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6076从SCI反思中国的学术评价体制——中国计算机学会YOCSEF论坛综述
论SCI在我国科学评价体系中的积极作用与负面影响

种 普 通 的统 计 方 法 索 工 具 发 展 成 为 一 种 评 价 指 标 , 且 检 并
与研究 人员 的研究行 为 、 个人 评 价 人 利益休 戚 相 关。对 这 个
个 问题 , 底 应 该 怎 样 认 识 ? 笔 者 认 为 , 应 该 看 到 S I 学 到 既 C科 公 正 的一 面 , 应 该 看 到 它 的 局 限 性 ; 要 看 到 S I 为 中 国 也 既 C 作
维普资讯
第0 2 4卷第 2期 0 2年 6月
河北农业 大学学报 ( 林 教育版 ) 农
J u a fAgiutrlUnv ri fHee( rc l r o r l rc lua ies y o b iAg iut e& F rsr ua in n o t u oe tyEd c t ) o
甚 至 对 科 研 、 学 人 员产 生 误 导 要 客 观 、 静 、 分为 二 地 看 待 S 的 问题 。 教 冷 一 CI 中 图 分 类 号 : 26 G 3 文献标识码 : A 文 章 编 号 :0 8—6 2 (0 2 0 10 9 7 2 0 )2—0 9 0 0—0 I
考验 , 而用 s 本身评 价科学 成 果 又是 一种 客 观方 法 . 样利 CI 这
用 S I 为 科 学 评 价 的 标 准 实 际 上 就 兼 顾 了 主 、 观 两 种 评 价 C作 客 方 法 , 就 对 科 研 成 果进 行 了 严 格 的 评 议 。这 种 对 科 学 成 果 的 也 评 价 方 式 , 其 他 人 为 的 作 用 不 容 易 介 入 的 , 比 较 公 平 、 正 是 是 公 的 , 利 于我 国 在 科 学 评 价 中 发 扬 学 术 民 主 。 有 ( )有 利 于 调 动 科 研 人 员 的积 极 性 二 由 于 S I 中 国 的 科 学 界 引 起 了广 泛 关 注 , 在 已 成 为 我 C在 现
摈弃唯SCI评价体系的呼声与思考

摈弃唯SCI评价体系的呼声与思考笔者刚在关于研究评价的旧金山宣言(San Francisco declaration on research Assessment,DORA)上签上自己的名。
这是一种参与,是一种态度,虽然不知道大家努力的结果是不是一定能够达到。
在2012年12月举行的美国细胞生物学学会上,旧金山宣言由包括美国科学促进会(AAAS)在内的75家机构和150多位知名科学家发起,是一项呼吁停止使用影响因子评价科学家个人的工作、反对使用影响因子作为替代物用于评估科学家的贡献,以及招聘、晋升和项目资助等的评审的公开签名倡议。
在社会活动中,有时需要对科学成果的价值、科学家的水平进行评估,例如评职称、提职、进行奖励的时候。
客观的评价提高科研活动活力,促进科学进步;反之,不准确、不客观的评价会抑制科学活动的活力,阻滞科学进步。
根据SCI影响因子来评价科研成果或科学家水平的做法在中国施行已久,可能还处于国际领先水平,不然很多人都把SCI戏解为Stupid Chinese Index(愚蠢的中国指数)。
SCI可以被使用,但不能过度使用。
过度使用的现象之一是区分国内SCI与国外SCI,二是完全不考虑非SCI刊物。
非SCI刊物发表的文章也是成果,就像贵族家的孩子是高贵的孩子,平民家的孩子不高贵,但不能不被算作人。
著名刊物Science刊发社论指出用SCI影响因子评价科学成果价值的危害。
首先,影响因子是评价期刊的工具,不是评价科学家个人的工具。
很多重大突破本来就可能需要长时间积累。
其次,影响因子的不恰当使用非常有破坏性,影响期刊的发表政策(比如选择发表可能高引用的文章),给知名期刊带来沉重的投稿压力(滥投)。
