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秩序的建立与发展
两次世界大战与国际秩序的演变

两次世界大战与国际秩序的演变两次世界大战对国际秩序的演变产生了深远影响。
以下是两次世界大战对国际秩序演变的主要影响:第一次世界大战(1914-1918年):1.出现新的国际秩序: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出现了国际联盟作为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的机构,这是国际秩序的新尝试。
2.拆分旧秩序:旧世界霸权体系崩溃,帝国主义国家的势力减弱,原有的帝国和边界进行重新划定。
3.引入国际合作:因为战争的毁灭性后果,国际社会更加重视国际合作和多边主义的重要性,尤其是在领土纠纷、贸易和裁军问题上。
第二次世界大战(1939-1945年):1.联合国的建立: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联合国成立,旨在促进和平与国际合作,取代了国际联盟。
2.冷战的兴起:战后期间,东西方阵营的对立导致了全球范围的冷战。
冷战期间,美国和苏联成为两个超级大国,形成了两个不同的阵营和权力均衡。
3.国际制度的建立:为应对战争后的重建和安全,国际社会建立了一系列国际组织和协议,例如北大西洋公约组织(NATO)和华沙条约组织(Warsaw Pact)。
4.殖民地解放:战后,世界各地的殖民地纷纷独立或获得自治,这改变了世界地缘政治格局和国际秩序。
5.国际人权保护:战争的恐怖和大屠杀使国际社会更加重视人权保护。
联合国1948年通过了《世界人权宣言》,确立了普遍的人权标准。
总的来说,两次世界大战对国际秩序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和变革。
出现了新的国际组织以促进国际合作和维护和平。
国家之间的力量关系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也催生了冷战格局和两极世界的形成。
战后期间,国际社会加强了对人权保护的关注,并致力于解决殖民主义遗留问题。
这些变化和动荡塑造了战后国际秩序的演变轨迹。
第二次世界大战及其对国际秩序的影响

第二次世界大战及其对国际秩序的影响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了,但其对世界的影响至今仍然深远。
这场战争不仅导致了无数的生命伤亡和财产损失,更重要的是,它对国际秩序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第二次世界大战对国际秩序的影响,并分析其在政治、经济和文化方面所带来的变革。
首先,第二次世界大战重塑了国际政治格局。
战后,世界被分为两个超级大国阵营:美国和苏联。
这两个国家的崛起使得国际关系变得更加复杂。
冷战的到来导致了世界范围内的意识形态对抗,东西方之间的紧张关系一直持续到苏联解体。
这种格局的形成不仅改变了国际政治的平衡,也对各国的外交政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其次,第二次世界大战对国际经济秩序产生了巨大的冲击。
战争结束后,欧洲和亚洲的许多国家都陷入了经济困境。
为了重建战后破碎的经济,国际社会成立了许多组织,如联合国、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等。
这些组织的成立旨在促进国际合作和经济发展。
此外,第二次世界大战还导致了全球贸易体系的重组,推动了全球化进程的加速。
各国之间的贸易关系更加紧密,经济相互依存程度大大增加。
第三,第二次世界大战对国际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战争期间,各国之间的文化交流受到了限制,但战后却迎来了一波文化繁荣。
电影、音乐、文学等艺术形式在战后迅速发展,成为国际交流的重要媒介。
例如,好莱坞电影在战后迅速传播到全球,成为美国文化的重要代表。
此外,第二次世界大战也促进了各国之间的文化多样性和交流,人们更加关注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理解和尊重。
然而,尽管第二次世界大战对国际秩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但也存在一些负面的影响。
战争导致了许多国家的社会和经济结构的破坏,给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痛苦。
此外,战后的国际秩序也面临着一系列的挑战,如冷战的紧张局势、发展中国家的贫困问题以及全球环境变化等。
