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复习要点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知识点总结

16《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知识总结六、理解性背默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2、讲客观条件对造就人才的作用中,阐述对其进行思想上磨炼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在生活上磨炼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在行动上磨炼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这样才能达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目的。
3、写人心理状态变化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写人面部表情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文的中心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作者认为国家长盛不衰,就需要有和。
(用课文词语回答)5、本文中,揭示忧乐与国家兴亡关系的文句是:6、第三段从正反两方面论述经受磨练的好处,从正面讲磨练激发人斗志(个人) 。
从反面提示国家灭亡的原因:。
7、反面论证中心论点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8、论述治理国家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七、文章分析1、文章结构:第一部分(l段):说明人要有所作为,成就大业,就必须先在生活、思想和行为等方面都经受一番艰难甚至痛苦的磨炼。
第一层:举历史上有名的人物事迹有力论证人才要在困境中造就的道理。
第二层:从上述事实归纳出作者的观点。
第二部分(2段):从正反两面论证经受磨炼的益处, 说明人处困境能激发斗志,国无忧患易遭灭亡并归纳全文中心论点。
2、中心:阐述造就人才和治理国家的问题,人才的培养中,逆境作用不可小视;国家的治理中,如果没有执法严格,直言敢谏的臣子和邻国的侵扰,国家就会在安逸享乐中灭亡。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文言复习

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
文言重点语句 •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
恒亡。 一个国家,在国内如果没有守法度的大臣 和能辅佐君王的贤士,在国外没有敌国外 患,这个国家往往就会灭亡。 •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这样之后人们才明白因为忧患而生存发展、 因为安逸享受而衰亡(的道理)。
• 11.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语句。(4分) (1)饿其体肤
翻译:使他经受饥饿(之苦)。
(2)行拂乱其所为
翻译:使他做事不顺。
经典试题
• 12. 阅读第②段,说出就“国”而言, “死于安乐”中的“安乐”指的是什么。 (3分)
无法家拂士,无敌国外患。
经典试题
•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作者是
,文
章举出古代 位圣君贤相为例,说明他们
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
词类活用 • 饿其体肤(使……饥饿 。使动用法) • 空乏其身(使……经受贫困 。使动用法) • 行拂乱其所为(使…… 颠倒错乱。使动用法) • 动心忍性(使……惊动 。使动用法)
(使……坚强 。使动用法)
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
一词多义 • 行拂乱其所为 • 入则无法家拂士 • 舜发于畎亩之中 • 征于色发于声 • 发闾左 • 野芳发而幽香 • 黄发垂髫 • 苍颜白发
违背 通“弼”,辅 佐 被任用 发出 征发 (花)开 头发
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
一词多义 • 舜发于畎亩之中 •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 然后知生于忧患 • 征于色 • 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 举大计亦死 • 死即举大名耳
从 给 因为 在 被选拔 发动 成就
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
一词多义 • 而后作 • 往来种作 • 属予作文以记之 • 作亭者谁 •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 上使外将兵 • 项燕为楚将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知识点归纳

