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沧州市高中语文2祝福学案(无答案)新人教版必修
高中语文 第2课《祝福》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必修3-新人教版高一必修3语文教案

第二课《祝福》一、内容及解析1、内容:《祝福》描述了祥林嫂一生的悲惨遭遇,将祥林嫂的悲剧放在“祝福〞的热闹情景中来描写,刻画出祥林嫂周围的各类人对祥林嫂悲惨遭遇的各种态度,从而揭示出祥林嫂悲剧的社会根源。
2、解析:《祝福》以祥林嫂的悲惨遭遇为主体,采用倒叙手法,先写祥林嫂生活的社会环境和祥林嫂悲剧的结局,把祝福景象与祥林嫂的死连在一起,然后按时间顺序表达悲剧的主体部分,最后,仍以祝福情景作为尾声,深化故事主题。
祥林嫂的悲剧是一个社会悲剧,作者通过塑造祥林嫂这一典型人物,揭示了封建思想和封建礼教对中国劳动妇女的摧残。
二、目标及解析1、目标:〔1〕准确把握祥林嫂的形象特征,理解造成人物悲剧的社会根源,从而认识旧社会封建礼教的罪恶本质。
〔2〕学习本文综合运用肖像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等塑造人物的方法。
〔3〕体会并理解本文环境描写的作用,理解本文倒叙手法的作用。
2、解析:〔1〕把握人物形象是理解小说反封建主题的关键,学习时,要通过对人物形象的分析把握来挖掘造成人物悲剧的社会根源。
〔2〕本文通过人物不同时期的肖像、动作、语言的描写来表现人物的悲惨遭遇,学习时可以通过这些买描写,尤其是人物眼睛的描写来分析人物形象,同时,学习这种塑造人物的方法。
〔3〕本文采用倒叙的手法来表达故事,因此,要了解小说的情节安排才能整体把握文章的内容。
文章把祥林嫂的悲剧故事放在祝福的情境中来表达是有其深意的,要注意理解环境描写的作用。
三、教学问题诊断分析1、文章为什么以“祝福〞为题是本文的难点,教师要引导学生分析“祝福〞与祥林嫂悲剧的关系。
2、探究祥林嫂悲剧的社会根源是学习本文的重点,理解祥林嫂悲剧的社会根源,也就明确了小说的主题思想。
四、教学支持条件1、重视预习环节,通过课前阅读全文了解小说内容。
2、师生互动,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引导学生梳理文章,把握课文主题。
3、可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五、教学课时:三课时六、教学设计过程〔一〕教学基本流程:〔二〕教学情境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了解小说的情节安排,概括各部分内容。
高中语文部编人教版精品教案《2 祝福》

《祝福》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分析祥林嫂生命轨迹。
2.发掘祥林嫂的悲剧根源,理解社会悲剧。
3.更深层次地理解关怀他人等人文精神。
学情分析高一年级学生,在初中时学过小说,包括鲁迅的小说《孔乙己》等。
人教版高中教材,这是第一次接触小说。
《祝福》的重点在于理解小说的社会悲剧,难点是让学生更深层次地理解关怀他人等人文精神。
教学重点:发掘祥林嫂的悲剧根源,理解社会悲剧。
教学难点:更深层次地理解关怀他人等人文精神。
教学方法:讨论法,活动法。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在西方的童话世界,在一个圣诞节狂欢的夜晚,寒冷的街道弥漫着烤鸭的香味,她手捧火柴微弱的温暖,在美丽的梦境中飞去了天堂,这个人是卖火柴的小女孩。
在东方鲁迅先生的笔下,在同样充满着节日欢快的气氛中,她带着对鬼魂的恐惧,寂然地死去,这个人是祥林嫂。
