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化性溃疡中医辨证论治
消化性溃疡的中医辨证治疗

对照 组 采用 西医治 疗。口服 奥 美 拉 唑(北 京悦 康 药业 集团有限 公司,批号:14720903),20 mg /次,2次/d,连续服用1个月。 1.4 观察指标和疗效判定标准
观 察 两 组 患者 治 疗1个月后 停 药 4 周时的 疗 效、幽门螺 杆 菌 (H p)根 除 率,以及 用 药 副 作用 有无 区 别。疗 效:治 愈,症 状 体 征和 溃 疡 面 均 完 全 消失;好 转,症 状 体 征明 显 改 善,溃 疡 面 明 显 减 小; 无效,症状体征和溃疡面无变化。其中治愈 好转合 计 称为总体 有 效。H p 根 除的判定 [3]:取 2 0 例 H p阴性 者的胃液 经 H p菌特 异 黏 咐后 用 E L I S A 测定,将 测定的均 数 加3 倍 标准 差 作为阳性临界 值,本 组 该界值为0.145;若监测结果超过0.145则为Hp 感染,未根除,否则 为H p 根 除。
消化性溃疡 是临床常见的消化系统 疾病,约95% ~ 9 9 %发 生 在胃或十二 指肠。该 病 病 情 多 变,易复 发,严重 影 响 人 们的身 体 健 康。祖国医学中对 消化性 溃疡的 认识 多与“嗳 气”、“吐酸”、“嘈 杂”、“心 痛”、“呕吐”、“胃脘 痛”等 有关 联 [1]。西医治 疗消化性 溃 疡 多采用中和胃酸的 方 法 通 过 解除胃酸 对 溃疡面的刺 激 和腐蚀 达 到 修 复 溃 疡 面的目的,往 往 容 易复 发 [ 2]。该 院 2 011年以 来 采 用中医 辨 证治疗消化性 溃疡 取得良 好 效 果,现 报 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消化性溃疡应用中医辨证治疗的临床观察

消化性溃疡应用中医辨证治疗的临床观察消化性溃疡是一种常见的胃肠道疾病,临床上常见的症状包括上腹疼痛、恶心、呕吐、食欲不振等。
传统西医对于消化性溃疡的治疗主要是应用抗酸药物和抗生素进行抑制酸分泌和杀灭幽门螺杆菌,但往往容易导致疾病反复发作或者产生抗药性。
而中医辨证治疗则是通过分辨病情表现、辨别病证所属的不同中医病名、确定病机病因,采用中药、针灸、推拿等中医疗法,调整人体阴阳平衡,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本文通过临床观察,总结消化性溃疡应用中医辨证治疗的效果及临床经验,以期对临床医生提供一定的参考。
一、中医辨证分型根据中医辨证治疗的原则,消化性溃疡可分为气滞血瘀型、脾胃虚弱型、肝胆郁结型、热盛饮结型、肝郁气滞型等不同的辨证类型。
气滞血瘀型主要表现为上腹疼痛、胃部灼热感,胸闷腹胀等;脾胃虚弱型则表现为食欲不振、大便稀溏、体倦乏力等;肝胆郁结型的患者则表现为情绪不畅、易怒、口苦、口干、舌质偏红等;热盛饮结型则表现为口渴、舌质红绛、口干、大便秘结等;肝郁气滞型则表现为情绪不畅、纳呆、胸闷、胁痛等。
二、临床观察结果在临床实践中,我们以气滞血瘀型患者为例,应用中医辨证治疗的方法进行观察。
首先我们通过望、闻、问、切四诊方法,辨别患者的辨证类型,确定病因病机,然后选择相应的中药组方进行治疗。
在治疗过程中,同时结合针灸、推拿等疗法,调理患者的脾胃功能,达到疏肝理气、活血化瘀的目的。
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观察,发现患者的上腹疼痛症状明显缓解,胃部灼热感减轻,食欲也有所恢复。
