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重心的南移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的历史现象

合集下载

经济重心南移的开始和结束

经济重心南移的开始和结束

经济重心南移的开始和结束一、教材《经济重心的南移》是人教版七年级下册《中国历史》第二单元第2课(全册第10课),本课是第二单元的重点,南方经济发展是宋代社会的基本特征之一,而经济重心南移是中国古代一个非常重要的历史现象,经历了漫长的过程,因此本课内容是中国古代史中非常重要的知识点。

《课程标准》对此课内容的要求是:列举宋代南方生产发展和商业繁荣的史实,了解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

二、学情分析和教学理念:七年级学生还没有形成系统的知识,欠缺综合分析力,尤其是经济知识对他们而言,显得枯燥。

为了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将枯燥的经济知识直观化,将教材知识点形象化,我充分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采用虚拟情境教学法,即以人本主义和建构主义理论为指导,通过虚拟人物“田嫂”一家的南迁生涯为线索,让学生在人物命运的关注中,获得南方经济发展状况的体验。

学生通过阅读课本和小组讨论解决老师提问,建构新的知识。

因此,学生在本课学习中,主要运用阅读课本、展开想象、探究问题、小组讨论、归纳总结等方法完成学习。

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宋代农业、手工业、商业发展概况,归纳南方经济发展的主要成就、总结分析南方经济发展的原因及启示,培养学生的综合归纳、理解分析能力。

2、过程与方法:1)创设情境,激发学生探究兴趣。

2)在故事中加插问题,使学生在思索中学可以探究,在答疑中掌控知识点,学会认知和分析问题。

3)通过小组活动,培养学生合作意识与语言表达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自学,重新认识宋代经济位居世界领先地位。

对外贸易的发展为传播中国古代文明,推动世界文明的发展做出了贡献,进一步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以史为鉴,从南方经济的救赎中,为建立和谐社会赢得体悟。

四、教学重点、难点在这一时期商业经济在南方经济中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存有很关键的地位。

因此本课教学重点确认为南方商业的经济繁荣。

通过鼓励学生描写临安街市、海上见闻,分析纸币、科举制的变化等体会商业经济繁荣。

对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认识

对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认识

对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认识
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
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是一个重要的历史过程,它深刻地影响了中国古代社会的发展。

从公元前7世纪到公元17世纪,中国古代经济重心从黄河流域向南移动,最终定居在长江流域。

首先,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是农业的发展。

从公元前7世纪到公元17世纪,中国古代农业的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农业技术也得到了极大的改进。

农业的发展使得黄河流域的土地贫瘠,而长江流域的土地肥沃,因此,农业的发展促进了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

其次,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是商业的发展。

从公元前7世纪到公元17世纪,中国古代商业的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商业技术也得到了极大的改进。

商业的发展使得长江流域的港口和商业活动更加繁荣,而黄河流域的港口和商业活动则比较落后,因此,商业的发展也促进了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

最后,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是政治的发展。

从公元前7世纪到公元17世纪,中国古代政治的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政治技术也得到了极大的改进。

政治的发展使得长江流域的政治活动更加繁荣,而黄河流域的政治活动则比较落后,因此,政治的发展也促进了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

总之,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是一个重要的历史过程,它深刻地影响了中国古代社会的发展。

农业、商业和政治的发展都是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重要原因,它们促进了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使得中国古代社会发展得更加迅速。

关于我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研究与思考

关于我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研究与思考

关于我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研究与思考我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是一个历史现象,指的是自秦汉以来,国家的经济重心逐渐从北方向南方转移的趋势。

这一转移过程涉及到多个方面的因素,如自然地理环境、政治因素、经济因素等等。

本文将就这一问题进行研究和分析,并提出一些个人的思考。

首先,自然地理环境是影响经济重心南移的重要因素之一、中国的南方地区拥有丰富的水资源和良好的自然条件,气候适宜,土地肥沃,这为南方地区的农业和渔业提供了发展的基础。

而北方地区由于干旱和缺水等自然条件的限制,农业生产受到限制,导致经济落后。

因此,南方地理环境的优越性使得经济重心逐渐向南方地区转移。

其次,政治因素也是造成经济重心南移的重要原因之一、中国古代的政治中心在北方长期存在,这导致了北方地区政治资源的集中和发展。

然而,北方政治中心的长期存在也带来了一系列问题,比如频繁的战争和政治动荡等,破坏了北方地区的经济发展。

相反,南方地区比较稳定,政治治理较为有序,人民生活更加安定。

因此,南方地区逐渐成为政治安定、经济发展的理想地区,经济重心向南方转移也就成为了一个自然而然的趋势。

此外,经济因素也在古代经济重心南移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南方地区的经济活动相对多样化,包括农业、渔业、手工业等,而北方地区则主要以农业为主。

