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ETER HALL the city of theory 文献综述

合集下载

城市史研究中的都市——地区理论.doc

城市史研究中的都市——地区理论.doc

城市史研究中的都市——地区理论加拿大和美国虽然都是北美大陆的移民国家,但是,两国的发展有着各自不同的道路,对两国历史的解释也有着不同的理论和方法。

本世纪20、30年代,特纳的边疆主义理论在美国史学界非常盛行,人们不但用边疆主义来解释美国疆域不断扩大和国家形成的过程,也用开拓西部的精神做为美国的国家精神。

但是,边疆主义在加拿大的历史解释中从来也没有占过统治地位,与此相对照,都市—地区关系理论却极为深入人心,这一理论不但成为人们解释加拿大一般历史的理论,而且特别成为加拿大城市史学的重要理论。

人们用这一理论来解释加拿大国家的形成,而且用它来解释加拿大的经济、政治、社会和文化结构。

有人认为,正是由于这一理论的提出,使加拿大的城市史与美国的城市史区分开来,并由此开创了加拿大城市史的独立发展道路。

这一理论对加拿大的史学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影响了两代史学家,沿续了近半个世纪。

当前,虽然有人对这一理论提出批评,但是,却无法根本摆脱这一理论。

如加拿大著名史学家多纳尔德〃戴维斯就著文《“都市课题”与加拿大城市史写作》…1‟一文,激烈地批评这一理论。

他说,凯尔莱斯曾说特纳的理论在史学界太流行,太神化,因此有许多欺骗因素;现在,我们可以用同样的原则来驳斥凯尔莱斯的都市主义。

…2‟他认为,30多年来凯尔莱斯的理论几乎成为加拿大史学、地理学和城市史的指导理论。

他认为这太神化、太过分。

他详尽地列举了在凯尔莱斯前后提出相关各种理论的国内外史学家和他们的主要思想,力图证明这一理论的提出不是凯尔莱斯一个人的创造。

同时,随着史学的发展,城市化理论的提出,都市主义与城市化很难区分。

…3‟因此,他劝说人们现在要放弃这一理论。

究竟应该怎么看待这一理论,它是怎样提出的?其基本内容是什么?它目前的发展状况如何?应该怎样对它评价?本文试图从这几个方面做些初步探讨。

一加拿大国家的形成有其独自的特点,与美国相比有两点最大的不同:第一,它首先是法国的殖民地,自17世纪初开始,沿圣〃劳伦斯河建立起新法兰西文明;第二,加拿大不像美国那样通过革命,与英国抗衡,建立了独立的国家,而是由美国逃来的效忠派长期在加拿大政治生活中占统治地位,通过和平和渐进的方式慢慢地脱离英国的统治,建立了独立的国家,加拿大历史发展的这些特点,决定了它的历史学始终有着自己的解释模式和方法。

世界城市理论研究综述2

世界城市理论研究综述2

2007年6月第8卷 第2期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J un.2007Vol.8 No.2世界城市理论研究综述3郑伯红1,陈存友2(11中南大学土木建筑学院,湖南长沙 410075;21中南林业科技大学环境艺术设计学院,湖南长沙 410004)摘 要:从介绍国外世界城市研究的历史及背景入手,比较分析世界城市学说的主要观点,对若干代表性学派的研究范式之争进行述评,沿着理论演化的脉络,提出中国城市国际化理论模式。

关键词:世界城市;跨国公司;城市网络 系统的世界城市理论体系在我国尚未建立,许多城市都以各自发展的需要来理解世界城市,由此造成全国目前70多个城市定位为建成国际城市或世界城市的尴尬局面。

因此,清晰而全面地阐述国外有关世界城市理论,才能避免断章取义之弊端,便于沿着理论演化的主要脉络,探索中国城市国际化之路。

一、世界城市由来:国外研究历史与现状世界城市(world city ),又称为全球城市(global city )、国际城市(international city )。

作为学术用语,世界城市的概念,最早由西方城市和区域规划先驱哥底斯(Patrick G eddes )在1915年所著的《演化中的城市》一书中提出,并从经济和商业等两方面将“世界城市”描述为在世界商务中具有异乎寻常优势的那些城市。

1966年,著名英国城市规划专家霍尔(PeterHall )出版了他的著作“世界城市”(The world cities ),较为全面地描述了世界上主要的、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城市,从此拉开了现代世界城市研究的序幕。

