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门氏菌的研究
沙门氏菌检测研究进展论文

沙门氏菌检测研究进展【关键词】沙门氏菌;检测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306736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6-3418-02沙门氏菌因美国病理学家de沙门于1884年发现本属菌中的猪霍乱杆菌而得名。
本属菌是一群抗原构造和生物学性状相似的革兰氏阴性杆菌。
菌型繁多,已发现有2000种以上的血清型,我国已发现216个[1]。
引起人类疾病的沙门氏菌大多属于a、b、c、d、e,5个血清群,病型有①伤寒与副伤寒(统称肠热症):由伤寒沙门氏菌、甲型和乙型副伤寒沙门氏菌等引起;②食物中毒:可由不同菌型引起,以鼠伤寒沙门氏菌、肠炎沙门氏菌、汤卜逊沙门氏菌等最为常见;③败血症:由猪霍乱沙门氏菌等引起,此外,还可引起慢性肠炎。
人感染沙门氏菌后,可呈无症状带菌,也可表现为有临床症状的致死疾病,它可能加重病态或死亡率,严重威胁着人们的身体健康。
为了有效预防沙门氏菌病,人们在探索沙门氏菌检测方法的过程中,做出了不懈的努力,特别是在免疫学、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等方面,开发各种新型快速检测技术,提高了沙门氏菌检测的速度和质量,有效预防和控制沙门氏菌的传染。
由于其样品来源极为繁杂,尽管各国学者对其进行了长期研究,仍存在不少问题。
将有关检测进展综述如下:1 传统的培养方法[2]所有患者均在知情同意情况下进行腹水细菌阳性培养及药敏实验,抽取患者腹水时严格按照无菌操作进行,并将腹水接种到装有葡萄糖肉汤的培养试管中。
对于培养结果为阳性的患者应转种到慷慨平板及血平板中,并将单个菌落分离鉴定。
应用mic法对革兰氏阳性菌及阴性菌进行鉴定。
革兰氏阳性菌患者采用gp法鉴定进行药敏实验,革兰氏阴性菌患者应用gn021法进行药敏实验[2]。
上述所有操作必需严格按照无菌操作以及试剂盒说明书进行。
2 免疫学方法免疫学方法是以抗原和抗体的特异性结合反应为基础,再辅以免疫放大技术来鉴别细菌,通过病原体刺激机体产生免疫球蛋白(抗体)的方法。
研究沙门氏菌的意义

研究沙门氏菌的意义
研究沙门氏菌具有重要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预防食源性疾病:沙门氏菌是一种常见的食源性致病菌,能够引起沙门氏菌感染,导致食物中毒或肠道感染等疾病。
通过深入研究沙门氏菌的生物学特性、毒力机制和传播途径,可以帮助预防和控制食源性疾病的发生。
2.提高食品安全水平:沙门氏菌在食品加工和储存过程中可能会引起食品污染,造成食品安全问题。
通过研究沙门氏菌在食品中的存活条件、传播途径和控制方法,可以提高食品生产过程中的卫生管理水平,保障食品安全。
3.加强传染病监测和控制:沙门氏菌感染是一种常见的传染病,对公共卫生和社会稳定构成威胁。
通过监测沙门氏菌的流行病学特征、抗药性情况和传播动态,可以及时采取控制措施,减少疾病的传播和暴发。
4.提高医学诊断和治疗水平:研究沙门氏菌的生物学特性和致病机制,有助于提高对沙门氏菌感染的诊断和治疗水平,为临床医生提供更好的诊断依据和治疗方案。
5.促进科学技术创新:沙门氏菌作为一种重要的病原微生物,其研究涉及到微生物学、生物化学、流行病学、医学等多个学科领域。
通过研究沙门氏菌的基本生物学特性和致病机制,可以促进相关领域的科学技术创新,推动医学和卫生领域的发展。
沙门氏菌检测研究进展论文

