 效 1例 。 绿 豆芽糖 浆治 疗带 下证 取得 很好 疗效 , 且不 良反 应
少, 使 用方便 , 价格便 宜 , 值得 推广 应用 。
带下证多 由抗 生 素 大量 使用 导致 阴 道 内菌 群 失调 。
自身免疫性疾 病 导致 阴道 免疫 差 , 再 加 之 不 良的 卫生 习
般 资 料
选取 我 科 2 0 0 0 ~2 0 1 2年 带下 病 人 2 8例 作 为 研 究 对 象 。年 龄最 小 2 6岁 , 最大 4 3岁 , 平均 ( 3 4 . 6 2 ±9 . 8 9 ) 岁 。病程 最短 1年 , 最长 1 0年 , 平均 ( 5 . 0 ±0 . 7 5 ) 年。
药调 理 , 使各 脏 腑功 能 在新 的基 础 上 达 到 阴 阳平 衡 , 进 而 消除各 种 身体 不 适 症状 。因 围 绝 经期 综 合 征 由雌 激
鱼、 冬瓜 、 丝瓜 、 葫芦、 苦瓜、 马齿苋 、 卷 心菜 、 空 心菜 。同 时配 合绿 豆 芽糖 浆 , 绿豆芽 9 0 0 g , 两大 碗 水煮 透 , 捞出 豆芽 , 余下 汤 汁放人 姜粉 1 5 ~2 0 g , 红糖 1 2 0 g , 慢 火 熬 成 像止 咳糖 浆 即可 。分 1 2份 , 每 天 早 晨 空 腹 喝 1份 。
中西医结合治疗带状疱疹

中西医结合治疗带状疱疹38例疗效观察【中图分类号】r36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83(2012)07-0357-01【关键词】带状疱疹;中西医结合治疗;银连解毒汤通过对38例带状疱疹患者应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进行治疗,可明显缓解患者疼痛、缩短疱疹消退时间、减少遗留神经发生,提高带状疱疹的治愈率。
带状疱疹是一种病毒性皮肤病,祖国医学称之为“蛇串疮”、“缠腰丹”。
带状疱疹皮损特点为带状分布,疱壁坚张、簇状排列,且伴有明显的神经痛,约有半数中老年患者于皮损消退后可遗留顽固性神经痛.近年来,我科采用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与护理本病,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本组38例中,男17例,女21例,年龄16-78岁,平均年龄47岁,皮疹位于躯干27例,面部者3例,颈项部5例,四肢者3例,皮疗面积平均约5-42cm2,临床表现均有不同程度疼痛。
1.2 诊断标准:参考有关资料[1]疼痛:在发疹前数日局部皮肤有瘙痒、感觉过敏、针刺感或灼热痛,局部淋巴结肿痛,持续7-14天。
水疱:一般在剧烈疼痛后1-3天沿周围神经分布区皮肤部位突然出现成簇皮疹,先为红斑,很快发展成为丘疹、水疱,数个或跟多个呈集簇状或连接成片。
水疱成批发生,排列成带状,严重者,皮损可表现为出血性或可见坏疽性损害。
簇间皮肤正常。
并在1-2周内结痂,治愈后暂时有红三斑或色素沉着,一般不留瘢痕。
位置:好发于胸部和三叉神经分布区,发病部位多为以躯干中线为界限于身体单侧,病程2-4周。
2 治疗方法2.1 西医治疗: 5 %葡萄糖注射液250ml加清开灵30ml,5 %葡萄糖注射液250ml加穿琥宁20ml静滴,维生素b12500mg肌注日1次,聚肌胞 2mg3天一次。
7天为一个疗程,疼痛难忍时给予芬必得300mg口服2次每天,发热者给予药物和物理降温。
2.2 中药治疗2.2.1 内服汤药:以银连解毒汤为基本方,金银花15g、连翘15g、天花粉15g、丹皮10g、防风10g、赤芍10g、当归10g、川芎10g、大黄10g、元胡10g、乳香6g没药6g甘草6g、水煎取汁400ml、早晚温服,若皮肤红有数片红丘疹,且丘疹集簇者,加红花、桃仁,皮疹在面部加紫花地丁、天葵子,颈项部及上肢加秦艽,葛根。
