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第二章 诊断学基础知识临床医学概要教案

合集下载

《诊断学基础》计划教案

《诊断学基础》计划教案

《诊断学基础》计划教案第一章:绪论一、教学目标:1. 了解诊断学的定义、任务和意义。

2. 掌握诊断学的基本方法和步骤。

3. 了解临床资料的收集和分析方法。

二、教学内容:1. 诊断学的定义和任务。

2. 诊断学的基本方法:问诊、体格检查、辅助检查。

3. 临床资料的收集和分析方法。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诊断学的定义、任务和意义。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典型病例,引导学生掌握诊断学方法。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诊断学的定义、任务、基本方法和步骤。

2. 难点:临床资料的收集和分析方法。

五、教学准备:1. 教材:《诊断学基础》。

2. 教案。

3. 典型病例。

六、教学过程:1. 导入:介绍诊断学的定义和任务。

2. 讲解:详细讲解诊断学的基本方法和步骤。

3. 实践:引导学生分析典型病例,掌握诊断学方法。

第二章:问诊一、教学目标:1. 掌握问诊的方法和技巧。

2. 了解问诊的内容和注意事项。

3. 能够运用问诊获取临床信息。

二、教学内容:1. 问诊的方法和技巧。

2. 问诊的内容:一般项目、过去史、家族史、个人史、目前健康状况和此次发病情况。

3. 问诊的注意事项。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问诊的方法、内容和注意事项。

2. 情景模拟法:模拟问诊场景,培养学生问诊技巧。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问诊的方法、内容和注意事项。

2. 难点:问诊技巧的运用。

五、教学准备:1. 教材:《诊断学基础》。

2. 教案。

3. 问诊场景模拟道具。

六、教学过程:1. 导入:介绍问诊的重要性和方法。

2. 讲解:详细讲解问诊的内容和注意事项。

3. 实践:进行问诊场景模拟,培养学生问诊技巧。

第三章:体格检查一、教学目标:1. 掌握体格检查的方法和技巧。

2. 了解体格检查的内容和注意事项。

3. 能够运用体格检查获取临床信息。

二、教学内容:1. 体格检查的方法和技巧。

2. 体格检查的内容:一般检查、神经系统检查、肺脏检查、心脏检查、腹部检查。

诊断学基础教案

诊断学基础教案

诊断学基础教案教学目标1.理解诊断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2.掌握常见的临床诊断方法和技巧。

3.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疾病的初步判断和诊断。

教学内容第一节:诊断学概述1.介绍诊断学的定义和作用。

2.解释临床诊断的重要性和意义。

3.讲解临床诊断的基本原则。

第二节:病史采集与体格检查1.介绍病史采集的步骤和方法。

2.讲解体格检查的常用技巧和方法。

3.演示如何进行典型疾病的体格检查。

第三节:实验室检查与辅助检查1.介绍常见的实验室检查项目及其意义。

2.解释各种辅助检查方法的原理和应用范围。

3.演示如何正确选择和解读实验室检查结果。

第四节:影像学检查与特殊检查1.讲解各种影像学检查方法的基本原理和适应症。

2.介绍特殊检查方法的使用场景和注意事项。

3.演示如何正确解读影像学检查结果。

第五节:诊断学思维与诊断推理1.介绍诊断学思维的基本原则和流程。

2.解释常见的诊断推理方法和技巧。

3.演示如何运用诊断学思维进行疾病的推理和判断。

教学方法1.讲授:通过讲解理论知识,使学生了解诊断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

2.案例分析:通过分析典型病例,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疾病的初步判断和诊断。

3.演示实验:通过演示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等操作过程,让学生亲自参与并掌握相关技能。

4.讨论交流:鼓励学生在小组或全班进行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和经验,促进互动和思维碰撞。

评价方式1.平时表现:根据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参与度和积极性进行评价。

2.作业考核:布置相关作业,包括案例分析、实验报告等,对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应用能力进行评价。