沙门氏菌检测研究进展【关键词】沙门氏菌;检测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306736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6-3418-02沙门氏菌因美国病理学家de沙门于1884年发现本属菌中的猪霍乱杆菌而得名。
本属菌是一群抗原构造和生物学性状相似的革兰氏阴性杆菌。
菌型繁多,已发现有2000种以上的血清型,我国已发现216个[1]。
引起人类疾病的沙门氏菌大多属于a、b、c、d、e,5个血清群,病型有①伤寒与副伤寒(统称肠热症):由伤寒沙门氏菌、甲型和乙型副伤寒沙门氏菌等引起;②食物中毒:可由不同菌型引起,以鼠伤寒沙门氏菌、肠炎沙门氏菌、汤卜逊沙门氏菌等最为常见;③败血症:由猪霍乱沙门氏菌等引起,此外,还可引起慢性肠炎。
人感染沙门氏菌后,可呈无症状带菌,也可表现为有临床症状的致死疾病,它可能加重病态或死亡率,严重威胁着人们的身体健康。
为了有效预防沙门氏菌病,人们在探索沙门氏菌检测方法的过程中,做出了不懈的努力,特别是在免疫学、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等方面,开发各种新型快速检测技术,提高了沙门氏菌检测的速度和质量,有效预防和控制沙门氏菌的传染。
由于其样品来源极为繁杂,尽管各国学者对其进行了长期研究,仍存在不少问题。
将有关检测进展综述如下:1 传统的培养方法[2]所有患者均在知情同意情况下进行腹水细菌阳性培养及药敏实验,抽取患者腹水时严格按照无菌操作进行,并将腹水接种到装有葡萄糖肉汤的培养试管中。
对于培养结果为阳性的患者应转种到慷慨平板及血平板中,并将单个菌落分离鉴定。
应用mic法对革兰氏阳性菌及阴性菌进行鉴定。
革兰氏阳性菌患者采用gp法鉴定进行药敏实验,革兰氏阴性菌患者应用gn021法进行药敏实验[2]。
上述所有操作必需严格按照无菌操作以及试剂盒说明书进行。
2 免疫学方法免疫学方法是以抗原和抗体的特异性结合反应为基础,再辅以免疫放大技术来鉴别细菌,通过病原体刺激机体产生免疫球蛋白(抗体)的方法。
沙门氏菌耐药性及耐药性消除研究进展

1 . 2 其他 动物 沙门氏 茵耐 药性研 究 沙 门 氏芮病 临诊上 多表现 为败J 0 【 症和肠 炎 ,也可 使怀 孕母畜 发生流产 。马 孟根等【 l 研究 了3 O 株猪源性 沙 门氏杆菌对4 大类 1 1 种抗生
素 的耐 药性 ,结果 表 明:耐 四环素 、链 霉索 、卡 那霉索
素 、新 生霉 素 、麦迪 霉 素等 具 有 耐 药性 ,部 分对 四环
沙 门氏菌病 是 由沙 门菌 属不 同茵株 引起 不 同动 物沙 门氏菌病的总称【 l 】 ,是一种人畜共 患病 ,动物沙 门氏茵可 通过 食物感 染人类 ,是导 致人类 食物 中毒 的主要 细菌之
一
素 、氨苄 青霉素 、卡那 霉素 、氯 霉索具 有耐药性 。( 3 )
山东畜牧兽医
沙 门氏菌耐药性及耐药性 消除研 究进展
李兰波① 张秀峰② 李 艳② 苏华峰③ 江 东① 郭中 坤① 黄琦位①
( ①山东省医学科学院 山东省实验动物中心 济: - t - j 2 5 0 0 0 2 ② 山东省胸科 医院 ③山东省鄄城县畜牧局 )
中图分类号:¥ 8 5 2 . 6 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 0 0 7 . 1 7 3 3 ( 2 0 l 3 ) l 1 . o 0 7 2 . 0 3
率达到 1 0 0 %,对 氨苄 西林 的耐药 率达9 0 %。据谭炳 乾报
道t 嘲,1 6 株猪源 沙 门 氏菌对 四环 素等 l 2 种 常用抗茵 药的
索 的耐 药达 到 1 0 0 %。 ( 2 )潘 志 明等 【 7 】 对 我 国部分 地 区
