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醚的发现
发明创造的事例

发明创造的事例事例一:鲁班发明创造的故事鲁班,姓公输,名般。
又称公输子、公输盘、班输、鲁般。
鲁国人(都城山东曲阜,故里山东滕州),“般”和“班”同音,古时通用,故人们常称他为鲁班。
大约生于周敬王十三年(公元前52019年),卒于周贞定王二十五年(公元前444年),生活在春秋末期到战国初期,出身于世代工匠的家庭,从小就跟随家里人参加过许多土木建筑工程劳动,逐渐掌握了生产劳动的技能,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
鲁班是我国古代的一位出色的发明家,两千多年以来,他的名字和有关他的故事,一直在广大人民群众中流传。
我国的土木工匠们都尊称他为祖师。
锯和刨今天,木工师傅们用的手工工具,如锯、钻、刨子、铲子、曲尺。
划线用的墨斗,据传说都是鲁班发明的。
而每一件工具的发明,都是鲁班在生产实践中,经过反复试验,研究出来的。
就拿锯的发明来说吧。
有一次,国王命令鲁班在十五天内伐出三百根梁柱,用来修一座大宫殿。
于是,鲁班带着徒弟们上山了。
他们起早贪黑,挥起斧头,一连砍了十天,一个个累得精疲力尽,结果只砍了一百来棵大树。
这时,砖瓦石料都已备齐,国王选定动工的黄道吉日也快到期了。
如果动工时木料准备不齐,是要处死刑的。
怎么办呢?晚上,鲁班躺在床上翻来复去地睡不着。
他爬起来,深一脚浅一脚地向山上走去。
抬头望望,启明星向他眨着眼睛,天快亮了。
突然,鲁班觉得手被什么东西划了一下,抬手一看,长满老茧的手划出一道口子,渗出了血珠。
他仔细地在周围观察,原来是丝茅草划的。
鲁班很惊奇,他摘了一片草叶,发现草叶边缘长着许多锋利的细齿。
一转身,他又看见一只大蝗虫正张着两个大板牙,很快地吃着草叶。
鲁班捉了个蝗虫一看,它的板牙上也有利齿。
看看丝茅草的叶子,再看看蝗虫的大板牙,他心里豁然开朗。
他用毛竹做了一条竹片,上面刻了很多象丝茅草叶和蝗虫板开那样的锯齿。
用它去拉树,只几下,树皮就破了,再一用力,树干出了一道深沟。
可是,时间一长,竹片上的锯齿不是纯了,就是断了。
高级卫生专业资格正高副高麻醉学专业资格(正高副高)模拟题2021年(52)_真题-无答案

高级卫生专业资格(正高副高)麻醉学专业资格(正高副高)模拟题2021年(52)(总分84.XX01,考试时间120分钟)多项选择题1. 患者男,38岁。
因“体检发现甲状腺肿物”入院。
既往高血压病史5年,血压最高210/110mmHg,现口服硝苯地平、卡托普利治疗,血压控制在140/85mmHg左右。
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病史4年,曾行软腭成形术,1年后复发,现已使用无创呼吸机治疗2年。
查体:BP145/90mmHg,HR80次/min,R20次/min,身高165cm,体重130kg。
患者在麻醉期间应注意的问题有(提示该患者术前查甲状腺B超示左侧甲状腺5cm×4cm结节,胸部X线片示气管向右偏移。
)A. 气管内插管困难可能B. 麻醉诱导前应行预充氧法C. 开放静脉应选择上肢静脉D. 应行有创动脉压监测E. 麻醉维持应用足量肌松剂防止气道压力过高F. 存在气管软化及拔管后气道梗阻可能2. 患者女,69岁,因“慢性胆囊炎,胆石症”入院。
既往有高血压、冠心病(心绞痛)病史10年,近1年内没有发作心绞痛。
预防及处理上述反应的措施是A. 术前肌内注射阿托品B. 不牵拉胆囊C. 局部麻醉药封闭胆囊三角区神经D. 静脉注射异丙肾上腺素E. 静脉注射利多卡因F. 加深麻醉G. 立即停止手术H. 减浅麻醉3. 患者女,56岁,因“反复高热2个月”来诊。
诊断为膈下脓肿。
禁食近1个月,全身明显消耗。
拟急诊剖腹探查。
适宜的麻醉方法是A. 气管内插管全身麻醉B. 局部麻醉C. 硬膜外麻醉D. 腰麻E. 静吸复合全身麻醉F. 吸入麻醉4. 患者女,69岁,因“慢性胆囊炎,胆石症”入院。
既往有高血压、冠心病(心绞痛)病史10年,近1年内没有发作心绞痛。
下列处理措施较恰当的是(提示ECG:心房颤动,心律不齐,心室率平均为116次/min,ST段下移≤0.075mV,心肌供血不足。
)A. 立即手术B. 推迟手术C. 改善心功能D. 控制心室率低于100次/minE. 进一步进行心脏B超检查F. 输血G. 输清蛋白H. 抗感染5. 患者女,56岁,因“反复高热2个月”来诊。
乙醚中毒科普宣传课件

如何处理乙醚中毒?
