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过氧化钠与水反应异常现象探究实验
过氧化钠与水反应现象

过氧化钠与水反应现象
过氧化钠和水反应首先产生过氧化氢,碱性过氧化氢不稳定,会分解,有气体放出,并且放出大量的热。
生成氢氧化钠不是现象,因为无法通过观察得到,除非事先在水中加入酚酞(此时可观察到含酚酞的水变为红色)。
过氧化钠与水反应的实质
第一步:Na2O2与水发生复分解反应,原理:Na2O2+2H2O=H2O2+2NaOH
第二步:H2O2分解生成H2O和O2,原理:2H2O2=2H2O+O2↑
总反应式:2Na2O2+2H2O=4NaOH+O2↑
从中可以看出,H2O不是氧化剂,也不是还原剂。
第一:2Na2O2+2H2O=4NaOH+O2↑是放热反应,放出的热量达到了脱脂棉的着火点,使脱脂棉燃烧。
第二:此反应是放热反应,又生成了O2,所以燃烧剧烈。
过氧化钠简介
过氧化钠是钠在氧气或空气中燃烧的产物之一,纯品过氧化钠为白色,但一般见到的过氧化钠呈淡黄色,原因是反应过程中生成了少量超氧化钠(NaO2,为淡黄色)。
过氧化钠易潮解、有腐蚀性,应密封保存。
过氧化钠具有强氧化性,可以用来漂白纺织类物品、麦杆、纤维等。
过氧化钠和水反应

会褪成无色呢?
1.验证你的猜想
实验一:向滴有酚酞的稀NaOH溶液中通 入氧气
MnO2 +H2O2
稀NaOH 酚酞溶液
初步结论:生成的O2不能使红色溶液立 即褪色
2.可能是反应放热导致溶液温度较 高,使溶液褪色
请设计一个实验方案来验证你的猜想
实验二: 向装有NaOH溶液的试管中滴加酚酞,加 热,观察现象。
稀NaOH 酚酞溶液
初步结论:温度升高不能使红色溶液 褪色
3.可能是产物NaOH的浓度高使溶液 褪色
请设计一个实验方案来验证你的猜想
实验三:用不同浓度的NaOH溶液做对比实验
实验操作 1滴酚酞溶液 1滴酚酞溶液 1滴酚酞溶液
2mL0.1mol/L NaOH
加MnO2,, 用带火星
实验四:往过氧化钠和水反
的木条伸 入试管中
应后的试管中加入MnO2,用
镊子将带火星的木条伸入试
管中,观察现象。
结论: Na2O2与水反应有H2O2生成
4.可能是H2O2的氧化性使溶液褪色
请设计一个实验方案来验证我们的猜想
实验操作:
加双氧水
0.1mol/L NaOH和 酚酞溶液
因为反应过程中产生了过氧化氢,主要是 过氧化氢的作用使溶液褪色。当然,由于 反应后,溶液中氢氧化钠的浓度较大,所 以它也应该起到了一定作用。因此我们认 为酚酞褪色是由于过氧化氢的强氧化性和 氢氧化钠溶液浓度过高共同所致。
方法总结: 发现问题
提出猜想 设计实验验证猜想 得出结论
思考:通过对刚才知识的学习,请写出 Na2O2与稀盐酸反应的方程式,并用“双 线桥”分析。
褪色
有H2O2生成,可 以使红色溶液褪色
Na2O2与H2O反应异常现象的实验探究

实验原理 : H 2 0 在二氧化锰催化作用下会产生氧气 实验步骤 : 将 过氧化钠与水 反应 的产物放置一会儿( 无气泡 ) , 加入二氧化锰 , 观察 。后伸入带火星的木 条, 观察木 条是 否复燃 ? 实验现象 : 有大量气泡并且带火 星的木条复燃 实验结论 : 反应 中生成中间产物 H O 生成 , H 0 强氧化作用
4 . 是 否 有 可 能 过 氧 化 钠有 剩 余 导 致 红 色 褪 去 ?