1 9 6 2 ~ 1 9 9 9 年 问分离 得到 的3 4 6 株 鸡 白痢 沙 门 氏杆 菌进 行
沙门氏菌的实验报告

沙门氏菌的实验报告沙门氏菌的实验报告引言:沙门氏菌是一种常见的细菌,广泛存在于自然环境中,尤其是在动物体内。
它是引起人类食物中毒的主要病原菌之一。
为了更好地了解沙门氏菌的特性和对人类健康的影响,我们进行了一系列的实验。
实验一:沙门氏菌的分离与培养我们从市场购买了一份新鲜鸡蛋,并在实验室中进行了分离与培养的操作。
首先,我们将鸡蛋表面进行消毒处理,然后用无菌的工具将鸡蛋壳上的细菌刮取到培养基上。
接着,我们将培养基置于恒温箱中,控制温度和湿度,以促进沙门氏菌的生长。
经过一段时间的培养,我们成功地分离出了纯净的沙门氏菌菌落。
实验二:沙门氏菌的形态观察为了观察沙门氏菌的形态特征,我们使用了光学显微镜对其进行了观察。
在显微镜下,我们发现沙门氏菌呈杆状或球状,大小约为0.5至1.5微米。
沙门氏菌具有鞭毛,使其能够在液体中快速移动。
此外,我们还观察到沙门氏菌菌落呈灰白色或淡黄色,有时会形成粘液。
实验三:沙门氏菌的生长条件为了确定沙门氏菌的适宜生长条件,我们进行了一系列的实验。
首先,我们将沙门氏菌接种于不同温度的培养基上,发现其最适宜生长的温度为37摄氏度。
此外,我们还研究了沙门氏菌在不同pH值下的生长情况,结果显示其最适宜生长的pH值为6.5至7.5。
这些实验结果为控制沙门氏菌的生长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实验四:沙门氏菌的致病机制为了研究沙门氏菌对人类健康的影响,我们进行了一系列的实验来探索其致病机制。
首先,我们将沙门氏菌接种于小鼠体内,并观察其对小鼠的影响。
结果显示,被感染的小鼠出现了食欲不振、腹泻和发热等症状。
进一步的实验表明,沙门氏菌通过侵入人体细胞并释放毒素来引起病症。
这些实验结果为预防和治疗沙门氏菌感染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实验五:沙门氏菌的控制方法为了控制沙门氏菌的传播和感染,我们进行了一些实验来研究其控制方法。
首先,我们发现煮沸可以有效地杀死沙门氏菌,因此在食物加工过程中要确保充分的加热。
此外,我们还研究了一些抗生素对沙门氏菌的抑制作用,结果显示某些抗生素可以有效地抑制其生长。
研究沙门氏菌的意义

研究沙门氏菌的意义
沙门氏菌是一种常见的致病菌,也是食品中最常见的致病菌之一。
研究沙门氏菌的意义重大,对于食品安全和公共健康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研究沙门氏菌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其传播途径和病原机制,从而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
沙门氏菌主要通过食物和水传播,导致食源性疾病的发生。
通过对沙门氏菌的研究,我们可以了解到其在食品生产和加工过程中的存活和繁殖条件,从而制定相应的控制策略,减少食源性疾病的发生率。
研究沙门氏菌可以帮助我们提高食品安全监测和检测水平。
沙门氏菌的检测方法一直是食品安全监测的重要内容之一。
通过研究沙门氏菌的特性和检测方法,我们可以不断改进和完善检测技术,提高食品安全监测的准确性和效率。
研究沙门氏菌还可以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参考。
沙门氏菌感染引起的食源性疾病在临床上表现为腹泻、发热等症状,有时还会导致严重的并发症。
通过研究沙门氏菌的致病机制和抗药性情况,可以为临床的诊断和治疗提供科学依据,提高疾病的诊断准确性和治疗效果。