心理支持
中毒后可能出现心理创伤,需提供心理支持和辅 导。
帮助患者及其家属了解病情,减轻心理负担。
谢谢观看
常见来源
乙醚主要用于医疗麻醉、实验室以及某些工业应 用中。
长期或大量接触可能导致中毒,尤其是在通风不 良的环境中。
什么是乙醚中毒?
危害
乙醚中毒可引起神经系统损伤、呼吸抑制等严重 后果。
严重时可能导致昏迷或死亡,需引起高度警惕。
谁容易受到乙醚中毒?
谁容易受到乙醚中毒?
高风险人群
实验室工作人员、医疗人员及长期接触乙醚的工 人。
对员工进行乙醚使用与安全知识的培训。
增强安全意识,及时识别和处理潜在风险。
如何处理乙醚中毒?
如何处理乙醚中毒?
就医流程
患者需立即就医,医生会根据症状进行相应的治 疗。
包括补充氧气、监测生命体征等。
如何处理乙醚中毒?
后续观察
治疗后需对患者进行观察,以确保没有后遗症。
对中毒程度不同的患者,恢复时间可能不同。
何时发现乙醚中毒、呕吐、意 识模糊等。
严重情况下可出现呼吸困难和昏迷,需立即就医 。
何时发现乙醚中毒?
检测方法
可以通过临床症状和医学检测来确诊乙醚中毒。
血液和尿液检查可帮助确认乙醚的存在。
何时发现乙醚中毒?
急救措施
如发现中毒症状,应立即将患者移至通风良好的 地方,并寻求医疗帮助。
乙醚中毒科普宣传
演讲人:
目录
1. 什么是乙醚中毒? 2. 谁容易受到乙醚中毒? 3. 何时发现乙醚中毒? 4. 何以预防乙醚中毒? 5. 如何处理乙醚中毒?
什么是乙醚中毒?
什么是乙醚中毒?
定义
中国女药学家屠呦呦获诺奖

中国女药学家屠呦呦获诺奖瑞典卡罗琳医学院2015年10月5日在斯德哥尔摩宣布,将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中国女药学家屠呦呦,以及另外两名科学家威廉?坎贝尔和大村智,以此表彰他们在寄生虫疾病治疗研究方面取得的成就。
这是中国科学家因为在中国本土进行的科学研究而首次获诺贝尔科学奖,是中国医学界迄今为止所获得的最高奖项,也是中医药成果所获得的最高奖项。
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评选委员会主席齐拉特说:“中国女科学家屠呦呦从中药中分离出青蒿素应用于疟疾治疗,这表明中国传统的中草药也能给科学家们带来新的启发。
”获奖后,85岁的屠呦呦表示:“这不是我一个人的荣誉,是中国全体科学家的荣誉。
”这个战胜了疟疾的老人说自己已经“老化了”,对名利看得很淡:“我是搞医药卫生的,就为了人类健康服务,最后药做出来了,就是一件挺欣慰的事。
”看淡名利的屠呦呦注解科学精神诸多的第一,使得国人欣喜若狂,反而屠呦呦本人显得颇为淡然。
在其看来,获奖与否并不重要,关键在于自己的研究成果惠及了更多人,让百万人的生命得以被挽救。
这是一种无法抹杀的历史事实,也是对自己的最大认可。
科学成果的获得来之不易,在科学的山峰上,最终成功登高者往往只是少数。
尽管很多人行于半途就抱恨终天,但其亦给了后人继续向上的台阶。
所以科研工作者要有一颗淡定坦然之心,要有一种无私奉献的情怀。
拥有这种品质与情怀者,最终必然会获得成功,老一辈的科学家无不如此。
如钱学森、钱三强、李政道、袁隆平等,他们身上体现出了科学家最应有的基本素养,那便是淡看名利、潜心研究与长期坚持。
因没有博士学位、留洋背景和院士头衔,屠呦呦曾被戏称为“三无”科学家,这似乎具有某种讽刺意味。
的确,在商业的裹挟之下,国内的许多科研项目都成了圈钱的道具,科学家也成了“另类商人”,科研经费投入得越来越多,然而有建树的成果却越来越少。
取得超越前人的研究成果固然令人欣喜,然而保持科研工作者的职业风范才更值得尊重。
优秀共产党员事迹——屠呦呦