南方地区由于气候环境等因素的优越性,农业生产和经济产出较高,这吸引了更多的人口和资源向南方地区流动。

与此同时,南方地区的商业活动也相对频繁,商品流通更加便捷,交通网络也更加发达。

这进一步促进了南方地区的经济繁荣,经济重心也随之向南方转移。

对于这一现象,我有几点思考。

首先,古代中国的经济重心南移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自然环境和政治因素,这是不可避免的历史趋势。

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经济形势的改变,经济重心会出现一定的波动和调整。

例如,随着交通和通讯技术的进步,北方地区的经济发展也不断提升,南方地区也面临一些新的挑战和机遇。

其次,经济重心南移也对我国经济格局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历史学基础(论述题)模拟试卷63(题后含答案及解析)

历史学基础(论述题)模拟试卷63(题后含答案及解析)

历史学基础(论述题)模拟试卷63(题后含答案及解析) 题型有:1.1.试论我国中古时期经济重心的南移。

(北京大学2001年中国古代史真题;北京师范大学2003年中国古代史真题)正确答案:经济重心的南移是中国古代史上跨越几个朝代、持续数百年的重要历史现象。

其基本过程是:秦汉以前,经济重心在北方黄河流域;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地区得到开发;唐代安史之乱后到五代十国时期,北方战乱连年,南方经济得到稳定发展;两宋时期,南方最终成为全国经济重心。

(一)秦汉时期,北方为全国经济重心所在,南方则十分落后。

西晋末年,大批中原人口南迁,推动了南方的开发,尤其是长江下游“三吴”地区的经济开发。

但是,魏晋南北朝四百年间,即使是长江下游地区,也仅是局部开发成功,经济基础依然相当薄弱。

而同一时期的北方地区,尽管经受了长期的分裂和战乱,但经济基础较好,很快从几次衰退中恢复,维持着总体上高于南方的经济水平和经济实力。

(二)安史之乱是影响南北经济地位消长的一个具有转折性意义的重大事件。

安史之乱以后,北方黄河流域成为藩镇割据混战的角逐场所,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比较缓慢。

但江南地区相对比较安定,北方人民为了逃避战乱,大量南迁,使南方不仅增加了劳动人手,还获得了先进的生产经验和技术。

所以唐朝后期,南方的经济发展迅速,逐渐超过了北方。

(三)到了两宋之际,经济重心南移全面实现。

南宋能够在临安建都,说明南方的经济重心地位已经确立。

南方经济重心的确立,取决于由北方迁徙而来的掌握比较先进生产技术的劳动者的大量增加、农业生产技术水平的提高以及南方自然条件的相对优越性。

经济的发展带来文化的进步。

涉及知识点:中国古代史综合2.论述洋务运动的成就正确答案:大体说来,洋务运动在19世纪60、70年代以“求强”为重点,即适应战争的需要,把重点放在训练新式军队和建设军事工业上。

70、80年代,在继续“求强”活动的同时,又提出了“求富”的主张,强调兴办近代民用企业,把“求强”和“求富”作为洋务事业的总体目标。

2024-2025学年部编版初一历史上册期中考试试题及答案

2024-2025学年部编版初一历史上册期中考试试题及答案

2024-2025学年部编版初一历史上册期中考试试题班级:________________ 学号:___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_一、单选题(每题3分)1.下列关于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说法正确的是A. 始于魏晋南北朝时期B. 完成于唐朝时期C. 北方经济从此一蹶不振D. 南方经济始终领先北方答案:A解析:经济重心南移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现象,它开始于魏晋南北朝时期,这是由于北方战乱频繁,大量人口南迁导致的。

这一过程在唐朝时期继续,但直到南宋时期才最终完成。

因此,选项A正确,选项B错误。

同时,经济重心南移并不意味着北方经济一蹶不振,而是在一定时期内南方经济超过北方,所以选项C错误。

在历史上,北方经济也有其繁荣时期,故选项D错误。

2.下列关于明清时期“闭关锁国”政策的描述,不正确的是A. 严格限制对外贸易B. 阻碍了中外经济文化交流C. 导致了中国社会的全面落后D. 目的是维护封建统治解析:明清时期的“闭关锁国”政策确实严格限制了对外贸易,并阻碍了中外经济文化的交流,这一政策的目的是为了维护封建统治的稳固。