这些问题使得国际社会不得不重新思考和调整国际秩序的构建和维护。
综上所述,第二次世界大战对国际秩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它重塑了国际政治格局,推动了国际经济合作和全球化进程,促进了文化多样性和交流。
第二次世界大战全球战争与国际秩序的建立

第二次世界大战全球战争与国际秩序的建立第一节:引言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战争之一,涉及全球各个国家和地区。
战争的爆发不仅给世界带来了巨大的破坏和人员伤亡,也给国际秩序带来了巨大的震动。
本文将探讨第二次世界大战对全球战争和国际秩序的影响,以及在战后期间建立稳定国际秩序的努力。
第二节:全球战争的影响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世界各个国家投入了大量资源和人力,形成了两个敌对的军事联盟,即同盟国和轴心国。
战争导致了大规模的战争损失、人员伤亡和疾病蔓延,给参战各国的经济、社会和政治发展造成了严重影响。
战争还导致了世界地缘政治格局的巨大变化,一些国家的势力得到了巩固和扩大,而一些国家则失去了它们之前的地缘优势。
第三节:战后的国际秩序结束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为了避免未来再次爆发全球战争,国际社会开始努力建立稳定的国际秩序。
一个重要的里程碑是联合国的成立。
联合国是一个由各个国家组成的国际组织,旨在促进国际合作、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
通过联合国,成员国可以通过对话和协商解决争端,避免使用武力。
第四节:冷战与国际秩序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世界分为了两个主要的势力范围,即美国领导的资本主义西方阵营和苏联领导的共产主义东方阵营。
这导致了冷战的爆发,冷战时期国际秩序面临了巨大的挑战。
两个超级大国之间的敌对态势使得全球其他国家不得不在这两个势力范围中做出选择,导致了世界的二分。
第五节:和平、稳定与合作尽管战后的几十年充满了地缘政治的紧张和冲突,但国际社会也取得了一些重要的成就。
一些国际组织和多边框架,如北约、欧盟和世界贸易组织等的建立,加强了国家间的合作和对话。
这些组织的出现为国际社会的和平、稳定和繁荣做出了重要贡献。
第六节:全球化时代的挑战与机遇随着全球化的进程不断加快,国际秩序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国际间的联系更加紧密,经济、安全和环境等议题变得更加复杂。
全球一体化使得国家间的合作变得更为紧迫和必要,但同时也增加了各个国家之间的竞争。
第二次世界大战对国际秩序的重塑

第二次世界大战对国际秩序的重塑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影响最深远的一场战争,它对世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并对国际秩序进行了重塑。
在这场战争中,各国积极参与,经过长期的激烈斗争,国际间的力量对比发生了明显变化,世界格局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首先,第二次世界大战导致了欧洲两极权力空前崩溃。
作为战争的起始地,欧洲在长时间的冲突之后陷入了一片废墟,各国在战后面临着严重的经济困难和社会主义的崛起。
同时,经历过高普鲁士帝国和纳粹主义统治的德国也从此退出了世界主导地位的行列。
这使得欧洲大陆的力量对比发生了彻底的变化。
而战后立即建立起来的联合国,成为了维护国际安全的重要组织。
通过联合国这个平台,世界各国可以通过对话和协商解决争端,共同推动世界秩序的建立。
其次,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影响下,美苏两个超级大国崛起为世界的两极。
在战争的胜利中,美国崭露头角,成为战后世界的超级大国。
而被称为“战争的胜利者”的苏联,也通过战胜纳粹德国成为了另一个世界强国。
随着两国的崛起,全球力量的对比开始发生重大变化。
冷战的到来使得全球分为了“东”与“西”两个阵营,两个超级大国之间的对抗并将世界划分为两个阵营。
这对国际秩序产生了重大影响,国际政治格局由此而生,各国在此大背景下选择了不同的发展道路。
第三,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结束和领土调整导致了后战争时期的殖民地解放浪潮。
战后,欧洲各国在战场上损失惨重,无力继续维护殖民地统治。