研究沙门氏菌还可以为公众提供科学的食品安全知识,增强公众的食品安全意识。
通过向公众普及沙门氏菌的相关知识,帮助公众正
确选择和处理食品,减少食源性疾病的发生。
通过科学的宣传教育,可以提高公众对食品安全的关注度,推动食品安全管理的改进和完善。
研究沙门氏菌对于食品安全和公共健康具有重要的意义。
通过深入研究沙门氏菌,可以为食品安全监测、预防控制、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科学依据,同时也可以提高公众的食品安全意识,促进食品安全管理的发展。
沙门氏菌致病性的研究

沙门氏菌致病性的研究摘要】沙门氏菌是革兰氏阴性菌,导致伤寒及胃肠炎等,是威胁人类健康的一类病原菌。
沙门氏菌通过自身的毒力基因编码一系列的毒力因子以达到其感染宿主的目的。
为了更好的研究沙门氏菌的致病机理,目前已经建立鼠,牛,线虫等动物模型。
通过这些动物模型的研究发现,沙门氏菌主要利用其毒力岛1和毒力岛2编码的三型分泌系统分泌效应蛋白。
这些效应蛋白改变宿主细胞的信号通路,促进沙门氏菌入侵宿主细胞,并有助于其在宿主细胞的存活和复制。
另一方面,宿主的遗传学和抵抗力也影响沙门氏菌感染的易感性。
本文主要关注沙门氏菌感染后与宿主的相互作用。
【关键词】糖尿病实验室诊断【中图分类号】R4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085(2014)10-0054-041.沙门氏菌病沙门氏菌病是指由沙门氏菌引起的疾病。
沙门氏菌是革兰氏阴性的胞内细菌[1-3],有两个种属,即邦戈沙门氏菌(S. bongori)和肠道沙门氏菌(S. enterica)。
邦戈沙门氏菌主要存在于爬行动物,很少引起温血动物的感染[4]。
肠道沙门氏菌有两千多个血清型,其中一些血清型在世界范围内尤其是发展中国家引起严重的感染[5]。
伤寒沙门氏菌和副伤寒沙门氏菌可以引起伤寒,一种以发热,肠穿孔,出血,淋巴结肿大等为特征的系统性疾病[6, 7]。
伤寒沙门氏菌有高度的宿主特异性,只引起人类疾病并不感染其它动物[8]。
它通过粪口途径传播,通常是由于食物或者水被细菌感染[9-11]。
如果没有并发症的发生,这种疾病通常会在4个月后痊愈。
它多发于亚洲,非洲和南美[7]。
肠炎沙门氏菌(S. Enteritidis)和鼠伤寒沙门氏菌(S. Typhimu rium)引起胃肠炎或者食物中毒,一种以腹泻,腹痛,恶心,呕吐发热等为特点的自限性疾病[12, 13]。
急性肠炎的特点是由于肠多核白细胞(PMN)的聚集从而导致的粘膜水肿和感染[13]。
症状发生在食用了细菌感染的禽类或者蛋类6-72小时后,最长一周,然后自发的恢复。
不同培养基检测沙门氏菌的效果对比

分析检测不同培养基检测沙门氏菌的效果对比李秀秀1,汪 琦2*(1.德州市德城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山东德州 253000;2.乐陵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山东德州 253600)摘 要:本研究为筛选适用于沙门氏菌检测的培养基,比较了4种不同选择性培养基对沙门氏菌的检测效果。
研究发现,4种培养基中,鼠伤寒沙门氏菌和甲型副伤寒沙门氏菌的生长率均较高,相较于甲型副伤寒沙门氏菌,鼠伤寒沙门氏菌在亚硫酸铋琼脂培养基、沙门氏菌显色培养基、HE琼脂培养基和木糖赖氨酸脱氧胆酸盐培养基中较易分辨;4种干扰菌中,除木糖赖氨酸脱氧胆酸盐培养基中的奇异变形杆菌难与鼠伤寒沙门氏菌相区分外,其他条件下均可与沙门氏菌区分;4种培养基均对以粪肠球菌为代表的革兰氏阳性菌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关键词:选择性培养基;沙门氏菌;检测技术;效果对比Comparative