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下册《滁州西涧》创新教案

合集下载

创新教案《滁州西涧》

创新教案《滁州西涧》

创新教案《滁州西涧》一、教学背景1.1 学校背景本教案适用于中学语文课堂的一堂课,所处学校为普通中学。

1.2 教材背景本课教学内容来自《语文必修二》教材,是一篇古文阅读材料《滁州西涧·孟浩然》,师生共同阅读与讨论。

二、教学目标2.1 知识目标•通过学习《滁州西涧·孟浩然》这篇古文,了解唐代文学的特点;•理解课文的意义和主题,解读诗词中的感情和意境;•掌握古文阅读的基本技巧和方法。

2.2 能力目标•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文学素养;•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培养学生对古文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分析推理能力和表达能力。

2.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尊重;•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艺术品味。

三、教学内容与流程3.1 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为《滁州西涧·孟浩然》一课。

3.2 教学流程1.情境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或视频资源,给学生展示滁州西涧的美景,引发学生的兴趣。

2.导读课文(10分钟)–通过简要介绍唐代文学的背景和特点,引导学生对古文的兴趣。

3.阅读课文(15分钟)–学生独立阅读《滁州西涧·孟浩然》一课,理解内容和诗词意境。

4.分组讨论(20分钟)–学生分成小组,讨论课文中的语言特点、意境和情感表达,并形成小组讨论成果。

5.课堂展示(15分钟)–小组代表依次汇报小组讨论成果,进行课堂展示,并与全班进行交流与互动。

6.总结归纳(10分钟)–总结课堂学习内容,提醒学生应注意的问题和重点。

3.3 教学方法与手段•情境导入法:通过情境的引入,增加学生对课文的兴趣和理解;•分组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合作与交流能力,促进学生之间的互动与合作;•课堂展示法: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自信心;•归纳总结法:梳理课堂学习内容,提醒学生重点和难点。

四、教学评价与反思4.1 教学评价本教案采用多种教学方法,通过情境导入、分组讨论和课堂展示等方式,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主动参与度。