同时心情愉快,睡眠质量得到改善,面色也有所红润。
体检发现脉搏和舌质等中医辨证指标明显好转,表明疾病得到了明显的好转和调理。
根据以上观察结果,我们可以得出结论,中医辨证治疗在消化性溃疡的治疗中有明显的疗效。
选择合理的中药组方,并结合针灸、推拿等疗法进行综合治疗,可以有效调理患者的脾胃功能,改善症状,达到治疗的目的。
三、临床经验在临床实践过程中,我们还总结了一些消化性溃疡应用中医辨证治疗的临床经验,以供临床医生参考。
消化性溃疡病:中医辨证分型及治法

消化性溃疡病:中医辨证分型及治法
中医学认为,本病归属于“胃脘痛”、“嘈杂”、“泛酸”等范畴。
若合并上消化道出血,归属于中医学“呕血”、“便血”、“远血”之范畴。
中医学认为消化性溃疡初发多由饮食不节、情志不遂所致。
本病的病位在胃,与肝、脾关系密切,也与肝、肾有关。
基本病机为胃气阻滞,胃络淤阻,胃失所养,不通则痛。
中医辨证分型及治法
1.肝胃不和
胃脘胀痛,窜及两胁或走窜不定,得嗳气、矢气则舒;发作或加重与情绪变化有关;嘈杂泛酸,纳呆少馨,心情抑郁,睡眠不佳。
舌质淡红,苔薄白,脉弦。
治法:疏肝理气,和胃止痛。
2.胃气壅滞
胃脘胀痛,疼痛拒按,得食更甚;饮食不慎或感受外邪易于加重;嗳气频频,嘈杂泛酸,纳呆恶心,大便不爽。
舌质淡,苔白厚腻,或薄白或薄黄,脉滑。
治法:理气和胃止痛。
3.脾胃虚寒
胃脘隐痛,喜暖喜按,空腹痛甚,得食则缓;劳累或食冷或受凉后疼痛发作或加重,泛吐清水,手足不温,纳呆食少,神疲乏力。
舌淡苔白,脉沉细或迟。
治法:温中健脾,和胃止痛。
4.胃阴不足
胃脘隐痛或灼痛,似饥而不欲食,多见于热病之后或胃病日久;口
干舌燥,纳呆干呕。
舌嫩红不津,或有裂纹,少苔、无苔或剥苔,脉细弦或细数。
治法:养阴益胃,和中止痛。
5.淤阻胃络
胃脘疼痛,状如针刺,痛有定处,按之痛甚,食后加剧,入夜尤甚;多发生于久病,或有吐血、黑便史者。
舌质暗,或有淤点、淤斑,苔白,脉涩或沉弦。
治法:活血化淤,理气止痛。
消化性溃疡的中医辨证论治与调护

消化性溃疡包括胃溃疡和十二指肠溃 疡,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其发病主要 与消化道黏膜被胃酸、胃蛋白酶自身消化 有关,本病属于中医学的“胃脘痛”“嘈 杂”“吞酸”等疾病范畴。典型消化性溃 疡患者表现为慢性、周期性、节律性上腹 痛。根据胃溃疡和十二指肠溃疡的不同, 症状又各有特点:胃溃疡以上腹部偏左部 位疼痛为主,患者多在餐后30分钟开始疼 痛,进餐时可缓解,多为隐痛、灼痛或 胀痛;十二指肠溃疡以上腹部偏右疼痛明 显,以空腹痛为特点,进食可以缓解,半 夜可出现疼痛,可伴有泛酸、烧心、嗳气 等症状。
寒热错杂证:患者可出现上腹不适, 灼热烧心,疼痛不适,口干苦,泛酸,大 便稀溏,肠鸣,腹部畏寒,舌淡红,苔薄 腻,有齿痕,脉弦细。治法以寒温共用, 和胃止痛。半夏泻心汤是其代表方。常用 药物:黄连、黄芩、干姜、半夏、桂枝、 白芍、炙甘草等。
胃阴不足证:患者诉上腹隐隐作痛, 时发时止,或有灼热感,嘈杂吞酸,饥不欲 食,大便干,口干不欲饮,寐欠佳,舌红少 苔,脉细数。治法以养阴和络止痛。常用一 贯煎治疗,常用药物:当归、枸杞、麦冬、 川楝子、北沙参、生地、郁金、百合等。
E-mail:wuwangqun@ 责编/吴王群
中 杜斌(江苏省中医院脾胃科副主任中医师)
患者,女,32岁,因上腹时常胀痛不 适前来门诊就医。刻下症见患者手掩上腹 部,以胀痛为主,嗳气后症状可稍缓解, 每遇工作不顺及生气时症状加重。短短几 分钟患者叹息数次,平时易烦躁,胃纳 尚可,大便如常,1天1次。舌淡红,苔薄 白,脉弦。
消化性溃疡的中医辨证治疗