与此同时,殖民地的人民也通过长期斗争积聚了足够的力量来争取独立。
以托管制度的废除为起点,一系列亚非拉国家获得了独立。
这激发了亚非拉国家对国际秩序的重塑的愿望,引发了一系列的变革。
国际秩序开始从以西方国家为主导的殖民帝国体系转向成为一个以主权国家为基础的国际体系。
最后,第二次世界大战对国际法和人权保护产生了深远影响。
在战争期间,纳粹德国犯下了种族灭绝罪行,使得世界深刻认识到国际社会需要建立起一种机制来保护人权和避免类似悲剧的再次发生。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秩序的重组与变革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秩序的重组与变革随着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结束,国际社会迎来了一场重大的变革。
在这场战争中,许多国家受到了严重的摧残和破坏,而赢得胜利的国家也付出了巨大的代价。
战后,各国迫切需要重建破败的经济、建立新的国际秩序,以期避免再次爆发类似的战争。
本文将探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秩序的重组与变革。
首先,需要提及的是联合国的建立。
作为一场国际联盟的继任者,联合国的成立标志着国际秩序的重大转变。
1945年10月24日,联合国宪章正式生效,旨在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并通过国际合作解决国际争端。
联合国的设立为国际社会提供了一个论坛,各国可以通过对话与合作来解决争议,避免武装冲突的发生。
其次,战后的秩序重组体现在经济方面。
战争的摧毁导致许多国家陷入了经济困境,需要重建废墟并恢复经济发展。
为此,布雷顿森林体系应运而生。
由于战后美国取得了明显的经济优势,布雷顿森林体系确立了以美元为主导货币的国际货币体系。
此外,通过设立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和世界银行这样的国际金融机构,国际社会着力推动经济的重建与发展。
第三,国际秩序的变革还表现在领土重组方面。
在战后,欧洲的国界发生了重大的改变。
德国的分裂成为了战后国际秩序的一个焦点。
东德与西德的建立,以及东西德的统一,都是战后欧洲秩序调整的重要部分。
此外,战后还发生了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形成,冷战期间的欧洲东西分裂局势对整个国际秩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第四,国际安全架构的调整也是战后国际秩序的一部分。
战后,尤其是冷战初期,东西方阵营的对峙使国际安全面临严峻的挑战。
为了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北约和华沙条约组织相继成立。
北约是西方国家的军事联盟,威慑战后苏联的扩张野心。
而华沙条约组织则是东方社会主义国家的军事联盟,作为对抗北约的反击。
这两个军事联盟的存在体现了国际秩序的分裂和冷战时期的紧张局势。
然而,随着冷战的结束和全球化的兴起,国际秩序再次发生着显著变化。
冷战结束后,东西方世界开始进行对话与合作,不再将彼此视为敌人。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秩序的演变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秩序的演变随着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结束,世界各国迅速进入了一段新的历程,这一时期被称为战后时期。
随着国际局势的演变,国际秩序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
在本文中,我们将探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秩序的演变。
一、联合国的成立国际秩序的演变可以说是从联合国的成立开始的。
联合国成立于1945年,旨在促进全球的国际合作和和平。
它由51个国家组成,现在已经发展到193个成员国。
联合国成立后,它被认为是一个重要的国际组织,可以起到促进和平、安全、创造繁荣和解决全球问题的作用。
在联合国的框架下,许多国家可以通过协商和谈判解决冲突,从而避免战争和破坏。
二、冷战时期的国际秩序冷战期间,世界处于苏联和美国之间的分裂和紧张状态。
这导致了许多世界事务的改变,如联合国的作用和功能。
冷战期间,联合国重点在于维护和平和安全,发展经济、社会和文化进步,但实际上,由于美国和苏联的对立,联合国在很长一段时间内缺少必要的力量来承担这种角色。