《滁州西涧》教案:唐诗经典的诵读与欣赏,培养学生审美情趣

《滁州西涧》教案:唐诗经典的诵读与欣赏,培养学生审美情趣

《滁州西涧》教案:唐诗经典的诵读与欣赏,培养学生审美情趣培养学生审美情趣一、教学目标:1、了解唐代诗歌发展的历史及文化背景。

2、了解诗歌中的音韵美、意象美、情感美等方面的内容,提升学生的审美情趣。

3、通过学习唐诗的朗诵和欣赏,使学生能够理解和感受文学的价值,加强人文关怀,提高文化素养。

二、教学内容1、唐代诗歌发展历史及文化背景介绍。

2、《滁州西涧》文本解读和认知,重点分析音韵美、意象美、情感美。

3、诗文音诵练习分种类练习。

4、诗文欣赏与评析环节。

5、情感分享环节。

三、教学方法1、教师讲解,探讨,结合课外知识补充。

2、学生自主分享、互相交流、共同评析。

四、教学过程设计第一步:导入环节(10分钟)1、导师介绍唐代诗歌发展历史及文化背景。

2、与学生交流唐诗给我们带来的历史、文化及审美的影响,并带大家回忆唐诗常见的题材类型。

第二步:诗文配音欣赏 (20分钟)1、老师播放《滁州西涧》朗诵音频,让学生积极感受音乐美。

2、学生听音后,总结整首诗歌与配音的融合之处,答案并化成横幅。

第三步:教师点评、学生交流(20分钟)1、老师点评学生的观察心得和答案。

2、鼓励学生集合所学知识及音诵练习,根据段落重要难点进行相应练习。

第四步:课内作业(15分钟)1、老师安排课堂作业,要求学生进行配音表演的录制。

2、学生在家里模仿月老洗头的发音方式进行音诵练习,并录音发给老师。

第五步:课后作业(25分钟)1、学生进行诗文欣赏和自我评估环节。

2、学生互相分享、发表自己对这首诗的情感感受,分享自己的审美体验。

第六步:复习与反思(10分钟)1、教师巩固重要难点,作业检查并分享成功达成的经历。

2、学生回顾课堂收获,并反思自己在音诵和欣赏方面的不足之处。

五、总结:通过本次课程,我们可以了解到唐代文学的发展背景及影响,学会如何欣赏唐代诗歌,体会唐代诗歌的音韵美、意象美、情感美并加以习得。

同时,诗歌欣赏也可以培养出学生对文学的兴趣和热爱,并提高其审美情趣。

创新教案《滁州西涧》

创新教案《滁州西涧》

创新教案《滁州西涧》一、教学目标1.能够理解《滁州西涧》中的词语和句子的含义。

2.能够把握《滁州西涧》的整体情感。

3.能够用正确的语言表达对《滁州西涧》的感受。

4.发掘和维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和价值。

二、教学重点1.告诉学生如何理解《滁州西涧》中的词语和句子。

2.让学生通过讨论、阅读、写作等方式来把握《滁州西涧》的整体情感。

3.强调学生用正确的语言表达对《滁州西涧》的感受。

4.让学生认识和尊重生态环境的重要性和价值。

三、教学难点1.如何使学生准确地理解《滁州西涧》中的词语和句子。

2.如何让学生用正确的语言表达对《滁州西涧》的感受。

3.如何引导学生认识生态环境的重要性和价值。

四、教学过程第一步:导入教师可以通过播放视频、讲故事、展示图片等形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进入《滁州西涧》的世界。

第二步:整体理解1.教师分段朗读《滁州西涧》,让学生听取内容,理解大意。

2.教师带领全班阅读《滁州西涧》,并引导学生思考:–文中词汇的含义,如“涧”、“烟笼寒水月笼沙”等。

–文中表现出来的情感,如“山回路转不见君”、“人生若只如初见”等。

3.教师用互动教学等方式,帮助学生认识和尊重生态环境的重要性和价值。

第三步:情感表达1.教师要求学生用正确的语言表达对《滁州西涧》的感受。

2.学生在小组内或个人内进行写作,就自己的感受和思考进行表达。

3.教师可以在课后随机挑选学生的作品进行诵读和分享。

五、教学评价1.教师可以组织一次主题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运用学到的知识和技能,迎接挑战和展示自己。

2.学生参与讨论、展示作品、互动问答等形式,展示自己的完成情况。

3.教师可以通过考试、作业、课堂表现等评价方式,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

以上是本文的教案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古诗《滁州西涧》教学设计

古诗《滁州西涧》教学设计

《滁州西涧》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诵古诗、背诵古诗、默写古诗。

(重点)2.理解本诗大意。

(重点)3.品味语言,体味意境,理解作者在诗歌中寄予的感情。

(难点)【学情分析】学生对于诗歌来说,绝大数同学都能正确的背诵,但是对于诗歌赏析而言,很多学生却不能很好的把握,教师要教给学生赏析诗歌的方法。

【重点难点】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诵古诗、背诵古诗、默写古诗。

(重点)2.理解本诗大意。

(重点)3.品味语言,体味意境,理解作者在诗歌中寄予的感情。

(难点)【教学过程】一、知诗人,解诗题。

1.导语:滁州城的西郊有一条小溪,溪边草木茂盛,深林里黄鹂啼叫。

有一位诗人用一首诗写下了眼前的美景,这位诗人是(韦应物)2.了解作者:韦应物是唐代著名的诗人,与王维、孟浩然、柳宗元并称“王孟韦柳。

是著名的四大山水田园诗人之一。

今天我们要学习他的一首诗——《滁州西涧》。

(老师板书课题)3.板书课题,读课题。

从课题里知道了什么(本诗写的是滁州西边的涧水)二、明诗意。

1.自读古诗,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滁:chú 怜lián 涧jiàn 指名读诗。

