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治疗消化性溃疡的进展

合集下载

消化性溃疡中医临床路径总结与分析

消化性溃疡中医临床路径总结与分析
详细描述
中医强调个体化治疗,而临床路径是标准化、流程化的治疗方案,两者在协调 上存在困难。
临床路径实施中的难点与不足
总结词
消化性溃疡中医临床路径实施中存在难点和不足。
详细描述
难点在于中医临床路径在实施过程中,对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流程存在不确定性, 同时缺乏有效的评估和监督机制。
05
消化性溃疡中医临床路径 优化建议
临床路径的意义
01
02
03
04
提高医疗质量
通过制定标准化、规范化的诊 疗流程,可以减少医疗差错,
提高医疗质量。
优化医疗资源
临床路径可以优化医疗资源的 分配,提高医疗效率,减少医
疗成本。
促进学术交流
临床路径是一种标准化的诊疗 流程,可以促进学术交流,提
高医学技术的普及程度。
保障患者权益
通过制定合理的临床路径,可 以保障患者权益,提高患者满
定义与背景
消化性溃疡是一种常见的胃肠道疾病 ,中医认为其发病与饮食、生活习惯 、情绪等因素有关。
定义:消化性溃疡中医临床路径是指 根据中医理论,针对消化性溃疡的发 病机制,制定的一套完整的中医治疗 方案。
中医临床路径是一种以中医理论为指 导,根据疾病特点制定的一套标准化 、规范化的诊疗流程。
背景:消化性溃疡中医临床路径是在 中医理论指导下,结合现代医学技术 ,经过大量临床实践总结出来的。
THANKS
感谢观看
中药外治
评估消化性溃疡中医临床 路径中的中药外治方法, 分析其针对消化性溃疡的 疗效。
患者满意度调查
治疗满意度
评估患者对消化性溃疡中医临床路径的治疗满意 度,分析满意度的差异。
护理满意度
评估患者对消化性溃疡中医临床路径的护理满意 度,分析满意度的差异。

消化性溃疡的中医常见证型及治疗进展

消化性溃疡的中医常见证型及治疗进展
江 苏 中医 药 ,2 0 ,3 ( 0 7 9 3): 1 — 2 . 8 O [] 黄绍刚,周福生,黄穗平,等 .脾虚瘀热病机在消化性溃疡中的意义 [] 2 J. 中医杂志 ,2 0 ,4 1 ):7 8 7 0 0 6 7( O 2- 3 . [] 恽海峰,葛惠男 .消化性溃疡 的中西医结合 治疗进展 [] 3 J .江苏中医药,