《孟子》二章之《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知识点归纳一、【重点词解释】1.舜发于畎亩之中▲发:兴起,指被任用。
畎亩:田地。
▲2.傅说举于版筑之间举:选拨、任用。
▲3.管夷吾举于士士:狱官。
4.百里奚举于市市:集市。
5.征于色征:征验、表现。
6.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故:所以。
任:责任,担子。
是:这样的。
7.人恒过恒:常常。
8.而后作作:奋起,这里指有所作为。
9.发于声发:显露、流露。
10.而后喻喻:了解、明白。
11.入则无法家拂士法家:坚持法度的大臣。
拂士:辅佐君王的贤士。
12.出则无敌国外患者敌国:势力、地位相等的国家敌:敌对。
【一词多义】1.拂行拂乱其所为拂:违背。
入则无法家拂(bì)士“拂”同“弼”,辅佐。
2.于(1)舜发于畎亩之中(于:从。
)(2)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于:给)(3)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于:由于、因为。
)【词类活用】1.必先苦其心志(苦:使……痛苦。
使动用法。
)2. 劳其筋骨(劳:使……劳累。
使动用法。
)3.饿其体肤(饿:使……饥饿。
使动用法。
)4.入则无法家拂士(入:在国内。
动词用作状语。
)5. 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出:在国外。
动词用作状语。
)6.空乏其身(空乏:使……经受贫困之苦。
使动用法。
)7.动心忍性(动:使……惊动;忍:使……坚强。
使动用法。
)8.人恒过(过:犯错误。
名词用作动词。
)【通假字】1.衡于虑“衡”同“横”,梗塞,不顺。
2.曾益其所不能“曾”同“增”,增加。
3.入则无法家拂(bì)士“拂”同“弼”,辅佐。
【重点句子翻译】1.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译文:所以,上天将要下达重大使命给这样的人,—定要先使他的内心痛苦,使他的筋骨劳累,体肤饿瘦,身受贫困之苦,(以)种种行动去阻碍、干扰他的事业。
】2.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译文:(通过这些)来让他内心受到震撼,,使他的性格坚忍起来,以不断增长他得才干。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考点归纳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考点归纳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作者从困境造就人才和安乐毁灭国家两方面证明论点。
运用的论证方法有: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
2、第一段列举的六个人有什么共同特点是:都经过艰苦的磨炼,最后都成就了伟业;说明的道理:困境造就人才:在文中有什么作用:运用举例论证的方法,证明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论点。
3、一个人要成才,在客观方面要经受艰苦环境的磨炼:(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在主观上要经受精神意志上的磨炼;(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4、末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总结全文,深化主题,强调中心论点。
5、结合课文内容说说你对“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的理解,并另举一两个事例来证明这一观点。
“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是说,忧患和磨难可以使一个人奋发有为,使一个国家兴旺发达;安逸和享乐则会让一个人不思进取,使一个国家衰败灭亡。
如:吴越交战,越国战败,越王勾践卧薪尝胆、发奋图强,经过十年的磨炼,越国战胜了吴国。
而吴王夫差骄奢淫逸,狂妄自大,不思进取,最终为勾践所败,身死而国灭。
6、简要分析作者是如何论证“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一中心论点的。
(论证思路)首先连举六个伟人的事例,说明困境造就人才的道理;接着论述造就人才的客观因素和主观因素;然后由个人说到国家,指出决定国家存亡的因素,最后得出结论,提出论点:“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7,“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是否可以删去?为什么?不能删去。
原因:①这句话之前的内容是从正面论证“生于忧患”的观点,这句话则是从反面论证“死于安乐”的观点。
若删去,则不能全面、充分地论证本文的中心论点。
②这句话之前的内容是从造就人才的角度进行论述的,而这句话是从治理国家的角度论述的。
由个人到国家,使得论证更全面、更周密。