此后,相关的研究从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扩散,但研究重点仍集中于对具体城市的研究,侧重于各个城市的历史、地理和形态分析,期间研究视角发生了两次重大转变:1120世纪70年代:世界城市研究和世界经济发展直接联结起来20世纪中,受结构主义方法论的影响,出现了新的城市政治经济学方法。

它认为,空间存在于社会经济关系之中,世界城市像铰链一样将资本主义世界经济铆合在一起,因而城市过程必须被纳入到更为广阔的社会背景之中加以考虑。

全球化时代国际大都市城市中心的发展——国际经验与借鉴

全球化时代国际大都市城市中心的发展——国际经验与借鉴

摘要:文章对全球化背景下国际大都市城市中心的经济特征和空间特征进行了总结,进而指出全球化背景下国际大都市的城市中心都处于不断的发展与蜕变当中,这种发展的蜕变过程是应对全球化的动态表现,并由此对上海城市中心的发展提出了经验借鉴。

Abstract:City centers are global functional cores of the international metropolises. After case studies the paper summarizes economical and spacial characters of the city centers of the international metropolis. Then, by looking through the developing process of city centers, the paper gets that the continuing developing and changing processes are to meet the needs of the globalization and different emphases are put on the development. In the end, some suggestions on the development of the city center of Shanghai are brought out.关键词:全球化;国际大都市;城市中心Keywords:Globalization;International Metropolis;City Center全球化已经成为当前世界经济发展的突出特征之一。

它通过全球金融市场的整合,商品和服务产品的全球分布,以及劳动分工在全球层面的重组和扩展.使城市成为世界经济的全球或区域节点,从而深远地影响着城市的经济发展。

论文,文献综述

论文,文献综述
InChina, the study of humor has a long history. Maybe it can be dated back to the Qin dynasty. In our modern times, the term “humor” can be translated in Chinese as “youmo” by Lin Yutang. Then, Fang Cheng who is a very famous linguist inChinahas written some books to explain the mechanism of humor, for example, the book,Humor under the Red Flag and a Brief Talk on Humor. Hu Fanchou wrote a book which was namedHumor Linguisticsin the year of 1987. The book recommends the humor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linguistics.
The study on humor at home and abroad: Throughout the history, humor has been discussed by many scholars. Everyone has their own different opinions about it. The word “Humor” originates from the Latin word “liquid”, “fluid” or “moisture”. Ancient physiologists tend to consider man’s temperament as the balance of four kinds of humor, namely, choler, melancholy, blood and phlegm in our body. As the time went by, the word “humor” lost its original meaning and came to be used in its present sense. In modern usage, humor means the comic, the laughable, or that which is funny, witty, or in any way makes people laugh. The western countries had proposed three classical theories which are Release Thty Theory, they can be used to recommend the mechanism of humor. Attardo (1994), who defines humor as a technical term, covering anything that is perceived as funny, amusing, or laughable. Raskin (1985), who, in the least restricted sense, proposes to consider “humor” as an interchangeable word with “funny”.

伦敦_不可知的城市

伦敦_不可知的城市

作者简介:伊恩・博登,伦敦大学学院巴特雷特建筑系 主任,建筑与城市文化专业高级讲师。

曾经 撰写、 编辑出版了很多著作。

译者简介:王英,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城市规划与设计 博士研究生收稿日期:2002-05-08生活在像伦敦这样的城市中,人们不可避免地要面对所有城市问题中最严峻的一些问题:人们如何理解这个城市、理解人们自身以及理解与这个地方相关的其他一切?很明显,对于城市这样一个易变、多元、不连贯的实体而言,答案虽然会有,但永远只能是暂时的、片面的。

很久以前,卡尔・朔尔斯克(Carl Schorske)在他一篇文章《欧洲人观念中的城市理念(TheIdea of the City in European Thought)》中指出,对城市的思考总会发生在社会遇到危机的时候[2]。

每一代人、每一位城市居民、每一批知识分子看待他们各自眼中的城市时,都认为它是极度混乱以致面临崩溃。

因此,每一个人都会抱有主观的想法来理解社会危机,进而处理危机。

比如:法国思想家伏尔泰(Voltaire)、苏格兰政治经济学家亚当・史密斯(Adam Smith)以及德国哲学家费希特(Johann Fichte)等人认为城市是道德文明的载体;英国作家和艺术评论家约翰・罗斯金(JohnRuskin)、德国社会主义者恩格斯(FriedrichEngels)以及俄国作家托尔斯泰(Leo Tolstoy)认为城市意味着贫穷、贪婪和阶级分化;马克思和德国哲学家施彭格勒(Oswald Spengler)等人相信城市同时具有正义和邪恶,既有充满生机的一面,也时刻面临挑战。