Analysis of Different Culture Media forSalmonella DetectionLI Xiuxiu1, WANG Qi2*(1.Dezhou Decheng District Center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 Dezhou 253000, China; oling Center for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 Dezhou 253600, China)Abstract: This study compared the detection effects of four different selective culture media on Salmonella in order to screen suitable culture media for Salmonella detection. Research has found that among the four culture media, Salmonella typhimurium and Salmonella paratyphi A have higher growth rates. Compared to Salmonella paratyphi A, Salmonella typhimurium is more easily distinguished in bismuth sulfite agar, Salmonella chromogenic medium, HE agar medium, and xylose lysine deoxycholate medium; among the four interfering bacteria, except for Proteus mirabilis in xylose lysine deoxycholate medium, which is difficult to distinguish from Salmonella typhimurium, it can be distinguished from Salmonella under other conditions; all four culture media showed significant inhibitory effects on Gram positive bacteria represented by Enterococcus faecalis.Keywords: selective culture media; Salmonella; detection technology; comparative analysis沙门氏菌(Salmonella)是一类常见的食源性病原菌,为革兰氏阴性杆菌,被认为是食品和水源中最主要的致病菌之一[1]。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沙门氏菌的研究
魏欢欢
摘要:沙门氏菌是一种极其重要的食源性致病菌。
本文简述了沙门氏菌的危害,病理基础,防止进展。
关键词:沙门氏菌;食品安全
1.引言
食品安全是人类面临的大问题,沙门氏菌又是极其重要的一类。
1885年沙门氏等在霍乱流行时分离到猪霍乱沙门氏菌,故定名为沙门氏菌属。
沙门氏菌属有的专对人类致病,有的只对动物致病,也有对人和动物都致病。
沙门氏菌病是指由各种类型沙门氏菌所引起的对人类、家畜以及野生禽兽不同形式的总称。
感染沙门氏菌的人或带菌者的粪便污染食品,可使人发生食物中毒。