8.孟子语言的特点,大量运用排比,如“舜发于畎亩之中……”,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加强语气,强调突出了困境造就人才的道理,富有感染力。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知识点归纳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知识点归纳一、注释:(1)选自《孟子·告子下》题目是作者加编的,告子,姓告,孟子的学生,兼治儒墨之学。
这里节选的部分,有的版本题为《舜发于畎亩之中》。
题目是编者加的。
(2)舜(shùn)发于畎(quǎn)亩之中:舜是从田野间发迹的。
舜原来在历山耕田,三十岁时,被尧起用,后来继承尧的君主之位。
发,起,指被任用。
于,介词,从。
畎,田间水沟,田中的垄沟。
亩,田垄。
“畎亩”,泛指田野。
(3)傅说举于版筑之间:傅说从筑墙的泥水匠中被举用起来的。
傅说原在傅岩地方作泥水匠,为人筑墙,殷王武丁访寻他,用他为相。
举,被举用,被选拔。
版筑,筑墙时在两块夹版中间放土,用杵捣土,使它坚实。
筑,捣土用的杵。
(4)胶鬲(gé)举于鱼盐之中:胶鬲是从卖鱼盐的商贩子中被举用起来的。
胶鬲,起初贩卖鱼和盐,周文王把他举荐给纣。
后来又辅佐周武王。
于,介词,从。
(5)管夷吾举于士:管夷吾从狱官手里获释放被录用。
管仲(夷吾)原为齐国公子纠的臣,公子小白(齐桓公)和公子纠争夺群位,纠失败了,管仲作为罪人被押解回国,齐桓公知道他有才能,即用他为相。
举于士,指从狱官手里被释放并录用。
士,狱官。
(6)孙叔敖举于海:孙叔敖是从隐居的海边被举用进了朝廷的。
孙叔敖,春秋时期楚国人,隐居海滨,楚庄王知道他有才能,用他为令尹。
(7)百里溪举于市:百里奚从市井里被举用而登上相位的。
百里奚,春秋时期虞国大夫,虞王被俘后,他由晋入秦,又逃到楚,后来秦穆公用五张羊皮把他赎出来,用为大夫。
(8)大任:重大责任或治理国家的责任。
任,责任,担子。
(9)于斯人也:(把重大责任)给这个人。
是,指示代词,这。
也,用在前半句末了,表示停顿一下,后半句将要解释。
(10)必先苦其心志:一定要先使他的内心痛苦。
苦,形容词作使动用法,使……痛苦。
(11)劳其筋骨:使他的筋骨劳累。
劳,使……劳苦。
其,代词,他的。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考点归纳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考点归纳摘要:一、引言1.介绍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含义2.强调忧患意识的重要性二、忧患意识的来源1.我国古代哲学家的思想2.现代社会的挑战与机遇三、忧患意识的作用1.激发潜能,促进个人成长2.增强国家竞争力,推动社会发展四、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培养忧患意识1.学会反思,总结经验教训2.树立目标,保持进取心3.勇于面对困难,积极解决问题五、结论1.总结忧患意识的重要性2.呼吁大家积极培养忧患意识,为个人和国家的发展贡献力量正文:一、引言“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是一句古老的谚语,它传达了忧患意识对于个人和国家的重要性。
在如今这个充满挑战和机遇的时代,我们更应该认识到忧患意识的价值,并努力培养这种意识。
二、忧患意识的来源忧患意识源于我国古代哲学家的思想,他们认为,只有在困难和压力面前保持警惕,才能不断进步。
孟子曾说过:“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这句话强调了忧患意识对于国家存亡的重要性。
现代社会,我们面临着诸多挑战与机遇。
全球化的推进、科技的飞速发展以及环境问题等,都要求我们具备忧患意识,以应对各种挑战。
三、忧患意识的作用忧患意识具有激发潜能、促进个人成长的作用。
当人们具备忧患意识时,他们会更加珍惜时间,努力提高自己,以应对未来的挑战。
同时,忧患意识也能增强国家竞争力,推动社会发展。
一个具有忧患意识的国家,会积极寻求改革和发展,以应对外部压力和内部问题。
四、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培养忧患意识首先,要学会反思,总结经验教训。
只有通过反思,我们才能发现自己的不足,从而找到改进的方法。
其次,树立目标,保持进取心。
有了明确的目标,我们才会有前进的动力。
最后,勇于面对困难,积极解决问题。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困难面前不断成长,提高自己。
五、结论总之,忧患意识对于个人和国家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我们应当积极培养忧患意识,为个人和国家的发展贡献力量。
7《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知识点考点梳理巩固背诵

返回导航 上页
下页
返回导航 上页
下页
返回导航 上页
下页畎亩之中。
舜从田野中被起用。
(2)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
所以,上天将要下达重大使命给这样的人,一定要先使他的内心痛苦,
筋骨劳累。