消化性溃疡 ( u P )是 临床 的一种常 见的消化 系疾病 ,发 病 率高,复发率也甚高 …。近年来 ,现 代医学在病 因病机研 究 中有 新 的突 破 ,研制 出现 了 具有 较 高疗 效 的西 药 ,但 其 副 作 用 大 ,复 发率 高 , 而且 对 部分 难 治 『溃 疡 的 疗效 仍 不 理想 。 生 为了探 讨中医在 治疗 消化性溃疡 中的效果 ,本文对其 中医常 见 证 型及 治疗 进 展 作 一 综 述 。 1 中医 常 见 证 型 及 辩 证 治 疗 1 1 脾 胃虚 弱 型 . . 证见 :胃脘 隐痛 ,痛有定处 ,逢饥作痛 ,进食 则缓,兼 有 痞满堵塞 ,暖气 吞酸,纳减运迟 ,神疲乏力 ,面黄肌瘦 , 大便稀溏或 虚秘 不畅,舌淡有齿痕 ,脉细弱无力 。治宜健脾 养 胃,调理 升降。本 证型多见于溃疡病 的慢性退行期和 愈合 期 。 由 于脾 胃升 降 的 失 调 , 胃张 力 较 高 ,潴 留液 多 , 胃络 失 养 ,溃疡面 上皮 细胞 组织 生长缓慢 ,甚至 出现溃疡周边组 织 的 萎 缩 病 变 , 致 溃 疡 迁 延 不 愈 。 辨 证 治 疗 要 抓 住 脾 胃 虚 弱 致 升降失调、 胃络失养这一主要病机 ,以健脾养 胃,使其升 降有序,胃络得荣 ,纳运有常,而促进溃疡 愈合 。方 中用黄 芪 、党参 、白术益气健脾: 白芷、 白及生肌养络;白芍药、炙 甘草、桂 枝温 中缓急止痛 ;陈皮 、半夏醒脾 开 胃化浊 ;焦麦 芽 、焦神 曲助 胃纳 消化之 功。在治疗中针对 固定 隐痛不止者 多为中阳虚寒 、血虚 不荣而致 ,配 以九香虫 、当归可缓解 , 不可误认为 “ 久病入络 ”而使用活血化瘀之 品,更伤其 中。 12 肝 胃 不和 型 . 证见: 胃脘胀痛 ,食后加重或牵引两肋 ,掣及背部 ,泛 酸纳呆,情志不舒,善太息,每因情志因素而变化 ,舌淡红 , 苔薄 白或薄黄 ,脉弦或沉弦 。治宜疏肝 理气 ,降逆和 胃 。 本证型多见于溃疡病 的早 期和 急性 活动期 。由于肝木失其条 达 ,肝用偏颇 ,胃土受侮 是疾病 的必然病机 ,而造成肝用偏 颇 的原 因为 郁 怒 伤 肝 ,疏 泄 失职 , 或 因 肝 体 不 足 ,肝 失柔 和 之 性 ,疏 泄 失调 ,针 对 这 一病 因病 机 故 拟 以疏 肝 和 胃汤 ,使 肝气得 以疏泄 ,胃气得 以和 降。方中枳壳、香附 、陈皮 、川 I 楝子等疏肝理气和 胃;白芍药 、当归等 以柔肝体 ,养肝血 , 缓 急 止 痛 ;浙 贝母 具 有 阿 托 品样 作 用 , 与 延 胡 索 配 合 以增 强 止痛之效且收敛溃疡 ,促进溃疡 愈合。全方共达 “ 治肝可 以 安 胃”的宗 旨。另外 ,在 治疗 的过 程中要注意疏导患者 的情 志 ,培养其 良好 的心性 ,对疾病 的治疗 及预防复发有一定 的 辅助作用。 1 3 湿 热 中 阻型 . 证 见 : 胃脘 痞 满 ,脘 中灼 痛 , 恶 心 泛 酸 ,厌 食 油 腥 , 口