再次,最重要的危害可能是妨碍创新。
影响因子会鼓励“模仿或跟风”,使得本来就已经很热的领域(刊物影响因子高)更加人满为患。
更多人关注的是发高影响因子的文章,而不是科研创新。
在唯影响因子政策导向下,科技界出现了一种严重的不良倾向:很多科研人员放弃自己本来从事的研究,专门去进行一些容易发SCI文章的新奇和热点研究。
SCI科技评价机制的冷思考

虽然科研工作需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要宽松 自由的环境 ,但这并 不代表科 研可以散漫 式发展 。曾有从事管理研究 的学者指出 : 对于我们这样 的发展中国家而 言, 科技投入有限 、 发展 任务很重 , 绩效管 理和评估是必不可少 的, 这样 才有利于我们在国家需求 和世 界科技 前沿 交叉点上确定科 技创新 的 目 标 和 方 向 , 集 中 有 限 的科 技 资 源 重 点 突 破 。 并
事实上 , 如何 才能科学地评估科学 技术 自身的工作 、 果 、 成 效率 以 及科学家的学术水平 等, 一直是科研管理领域难 以逾越 的一道槛。简单
运用 S I C 论文数 对科 学的伤害有 目共睹 ,但 简单利用 同行评议 的结果 同样 不 是 万 全 之 策 。 有关专家表示 , 在可 预见 的未来若 干年内, 实现对数量众多 的科 要 研成果和大量一般质量 的论文进行直接评 价 ,C 体系依然有其现实价 SI 值 。目前 国内科技界存在 的真正 问题 ,不是使用 S I 系进行学术评 C体 价, 而是对这一体系的不合理滥用 。 SI C 与几乎 在同一 时期引入国 内的同行评议 制度完全可以在科学 评价实践活动中 , 尤其是 面对既需要定性评价 , 又需要定量评价 的复杂 评价对象和评价问题 时有机结合起来 , 相互补充 , 形成一个综合 的评价
科技信息
专题 论 述
S 科 技 评 价相 制 帕 冷思 考 CI
河南财 经 学院 图书馆 赵 艳 裴
[ 摘 ] 世 纪 9 年代 以来, 2 0 0 随着我 国科 学技 术和高等教 育评 价体 系的逐步建立和 完善, C 已经逐 渐成 为我 国对研 究机 构、 SI 高 校、 科研 管理部 门、 学科领域和论 文作者 的实力和贡献进行评价和奖励的重要指标 。作者介绍 了 S 的基本情 况 评价 了它在我 国 CI 科技事业 中发挥的积极作用及其 负面影响, 并提 出了 S I C 评价机制与同行评议制度相结合的综合评价 方法。 [ 关键词 ]CI S 评价机制 同行评议制度
浅谈国内外利用SCI进行科技评估

品安全 有效 。麻醉 药 品和 精神 药 品的使用 及存 储条件 应 心,提供 以人为 本 的服 务。在 窗 口直接接 触 患者的药 剂 人 员应 该规 范服 务语 言,讲究服 务 的艺术性 ,注 重 自己 符合 《 麻醉药品和精神药 品管理条例 》的要求 。 2 . 2开展 药 品的电子化管理 是实现 医 院系 统化、规范 的语气 、语调及 语速 。要 让患者 感到 心情舒 畅。药剂 科 化 、科学 化 管理 的必然趋 势 ,是现代 化 医院必 不可少 的 应成立 咨询 台,由执业药师负责接收患者的咨询 。这样, 基 础设 施 与技术 支撑 环境 。可 以合理 、全面 、准确地 以 患者可 以直接从 便 民药房买 到 自己需要 的非 处方药 , 以 药 品编 码体 系为基 础 ,记录药 品从 入库 到 出库 到药房 到 减 少患者 挂号 、开处方排 队等现 象 ,在方 便 患者的 同时 各科 室 的整个 药 品流通 中各 个环节 所发 生 的事件 ,随时 也可 以提 高医 院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提 供库存 、药 品效 期情 况、采 购计 划 。药 品采 用 电子化 管 理 ,比 以往 的人 工管 理效 率高得 多 ,因此 ,每个 医 院 的药剂科 都应 该加 强这 方面 各建 设, 以提 高 工作效 率 ,