消化性溃疡的中医辨证治疗【摘要】目的探讨消化性溃疡的中医辨证治疗方法回顾分析65例消化性溃疡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65例患者中,气滞型、瘀血型、阴虚型、虚寒型患者治愈有效率占95.38%。
不良反应经过临床对症处理均好转,不影响治疗。
结论对溃疡病的诊治,要以中西医结合为重点,多角度全面认识病因病机。
中医价格低廉,患者易于坚持治疗,是一种治疗本病较好的临床选择方案。
【关键词】消化性溃疡;中医药疗法消化性溃疡是临床上比较常见的消化系统多发病,对人体健康有着较大的威胁,特别是包括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在内的消化道溃疡性疾病,由于其病位较深、病情复杂、病势较重而直接危害病人的健康和生命,因而备受医学界的重视,成为医师和病人共同关注的重要疾病之一。
2005-03-2010-8,笔者以敛口生肌、活血化瘀法治疗本病,疗效满意。
现总结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65例患者均为我院经胃镜检查确诊的消化性溃疡病例,符合《内科门急诊手册》诊断标准。
男52例,女13例;年龄19~70岁;病程6个月~25年;胃溃疡19例,十二指肠壶腹部溃疡41例,复合性溃疡5例;43例为初发病例,22例为复发病例;中医诊断及辨证分型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分为气滞型23例、瘀血型14例、阴虚型17例、虚寒型11例。
2 治疗方法①气滞型:香苏散加味。
药物组成:苏梗10g,香附8g,陈皮10g,半夏10g,厚朴8g,枳壳10g,佛手12g。
加减:烧心、泛酸者,加海螵蛸、瓦楞子、海蛤壳。
②瘀血型:失笑散加味。
药物组成:五灵脂10g,蒲黄10g,丹参15g,延胡索15g,枳壳10g,青皮10g,砂仁10g,檀香6g,生甘草3g。
③阴虚型:益胃汤合一贯煎加减。
药物组成:沙参15g,麦冬15g,生地黄15g,怀山药20g,玉竹10g,石斛10g,川楝子6g,延胡索15g,白豆蔻6g,生甘草3g。
④虚寒型:黄芪建中汤加味。
药物组成:炙黄芪20g,桂枝8g,白芍20g,炙甘草5g,生姜6g,大枣12g,饴糖30g,乌贼骨15g。
内科消化性溃疡的中医药治疗方式及效果评估

内科消化性溃疡的中医药治疗方式及效果评估内科消化性溃疡是一种常见的胃肠道疾病,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传统中医药在治疗消化性溃疡方面有着丰富的经验和独特的治疗方式。
本文将介绍几种常用的中医药治疗方式,并对其疗效进行评估。
一、中医药治疗方式1. 辨证施治法中医治疗消化性溃疡首先要根据患者的体质、病情和病因进行辨证施治。
中医药将消化性溃疡分为胃阴虚、胃阳亢进、胃热郁火、脾胃虚弱等不同证型。
根据不同证型的辩证施治原则,中医医师可以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中药配伍,达到治疗的最佳效果。
2. 中药内服中药内服是中医治疗消化性溃疡的主要方式之一。
常用的中药有黄连、黄连素、厚朴、苦参、半夏、陈皮等。
这些中药可以通过调整胃肠道的功能,改善胃肠道的环境,促进溃疡的愈合。
同时,中药还可以调节患者的免疫系统,提高患者的抵抗力,减轻炎症反应。
3. 中药外用中医药治疗消化性溃疡还可以采用外用方式,如中药泡洗、中药熏洗等。
这些方式可以直接作用于溃疡部位,发挥止痛、消炎、促进愈合的作用。