3.期末考试:设置综合性的考试,包括选择题、简答题和案例分析题,对学生的综合素养进行评价。

教学资源1.教材:提供相关教材和参考书籍供学生阅读和学习。

2.多媒体设备:使用投影仪、电脑等设备进行教学演示和展示。

3.实验室设备:提供实验室所需的检查设备和器材。

4.案例资料:准备一些典型病例资料供学生分析和讨论。

教学安排课时内容第一节诊断学概述第二节病史采集与体格检查第三节实验室检查与辅助检查第四节影像学检查与特殊检查第五节诊断学思维与诊断推理课时内容第六节案例分析和讨论第七节实验操作演示第八节学生自主小组讨论第九节作业布置和答疑第十节期末考试注:每节课时为2学时,共计20学时。

诊断学基础教案

诊断学基础教案

诊断学基础教案诊断学基础教案第一部分:介绍和概述在本教案中,我们将深入探讨诊断学的基础知识和概念。

诊断学是医学领域中非常重要的一个学科,它涉及到疾病的诊断、鉴别诊断和治疗方案的确定等方面。

第二部分:诊断学的来源和发展诊断学作为医学领域的一个关键学科,有着悠久的历史。

我们将回顾诊断学的起源,并介绍其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发展。

从古代医学的基本观念到现代医学技术的应用,诊断学一直在不断演变和完善。

第三部分:诊断学的分类和方法在本节中,我们将详细介绍诊断学的分类和方法。

诊断学可以根据不同的疾病类型、体征和症状进行分类。

我们将讨论常见的疾病分类系统,并介绍主要的诊断方法,包括临床诊断、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和分子诊断等。

第四部分:诊断学的误差和改进在任何医学诊断过程中,都存在着一定的误差概率。

在这一部分,我们将讨论诊断学中常见的误差类型,如假阳性和假阴性,并探讨如何减少这些误差。

我们将介绍一些质量控制方法和改进策略,以提高诊断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第五部分:诊断学的前沿技术和趋势诊断学作为一个不断发展的学科,涌现了许多前沿技术和趋势。

在这一部分,我们将介绍一些新兴的诊断技术,如基因诊断、生物标志物检测和人工智能辅助诊断等。

通过了解这些新技术,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诊断学的未来发展方向。

第六部分:总结和回顾在本节中,我们将对整个教案进行总结和回顾。

我们将强调诊断学的核心概念和重要原则,并提供一个对诊断学完整理解的框架。

回顾性的内容将有助于巩固我们对诊断学的知识和理解。

第七部分:观点和理解经过对诊断学基础知识和概念的深入研究和讨论,我对诊断学有了更全面、深刻和灵活的理解。

诊断学是医学领域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对于正确诊断和治疗疾病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通过了解诊断学的基础知识和应用方法,我们可以提高诊断的准确性、可靠性和效率。

随着新技术的发展和应用,诊断学将持续进步,为医学领域带来更多的机遇和挑战。

总结:本教案深入探讨了诊断学的基础知识和概念,涵盖了诊断学的来源、分类和方法,误差和改进,前沿技术和趋势等方面。

诊断学基础教案

诊断学基础教案

诊断学基础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诊断学的基本概念和分类;2.掌握常见的体格检查方法;3.掌握常见的实验室检查方法;4.了解常见的影像学检查方法。

二、教学内容1.诊断学的基本概念和分类(1)定义:指通过收集病史、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检查等手段,对疾病进行判断和诊断的一门医学科目。