消化性溃疡中医临床路径总结与分析

消化性溃疡中医临床路径总结与分析

消化性溃疡中医临床路径总结与分析xx年xx月xx日CATALOGUE 目录•引言•文献回顾•消化性溃疡中医临床路径总结•消化性溃疡中医临床路径分析•消化性溃疡中医临床路径优化建议•结论与展望01引言1目的和背景23消化性溃疡是临床常见的慢性、周期性、节律性的上腹疼痛。

中医临床路径是中医临床诊疗的规范化流程,通过对病证进行综合评估,制定相应的诊疗方案,以提高临床疗效。

本研究旨在总结分析消化性溃疡的中医临床路径,以期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和依据。

研究方法和范围01通过收集和分析国内相关文献资料,了解消化性溃疡的中医临床路径及诊疗方案。

02对文献资料进行综合分析,归纳总结消化性溃疡的中医病因病机、辨证分型、治疗方法及疗效评估等方面的内容。

03本研究主要采用文献综述和综合分析相结合的方法进行研究。

02文献回顾中医临床路径发展中医临床路径是中医治疗方法的重要参考和指导,其发展经历了多个阶段,从最初的以经验治疗为主,逐步发展到以临床实践指南和中医临床路径为主导的治疗模式。

消化性溃疡中医临床路径的起源与发展消化性溃疡是一种常见的消化道疾病,中医在治疗消化性溃疡方面有着丰富的经验。

随着中医治疗方法的不断完善,消化性溃疡中医临床路径也应运而生。

消化性溃疡中医临床路径历史回顾消化性溃疡中医临床路径现状分析消化性溃疡中医临床路径的特点消化性溃疡中医临床路径具有整体观念、辨证论治、个体化治疗的特点。

它强调了整体与局部的统一、病理与生理的统一、治疗与调养的统一。

消化性溃疡中医临床路径的疗效评估在消化性溃疡中医临床路径中,疗效评估是非常重要的环节。

通过对患者疗效的评估,可以及时调整治疗方案,提高治疗效果。

观察患者的症状改善情况是评估消化性溃疡中医临床路径疗效的重要方法之一。

通过对患者症状的改善情况进行分析和比较,可以客观地评价治疗效果。

临床症状改善情况实验室检查结果是评估消化性溃疡中医临床路径疗效的另一个重要指标。

通过对患者进行实验室检查,可以了解患者的病理生理状态,从而更好地判断治疗效果。

胃溃疡反反复复,中医药有奇效

胃溃疡反反复复,中医药有奇效

胃溃疡反反复复,中医药有奇效发布时间:2021-05-14T09:59:39.307Z 来源:《中国医学人文》2021年1月1期作者:梁旭[导读] 胃溃疡属于常见的消化性溃疡之一梁旭(梓潼县长卿镇卫生院;四川绵阳622150)胃溃疡属于常见的消化性溃疡之一,多发于裂孔疝、胃窦和胃角等部位,胃溃疡和十二指肠溃疡极为相似,统称为消化性溃疡,胃溃疡的产生是因长期的胃病迁愈不治所致,该病对机体健康损害性极大,每次发病必然伴随剧烈的上腹绞痛或胸骨疼痛,让病人觉得好像有人在用力拧他的肠道一样,痛得死去活来,而且该病迁愈难治,即便发病时服药后症状缓解,但仍然无法根除,很容易受到日常生活中的各项外界影响,导致病情去而复返。

那么面对胃溃疡,我们该如何入手治疗呢?也许我们可以求助于祖国医学的中医药!一、胃溃疡的病因病机中医领域中,将胃溃疡划分为“胃脘病”范畴,依据病症表现来鉴别区分,可将溃疡病一一细分为“虚”“实”“寒”“热”“瘀”等,症状交错复杂,需综合病人症状表现来细细分辨。

由于现代生活节奏较快,人们承受着多方精神压力,且生活作息和生存环境与过去相比,都有较大变化,特别是饮食和营养的摄取方面差异尤为鲜明,许多中青代时常暴饮暴食且作息不矩,导致正气下降,湿热气郁和痰浊瘀滞上升。

现代医学认为胃黏膜的破坏和防御机制处于某种相对的动态平衡,一旦这种生理动态平衡被打破,那么就会形成溃疡病,这与中医学说中的阴平阳秘和精神乃治的中心思想不谋而合。

防御因素中的粘液、粘膜屏障、前列腺素等属于中医的正气范畴,有四季脾旺不受邪的说法;而破坏因素中的胃泌素和胃酸等则属于中医的邪气范畴,有饮食不节,寒温不适,脾胃乃伤的说法。

由此可以认为,七情失和,肝气郁结和肝气横逆反胃是引起胃溃疡的主要病因。

二、胃溃疡的辩证分型和对症施治临床治疗胃溃疡必须结合化验和仪器多方诊断,可采用中医理论实施辩证分型,开展多方位的综合治疗。

中医证候学中的溃疡病有多样化的临床表现,如脾胃虚寒、肝胃郁热、肝胃不和等,主要通过整体辩证和归纳病机对胃溃疡的病理进行鉴别,而后采用针对性的温中健脾、调肝清胃等治疗方法,目前在临床上已取得确切的疗效。