然而,将中国社会的全面落后完全归咎于“闭关锁国”政策是片面的,因为中国社会的落后是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等多个方面。

因此,选项C的说法不正确。

3.下列关于戊戌变法的叙述,正确的是A. 变法得到了顽固派的全力支持B. 变法内容全面,且最终获得成功C. 变法主张学习西方,发展资本主义D. 变法彻底改变了中国的社会性质答案:C解析:戊戌变法是一场资产阶级性质的改良运动,它主张学习西方,发展资本主义,这是其主要的改革目标。

然而,变法并没有得到顽固派的支持,反而遭到了他们的强烈反对,所以选项A错误。

戊戌变法虽然提出了多项改革措施,但由于顽固派的阻挠和破坏,最终未能成功,故选项B错误。

戊戌变法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但并没有彻底改变中国的社会性质,中国仍然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所以选项D错误。

人教版初中历史经济重心的南移教案:认识江南经济的繁荣与兴盛

人教版初中历史经济重心的南移教案:认识江南经济的繁荣与兴盛

人教版初中历史经济重心的南移教案:认识江南经济的繁荣与兴盛江南经济是中国历史上最具代表性的一个经济地区。

自隋唐以来,中央政治作风的南移以及经济中心的南移对于江南经济的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推动作用,从而让江南经济得以成为中国历史上最为繁荣的经济地区之一。

一、南朝的经济繁荣南朝时期,由于南方气候适宜,物产丰富,以及南北交通的便利,使得南方的农业、手工业和商业都有了飞速的发展。

南宋时期,由于农业生产技术的进步和北方移民的入住,江南经济达到了较高的水平,成为了当时全国的经济中心。

南宋江南经济繁荣的主要表现在:农业生产大大提高,尤其是稻米的产量显著上升;手工业以丝织业最为发达,生产的丝绸产品远销海外;商业也十分发达,并产生了一批以钱庄和票号为主的资本家阶级。

二、明清时期的经济兴盛明清时期,江南经济得以全面发展。

江南地区在这一时期的经济结构中,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协调,互相促进,达到了空前的繁荣。

明朝时期,南方的农业生产自给自足,同时不断扩大市场,生产水平持续提高。

手工业仍然是江南经济的支柱产业,大量的生产工具、生产资源、劳动力以及物资的源源不断地供给给了南方的工业。

同时,商业以江南的绍兴、苏州、杭州等城市为中心,逐渐成为了明朝中国的商品交流中心。

清朝时期,经济重心南移,江南经济逐渐成为中国最重要的经济中心。

南方经济呈现出极其发展的态势,江南的纺织业、造纸业、手工艺都大大地发展壮大。

这一时期,江南还崛起了一批地方性的政治专家和经济学家,如张澍和王夫之等人,他们的思想对于江南经济的进一步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三、江南经济的代表性产品江南经济的代表性产品是丝绸和茶叶。

丝绸的生产逐渐成为了江南经济的支柱,江浙、安徽一带成为中国的丝绸生产中心。

茶叶的生产则是贯穿于明清两朝,产地包括了江苏、浙江、安徽、福建和四川等地。

江南地区的茶叶以及丝绸产品在国际市场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成为中国出口的主导产品。

四、江南经济的衰退自18世纪后期至19世纪初,中国经济遭遇了外部压迫和西方荒淫无度的贸易侵略,从南方经济的快速崛起到逐渐的衰退,主要原因是欧美列强的入侵,以及中国对外贸易的依赖过度。

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三个阶段及影响

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三个阶段及影响

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三个阶段及影响在中国古代历史中,经济重心南移是一个重要的发展趋势。

由于地理、气候、资源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中国古代社会的经济中心逐渐从北方向南方转移。

这种转移过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每个阶段都对中国的经济和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北方经济中心的崩溃在中国古代,北方地区以其肥沃的土地和多样的资源而成为了经济的中心。

在这个阶段,北方地区的农业、手工业以及商业非常繁荣,大量的粮食、商品和财富都集中在北方。

然而,随着战争的频繁发生,社会秩序的混乱以及自然灾害的不断发生,北方经济中心逐渐开始崩溃。

这个阶段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首先,北方地区的经济衰退导致了大量的人口流失和社会动荡。

