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电沉积原理

合集下载

金属电沉积理论2

金属电沉积理论2

金属电沉积理论2⑴.降低游离金属离子浓度,是平衡电位负移。

电位负移程度与金属络离子稳定性有关,络离子越稳定,则平衡电位负移越显著。

金属络离子稳定性由络合物不稳定常数K不表征,当电离平衡为:ML(n-km)=Mn++Lm-K不=[Mn+][Lm-]/[ML(n-km)]⑵.提高阴极还原的电化学极化。

金属络离子的界面反应历程,通常是先经过表面转化形成低配位数的表面络合物,如多核络离子或缔合离子,然后放电。

放电前配体的变换和配位数的降低涉及能量变化,导致还原所需活化能的升高,因而表现出比简单金属离子更大的电化学极化。

络合物对电化学极化的贡献取决于配体界面性质和不稳定常数两个因素。

当配体具有对电极过程起阻化作用的性质时,K不越小的配体转化所须的活化能越大,则阴极极化增大效应越显著。

如配体对电极过程起活化作用则很难通过K 不来预测阴极极化效果。

络合剂具有选择性。

根据软硬酸碱的原理,形成络合物的稳定性服从"软亲软,硬亲硬"的规律。

金属离子和配体分别当作广义碱时的软硬划分可以软硬势标镀为据。

金属的电子构型对络合物的影响较大。

满d壳层的d10类金属(如Cd,Sn,Pb,Cu,Zn,Ag等),一般只能形成活性络合物,可选用络合能力很强的络合剂。

d6,d8,d13等类金属(如Fe,Co,Ni,Cr等),与K不小的配体移形成惰性络合物而难以还原析出。

金属离子浓度提高时,界面浓度与交换电流均相应增加,一般会降低电化学极化,故无论在单盐还是络盐溶液中提高金属离子浓度,都具有减小形核率并伴随着镀层粗糙的趋势。

但浓度降低导致浓差极化增强,极限电流也随之下降。

3.游离络合剂游离酸存在于单盐溶液中,并依其含量高低可分为高酸度和低酸度两类镀液。

在高酸度镀液中,游离酸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阴极极化,并防止主盐水解或氧化,提高镀液电导率。

但游离酸浓度过高时,主盐溶解度下降,浓差极化趋势增强。

低酸度镀液中,游离酸浓度过低易引起主盐水解或发生沉淀;过高则导致大量析氢,电流效率下降。

电化学第九章金属的电沉积过程

电化学第九章金属的电沉积过程

添加剂的影响
添加剂可以改变溶液的电导率、界面张力和金属离子的还原过程,从而影响电沉 积过程。
常用的添加剂包括络合剂、缓冲剂、表面活性剂等。
温度的影响
温度可以影响电沉积过程的反应速率和产物形貌,通常随着温度的升高,电沉积速率加快。
但温度过高可能导致析出金属结构松散和溶液中气体的大量析出。
04
CATALOGUE
总结词
镀镍是一种具有优良防腐蚀性能的金属 电沉积技术,具有较低的孔隙率和较高 的硬度和耐磨性。
VS
详细描述
镀镍层呈银白色,具有良好的抗腐蚀和抗 磨损性能,广泛应用于电子、电力、石油 化工和航空航天等领域。在镀镍过程中, 应控制电流密度、电镀液成分和温度等参 数,以确保获得高质量的镀层。
镀金
总结词
镀金是一种具有优良导电性能和抗氧化性能 的金属电沉积技术,具有美观的外观和良好 的延展性。
电化学第九章金属 的电沉积过程
目录
• 电沉积过程的基本原理 • 金属电沉积的种类与特性 • 电沉积过程的影响因素 • 电沉积的应用领域 • 电沉积技术的发展趋势与展望
01
CATALOGUE
电沉积过程的基本原理
电沉积的定义
总结词
电沉积是指通过在电解液中施加电流,使金属离子还原并沉积在阴极表面上的过程。
03
CATALOGUE
电沉积过程的影响因素
金属离子的影响
金属离子浓度
金属离子浓度越高,电沉积速率越快,但过高的浓度可能导致析 出金属颗粒粗大。
络合剂
络合剂可以控制金属离子的水解和聚合,从而影响电沉积过程。
金属离子的电荷和半径
金属离电沉积过程。
流电沉积和脉冲电沉积。
电沉积的物理化学基础