常用的中药外用包括黄连粉、板蓝根粉等。
这些中药可以通过直接敷贴于溃疡表面,起到消炎、杀菌的效果。
二、效果评估中医药治疗消化性溃疡虽然在临床上获得了一定的疗效,但其效果的评估仍然需要科学可靠的手段。
下面我们将从临床观察和研究论证两方面对中医药治疗的效果进行评估。
1. 临床观察中医药治疗消化性溃疡的临床观察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在临床上观察患者的疼痛感觉、症状改善程度、溃疡面积缩小情况等指标,可以初步评估治疗效果。
一些研究表明,中医药治疗能够显著减轻患者的疼痛感觉,改善消化功能,促进溃疡的愈合。
2. 研究论证目前,一些研究人员开始研究中医药治疗消化性溃疡的机制和效果,并进行了一些临床试验。
这些研究结果表明,中医药治疗可以显著降低患者的胃酸分泌,提高胃黏膜的保护功能,减轻炎症反应。
同时,中医药治疗还可以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减少复发率。
三、总结中医药作为一种传统治疗方法,在消化性溃疡的治疗中具有独特的优势。
消化性溃疡中医辨治分五型

消化性溃疡又称溃疡病、胃十二指肠溃疡,其中还包括手术后的残胃溃疡。
十二指肠溃疡相较胃溃疡多见,以青壮年居多,男性多于女性。
其典型症状为上腹部节律性、季节性和周期性疼痛,并伴有泛酸、嗳气、烧心、恶心、呕吐等症,并发症有出血、穿孔、幽门梗阻、癌变。
其发病多因饮食不节、情志郁怒、药物刺激、外邪侵袭等,导致脾胃虚弱、运化失常、胃膜受损而成。
中医辨证治疗将消化性溃疡分为以下五型,现分述如下:
肝胃不和型:症见胃脘及两胁胀痛,情志不遂则加重,胸闷嗳气,纳少泛酸,舌淡红,苔薄白,脉弦细。
治宜舒肝和胃、理气止痛。
肝胃郁热型:症见胃脘及两胁胀痛、灼热,食后疼痛不减或加重,泛酸嘈杂,烦躁易怒,口干口苦,大便干结,小便短赤,舌红,苔黄,脉弦数。
治宜清肝泄热、理气和胃。
胃阴亏虚型:症见胃脘隐痛灼热,空腹尤甚,口干纳呆,手足心热,大便干结,舌红少津或有裂纹,少苔或花剥苔,脉细数。
治宜滋阴养胃。
脾胃虚寒型:症见胃脘隐痛,喜温喜按,饮食生冷后加重,泛吐清水,疲乏无力,舌淡,苔白腻,脉细弱或迟缓。
治宜补中益气、温胃散寒。
胃络瘀阻型:症见胃脘刺痛拒按,食后痛甚,黑便,舌质紫暗或有瘀斑,舌苔白脉细涩。
治宜化瘀止痛。
消化性溃疡的中医辨证治疗分析

消化性溃疡 主要是指在 十二指肠和 胃部 发生的慢性 溃疡 病 ,因为 溃疡 的形成与 胃蛋 白酶 和胃酸的 消化作用有 关从而得名 …。消化性 溃 疡可 以发生在任何年 龄段 ,其 中以青 壮年多发 ,临床 常见症状为慢性 周 期性发作的上腹疼 痛 ,并且 出现节律性发作为 主要 特点 ,常常伴有 反 酸、烧灼感 、呃逆 、痞满等症状 。消化性溃疡 有实有虚 ,其 常见病 位在胃部 ,亦 可以涉及脾 、肝 。胃气不和 ,寒 邪客胃 ;或 胃失和降 , 饮食不节 ,或肝失疏泄 ,气 郁伤肝 ,气机 阻滞 ,横逆犯 胃;或中气虚 寒 ,脾 阳不足 }或失其濡养 ,胃阴受损 ,导致失于和 降,胃气郁滞 , 不通则 痛 ,从 而导致 了消 化性溃疡 的发生 。辨证 以虚实 、寒 热 、血 瘀 、气滞 为纲 ,临床治疗 时要做到邪正 兼顾 ,治则为 止痛疏理气机 , 寒 热平调 ,整 体治疗 ,得 以畅顺气 血 ,得 以调 理 阴阳 ,得 以脏腑调 和 ,与此同时溃疡得 以治愈 。本文对于 佛 山市南海 区第二人 民医 院中 医内科所 收治的消化 性溃疡 患者 160例 ,对 其进行辨 证施治 ,现将 治 疗 结果 报道总结如下。 1资料 与方 法 1.1一般资料