(2)分类:临床诊断和实验室诊断。

2.体格检查方法(1)一般观察:包括面色、神态、营养状况等方面。

(2)生命体征测量:包括体温、脉搏、呼吸等方面。

(3)头颈部检查:包括眼部、耳鼻喉等方面。

(4)胸部检查:包括心脏听诊、肺部听诊等方面。

(5)腹部检查:包括肝脾触及、肠鸣音等方面。

(6)四肢关节运动功能测试。

3.实验室检查方法(1)血液学检查:包括血常规、生化指标等方面。

(2)尿液检查:包括尿常规、尿蛋白等方面。

(3)粪便检查:包括隐血、寄生虫等方面。

(4)病原学检查:包括细菌、病毒、真菌等方面。

4.影像学检查方法(1)X线检查:包括胸部、骨骼等方面。

(2)CT检查:包括头颅、胸腹部等方面。

(3)MRI检查:包括头颅、脊柱等方面。

(4)超声波检查:包括肝胆、心脏等方面。

三、教学方法1.讲授法2.示范法3.讨论法四、教学过程1.课前预习请学生预习本节课的基本概念和分类,了解体格检查方法,实验室检查方法和影像学检查方法。

2.课堂讲授在课堂上,老师可以通过PPT展示的方式,向学生介绍诊断学的基本概念和分类。

然后,详细讲解体格检查方法,实验室检查方法和影像学检查方法。

在讲解过程中,可以结合具体的病例进行讲解,使学生更好地理解。

3.示范演练老师可以邀请一些学生到前面进行示范演练,让其他学生对其进行观察和评价。

通过示范演练,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体格检查方法。

4.小组讨论老师可以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在小组内讨论如何进行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检查。

通过小组讨论,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这些方法。

五、教学评估1.课堂测试:出一些选择题或简答题来测试学生对本节课内容的掌握情况。

《临床医学概要》课程标准

《临床医学概要》课程标准

《临床医学概要》课程标准课程编号:G4000023 适用专业:药学培养层次:三年制大专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课修课方式:必修教学时数:72总学分数:4一、课程定位和设计思路(一)课程定位1.课程简介:《临床医学概论》是药学专业基础课程,是一门从整体出发,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临床医学综合性课程,本课程涵盖诊断学、内科、外科、妇产科、儿科、传染病等学科,它简明介绍临床各学科的常见病和多发病的病因、发病机理、临床表现、诊断、治疗原则及药物在疾病防治中的作用,常见药物的毒性反应和解救方法,重点介绍临床与药物治疗的关系,并适当介绍临床医药领域的新进展,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药学等非临床医学专业的学生在结合本专业特点的基础上,能够掌握一定的医学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在全面了解临床医学各种疾病的概述和诊治的过程中,去发现临床的需求,去思考解决的途径和方法,为药学和医学的交叉渗透提供结合本专业的各种信息及其相关知识,从而为今后的专业学习、工作奠定基础,拓宽思路,相互促进,形成良性互动。

2.课程性质:《临床医学概论》是一门研究诊断学基础及临床各科常见疾病的学科。

本课程论述了诊断疾病的基础理论,基本技能,诊断思维:临床常见急症、传染病、内、外、妇、儿等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诊断与鉴别诊断、治疗原则和预防方法。

在教授课程过程中将重点讲述药物在预防、治疗、诊断疾病中的重要作用。

使学生了解药物与临床之间不可分割的关系,掌握合理用药的基本知识、重要原则及其重大意义。

3.在课程体系中的地位:专业基础4.课程作用:使学生了解药物与临床之间不可分割的关系,掌握合理用药的基本知识、重要原则及其重大意义。

(二)设计思路1.课程设计理念临床医学是研究诊断和防治疾病的学科群,在现代医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其内容十分丰富,领域宽广、涉及诸多学科。

本课程在内容上以人体各器官系统为中心,以内科学知识为基础,结合临床各学科(包括内、外、妇、儿、传染病和肿瘤等)组织编写。

临床医学疾病概要教案

临床医学疾病概要教案

临床医学疾病概要教案教案标题:临床医学疾病概要教案教案目标:1. 了解临床医学中常见的疾病概要,包括其定义、病因、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方法。

2. 培养学生对临床医学疾病的综合理解和分析能力。

3. 提高学生对临床医学疾病的认知水平,为将来的医学实践做好准备。

教学内容:1. 引言a. 介绍临床医学疾病概要的重要性和学习目标。

b. 激发学生对临床医学疾病的兴趣和好奇心。

2. 疾病分类与定义a. 介绍常见的疾病分类系统,如传染病、非传染病、遗传病等。

b. 解释每个分类的定义和范畴。

3. 病因与发病机制a. 探讨常见疾病的病因,如感染、遗传、环境因素等。

b. 分析不同疾病的发病机制,如病毒感染、细胞变异等。

4. 临床表现与诊断a. 介绍不同疾病的临床表现,如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等。