金属的电沉积

金属的电沉积

金属电沉积的基本原理就是关于成核和结晶生长的问题金属的电沉积是通过电解方法,即通过在电解池阴极上金属离子的还原反应和电结晶过程在固体表面生成金属层的过程。

其目的是改变固体材料的表面性能或制取特定成分和性能的金属材料。

金属电沉积应用的领域也很广泛,通常包括电冶炼、电精炼、电铸和电镀四个方面,它的这些应用使其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因此,研究并掌握电沉积过程的基本规律变得尤为重要。

金属沉积的阴极历程,一般由以下几个单元步骤串联组成:(1)液相传质:溶液中的反应粒子,如金属水化离子向电极表面迁移。

(2)前置转化:迁移到电极表面附近的反应粒子发生化学转化反应,如金属水化离子水化程度降低和重排;金属络离子配位数降低等。

(3)电荷传递:反应粒子得电子,还原为吸附态金属原子。

(4)电结晶:新生的吸附态金属原子沿电极表面扩散到适当位置(生长点)进入金属晶格生长,或与其他新生原子聚集而形成晶核并长大,从而形成晶体。

上述各个单元步骤中反应阻力最大、速度最慢的步骤则成为电沉积过程的速度控制步骤。

不同的工艺,因电沉积条件不同,其速度控制步骤也不同。

1.2 金属电沉积过程的特点电沉积过程实质上包括两个方面,即金属离子的阴极还原(析出金属原子)的过程和新生态金属原子在电极表面的结晶过程(电结晶)。

前者符合一般水溶液中阴极还原过程的基本规律,但由于电沉积过程中,电极表面不断生成新的晶体,表面状态不断变化,使得金属阴极还原过程的动力学规律复杂化;后者遵循结晶动力学的基本规律,但以金属原子的析出为前提,又受到阴极界面电场的作用。

因而二者相互依存、相互影响,造成了金属电沉积过程的复杂性和不同于其他电极过程的特点。

(1)与所有的电极过程一样,阴极过电位是电沉积过程进行的动力。

然而,在电沉积过程中,只有阴极极化达到金属析出过电位时才能发生金属离子的还原反应。

而且在电结晶过程中,在一定阴极极化下,只有达到一定的临界尺寸的晶核,才能稳定存在。

镍电沉积实验

镍电沉积实验

镍电沉积实验(一)电沉积工艺条件—Hull 槽试验1.熟悉Hull槽试验的基本原理、实验操作和结果分析。

2.试验并了解添加剂糖精、苯亚磺酸钠、镍光亮剂XNF和十二烷基硫酸钠对电沉积光亮镍的影响。

电沉积是用电解的方法在导电基底的表面上沉积一层具有所需形态和性能的金属沉积层的过程。

传统上电沉积金属的目的,一般是改变基底表面的特性,改善基底材料的外观、耐腐蚀性和耐磨损性。

现在,电沉积这一古老而又年轻的技术正日益发挥着其重要作用,已广泛应用于制备半导体、磁膜材料、催化材料、纳米材料等功能性材料和微机电加工领域中。

电沉积过程中,由外部电源提供的电流通过镀液中两个电极(阴极和阳极)形成闭合的回路。

当电解液中有电流通过时,在阴极上发生金属离子的还原反应,同时在阳极上发生金属的氧化(可溶性阳极)或溶液中某些化学物种(如水)的氧化(不溶性阳极)。

其反应可一般地表示为:阴极反应:M n++n e=M(1)副反应:2H++2e=H2(酸性镀液)(2)2H2O+2e=H2+2OH-(碱性镀液)(3)当镀液中有添加剂时,添加剂也可能在阴极上反应。

阳极反应:M–n e=M n+(可溶性阳极)(4)或2 H2O –4 e = O2+ 4 H+ (不溶性阳极,酸性) (5)镀液组成(金属离子、导电盐、配合剂及添加剂的种类和浓度)和电沉积的电流密度、镀液pH值和温度甚至镀液的搅拌形式等因素对沉积层的结构和性能都有很大的影响。