患者男 性 ,68岁 ,退干 ,患慢性 支气管炎伴 阻塞性肺气肿 多年 , 每遇寒冷季节容 易发作 。症状 逐年加重 ,临床表 现为 :气短 ,痰 鸣 , 呼吸迫促 ,心悸 ,头眩 ,形寒 肢冷 ,双下肢 轻度 浮肿 ,大便稀 薄 ,欲 解难禁 ,活动后 调泄失控 , 口唇紫暗 ,舌 红苔白腻 ,脉弦 滑而数 ,曾 用西 药抗感 染 ,平喘 治疗 未效 ,喘促 加重 ,心悸 不 宁 ,动 则尤 甚。 治则 :温 肾扶脾 ,祛痰 平喘 。处方用 :制附片20g (先 煎 )、淡 干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消化性溃疡中医辨证论治
【摘要】目的:探讨消化性溃疡的中医辨证论治。
方法:将50例患者分成单纯西药对照组与中西医结合治疗组,分别进行治疗,在1个月后对临床疗效进行评估。
结果:中西医结合治疗组的临床痊愈率为32.00%,显效率为36.00%,有效率为24.00%,无效率为8.00%,总有效率为92.00%;西医对照组的临床痊愈率为12.00%,显效率为24.00%,有效率为40.00%,无效率为24.00%,总有效率为76.00%,两组间临床疗效比较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组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中西医结合治疗组的HP转阴率为88.00%,西医对照组的HP转阴率为72.00%,两组对于HP治疗转阴情况存在显著性差异,治疗组的抗HP感染优于对照组。
结论:在西医抗酸、保护胃粘膜、抗病毒治疗的基础上,加上中医药辨证论治的方法,能够提高临床疗效。
【关键词】辨证论治;消化性溃疡;中医
1 绪论
消化性溃疡是由多种因素引起的消化系统疾病,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我国人群的发病率有逐年增加的趋势。
对于本病的治疗,西医学主要采取制酸、保护胃粘膜、抗幽门螺杆菌(HP)治疗为主,中医学具有自身独特的辨证论治体系,关于本病的诊疗有其自身的优势所在。
无论是在缓解临床症状、促进溃疡面愈合、抗HP感染及降低复发率等方面,都有不同层次的论述。
现我院研究如何治疗消化性溃疡,报道如下。
2 临床资料
2.1 一般资料选择观察患者共50例,为2008年3月至2009年3月在我院门诊就诊及住院患者,诊断以电子胃镜检查确诊,幽门螺旋杆菌感染均为阳性。
将50例患者分成两组,一组为西医对照组25例,其中男性患者15例,女性患者10例,年龄最大者为57岁,年龄最小者为24岁,平均年龄为(38±5)岁,平均病程为(8.3±
3.7)年;另一组为中西医结合治疗组25例,其中男性患者16例,女性患者9例,年龄最大者为58岁,年龄最小者为26岁,平均年龄为(39±4)岁,平均病程为(8.1±
4.2)年。
随机分组的两组间比较,在性别、年龄、病程、溃疡程度等方面未见明显差异。
2.2 诊断标准西医诊断标准参照《实用内科学》[1],中医证候诊断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医辨证为虚寒证,纳入标准及排除标准均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2]。
2.3 治疗方法西医对照组给予雷尼替丁20mg,日2次,早晚各一次,共服用1个月,加上阿莫西林胶囊1.0g,日2次,早晚各一次,共服用2周;中西医结合治疗组是在西医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中药辨证处方:党参12g、茯苓12g、炒白术15g、生甘草6g、炙黄芪30g、公英15g、黄连9g、三七粉3g。