中医辨证治疗消化性溃疡66例临床观察

中医辨证治疗消化性溃疡66例临床观察
参 考 文 献
[] 1王净净等主编. 中医J 床病订渗断疗效标准. 沙: l 每 长 湖南科技 出版
社 ,9 32 19 ,5
1 治疗方 法 根据临床症 状结合体 征进行辨 证分型 : . 2 ① 脾 胃气虚证 主症 : 胃院隐痛 , 喜温喜按 , 空腹痛甚 , 得食痛 减 , 吐清 水 , 差 , 疲乏 力 , 塘 , 淡 苔 白 , 细弱 。治 泛 纳 神 便 舌 脉 法: 温中健脾 , 益气和 胃。 方药 : 黄芪建 中汤合香砂六君 子汤 加减 。 ②脾 胃阴虚证 主症 : 胃院隐痛有烧 灼感 , 似饥而不欲 食, 口干舌燥 , 大便干结 , 舌红苔少 , 脉细数 。治法 : 阴益 养 胃 。方 药 : 贯 煎 合 芍 药 甘 草 汤 加减 。③ 肝 气 犯 胃证 主 症 : 一 胃院胀痛 , 及 两胁 , 气 , 连 暖 口干 口苦 , 食 或 矢 气 则 痛 可 得 减 。食 欲 不振 , 差食 少 , 疲 乏力 , 便 或 干 或烯 , 淡 苔 纳 神 大 舌 薄 , 小 弦 。 法 : 肝 健 脾 , 气 和 血 。 药 : 肝 健 胃汤 。 脉 治 疏 益 方 疏 治 疗 六 周 为一 个 疗 程 , 复 查 胃镜 。 并 1 疗效标 准【】治 愈: _ 3 1 症状体征 消失 , 胃镜 复查 溃疡完全 消失 ; 效: 状体征有明显改善 , 显 症 胃镜 下 溃 疡 基 本 消失 , 仍 有 明显 炎 症 ; 效 : 状 体 征 均 有 改 善 , 有 症 胃镜 下 溃 疡 部 分 愈 合, 溃疡缩小 >5 %, 0 有炎症 ; 无效 : 状体 征无改善 , 症 胃镜下 溃 疡 病 灶 无变 化 。
复 发 。现代 药理 实 验 研 究 发 现 , 类 方 剂 能够 提 高 机 体 的 免 本 疫 功 能 , 护 胃肠 黏 膜 屏 障 。 配 合 活 血解 毒 之 剂 , 以改 善 保 再 可 胃肠 黏 膜 的 血 液 循 环 , 制 幽 门 螺 杆 菌 的 生存 , 除黏 膜 的 抑 解 炎 症 刺 激 , 强 黏 膜 的 屏 障 作 用 , 于 治 疗 和 预 防 溃 疡 的 复 加 对 发 有 着 重 要 的意 义 。 ( 养 阴益 胃: 2 ) 胃病 日久 , 热 伤 阴, 郁 胃失 濡养, 故见 胃痛隐隐。阴虚津少, 以上 承, 口燥 咽干, 无 则 阴虚 液 耗 , 以 下 溉 , 肠 道 失 润 而 大 便 干 结 。舌 红 少 津 , 阴 虚 无 则 为 Nhomakorabea2 结 果

中医中药治疗胃溃疡的研究进展

中医中药治疗胃溃疡的研究进展

中医中药治疗胃溃疡的研究进展A review on treating gastric ulcer in TCM胡羽肖景东(辽宁中医药大学,辽宁沈阳,110033)中图分类号:R322.4+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7860(2017)29-0142-04【摘要】胃溃疡是消化系统常见病和多发病,属于中医“胃脘痛”“胃痈”等范畴。

现对胃溃疡中医药的研究进展做如下综述。

【关键词】胃溃疡;病因病机;中医药治疗;针灸治疗【Abstract】Gastric ulcer is a common and frequently-occurring disease of digestive system, belongs to the category of epigastric pain, gastric abscess and so on in TCM. Now a review on gastric ulcer is summarized as follows.【Keywords】Gastric ulcer; Etiology and pathogenesis; TCM treatment; Acupuncture treatmentdoi:10.3969/j.issn.1674-7860.2017.29.071胃溃疡(Gastri Culcer,GU)是胃酸以及胃蛋白酶对消化道黏膜自身消化所致的炎性溃疡,属于中医“胃脘痛”“胃痈”“吞酸”“嘈杂”“痞证”等范畴。

胃脘痛之病名最早见于《内经》[1]。

《素问·五常政大论》曰:“少阳司天,火气下临,肺气上从,心痛胃脘痛。

”本文将胃溃疡中医药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1病因病机1.1 病因本病的病因病机可分为外邪客胃、饮食伤胃、七情内伤、脾胃虚弱和瘀血阻络几个方面。

1.1.1 外邪客胃即外感风、寒、湿、热等邪均可致使胃失和降、气机阻滞,从而引发胃脘痛。

消化性溃疡的中医研究概况

消化性溃疡的中医研究概况

消化性溃疡的中医研究概况消化性溃疡是一种常见的胃肠道疾病,主要表现为胃黏膜或十二指肠黏膜的破损,并伴有出血和炎症。

中医学认为消化性溃疡与情志失常、饮食不节、作息不规律等因素密切相关。

中医治疗消化性溃疡的方法包括调整饮食结构、药物治疗和针灸疗法等多种手段。

本文将对消化性溃疡的中医研究概况进行详细介绍。

一、概述消化性溃疡主要发生在胃和十二指肠的黏膜上,引起溃疡形成的主要原因是胃液和胃蛋白酶酶的作用。

在中医理论中,消化性溃疡被归为“痞满”、“积滞”、“实热”等病证范畴。

中医治疗消化性溃疡的主要思路是调整身体内环境,改变体质,以达到消除病因,疏通经络的目的。

二、中医研究成果1. 调理饮食中医治疗消化性溃疡首先会从饮食着手,建议患者调整饮食结构,减少辛辣刺激性食物的摄入,避免过饱过饥,尤其是晚餐不宜过饱。

中医认为,饮食不当容易导致脾胃失调,加重溃疡的症状,调理饮食是中医治疗溃疡的关键一步。

2. 中药治疗中医药治疗消化性溃疡主要采用中草药治疗,具体的用药方案会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而定。