适 应 医 院 发展 的 需 要 。
3 . 结语
伴随社会的进步,医疗卫生事业发生巨大的变化,医院 药剂科也必须成为集医疗、科研 、教学和管理一体化的重要 职能部 门。因此,药剂科必须加强 自身建设,在科学规范管 理好药品的同时,更要开展临床药学研究,并为患者提供优
2 . 3开展 临床药学是近 年来 医、药 结合 的新 兴学科 , 床药 物 治疗方 案设 计与 实施 ,协 助 临床 医师 选 药与合 理
国内学术评价机制及评价工具 2015-10-30兼容版

2011 IMPACT FACTOR-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ONTROL AUTOMATION AND SYSTEMS
Cites in 2011 to articles published in:2010 =85 2009 =130 Sum: 215 215÷287=0.749
相关性参量 相关关系是指学术研究成果与其他研究成 果的相关关系, 这个参数描述了该项研究成 果对其他研究成果的影响,即描述了这项成果 的影响力。 研究成果的相关性指标主要是通过研究论 文的引文特征表征出来的。
三、学术评价工具
1、社会学科、人文艺术学科
பைடு நூலகம்
2、生物、医学、药学学科 3、理工学科
陈剑
检索注意事项
文献信息全 文献信息准
美国ISI的引文数据库—WEB OF SCIENCE
美国科学情报所ISI(the Institute for Scientific Information ® )是世界上著名的提 供文献信息服务的机构之一,于1958年由E.加菲 尔德(Eugene Garfield)创建,其总部设于美国 费城,并在世界各地设有办事处。 Web of Science通过ISI的Web of Knowledge检索 平台提供服务。 目前,由 Thomson Reuters (汤森路透)集团收 购。
常见问题解答之十
怎么查SCIE数据库中论文他引 次数?
被引频次范围
所有数据库 Web of science 核心合集 SCIE 他引--排除自引
常见问题解答之十一
老师,查一下我的论文的影 响因子。
从SCI看科研评价体系.docx

从SCI看科研评价体系[摘要]随着我国的科研论文总数在全球占比的不断提高,SCI论文数量的增多但被引用的次数却存在较大差距的现实状况下,仅仅依靠SCI为单一硬性的评价体系是无法满足创新发展的需要。
本次研究立足于我国科研体系的基本情况,分析当前科研体系的误区,提出了构建全面评价体系的建议。
[关键词]SCI;科研;评价体系;ESI;全面作者:程朝青[中图分类号]G3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0194(2012)11-0060-02在我国基础研究评价体系中,SCI(ScienceCitationIndex,科学引文索引)凭借其应用广泛性获得了积极的发展和推广,然而近年来实践中主要采用SCI的数量作为评价指标的短视现象备受学术界的质疑。
与此同时,ESI(EssentialScienceIndicators,基本科学指标数据库)则以SCI和SSCI(SocialScienceCitationIndex,社会科学引文索引)为基础,从引文分析的角度,针对不同的学科专业领域,分析范围在10年内,注重了论文质量而获得长期评价效果,可以为科研评价体系建设提供良好的思路。
1中国的科研现状分析1.1我国科研论文的基本情况(1)中国科研论文的数量在国际论文总量中所占比例增加。
2010年,科研机构作为第一作者发表的国际论文数共12.15万篇,其中19.7%的论文被引用次数超过了其学科的平均水平。
论文的总数在时间序列比较中,比2009年提高了4.2%;比2008年提高了8.2%。