嘱
咐患者注意调摄情志、规律饮食、禁忌辛辣油腻之品、生活要有规律。
两组患者在治疗一个月后进行复查,对临床疗效进行评估。
3 结果
3.1 两组患者在治疗1个月后临床疗效显示:中西医结合治疗组的临床痊愈有8例,痊愈率为32.00%,显效有9例,显效率为36.00%,有效6例,有效率为2
4.00%,无效2例,无效率为8.00%,总有效率为92.00%;西医对照组的临床痊愈有3例,痊愈率为12.00%,显效有6例,显效率为24.00%,有效10例,有效率为40.00%,无效6例,无效率为24.00%,总有效率为76.00%;两组间临床疗效比较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组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
具体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治疗1个月后临床疗效比较
3.2 两组患者抗幽门螺旋杆菌感染治疗情况显示,中西医结合治疗组的HP 阳性为3例,HP阴性22例,转阴率为88.00%,西医对照组的HP阳性为7例,HP阴性18例,转阴率为72.00%。
两组对于HP治疗转阴情况存在显著性差异,治疗组的抗HP感染优于对照组。
4 讨论
中医学认为消化性溃疡的发病主要是五脏六腑失调所致,与关脾、胃、肝、肾关系密切,认为脾胃虚弱是消化性溃疡发病与复发的根本因素,与肝脾关系密切。
本文论述的是虚寒型的消化性溃疡的临床治疗观察,自拟中药方益气健脾,佐以解毒。
两组患者在治疗1个月后临床疗效显示:中西医结合治疗组的临床痊愈有8例,痊愈率为32.00%,显效有9例,显效率为36.00%,有效6例,有效率为24.00%,无效2例,无效率为8.00%,总有效率为92.00%;西医对照组的临床痊愈有3例,痊愈率为12.00%,显效有6例,显效率为24.00%,有效10例,有效率为40.00%,无效6例,无效率为24.00%,总有效率为76.00%;两组间临床疗效比较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组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
两组患者抗幽门螺旋杆菌感染治疗情况显示,中西医结合治疗组的HP阳性为3例,HP阴性22例,转阴率为88.00%,西医对照组的HP阳性为7例,HP阴性18例,转阴率为72.00%。
两组对于HP治疗转阴情况存在显著性差异,治疗组的抗HP感染优于对照组。
结果说明,在西医抗酸、保护胃粘膜、抗病毒治疗的基础上,加上中医药辨证论治的方法,能够提高临床疗效。
消化性溃疡属于中医“胃痛”的范畴,其对消化性溃疡的病因病机及临床辨证论治有一定的临床实践经验,且在改善临床症状方面有一定的优势,但目前中医学对消化性溃疡的辨证论治缺乏统一的标准,有待临床进一步探讨完善。
参考文献
[1]陈灏珠主编.实用内科学(下册)[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
1866-1877.
[2]郑筱萸主编.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151-1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