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化性溃疡的中医常见证型及治疗进展
消化性溃疡中医临床路径总结与分析

中医强调个体化治疗,而临床路径是标准化、流程化的治疗方案,两者在协调 上存在困难。
临床路径实施中的难点与不足
总结词
消化性溃疡中医临床路径实施中存在难点和不足。
详细描述
难点在于中医临床路径在实施过程中,对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流程存在不确定性, 同时缺乏有效的评估和监督机制。
05
消化性溃疡中医临床路径 优化建议
临床路径的意义
01
02
03
04
提高医疗质量
通过制定标准化、规范化的诊 疗流程,可以减少医疗差错,
提高医疗质量。
优化医疗资源
临床路径可以优化医疗资源的 分配,提高医疗效率,减少医
疗成本。
促进学术交流
临床路径是一种标准化的诊疗 流程,可以促进学术交流,提
高医学技术的普及程度。
保障患者权益
通过制定合理的临床路径,可 以保障患者权益,提高患者满
定义与背景
消化性溃疡是一种常见的胃肠道疾病 ,中医认为其发病与饮食、生活习惯 、情绪等因素有关。
定义:消化性溃疡中医临床路径是指 根据中医理论,针对消化性溃疡的发 病机制,制定的一套完整的中医治疗 方案。
中医临床路径是一种以中医理论为指 导,根据疾病特点制定的一套标准化 、规范化的诊疗流程。
背景:消化性溃疡中医临床路径是在 中医理论指导下,结合现代医学技术 ,经过大量临床实践总结出来的。
THANKS
感谢观看
中药外治
评估消化性溃疡中医临床 路径中的中药外治方法, 分析其针对消化性溃疡的 疗效。
患者满意度调查
治疗满意度
评估患者对消化性溃疡中医临床路径的治疗满意 度,分析满意度的差异。
护理满意度
评估患者对消化性溃疡中医临床路径的护理满意 度,分析满意度的差异。
消化性溃疡中医诊疗技术

消化性溃疡中医诊疗技术消化性溃疡是指胃肠道黏膜被胃酸和胃蛋白酶消化而形成的慢性溃疡,根据发生部位分为胃溃疡和十二指肠溃疡两类,还包括胃-空肠吻合口附近和胃黏膜Meckel憩室的溃疡。
消化性溃疡在我国的发病率南方高于北方,城市高于农村,男性多于女性,约为3:1。
可发生于不同年龄,十二指肠溃疡多见于青壮年,胃溃疡以中老年为多,但近年来,中老年消化性溃疡发病率呈上升趋势。
本病发病有季节性,多见于秋冬和冬春之交。
本病可归属于中医学“胃脘痛”、“泛酸”等病证范畴。
病因病机中医学认为多种原因可导致本病,常与情志失调、饮食不节、脾胃虚弱和外邪侵袭等有关。
病变部位主要在胃,与肝、脾关系密切,病性多虚实夹杂。
本病初起病在气分,病情较轻;日久迁延而突然加剧兼见血病等,可见呕血、便血,病情较重,甚至气血痰瘀互结转变为胃反、胃癌之恶证。
辨证分型1.肝胃气滞证:胃脘胀痛,攻窜两胁,嗳气频繁,矢气痛减,或大便不爽,胃痛每因情志因素发生而加重。
舌苔薄白,脉弦。
2.脾胃虚寒证:胃痛隐隐,喜暖喜按,遇冷或劳累后加重,空腹痛甚,得食痛减,泛吐清水,纳差,四肢倦怠,手足不温,大便溏薄。
舌淡苔白,脉虚弱或迟缓。
3.胃阴不足证:胃脘隐痛,似饥而不欲食,口燥咽干,五心烦热,消瘦乏力,口渴思饮,大便干结。
舌红少津,脉细数。
4.肝胃郁热证:胃脘灼痛,痛势急迫,烦躁易怒,嘈杂泛酸,口干口苦,大便干结,小便短赤。
舌红苔黄,脉弦数。