那么,目前对城市的定义,什么是主流而又理性的呢?建筑师、规划师、历史学家和各种城市研究专家又是如何形成他们各自的城市认识论?而且,这种认识对像伦敦这样的城市或一个场所的作用又是如何的?因为这样的城市和场所会同时在时间和空间上形成断裂和分层次的。

谈到这个问题,我认为应该提到两件事:其一是亨利・勒菲弗(HenriLefebvre)以及他的著作《空间的产生》(Production of Space,1991)[3],作者就我们目前如何认识城市提出了许多重要的观点;其二是《不可知的城市》(the Unknown City, 2001)一书,书中发表了一些伦敦的实例和调查研究。

国际城市理论研究综述

国际城市理论研究综述

国际城市理论研究综述文章标题:国际城市理论研究综述国际城市在世界经济体系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发挥着巨大作用,而中国目前还没有一座真正意义上的国际大城市。

日本东京在“二战”后的情况与上海很相似,但是经过战后几十年的发展,东京已成为全球公认的国际大城市,上海与之相比差距很大。

我国目前正处在城市化加快发展的时期,为了在全球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我国也亟需发展国际大城市。

进行国际城市理论研究,认清国际城市形成的原因及发展规律,无疑对我国建设国际城市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一、国外学者对国际大城市的研究11国际城市理论国际城市的概念最早出现于18世纪末。

Goethe把罗马和巴黎描述为世界城市(Weltstadte)。

1915年英国城市规划师PatrickGeddes在用集合城市去说明城市化过程中地域范围日益扩大的城市,用世界城市去说明国家首都(如巴黎、柏林)的统领作用和商业、交通网络系统中的工业中心(如杜塞尔多夫、芝加哥)。

1966年,地理学家PeterHall对杰德斯的网络体系进行研究以后,用范围的大小和强度两个概念来衡量城市的功能,认为世界城市基本上是欧洲单一工业资本主义经济体系的顶尖产物,日本和北美是它繁衍的后果。

20世纪70年末80年代初,一些西方学者致力于国际城市的研究并取得了一些成果。

JohnFriedmann(1986)提出了著名的“世界城市假说”(theWorldCityHypothesis),试图为新的国际劳动地域分工提供有关空间组织方面的理论基础,假说认为:(1)城市与世界经济整合的程度及其在新的国际劳动地域分工中的地位,将决定城市的功能与结构重组;(2)世界上的主要城市,如伦敦、纽约、东京等,将成为全球性资本流动的出发点和归结点,资本的空间流动有可能导致国际城市体系的形成;(3)处于国际城市体系顶端的城市,即是“世界城市”或“国际城市”。

国际城市主要充当跨国公司的总部所在地,其成长由少数快速成长的产业所支撑,如国际金融、国际交通联运、以及各种工商服务(包括广告业、会计、保险及法律服务等);(4)除了经济上的控制功能外,国际城市的另一个重要作用是它们的“榜样效应”,比如纽约、伦敦、洛杉矶、巴黎及东京等国际城市,不仅是生产与消费中心,同时也是信息、娱乐及其他文化用品的生产和传播中心;(5)国际城市还是国际、国内劳动力以及移民的主要集中地。

医患间信任程度测量的国内外文献综述-医患关系论文-基础医学论文-医学论文

医患间信任程度测量的国内外文献综述-医患关系论文-基础医学论文-医学论文

医患间信任程度测量的国内外文献综述-医患关系论文-基础医学论文-医学论文——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自20 世纪90 年代以来,医患之间的矛盾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许多学者认为,医患相互信任是构建和谐医患关系的关键要素之一[1-4],信任不仅会影响患者对卫生服务的利用、遵医行为、健康结局、医疗总费用[5],还会影响医者的医疗行为[6]。

研究医患信任的程度、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影响因素,可以为构建和谐医患关系提供理论依据。

在这一研究领域,发展测量医患信任的理论和工具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本文以patient trust、physician-patienttrust、doctor-patient trust、nurse-patient trust、physician trust为关键词在PubMed 进行检索,共检索到文献256 篇,其中综述25 篇、研究性论文231 篇,近5 年的文献97 篇( 占37. 9%) 。

以patient trust或physician trust和measure-ment / assessment / evaluation 为关键词,检索到医患间信任程度测量的文献共29 篇。