(板书“祥林嫂”)二、活动一:探讨祥林嫂的生命轨迹(同桌讨论)1.简述祥林嫂的主要生活经历。
明确:丧夫..——做工——被撵——丧命....——丧子..——做工——被卖2.祥林嫂几次不幸遭遇发生在什么时间?立春之日,丈夫死亡;孟春之日,被卖改嫁;暮春之日,痛失爱子;迎春之日,一命归天。
结论:祥林嫂是一个没有春天的女人。
(板书)三、活动二:分析悲剧根源(缉拿凶手)四人小组讨论“是谁剥夺了祥林嫂的春天”,阐述理由。
(一)探讨主观原因1.是祥林嫂沉溺于丧失的痛苦之中不能自拔,对生活丧失信心了吗?从文中哪些地方可看出来?明确:祥林嫂是一个勤劳质朴的农村妇女,生命富有韧性。
面对苦难,她选择了承受,先后两次到鲁镇做工。
被卖时做了拼死的反抗,甚至临死前还捐了门槛,说明她有顽强的生命力。
而且她对生活的要求极低,基本停留在生存的层次上,第一做工和被卖后的那段生活,她很满足,有了笑容,胖了。
2.如何认识祥林嫂身上的反抗精神?明确:祥林嫂对封建思想和封建社会秩序一味遵从。
她为了守节,不惜以死抗争。
再嫁后心里一直有极强的罪恶感。
鲁家不让她参加祭祀,她没有一点不平和抗争,而是认为自己不干净去捐门槛,以求获得宽恕。
高中语文 2 祝福(第1课时)导学案新人教版必修3

2 祝福学习目标1、梳理文章情节,理解人物形象。
2、学习本文综合运用肖像描写、动作描写、环境描写、语言描写等塑造人物的方法。
3、准确把握小说中人物的性格特征,理解造成祥林嫂悲剧的命运的因素与社会根源。
学习重点学习本文综合运用肖像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等塑造人物的方法。
学习难点准确把握祥林嫂的形象特征,理解造成人物悲剧命运的因素与社会根源,认识旧社会封建礼教的罪恶本质。
使用说明与学法指导本学案的内容共分三课时。
第一课时,在学案提供资料的基础上,师生合作探究,完成对小说情节的学习;第二课时,在学案提供资料的基础上,师生合作探究,完成对人物形象的分析;第三课时,在学案提供资料的基础上,师生合作探究,完成对环境描写的赏析。
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掌握文中的基本字词,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2、整体感知,理顺故事情节,感受人物命运与作品感情基调3、了解小说文体的基本知识,结合文体分析文章。
学习重点1、梳理小说的情节。
2、理解本文倒叙手法的作用。
学习难点1、梳理小说的情节。
2、理解本文倒叙手法的作用。
课前预习教材助读1、作者简介:鲁迅〔1881~1936〕,中国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
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
1918年5月,首次用“鲁迅”的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石。
小说集《呐喊》《彷徨》,论文集《坟》,散文诗集《野草》《朝花夕拾》,杂文集《热风》《华盖集》《华盖集续编》等专集。
其中,1921年12月发表的中篇小说《阿Q正传》,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不朽杰作。
从1927年到1936年,创作了历史小说集《故事新编》中的大部分作品和大量的杂文,收辑在《而已集》《三闲集》《二心集》《南腔北调集》《伪自由书》《准风月谈》《花边文学》《且介亭杂文》《且介亭杂文二编》《且介亭杂文末编》《集外集》和《集外集拾遗》等专集中。
2、背景介绍《祝福》发表于1924年。