(3)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内心忧困,思虑阻塞,然后才能有所作为。
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坚忍起来
(6)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动词作状语,在国内
动词作状语,在国外
5.重点实词
(1)舜发于畎亩之中
畎亩:田地
(2)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举:选拔、任用
(3)百里奚举于市 市:集市
(4)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任:责任,使命
(5)空乏其身 空乏:财资缺乏
(6)必先苦其心志 心志:意志
(4)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通过这些)来让他内心受到震撼,使他的性情坚忍起来,以不断增长他的
才干。
(5)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一个国家)内部如果没有坚守法度的大臣和辅佐君王的贤士,外部没有能
匹敌的邻国和外患的侵扰,这个国家就往往容易灭亡。
返回导航 上页
下页
三、问题探究
本文通过列举六位历史人物经过贫困、挫折的磨砺,终成大业的例 子,说明了忧患可以激人奋发向上,从而阐明“生于忧患,死于安 乐”的观点。
返回导航 上页
下页
《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知识点考点整理
返回导航 上页
下页
【知识梳理】
一、重点词语
1.通假字
(1)曾益其所不能
“曾”同“增”,增加
(2)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衡”同“横”,梗塞、不顺
中考文言文《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复习要点有哪些

中考文言文《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复习要点有哪些一、重点词语解释舜发于畎亩之中:起,指被任用;//田地。
畎,田间小沟。
举于版筑之间:被举用,被选拔。
//筑墙用的夹板和木杵。
管夷吾举于士:从狱官手里被释放并举用。
士:狱官。
百里奚举于市:市场,做买卖的地方。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责任,担子。
行拂乱其所为:违背(意愿)。
所以动心忍性:用这些方法。
曾益其所不能:增加。
曾,同"增"。
人恒过:常。
//犯过失。
衡于虑:思虑堵塞。
而后作:奋起,指有所作为。
征于色:征验于颜色。
意思是憔悴枯槁,表现在脸色上。
征:征验。
而后喻:明白,了解。
入则无法家拂士:在里面,指国内//有法度的世臣。
//辅佐君主的贤士。
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在外面,指国外。
国恒亡:常。
生于忧患:生存发展。
二、通假字1、衡于虑衡:同"横",梗塞,指不顺2、入则无法家拂士拂:通"弼"读bi,辅佐3、曾益其所不能曾通增,增加三、古今异义词1、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古义:这;今义:判断动词。
)2、饿其体肤(古义;严重饥饿,能威胁人的生命。
今义:与"饱"相对,指一般的肚子饿,词义与古义相比变弱)四、词类活用1、必先苦其心志,苦:形容词使动用法,使……痛苦2、劳其筋骨,劳:形容词使动用法,使……劳累3、饿其体肤,饿:形容词使动用法,使……受饥饿4、空乏其身,空乏:形容词使动用法,使……受到贫困之苦5、行拂乱其所为乱:形容词使动用法,使……颠倒错乱五、中心意思:阐述造就人才和治理国家的问题,人才的培养中,逆境作用不可小视;国家的治理中,如果没有执法严格,直言敢谏的臣子和邻国的侵扰,国家就会在安逸享乐中灭亡。
六、课文内容理解:(1)文章讲的是造就人才和治理国家的问题,中心论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2)文中第一段所举历史人物的共同特点:都是在经历了艰难困苦之后才成就了不平凡的事业。
第一段运用排比句式的作用是:非常有力的说明人才是在艰苦环境中造就的道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复习要点
《孟子》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
一、词语解释
舜发于:被任用人恒过:犯过失。
傅说举于:被选拔衡于虑:同“横”梗塞,指不顺。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所以;责任,担子;这而后作:奋起,指有所作为。
苦其心志:使┅┅痛苦征于色:脸色劳其筋骨:使┅┅劳累
发于声:吟咏叹息之气饿其体肤:使┅┅饥饿而后喻:了解,明白。
空乏其身:使┅┅贫困法家拂士:同“弼”辅佐乱其所为:使┅┅错乱、扰乱入则:在里面。
指国内出则:在外面。
指国外所以动心忍性:用这些办法;使┅┅惊动;使┅┅坚韧。
曾益其所不能:增加。
曾同“增”。
行拂乱其所为:违背
二、翻译