以患者信任、医患信任为关键词在CNKI 《中国期刊全文专题数据库》进行检索,共检索到文献39 篇,其中近5 年文献29 篇( 占74. 4%) ,理论性研究文献31 篇,针对医患间信任程度的实证性研究文献8 篇,多采用单一问题或条目来进行评价,其中 3 篇涉及患者信任评价工具的研究。

本文对医患间信任程度测量的国内外文献进行综述,以期为国内医患关系的研究提供帮助。

1 医患信任的概念大多数学者从患者的角度出发,对医患信任的概念进行了界定,提出医患信任是患者对医生能力和动机的信心,相信医生将从患者最大利益出发而做出符合预期的行为[7-9]。

作为一种复杂的社会心理现象,信任这一术语涉及多个层面或维度,包括认知维度( 基于理性和可操作性的判断) 和情感维度( 基于关系和情感契约,是通过与他人相互交往、移情和认同而产生的)[10-11]。

研究图书馆_赫拉德茨_克拉洛瓦_捷克

研究图书馆_赫拉德茨_克拉洛瓦_捷克

50世界建筑 2009/04Projektil 建筑师事务所由4个年轻人罗曼・布里赫塔、亚当・哈里尔、彼得・莱谢克和翁德雷・霍夫迈斯特在2002年创立。

事务所的第一个项目是什卢克诺夫生态活动中心。

这栋建筑赢得了2007年捷克建筑大奖。

接下来的项目是2008年9月开放的赫拉德茨・克拉洛瓦的研究图书馆。

目前正在进行的项目是布拉格的国家技术博物馆,将于2009年9月开放。

Projektil 建筑师事务所从事私人和公共建筑设计、城市规划、室内设计和展览空间。

建筑师关注类型的创新和可持续发展。

他们邀请专家、艺术家、科学家和设计者与他们在项目上合作。

事务所的工作原则是:团队合作,开放,跨学科讨论。

□The Projektil architekti studio was founded in 2002 by Roman Brychta, Adam Halir, Petr Lesek, and Ondrej Hofmeister.The first implemeted project was Slunakov - Center for Ecological Activities. This building won the Grand Prix of Czech Architecture in 2007. The following project -building which was opened in September 2008 is the regional RESEARCH LIBRARY in Hradec Kralove. The current implementation project is the National Technical Library in Prague which will open in September 2009.Projektil architects -a studio of four young architects -designs private and public buildings, urban plans, interior designs,and exhibition spaces. The architects are interested in innovations in typology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They invite experts,artists, scientists, and designers for cooperation on their projects.The motto for the work of the studio is: team, openness,and interdisciplinary discussion.□新图书馆是2002年建筑设计竞赛中的优胜方案,于2008年9月开放。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PETER HALL " The City of Theory" 综述——节选自Cities of Tomorrow: An Intellectual History of Urban Planning and Design in the 20th Century(一)Peter Hall其人Peter Hall 是英国社会研究院(Institute of Community Studies)院长,伦敦大学建筑与规划学院(Bartlett School of Architecture and Planning)规划系教授。

他从剑桥大学获博士学位,曾经在雷丁大学(1968-1988)、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1980-1992)任教,是UC Berkley 城市与区域规划终身教授。

同时,Peter Hall在教职之外还曾担任多项公职。

1991~1994年期间,他曾担任英国环境部部长战略规划特别顾问,1998~1999年期间,他曾供职于副首相城市工作组。

他是多家英国官方委员会成员,包括社会科学委员会(1974~1979)、东南区域规划委员会(1965~1979)、环境委员会(1975~1979)等。

Peter Hall撰写及编辑了30多部城市和区域及相关问题的著作,包括《伦敦2000》(London 2000),《规划与城市增长:英美比较》(Planning and Urban Growth),《明天的城市》(Cities of Tomorrow),《文明中的城市》(Cities in Civilization)等。

本文正节选自其最有影响力的作品之一《明天的城市》(Cities of Tomorrow)。

英国的学术界与政界泾渭分明,Peter Hall作为地理学家和规划师,是不多的能在学术界与政界兼具影响力的学者。

他从学术角度深刻影响政府,直接指导城市发展战略和政策。

Hall致力于对“世界城市”的研究,作为与卡斯戴尔(Castells)、弗里德曼(Friedmann)和哈维(D.Harvey)齐名的大事,Hall对全球城市的理解与他们一脉相承。