5.瘀血停滞证:胃脘疼痛,痛如针刺,入夜尤甚,按之痛甚,或见吐血黑粪。
舌质紫黯或有瘀斑,脉涩。
辨证论治1.肝胃气滞证[治法]疏肝理气,和胃止痛。
[方药]柴胡疏肝散加味。
嗳气较重者,可加沉香、旋覆花;化热者,加黄连、栀子;兼瘀血停滞者,加川芎、赤芍、丹参。
2.脾胃虚寒证[治法]温中健脾,和胃止痛。
[方药]黄芪建中汤合良附丸加味。
泛吐清水明显者,加陈皮、干姜;泛酸者,加煅瓦楞子、乌贼骨、吴茱萸。
3.胃阴不足证[治法]养阴益胃止痛。
消化性溃疡病:中医辨证分型及治法

消化性溃疡病:中医辨证分型及治法
中医学认为,本病归属于“胃脘痛”、“嘈杂”、“泛酸”等范畴。
若合并上消化道出血,归属于中医学“呕血”、“便血”、“远血”之范畴。
中医学认为消化性溃疡初发多由饮食不节、情志不遂所致。
本病的病位在胃,与肝、脾关系密切,也与肝、肾有关。
基本病机为胃气阻滞,胃络淤阻,胃失所养,不通则痛。
中医辨证分型及治法
1.肝胃不和
胃脘胀痛,窜及两胁或走窜不定,得嗳气、矢气则舒;发作或加重与情绪变化有关;嘈杂泛酸,纳呆少馨,心情抑郁,睡眠不佳。
舌质淡红,苔薄白,脉弦。
治法:疏肝理气,和胃止痛。
2.胃气壅滞
胃脘胀痛,疼痛拒按,得食更甚;饮食不慎或感受外邪易于加重;嗳气频频,嘈杂泛酸,纳呆恶心,大便不爽。
舌质淡,苔白厚腻,或薄白或薄黄,脉滑。
治法:理气和胃止痛。
3.脾胃虚寒
胃脘隐痛,喜暖喜按,空腹痛甚,得食则缓;劳累或食冷或受凉后疼痛发作或加重,泛吐清水,手足不温,纳呆食少,神疲乏力。
舌淡苔白,脉沉细或迟。
治法:温中健脾,和胃止痛。
4.胃阴不足
胃脘隐痛或灼痛,似饥而不欲食,多见于热病之后或胃病日久;口
干舌燥,纳呆干呕。
舌嫩红不津,或有裂纹,少苔、无苔或剥苔,脉细弦或细数。
治法:养阴益胃,和中止痛。
5.淤阻胃络
胃脘疼痛,状如针刺,痛有定处,按之痛甚,食后加剧,入夜尤甚;多发生于久病,或有吐血、黑便史者。
舌质暗,或有淤点、淤斑,苔白,脉涩或沉弦。
治法:活血化淤,理气止痛。
消化性溃疡中医病机及治法浅析

位 上 以 脾 、 、 为 中 心 , 机 病 性 以 虚 为 重 点 , 疗 在 辨 胃 肝 病 治
证 施 治 基 础 上 , 疏肝 健 脾 和 胃 、 气 活 血 为 主 。 以 理
1 病 机 分析
种“ ” , 通 法 目的 是 使 胃气 通 降 。《 证 治 裁 》 : 胃腑 以通 为 类 云 “
部 怕冷 , 暖 喜 按 , 伴 有 面 色 萎 黄 不 华 , 力 困 顿 , 则 气 喜 多 乏 动
短 , 冷 , 足不温 , 怕 手 口淡 或 泛 吐 清 水 , 口不 渴 或 渴 不 多 饮 , 饮
但通之之 法 , 有不 同 , 气 以和血 , 也 ; 逆者 使之 上行 , 各 调 通 下
纳 失 常 、 失 疏 泄 、 机 不 畅 , 而 产 生 痰 湿 瘀 热 等病 理 因 素 , 肝 气 进
最 终 胃肠 功 能 紊 乱 、 络 受 损 、 肌 噬 脏 而 形 成 溃 疡 。 胃 脉 腐
消 化 性 溃 疡 中 医病 机 及 治 法 浅 析
蒋 军 , 华 森 裘
( .浙 江 中 医 药 大 学 第 一 临床 医 学 院 , 江 杭 州 30 5 ; .浙 江 省 中 医 院 , 江 杭 州 3 0 0 ) 1 浙 103 2 浙 10 6
【 键 词 】 消化 性 溃 疡 ; 医 药 ; 关 中 病机 ; 法 治