呦呦鹿鸣,食野之蒿荣誉2015年10月5日北京时间17时30分,瑞典卡罗琳医学院在斯德哥尔摩宣布将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中国女药学家屠呦呦,以及另外两名科学家威廉·坎贝尔和大村智,表彰他们在寄生虫疾病治疗研究方面取得的成就。
生平1930年底,屠呦呦出生在浙江宁波。
她是家里5个孩子中惟一的女孩。
作为一名生药专业学生,屠呦呦考入北大医学院时就和植物等天然药物的研发应用结下不解之缘。
1955年进入中医研究院(现为中国中医科学院),除参加过为期两年半的“西医离职学习中医班”,她几乎没有长时间离开过东直门附近的那座小楼。
1969年,屠呦呦所在的中医研究院接到了一个“中草药抗疟”的研发任务,那是一个不小的军事计划的一部分,代号523。
39岁的屠呦呦临危受命,开始征服疟疾的艰难历程。
从1969年1月开始,历经380多次实验、190多个样品、2000多张卡片,屠呦呦和课题组以鼠疟原虫为模型,发现青蒿提取物对鼠疟原虫的抑制率可达68%。
但是,后续的实验结果显示,青蒿提取物对鼠疟原虫的抑制率只有12%—40%。
屠呦呦分析,抑制率上不去的原因,可能是提取物中有效成分浓度过低。
为什么在实验室里青蒿提取物不能很有效地抑制疟疾呢?是提取方法有问题,还是做实验的老鼠有问题?屠呦呦心有不甘,她重新把古代文献搬了出来,细细翻查。
有一天,东晋葛洪《肘后备急方》中的几句话吸引了屠呦呦的目光:“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
”为什么这和中药常用的煎熬法不同?原来里面用的是青蒿鲜汁!“温度!这两者的差别是温度!很有可能在高温的情况下,青蒿的有效成分就被破坏掉了。
如此说来,以前进行实验的方法都错了。
”屠呦呦立即改用沸点较低的乙醚进行实验,终于发现了青蒿素。
从12%到100%,用乙醚提取青蒿素,这个看似极为简单的提取过程,却弥足珍贵。
那一幕,屠呦呦记忆犹新:“太高兴了!千千万万人的生命得以挽救,这是最值得欣慰的事情。
屠呦呦的故事-历经艰难终发现青蒿素_

屠呦呦的故事:历经艰难终发现青蒿素青蒿素发现历程:用沸点只有34.6℃的乙醚代替水或酒精来提取青蒿1970年,课题组的主要精力还是开展对胡椒的深入研究,2—9月,先后送中国军事医学科学院测试胡椒等各种提取物和混合物样品120余个。
经效价测定,发现胡椒经分离提取后,不能提高效价;调节成分比例,虽能提高效价,但远不如氯喹。
1971年广州会议上,“523”中医中药工作只能上、不能下的目标被再次明确。
由此,屠呦呦课题组被充实到4人,“屠组长”的麾下,才算真正有了3个团队成员。
直至1971年9月初,筛选了100余种中药的水提物和醇提物样品200余个。
他们期盼着能有所收获,但结果令人失望——筛选过的中药里,对疟原虫的抑制率最高的也只有40%左右。
难道史书上记载不可信?难道实验方案不合理?难道在中医药这个宝库中就发掘不出宝来?一个氯喹不可超越,一个常山已到了尽头,真的就无路可走了吗?“重新埋下头去,看医书!”屠呦呦的执拗和坚持带动着大家。
从《神农本草经》到《圣济总录》再到《温病条辨》……厚厚的一摞医书被翻得书角微卷。
很长一段时间,青蒿这种不起眼的菊科植物,都不是最受关注的药物,直到有一天,屠呦呦决定:用沸点只有34.6℃的乙醚代替水或酒精来提取青蒿。
这抓住了问题的关键——温度正是青蒿素提取的关键。
青蒿在中国的应用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
关于青蒿入药,最早见于马王堆三号汉墓的帛书《五十二病方》,其后的《神农本草经》等典籍都有记载。