是鲁迅小说集《彷徨》的第一篇,故事叙述的是辛亥革命后中国农村的黑暗现实。
高中语文 2 祝福(第2课时)导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3

祝福第二课时【学习目标】1.学习本文综合运用肖像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等塑造人物的方法。
2.学习环境描写的作用。
【学习过程】任务一有人说,鲁四老爷是杀死祥林嫂的刽子手,你怎么看,画出文中描写鲁四老爷的文字,并分析人物形象。
任务二通过查阅资料、工具书和小组讨论,画出出文中描写鲁四婶或者柳妈的文字,并分析其中的一个人物形象。
任务三你认为造成祥林嫂悲剧的原因有哪些?根本原因是什么?小组讨论,把结果写在下面。
任务四在课文中划出两处典型的社会环境描写,并小组讨论其作用。
任务五讨论课文题目为《祝福》的含义。
【课下作业】阅读全文,请认真思考文中的“我”是什么样的人,有什么性格特点?【参考答案】第二课时任务一①他是我的本家,比我长一辈……是一个讲理学的老监生。
他比先前并没有什么大改变,单是老了些,但也还未留胡子,一见面是寒暄,寒暄之后说我“胖了”……之后便大骂其新党,所骂的还是康有为。
②四叔且走而且高声的说:“不早不迟,偏偏要在这时候,这就可见是一个谬种!”③四叔皱了皱眉,是在讨厌她是一个寡妇。
④“可恶!然而……。
”四叔说。
⑤四叔暗暗地告诫四婶说,这种人虽然似乎很可怜,但是败坏风俗的,用她帮忙还可以,祭祀时候可用不着她沾手,一切饭菜,只好自己做,否则,不干不净,祖宗是不吃的。
四叔是一个封建卫道士,顽固坚持封建礼教,反对一切变革。
因为祥林嫂是寡妇而嫌恶,对祥林嫂的婆家绑架祥林嫂非但不反对,反而表示理解。
对祥林嫂失去第二个丈夫毫无同情,反而剥夺她参加祭祀的权利。
对祥林嫂的祝福时悲惨死去竟然骂其是“谬种”。
他满口仁义道德,却毫无人性,正是他从精神上,进而从物质生活上把祥林嫂逼上了绝路。
他是杀害祥林嫂的主要凶手。
任务二①柳妈是善女人,吃素,不杀生的,只肯洗器皿。
②“祥林嫂,你又来了。
”柳妈不耐烦的看着她的脸,说。
“我问你:你额角上的伤疤,不就是那是撞坏的吗?”③“你那时,怎么后来竟依了呢?”④“你呀。
我想:这总是你自己愿意了,不然……。
推荐-新人教版必修三高中语文2祝福教案

难点
为1本文综合运用肖像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等塑造人物的方法。2体会并理解本文环境描写的作用,理解本文倒叙手法的作用。为理解造成人物悲剧的社会根源,从而认识旧社会封建礼教的罪恶本质。【教时安排】三课时。
教学
准备
与教材内容相关的资料
教学
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一、导语。
初中时我们曾经学过鲁迅的小说《故乡》、《孔乙己》,少年活泼可爱而中年麻木愚昧的闰土,站着喝酒而穿长衫迂腐的孔乙己,这些人物形象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今天,我们学习的是鲁迅先生又一篇著名的小说——《祝福》。
瑟瑟:sè象声词。形容颤抖:瑟瑟发抖|形容轻微的声音:秋风瑟瑟。
沸反盈yíng天:沸:滚翻;盈:充满。声音象水开锅一样沸腾翻滚,充满了空间。形容人声喧嚣杂乱。
墺:ào可居住的地方。
絮絮:xùxù1.语繁不断貌。2.连绵不绝貌。
呜咽wūyè:1.低声哭泣。亦指悲泣声。2.形容低沉凄切的声音。
歆享:神灵享受供物。
5.本文的线索:从文章的内容看,作者是以“我”的所见所闻所感为线索,以深刻的笔触展现了旧中国一个劳动妇女祥林嫂生存的社会环境及其悲剧的一生。
三、检查预习:1.字词。
第1段钝dùn响幽微寒暄xuān第2段瓦楞wǎléng朱拓tà