中医特色治疗操作规范及管理制度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2010年下发的95个病种中医诊疗方案及临床路径,结合我县我院的实际情况,制定各科室常见病种的中医特色治疗及操作规范。
各科室必须按照执行。
一、脑病科:1.中风病(脑梗死)急性期:针灸治疗(病情平稳后即可进行),方法包括体针、头针、电针、耳穴贴敷、灸法和拔罐。
推拿治疗熏洗疗法康复训练2。
中风病(脑梗死)恢复期:针灸治疗(采用传统针刺方法辩证取穴和循经取穴)治疗方法包括体针、头针、电针、耳穴贴敷、灸法和拔罐。
推拿治疗熏洗疗法康复训练3.痴呆:针灸治疗:采用辨经刺井法,颞三针疗法。
康复疗法推拿疗法4。
眩晕:针刺疗法包括体针、耳穴、耳尖放血疗法。
5.头痛(偏头痛):推拿按摩针灸治疗:根据头痛的轻重缓急或针、或灸、或点刺放血、或局部取穴,方法有耳针、电针、腕踝针;热敏灸疗法、浅针疗法、火针疗法(用于偏头痛发作期或预防性治疗)。
6。
假性延髓麻痹:针刺治疗:可采用项针疗法、醒脑开窍针刺法、头体针疗法.康复训练:包括吞咽功能训练和言语训练,参照相关诊疗常规进行.二、急诊科:1.外感发热:退热治疗包括针刺退热、刮痧退热、药物擦浴退热。
三、心病科:1.心悸:包括体针、耳针。
2.病毒性心肌炎:包括体针、耳针。
四、精神科:1。
不寐(失眠):针灸治疗:包括体针、耳针、穴位贴敷、穴位埋线、热敏灸、浅针疗法等。
中药足浴。
2.郁病(抑郁症):针灸治疗:体针、耳针、温灸。
理疗五、肺病科:1。
风温肺病:根据患者病情和临床实际情况,可选用耳尖放血、中药保留灌肠、刮痧法、拔罐法、经络刺激法。
2.咳嗽:针灸治疗药物敷贴砭术、刮痧、拔罐疗法雷火灸、热敏灸、经络刺激法3.哮病(支气管哮喘):针灸治疗其他疗法:包括穴位贴敷、穴位埋线、穴位注射、电磁波疗法、经络刺激法.六、骨伤科:1.项痹病(神经根型颈椎病):手法:包括松解类手法、整复类手法。
针灸疗法:针刺法、灸法。
牵引疗法其他外治法:敷贴、熏洗、涂擦、刮痧、拔罐、针刀疗法、穴位埋线、封闭疗法、膏摩、中药离子导入。
中医医院医疗质量考核标准实施细则

医疗质量考核标准实施细则一、中医质量管理考核(一)住院部中医质量考核1.科室中医治疗率(针对第一诊断的中医治疗)应≥60%,每降1%扣0.5分。
2.科室中医参与率≥90%,每降1%扣0.5分。
3.科室中药使用率≥90%,每降1%扣0.5分。
4.科室中医非药物使用率≥40%,每降1%扣0.5分。
5.科室中药饮片使用率≥30%,每降1%扣0.5分。
6.科室中医治疗技术开展率≥80%,使用项目需下医嘱并记录,同时进行登记,不达标每少开展一项扣5分。
科内未进行登记者按未使用处理。
7.应实施中医诊疗方案的中医病种方案实施率100%,降1%扣0.5分。
8.中、西医病历的中药(含饮片、中成药、中药注射剂)辨证使用率100%,每降1%扣0.5分。
9.所有临床科室应设置中医综合治疗室科室并按规定使用中医综合治疗室,同时如实填写中医治疗技术内容于出院登记簿中,如未进行使用或登记者扣10分。
(二)门诊部中医质量考核1.中药处方格式及书写符合《中药处方格式及书写规范》要求。
处方格式及书写不符合要求,扣0.5分/张。
2.门诊中药用药合理配伍,符合联合用药原则。
用药不合理(不合理配伍,不符合联合用药原则),扣1分/张。
3.门诊中医、中西医结合类别医师每月处方,中药(饮片、中成药、医院制剂)处方比例≥70%,每降1%扣0.5分。
中药饮片处方占门诊处方总数的比例≥30%,每降1%扣0.5分。
二、病历书写质量考核(一)基本要求(1)病历记录内容的字意、词意错误扣0.5分/处记录。
(2)时间未采用24小时制记录者,扣0.5分/处。
(3)病历资料打印后未双签名或未手签名或代替手签名者,扣0.5分/处。
(4)记录内容不整齐不规范,存在空行、空格、对位不齐、字体字号不一、无故加粗等现象,扣0.5分/项记录。
(5)病历中眉栏项目未填、填写错误或未标注页码扣0.5分/页。