常用的药物包括升麻、甘草、白术、黄连、黄芩等。

这些药物具有清热解毒、理气和胃、抑制胃酸分泌等功效,能够有效地缓解溃疡引起的疼痛和不适感。

3. 针灸疗法中医认为,在胃经、脾经、肝经和胆经上有一些穴位与胃肠道的功能密切相关,针灸疗法在治疗消化性溃疡中也有一定的应用。

常用的穴位主要包括足三里、中脘、太冲等。

通过针灸可以调畅气血,疏通经络,缓解胃脘痞满和疼痛等症状。

三、中医防治特点1. 个体化治疗中医治疗消化性溃疡注重个体化,根据个人的脾胃虚寒还是热盛,痰浊的多少来进行辨证施治,因此中医治疗方案具有针对性、个体化的特点,可以更好地解决患者的具体问题。

2. 兼顾病因病机中医在治疗消化性溃疡时,注重从整体上进行调理,既要解决病因,也要调理病机。

不仅要缓解症状,更要根本治愈疾病,防止疾病反复。

3. 重视预防中医认为,消化性溃疡的形成往往与患者的生活方式和长期饮食习惯有关,中医治疗不仅注重治疗疾病本身,更注重预防疾病的再次发作,提倡患者调整生活方式,改善饮食结构,以保持身体的健康状态。

消化性溃疡的中医药治疗(内容详细)

消化性溃疡的中医药治疗(内容详细)

烧心、反胃、嗳官能症的表现——失眠等,
植物神经失衡症状——缓脉、多汗。
医学精制
9
2、体征…………………………
• 缓解期多无明显体征。 • 发作时仅上腹部有压痛。 • 胃溃疡的压痛:中上腹或偏左处。 • 十二指肠溃疡压痛:上腹偏右处。 • 后壁穿透性溃疡在背部11~12胸椎两旁
13
(二)实验室及其他特殊检查..
1、X线钡剂检查
• 气钡双重造影有较高的诊断价值。直接征 象龛影出现,尤以胃溃疡明显,但浅小溃 疡或胃底贲门区溃疡则不易发现。
• 间接征象可胃溃疡局部有压痛、激惹,溃 疡对侧有痉挛性切迹。
• 慢性病变可引起十二指球部变形。
医学精制
14
2、胃镜检查及活检 • 对诊断溃疡及鉴别良恶性病变有很大价值。 • 可见溃疡呈圆形或椭圆形,边缘充血、水肿,
病理解剖改变、
基本临床表现、
治疗原则和共同有效的药物以及并发症。
• 中医无消化性溃疡病的病名,根据本病的临 床表现,类似于中医学的胃痛、胃脘痛、心 下痛等症的范畴。
医学精制
3
二、病因…………………………
(一)西医病因
• 胃酸学说:胃酸分泌过多;
• 感染学说:幽门螺杆菌等感染;
• 屏障功能失调学说:胃粘膜屏障功能失调,
3、脾胃虚弱:
素体脾胃虚弱,先天禀赋不足;
胃病经久不愈,反复发作,耗伤脾胃;
劳倦内伤,耗伤脾气;
用药不当,损伤脾医胃学精制。
5
(三)病机转归************
• 虚从寒化,则转为脾胃虚寒;
• 虚从热化,则转为肝胃阴虚,虚热内生,而 为脾胃虚热。
• 日久导致脉络瘀阻,从而兼见血瘀。
• 由于脾失健运,痰湿内生,或食滞于胃,因 此可兼见夹痰湿、或夹食滞之候。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药治疗消化性溃疡的研究进展--2011中西医结合临床张聪z2011005 【摘要】:消化性溃疡(PU)主要是指发生在胃和十二指肠的慢性溃疡,因溃疡的形成与胃酸、胃蛋白酶的消化作用有关而得名。