青蒿治疗疟疾则始于公元340年间的东晋葛洪所著的《肘后备急方》,之后宋《圣济总录》、元《丹溪心法》、明《普济方》等著作均有“青蒿汤”“青蒿丸”“青蒿散截疟”的记载。
明李时珍在《本草纲目》除收录了前人的经验外,还载有治疗疟疾寒热的实践,清《温病条辨》《本草备要》,以及民间也有青蒿治疗疟疾的应用。
在反复研读文献过程中,《肘后备急方》关于青蒿的描述给了屠呦呦新的启迪。
在各种传说中,这个场景往往被描述为:在某一天的凌晨或者深夜,阅读葛洪的《肘后备急方》时,屠呦呦被灵感击中——那本古方上说:“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
有关屠呦呦的事迹有关屠呦呦的勤奋作文

有关屠呦呦的事迹有关屠呦呦的勤奋作文10月5日,中国中医科学院研究员屠呦呦获得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一时间,各大新闻网站、朋友圈被这位85岁的老太太刷屏了。
外界热闹,她却出人意料地平静,青蒿素的发现,是中药集体发掘的成功范例,由此获奖是中国科学事业、中医中药走向世界的一个荣誉。
恭喜屠呦呦,恭喜中国!5日上午10时,瑞典卡罗琳医学院的诺贝尔大厅内,挤满了来自世界各国的记者。
11时30分,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评委会常务秘书乌尔班林达尔和3位评委进入诺贝尔大厅。
林达尔先后用瑞典语、英语宣布,将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一半授予中国药学家屠呦呦,另外一半授予爱尔兰科学家威廉坎贝尔和日本科学家大村智。
屠呦呦的获奖理由是有关疟疾新疗法的发现。
在林达尔宣布的同时,大屏幕上出现的照片和简介,让世界认识了这位来自中国的科学家照片中,屠呦呦戴着眼镜,嘴角微微带笑,简介中写着生于1930年,中国中医科学院,北京,中国。
接着,评委们介绍了获奖科学家的贡献:屠呦呦发现了青蒿素一种可以显著降低疟疾患者死亡率的药物。
在上世纪60年代末,常用治疗疟疾的药物通氯喹或奎宁已经失效,但疟疾患者却在持续增加。
本篇文章来自资料管理下载。
那时,中国的屠呦呦将目光转向了传统中草药学,并发现了植物青蒿中的提取物有疗效。
屠呦呦翻阅古典,找到提取的办法,并将该物质命名为青蒿素。
青蒿素代表了一种新型的抗疟载体,能够在疟疾寄生虫发展的早期就迅速杀死它们,因此在治疗严重疟疾方面产生了前所未有的疗效。
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评委让安德森在接受本报专访时表达了祝贺,恭喜屠呦呦,恭喜中国!这是诺贝尔医学奖历史上首次奖励寄生虫疾病的治疗领域。
因为这3位科学家的贡献,千百万人得到了对症治疗的药物,这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
屠呦呦是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首位中国得主,也是该奖项的第十二位女性得主。
因疟疾死亡的人每年可以达到两亿人,她以惊人的毅力发现青蒿素,是第一个证实青蒿素可以在动物体和人体内有效抵抗疟疾的科学家。
发明创造神话有哪些例子