第3段间jiàn或乞丐qǐgài第10段悚sǒng然踌蹰chóu chú
第17段不更gēng事第20段谬miù种第30-31段淡然俨yǎn然
第32段雪褥rù瑟sè瑟有声尘芥jiè堆形骸hái第34段颊jiá周正第50、56、60段沸反盈天贺家墺ào嚎háo第66段荸荠bíqí絮絮xù
2.从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知道本文并非按照时间顺序来叙述的,而是采用了倒叙的手法,在序幕以后就写出了故事的结局。
1.2 祝福 学案 (人教版必修2)

2.《祝福》导学案【学习目标】1.了解鲁迅及其生平和创作。
2.理解典型环境描写及其在小说中的作用。
3.理解祥林嫂悲剧形象的典型意义以及封建宗法思想的对中国妇女的命运造成的根本原因。
【重点难点】1.理解典型环境描写及其在小说中的作用。
2.理解祥林嫂悲剧形象的典型意义以及封建宗法思想的对中国妇女的命运造成的根本原因。
【学法指导】诵读法、讨论法【课前预习】钝.响()陈抟.()悚.然()踌蹰.()负疚.()俨.然()桌帏.()草窠.()蹙.缩()歆.享()牲醴.()搭讪.()唾.弃()烟霭.()镯.子()一瞥.()窈.陷()渣滓.()【学习过程】一、整体把握1、本文以祥林嫂的悲剧一生为主线安排的,课文排版时已将情节自然分明,请列出小说情节结构,并标示在课文中相应位置。
2、小说《祝福》在结构上采用倒叙手法有什么作用?二、细部探微3、从祥林嫂初到鲁家至临死前,外貌有哪些变化?结合她的生活遭遇,说说为什么会有这些变化?4、祥林嫂是否对生活做过反抗?结合课文总结这一人物形象。
5、结合全文,分析导致祥林嫂人生悲剧的原因是什么。
6、结合全文,分析卫老婆子及文中侧面提到的祥林嫂的婆婆和大伯这三个人物形象。
7、小说中描写了几次“祝福”?在小说中起到怎样的作用?【基础达标】1.下列词语中注音和解释都正确的一项是()A.监(jiān)生(明清两代在国子监读书的人)抟(tuān)B.镯(zhuó)(镯子,戴在手腕上的一种环形装饰物)荸荠(bíqí)(一种多年生草本植物)C.暄(xuān)(大声说话)讪(càn)(难为情的样子)D.惴(chuǎì)(忧惧不安的样子)歆(yīn)(这里指神享用祭品)2.下列词语的字形无误的一项是()A.烟霭和蔼谬论纰谬未雨绸缪B.朱拓聊赖鄙薄俨然沸反盈天C.鬼秘窈陷逍遥炮烙宽洪大量D.蹙缩歆享怨腑渣滓走投无路3.下项横线处应填入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我________常见些但愿不如所料,以为未必竟如所料的事,________每每恰如所料的起来,________很恐怕这事也一律。
高一语文(祝福2)导学案 新人教版 学案

《祝福》学案(第二课时)[学习目标]1.理解作品主题准确把握祥林嫂的形象特征,理解造成人物悲剧的社会根源,从而认识旧社会封建礼教的罪恶本质。
2.分析细节描写,培养鉴赏小说的能力。
[学习重点、难点]1.结合社会背景分析主题,2.细节描写与人物性格特点的塑造。
[学法指导]1.细节描写分析:细节描写是刻画人物性格,揭示人物内心世界,表现人物细微复杂感情,点化人物关系,暗示人物身份、处境等最重要的方法。
它是最生动、最有表现力的手法,它往往用极精彩的笔墨将人物的真善美和假丑恶和盘托出,让读者欣赏评价。
常见的几种细节描写:肖像(表情变化、服饰)、语言、行动、心理活动、事物细节描写等。
2.如何学鲁迅的文章:鲁迅以笔代戈,战斗一生,被誉为“民族魂“。
评价他是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是中华文化革命的主将。
一提起鲁迅的文章,就会想到他以笔作刀枪的战斗精神。
“鲁迅先生的笔就是一把利剑,直接刺向他那个时代的丑恶和黑暗”。