消化性溃疡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

随着H2受体拮抗剂和质子泵抑制剂的不断出现,溃疡病的近期愈合率大大提高,但停药后极易复发。

临床上运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在治疗消化性溃疡在缓解症状、缩短病程、降低复发率方面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本文从病病机、辨证分型、单味药物、基础方加减、中西医结合治疗等方面总结了多数医家对治疗消化性溃疡的临床经验,指出应进一步探究本发病机理、治疗方法加以改进。

【关键词】:消化性溃疡;中医药治疗消化性溃疡主要是指发生在胃和十二指肠的慢性溃疡。

本病归属中医学“胃脘痛”、“嘈杂”、“痞满”等范畴。

目前溃疡病治愈后的高复发率至今仍未能得到根本解决,溃疡病愈合后一年内的复发率在50%一70%,而五年内的复发率则达80%一100%[1]。

临床资料显示,不论坚持中药或西药进行维持治疗,均可明显降低其复发率,由于服用西药时间过长,难免有不同程度的副作用,故追求中医治疗消化性溃疡在临床上越来越被人重视。

1.消化性溃疡的病因病机传统中医学认为,消化性溃疡病机是由于忧思恼怒,七情刺激,肝失疏泄,横犯胃腑;脾气郁结,运化失常;饮食失节或偏嗜,损伤脾胃;或湿热壅结中焦,胃膜受损;以及长期体力或脑力劳动过度,伤脾耗气,运化迟滞,气血失畅,胃膜不生。

有些学者[2]认为脾胃损伤,清阳不升,阴火郁结是消化性溃疡的基本病机。

国医大师单兆伟[3]认为溃疡病具有由气及血、由实转虚、寒热转化或寒化伤阳或热化伤阴等病机特点。

临床多表现为虚实夹杂之证。

溃疡病复发实为本虚标实、湿热、气滞、血瘀等邪实兼夹并现,然标实终因中虚而生,必以脾胃虚弱为本。

故健脾助运为治疗大法,或佐以清化,或兼以行气、活血,随证辨治。

2.消化性溃疡的治疗2.1中西医诊断标准《实用内科学》消化性溃疡诊断标准:有不同程度慢性周期性或节律性反复发作上腹剑突下疼痛、嗳气,反酸,呕吐或黑便。

经 X线钡餐检查或胃镜检查证实有龛影或溃疡。

中医症见胃脘痛,痞满,腹胀,嗳气、纳差, 舌质淡红,舌苔白腻或黄腻,脉濡滑或弦滑。

2.2中医辨证分型部分医家将中医外科学的“消、托、补”理论与消化性溃疡的辩证分型相结合:消化性溃疡初期,热毒壅结者,当清热解毒,方用仙方活命饮加减,此均属于消法;在溃疡病中期,正虚邪胜,不能托毒外达,故当用托法,使正胜邪去,方用柴胡疏肝散加减;在溃疡病后期,虽毒邪减轻或邪去,但正气受损,气血虚弱,脾胃功能失调,运化无力,溃疡难以愈合,故当用补法,以扶助正气,助其生肌,方用阳和汤加减。

从患者主症上将其分为:(1)肝胃不和型:方以芍药甘草汤合旋复花汤加减健脾柔肝,调气止痛;(2)脾胃虚弱型:方以黄芪建中汤合良附丸加减益气健脾温中;(3)胃阴不足型:方以一贯煎加减养阴益胃,辅以柔肝和脾;(4)寒热夹杂型:方以甘草泻心汤加减辛开苦降,寒热平调;(5)血热妄行证:方以黄土汤益气摄血,温脾和肝。

刘夏[4]等人认为溃疡分期中活动期以脾胃湿热证多见,愈合期及瘢痕期则以肝胃不和证及胃阴不足证多见,并且认为HP阳性率在不同中医证型中的高低为:脾胃湿热证>肝胃不和证>脾胃虚弱证>胃阴不足证,其中,Hp阳性者以实证多见。

2.3中西医辨证分型治疗(1)中医辨证施治与西药相结合消化性溃疡病的病因病机不同,临床表现也各异,在治疗过程中,需要辨证施治,方能取得良好的疗效。

赵庆磊用痢特灵并据证分别配合运用柴胡疏肝散、黄芪建中汤、香砂六君子汤、益胃散、半夏泻心汤加味治疗63例,治愈56例,总有效率95.2%。

陈辉熊应用奥美拉唑配合中药黄芪建中汤治疗十二指肠球部溃疡50例,并与单纯应用奥美拉唑治疗的50例作对比观察,结果:中西医结合治疗组痊愈45例,好转3例,无效2例,1年后随访复发4例,明显优于单纯西药组(P<0.05)。