确定镀液组成和沉积条件,使我们能够电镀出具有所要求的物理-化学性质的沉积层,是电沉积研究的主要目的之一。

镍电沉积层在防护装饰性和功能性方面都有广泛的应用。

大量的金属或合金镀层如Cr、Au及其合金、Sn及其合金、枪黑色Sn-Ni合金、CdSe合金等都是在光亮的镍镀层上电沉积进行的。

在低碳钢、锌铸件上沉积镍,可保护基体材料不受腐蚀,并可通过抛光或直接电沉积光亮镍达到装饰的目的。

在被磨损的、腐蚀的或加工过度的零件上进行局部电镀镍,可对零件进行修复。

电沉积和电泳

电沉积和电泳

电沉积和电泳
电沉积(Electroplating)和电泳(Electrophoresis)是两种与电化学过程相关的技术,它们用于在材料表面或液体中分离、涂覆或分析物质。

以下是它们的简要介绍:
1. 电沉积(Electroplating):
-电沉积是一种将金属沉积到另一金属表面的电化学过程,以改善外观、耐腐蚀性、导电性和其他性能。

-这个过程涉及两个电极:阳极和阴极,它们分别连接到电源,然后浸入电解液中。

-金属离子从阳极释放,然后在阴极上还原并沉积在其表面,形成均匀、致密的金属涂层。

-电沉积常用于制造金属物品,如镀金、镀银、镀镍、镀铬、镀锌等,以改善它们的外观和性能。

2. 电泳(Electrophoresis):
-电泳是一种在电场中移动带电粒子(如蛋白质、DNA片段、RNA等)的技术,通常用于分离、分析和检测生物分子。

-过程涉及将带电粒子在电场中放置在凝胶或液体介质中,然后应用电压,使粒子根据其电荷和大小在电场中移动。

-在凝胶电泳中,质子或蛋白质根据其大小和电荷在凝胶中分离开来,从而实现分析和定量。

-电泳还有各种变体,如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琼脂糖凝胶电泳、DNA电泳等,用于不同类型的生物分子分离和分析。

总之,电沉积和电泳是两种不同的电化学过程,分别用于在材料表面涂覆金属或在生物分析中分离带电粒子。

它们在不同应用领域中具有重要作用。

污水处理中的电沉积与金属回收

污水处理中的电沉积与金属回收
某污水处理厂采用电沉积技术处理含金属废水,通过在电极间施加电压,使金属离 子在阴极沉积成金属块,实现金属回收。
该技术适用于处理各种重金属离子,如铜、镍、锌等,具有较高的回收率和较低的 成本。
该厂通过优化电沉积工艺参数,提高了金属回收率和降低能耗,取得了良好的经济 效益和环境效益。
成功案例的经验总结
针对这一问题,该厂应加强设备维护 和保养,确保设备正常运行;同时优 化电沉积工艺参数,提高金属回收率 和降低能耗。
06
结论与建议
研究结论
01
02
03
04
电沉积技术可以有效回收污水 处理中的重金属,如铜、镍、
锌等,实现资源化利用。
电沉积过程中,电流密度、电 解液成分和温度等因素对金属
回收率有显著影响。
选择合适的电沉积技术
根据废水中的金属种类和浓度,选择合适的电沉积技术和电极材料, 确保较高的金属回收率和较低的能耗。
优化工艺参数
通过实验和实际运行数据,不断优化电沉积的工艺参数,如电流密度 、电解液浓度、温度等,以提高金属回收率和降低能耗。
严格控制废水质量
确保进入电沉积系统的废水质量稳定,避免因水质波动导致金属回收 率下降或设备损坏。
04
开展实际应用案例研究,将电沉积技术应用于大规模污水处理工程中 ,验证其可行性和经济效益。
THANKS
感谢观看
01
02
03
物理法
利用金属的物理性质差异 进行分离,如重力、磁力 等。
化学法
通过化学反应使金属离子 还原成金属单质,如电解 、沉淀等。
生物法
利用微生物或酶的生物活 性进行金属回收,如生物 吸附、生物转化等。
金属回收在污水处理中的应用
1 2 3

电化学沉积技术-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电化学沉积技术-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电化学沉积技术-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电化学沉积技术是一种利用电流在电解液中将金属离子沉积在电极表面的方法。