2.自由读古诗,借助语文书上的注释,自己试着解释诗句。

3.将自己不理解的字词做上记号。

4.谁愿意把《滁州西涧》读给大家听,其他同学边听边想:作者写了水边、水中哪些景物(草、鸟、水、舟)5. 作者游览西涧这些景物,喜欢什么分小组学习这四句古诗。

第一组:独怜幽草涧边生1.交流秘籍:①小组成员齐读诗句。

②一名成员读语文书上的注释。

③另一名成员试着用自己的话解释诗句。

④其他成员补充。

2.请你们组读一读这句诗。

这句诗中书上给了哪个字或词的解释,谁来读(怜:怜爱,爱惜)独是什么意思唯独、特别。

“独怜”就是“特别喜欢”“唯独怜爱”。

作者唯独喜欢什么(幽草)3. 作者为什么唯独喜爱涧边生长的青草这里的小草有什么吸引作者“生”写出了小草生机勃勃的样子,这静静的草茂盛的样子。

创新教案《滁州西涧》

创新教案《滁州西涧》

创新教案《滁州西涧》一、教学目标1.了解唐代文学的特点,认识关于《滁州西涧》的历史背景;2.通过文本阅读,掌握文本的基本内容与结构,并能初步分析文本的主题和艺术技巧;3.能够利用各种资料和工具,深入理解文本,发掘细节,全面理解文本内涵和意义;4.能够发挥创造性思维,巧妙运用各种文学修辞手法,写出有关《滁州西涧》的文学作品。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文本的基本内容与结构,文学语言和艺术技巧;2.教学难点:发挥创造性思维,写出有关《滁州西涧》的文学作品。

三、教学内容和步骤1. 教学内容(1)背景介绍唐朝是中华古代文明的高峰期,文学艺术成就非常显著。

唐诗唐曲唐文,井井有条,文学格调和诗歌情调都常常处于一个优美典雅的境界。

《滁州西涧》是唐代诗人韩愈的一首名篇,讲述了韩愈在滁州游览西涧时的经历。

在《今古文选》中,《滁州西涧》被收入在唐代散文之中,被誉为唐代散文的代表之一,与王勃的《滕王阁序》、柳宗元的《与梓州司马贺说》并列“唐宋八大家”。

(2)文本导读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春潮带雨晚来急,巷陌阑干数鳞鳞。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韩愈曾游滁州西涧,为游人所忘,于是在令人感到目不暇接的大好山河中,却爱慕或幽或怪、虚无飘渺的幽草、黄鹂,有着枕上无尘之境的崇高意境。

(3)现场拍摄、影音呈现及网络资源结合文本阅读,可以利用现场拍摄、影音呈现及网络资源来深入了解《滁州西涧》的背景和历史文化遗产。

2. 教学步骤(1)导入通过师生互动、生动有趣的布置,引起学生的兴趣,了解他们对唐代文学及《滁州西涧》的认知程度。

导入过程中可以使用以下问题:•你们觉得唐代文学有哪些特点?•知道《滁州西涧》是什么吗?这首诗的作者是谁?•你们曾经发现过周围的自然景观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吗?(2)文本分析及讨论在这个环节中,可以使用教学方法多样化,包括上课讲解、朗读诗篇、讨论文本,激发潜在的创造力。

部编版小学语文《滁州西涧》教学设计

部编版小学语文《滁州西涧》教学设计

《滁州西涧》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2、学习借助注释初步了解古诗大意,想象古诗的意境,体会作者的心境。

教学过程:课前谈话:今天聂老师要和大家一起来学习一首古诗《滁州西涧》。

我们知道,古诗语言凝炼,字字句句都要斟酌考虑,现在我向大家介绍一位诗人,他是谁呢?(出示课件:贾岛的《题李凝幽居》)指名读。

诗句中“僧敲月下门”的“敲”开始是“推”,贾岛想,到底是用“推”好还是用“敲”好呢?最后决定用“敲”。

可这决定来自一个人的建议,这个人又是谁呢?(学生回答)谁能讲讲这个故事?(学生讲故事)于是,“推敲”这个词就产生了,于是,“推敲”就成了贾岛和韩愈之间的一段佳话,于是,“推敲”就成了典故。