为 人 体 后 天 之 本 ,气 血 生 化 之 源 。 脾 主 胃为 行 其 津 液 , 气 其 主 升 , 运 化 , 燥 恶 湿 , 临 床 上 脾 气 虚 、 阳 虚 及 脾 虚 湿 盛 主 喜 故 脾 者 多 见 。 皇 甫 中在 《 医 指 掌 ・ 痛 》 出 “ 明 心 提 胃脘 湿 热 痛 ” 的 论 点 。 湿 热 中阻 是 常见 的 证 型 , 脾 论 治 消 化 性 溃 疡 主 要 包 从 括健脾 、 温脾 。外 感 湿 邪 , 长 期 饮 食 不 节 , 食 辛 辣 醇 酒 厚 或 嗜
消化性溃疡的病因病机及中医药治疗进展

气, 久病人血 ” 易出现气滞血瘀之证 候 , 最 临床常见舌紫 暗 , 痛而拒按 , 复 出血 , 反 舌底 青筋 暴 露等 血瘀 之 象u 。现 代 医学研 究也表 明, 消化性 溃疡普遍 存在微循 环障碍 , 其溃疡
维普资讯
第l 第3 9 卷 期
20 0 2年 9月
—
河 北 职 工 医 学 院 学 报
o n M a Co e J u a fHe e e i l l g o C n i u n u a in o r lo b i dc l ef r o tn i g Ed c t
消化 性溃 疡 , 气滞 血瘀者 , 溃疡部 位长期 伴发慢 性 、 属 其 反
复不 愈性炎症活 动是其主要病理机 制 J 。溃疡病瘀 血形成 后, 瘀血部位 阴气被遏 , 不得舒展 , 温煦作用失 司 , 形成 瘀寒 症, 不同 于脾 胃虚寒证 , 临床应 加 以区别 。张伟 等认 为 , 消 化性 溃疡以病程久延 , 反复发 作为 特点 , 中医认 为“ 初病 在
阴气 抑遏 , 劳倦体虚则气 耗血伤 ; 暴饮 暴食则 既损脾 阴又伤 胃气 , 故其病 理损伤 总以气 虚 阴郁 为 主。从疾 病发展 趋 势 看, 本病 大多 易转为慢 性 , 迁延难 愈 , 具有 正虚邪 恋的典 型 特点 。从疾病发作 特点看 , 本病 复发 多在秋冬 季节 , 疼痛 且 多在饥 饿状 态下 发生 , 以夜 间为 突 出 , 有 虚症 发 于虚 而 具 实, 阴邪 旺于阴分 , 以虚为多的典型 特点… 。对 于老年 性消 化性 溃疡 的发病机 制亦属本虚标 实之 证。 由于大 多患者溃 疡反 复发作数 年或 数十不愈 , 故以脾气虚弱 为本 , 但从 胃镜 下观察 , 可视 为气血瘀 滞所 成 J 。贺 俭根 据临 床观察 认 为 消化性 溃疡 的临床辩 证 以虚实 夹杂 为主 , 主要 病机 为脾 胃 虚弱, 湿毒 内浸 , 坏 胃壁 l 破 。 12 病位在 脾 胃, . 与肝肺有关 消化性溃疡虽病 位在 胃, 而肝与 胃土木相 关 , 与 胃 然 脾 燥湿相 济 , 其发病与 肝脾最 为相 关。肝 失疏 泄首先 雍 胃 故 碍脾 ; 脾失 健运 土纳失 常 , 胃病 及脾 则碍运 , 胃病及肝 则气 郁 。程 晓峰认为 : 消化性溃疡 主要 由于忧思恼 怒 , 木横 肝 逆犯 胃 , 或长期饮食 不节 , 劳倦 内伤 , 进而导致脾 胃虚弱 , 气 血失调所致 。从辩证 来看 , 由肝 到 胃互 为因果早 期 多见 实证 , 晚期多见虚证 。陈磐 华则 强调 了情志 与消 化性 溃疡 的关系 , 为人 的生命 活 动与 内脏 气血 、 神情 志 密切 相 认 精
内科消化性溃疡的中医药治疗方式及效果评估