许多人被迫离开北方,前往南方或者其他地区寻找生计,这加速了经济重心南移的趋势。

其次,北方地区的衰落使得南方地区获得了更多的机会和资源,南方的经济逐渐兴盛起来。

二、南方经济的崛起南方地区以其湿润的气候、丰富的水资源和适宜的耕地而被广泛认为是农业的天堂。

这个阶段,南方的农业生产得到了快速发展,特别是种植水稻和茶叶成为了南方经济的支柱产业。

除了农业,南方还拥有丰富的手工业资源,如丝绸、瓷器等,这些产品远销海外,给南方带来了巨大的财富。

南方经济的崛起对中国经济和社会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首先,南方的繁荣吸引了大量的人口迁徙,使得南方地区的人口逐渐增加,经济规模不断扩大。

其次,南方地区在农业和手工业方面的发展促进了城市化的进程,越来越多的城市在南方兴起。

这些城市不仅为南方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也成为了经济和文化交流的中心。

三、南方成为经济中心在这个阶段,南方已经完全取代北方成为了中国古代的经济中心。

南方地区的农业、手工业以及商业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

南方的商品和财富不仅满足了国内需求,还远销到东南亚等地区。

这使得南方成为了一个重要的贸易中转站和经济中心。

南方成为经济中心对中国古代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南方地区的繁荣带动了中国整体经济的发展,使得中国成为了当时世界上最富有的国家之一。

论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

论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

论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在中国古代历史上,经济重心南移是一个重要的转折点。

这个过程主要发生在唐朝安史之乱后,由于北方的持续战乱,大量人口开始向南方迁移,带来了大量的劳动力、技术、资金和先进的管理经验。

这一现象不仅改变了中国的经济地理格局,也深刻影响了中国古代历史的进程。

本文将深入探讨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

在唐朝前期,中国的经济重心位于黄河流域,但随着安史之乱的爆发,北方的社会经济遭受了沉重的打击。

同时,南方地区由于其特殊的地理环境和相对稳定的政治环境,开始吸引了大量北方移民。

这些移民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管理经验,促进了南方地区的经济发展。

经济因素:南方地区自然条件优越,拥有丰富的水资源、土地和矿产资源。

这为经济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南方的丝绸、茶叶、大米等农产品也在全国范围内享有盛誉,吸引了大量商贾前来贸易。

政治因素:安史之乱后,北方地区的社会秩序一度陷入混乱,而南方地区则相对稳定。

为了寻求更稳定的生活环境,大量北方人选择向南迁移。

同时,南方的官员也积极引进北方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推动了南方经济的发展。

文化因素:南北文化的交流和融合也是经济重心南移的重要原因之一。

北方移民带来了先进的文化和生产技术,促进了南方社会的进步。

同时,南方地区的文化繁荣也吸引了大量文人墨客前来游历和定居。

经济重心南移对中国古代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人口的分布格局发生了改变。

大量的北方人口向南方迁移,使得南方的城市和农村得到了快速发展。

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也受到了影响。

南北文化的交流和融合,推动了中华文化的多元化和进步。

经济重心南移还促进了中国古代经济的繁荣和发展。

南方的农业、手工业和商业得到了迅速发展,成为了全国经济的支柱。

这不仅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也为中国古代的繁荣和进步奠定了基础。

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是一个复杂的历史过程,其中涉及了经济、政治和文化等多种因素。

在这个过程中,北方人口的南迁和南北文化的融合起到了关键作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经济重心的南移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的历史现象,几乎贯穿了整个中国历史。

从远古至西晋中国北方经济无论是农业、手工业、还是商业的发展水平都远远超过南方,虽然三国时期吴蜀对南方有所开发,但和处在中国经济中心的魏国比起来经济实力相差悬殊,因此这一时期经济重心是在北方的。

从西晋末开始,中国南方的经济发展水平逐步提高,到唐中晚期,南北经济发展水平基本相同。

从唐中晚期至南宋,中国的经济重心不可逆转地移到南方。

到南宋时,中国南方的经济发展水平远远地超过了北方,成为了中国新的经济重心。

那么为什么会出现这样一种现象呢?原因何在?
1天时:宋朝时候,中国的气候环境发生了一次巨大的变化,原先气温高,降水丰富,自然环境优越的北方开始转冷。

再加上中原地区森林长期被砍伐,因此,北方的自然条件开始恶化。

2地利:从唐中晚期的安史之乱至五代,中国的北方地区战乱不断,而南方战乱少。

3人和:许多中原人南迁,带去了先进的技术,增加了南方的劳动力。

终上所述,中国经济重心的南移是从唐中晚期,也就是安史之乱开始,结束于南宋时期。

【详细介绍】
黄河流域是中华民族的主要发祥地,是中国开发最早的的地区,人口集中,经济文化发达,成为最早经济中心。

但是自安史之乱后,北方因为藩镇割据、契丹崛起和南侵而备受影响,生产遭到破坏,而南方又相对安定,北方人口开始大量向南迁移,并带去先进的生产技术,自此,经济重心开始向南转移!
(一)发展历程
1.东汉末年至三国时期,南方得到重点开发。