(2)国际论文数量和被引用次数世界排位均有提升。
2001-2011年,科研人员发表的国际论文达83.63万篇,总量排在世界第2位,比2010年统计值提高了2位;引用次数达519.14万次,处于世界第7位,比2010年统计值提高了1位。
每篇论文引用平均值为6.21次,2010年该值为5.87次,即2011年比2010年提高了5.8%,于此同时,世界的均值为10.71次,比2009上升了1.3%。
破除“SCI至上”是科研评价改革关键一环

破除“SCI至上”是科研评价改革关键一环近年来,科研评价体系的改革已经成为了国内外学术界的热门话题。
破除“SCI至上”的观念已经成为了科研评价改革的关键一环。
SCI(Science Citation Index),即科学引文索引,是全球最重要的科学期刊引文数据库之一,被认为是科研成果重要性和学术水平的标志。
长期以来,学术界对SCI期刊的崇拜,已经导致了“SCI至上”的现象,这对科研评价体系和科研工作者的成长产生了不利影响。
破除“SCI至上”观念,重新审视科研评价体系,已经成为了当前科研领域的迫切需要。
我们需要明确“SCI至上”观念对科研评价体系和科研工作者造成的负面影响。
长期以来,SCI期刊被认为是科研成果发表的最佳选择,因此科研工作者们纷纷投稿SCI期刊,并追求SCI论文的发表。
这种现象导致了SCI期刊发表压力过大,导致了学术论文质量的下降,甚至引发了一系列的学术不端行为。
因为SCI期刊的高影响因子和国际认可度,一些学术机构和科研项目审评者往往把SCI论文作为唯一的评价标准,忽视了其他形式的学术成果和科研动力,这无疑对科研工作者的正当权益造成了伤害。
破除“SCI至上”观念,重新审视科研评价体系,对于促进科研水平的提高和保障科研工作者的合法权益至关重要。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我们需要做出以下的努力。
科研机构和学术期刊需要进行大力改革,建立多元化的科研评价体系。
科研评价体系应该综合考虑SCI论文、专著、专利、软著等多种学术成果,避免将SCI论文作为唯一标准。
学术期刊也应该加强自身的质量管理,提高审稿水平,防范学术不端行为的发生。
需要加强对科研成果的质量评价。
科研工作者应该注重论文的学术质量,而非追求刊物级别和影响因子。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需要建立相应的学术评价标准,推广双盲评审制度,避免学术评审过程中的主观性和片面性,保障学术评价的客观性和公正性。
我们还应该加强国际学术合作,推动国际学术评价标准的统一。
SCI在我国科研绩效评价中的应用误区分析

或 非官 方 的评 价 工具 。在 英 国 ,0世 纪 8 代 初 , 2 O年 苏赛 克 斯 大 学科 学 政 策所 的本 ・ 丁等 科学 计 量 学 马 专家 以 S I C 为基 础 建立 了 自己 的评 价 数 据库 :英 国
政府 出面 。 为全 国 的 13 大学 和研 究所购 买 了 S I 5个 C 网络 版 的使 用 权 。加 拿 大 的库 伯 ・ 福德 ( op r 兰 C oeH. Ln r) 《 a ̄od 在 高教 机构 完成 的科 研 之评估 》 文 中建 一 议 用 S I的影 响 因子 来 开 展 中观层 次 ( 科 ) 国家 C 学 、 层 次 和 机构层 次 的科研 绩效 评 估 .但 机 构层 次 的评 估 要 慎重 。 日本 。 在 科研 人员非 常 注意在 S I C 源期 刊 上发表 论 文 ,很 多 日本研究 人 员花 大价钱 请英 语好 的专 家 给 自己修改 润 色甚 至根 据原来 的内容重 写论 文 。 韩 国 ,99年 制订 “ 1 在 19 2 世纪 脑业韩 国计划 ”他 , 们 的计 划 是从 1 9 至 2 0 9 9年 0 5年 .