鲁迅的小说作品数量不多,意义却十分重大。
鲁迅把目光集中到社会最底层,描写这些底层人民的日常生活状况和精神状况。
这是与鲁迅的创作目的分不开的。
鲁迅说:“我的取材,多采自的不幸人们中,意思是在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
”(《南腔北调集·我怎么做起小说来》),所以学鲁迅的文章,一定要结合鲁迅的精神,分析病态社会下人物命运悲苦的原因。
[学习过程]一、能力提升:关注人物刻画时的方法1找出文中关于祥林嫂的三处肖像描写,作用各是什么?2.鲁迅说刻画人物最好的方法莫过于写他的眼睛。
找出文章对祥林嫂眼睛的九处描写,并分析作用。
3.分析祥林嫂的行动描写“反对再嫁怀疑灵魂”是否说明她具有反抗精神电影《祝福》中有这样一个情节:祥林嫂捐了门槛,仍然被禁止参与祭祀活动,于是拿起菜刀,跑到土地庙怒砍门槛。
你觉得这个情节妥帖吗?4.关于语言描写:“我真傻,真的”在全文出现多次,这样写有什么作用?二、写作练习课文中作者没有写出鲁四老爷的肖像,请你通过想象,选择一个场景,刻画鲁四老爷的肖像,特别是眼睛。
高中语文2祝福(2)教案新人教版

1、为本课编写一道习题,就思想内容等任意一方面都可。
2、挑选学生所编典型习题予以展示。
附短文:
《西藏生死之书》为解析《祝福》“魂灵的有无”提供了新的启迪:“你相信今生之后还有来世吗?如果人们相信今生之后还有来世,他们的整个生命将全然改观,对于个人的责任和道德也将了然于心”,这也许正是祥林嫂安然赴死的需要啊!“我”却不能帮她找到。高中语文教材除了《祝福》明问“死”之外,许多作品都要直接面对“死亡”这样不可同避的话题,课堂教学只局限于作品的表象,而回避生活中“死亡”的本质,又如何体现作品的人文精神及指导学生从精神上自我帮助与帮助生病、濒临死亡的亲属及朋友?“魂灵的有无”与无从回答的尴尬是否是所有高中语文教师讲课时面临过的尴尬?“生死”是贯穿生活始终的问题,又是贯穿教育始终的问题,在作品中引导学生去探讨语言、文字、情节、情景诸如类似必须分析的内容与形式之外,回避探讨死亡本质这样的重大主题并不可取,“贪生不必畏死”,至少可以介绍三大宗教对生死的观点(不能排除宗教观点同样是净化心智的一条途径),可以引导学生自己去选择,学会珍惜生命、亲情、时间、体会“快乐地活着就是人生最大的智慧”。这是充实人文教育,再现人性及其丰富性、复杂性的途径之一,沿着这条路径我们可以发现“教育即为精神之旅,是一个不断学习净化自我与他人的互动过程。这其实就是磨练生的坚韧,积累死的安详。
变化:她反满足,口角边渐渐的有了笑影,脸上也白胖了(要求极低,反衬了在婆婆家的遭遇)
2、明确:
祥林嫂似乎从人们的记忆中消失了,四婶还问起她,也仅仅因为后来再也雇不到像她那样的勤快人了。为后文收留祥林嫂埋下了伏笔。
婆婆强迫祥林嫂改嫁说明旧社会劳动妇女没有地位,死了丈夫还得受制于婆婆。绳子一捆,塞在花轿里,以八十元的价格卖掉了。祥林嫂的反抗并不是因为在读书人家里做事,而是她自发的反抗,她要摆脱这任人宰割的命运。以当时的社会,她的反抗不可能有结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祝福(第一课时)
【开篇记诵】
鲁迅名句:
1、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
2、岂有豪情似旧时,花开花落两由之。
3、度尽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冺恩仇。
4、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
5、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6、心事浩茫连广宇,于无声处听惊雷。