这批学者经历了1960年社会激变,深受法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家列斐伏尔(Lefebvre)的影响,将城市空间的变化视为社会政治经济变化的反映,强调将空间变化与不同空间尺度乃至全球尺度的资本循环和经济社会变迁相联系(Lefebvre 1991)。

同时,霍尔强调历史对于城市现实和未来的影响,强调不同区域的差异性。

霍尔认为,今天的城市研究纯粹是学术圈中纯理论的探讨,很少考察具体的规划落实,而规划设计人员又漠视深层的理论研究,埋首于实际的工程设计。

因此他倡导规划人员和研究者的融合,倡导理论与实际的结合,而霍尔自己一生的规划研究与实践正是他这一主张的个中写照。

(二)背景与概述20世纪30年代起,各大学陆续建立规划学院(如哈佛大学在1909年开始开设规划课程,于1929年成立独立的规划学院,伦敦大学于1959年成立规划学院),规划理论经历了近80年的发展。

本文中,霍尔分析了这80年间,规划理论与规划实践之间的关系。

霍尔认为,经过长期的发展,规划教学的学院色彩愈加浓烈,规划学者习惯于在学院框架内进行探讨,因为规划学者的事业发展主要取决于其在学院框架下得到评判高低。

同时发生的是,规划理论与规划实践之间的距离逐渐扩大(divorced)。

其具体表现之一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规划学者撰写了浩如烟海的规划文章与著作,其中很多在学院框架内获得了甚高评价,但是,它们却对规划实践指导甚少。

在这一背景下,霍尔对规划学科建立以来,规划理论与规划实践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梳理与评述。

霍尔将规划学科这80年来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

一是1930年至1955年的“史前“阶段,二是50年代末到60年代末的系统论阶段,三是70年代以后对“新范式”(new paradigm)的探寻,这一阶段颇受西方新马克思主义思潮的影响,认为规划作为一种意识形态是对社会问题和社会改革的反映,主张规划者发挥社会工作者的角色。

这三个阶段中规划者的角色可以用一组漫画形象来生动描述:1955年,典型的规划学毕业生的工作是趴在图板上绘制理想化的土地利用图;1965年,他使用计算机分析并输出交通模式图;1975年,他和社区工作者夜谈,以组织社区居民减少犯罪。

(三)内容评述3.1 “史前”阶段20世纪初,城市规划学科逐渐形成,到30年代,各大学陆续成立独立的城市规划学院。

此时的社会形态变迁缓慢——人口稳定,经济低迷。

这一阶段规划师的工作就是绘制蓝图,并使人们信服于蓝图。

城市规划教育的作用在于教授规划所需的基本知识以及必需的设计技能。

这一阶段后来被称为规划的“乌托邦时期”。

此后城市规划发展为一门综合性土地利用规划学。

此时的城市规划吸收了大量工程学科的分析方法和思维方式,将它们应用于对城市的设计中。

它更接近于一门工程学科,而非社会与经济学科。

这一阶段的规划学存在如下三项弱点。

一是缺乏雄厚的学科基础。

Michael Batty指出,对老百姓而言,规划和法律与医学一样,是一门神秘的学科,但事实上,规划与这些传统学科大相径庭,它并不具备一套坚实的理论体系,而是在传统的建筑学科中加入分散的社会学片段。