难怪贾岛说:“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

”原来,这就是古诗的境界。

一、衔接谈话,导入新课:这节课我们就来推敲推敲唐代诗人韦应物的《滁州西涧》。

二、检查预习,及时指点:1、解诗题:“滁州”指什么?“西涧”指什么?题目该怎么读?2、说诗人:(学生说后,老师出示课件,从学诗的目的选择性介绍。

)指名读介绍。

3、读古诗:1)指名读,检查朗读情况。

2)在节奏上提要求:每行学生读前四个字,老师读后三个字。

3)全班按节奏齐读。

二、自主学习,合作提升:1、明诗意:1)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诗人来到滁州西涧赏景,都遇见了哪些景物呢?(勾画出来)2)结合课后的注释和自己的生活体验说说这些景物各有什么特点,动笔写一写。

3)小组交流。

4)全班交流。

幽草:幽深、茂密、没有受到践踏的草。

涧:山间的水沟。

(板书:涧边)把它们的特点用朗读告诉大家吧。

黄鹂:也叫黄莺,羽毛呈黄色,叫声悦耳动听。

深树:茂密的大树。

(板书:涧上)读出你心中的感觉。

春潮:春天的潮水。

雨:即春雨,细细的,密密的。

(板书;涧中)把你看到的景色说一说,再带着理解读。

野渡:野外的渡口。

舟:小船。

(板书:涧口)可以用什么词来形容渡口?此时的小船怎么样?带着理解读第四行。

《滁州西涧》教学设计(精选6篇)

《滁州西涧》教学设计(精选6篇)

《滁州西涧》教学设计《滁州西涧》教学设计(精选6篇)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时常需要用到教学设计,教学设计一般包括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步骤与时间分配等环节。

那么你有了解过教学设计吗?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滁州西涧》教学设计,欢迎阅读与收藏。

《滁州西涧》教学设计篇1教学目标1、品味语言,了解诗歌点染的写法。

2、体味诗歌的意境美。

3、理解作者在诗歌中寄予的感情。

4、有感情地反复诵读并熟练地背诵。

教学重点1、品味语言,体味意境。

2、背诵诗歌教学难点理解作者在诗歌中寄予的感情。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语前面我们已经接触过许多唐代大诗人的作品,他们都各具风格。

比如:李白的诗——豪放飘逸,杜甫的诗——沉郁顿挫。

今天我们要欣赏的是以“高雅闲淡”著称的诗人韦应物的传世佳作《滁州西涧》,一起来品味他的高雅闲淡!二、师范读《滁州西涧》请学生朗读,再齐读。

三、这是一首山水诗,那我们可以用欣赏山水国画的方法来欣赏它。

国画中有一种技法称为:点染法,和我们文学中讲的“文眼”有异曲同工之妙。

在这首诗歌中,每一句都有一个文眼。

1、比如说第一句诗,讲的是?(草)那么这个草是什么样的草呢?(幽草)这里的“幽草”即是第一句的文眼,用“幽”来点染“草”。

幽给人一种什么样的感觉呢?(沉静、安闲)那么,这个“幽”字在这里就赋予了“草”独特色彩和意味!作者就独怜(爱)这幽草。

2、那么请同学们自己来找其余三句诗中的文眼。

(鸟鸣、潮急、舟横)急。

3、分别对各个文眼进行分析。

鸟鸣——大家还知道哪些诗歌中出现了黄鹂的?(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杜甫笔下的黄鹂活泼可爱,生机勃勃,表现了作者悠然自得的情怀。

那么韦应物笔下的黄鹂鸣叫也是这样的含义吗?高高在上的深树林中的黄鹂传来清脆的鸣叫,作者对它是什么态度呢?这就要从第一句诗中去寻找答案了,是什么?(毫不在意,因为他“独怜”幽草)至于他为什么不在意呢我们呆会儿再来分析。

接着来看第三句的文眼——潮急。

《滁州西涧》教学设计 3

《滁州西涧》教学设计 3

《滁州西涧》教学设计学习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诗歌大意,能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过程与方法:知诗人,解诗题,明诗意,感情读,悟诗情。