据统计在世界各国的种类细菌性食物中毒中,沙门氏菌引起的食物中毒常列榜首。
我国内陆地区也以沙门氏菌为首位。
2.沙门氏菌的病理
2.1.感染方式
因沙门氏菌病经粪口途径传播,故摄入污染
了沙门氏菌的食物或饮料是唯一的感染方
式。
沙门氏菌在自然界有广泛的宿主,少数
沙门氏菌对宿主有选择性,绝大多数对人和
动物均适应,可寄居在哺乳类、爬行类、鸟
类、昆虫及人的胃肠道中,种类繁多的家养
和野生动物的感染率在1%~20%以上。
故各
种家禽、家畜在喂养、屠宰、运输、包装等
加工处理过程中均有污染的机会。
如家禽、
家畜屠宰时的卫生条件差,肠腔的沙门氏菌
就可污染肉类。
此外,肉类等也可在贮藏、
市场出售、厨房加工等过程中通过各种用具
或直接互相污染,其中在零售市场购买的生
肉有1%~58%污染了沙门菌。
蛋类或蛋制品
的污染来源,可以是禽类卵巢或输尿管,也
可以由粪便、肥料、泥土中的沙门氏菌穿过
完整蛋壳进入蛋内。
一般在许多由蛋混合制
成的蛋粉或其他制品中,感染率相当高;乳
类及其制品如冰淇淋、袋装熟食等也会受到
沙门氏菌的污染。
以上各种动物源性食物是
引起沙门氏菌感染的最常见媒介物。
以动物
脏器为原料的某些生物制剂,如酶、激素、
胆盐、食用染料等偶尔也会引起感染。
发展
中国家常常有水源污染造成的暴发流行,污
水灌溉、生熟不分是散发或家庭集团内流行
最常见的原因。
人与人的直接传播常以护理
人员的手、医疗器械为媒介,为医院内感染
或幼托机构中暴发流行的主要原因。
2.2.表现特点
肠炎型(食物中毒):是沙门氏菌感染最常见
的形式,潜伏期一般为8~24小时。
起病急
骤,常伴有恶寒、发热,但热度一般不甚高,
同时出现腹绞痛、气胀、恶心、呕吐等症状。
继而发生腹泻,一天数次至十数次或更多,
如水样,深黄色或带绿色,有些有恶臭。
粪
便中常混有未消化食物及少量粘液,偶带脓
血,当炎症蔓延至结肠下段时,可有里急后
重。
病程大多为2~4天,有时持续时间较
长。
鼠伤寒沙门氏菌感染时,以腹泻、高热
为主,脓血便多见;成人高热较少,热程较
短,腹痛及里急后重较多,而儿童高热较久,
呕吐及脱水较多。
伤寒型:非伤寒沙门氏细菌感染时,可引起
类似伤寒的临床表现,其中以猪霍乱菌较常
见。
症状一般较伤寒轻,长期发热,伴胃肠
道症状,或以胃肠炎为前驱表现,皮疹少见,
腹泻较多,可见脾肿大,白细胞总数低下,
而肠穿孔、肠出血等并发症少。
病程大多仅
1~3周,血和粪便培养可获有关沙门氏菌。
复发机会比伤寒多。
还有其他多种类型。
3.防治方式
对本病的治疗,主要是对症处理和针对病原治疗。
(1)对症处理:胃肠炎患者应以维持水、电解质
平衡为重点,辅以必要的对症处理。
轻、中度失水可予口服葡萄糖-电解质溶液,重度失水则需静脉补液,情况改善后再改用口服补液。
对年老、年幼或虚弱者应积极处理,中毒症状严重并有循环衰竭者应注意维持有效血容量,必要时可采用肾上腺皮质类激素。
禁食后腹痛、
腹泻常可显著改善。
重症患者可试用抗分泌的药物如黄连素、氯丙嗪、心得安、葡萄糖酸钙、消炎痛等。
解痉剂以短期应用为宜。
(2)针对病原治疗:对无并发症的胃肠炎型患者,
不必应用抗菌药物。
因为应用抗菌药物并不能缩短病人的病程,反而促使肠道产生耐药菌株,使排菌时间延长,造成治疗上的困难。
对严重的胃肠炎或老年人、婴幼儿(尤其是4个月以下的婴儿)、营养不良、同时合并有慢性疾病或免疫缺陷者,应加用相应的抗菌药物。
对胃肠道外感染及败血症型、伤寒型、局部化脓感染型,应予抗菌药物全身应用。
以往对沙门氏菌感染一般选用氯霉素、复方新诺明、氨苄青霉素或羟氨苄青霉素等,且大多于用药后4~6天热退。
但有些病人可出现复发,不过再次给药仍然有效。
近年来病原菌耐药现象不断增加,故最好能参照药敏结果选用适当抗生素。
目前,临床常用第三代氟喹诺酮类抗菌药及第三代头孢菌素,如环丙氟哌酸、氟嗪酸、洛美沙星、益保世灵等,常有较好的疗效。