(2)经验方与西药相结合曾云革[5]等应用自拟暖中饮(制附子、干姜、桂枝、当归、丹参,党参、厚朴、苍术、枳壳、吴茱萸、延胡索、炒白芍)并配合硫糖铝片治疗消化性溃疡128例,治愈119例,好转9例,总有效率100%;沈永顺]自拟消疡汤(炙黄芪、党参、白术、甘草、白芍、半夏、黄连、元胡、海螵蛸、浙贝母)并合用胶体果胶铋胶囊治疗消化性溃疡。

56例,并与单用果胶铋治疗的56例作对比观察,治疗组总有效率91.cr7%,明显优于对照组6.78%(P<0.01)。

(3)中成药与西药相结合吕梦华[6]等运用中成药温胃舒(党参、砂仁、黄芪、肉苁蓉、附子、山楂、乌梅、肉桂、白术、山药、陈皮、补骨脂等)结合三联疗法(雷尼替丁、阿奠仙、甲硝唑)治疗脾胃虚寒型消化性溃疡合并Hp阳性患者30例,并与纯西药治疗的28例作对照。

结果治疗组主要症状缓解率、溃疡愈合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O.05)。

周兵[7]等采用健胃愈疡颗粒加雷尼替丁治疗消化性溃疡患者20例,并与单纯西药治疗组与单纯中药治疗组作比较。

结果中西医结合治疗组在证候疗效、证候积分等的改善方面明显优于西药对照组(P<0.05)。

另有研究报道以疏肝理气健脾为主的香砂六君丸能够增加十二指肠溃疡患者的免疫功能,从而有效的预防溃疡的复发。

(4)以现代药理学知识指导组方用药4.1抑制胃酸、胃蛋白酶分泌:研究表明不少中药有很好的抑制胃酸、胃蛋白酶分泌的功能。

如:五灵脂对幽门结扎性溃疡有显著性抑制作用,能降低溃疡发生率,使平均溃疡面积减少,且能抑制胃泌素分泌,减少胃液量及降低胃液酸度,从而减轻胃酸对黏膜的损害。

党参提取物对大鼠应急性、幽门结扎性溃疡有明显抑制作用,并能降低大鼠基础胃酸分泌量。

4.2抗Hp抗Hp已成为治疗消化性溃疡的一个重要途径,但迄今为止,尚无单一的药物能有效根除Hp。

西药三联(雷尼替丁、阿莫仙、甲硝唑)对Hp的根除率很高但复发率也高,且副作用大。

中医中药在这方面有其一定优势。

徐州[8]等选取治疗脾胃病常用中药70味,进行体外Hp敏感试验,结果有17味中药对Hp有抑杀作用,其中黄连高度敏感,大黄、丹参、延胡索、生地黄、甘草中度敏感,白花蛇舌草、陈皮、石斛、白及、吴茱萸、知母、连翘低度敏感。

中药复方对Hp亦有抑杀作用,祛腐生肌消溃散(黄芪、没药、硼砂、象皮)临床应用不但能迅速愈合溃疡,而且Hp清除率也高,体外药敏试验提示,该方药液浓度达到1.56%n寸lip有良好的抑制Hp效果。

干姜芩连人参汤治疗PU能取得很好的临床疗效,体外药敏试验证实,对Hp最低抑菌浓度为3.1%,最低杀菌浓度为6.2%。

(5)单味药物治疗目前临床研究认为乌贼骨含大量碳酸钙、磷酸钙。

能中和胃酸,减少过多的胃酸破坏胃粘膜屏障,有收敛、制酸止血,并促进溃疡愈合的药理作用;浙贝促进肠蠕动起缓泻的药理作用,能缓解乌贼骨易致便秘的副作用。

甘草有解痉缓急止痛抑制胃酸的药理作用。

黄甍不但生肌敛疮,利于溃疡愈合,且能利水消肿,防甘草易致水钠潴留造成浮肿。

延胡含延胡索乙素,有镇痛解痉药理作用,延胡索乙素片剂和针剂是临床上用于止内脏痛有效药物。

砂仁有理气止痛,健胃止呕之功。

柴胡所含的皂甙具有镇静镇痛的作用,白芍养血敛阴、柔肝止痛,白芍与甘草配伍,具有芍药甘草汤之意,增强止痛之效,调整并具有恢复胃的正常功能。

川芎的主要成分为川芎嗪,目前临床发现川芎嗪能明显减低老年消化性溃疡患者的血液黏滞度,缓解高凝状态,使血流加快,血液流量增加,改善微循环,从而改善胃黏液血供,也有利于溃疡的愈合,在帮助杀灭Hp及其他毒素也有相关的报导。