3、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诗人所表达的情感学习重、难点:1、学习重点:了解诗歌大意,能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学习难点:感受诗人所表达的情感学习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出示诗歌师:今天我们来走进唐代诗人韦应物的写景诗,《滁州西涧》。

(板书诗名:滁州西涧)同学们,把书翻到58页。

自由的朗读,同时拿出笔,圈出诗中出现的景物做完以后请以端正的坐姿告诉我。

大家都很认真,现在我请一位同学来读读这首诗,谁来?二、赏析古诗,品读古诗(一)知诗人,解诗题。

1、介绍诗人。

想要了解一首诗,首先要走进我们的诗人,唐代诗人韦应物,长安(今陕西西安)人,诗风恬淡高雅,以善写景和描写隐居生活著称。

2、分析诗题和写作背景。

我们来看诗题,滁州是什么?生回答:地名。

师:说的很准确。

那西涧又是什么意思了?生回答:滁州城西山间的一条小溪,看来你们对古诗的学习越来越熟练了。

这正是诗人任滁州刺史时所作。

瞧,他漫步于郊外,这所见所闻是如此的清幽。

过渡语:现在,请你也走进诗中,合作学习,一起感受诗人笔下的美吧。

(二)明诗意,感情读。

1、合作学习讨论。

师:请声音清脆响亮的同学读下合作学习的要求你在诗里看到了哪些景物?用笔圈出来。

它们是什么样的?你从哪里看出来的呢?适当的可以借助插图和注释来进行理解?师:你的声音可真好听,真是一个小小播音员。

同学们都听懂要求了吗?现在开始讨论吧!(播放音乐)生回答,老师相机补充,出示图片想象一下“幽草”是怎样的?低声吟诵,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怎样的画面?鼻端又仿佛嗅到什么气味吗?(想象草的茵绿、繁茂、厚密、芳香,草的深邃、静谧、未经践踏……)“上有黄鹂深树鸣”“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过渡语:彷佛你就是诗人,如此恬静,如此安然。

感受着这里的一切美好2、边读边想象借助插图,诵读古诗,边读边想象诗里描写的西涧的景色3、学完以后,你觉得本首诗表达诗人怎样的感情?生回答(悠闲,舒适,热爱自然)除此之外,我们还要知道这个时期政治腐败,人民生活贫苦,他有志改良而无能为力,有意退隐而又不能,进退两难。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下册《滁州西涧》创新教案【教学设想】
1.借助学生已有学习经验,在充分自读自学自悟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更准确和完整地理解诗词意思,感受诗人思想情感。

2.丰富的想象、联想是鉴赏诗句的重要方法。

教学过程中带领学生边读诗边想象,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睹其物——想出诗中画面,读出诗中意境。

3.古诗词讲究“用词精妙”,在教学过程中力图带领学生揣摩、品味诗中的“关键词”,从而体会诗人情怀。

4.遵循从整体到部分再回到整体的原则,整体把握全诗的语言特色,更深感受诗的语言美。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在中唐皇帝玄宗身边,有一个十五六岁的卫士,总是骑着御厩里的骏马,走在仪仗队的前列,气概非凡。

他“身为里中横,家藏亡命儿,朝提樗蒲局,暮窃东邻姬”。

无法无天,连地方官也惹不起。

奇怪的是,他却在安史之乱后,忽而发愤读书,下决心脱胎换骨。

后来他做过几任县令和刺史,曾经严惩不法军吏,又常感到无力拯救百姓而自愧,写下了"邑有泳流亡愧俸钱"这样的名句,终于在文学史上奠定了自己无可争辩的地位。

世以“王(维)孟(浩然)韦(应物)柳(宗元)”并称,这位诗人,便是韦应物。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的代表作《滁州西涧》。

二、释题感知大意:
1.板书课题,读课题。

从课题里知道了什么?(本诗写的是滁州西边山间涧水的景色)
2.据欧阳修《醉翁亭记》所写:“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