5 . 是否有可能生成的氧气使红 色褪去 ? 6 是否有可能由于漂白使红色褪去?比如生成了中间产物 H 0 。 7 . 是否有可能生成的氢氧化钠浓度过高使红色褪去? 设计 实验方案 :
实验 目的 : 验证生成 的氢氧化钠浓度过高能 否使滴加酚酞 的
课 程 篇
N a 2 0 2 与H 2 0反应异 常现 象的实验探 究
苏 春 美
( 安徽 省铜陵市枞 阳第三 中学 )
摘 要: 化 学 是 一 门 以实 验 为 基 础 的 学科 , 化 学 实 验 在 化 学 教 学 中起 到重 大作 用 。 通过过氧化钠- 9水 反 应 后 容 易使 酚 酞 溶液 红色
定 对 学 生 进行 分组 讨 论 并 进 行 试 验 , 探 究 过 氧 化 钠 与 水 反 应 产 物
滴 加 酚 酞 红 色 褪 去 的原 因 。
l 实验 2 j
实验 目的: 验证反应生产的氧气能否使 晤 酞的溶液红色褪去 实验原理 : 酚酞使稀 N a O H溶液变红后通入纯净 的氧气观察
实验步骤 : 向0 . 0 1 mo l / L的 N a O H 溶 液 里滴 加 几 滴 酚 酞 溶 液 ,
么现象发生? ” 实验中现象是带火 星的木条复燃证明生成氧气 , 试 振荡 , 通入制备的纯净 的氧气 。 实验 现象 : 滴加 酚酞溶液 的 N a O H溶液变红 , 通 入氧气红 色 实验结论 : 生 成的氧气对红色褪去无影响 , 排除猜想 5 。
对过氧化钠与水反应问题的研究

对过氧化钠与水反应问题的研究1 问题的提出过氧化钠与水反应的实验是中学化学课堂重点演示实验,从目前情况看该实验的研究还有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特别是过氧化钠与水反应生成氧气质量的理论计算和实验结果的矛盾[1]、过氧化钠与水反应后溶液具有漂白性的原因[2~3]、双线桥标出过氧化钠与水反应过程中电子的得失[4]等疑难问题更为突出,所以从实验和理论上对上述疑难问题加以认真的研究是非常必要的。
2 过氧化钠与水反应机理的研究过程以上疑难问题的产生说明人们对Na2O2和H2O反应机理的研究还很不深入,对一些疑难问题背景的认识还有待于进一步深化,因此从定量实验研究到理论研究是正确认识Na2O2和H2O反应机理的必要保证。
2.1 过氧化钠与水反应的实验研究[实验1](1)用一个打有2个小孔并内部放有润湿滤纸的塑料盖盖好500 mL的烧杯,一孔中放入量程200℃的温度计,称量并记录质量。
(2)取下塑料盖在500 mL干净的烧杯中放入一定量的过氧化钠后再盖好塑料盖并称量以确定过氧化钠样品的质量。
(3)另称量放有胶头滴管(吸入了蒸馏水)的 500 mL烧杯的质量。
然后用胶头滴管滴入蒸馏水同时观察和记录反应的温度,反应完毕后用胶头滴管小心冲洗烧杯的内壁,冷却到室温后加入蒸馏水使反应后的溶液为250 mL,称量。
(4)用已经校正好的酸度计测量250 mL反应后的溶液的pH。
(5)称量一片滤纸的质量,并用该滤纸吸取酸度计上带有的溶液并再一次称量。
(6)再称取0.5 g MnO2加入测量完pH的反应后的溶液中,观察反应现象。
(7)当(6)反应完毕冷却到室温后,称量质量。
(8)再用酸度计测量(6)进行完毕后溶液的pH。
(9)实验数据处理。