通过在电解液中施加外加电压,在正极上氧化产生金属离子,并在负极上还原形成金属沉积物。

这种技术可以实现对物质的精确控制,得到高纯度、均匀性好的薄膜或涂层。

电化学沉积技术在多个领域有着广泛应用。

首先,在电子工业中,电化学沉积技术可以用于电子元件的制备,如光学涂层、金属线路、电极和电容器等。

其次,在材料科学中,电化学沉积技术可用于合金材料的制备、纳米材料的合成和新型材料的研究。

此外,该技术还可应用于化学分析、电化学传感器、防腐蚀层的制备以及生物医学等领域。

电化学沉积技术具有许多优势。

首先,该技术制备的薄膜或涂层具有较高的纯度和均匀性,可实现微米或纳米级别的控制。

其次,与传统物理法相比,电化学沉积技术制备的材料成本较低,生产效率较高。

此外,该技术还具有较好的可控性和可重复性,可以在不同的条件下制备出不同性能的材料。

然而,电化学沉积技术也存在一些局限性。

首先,该技术对电解液的品质要求较高,需要使用纯度较高、稳定性较好的电解液。

其次,在大面积薄膜或涂层制备时,工艺参数的控制变得更加困难,影响材料的均匀性和质量。

此外,该技术还受制于电极材料和电流密度的限制,对于某些特殊材料的沉积可能存在困难。

未来,电化学沉积技术在材料科学和工业生产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随着纳米科技的发展和需求的增加,对于高性能、高纯度材料的需求也在不断增长。

电化学沉积技术作为一种制备优质薄膜和涂层的方法,将会在新能源、电子设备、医疗器械等领域发挥重要作用。

此外,结合其与其他制备技术的组合应用,例如电化学沉积与物理气相沉积的结合,也将进一步推动该技术的发展和应用。

1.2 文章结构文章结构部分应该对整篇文章的结构进行介绍和概述。

在本文中,我们将对电化学沉积技术进行深入的探讨和分析。

文章主要分为引言、正文和结论三个部分。

在引言部分,我们将概述电化学沉积技术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并介绍本文的目的和意义。

电泳原理

电泳原理

电泳原理阳极电泳用水溶性树脂是一种高酸值的羧酸盐,在水中溶解后以分子和离子平衡状态存在于直流电场中,通电后,由于两极的电位差,离子定向移动,阴离子沉积在阳极表面,而阳离子在阴极表面获得电子还原成胺,它是一个电化学反应,包括电泳、电解、电沉积和电渗四个同时进行的过程。

1.电泳:在直流电压作用下,分散在介质中的带电胶体粒子在电场作用下向与其所带电荷相反的电极方面移动,叫电泳。

2.电沉积:阴离子树脂放出电子沉积在阳极表面,形成不溶水的漆膜,此过程叫电沉积。

3.电渗:电泳逆过程,当阴离子树脂在阳极上,吸附在阳极上的介质在内渗力的作用下,从阳极穿过沉积的漆膜进入漆液,称电渗。

4.电解:电流通过漆液时水便发生电解阴极放出氢气,阳极放出氧气,此过程即为电解。

电泳涂料有人说,电泳涂料可划分为三代,第一代为环氧树脂涂料,第二代为丙烯酸树脂涂料,第三代为聚氨酯涂料。

由于环氧涂料主要应用于汽车底盘,第三代主要用于阴极电泳漆,涂覆于首饰表面,故目前主要介绍第二代,即丙烯酸树脂涂料。

此树脂如一团乱麻,羧基藏于里,胺基接于外,其中最先的羧基有 70%被胺基取代,因其树脂中存在 -COONHR,使树脂成为水溶性。

铝型材表面涂覆的丙烯酸树脂多采用胺基树脂为固化剂进行交联固化,同时,涂料分子均匀性对工艺操作有很大影响,一般说,乳化越好,分子越均匀。

涂装工艺流程1 .除油:如有酸回收装置,推荐采用碱性除油,因碱性除油后,铝型材表面比较光亮,且不会与后面的碱蚀发生副作用,如用碱性除油,其主要成份是Na2 CO3 和NaOH。

2 .水洗:自来水洗去前道工序的酸或碱。

3 .蚀:加入碱蚀剂的碱蚀工序,会降低型材表面光亮度,但效果并不十分明显,主要应注意不可使槽中Al 3 含量过大,温度过高,否则易产生洗不去的花斑,涂漆烘干后呈黄色。

二道水洗:最好有喷淋或加大溢流,以保证清洗彻底。

除灰:用 HNO 3 效果较好,但要注意加强水洗(最少二道+喷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章 金属电沉积原理
第二章 金属电沉积原理
金属离子还原的可能性 2. 获得金属镀层的可能性 影响因素 析出电位 与H+/H2 的析出电位的关系 电镀层的质量
1.
表1 金属离子电沉积的可能性
IA IIA III B IV B VB VI B VII B VIII IB IIB III A IV VA A VI A VII A