b. 讨论临床医学中常用的诊断方法,如病史采集、体格检查、影像学等。

5. 治疗方法与预防措施a. 简要介绍不同疾病的治疗方法,如药物治疗、手术治疗等。

b. 强调预防措施的重要性,如疫苗接种、健康生活方式等。

6. 案例分析与讨论a. 提供几个典型疾病的案例,引导学生分析疾病概要。

b. 鼓励学生在小组或全班讨论中分享自己的观点和解决方案。

教学方法:1. 授课法:通过讲解和演示,向学生介绍疾病概要的基本知识。

2. 讨论法:引导学生参与案例分析和讨论,促进思维和交流。

3. 小组活动:鼓励学生在小组中合作,共同解决问题和分享经验。

评估方式:1. 课堂互动: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包括提问、回答问题和参与讨论的积极程度。

2. 个人作业:布置相关的个人作业,如疾病概要的总结、案例分析等。

3. 小组项目: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完成一个疾病概要的项目展示,包括疾病的病因、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等方面的内容。

教学资源:1. 教科书和参考书籍:提供学生查阅和深入学习的资料。

2. 多媒体设备:展示相关疾病的图片、视频和实验室检查结果等。

3. 网络资源:引导学生使用互联网查找相关的疾病信息和研究成果。

诊断学基础课教学计划

诊断学基础课教学计划

诊断学基础课教学计划
一、课程概述
诊断学基础课是医学生学习诊断学的必修基础课程。

本课程内容以临床医学补充配套理论为主线,辅以临床案例,帮助学生掌握诊断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培养临床问题诊断的思路和能力。

二、教学目標
1. 了解诊断学基本概念及其在临床工作中的意义。

2. 掌握常见病的诊断方法和技巧。

3. 能够分析临床资料,总结病情,并给出临床诊断。

4. 培养系统性思维能力,养成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学习方法。

三、教学内容
1. 诊断学简介
2. 病史资料分析
3. 体格检查方法与能力
4. 常见实验室检查在诊断中的应用
5. 常见主要临床病类诊断方法
6. 临床推理与决策分析
7. 典型病例分析和讨论
四、教学方法
1. 理论讲座
2. 范式病例学习
3. 小组模拟诊疗
4. 课后复习与随堂测试
5. 分组医案分析
6. 医学文献阅读
以上就是一个以"诊断学基础课教学计划"为标题的范例内容。