计算m[(O2) 理论]总时把不同纯度的过氧化钠样品全部按百分之百处理,进行估算;为了得到稳定可靠的数据实验进行3.0 g、6.0 g 2个样品的实验,最后进行实验数据处理并整理为表1(1)以通常方式和速率滴入水的条件下,3.0 g或6.0 g过氧化钠样品与水反应的最高温度分别近似为45℃或71℃;(2)没加入MnO2和加入MnO2后所产生的氧气的质量比接近1∶1;(3)加入MnO2反应后的溶液和没加MnO2反应后溶液的pH比较,加入MnO2反应后的溶液pH增大;(4)与理论估算的O2质量比较,实际产生O2的质量要大。
过氧化钠与水的反应

讲解过氧化钠与水反应的性质时,在盛水的烧杯中加入过氧化钠粉末,立即有大量气泡放出,经“带火星”木条检验,证明是氧气;再向反应后的溶液中,滴加酚酞试剂,溶液明显变成红色。
教师启发提问:“酚酞试液为何变红呢?”学生回答:“有氢氧化钠溶液生成。
”“对。
”教师肯定了学生的答案,并在黑板上写下了2Na2O2+2H2O=4NaOH+O2↑。
但眨眼之间,烧杯中的红色消失了。
学生对此不解“变红的溶液为什么又会褪色呢?”面对这异常现象,一般教师会胸有成足地解释为:“这是由于过氧化钠具有漂白性的缘故。
”但此时有些同学却提出疑问:“过氧化钠与水反应后的澄清溶液应该是全部变成NaOH,加入酚酞,红色酚酞也会褪色,怎么可能存在过氧化钠固体呢?”。
学生的发言,使教师原先精心设计的各个精妙的教学环节与精心的提问一下子全泡汤了。
接下来的教学环节该如何解决,按原先预设讲解还是加以探究解释呢?实施过程如下:根据实验异常确定研究课题。
教师随机变更教学环节,确定“Na2O2使酚酞先变红后褪色”的研究课题。
2、提出猜想和假设。
通过分组讨论,教师和学生之间,学生和学生之间建立平等合作关系,就此实验异常现象,提出如下猜想:猜想1:有可能是产物中O2的氧化性使溶液褪色。
猜想2:有可能是受生成物氢氧化钠溶液浓度的影响。
猜想3:产生的热量导致温度升高,使红色褪去。
猜想4:Na2O2与水反应过程中可能产生具有漂白性的H2O2。
猜想5:……3、设计实验方案。
教师抓住学生发散思维的契机,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通过小组的合作交流,由学生根据自己的合理猜想,提出如何设计方案,验证假设。
方案1:向滴有酚酞的NaOH溶液中通入氧气。
方案2:用不同浓度的NaOH溶液做对比实验。
方案3:用冷却后的溶液作实验。
方案4:向过氧化钠与水反应所得的溶液中加入少许MnO2前后,分别用带有火星的木条伸入试管内。
教师因势利导,让学生对各种提出的方案的可行性、科学性、简约性、安全性等方面加以评价,最终敲定实验方案。
过氧化钠与水反应异常现象的实验探究

过氧化钠与水反应异常现象的实验探究
◇ 安徽高昌海
【期刊名称】高中数理化【年(卷),期】2012(000)016
【总页数】 2 过氧化钠是中学化学教学中常见的物质,在演示过氧化钠与水反应的实验过程中会有些异常现象:在反应后的溶液中,加入酚酞试剂后溶液呈红色,震荡试管,红色很快褪去.正常情况下,应该红色在一段时间内不会褪色,为什么会出现异常变化?现提出以下假设:
假设 1 过氧化纳与水反应的实验中存在剩余的过氧根离子,过氧根离子有氧化性使酚酞褪色;
假设 2 反应生成的氢氧化钠的浓度过大使酚酞褪色.
实验 1 高浓度碱性条件下酚酞的褪色是否可逆
(1)在滴有酚酞的不同浓度的NaOH 溶液的试管中(酚酞褪色)分别滴加
1mol · L1-的稀硫酸.