发明创造神话有哪些例子【篇一:发明创造神话有哪些例子】中国古代神话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珍贵财富,本是文学作品,本是古老的神话与传说,但古人以他们超前的想像力,为后人的科学发明开拓了思路,以致一些在古人看来不可能实现的东西,经科学研究竟已成现实.今天,借“嫦娥”奔月之际,笔者介绍下我国古代神话传说在今天已被科学证明的例子,以此增添读者对古代文化的自豪感. 嫦娥奔月相传,远古时天上出现了十个太阳,直烤得大地冒烟,海水枯干,老百姓眼看无法再生活去. 这件事惊动了一个名叫后羿的英雄,他登上昆仑山顶,运足神力,拉开神弓,一气射下九个多余的太阳.后羿立下盖世神功,受到百姓的尊敬和爱戴,不少志士慕名前来投师学艺.奸诈刁钻、心术不正的蓬蒙也混了进来. 不久,后羿娶了个美丽善良的妻子,名叫嫦娥.后羿除传艺狩猎外,终日和妻子在一起,人们都羡慕这对郎才女貌的恩爱夫妻.一天,后羿到昆仑山访友求道,巧遇由此经过的王母娘娘,便向王母求得一包不死药.据说,服下此药,能即刻升天成仙. 然而,后羿舍不得撇下妻子,只好暂时把不死药交给嫦娥珍藏.嫦娥将药藏进梳妆台的百宝匣里, 不料被蓬蒙看到了. 三天后,后羿率众徒外出狩猎,心怀鬼胎的蓬蒙假装生病,留了下来.待后羿率众人走后不久,蓬蒙手持宝剑闯入内宅后院, 威逼嫦娥交出不死药.嫦娥知道自己不是蓬蒙的对手,危急之时她当机立断,转身打开百宝匣,拿出不死药一口吞了下去.嫦娥吞下药,身子立时飘离地面、冲出窗口,向天上飞去.由于嫦娥牵挂着丈夫,便飞落到离人间最近的月亮上成了仙. 这是人类第一个关于登上月亮的传说.及至1969 年,美国宇航员真正实现了人类的登月梦想.现在,奔月神话的故乡中国,也终于圆了这个梦.人杖翼行相传古代有灌头国,这个国家的人出行时,都在身上绑着翅膀, 速度极快.与敌国交战,他们在空中居高临下,所向披靡. 自从有了这个神话之后,几千年间人类为脱离地面做了种种尝试.直到现代飞机的发明,人类终于可以脱离地面.但真正与灌头国人相似的,是动力伞发明之后.动力伞又源于滑翔伞.滑翔伞起源于1984 年,是由法国一批热爱跳伞、滑翔翼的飞行人员发明的.居住在阿尔卑斯山脚下沙木尼小镇的法国登山家贝登,利用一顶方形降落伞从阿尔卑斯山上成功地飞降到山下.许多登山家们纷纷效仿,并对降落伞进行进一步的改进,将降落伞与滑翔翼的特点相结合,制造出了利用山坡地形起飞,能够在空中自由翱翔的滑翔伞.如今,动力伞除了广泛应用于民用范围之内外,许多国家的军队组建了动力伞部队,主要用于侦察与偷袭,小小的动力伞下,人就像长了翅膀一样,真的如灌头国人杖翼而行了. 精卫填海太阳神炎帝有一个小女儿,名叫女娃,炎帝不在家时,女娃便独自玩耍,她非常想让父亲带她出去,到东海太阳升起的地方去看一看.可是父亲忙于公事,总是不带她去.这一天,女娃便一个人驾着一只小船向东海太阳升起的地方划去.不幸的是,海上起了风暴,像山一样的海浪把小船打翻了,女娃被无情的大海吞没了,永远回不来了.女娃死了,她的精魂化作了一只小鸟,花脑袋,白嘴壳,红脚爪,发出“精卫、精卫”的悲鸣,所以,人们又叫此鸟为“精卫”精.卫痛恨无情的大海夺去了自己年轻的生命,她要报仇雪恨.因此,她一刻不停地从她住的发鸠山上衔了一粒小石子,或是一段小树枝,展翅高飞,一直飞到东海.她在波涛汹涌的海面上回翔阒,悲鸣着, 把石子树枝投下去,想把大海填平. 在古代科技不发达时期,人们把填海当成不可思议的事情,只是赞扬精卫这种精神.现代科技水平提高后, 填海已不是什么难事.如香港就主要依赖填海来扩展土地.香港山多平地少,逼使香港政府以移山填海方式扩展土地.截至2002 年,香港的填海土地已超过67 平方公里,占香港总面积超过 6.5%. 像日本、英国等许多岛国都靠填海来扩充陆地面积,填海已不是神话. 千里眼顺风耳很久很久以前,有一对兄妹,他们各自身怀特殊的能力. 哥哥有着一对千里眼,能够看到极远方的微小事物;妹妹有着一对顺风耳,能够听到极其细小的声音. 