《诊断学基础》计划教案

《诊断学基础》计划教案

《诊断学基础》计划教案第一章:绪论1.1 教学目标了解诊断学的定义、目的和重要性熟悉诊断学的基本原则和步骤掌握病史采集和体格检查的基本技巧1.2 教学内容诊断学的定义和目的诊断学的基本原则和步骤病史采集的重要性和方法体格检查的程序和技巧1.3 教学方法讲授法:介绍诊断学的定义、目的和重要性,解释基本原则和步骤示范法:演示病史采集和体格检查的技巧练习法:学生分组练习病史采集和体格检查1.4 教学评估课堂提问:检查学生对诊断学定义和目的的理解示范评估:评估学生病史采集和体格检查的技巧第二章:病史采集2.1 教学目标掌握病史采集的基本方法和技巧了解病史的内容和重点熟悉常见疾病的病史特点2.2 教学内容病史采集的方法和技巧病史的内容和重点常见疾病的病史特点2.3 教学方法讲授法:介绍病史采集的方法和技巧,解释病史的内容和重点案例分析法:分析常见疾病的病史特点角色扮演法:学生分组进行角色扮演,练习病史采集2.4 教学评估课堂提问:检查学生对病史采集方法和技巧的理解案例分析:评估学生对常见疾病病史特点的掌握第三章:体格检查3.1 教学目标掌握体格检查的基本程序和技巧熟悉常用体检项目和正常值范围了解常见疾病的体格检查特点3.2 教学内容体格检查的基本程序和技巧常用体检项目和正常值范围常见疾病的体格检查特点3.3 教学方法讲授法:介绍体格检查的基本程序和技巧,解释常用体检项目和正常值范围示范法:演示常见疾病的体格检查特点练习法:学生分组练习体格检查3.4 教学评估课堂提问:检查学生对体格检查基本程序和技巧的理解示范评估:评估学生对常见疾病体格检查特点的掌握第四章:实验室检查4.1 教学目标熟悉常用实验室检查的方法和意义掌握常用实验室检查的正常值范围和临床应用了解常见疾病的实验室检查特点4.2 教学内容常用实验室检查的方法和意义常用实验室检查的正常值范围和临床应用常见疾病的实验室检查特点4.3 教学方法讲授法:介绍常用实验室检查的方法和意义,解释正常值范围和临床应用案例分析法:分析常见疾病的实验室检查特点实验室实践:学生进行实验室检查的实践操作4.4 教学评估课堂提问:检查学生对常用实验室检查方法和意义的理解实验室实践评估:评估学生对实验室检查操作的熟练程度第五章:影像学检查5.1 教学目标熟悉常用影像学检查的方法和意义掌握常用影像学检查的正常值范围和临床应用了解常见疾病的影像学检查特点5.2 教学内容常用影像学检查的方法和意义常用影像学检查的正常值范围和临床应用常见疾病的影像学检查特点5.3 教学方法讲授法:介绍常用影像学检查的方法和意义,解释正常值范围和临床应用案例分析法:分析常见疾病的影像学检查特点影像学实验室实践:学生进行影像学检查的实践操作5.4 教学评估课堂提问:检查学生对常用影像学检查方法和意义的理解影像学实验室实践评估:评估学生对影像学检查操作的熟练程度第六章:问诊技巧6.1 教学目标掌握有效的问诊方法和技巧了解问诊的重要性和目的熟悉常见疾病的问诊要点6.2 教学内容问诊的方法和技巧问诊的重要性和目的常见疾病的问诊要点6.3 教学方法讲授法:介绍问诊的方法和技巧,解释问诊的重要性和目的角色扮演法:学生分组进行角色扮演,练习问诊技巧案例分析法:分析常见疾病的问诊要点6.4 教学评估课堂提问:检查学生对问诊方法和技巧的理解角色扮演评估:评估学生对问诊技巧的掌握程度第七章:临床常见症状的诊断思路7.1 教学目标掌握临床常见症状的诊断思路和方法了解常见症状的临床表现和特点熟悉常见疾病的临床症状7.2 教学内容临床常见症状的诊断思路和方法常见症状的临床表现和特点常见疾病的临床症状7.3 教学方法讲授法:介绍临床常见症状的诊断思路和方法,解释常见症状的临床表现和特点案例分析法:分析常见疾病的临床症状小组讨论法:学生分组讨论,提出诊断思路和方法7.4 教学评估课堂提问:检查学生对临床常见症状的诊断思路和方法的理解案例分析评估:评估学生对常见疾病的临床症状的掌握程度第八章:诊断学的临床应用8.1 教学目标了解诊断学在临床实践中的应用和重要性熟悉常见疾病的诊断流程和方法掌握临床诊断的基本原则和技巧8.2 教学内容诊断学在临床实践中的应用和重要性常见疾病的诊断流程和方法临床诊断的基本原则和技巧8.3 