此外,在冷战期间,许多国家加入了美国和苏联的阵营之一。
这导致了国际关系的极度分裂和紧张,以至于一些国家领导人宣称,国际政治是一个自然的状态,因为世界充满了敌对和压迫的力量。
三、21世纪的国际秩序21世纪初,世界格局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随着国际关系的不断发展,许多国家之间的界限已经被消除了,并且合作、交流和平衡在各个国家之间得到了更广泛的发展。
在当今的国际秩序中,全球化已经成为一个主要的趋势。
许多国家已经开始深入合作和交流进行贸易和经济发展,以及在环境保护、科技创新等领域共同发展。
这样的全球化趋势已经推动了许多国家的增长和发展。
此外,国际秩序的演变还涉及到一些新兴国家的崛起,如中国和印度。
这些国家已经逐渐成为国际事务的关键参与者,并且在世界各地都展示了自己的实力和影响力。
总之,国际秩序的演变是一个持续的过程,随着世界局势的不断变化和国际合作的进一步加强,国际秩序将会发生更多的变化和调整。
尽管国际缺乏统一的政治体系,但我们有理由相信,在以联合国等重要机构为代表的国际组织的共同努力下,全球和平、安全和发展会持续加强。
第二次世界大战对国际秩序的变革

第二次世界大战对国际秩序的变革二战是20世纪最具影响力的战争之一。
这场战争对世界格局和国际秩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不仅在战后形成了战后世界的基础,也改变了国与国之间的相互关系和国际政治的运作方式。
本文将探讨第二次世界大战对国际秩序的变革,从战后秩序的塑造到国际组织的崛起。
第一,二战结束后,世界秩序经历了巨大的变革。
战后的世界秩序由于盟军和轴心国之间的胜利分割,并由联合国的成立来维护。
特别是在战后的雅尔塔会议和波茨坦会议上,盟军国家决定了战后世界的重建和领土改变。
德国和日本等战败国失去了部分领土,并受到了严格的承诺和限制。
同时,联合国成为战后国际秩序的基石,替代了成立近百年以来的国际联盟,成为全球核心重要安全问题的决策机构。
第二,战后世界形成了两个主要的超级大国集团,即美国和苏联。
这两个国家拥有强大的经济、军事和政治实力,并为两个大国集团的形成和后来的冷战奠定了基础。
冷战期间,世界分为美国主导的西方阵营和苏联主导的东方阵营。
这种国际秩序的两极格局对全球事务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并导致了许多地区冲突和战争的爆发。
第三,战后世界也见证了国际组织的崛起。
联合国的成立标志着国际事务中国际组织的重要性。
以联合国为代表的国际组织推动了国际合作和冲突解决,成为维护国际秩序和处理全球性问题的重要平台。
此外,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和世界银行等组织也在战后成立,它们通过为国家提供财务支持和发展援助,对经济重建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第四,二战后还出现了一系列国际协定和条约,以确保战后秩序的稳定。
最为著名的是《联合国宪章》和《日内瓦公约》等。
这些国际法律框架为世界各国提供了共同的准则,以维护国与国之间的相互关系和国际安全,防止扩散核武器,并尊重人权等。
这些协定和条约在推动国际秩序的建立和维护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尽管第二次世界大战对国际秩序带来许多变革,但也有一些局限。
首先,由于美苏两个超级大国集团的对立,世界陷入了冷战,这导致了各种地区冲突和战争的爆发。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国际秩序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国际秩序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结束给世界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战后,国际秩序出现了巨大的重塑和重新排列。
本文将围绕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国际秩序展开讨论,并分析这一时期对世界格局和国际关系的深远影响。
一、联合国的成立及其作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联合国成为了国际社会解决争端和维护世界和平的重要机构。
于1945年成立的联合国,以其成员国的平等和国际合作为基础,推动国际秩序的建立和稳定。
联合国通过制定国际法、维护人权、推动发展等方面的努力,为国际秩序的维护做出了积极贡献。