被 S I 录的论 C收 文 数从 1万篇 提高 到 2万篇 , 次从 l 提 升到世 位 7位 界第 1 。 O位 芬兰政 府 把对大 学 医学 研究 的资助 标 准 与被 资助者 发表论 文 的期 刊影响 因子直 接挂 钩 。 在美国, 科学 界 有较 成熟 的评 价体 系 , 庞大 的专 家 队伍 , 主要 使 用 同行 评议 法 , 家 们并 不 依赖 S I 专 C 数 据 ,而 是根 据 自己这 一领 域 中权威 的学 术期 刊 和 申请者 发 表论文 的题 目对论 文 的质量 、专业 影 响和 研 究者 的水平 进 行判 断 。事 实上 ,C 在美 国并 不像 SI 在 世界其 他 国家 和地 区受 到热 捧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上世纪80年代末,针对国内学术评价标准不合理的现状,有大学率先将SCI引入科研评价体系。
此后,国内学术界竞相模仿,教育、科技部门也将SCI文章的多少作为评价学术水平的重要指标。
于是,中国科技工作者在被SCI收录的杂志上发表论文的数量迅速上升,“大跃进”之势席卷全国。
目前,已有多个国内大学的SCI论文数每年超过2000篇。
职称评定、研究生毕业、评奖、经费申请乃至院士评选,都与SCI挂钩。
事实上,SCI目前已成为衡量大学、科研机构和科学工作者学术水平最重要的、甚至是惟一的尺度。
学术评价体制,在一个国家科技发展中举足轻重,可是中国学术界并没有建立起自己的评价体系,却几乎把学术评价的话语权交给了SCI,其后果显而易见。
是什么原因导致了目前的状况?我们应该分析和反思其背后深层次的原因,真正建立中国公正合理的学术评价体制,推动国家科技的创新,增强国家实力。
中国计算机学会青年计算机科技论坛(Y O C S E F)于2005年12月17日召开了“从SCI反思中国的学术评价体制”的专题论坛。
在论坛上,中科院计算所所长、中国计算机学会理事长李国杰院士,美国加州大学河滨分校(uc Riverside)姜涛教授,吉林大学法学院邓正来教授和汤姆森科技信息集团中国区总监刘煜就SCI评价体系及其功过是非、SCI现象的中国文化根源、当前国际上的主流评价体系和如何在我国学术界建立公正合理的评价制度等问题发表专题演讲,特邀嘉宾学术批评网掌门人、中国政法大学杨玉圣教授和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庞景安研究员、中国计算机学会YOCSEF 学术委员会委员、媒体记者以及来自高校、研究单位对此话题感兴趣的人士八十多人参加了论坛,并就上述话题展开了激烈的交锋。
SCI的起源与作用S C I起源于1955年加菲尔德(E u g e n e Garfield)在美国《科学(Science)》杂志发表的一篇论文。
该论文提出把引文索引作为文献检索和分类的工具。
在当时这是一个创新,即把文献作为一个检索字段。
加菲尔德参加了美国医学图书馆的前身——美国医学军事情报所的项目,研究机器标引方式的文献检索。
加菲尔德在研究中发现,很难进行自动标引和关键词的标引,因为语言本身具有模糊性。
他还发现,对于一篇文献,无论用多少个词描述,都无法穷尽这篇论文的思想。
因此,加菲尔德创造了科学引文索引(Science Citation Index),即SCI。
1963年,加菲尔德以私人身份出版了第一期《科学引文索引》。
SCI利用科学家引证论文数进行影响判断,通过大量的引文进行统计,然后得出该从SCI反思中国的学术评价体制谭 英中国计算机学会关键词:SCI 评价标准——中国计算机学会YOCSEF论坛综述论文在某学科内的影响因子和被引证数。
因此,SCI逐渐成为评价基础研究成果的一个重要参考资料。
正如邹承鲁院士指出的:“科学研究贵在创新,一篇在严肃的科学期刊上发表的研究论文,必须在某些方面有所创新,否则就没有发表的价值。
但是所有的科学研究又都是建立在前人工作的基础之上,在此基础上有所发展,因此又必需对前人工作给以充分的评价。