教学方法讲授法:介绍诊断学在临床实践中的应用和重要性,解释常见疾病的诊断流程和方法临床案例分析法:分析临床诊断的基本原则和技巧小组讨论法:学生分组讨论,提出临床诊断的方法和技巧8.4 教学评估课堂提问:检查学生对诊断学在临床实践中的应用和重要性的理解临床案例分析评估:评估学生对临床诊断的基本原则和技巧的掌握程度第九章:临床病例分析9.1 教学目标培养学生分析临床病例的能力加深对常见疾病的认识和理解提高临床诊断和鉴别诊断的能力9.2 教学内容临床病例的分析方法和步骤常见疾病的临床表现和诊断要点临床诊断和鉴别诊断的技巧9.3 教学方法讲授法:介绍临床病例的分析方法和步骤,解释常见疾病的临床表现和诊断要点案例讨论法:学生分组讨论临床病例,提出诊断和鉴别诊断的方案角色扮演法: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模拟临床诊断的过程9.4 教学评估课堂提问:检查学生对临床病例分析方法和步骤的理解案例讨论评估:评估学生对临床病例分析和鉴别诊断的掌握程度第十章:临床实践与实习指导10.1 教学目标培养学生将理论知识应用于临床实践的能力加深对临床诊断学的理解和掌握提高临床实习的效果和质量10.2 教学内容临床实践的注意事项和方法临床实习的安排和指导临床诊断学的实际应用和技巧10.3 教学方法讲授法:介绍临床实践的注意事项和方法,解释临床实习的安排和指导临床示范法:教师进行临床示范,展示临床诊断学的实际应用和技巧学生实习评估法:学生进行临床实习,教师进行评估和指导10.4 教学评估临床实践评估:评估学生在临床实践中的表现和应用能力实习报告评估:评估学生临床实习报告的质量和深度教师反馈评估:评估教师对学生的反馈和指导效果重点和难点解析1. 病史采集和体格检查的基本技巧:这是诊断学的基础,对于学生来说,理解和掌握正确的病史采集和体格检查技巧是至关重要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病理性增多见于频繁呕吐、出汗过多、大面积烧伤、血液浓缩,慢性肺心病、肺气肿、高原病、肿瘤以及真性红细胞增多症等。
(3)病理性减少①红细胞生成减少,见于白血病等病;②破坏增多,见于急性大出血、严重的组织损伤及血细胞的破坏等;③合成障碍,见于缺铁、维生素B12的缺乏等。
4.血红蛋白
【正常参考范围】男性120~160g/L,女性110~150g/L,新生儿170~200g/L
四、心电图检查
1.心电图导联
2.心电图各波、段、间期的命名
3.正常心电图波形特点和正常值
五、内镜检查
课后小结:
参考资料及教具:
参考资料:1、唐省三郭毅主编临床医学概要(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8
教具:教材、多媒体、板图、模型
月日
月日
月日
月日
月日
月日
月来等与上课无关的东西收起来,考勤。
【导入课程】
第四节 常用医学检验指标及其临床意义
第3节体格检查
(一)血常规检查
1.白细胞计数
【正常参考范围】成人(4.0~10.0)×109/L,儿童(5.0~12.0)×109/L,新生儿(15.0~20.0)×109/L。
【临床意义】其增减的临床意义基本上同红细胞计数,但血红蛋白能更好地反映贫血的程度。贫血按严重程度可分为:极重度贫血Hb<30g/L;重度贫血,Hb在31~60g/L;中度贫血,Hb在>61~90g/L;轻度贫血,Hb在>90g/L与低于正常参考的下限之间。
5.血小板计数
【正常参考范围】(100~300)×109/L
(三)隐血试验:如果上消化道出血量少于100毫升时,肉眼及镜检不能发现粪便内的血液,此时应借助隐血试验以助诊断。健康人在忌食动物血和绿叶菜时,隐血试验为阴性(-),若忌食上述食物仍持续阳性(+),提示消化道慢性出血。
四、肝功能检查