西涧正在这“林壑尤美”的峰峦之中。

这《滁州西涧》究竟景色如何呢?我们随着诗人的笔触,一起去看看。

三、自读自学,交流修正,理解内容:
1.自读古诗,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指名读诗,熟读感知。

2.这首诗写了什么?自己试试能不能解释诗句?将没有把握或者不清楚的字词做上记号,一会交流的时候注意听与学。

3.交流修正,写出本诗大意。

4.再读古诗,理解朗读。

四、品读诗文:
1.反复吟读了这首诗,“滁州西涧”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又是从哪些词句感受到的呢?预设学生回答:
A. 感受到“美”。

(1)从“幽草”感受到美。

想象一下“幽草”是怎样的?低声吟诵,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怎样的画面?鼻端又仿佛嗅到什么气味吗?(想象草的茵绿、繁茂、厚密、芳香,草的深邃、静谧、未经践踏……)
读出这“幽草”给我们带来的感受。

此句写的就是“怜涧边幽草”,可不可以不要句中的“独”与“生”二字呢?反复读读,玩味玩味。

(“独怜”表现“特别喜欢”“唯独怜爱”,更表达出对幽草的爱怜。

“生”写出了草的动态,这静静的草茂盛的样子,生命力展现了出来。

)凝练的古诗啊,每一字都带给我们无穷的想象与特别的感受。

我们真该静下心来,细细的揣摩,领悟。

还从哪里感受到西涧的美?
(2)“黄鹂鸣叫”感受到西涧静谧的美。

细细读读,想象出画面来。

(指名读)用你的朗读,将大家带到你想象的环境中去……
B. 感觉到“荒凉”或“自在”。

从“野渡无人舟自横”感受到的。

从哪个词,想到什么让你感觉到“荒凉”(或“自在”)呢?
交流理解“野渡”“舟自横”。

读出自己不同的感受来。

C. 感受到“动态的美”。

从“春潮带雨晚来急”感受到的。

比较:换一个字“春潮伴雨晚来急”行不行?你的感觉有什么不同?
(“带”:表现了春潮夹带着雨势,滚滚而来,一泻千里。

“伴”则显得缓、闲适得多。

不适合后面的“急”。


把句子换成“春潮伴雨晚来涌”,行不行呢?是不是更符合前面闲适的情境呢?
(春潮的“急”才冲击着“舟自横”,如果“涌”,则感觉的多是不安,诗词的意境大不相同。


过渡:其实,了解了作者的心境,才能更明白他为什么这样遣字用词。

2.这首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呢?再读读这首短小的七言绝句,看看能否从中找出最能表现诗人情感的一个词来。

生可能找到“独怜”“自”,各谈理由。

3.了解韦应物是在什么情况下写的这首诗,他有一直有着怎样的想法,就能帮助我们理解他此时的心境。

(补充资料:韦应物是个洁身自好的诗人,也是个关心民苦的好官。

在仕途生涯中,他常处于进仕退隐的矛盾之中。

中唐时期政治腐败,人民生活贫苦,他有志改良而无能为力,有意退隐而又不能,进退两难,只好任其自然。

)你从诗中哪些地方读出他这样的情感?
(“无人”“舟自横”“幽草”)
总结:思欲归隐,故独怜幽草;无所作为,恰同水急舟横。

这一幅看似没有主人公的山水画,但诗人的灵魂却无处不在,全诗没有一处不寓有作者的寄托。

让我们再好好的诵读一番,做做诗人远隔时空的知音吧!(感情诵读)
五、回到整体,感受语言美。

再读这首诗,能不能感悟到诗人语言的妙处?
(生自由发言。

如:以声衬静,动静结合,用字精炼,字字关情等等)
总结:这一首《滁州西涧》无论是涧边幽草、深树鹂鸣、还是春潮晚雨、荒郊野渡,虽字字作景语,实是字字为情语;虽字字不离眼前之物景,而又字字紧扣诗人之心境。

确实值得我们反复诵读玩味。

请大家起立,我们一起诵读此诗。

(师生同背诵)
六、当堂作业:默写此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