1、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所以,上天将要下达重大责任给这样的人,一定要先使他的内心痛苦,使他的筋骨劳累,使他经受饥饿之苦以致肌肤消瘦,使他受到贫困之苦,使他所做的事情颠倒错乱。
2、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用这些办法使他的心惊动,使他的性情坚韧起来,增加他过去所没有的才能。
3、人恒过,然后能改一个人常常是犯了错误,这样以后才能改正
4、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一个国家)国内如果没有坚持法度的大臣和能辅佐君王的贤士,国外没有敌对的国家和外国侵犯的危险,这个国家常常会灭亡。
5、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译:这样以后,人们才会明白,忧患使人生存发展,而安逸享乐使人灭亡。
6、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句义:内心困扰,思虑阻塞,然后才能奋起有所作为;憔悴枯槁表现在脸色上,吟咏叹息之气发于声音,然后人们才能了解他。
三、中心内容
孟子认为人才是艰苦环境造就的,有了艰苦环境的磨练,才能使人性格坚韧、顽强,才能担负重大的使命。
本文中心论点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四、、问题设计及解答
(1)文章讲的是造就人才和治理国家的问题,中心论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2)文中第一段所举历史人物的共同特点:都是在经历了艰难困苦之后才成就了不平凡的事业。
第一段运用排比句式的作用是:非常有力的说明人才是在艰苦环境中造就的道理。
(3)第一段承上启下的句子: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其中“是人”指上述六人和与此相似的其他人。
(4)第二段讲客观条件对造就人才的作用,阐述的道理是:成就大业,必须先经受苦难磨练。
其中阐述在思想上磨练的句子是:苦其心志。
在行动上受磨练的句子是: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行为。
在生活上经受磨练的句子: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
其结果才能动心忍性,(受磨练的益处)曾益其所不能。
(5)第三段讲人的主观因素对成才的作用即:困境能激发人的斗志
写人心理状态的变化,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写人面部表情的变化。
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6)第三段从正反两方面论述经受磨练的好处,从正面讲磨练激发人斗志(个人)。
人恒过,然后能改。
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从反面提示国家灭亡的原因: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7)孟子对治理国家提出的论断是: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孟子认为国家要长盛不衰,就需要有法家拂士和敌国外患。
五、思考、应用。
(1)孟子在文中列举了六位历史人物的经历。
强调了“逆境能成才”;在今天有人认为“顺境也能成才”。
对此,你如何看待,请举例谈谈。
(2)有人认为现在生活优越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就失去了现实意义。
请举例谈谈你的看法。
附论证本文观点的名言及事例:勾践,卧薪尝胆。
艰难困苦,居安思危,戒奢以俭。
忧劳兴国,逸豫亡身。
六、开放题。
1、请再举出一些成功背后付出无数艰辛的例子或名言。
(张海迪、爱迪生)
(名言:艰难困苦,玉汝于成。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
例:司马迁惨遭宫刑而愤作《史记》;越王勾践,经受奴仆之苦,而卧薪尝胆,战胜吴国,成就大业。
)
“自古英雄多磨难”。
历史上许多仁人志士在与挫折斗争中作出了不平凡的业绩。
司马迁在遭受宫刑之后,发愤著书,写出了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名著《史记》。
音乐家贝多芬,一生遭遇的挫折是难以形容的。
他十七岁失去母亲,三十二岁耳聋,接着又陷入了失恋的痛苦之中。
对一个音乐家来说,这打击是多么的大啊!可贝多芬不消沉、不气馁,他在一封信中写道:“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它妄想使我屈服,这绝对办不到。
”他始终顽强地生活,艰难地创作,成为世界不朽的音乐家。
七、按要求答题:1、本文的论点是什么?答: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2、在作者看来,一个人经受了艰难困苦的磨练,将会有怎样的益处?
答: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3、文中由个人升华到国家,论证“死于安乐”的道理的句子是什么?
答: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