内科消化性溃疡的中医药治疗方式及效果评估内科消化性溃疡是一种常见的胃肠道疾病,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传统中医药在治疗消化性溃疡方面有着丰富的经验和独特的治疗方式。
本文将介绍几种常用的中医药治疗方式,并对其疗效进行评估。
一、中医药治疗方式1. 辨证施治法中医治疗消化性溃疡首先要根据患者的体质、病情和病因进行辨证施治。
中医药将消化性溃疡分为胃阴虚、胃阳亢进、胃热郁火、脾胃虚弱等不同证型。
根据不同证型的辩证施治原则,中医医师可以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中药配伍,达到治疗的最佳效果。
2. 中药内服中药内服是中医治疗消化性溃疡的主要方式之一。
常用的中药有黄连、黄连素、厚朴、苦参、半夏、陈皮等。
这些中药可以通过调整胃肠道的功能,改善胃肠道的环境,促进溃疡的愈合。
同时,中药还可以调节患者的免疫系统,提高患者的抵抗力,减轻炎症反应。
3. 中药外用中医药治疗消化性溃疡还可以采用外用方式,如中药泡洗、中药熏洗等。
这些方式可以直接作用于溃疡部位,发挥止痛、消炎、促进愈合的作用。
常用的中药外用包括黄连粉、板蓝根粉等。
这些中药可以通过直接敷贴于溃疡表面,起到消炎、杀菌的效果。
二、效果评估中医药治疗消化性溃疡虽然在临床上获得了一定的疗效,但其效果的评估仍然需要科学可靠的手段。
下面我们将从临床观察和研究论证两方面对中医药治疗的效果进行评估。
1. 临床观察中医药治疗消化性溃疡的临床观察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在临床上观察患者的疼痛感觉、症状改善程度、溃疡面积缩小情况等指标,可以初步评估治疗效果。
一些研究表明,中医药治疗能够显著减轻患者的疼痛感觉,改善消化功能,促进溃疡的愈合。
2. 研究论证目前,一些研究人员开始研究中医药治疗消化性溃疡的机制和效果,并进行了一些临床试验。
这些研究结果表明,中医药治疗可以显著降低患者的胃酸分泌,提高胃黏膜的保护功能,减轻炎症反应。
同时,中医药治疗还可以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减少复发率。
三、总结中医药作为一种传统治疗方法,在消化性溃疡的治疗中具有独特的优势。
消化性溃疡中医辨治分五型

消化性溃疡又称溃疡病、胃十二指肠溃疡,其中还包括手术后的残胃溃疡。
十二指肠溃疡相较胃溃疡多见,以青壮年居多,男性多于女性。
其典型症状为上腹部节律性、季节性和周期性疼痛,并伴有泛酸、嗳气、烧心、恶心、呕吐等症,并发症有出血、穿孔、幽门梗阻、癌变。
其发病多因饮食不节、情志郁怒、药物刺激、外邪侵袭等,导致脾胃虚弱、运化失常、胃膜受损而成。
中医辨证治疗将消化性溃疡分为以下五型,现分述如下:
肝胃不和型:症见胃脘及两胁胀痛,情志不遂则加重,胸闷嗳气,纳少泛酸,舌淡红,苔薄白,脉弦细。
治宜舒肝和胃、理气止痛。
肝胃郁热型:症见胃脘及两胁胀痛、灼热,食后疼痛不减或加重,泛酸嘈杂,烦躁易怒,口干口苦,大便干结,小便短赤,舌红,苔黄,脉弦数。
治宜清肝泄热、理气和胃。
胃阴亏虚型:症见胃脘隐痛灼热,空腹尤甚,口干纳呆,手足心热,大便干结,舌红少津或有裂纹,少苔或花剥苔,脉细数。
治宜滋阴养胃。
脾胃虚寒型:症见胃脘隐痛,喜温喜按,饮食生冷后加重,泛吐清水,疲乏无力,舌淡,苔白腻,脉细弱或迟缓。