2。阳极溶出法
As Ar L.P. 100% As
Qs Qr L.P. 100% Qs
3。金相法

第五节 梯形槽的应用 三。梯形槽的改进
侧面开孔 带孔隔板 特那槽

第六节 镀液的整平作用 (Leveling Power)

1.
2.
可填平金属表面的微观粗糙(< 0.5mm) 由电流和金属在微观表面上的分布所决 定,又称为微观分散能力。 与宏观分散能力的差别: 峰谷等电位 扩散层沿外轮廓面的不均匀分布

第二节 金属沉积的电极过程 一、基本历程
液相传质 (电迁移,扩散,对流) 前置转换 (配位体转换,配位数、水化数降低) 电子转移 (形成吸附原子) 形成晶体 (表面扩散到生长点或形成晶核)

第二节 金属沉积的电极过程 二、金属离子放电的位置
晶面 棱边 扭结点 缺口 孔穴

Li
Be M g Ca Sc 红色区域:氰化物溶液中可以电沉积 红色和黄色区域:单盐水溶液中可以电沉积
B
C
N
O
F

Na
Al
Si
P
S
Cl

K
Ti
V
Cr
M n Tc
Fe
Co
Ni
Cu Zn Ga Ge
As
Se
Br

Rb
Sr
Y
Zr
Nb
M o
Ru Rh
Pd
Ag Cd
In
Sn
Te
Te
I

Cs
Ba
La
Hf
Ta
W

第二节 金属沉积的电极过程 三、电极反应与极化
1、单盐镀液中金属离子的还原 水化层的重排和水化数的降低 金属离子的还原 进入晶格
第二节 金属沉积的电极过程 三、电极反应与极化
2、络盐镀液中金属离子的还原 配位体转换 配位数降低 电子转移 进入晶格
第二节 金属沉积的电极过程 三、电极反应与极化
Re
Os
Ir
Pt
Au Hg
Tl
Pb
Bi
Po
At
第一节 电镀溶液 一、组成
1. 2. 3. 4. 5. 6.
主盐 络合物 导电盐 缓冲剂 阳极活化剂 添加剂(细化晶粒、整平、润湿等)
第一节 电镀溶液 二、类型
1、单盐镀液(水合离子) io 小,结晶细致,添加剂可起到整平和 光亮作用 io 大,结晶粗糙疏松,必须加入添加剂 才可获得结晶细致的镀层 2、铬酸镀液(Cr2O72- 和CrO42- 离子)
析出电位 基体材料的性质 析氢过电位增大 Pt,Pd,Ni,Fe,Ag,Cu,Zn,Sn,Hg,Cd,Pb 金属析出过电位增大 基体材料的表面状态


测量方法 1. 直角阴极法 适用于镀铬液 2. 内孔法 适用于覆盖能力好的镀液 3. 凹穴法
第五节 梯形槽的应用 一。梯形槽阴极上的电流分布
第一节 电镀溶液 二、类型
3、络合物镀液(络离子) 氰化物镀液 氢氧化物(羟基络合物)镀液 焦磷酸盐镀液 柠檬酸盐镀液 酒石酸盐镀液 (络合剂的游离量)
第一节 电镀溶液 二、类型
Zn2+,[Zn(NH3)4]2+,[Zn(CN)4]2 φo(Zn2+/Zn)= -0.763V φo{[Zn(CN)4]2-/Zn}=φo(Zn2+/Zn) (0.05916/2)lgK{[Zn(CN)4]2-}= -1.26V φo{[Zn(NH3)4]2+/Zn}= -1.03V

4。具有整平能力的镀液的特点 整平剂受扩散步骤控制 电沉积受电子转移步骤控制
第六节 镀液的整平作用 三。整平能力的测定
1。转盘电极法 δ =1.62D1/3ν 1/6ω -1/2 DL=0.62nFD2/3ν -1/6ω 1/2Co (1)D与ω 无关,D峰=D谷 ,几何整平 (2)ω ↑D↑, D峰> D谷 ,负整平 (3)ω ↑D↓, D峰< D谷 ,正整平 未考虑电流效率
1000mL Dk = I (3.2557-3.0451 lgL) 267mL Dk = I (5.1019-5.2401 lgL) 250mL Dk = 1.0680 I (5.1019-5.2401 lgL)