此后的很多学者也指出,规划中有理论(some theory in planning),但并没有一整套规划理论(no theory of planning)。

这和规划学科的起源有关,规划学科脱胎于相关的建筑和工程学科,因此从一开始就带有设计类学科的特征,而在此后的发展中,城市规划的社会学与经济学特征渐渐得到重视。

二是没有关注规划制定后的实施过程。

规划在此阶段被认为是提供一个确定的土地利用计划(fixed land-use plan),而没有认识到规划是一个延续的过程。

Abercrombie在1933年的著作中主张,制定规划只是规划师一半的工作,而另一半是规划的实施。

但即便如此,他也没有关注到规划后的不断调整与更新。

在1947年乡镇规划法案确立的英国土地利用规划系统中,反复的调研调整过程并没有被涵盖在内,“仿佛规划师一次即可做对”。

三是缺乏明显的规划目标。

规划师对于社会经济力量与物质环境的互动关系的理解带有鲜明的主观性与推测性。

正如Kent在他1964年的文章中所指出的,在大多数情况下,并不能指出规划应带来怎样的社会和经济目标,或某一规划将带来怎样的社会和经济结果。

虽然此时的规划理论和方法后来受到质疑,但这一阶段被认为是城市规划的“黄金时期”——政府对专家完全信任,规划很少受到政治的介入。

但是,到了50年代末,社会环境开始了急剧变化,规划结束了“黄金时期”。

3.2 系统论阶段60年代,西方社会形态发生着剧烈的变革。

很多国家出现婴儿潮,继而对学校、活动场地产生持续增长的需求;战后的经济繁荣过去,经济陷入低迷;同时,婴儿潮使社会对于耐用消费品的需求剧增,特别是汽车与住房。

总之,原先缓慢的城市发展步伐被打破,社会变革开始加速。

如Michael Batty的评论,城市规划在1960至1970十年间的变化大于其在过去100年,甚至1000年间变化的总和。

随着对社会对城市规划需求的增加,相关学科的知识也自觉的补充到规划学中来,在城市和区域性研究中掀起了一场知识革命。

借助地理学、选址理论、计算机技术,规划从依赖于个人知识,发展为一项科学活动,同时也成为了包括监控与调整的持续性活动。

大量各种准确的信息被收集,并被输入到敏感的控制系统中进行分析,产生规划结果,这一结果也可以被不断修正。

这一系统论规划方法最早被应用于交通系统规划中,比如1955年的底特律中心区交通规划。

虽然应对了社会变革的需要,系统论规划也存在若干弱点或矛盾。

一是这次规划思想的革命是不完全的,规划仍带有明显的“蓝图”色彩。

在系统控制下得到的规划结果仍被看作是确定的不可更改的。

规划被认为是主动的发挥影响的,城市被认为是被动接受改造的。

但事实上,城市在不断反作用于规划,使规划面临更改。

二是系统论规划的内在逻辑矛盾。

与其他系统不同,规划系统的控制因素不是在系统内部,而是系统在控制因素内部。

规划师既被动的观察与分析对象,也主动的改造对象,并且要经过一系列专家、政治家和公众之间复杂混乱的博弈。

三是系统论面对的对象不明确。

在城市规划中,不存在一个明确的主要问题和对象,因此难以从总体目标落实到具体的操作对象。

同时,系统分析的对象并不自身存在,而是需要被人为设定,另外,系统的影响因素难以清晰划定,规划的利弊难以量化评价。

因此,在60年代后期,规划学者开始了对“新范式”(new paradigm)的探寻。

3.3 寻找“新范式”这一时期,来自主要两方面的冲击造成了系统论规划的变革。

一是美国政治的多元性渐显——重要的城市决策往往是在一个多元化政治框架中决定,没有一个人或组织可以独自决定,规划师的精英主义与政治的多元主义形成了矛盾。

二是社会对专家的不信任加强,系统论被认为是伪科学——用难解的术语制造的烟雾弹。

因此,有学者呼吁规划师转换角色,由自上而下的规划者,转换为自下而上的倡导者,以多样化的方式影响社会。

在Bolan1967年发表的文章中,他主张规划师成为非正式的“协调者”与“催化者”。

Melvin Webber也提出规划师成为Probabilistic Planner。

在这类主张下,规划师的关注点从物质空间,转移到社会和经济领域。

这种角色转换也意味着规划师专家色彩的弱化,虽然他仍需要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

这样的主张带来的结果是,规划师需要行使原先地方官员的许多功能。

而事实上,规划界并不清楚这样的主张如何落实,特别是,规划师如何解决不同社会团体间的利益矛盾,并且如何避免代替地方官员成为控制者。

同时,一些学者批判,城市规划的内涵过于宏大,但深度不足,Aaron Wildavsky指出,“如果规划什么都是,那么它就什么都不是”。

在此期间,西方新马克思主义兴起,对城市规划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新马克思主义学者认为,城市规划作为一种意识形态是对社会问题和社会改革的特殊反应,传统规划理论在内容上空洞无物,忽视规划阶级内涵和民主职能,无助于实现普遍的公共价值和社会公正。

正如著名马克思主义规划学者David Harvey指出,“建成环境的首要功能是有利于生产、消费、流通和消费”,规划的产生和应用所要达到的原则是其最重要的活动要有利于自我再生产。

主张规划师在制定规划时关注城市环境中的权力和特权结构,而非完全以物质客体为研究或工作对象。

这一思潮中重要的学者包括亨利﹒列斐伏尔(Henri Lefebvre)、曼纽尔﹒卡斯特尔斯(Manuel Castells)、戴维﹒哈维(David Harvey)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