(6)病历字迹书写或打印不清楚,扣0.5分/页。
(7)纸质记录修改时用双线划在错处上,注明修改时间,修改人签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带下病中医诊疗规范
概述
妇女阴道内有少量白色无臭的分泌物。
润滑阴道,为生理性带下。
若带下量过多,色,质味异常,或伴有腰酸,小腹疼痛者,为带下病。
带下病的主要病因为湿邪盛。
湿邪之来源有二:内虚多因脾虚失运湿浊内停,湿性重浊,下注乃至带下。
或因肾气虚弱,时其闭藏,伤及奇经带脉失约,滑脱于下,而成带下病。
外湿多因经期、产后不洁,或房事不节,或久坐湿地,久居湿室,乃到寒湿或湿邪毒热乘虚内侵,伤及任、带之经,而任脉不固,带脉失约,遂为带下。
西医诊断为阴道炎(滴虫性阴道炎,霉菌性阴道炎,老年性阴道炎),宫颈糜烂,盆腔炎等急、慢性炎症疾病及宫颈癌等,均可出现带下病的症状。
疾病诊断依据:西医诊断标准:《妇产科学》第七版(乐杰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年5月。
中医诊断标准:《中医妇科学》,(马宝璋主编),上海科学出版社,1994年12月。
证候诊断依据
西医诊断标准:《妇产科学》第七版(乐杰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年5月。
中医诊断标准:《中医妇科学》,(马宝璋主编),上海科学出版社,1994年12月。
一、诊疗要点
(一)、诊断依据
1、带下量多,色黄、白、赤、或黄白相兼。
质清稀或粘稠。
气味腥、臭、秽或秽浊。
2、伴腰部酸痛,小腹坠痛,下肢酸软,或阴户灼热,或骚痒等症状。
3、舌体多虚胖,舌苔为白腻或黄腻,脉象多见滑、濡。
(二)、辨证要点(根据中医妇科第七版教材及妇产科学第七版教材)
1、脾虚湿注
带下色白或淡黄,量多,如涕状,无臭味,绵绵不断,神疲乏力,肢体困倦,脘闷纳呆,或大便溏薄等,舌苔白腻或薄白,舌体嫩胖舌边有齿痕,脉象缓弱或濡。
2、肾阳虚衰
带下量多,色白,质清稀,无异味,淋漓不断,腰部冷痛,小腹冷胀或坠痛,小便频数而情长,夜间尤甚,舌苔根部白腻,舌质淡,脉象沉迟,双尺尤著。
3、肾阴虚
带下色黄或夹血丝,质稠,味腥,或无明显异味,多见于绝经期后,要点内干涩,或灼热痛,腰腿酸软,五心烦热,头晕耳鸣等症,舌苔少或薄黄,舌质红,脉象细数,左尺弱。
4、肝经郁热
带下赤白相兼,或呈黄绿色,质粘稠,气味腥秽,伴偏头痛,口苦、性情急躁,小腹疼痛等症,舌苔薄黄,舌边红,脉象弦数。
5、下焦湿热
带下量多,色黄,或黄红相兼,或夹血或呈黄绿色。
质如米泔,或如脓状,小腹疼痛或坠痛,腰胯疼痛,阴部灼痛或痒痛,小便短赤,大便燥
结,舌苔黄或黄腻,舌质红或紫暗,脉象滑数,或弦数。
(三)、检查项目
1 盆腔超声。
2血常规。
3白带常规。
4 妇科检查。
5心电图
二、治疗常规
采用祛湿止带治疗原则,并根据证候和具体病情变化,使用内治与外治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治疗。
(一)、辨证治疗
1、脾虚湿注
治法:健脾益气,除湿止带。
方药:完带汤。
人参(党参)苍术白术山药白芍柴胡陈皮车前子甘草加减法:湿重,郁而化热者,加清利湿之品,方中减去荆芥穗,加黄柏、猪苓、泽泻。
2、肾阳虚
治法:温补肾阳,固涩止带。
方药:白带丸。
白术山药鹿角霜茯苓白芍龙骨牡蛎姜炭赤石脂
棕榈炭白芷俞白皮肉桂
服用白带丸成药,用附子。
肉桂煎汤送之,日服2次,每次6克。
脾
肾阳虚不能行水而带下量多者,服用济生肾气丸,日服2次,每服一丸。
3、肾阴虚
治法:益肾固涩,清热止带。
方药:知柏地黄丸。
黄柏知母山药山萸肉丹皮云苓泽泻
加减法:赤带多者,加旱莲草、茜草根、白茅根。
头晕目眩者,加白芍、龟板。
服成药,日服两次,每服一丸。
4、肝经郁热
治法:清热利湿,调肝止带。
重者:龙胆泻肝汤。