(2)实验结果在验证加入酸能否使在强碱中褪色的酚酞恢复颜色时,同时取少量浓度为3mol · L1-已加入酚酞并使酚酞褪色的NaOH 溶液,加热,发现加热也会使其恢复红色,但停止加热冷却后红色又褪去,这说明强碱使酚酞褪色是可逆反应. 实验 2 碱性条件下H2O2 能否使酚酞褪色
(1)分别取1、0.5、0.1mol ·1L-的NaOH 5 mL,加入1mL 1mol · L1-
H2O2 ,震荡.。
过氧化钠与水反应实验探究

《过氧化钠与水反应实验探究》嘿,咱今天来聊聊过氧化钠和水的这场奇妙反应。
这俩家伙碰到一起,那可真是一场精彩的化学大戏。
咱先说说过氧化钠是啥玩意儿。
这过氧化钠啊,就像是个有点小脾气的家伙。
它长得白白的,看起来挺普通,可别小瞧它哦。
它在化学的世界里可有自己的本事呢。
再说说水,这咱可太熟悉啦。
每天都要喝水,洗脸、洗澡也离不开水。
水就像是个温柔的小伙伴,总是在我们身边。
那过氧化钠和水碰到一起会咋样呢?嘿嘿,这可就有得玩啦。
咱可以做个实验来看看。
准备一点过氧化钠,再弄点水。
把过氧化钠放到水里,哇哦,马上就有反应啦。
一开始,你会看到水里冒泡泡。
就像水里有一群小鱼在吐泡泡一样,可好玩啦。
这些泡泡是啥呢?其实啊,这是氧气。
过氧化钠和水反应会产生氧气呢。
接着,你会发现水变得有点热。
这是因为这个反应会放出热量。
就像冬天里抱了个热水袋,暖暖的。
咱再仔细观察观察,还能看到一些别的现象。
比如说,溶液的颜色可能会有点变化。
这是因为反应生成了一些新的物质。
这个实验可有意思啦。
通过这个实验,咱能看到化学的神奇之处。
就像变魔术一样,把两个普通的东西放在一起,就变出了新的东西。
在做这个实验的时候,咱可得小心哦。
过氧化钠可不能随便乱玩,要是不小心弄到身上,那可就麻烦啦。
还有,实验的时候要注意安全,别让反应太激烈了伤到自己。
而且啊,通过这个实验,咱还能学到很多知识呢。
比如说,咱能了解到化学反应是怎么发生的,还能知道一些物质的性质。
总之啊,过氧化钠与水反应的实验探究可好玩啦。
它让我们看到了化学的魅力,也让我们对这个世界有了更多的了解。
嘿嘿。
过氧化钠与水反应异常现象探究 - 副

过氧化钠与水反应异常现象探究1 引言2 产生异常现象的可能原因在进行本实验时使用的仪器均是洁净的,药品是市售或新制的。
导致溶液红色褪去的因素从产物的角度和反应原理方面来考虑可能有:(1)可能是产物中O2的氧化性使溶液褪色;(2)可能是受生成物氢氧化钠浓度的影响;(3)反应产生热量导致溶液的温度上升,可能使红色褪去;(4)过氧化钠与水反应的过程中可能产生具有漂白性的物质H2O2或O3。
3 异常现象的实验探究根据上述分析的可能原因,作如下实验验证。
3.1 产物中O2的氧化性影响向试管中加入0.01 mol/L NaOH溶液3 mL,滴加2滴酚酞试液,同时制备氧气并通入红色溶液中,结果是溶液的红色长时间不褪色,说明生成的O2并不影响溶液的颜色。
3.2 生成物氢氧化钠浓度的影响3.2.1 定性实验在一定浓度的NaOH溶液中滴加酚酞试液,溶液显红色。
将此溶液分成两份,一份放置红色长时间不变色;在另一份中加少量NaOH固体,随着NaOH的溶解形成浓碱液,溶液的红色逐渐褪至无色。
将此溶液又分成两份,分别滴加稀盐酸和蒸馏水,可以观察到加稀盐酸的那份溶液红色再现较快,滴加蒸馏水的那份短时间内难以恢复红色。