治宜补中益气、温胃散寒。
胃络瘀阻型:症见胃脘刺痛拒按,食后痛甚,黑便,舌质紫暗或有瘀斑,舌苔白脉细涩。
治宜化瘀止痛。
中医药治疗消化性溃疡的研究进展

从 而防 止 溃 疡 的 产 生 和 复 发 , 可 能 是 其 促 进 溃 疡 愈 合 的 机 制 之 这
一
[1 1]
。
病率 甚 高 , 由于 溃 疡 的 形 成 与 胃酸 及 胃蛋 白 酶 的 消 化 作 用 有 关 , 称 之 故 为 消 化 性溃 疡 , 主要 指 发 生 在 胃和 十 二 指 肠 球 部 的慢 性 溃 疡 , 其 以反 复 发 作 和 有规 律 的上 腹 部 疼 痛 为 主 要 特 征 。 中 医 学 可 将 之 归 属 于 “胃脘 痛 ” “ 杂 ”、痞 满 ”、 吞 酸 ” 、嘈 “ “ 的范 畴 。一 般 病 程 较 长 , 复 发 。 易
观察 [ ] 中 医 杂 志 ,04,( 7 . J. 20 4 1 )
[ 杨鲜丽 , 宏娣. 昧黄芪汤治疗 消化性溃疡 6 7] 陈 加 7例 [ ] 陕 西 中 J.
医 ,0 5,2 1 ) 20 2 (1 .
陈汝 润 应 用 桂枝 加 芍 药 汤 加 黄 芪 ( 芪 5 黄 0—10 , 枝 、 0g桂 白芍 、
光 明中医 21 0 0年 3月 第 2 5卷 第 3期
C G M Ma h2 1 . o 2 . J MC r 00 V l 5 3 c
・5 1・ 4
中医药 治 疗 消 化 性 溃 疡 的研 究 进 展
王 海涛 河 南 中医 学院 2 0 0 7级研 究 生( 州 4 0 0 ) 郑 5 0 8
[ 李连贞 , 4] 陈先 海 . 医 药 防 治 P 中 U复 发 的 思路 与 方 法 [ ] 辽 宁 中 J.
医杂 志 , 0 0:7 20 2 .
过对 中医 药放 置 P U复 发 思 路 与 方 法 的 整 理 研 究 , 为 改 善 脾 胃功 能 是 认 抗溃 疡 复发 的关 键 , 助 正气 , 善脾 胃功 能是 治 病 之本 。指 出抗 溃 疡 复 扶 改 发应 该 重 视整 体 与 局部 相 结合 , 解期 与 发 作期 治 疗 相结 合 , 此基 础 上 缓 在 主 张采 用健 脾 益 胃 , 气 和 胃 , 热化 湿 , 血化 瘀 方法 。 调 清 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消化性溃疡的中医常见证型及治疗进展
消化性溃疡(PU)是临床的一种常见的消化系疾病,发病率高,复发率也甚高。
近年来,现代医学在病因病机研究中有新的突破,研制出现了具有较高疗效的西药,但其副作用大,复发率高,而且对部分难治性溃疡的疗效仍不理想。
为了探讨中医在治疗消化性溃疡中的效果,本文对其中医常见证型及治疗进展作一综述。
1中医常见证型及辩证治疗
1.1脾胃虚弱型
证见:胃脘隐痛,痛有定处,逢饥作痛,进食则缓,兼有痞满堵塞,暖气吞酸,纳减运迟,神疲乏力,面黄肌瘦,大便稀溏或虚秘不畅,舌淡有齿痕,脉细弱无力。
治宜健脾养胃,调理升降。
本证型多见于溃疡病的慢性退行期和愈合期。
由于脾胃升降的失调,胃张力较高,潴留液多,胃络失养,溃疡面上皮细胞组织生长缓慢,甚至出现溃疡周边组织的萎缩病变,致溃疡迁延不愈。
辨证治疗要抓住脾胃虚弱致升降失调、胃络失养这一主要病机,以健脾养胃,使其升降有序,胃络得荣,纳运有常,而促进溃疡愈合。