在论文中必需充分回顾与本人结果直接有关的前人工作,然后再恰如其分地介绍自己工作中的创新之处… …”。
论文的相互引证能够揭示科学研究背后的联系与发展,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学科上的相关性,包括理论与方法(借鉴与利用)以及技术与手段(应用与发展);(2)横向上的对应性,包括(实验或方法的互相参照与借鉴)以及结果与讨论(比较与应用)(3)纵向上的继承性,包括课题的基础与起源(发展与进步)。
见图1。
通过SCI,可以了解文章被引用的情况,追溯科学发展的进程,掌握这个课题最新发展动向和整个发展进程。
这才是S C I的主要作用。
首先,反映科学研究的贡献与影响。
对研究绩效的评价,已经由同行评议发展到根据其他论文作者对其工作的参考与利用进行评测,并且建立了一套定量评测方法,从而可以了解与识别学术机构研究的深度与广度,分析和评价某一研究领域的主题和发展趋势,了解研究人员对学术研究的贡献。
其次,反映科学研究的结构与影响。
信息检索既可以帮助图书情报人员和研究人员掌握科学研究的过去、现在与将来,跨越学科和时间的界限,掌握学科发展的动态,不断创新;又具有以下作用:(1)通过被引文献检索(Cited Reference Search),帮助了解谁引用这篇论文?引用这篇论文的文献讲了些什么?(2)通过论文之间的引文连接(包括往后与往前),反映了科学交流的网络、结构及其随时间的变化、学科间的互动;(3)引文统计作为一种文献计量和科学计量的指标,告诉分析人员首先应该关注什么。
图1 SCI帮助论文作者深入查询和借鉴图2 国内SCI论文发表情况SCI成了惟一评价标准大约在上个世纪80年代末,SCI被引入到中国。
最早是由南京大学为了引导科研人员,特别是从事基础研究的科研人员,把在国际的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作为目标,引进了SCI,这对当时改变文革以来坐井观天的研究风气起到了一定积极的作用。
但是,经过近十几年来的发展,国内各个大学、科研单位都逐渐把SCI作为评价单位和个人的重要的甚至是惟一的评价标准。
这样,尽管我国SCI论文数量成倍增加,但却导致SCI积极的引导作用越来越小,而负面的作用却越来越明显。
正如李国杰院士所指出的,这和我们国家产业“大而不强”有点类似,一段时间以来,出现了论文“多而不精”的现象。
图2是国内历年发表SCI论文的情况。
从图中可以看到我国SCI论文的增长非常明显。
不到5年就翻了一倍,论文数已经达到5万篇。
同时,论文占全球的份额也基本上是呈指数性增长,6年左右翻一倍,在国际上大约占4.5%。
日本在70年代后期,论文数量也有比较快速的增长。
有一段时间论文连续增长非常快,标志着这个国家正处于追赶阶段。
一些比较先进的国家,SCI的数量基本上趋于平稳,已经没有大幅度的增长。
不过,图2中有一点值得注意是,我国论文被引用的数量在2000年达到高峰,最近几年却越来越少,我们需要对此高度警惕。
表1是部分国家S C I 论文数量和引文数量。
从我国(不包括港、澳、台,下同)发表论文的数量在全世界排第9位,引文数排第18位。
但是,我国每篇论文被引用数却在全世界排名第120位,非常靠后。
而香港虽然人少,论文引文数也比内地少,但是他们每一篇论文的引用平均数排在第28位,这在某种程度上说明国内单篇论文的质量还存在问题,并且与他人有着明显的差距。
由于S C I的“副作用”越来越明显,因此,有人戏称之为“Stupid Chinese Idea”。
当然,这是一种笑话或牢骚话。
实际上这并不是SCI本身的问题。
正如加菲尔德先生所言,SCI 是一把双刃剑,影响因子并不是一个完美无缺的工具,不能仅靠使用它来评定一篇文章的真正质量。