3.2.2 定量实验向等体积的浓度分别为 5 mol/L,2 mol/L,1 mol/L和0.01 mol/L的NaOH溶液中滴加2滴酚酞试液,可观察到溶液红色褪去的时间如下:溶液的浓度 (mol/L) 5 2 1 0.01变红又褪色的时间 (s) 8 94 450 长时间无明显变化此实验表明:酚酞在稀碱溶液中才能稳定显红色,在浓碱性溶液中显红色后又褪去。
3.3 反应产生的热量的影响往试管中加入一小药匙固体Na2O2,加入10 mL蒸馏水,溶解后分成两份,将一份浸入装有冷水的烧杯中,冷却后滴加2滴酚酞试液;将另一份加热至沸,再向其中滴加2滴酚酞试液。
结果溶液变红振荡后均褪色,可见反应产生的热量导致溶液温度升高并不是使颜色改变的原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过氧化钠与水反应异常现象探究实验》反思今天下午是中学教学实验研究,做了《过氧化钠与水反应异常现象探究》的实验,刚开始做实验时感觉实验本身超级简单,用不了多长时间就会做完。
进实验室之前感觉自己都准备好了,因为按照自己的想法设计出了实验方案,又通过查找资料进行了修改,但是进了实验室,老师的一个个问题,还有“深思熟虑”的见解,让我感到自己开始时想得有点肤浅。
这个探究实验远远不止自己原先想的那么浅,那么简单。
它不同于普化、综合实验,它不仅要求以实验者的角度去思考、实施实验本身,而且更要求以一个化学教师的角度去更深层次的思考,更加规范自己的操作,还要思考实验给教学什么样的启示,让学生从中真正能获益什么。
科学探究过程可以说是科学知识的产生过程,是个人层面的科学。
如果我们按照查好的资料进行实验,不加入自己的思考,这就是知识的再认知过程,而这样的过程是不合格的科学探究。
本实验是探究的实验,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让学生从停留在知识表面上整体上的感性认识转向理性地对单独因素的作用机制的科学认识。
基于这样的思考我进行了本实验的内容。
首先针对异常现象我提出了以下猜想:由于过氧化钠与水反应实质上分两步进行,而且释放出热量,2Na2O2+4H2O=4NaOH+2H2O2;2H2O2=2H2O+O2↑.导致溶液红色褪去的原因从物质与热量方面来考虑可能有:⑴、反应产生的热量导致溶液的温度上升,可能使红色褪去;⑵、可能是产物中氧气的氧化性使溶液红色褪去;⑶、可能是过氧化氢漂白性使溶液红色褪去;⑷、可能是受生成物氢氧化钠浓度的影响。
然后从理论知识进行了分析:酚酞是4,4—二羟基三苯甲醇一2一羧酸的内酯,具有弱酸性、弱还原性,无色晶体,在稀酸和中性溶液中,酚酞分子中三个苯环与一个SP3杂化的中心碳原子相连,三个苯环(生色基)之间未形成共轭关系,因此是无色的。
遇碱后内酯开环并生成二钠盐,中心碳原子转化为SP2杂化状态,与三个苯环形成多个生色基共扼体系(醌式结构),因而显颜色(红色)。
但在过量碱的作用下,由于生成了三钠盐,中心碳原子又恢复到SP3杂化状态,共扼体系消失,颜色也随之褪去。
可见红色酚酞褪色的原因可能是显红色的醌式结构被破坏了。
从上图示可以看出,酚酞遇过量的碱,可使红色溶液褪色。
通过分析化学中的知识知道,酚酞变色范围是pH值介于8.2--10.0之间。
可见氢氧化钠使溶液褪色与其浓度有关。
根据假说及推理我设计并进行了以下实验:实验一:实验目的:探究反应产生的热量是否使红色酚酞溶液褪色实验药品:过氧化钠粉末、蒸馏水、酚酞溶液实验仪器:试管、烧杯、量筒实验步骤:⑴、向小试管中加入一小药匙过氧化钠粉末,加入10mL蒸馏水待反应完全后将溶液分成两份;⑵、将一份浸入装有冷水的烧杯中,冷却后滴加2滴酚酞溶液;⑶、将另一份侵入热水中,再向其中滴加2滴酚酞溶液;实验现象:两份溶液的红色的逐渐退去,只不过热的褪色快点实验结论:反应产生的热量不是使红色酚酞溶液褪色的原因,热水中的那份溶液褪色较快的原因是物理反应,因为温度高加快了分子的或离子的运动。