方中用黄芪、党参、白术益气健脾;白芷、白及生肌养络;白芍药、炙甘草、桂枝温中缓急止痛;陈皮、半夏醒脾开胃化浊;焦麦芽、焦神曲助胃纳消化之功。
在治疗中针对固定隐痛不止者多为中阳虚寒、血虚不荣而致,配以九香虫、当归可缓解,不可误认为“久病入络”而使用活血化瘀之品,更伤其中。
1.2肝胃不和型
证见:胃脘胀痛,食后加重或牵引两肋,掣及背部,泛酸纳呆,情志不舒,善太息,每因情志因素而变化,舌淡红,苔薄白或薄黄,脉弦或沉弦。
治宜疏肝理气,降逆和胃。
本证型多见于溃疡病的早期和急性活动期。
由于肝木失其条达,肝用偏颇,胃土受侮是疾病的必然病机,而造成肝用偏颇的原因为郁怒伤肝,疏泄失职,或因肝体不足,肝失柔和之性,疏泄失调,针对这一病因病机故拟以疏肝和胃汤,使肝气得以疏泄,胃气得以和
降。
方中枳壳、香附、陈皮、川楝子等疏肝理气和胃;白芍药、当归等以柔肝体,养肝血,缓急止痛;浙贝母具有阿托品样作用,与延胡索配合以增强止痛之效且收敛溃疡,促进溃疡愈合。
全方共达“治肝可以安胃”的宗旨。
另外,在治疗的过程中要注意疏导患者的情志,培养其良好的心性,对疾病的治疗及预防复发有一定的辅助作用。
1.3濕热中阻型
证见:胃脘痞满,脘中灼痛,恶心泛酸,厌食油腥,口臭粘腻,渴不欲饮,大便溏泄或秘而不爽,腹胀肛灼,舌质偏红,苔黄腻,脉滑。
治宜化湿清热,散郁理气。
本证型多见于溃疡病的急性活动期。
由于湿热中阻,湿与热邪搏结,困遏中焦,阻滞气机,故以脘部痞满为主,伴恶心,厌油腥,口臭粘腻,大便不爽,舌红苔黄腻为辨证要点。
在治疗上无论偏湿、偏热皆以化湿为主,佐以清热理气,此即谓“治热先治湿”,湿开热退,气机畅通。
方中药物以化湿清热理气与利小便合用,燥湿而不助热,寒凉而不碍化湿,能达滞行湿开热退之功。
在治疗上不可过用寒凉以伤脾阳,贻误病机,慎用酸甘药物,因甘能助湿满中。
2复方治疗
陈汝润应用桂枝加芍药汤加黄芪(黄芪50~100g,桂枝、白芍、炙甘草各10g。
生姜3片。
大枣5枚)治疗十二指肠球部溃疡170倒,治愈155例,有效15例。
徐建好运用固本生肌敛溃汤(黄芪、蒲公英、云苓、乌药、乌贼骨、炒白术、甘松、白及、浙贝、黄连、木香、吴茱萸、炙甘草)治疗消化性溃疡70例,脾胃虚寒型胃脘痛,收到满意效果,杨鲜丽等用加味黄芪汤治疗PU 67例,痊愈40例,总有效率91.2%。
张鹏宏运用名老中医赵运深先生经验方加味乌贝散(乌贝散加炙刺猬皮,黄连,白芍,陈皮,甘草)结合临床辨证分别掺入疏肝理气,清热和胃,化瘀通络,温中去寒之品,治疗消化性溃疡45例,临床治愈率达56%,说明该药有制酸止呕、收敛止血、促进溃疡愈合之功效。
总之中医中药在改善胃病症状及全身症状,稳定病情,无副作用等方面有相当大的优越性。
3胃镜分型治疗
微观辨证已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它使中医的诊断和治疗更具客
观性。
朱国曙观察了消化性溃疡218例,胃镜诊断分三期:活动期用健脾清热利湿汤(黄芪、党参、白术、蒲公英、黄连、半夏、茯苓、薏苡仁、甘草);愈合期用健脾利湿汤(上方去蒲公英、黄连,半夏减量,加陈皮、白蔻仁);瘢痕期用健脾益气汤(黄芪、太子参、白术、当归、陈皮、灸甘草、砂仁、生姜、大枣),结果愈合197例,占9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