他们从小一起长大,一起快乐,一起悲伤. 哥哥眺望千里外的遥远国度对着妹妹述说着那里各种千奇百怪的事物;妹妹聆听微风传来的讯息对着哥哥吟唱着远方教堂传来的天使般的歌声. 这是一个很哀伤的爱情故事.但是古人的想像力是惊人的,他们实际上预言了人类可以看到很远很远的物体,可以听到很远很远地方的声音!1887 年,德国科学家赫兹发现了电磁回射原理,这是雷达发明的理论基础.1935 年,英国科学家瓦特发明了一种既能发射无线电波又能回收电波的装置,这就是人类历史上第一台真正意义的雷达.雷达就像千里眼顺风耳一样,将人类的视线与听觉范围延伸了许多,现在的预警飞机,更是将这一功能提高到了几千公里之外.【篇二:发明创造神话有哪些例子】发明创造事例范文一:发明创造的故事高跟鞋15 世纪的一位威尼斯商人经常要出门做生意,又担心妻子会外出风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发现麻醉剂乙醚的故事
远在19世纪早期,出生于美国麻萨诸塞州的威廉·莫顿(William Thomas Green Morton, 1819-1868),是一位乡村农民兼小商店主的儿子。
他在巴尔的摩牙科学院学习后,曾短期与韦尔斯(H. We11s,1815-1848)合作,以后自己在波士顿开业。
在1844年间,他刚结婚不久,经济桔据,终日梦想改革当时的假牙,来改善自己的经济状况。
但首先遇到的一个严重问题是,需要拔去原来的坏牙和牙根,有时还需把全部的牙都得拔去。
在当时还没有麻醉剂的情况下,拔去那么多牙,则病人疼痛难忍。
他曾看见不止一个病人,没有等把牙拔完,就愤怒地大踏步离开他的诊所,发誓不再登门。
有鉴于此,莫顿立志一定要找到一个无痛拔牙的方法。
他想,如果能找到这种方法,他就会成为波士顿最富有的牙医了。
但这在当时确实还是一个梦想。
他知道,几个世纪以来,人们为了寻找无痛外科手术方法,一直没有结果。
但他并不灰心,他试验用白兰地酒、香槟酒、阿片和催眠术,都无效,反倒引起病人很不舒服。
这时,他意识到,既然世界上最大的科学家还未能解决这个难题,他这个学牙科仅一年半的人,恐怕是无能为力的。
于是,他决定去求师请教。
正好离他位处不远,有一位有学识的医生,名叫查理·杰克森(Charles Thomas Jackson,1805一1880),他不仅懂医学,还是一位化学家、地质学家和旅行家。
莫顿想,这样一个人一定能教给他很多很多。
按当时的习惯,他就在杰克森的办公室注册,充当业余学生,在空闲的晚上与老师交谈并阅读老师的著作。
有一天晚上,莫顿向老师请教如何使拔牙无疼痛的问题,杰克森建议可试用乙醚,当时用此药治疗哮喘病。
第二天莫顿就去药房买了一瓶乙醚,在一个牙痛病人牙齿上涂抹后拔牙,有一定止痛效果,但作用时间很短,很快就气化了。
后来他想最好能改为吸入法以产生麻醉。
他先在乡间岳父家将这一方法试用于捉到的松鼠和兔子,但一个个都被乙醚熏死了。
这时他意识到,乙醚能致动物于死,那一定也能致人于死。
他害怕了,于是放弃了用乙醚麻醉的想法。
有一天,莫顿在麻州总医院观看一次外科手术,使他感慨极深。
那是1825年12月,著名外科医生约翰·瓦伦(John C,
warren)为一个病人截去一条腿。
在没有麻醉剂的条件下,除了给病人口中含上一根小木捧在疼痛难忍时用力咬木棒外,
只有医生快速地缩短手术时间。
莫顿亲眼看到这种惨痛状况,心中十分难受。
他想,人类是多么需要无痛手术呀!原来幻想的无痛拔牙方法,又重新回到他的脑子里来,他决定再试乙醚。
他翻阅药物学教科书,了解到乙醚有几种,如氯化乙醚和硫酸乙醚。