由于猜想氢氧化钠的浓度可能是使红色酚酞溶液褪色的原因,因此在分析其它因素是,应首先要排除氢氧化钠浓度的影响。
即是找到一个较低的氢氧化钠浓度,再此浓度时可以保证红色酚酞溶液长时间不褪色。
因此我配制了0.01mol/LNaOH溶液以供下面实验用。
实验二:实验目的:探究氧气是否能使红色酚酞溶液褪色实验药品:30%的过氧化氢溶液、二氧化锰、0.01mol/LNaOH溶液、酚酞溶液实验仪器:试管、试管架、带有导气管的单孔胶塞,胶头滴管实验步骤:⑴、向试管中加入0.01mol/LNaOH溶液3mL,滴加2滴酚酞溶液使其变为红色;⑵、向一支试管中加入3mL30%H2O2,用试管架固定,之后向其中加入少量MnO2,并将制得的氧气通入红色溶液中,观察现象。
实验现象:红色酚酞溶液没有褪色实验结论:氧气不能使红色酚酞溶液褪色实验三:实验目的:探究H2O2是否使红色酚酞溶液褪色实验药品:30%H2O2、0.01mol/LNaOH溶液、酚酞溶液实验仪器:试管、胶头滴管实验步骤:向一支试管中加入0.01mol/LNaOH溶液3mL,再向其中滴加2滴酚酞溶液,观察到溶液变为红色并长时间不褪色,再向其中加入2mL30%H2O2,振荡试管,2~3min后观察现象。
实验现象:红色酚酞溶液颜色逐渐变浅至褪色实验结果:H2O2可以使红色酚酞溶液褪色实验四:实验目的:探究NaOH是否为红色酚酞溶液褪色的原因实验药品:氢氧化钠固体、酚酞溶液、盐酸实验仪器:试管、胶头滴管实验步骤:⑴、配制3mol/L的氢氧化钠溶液;⑵、向试管中加入3mL3mol/LNaOH溶液,向其中滴加2滴酚酞溶液,可以看到溶液先变红后褪色。
将所得溶液分为两份。
⑶、向其中一份滴加少量盐酸,并与另一份进行对比。
观察现象。
实验现象:当向其中一支试管中逐滴加入盐酸中和氢氧化钠,随着氢氧化钠浓度的减小,溶液又恢复为红色。
实验结论:氢氧化钠使溶液褪色与其浓度有关。
由于酚酞变色范围是pH值介于8.2--10.0之间,而实验中氢氧化钠浓度很大,pH值在10以上,导致酚酞呈现无色。
加入盐酸后,由于中和反应,氢氧化钠浓度下降,pH值降至10.0以下,由于变色的可逆性,溶液再次呈现红色。
所以,是NaOH的浓度造成酚酞褪色,而并非酚酞结构被破坏。
以上实验是自己的一点小想法,在向老师汇报之后基于老师提出的更深层次的问题又进行了下面的实验。
首先是在探究反应产生的热量是否能使红色酚酞溶液褪色中,我考虑的是反应产生的热量能否使红色酚酞溶液褪色,所以用的是过氧化钠与水反应这一体系,这样证明的结论就是在混合体系中反应产生的热量不能使红色酚酞溶液褪色。
但也可以从另一个层面进行分析,探究热量对红色酚酞溶液的影响,这样更广泛,不仅适用于这一个实验,对一类都使用。
其次是对高浓度的氢氧化钠使酚酞溶液变红又褪色后得到的无色溶液的探究。
在探究氢氧化钠浓度对红色酚酞溶液的影响时我们已经得出了氢氧化钠浓度使红色酚酞溶液褪色并没有破坏酚酞显红色时的结构,而是具有可逆性的变色。
但是并没有对过氧化氢使红色酚酞溶液褪色后得到的无色溶液进行深入探究。
基于上述两点我又进行了以下实验。
实验五:实验目的:探究热量能否使红色酚酞溶液褪色实验药品:0.01mol/LNaOH溶液、酚酞溶液实验仪器:烧杯、试管、试管夹实验步骤:⑴、取两支试管,分别向其中加入3mL0.01mol/LNaOH溶液;⑵、将一支试管放在冷水中冷却,将另一支试管放在热水中加热。