二、国际组织的崛起与作用除了联合国之外,战后世界还见证了许多其他国际组织的崛起,这些组织为国际秩序的发展和完善起到了重要作用。
一方面,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的成立推动了战后经济重建和发展。
该组织成为了世界范围内促进经济增长和合作的重要平台,协调各国的经济政策,推动国际贸易和投资自由化。
另一方面,北约(NATO)的建立以及华沙条约组织(Warsaw Pact)等军事同盟的形成,为战后世界的安全局势带来了新的格局。
这些组织通过提供军事保护和共同防御,维护了一定程度上的国际秩序和地区稳定。
三、超级大国的相互关系战后的国际秩序中,超级大国之间的相互关系对于国际秩序的塑造和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美国作为战后世界的新兴超级大国,通过其经济实力和军事力量的全球影响力,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美国在国际秩序中的领导地位为文明国家间的合作提供了重要支持,并在冷战时期与苏联进行了一系列的对抗和竞争。
苏联作为另一个超级大国,在国际秩序中占据了重要的地位。
苏联的崛起导致了冷战的爆发,并在世界各地与美国进行了一系列的代理战争和政治争夺。
然而,苏联的相对衰落最终导致了冷战的结束和国际秩序的重构。
四、新兴经济体的崛起和挑战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国际秩序中,新兴经济体的崛起成为了一个重要的新现象。
亚洲的几个国家,如中国、日本和韩国等,通过经济发展的迅速崛起,对现有的国际秩序提出了挑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秩序的建立与发展
法西斯国家发动的第二次世界大战,使人类在物质上和精神上蒙受了前所未有的巨大双重劫难。
但是人类终于依靠自身的理智和力量,把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分歧暂时置于次要地位,以伟大的反法西斯同盟的全面合作与战略协同,赢得了战争,赢得了和平,也赢得了进步,它带来了新的国际政治格局,建立了新的国际秩序结构。
第二次世界大战彻底打破了依靠欧洲列强之间的力量平衡所建立的、并在欧洲主导之下的旧的国际秩序结构,代之而起的是以美国、苏联、英国、中国等战胜国建立并为其主导的新的国际秩序结构。
①茨坦会议现场
②军偷袭珍珠港
③1948年,远东国际军事法庭,东条英机在认罪书上签字
1937年7月7日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中国人民奋起抵抗,开辟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亚洲主战场。
1939年9月1日德国对波兰的武装进攻,使二战的战火燃烧到欧洲。
在欧洲国家分裂为以英法为首的同盟国和德意组成的轴心国两个集团并进行作战的同时,战前以欧洲列强均势为主导的、以国际联盟为代表的旧的国际秩序结构便随之彻底崩溃。
随着战局的不断发展,国际政治的分野也日渐清晰,整个世界逐渐形成了两个相互敌对作战的阵线。
发动并继续进行侵略战争的德、意、日法西斯国家虽然于1940年9月签订了《德意日三国同盟条约》,但它们始终没有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同盟关系,也未能协调军事行动。
当德国于1941年6月22日发动对苏联的战争时,日本却决定南进,并于同年12月7日以偷袭珍珠港这一爆炸性事件对美国开战。
法西斯国家在不到半年的时间内迫使苏联和美国正式参战,使这场原本主要由中国和英国坚持进行的反法西斯战争进入了真正的全球阶段,美、英、苏、中四大国也出现在国际政治舞台上。
二战中后期,在各个战场已经处于战略反攻的形势下,美、英、苏、中等反法西斯同盟国家举行了一系列公开的和秘密的首脑会议和会晤(主要包括1943年的开罗会议和德黑兰会议,1944年的敦巴顿橡树园会议,1945年的雅尔塔会议、旧金山联合国制宪会议和波茨坦会议等),签订了一系列公开的或秘密的、书面的或口头的宣言、公告、声明、决议、协议等,对战后的世界做出安排。
二战结束后,战胜国又通过与一些战败国签订和约的形式,进一步补充了这种安排。
这些国际文件形成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国际秩序。
战后的国际秩序,包括以下一些重要内容。
第一,从组织、思想、社会等各方面消灭德国纳粹暴政和日本军国主义,防止其死灰复燃。
从1945年至1948年,反法西斯同盟国分别在德国和日本设立纽伦堡国际军事法庭和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对纳粹战犯和日本甲级战犯进行审判。