此外,川芎还能提高机体内源性SOD活性,抑制白细胞减少,减轻脂质过氧化物的损伤,从而维持细胞膜的完整性及渗透压,可增强胃黏膜保护作用。

同时减轻或终止炎症损伤。

(6)基础方加减治疗张珍先[9]总结使用柴胡疏肝散治疗消化性溃疡的168例的研究发现痊愈I临床疗效占83.93%,HP复查疗效占76.69%,总结出柴胡疏肝散加减在清除HP上作用比较明显,且对肝肾及造m系统无损害。

刘丰晓[10]总结使用大柴胡汤加减治疗肝胃不和型消化性溃疡70例研究得出临床疗效效为100%,胃镜疗效,痊愈58例,好转13例,未愈9例,总有效率为88.75%。

总结出大柴胡汤在治疗消化性溃疡方面亦有独特的疗效,且对肝肾的毒副作用较小。

吴怀皋、王国江[11]在使用健脾益胃汤治疗消化性溃疡过程中发现自拟的基本方(党参209、茯苓lOg、桂枝89、白芍209、瓦楞子159、海螵蛸89、枳实109、大枣159、甘草(炙)59、饴糖(烊化)209)治疗消化性溃疡的作用有以下几方面:①促进胃排空;②保护胃粘膜;③杀灭Hp;④促进溃疡愈合,修复局部组织。

此方的临床疗效、疗程及预防复发均明显优于H:受体拈抗剂。

余江平[12]在中医治疗消化性溃疡出血34例中使用基础方(三七109,白及109,血余炭109)。

对照组予奥美拉唑40mg静滴,每日1次,得出该方对治疗消化性溃疡出血具有很好的疗效。

(7)中西医结合治疗王文文[13]等在使用中西医二步法治疗HP相关性消化性溃疡55例中使用温中健脾汤加减后总结出中西医二步法对临床症状缓解迅速,可提高患者对本疗法的依从性,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王月芬[14]在中西医结合治疗幽门螺杆菌相关性消化性溃疡46例疗效观察中在对照组(服奥美拉唑)20mg。

每日2次;枸橼酸铋钾120mg,每El 4次;阿莫西林胶囊0.59g每日3次。

)上加用生肌愈溃汤(黄芪、蒲公英各309,云苓、乌贼骨各209,焦白术159,陈皮、半夏、白及、浙贝各129,黄连99,吴茱萸、木香、砂仁、甘草各69)加减治疗后发现治疗组在临床疗效及抗HP上明显优于对照组。

(8) 针灸治疗1:针刺法[15]取穴:中脘、内关、足三里。

肝气犯胃加期门、太冲;胃虚受寒加脾俞、气海、公孙,加艾条灸。

实证用泻法,虚证用补法。

2 水针疗法[15]取胃俞、脾俞、相应夹脊穴、中脘、内关、足三里,选用红花注射液、当归注射液、阿托品0.5mg或1%普鲁卡因注射液注射于上述穴位,每次1~3穴,每穴1~2mL。

3耳针疗法[15]胃溃疡取胃、交感、神门;十二指肠溃疡取十二指肠、交感、神门。

每日1次,每次捻转1~2min,留针20~30min。

4 其他赵贤兴等[16]采用穴位埋线结合中药治疗消化性溃疡172例。

取穴:双侧足三里、中脘透上脘、胃俞透脾俞、阿是穴。

每次取2~3个穴位,穴位埋线,每次间隔14~21日。

并用消疡胶囊每次3~6g,每日3次半空腹服。

结果:治愈141例,显效26例,总有效率97.1%。

鲁国强等[17]采用针刺加中药离子导入治疗消化性溃疡62例。

取穴:双侧足三里、内关、公孙、内庭、中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