⑶、向两支试管中分别加入2滴酚酞溶液,观察现象。
实验现象:两支试管中的红色酚酞溶液都没有褪色实验结论:热量并不能使红色酚酞溶液褪色实验六:实验目的:探究过氧化氢使红色酚酞溶液褪色后得到的无色溶液的性质实验药品:30%H2O2、0.01mol/LNaOH溶液、酚酞溶液、实验步骤:⑴、向试管中加入3mL3mol/LNaOH溶液,向其中滴加2滴酚酞溶液,可以看到溶液先变红后褪色。
将所得溶液分为两份。
⑵、向其中一份无色溶液中滴加少量盐酸;向另一份无色溶液中加入2mL30%H2O2,再加入一定量的盐酸,观察现象;⑶、向另一支试管中加入2mL30%H2O2,,再滴入2滴酚酞溶液,再加入3mL0.01mol/LNaOH溶液,观察现象。
实验现象:第一份中加入盐酸变为红色,第二份中加入过氧化氢还是无色溶液,再向其中加盐酸得到的仍然是无色溶液。
第三支试管中得到红色溶液。
实验结论:说明过氧化氢不能破坏酚酞无色内酯式的结构,遇到低浓度的氢氧化钠溶液还是会变为红色;但过氧化氢却破坏了酚酞溶液显红色时的醌式结构,能够使红色酚酞溶液褪色但却不能可逆,即恢复不到显色的醌式结构。
一、药品不良反应报告程序1、药品使用个人或科室一经发现药品不良反应或疑似药品不良反应,应立即上报药品不良反应专(兼)职监测员。
2、药品不良反应监测领导小组对收到的报告表认真作出因果关系的评价。
3、药品不良反应专(兼)职监测员把报告表录入电脑向广西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呈报。
二、处方调配程序根据广西壮族自治区《处方管理办法》实施细则和结合我院实际情况,制定我院处方调配程序。
处方调剂程序:审核——计价——收方——调配——核对——发药1、审核⑴确认处方合法性:①处方医师是否具有处方权。
②鉴定处方来源是否属于本院处方笺。
③特殊管理理药品处方符合规定。
⑵对处方用药适宜性进行审核,审核内容包括:①规定必须做皮试的药品,处方医师是否注明过敏试验及结果的判定;②处方用药与临床诊断的相符性;③剂量、用法的正确性;④选用剂型与给药途径的合理性;⑤是否有重复给药现象;⑥是否有潜在临床意义的药物相互作用和配伍禁忌;⑦其它用药不适宜情况。
⑶药师对于不规范处方或者不能判定其合法性的处方,不得调剂。
⑷药师经处方审核后,认为存在用药不适宜时,应当告知处方医师,请其确认或者重新开具处方。
⑸药师发现严重不合理用药或者用药错误,应当拒绝调剂,及时告知处方医师,并要记录,按照有关规定报告。
2、计价:准确计价,禁止多计,增加病人负担。
防止少计,造成药房亏损。
3、收方4、调配:准确调配药品,正确书写药袋或粘贴标签,注明患者姓名和药品名称、用法、用量,包装。
药师调剂处方时必须做到“四查十对”:查处方,对科别、姓名、年龄;查药品,对药名、剂型、规格、数量;查配伍禁忌,对药品性状、用法用量;查用药合理性,对临床诊断。
5、核对:重复一次审核流程,确认调配药品正确无误。
6、发药:向患者交付药品时,按照药品说明书或者处方用法,进行用药交待与指导,包括每种药品的用法、用量、注意事项等。
处方审核、调配和核对、发药岗位应当不少于两人操作,如只有一人上班时,应按两人调剂岗位的程序操作,并实行单人双签字。
1.3 发药操作规程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