恢复期带菌者无需抗菌治疗。
4.最新进展
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的科学家发现沙门氏菌的一个潜在致命弱点,那就是细菌在发炎的肠道中依靠单一的食物来源保持适合度。
当这些狡猾的微生物不能够使用这些营养物时,它们致病的功效比营养充足时低于1000倍。
研究表明,阻断传输营养物质给沙门氏菌细胞的五个基因之一的活性,有可能成为一个对抗感染的新策略。
这项研究发表于PLOS Pathogens杂志上。
“出于某种原因,沙门氏菌真的很想得到这种营养物质,如果它不能得到这种物质,那么它的情况会非常糟糕,”这项研究的主要作者、俄亥俄州立大学微生物感染和免疫学副教授Brian Ahmer说。
“如果你阻断了沙门氏菌获得营养物质的道路,那么你真的使沙门氏菌停止生长。
”
沙门氏菌所需的营养物质是糖和氨基酸的结合物,称为果糖-天冬酰胺。
其单独的识别机制也是不寻常的:“没有发现这种物质是任何生物的营养物质,” Ahmer说。
Ahmer和他的同事首先识别沙门氏菌在肠胃炎活跃期(肠道发炎产生感染症状的时候)需要维持生命的基因,从而找到这个重要的食物来源。
使用基因筛选技术,研究人员发现,必需表达阻止沙门氏菌在肠胃炎期间失去适合度的五个基因。
然后,他们确定这些重要基因在运输营养物质给沙门氏菌中合作,并且切断营养物质,因此它可以被用来作为食物。
这项研究指的是病原体的适合度,因为它是沙门氏菌生存,生长和对敌人造成伤害能力的一个包罗万象的词。
Ahmer说,识别作用于营养物质的基因是有点棘手,并且涉及了一些猜测。
研究组意识到,在其他细菌发现的与沙门氏菌基因相似的基因具有类似功能——运输营养物质果糖- 赖氨酸进入到大肠杆菌中。
研究人员进行无数次的细胞培养和小鼠实验,观察了这些基因发生突变时,发炎的肠道中的沙门氏菌发生了什么。
根据各种条件,如果沙门氏菌不能够吸收果糖-天冬酰胺,那么它的适合度下降了100至1000倍,即使其所有其他的食物来源是可利用的。
“那是大惊喜之一:即只有一个营养源对沙门氏菌是如此的重要。
对于大多数细菌来说,如果我们阻断其中一种营养素采集系统,它们能够利用其它营养物质继续生长,” Ahmer说。
“在肠道,沙门氏菌能获得上百种不同的营养成分。
但是,如果没有果糖-天冬酰胺,那么它真的不能适应。
”
因为作为唯一的生存来源,获得营养素的基因可以作为有效的药物靶点。
“从来没有人将营养素转运作为药物靶点,因为假如它有着数百个转运蛋白,那么这将是一件多么无意义的工作,” Ahmer说。
这种药物很有希望,因为它只与沙门氏菌作用,而不影响肠道的其它数亿细菌。
Ahmer和他的同事正在继续这项工作,以解决遗留问题,包括一个新的研究思路,即获得对沙门氏菌的生存具有重要性的营养素,和识别人类食物中富含果糖-天冬酰胺的食品一样。
5.展望
近日,一项发表于国际著名杂志Science上的研究论文中,来自国外数个研究机构的研究人员通过联合研究阐明了鼠伤寒沙门菌诱骗小鼠肠道血管屏障(GVB)进而进入血流中的分子机制,研究者在文章中描述了鼠伤寒沙门菌如何利用
独特的方式来穿越小鼠机体的肠道上皮组织和血管屏障进而引发器官感染的过程,比如感染脾脏、肝脏和胆囊等。
如果我们可以通过降低小鼠肠道屏障中的特殊信号水平来抑制沙门氏菌感染,那么或许就可以引入诸如益生菌等疗法来减弱沙门氏菌感染对机体的影响,后期研究者或将进行更为深入的研究来开发抵御沙门氏菌感染机体的新型靶向疗法。
沙门氏菌,或者其他的危害人类食品安全的致病微生物,都需要人类不断地努力。
不过我相信,随着对致病菌的不断了解,还有人类卫生意识的普遍提高,食品安全问题终有一天可以被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