解决之路为了公平和正确地对科学论文进行评价,乃至对于单位和个人学术水平的评价,与会人员都在不同层面上认为,我们需要在以下几方表1 部分国家SCI论文数量和引文数量面进行改进。
区分不同学科领域不同的学科领域,对论文的重视程度不一样。
有些领域,如生物界主要通过期刊级别反映研究水平。
而对会议文章并不太在意。
在生物领域的学生如果发表十几篇SCI论文则一点不足为奇。
而信息领域和某些其他领域,却正好相反。
在信息领域里,期刊的学术影响,一般来讲,不如顶级的学术会议。
因此,如果把生物科学领域和信息科学领域的文章放在一起来评议,则是一种不科学的做法。
重视顶级国际会议在信息领域,尤其在计算机领域里,由于高水平的学术会议论文,一般不算SCI论文,所以国内的大学和研究单位不太重视最高水平的国际会议上的文章,也很少派人参加重要的国际会议,这样严重影响了我国的计算机学者在国际上的影响力。
而每一个计算机科学的分支,都有若干最有影响的国际会议,中国的计算机专家应该积极参加这些会议。
例如,体系结构方面,最顶级的会议有ISCA,它的会议论文集一次只有二三十篇文章,录取率是1/5或1/6。
因而如果在这种会议上发表文章,不仅能够提升个人在这个领域的影响力,还可获得国际上的认同。
再如,图形学方面的顶级会议有SIGGRAHP会议,通常参加该会议和投稿的人有数以万计,但会议文章录取数量却十分有限,因此该会议文集的份量远远大于一般的期刊学报。
这样看来,在计算机领域,SCI并不是最合理的论文评价标准。
有些文章被SCI收录,像《Lecture notes in Computer Science》,其论文水平还不如国内的计算机学报。
因此,应该在各个二级和三级学科中,把最好的几种期刊和几个国际会议列出来,用来取代现在的SCI,作为我们考核个人和单位水平的参考。
比如微软亚洲研究院就采取了上述做法。
虽然这样做也许会有些绝对,但不至于泛滥成灾。
无论如何,我们应该看重那些顶级的会议和期刊,不盲目追求论文数量,争取多发表高水平的论文。
注重影响力搞科学研究,最终要看真正所产生的影响力。
李国杰院士指出,很多知名学者对待搞研究应该重视什么高度一致,就是“影响力(Impact)”。
到底什么是“影响力”?发表论文,申请专利,还是软件登记?这是我们现在宣布成果的一些基本数字。
但是,这些东西本身并不是影响力,不能以论文、专利或软件登记数量作为评价的标准,一定要看论文、专利、软件对技术进步、产业的发展和社会究竟有多大的贡献。
论文应该只是副产品(by product),不能只是为了发表论文做研究,要重视研究的真正价值,也就是硬货(r e a l stuff),真正对社会有影响。
再有,我们评奖中通过经济效益看成果的影响,也不十分恰当。
取消博士生必须发表SCI论文的规定目前,多数重点大学要求博士生在取得学位前,必须发表SCI或EI论文。
现在有些期刊只要交版面费就可以发表;有些期刊严格限制论文版面长度(最多4页),文章写得再好也不能突破。
这样,好文章登不上,滥文章成灾,这种局面必须得到纠正。
我们应该强调论文的质量,强调学术期刊的质量,文章不在多而在精。
国内已经走过论文数量增长历史阶段,现在到了强调论文质量的时候了。
重视同行评议评价成果和论文,最基本的手段就是同行评议。
这个同行是指小同行。
例如,麻省理工学院(MIT)很少有人发表论文,MIT非常重要的文章经常出现在技术报告(Technical Report)上,很重要的成果不在杂志上宣传,只是发表一份技术报告了之。
他们认为, MIT 人员的水平不应依靠别人,通过自己就可以做出判断。
所以在MIT就读的博士生,只要导师确认合格就可以毕业。
还有,卡内基梅隆大学(C M U)是公认的计算机领域里最好的学校之一,系主任评价系内的老师和教授的标准不是看他的论文和经费,而是通过在这个领域的知名教授和同行对他的评价意见来考核,写评价的人都非常认真和客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