第五节 梯形槽的应用 二。梯形槽试验
电流:一般1A;光亮2A;镀铬5A 时间:5~10分 范围:0.64~8.26cm;2.5~3.5cm 也可用于计算T.P.(测量厚度)
第四节 电镀溶液的分散能力和 覆盖能力 三。镀液分散能力的测量
1.
远近阴极法(称重法)
2.
K M T .P. 100 % K M 2 范围:100% ~ -100% 弯曲阴极法(测厚法)
B
T .P.
A
D
A
D
A
3
100%
第四节 电镀溶液的分散能力和 覆盖能力 四。镀液的覆盖能力及测量
2、二次电流分布(有极化) ∵两个回路的电压相等(V1 = V2) ∴I1R1+(φA-φ1)=I2 R2+(φA –φ2) I1R1–φ1=I2 R2–φ2 即:φ1–φ2=I1R1–I2R2 又∵ R=L/S; I=DS ∴ φ1–φ2=D1L1–D2L2

L2=L1+ΔL φ1–φ2=D1L1–D2 L1 –D2ΔL Δφ=L1ΔD–D2ΔL Δφ/ΔD= L1– D2ΔL/ΔD ∴ –Δφ/ΔD + L1= D2ΔL/ΔD ∵Δφ<0 ∴–Δφ>0 ∴ L D D
3、阳极的溶解 钝化 自溶解 不溶性阳极
第三节 金属的电结晶
吸附原子到生长点并入晶格,在原有基 体金属的晶格上生长 吸附原子相互聚集形成晶核,成为新的 生长点

第三节 金属的电结晶 一、过电位在电结晶中的意义
1、过饱和度在结晶过程中的作用 结晶的必要条件 影响形核速度和晶核长大的速度 2、过电位在电结晶过程中的作用 平衡电位 过电位

第四节 电镀溶液的分散能力和 覆盖能力 一、电流在阴极上的分布
1、初次电流分布(无极化) I1 = V/R1 I2 = V/R2 I1 / I2 = R2 / R1 = L2 /L1 = K 只表示几何因素的影响 只适合极化很小的镀液
第四节 电镀溶液的分散能力和覆 盖能力 一、电流在阴极上的分布
第三节 金属的电结晶 二、形核理论
二维平面生长理论 过电位控制晶体生长
第三节 金属的电结晶 三、螺旋位错生长理论
表面扩散步骤控制晶体生长
第三节 金属的电结晶 四、大电流时晶体的生长
电子转移步骤控制晶体生长
第四节 电镀溶液的分散能力和 覆盖能力
Throw power: 使镀层在宏观轮廓面上均匀分布的能力 Cover power: 使工件的低凹处和孔腔内的表面沉积上 镀层的能力 镀层的分布与电流的分布和电流效率的 高低两方面因素有关

2。整平剂的扩散控制理论要点: 整平剂的极限扩散速度:JL=D CO /δ 峰上扩散速度快,吸附多,极化阻抗大, 电流密度小,金属沉积量少,谷中的情 况正好相反,从而起到整平作用。

3。整平能力实验 搅拌相当于峰;不搅拌相当于谷。 (1)无整平剂 小电流:D峰 ≈ D谷 ,几何整平 大电流:D峰 > D谷 ,负整平 (2)有整平剂 极化增大,峰上更大 D峰 < D谷 ,正整平
L1 D 1

D2

1பைடு நூலகம்
D2
1

令: Δφ/ΔD ﹥0 得: D1
L 1 1 D2 L1 D
影响电流二次分布的因素: Δ L↓ ↓ Δφ/ΔD ↑ L1 ↑
第四节 电镀溶液的分散能力和 覆盖能力 二。金属镀层在阴极上的分布
电流的消耗去向: 金属电沉积 析出氢气 M 1 D11 其他副反应 ∴金属镀层的分布: M 2 D22 电流效率与电流密度的关系有三种: 影响小;更均匀;更不均匀
第六节 镀液的整平作用 一。整平作用的形式
几何整平(δ峰=δ谷) 谷深有所减小 负整平(δ峰>δ谷) 谷深加深 正整平(δ峰<δ谷) 谷深减小

第六节 镀液的整平作用 二。整平作用的机理
1。整平剂的特点 强烈吸附,极化阻抗大,提高阴极过电 位; 被还原或夹杂在镀层里,峰上的消耗大 于谷中的消耗; 受扩散过程控制,峰上的吸附大于谷中 的吸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