1.谷丙转氨酶(ALT):0~40μ/L;2.谷草转氨酶(AST):0~40μ/L;3.碱性磷酸酶(ALP):30-90u/L;4.谷氨酰转肽酶(GGT):小于40单位;5.总蛋白(TP):60-80克/L;白蛋白(A):40-55克/L;球蛋白(G):20-30克/L;白蛋白(A)/球蛋白(G):1.5-2.5:1;6.总胆红素:1.71-17.1μmol/L(1-10mg/L);间接胆红素1.7-13.7μmol/L;直接胆红素:1.71-7μmol/L(1-4mg/L);7.甲胎蛋白(AFP):主要在胎儿肝中合成,分子量6.9万,在胎儿13周AFP占血浆蛋白总量的1/3。在妊娠30周达最高峰,以后逐渐下降,出生时血浆中浓度为高峰期的1%左右,约40mg/L,在周岁时接近成人水平(低于30μmg/L)。
5、蛋白 ,正常范围:阴性;糖 ,正常范围:阴性;酮体 ,正常范围:阴性;尿胆原 ,<10mg/L(定量);胆红素 ,正常范围:阴性。
三、粪常规检查
(一)一般性状:正常为黄色软便。
颜色异常有以下几种情况:
1.黑色或柏油样:见于上消化道出血,如溃疡病出血、食道静脉曲张破裂、消化道肿瘤等。如服铁剂、铋剂或进食动物血及肝脏后粪便也可呈黑色。
6.米泔样便:常见于重症霍乱、副霍乱患者。
7.细条样便:常见于直肠癌。
(二)显微镜检查:正常为阴性(-)
异常情况有以下几种:
1.发现红细胞(RBC):见于下消化道出血、肠道炎症、肠结核、结肠肿瘤等。
2.发现白细胞(WBC)或脓细胞:见于肠道炎症,其数量多少一般可反映肠道炎症的程度。
3.发现寄生虫卵:见于肠道寄生虫病。
2.白细胞分类计数
3.红细胞计数
【正常参考范围】新生儿:(6.0~7.0)×1012/L,婴儿:(5.2~7.0)×1012/L
,儿童:(4.2~5.2)×1012/L,成人男:(4.0~5.5)×1012/L,成人女:(3.5~5.0)×1012/L。
【临床意义】
(1)生理性变化 ①增多见于精神因素(冲动、兴奋、恐惧、冷水浴刺激,均可使肾上腺素分泌增多导致)、红细胞代偿性增生(气压低,缺氧刺激;长期多次献血)。②减少见于妊娠、6个月~2岁婴幼儿生长发育迅速,造血原料相对不足、某些老年人造血功能减退。
【临床意义】
(1)血小板计数增高见于急性大失血和溶血后急性感染;真性红细胞增多症、出血性血小板增多症、多发性骨髓瘤、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及某些恶性肿瘤的早期等。
(2)血小板计数减低①骨髓造血功能受损,如再生障碍性贫血,急性白血病;②血小板破坏过多,如脾功能亢进;③血小板消耗过多,如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等。
2.白陶土色:见于胆道完全梗阻时或服钡餐造影后。
3.果酱色:见于阿米巴痢疾或肠套叠时。
4.红色:见于下消化道出血,如痔疮、肛裂、肠息肉、结肠癌、放射性结肠炎等,或服用番茄、红辣椒、扑蛲灵、酚酞、保泰松、利福平、阿司匹林后。
5.绿色:因肠管蠕动过快,胆绿素在肠内尚未转变为粪胆素所致,多见于婴幼儿急性腹泻及空肠弯曲菌肠炎。
黄山职业技术学院教案
第4次课
授课课题
第2章诊断学基础知识
第4节常用医学检验指标及其临床意义
第5节医学影像及器械检查
授课时数
2
课型
理论课
教学方法
讲授
教学目的
1 、熟悉常用医学检验指标及其临床意义;
2 、熟悉医学影像及器械检查;
重点
常用医学检验指标及其临床意义
难点
常用医学检验指标及其临床意义
授课班级
授课日期
五、肾功能检查
1.血清尿素氮 2.血肌酐
六、血生化检查
1.淀粉酶 2.肌酸激酶 3.血尿酸
七、血糖与血脂代谢检查
八、乙型病毒性肝炎血清免疫学检查
第五节 医学影像及器械检查
一、X线检查
(一)传统X线检查:透视、摄影、造影检查
(二)计算机X线成像检查
(三)电子计算机体层扫描检查
二、磁共振检查
三、超声成像
6.红细胞沉降率
二、尿常规检查
1、尿液颜色 ,正常范围:淡黄色。
2、尿透明度 ,正常范围:清 .
3、尿酸碱度(尿pH值) ,正常范围:6.5 .
4、红细胞正常范围:男:0,女:0-2(高倍视野);白细胞正常范围: 男:0-3,女:0-5(高倍视野);颗粒管型 ,正常范围:无;透明管型,正常范围:无或偶见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