2.东晋和南朝时期,南方得到大规模开发,南朝末年开始赶上北方。

3.隋唐时期,南方经济迅速发展,南北几无差距。

4.五代十国时期,南方经济进一步大发展。

5.南宋至元朝时期,南方经济突出发展,完全超过了北方。

6.明清时期,南方经济重心的地位得到巩固和发展。

(二)经济重心南移的重大发展时期
1.从西晋末年“八王之乱”至南朝末年为止的时期。

此期,由于北方自东汉末年以来战乱及少数民族内迁,北方经济衰退。

而江南相对稳定的环境,使北方人民为逃避战火纷纷南迁,为南方农业生产增加了大批劳动力,特别是带来了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

他们同南方的汉族人民及山越等少数民族人民共同兴修水利,开垦出大片良田。

水稻栽培技术有所提高,小麦开始推广,牛耕得到普及。

长江中下游经济迅速发展,福建、广东和广西也得到一定程度的开发。

到南朝末年,南方经济开始赶上北方。

2.从“安史之乱”到五代十国时期。

这一时期北方再次经历了长期战乱,经济遭到严重破坏,直到后周世宗时才得到恢复和发展,而南方相对稳定,各国统治者为了保存和增强自己的实力,都比较重视农业生产。

同时,许多中原人民流迁江南,增加了当地的劳动力。

所以,南方社会经济又获得较大的发展。

3.以北宋末年的“靖康之变”为转折点的南宋时期。

此期,人民的抗金斗争阻止了金军南进,北方劳动人民的纷纷南迁,使南方经济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突飞猛进的发展。

在农作技术最发达的江浙地区,水田增加,水稻种植面积扩
大,产量大幅提高,“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形象地反映了太湖流域地区生产在全国所占的重要地位。

此外,棉花的种植推广、棉纺织技术的提高、造船技术的进步以及商品经济的发展和海外贸易的繁荣,都是北方所不能企及的,这都说明南方经济已经超过了北方,取得了不可动摇的经济重心地位。

至于元朝开通漕运和海运,中国资本主义萌芽也首先产生于江南地区,进一步说明了这种不可动摇的经济重心地位。

(三)经济重心南移的特征
我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具有三个明显特征:
①北方人民大批南迁,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经验,体现了当时生产力的最高水平;
②南移趋势往往在国家分裂或割据战乱时最突出;
③政治中心的南移对经济中心的南移有一定影响。

(四)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
①北方战乱较多,南方相对和平稳定;
②北方农民大批南移,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并补充了江南的劳动力;
③江南统治者为发展实力,比较重视发展经济;
④南北方劳动人民共同辛勤劳动,开发了江南;
⑤南方生产条件和自然环境比较优越。

(五)经济重心南移的规律:
由北向南从黄河流域转移到长江流域和江南一带;由内地向沿海逐渐转移。

地理:经济重心转移的原因还可以从地理角度来认识:气候影响,宋代以前粮食主要以旱地作物小麦、粟为主,这类作物适宜生长的环境是北方的温带大陆气候。

北宋时占城稻传入,到南宋时成为主要农作物,明朝时产量提高、
面积扩大。

水稻不适宜在温带大陆性气候下种植,而适宜在江南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内种植,这里光热条件好,雨热同期,水资源丰富,水利工程开发好。

江南多以平原丘陵区为主,土层深厚,易于开垦和操作。

茶树、甘蔗、柑橘这些经济作物更是适宜在江南种植。

北方水土流失严重,自然资源遭到破坏,环境恶化,影响了农业生产。

这种情况主要是人为的烧毁森林、滥垦荒地造成的,结果造成水土流失,土地面积减少。

交通运输及对外贸易也促进了江南的发展。

政治:经济重心南移是当地所在的自然环境与整个社会生产力之间辩证关系发展的必然结果。

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现象的启示:政局的稳定是经济发展的必要条件;统治者对经济发展的重视程度是其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及时引进、运用最先进的科学技术于经济建设中是促进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保证。

结合上述原因和联系有关时事理解,在我国当前的西部开发的过程中,开发与保护生态平衡是辩证统一的道理,应走可持续发展的正确道路。

当前的西部大开发,不是经济重心西移,而是缩小东西部地区的差距、走共同富裕道路的重大举措,体现了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基本原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