7、忍看朋辈成新鬼,怒向刀丛觅小诗。
【学习目标】
1、了解本文的写作背景,读准文中重要词语的字
音。
2、理解环境描写的作用。
【知识链接】
1、走近作者
毛泽东认为,鲁迅是“文化新军的最伟大和最英勇的旗手”,是“最热忱的空前的民族英雄”,“他不但是伟大的文学家,而且是伟大的思想家和伟大的革命家”,“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国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2、了解背景
《祝福》写于1924年2月7日。
20 世纪20年代,正是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发展时期。
鲁迅正以极大的热情欢呼辛亥革命的爆发,可是残酷的现实不久就让他失望了。
他看到帝制政权虽被推翻,但代之而起的却是地主阶级的军阀官僚的统治,封建社会的基础并没有彻底摧毁,中国的广大人民,尤其是农民,日益贫困化,他们过着饥寒交迫的生活,宗法观念、封建礼教仍然是压在人民头上的精神枷锁。
因此他在作品《祝福》里,深刻地展示了这一时期中国农村的真实面貌。
新文化运动的口号是“民主、科学”,而阻碍中国进入民主、科学时代的最大障碍,就是中国两千多年遗留下来的腐朽、愚昧的封建思想。
妇女是中国封建思想最大的受害者。
鲁迅就选取了妇女题材,写作了《祝福》这篇小说。
目的也就在于深刻揭露封建思想文化的流弊和余毒。
小说通过祥林嫂一生的悲惨遭遇,反映了辛亥革命以后中国的社会矛盾,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统治和封建礼教对劳动妇女的摧残与迫害,反映了劳动妇女的悲惨命运,让人有一种深深的同情和憎恶。
【自主学习】
1、字音
钝.响()寒暄.()瓦楞.()朱拓.()间.或()
悚.然()踌蹰
..()()
不更.事()谬.种()俨.然()
雪褥.()尘芥.()形骸.()
脸颊.()贺家墺.()荸荠
..()驯.熟()桌帏.()
搭讪.()怔怔
..()咀嚼
..()
()渣滓.()瞥.见()执拗.()蹙.缩()窈.陷()
歆.享()牲醴.( ) 炮烙
..()()按捺.不住()
【整体感知】
速读课文,分析小说的情节结构。
【合作探究】
1、本文在叙述方法上有什么特点?这种叙述方法有什么作用?
2、这部小说有哪几处环境描写?品味其中的语句,体味环境描写的作用。
祝福(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学习本文综合运用肖像描写、动作描写、语
言描写等塑造人物的方法,把握祥林嫂的形
象特点。
2、理解祥林嫂这一形象的典型意义,体会造成
祥林嫂
悲剧的社会根源。
4、体会造成祥林嫂悲剧的社会根源。
(1)祥林嫂的悲剧在“鲁镇”这个“舞台”
上来演绎,“鲁镇”是怎样的一个地方? 在
那里表现出怎样的事态风情?
【合作探究】
1、小说中描写了几次“祝福”?在小说中起什么作用?
2、小说的标题为祝福,其中有什么样的深刻含义呢?
3、小说中三次描写了祥林嫂的肖像,分别是怎样刻画祥林嫂的举止变化的?其作用是什么?
(2)哪些人与祥林嫂之死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关系?
(3)这些人是如何将祥林嫂逼上死地的?
(4)谁应该对祥林嫂的死负责?谁是元凶?
【个人收获】
【练笔】
“祥林嫂捐了门槛,仍然被禁止参与‘祝福’活动,在极度失望中,她拿起斧子,怒砍土地庙门槛……”
结合祥林嫂的性格特征,以小论文的形式,评价增添这个情节是否妥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