他回想自己把松鼠和兔子熏死,是否用错了乙醚?书上讲乙醚可产生昏迷,那么在昏迷和死亡之间是否存在尚未发现的另一种状态?他于是买了一瓶硫酸乙醚回家,趁他妻子没有注意,把爱犬引诱到后院,将蘸了乙醚的海绵捂住犬的口鼻使它吸入,几秒钟后,犬软弱无力了,躺下了,失去知觉了。
这时的犬不仅昏迷,而真是睡着了。
他拿开海绵,用力摇动,犬渐渐睁开眼,并站起来摇摆着走路,不久即恢复了原状。
这是他第一次得到的最满意的实验结果。
以后莫顿又在几个牙科病人身上试用吸入乙醚拔牙,也都收到或多或少的效果。
于是他决定在自己身上试验。
他先看手表,然后用手帕蘸上乙醚用鼻吸入,几秒钟后他便失去了知觉,当他醒过来后,再看表,已过了8分钟,真正是睡了8分钟,他很想拔自己一颗牙,但不可能。
此时可巧来了一个牙痛病人,要求他先催眠再拔牙。
莫顿说,他已找到更好的办法。
于是他用手帕加上乙醚使病人吸入,然后把坏牙拔除。
病人苏醒后,他故意向病人说:"你准备好,现在要拔牙了!"这时病人回答说:"我准备好了。
"莫顿笑着说:"我已经给你拔掉了!你看,这是你的牙。
病人这时从座椅上跳起来喊道?quot;不可能,我一点也没有感到痛呀,真了不起,哈利路亚!"这是1849年9月30日发生的一件无痛拔牙成功实例。
随着,莫顿决定找外科医生商量做大手术事,如果成功了,那就是最好的宣传。
他于是去找麻州总医院的瓦伦医师,把自己用乙醚实验的详细情况作了报告,瓦伦同意了他的请求,决定在2周后的一个上午举行。
这真是一场决定命运的战斗。
在手术前,莫顿又去请教了一位化学家并一同设计
了一个吸人乙醚的新装置,即用一个大口瓶,把蘸了乙醚的海绵放在瓶里,瓶口有活瓣可开关;
还准备了解毒剂。
在做手术的当日上午,莫顿和瓦伦医师都很紧张。
由于事前透出风声说这次手术与往常不
同,有新鲜事发生,所以许多学生(哈佛医学院学生)和观众都来了,使手术室看台上挤满了
人。
病人是一个年轻的油漆匠、要把颈上的一个肿瘤切除。
当莫顿把口具套在病人口鼻上开始
麻醉后,很快病人睡着了。
这时瓦伦医师开始手术,当切下去一刀后,瓦伦看了一下病人的脸,见病人并无异样,在睡眠中微笑着。
当把肿瘤切去,助手缝合伤口时,病人有些苏醒,莫顿问病人疼否?病人说:"疼?没有,有人抓我的脖子。
"随即又进入睡乡,手术即告完毕。
在全部手术期间,看台上的观众鸦雀无声,每个人都看到了眼前出现的这个奇迹,但没有一个人真的相信这是事实!手术完后,瓦伦医师对观众说:"先生们,这是真的,不骗你们。
"这时整个手术室内欢声雷动,大家向莫顿报以热烈的掌声,经久不息。
莫顿此时一句话也说不出,只是哺哺地表示感谢而已。
这是1849年10月16日。
正是在这个光辉的日子里,莫顿把人类经受手术痛苦的历史划分成为两个时代,这是他的不朽的业绩。
麻州总医院至今还妥善地保存着这一间手术厅,作为永久纪念,供人参观。
莫顿的表演成功后,很快被用于医学实践,这消息也很快传至欧洲。
在仅仅两个月后,英国著名的外科医师李斯顿(Robbert Liston)用乙醚在伦敦大学学院医院,成功地进行了一次无痛截下肢手术。
不幸的是,当莫顿试图申请这项发明权的专利,还可能获得一大笔奖金时,遇到了很多麻烦。
他的先前同事韦尔斯和曾经给予他建议和指导的化学家杰克森,都很嫉妒,竞相与他争夺专利和奖金,三人为此不和,各不相让。
韦尔斯因犯有严重伤害他人罪被捕入狱,于1848年自杀身亡。
杰克
森与莫顿争夺最烈,诉讼了20年,两败惧伤。
莫顿因身心交瘁,于1868年不名一文地死去,终年仅49岁。
杰克森也变得精神恍惚,陷于疯狂,死于1880年。
他的最后7年都是在精神病院度过的。
值得一提的是,在莫顿和杰克森的墓地里,都竖有纪念碑,都高傲地宣称:在为人类减轻痛苦中自己取得了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