龙胆草山栀黄芩柴胡木通泽泻车前子当归生地甘草
加减法:兼有赤带者,加红藤、白茅根、茜根草、生地榆。
小腹疼痛者,加川楝子。
5、下焦湿热
治法:清热祛湿、止带。
方药:轻者:易黄汤加椿根白皮、地丁、猪苓。
黄柏车前子栀子赤芍丹皮猪苓泽泻茵陈牛膝
加减法:发热者,加银花、连翘、薄荷;大便燥结腹痛者,加大黄、枳实;小腹疼痛者,加川楝子、元胡;湿热内结小腹有块者,加夏枯草、海藻、海蛤壳、大黄、丹参。
6、湿毒下注
治法:清热解毒,凉血祛湿。
方药:温清饮
生栀子黄柏黄连黄芩当归川芎生地白芍
加减法:湿毒重者,加白花蛇舌草、土茯苓、半枝莲、车前子、茵陈、生甘草。
(二)、外用药及注射剂
1、见带下色黄、质稀、泡沫状,为滴虫性阴道炎可用:
苦参30克,蛇床子30克,白鲜皮20克,狼牙草20克。
煎水坐浴,每日一次。
可与灭滴灵同时使用。
2、见带下量多、色白、渣样,外阴瘙痒为霉菌性阴道炎,可用:(1)黄柏30克,马鞭草30克,白鲜皮30克,苦参30克,红花10克。
煎水冷却坐浴,每日1~2次。
外阴皮损增厚者,加明矾、皂角。
(2)将21号粉(石膏,冰片等)喷入阴道,隔日一次。
3、老年阴虚火旺症见带下量多、色黄、或赤黄相兼,质稠为老年性阴道炎,可用:
(1)康妇洗液:(我院自制制剂)坐浴,用法:取50ml原液,加1000ml 温开水,坐浴20分钟,每日1~2次。
(2)将11号粉(雄黄樟丹儿茶冰片等)或三合粉(黄柏儿茶雄黄明矾硼砂等)喷入阴道,隔日一次。
4、宫颈糜烂:月经干净后3~7天,用微波理疗。
注意事项:
(1)、治疗后一个月禁止房事及盆浴。
(2)、于下一月经周期后3~5天复查。
5、湿热重症,高热,下腹疼痛,胀坠,带下量多,色黄,呈脓性,有臭味,显急性盆腔炎者,可用:
(1)、复方地丁注射液,每次4毫升。
一日两次,肌肉注射。
可与内服药同时使用。
(2)、高热者用清开灵,20—40毫升,加入5—10‰的葡萄糖500毫升中静脉滴注。
(3)、中药保留灌肠:我院自制制剂卵通孕液100毫升保留灌肠,一日一次。
(4)、湿热轻症,西医诊为慢性盆腔炎者,可用:
(5)、中药保留灌肠:我院自制制剂卵通孕液100毫升保留灌肠,一日一次。
(三)、针灸疗法
1、体针健脾温肾,除湿止带,湿热则清热利湿,取足太阴经、足太阳经及任脉经穴为主。
处方
主穴:带脉白环俞三阴交
配穴:脾虚加脾俞、阴凌泉、气海;肾虚加关元、肾俞、命门;湿热下注加中级、阴凌泉、行间;阴痒加蠡沟。
刺灸方法
毫针刺,实证用泻法,虚证用补法加灸。
每日一次,留针30分钟。
其他疗法
2、耳针:取内生殖器、内分泌、三焦、脾、肾、每次选2~4次穴,中度刺激,每日一次,留针15 ~20分钟。
3、电针:取三阴交、带脉、针刺得气后接电极,用疏密波。
每日1次,留针20~30分钟.
4、水针:取双侧三阴交血穴,用黄连素注射液4ml或庆大霉素注射液8万U,每穴注入药液1~2毫升,每日1次。
四、疗效评定
1、痊愈:停药后带下恢复正常,全身症状消失。
滴虫性阴道炎、霉菌性阴道炎,其白带悬滴液检查,连续3个月周期转阴。
宫颈糜烂消失。
2、显效:带下基本恢复正常,全身症状消失。
滴虫性阴道炎、霉菌性阴道炎、之白带悬滴液检查,偶见阳性。
宫颈糜烂面积缩小1/2以上,盆腔炎症基本消失,体征明显好转。
3、好转:带下量减少1∕3~1∕2,全身症状减轻,滴虫性阴道炎,霉菌性阴道炎之白带悬滴液可见1~2次为阳性。
宫颈糜烂面积缩小1/3以上。
盆腔炎症好转,体征有所改善。
4、无效:带下,全身症状以及体征、检查均无改善者。
五、治疗难点分析
1、40岁以上的妇女,出现赤带量多,应注意排除恶性肿瘤。
2、患者对中药的依存性差,导致疗效差。
3、患者应用大量抗生素,产生耐药性。
4、患者因房事过频,卫生不洁导致反复发病。
5、多次人流,药流、放环等导致机体抵抗力下降,而发病。
带下病中医诊疗规范酒泉市中医院妇产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