中国政府在南京、上海、北平(北京)、台北等地,盟国在马尼拉、新加坡等地也设立军事法庭,对日本乙级和丙级战犯进行审判。
在日本,美国盟军总部主导了清除军国主义的民主化改革,制定了保证日本和平发展的1947年《日本国宪法》,即“和平宪法”。
第二,领土安排。
重新确定了战后欧亚地区的政治版图,特别是重新划定了德、日、意等发动战争的法西斯国家的疆界及其被占领地区的归属和边界。
从《开罗宣言》,《波茨坦公告》《终战诏书》等都能体现出来。
第三,建立联合国组织,作为协调国际争端、维护战后世界和平的机构。
联合国的根本宗旨和原则是维持国际和平与安全,尊重基本人权和自决原则,尊重国家领土完整和政治独立,不干涉内政,尊重各国自主选择的社会制度和发展道路,加强国际友好合作,促进全球经济、社会、文化和福利发展,等等。
第四,对德、日、意的殖民地和国际联盟的委任统治地实行国际托管计划,促进被托管地区的和平及政治、经济、社会、教育等方面的发展,直至最终独立。
当1994年最后一块托管地帕劳共和国独立并被接纳进入联合国的时候,作为联合国六大机构之一的托管理事会的历史使命业已完成,联合国关于在进入21世纪的时候不再有殖民制度的目标也基本得到实现。
主要由战胜国建立的战后国际秩序,尽管仍然存在大国强权政治的烙印,但是这一国际秩序有着很大的历史进步性。
首先,它第一次将苏联和美英两种不同社会制度国家之间的和平共处原则正式纳入了国际
关系,成为战后国际秩序的有机组成部分,这就在总体上制约了美、苏在产生任何争端时的行为方式,即双方不能以战争手段,而要用和平手段协商谈判来解决。
因此,在二战后东西方紧张对峙,局部战争始终不断的情况下,冷战中的两个主要角色美国和苏联之间从未发生过直接的军事冲突,这便形成了冷战的最基本特征:它既是战争,又是和平,从而使世界维持了整体的和平状态,同时有利于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
其次,它所提倡的和平、民主、独立原则,对战后世界的发展有很大作用,从一定意义上说,它决定了战后世界和平与发展的主潮流。
如果说在政治领域,反法西斯同盟决心在二战后共同致力于建立以联合国为代表的以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为目标的国际政治秩序的话,那么在经济领域,则主要是在美英为首的西方国家的主导下,建立了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和关税及贸易总协定为三大支柱的国际经济秩序结构,即布雷顿森林体系,亦称布雷顿森林制度。
为了恢复世界经济的有序发展,美国凭借其军事、政治和经济的绝对优势,试图从金融、投资、贸易三个方面重建国际经济秩序。
在金融方面,重建国际货币制度,以维持汇率的稳定和国际收支的平衡;在投资方面,以鼓励对外投资、筹措资金来促进战后经济的复苏和发展;在贸易方面,以扭转日益盛行的高关税贸易保护主义和歧视性的贸易政策来促进国际贸易的自
由化。
于是,经过美、英等国的艰苦谈判之后,1944年7月在美国的提议下召开了布雷顿森林会议。
在战后相当长的时间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和关贸总协定共同构成了战后调节世界经济、金融、贸易的三大支柱,不仅对世界经济的恢复和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而且进一步促进了世界经济发展的规范化和一体化进程。
我们知道,第二次世界大战改变了中国,改变了世界。
中国以其全国的坚决抗战和中华民族几千万人的巨大牺牲,成为抗击法西斯的四大国之一,不仅对日本法西斯军国主义的覆灭起到了决定性作用,在构建战后国际秩序特别是东亚秩序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而且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民族解放事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今天,继续深化改革开放、和平发展的中国倍加珍惜来之不易的和平环境,有权利、有责任、也有必要联合国际社会,维护和巩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成果和战后和平的国际秩序,决不允许开历史倒车,决不允许军国主义和法西斯主义复活。
唯如此,才能创造一个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21世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