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治疗消化性溃疡浅析

合集下载

消化性溃疡中医临床路径总结与分析

消化性溃疡中医临床路径总结与分析
详细描述
中医强调个体化治疗,而临床路径是标准化、流程化的治疗方案,两者在协调 上存在困难。
临床路径实施中的难点与不足
总结词
消化性溃疡中医临床路径实施中存在难点和不足。
详细描述
难点在于中医临床路径在实施过程中,对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流程存在不确定性, 同时缺乏有效的评估和监督机制。
05
消化性溃疡中医临床路径 优化建议
临床路径的意义
01
02
03
04
提高医疗质量
通过制定标准化、规范化的诊 疗流程,可以减少医疗差错,
提高医疗质量。
优化医疗资源
临床路径可以优化医疗资源的 分配,提高医疗效率,减少医
疗成本。
促进学术交流
临床路径是一种标准化的诊疗 流程,可以促进学术交流,提
高医学技术的普及程度。
保障患者权益
通过制定合理的临床路径,可 以保障患者权益,提高患者满
定义与背景
消化性溃疡是一种常见的胃肠道疾病 ,中医认为其发病与饮食、生活习惯 、情绪等因素有关。
定义:消化性溃疡中医临床路径是指 根据中医理论,针对消化性溃疡的发 病机制,制定的一套完整的中医治疗 方案。
中医临床路径是一种以中医理论为指 导,根据疾病特点制定的一套标准化 、规范化的诊疗流程。
背景:消化性溃疡中医临床路径是在 中医理论指导下,结合现代医学技术 ,经过大量临床实践总结出来的。
THANKS
感谢观看
中药外治
评估消化性溃疡中医临床 路径中的中药外治方法, 分析其针对消化性溃疡的 疗效。
患者满意度调查
治疗满意度
评估患者对消化性溃疡中医临床路径的治疗满意 度,分析满意度的差异。
护理满意度
评估患者对消化性溃疡中医临床路径的护理满意 度,分析满意度的差异。

消化性溃疡中医临床路径总结与分析

消化性溃疡中医临床路径总结与分析

消化性溃疡中医临床路径总结与分析xx年xx月xx日CATALOGUE 目录•引言•文献回顾•消化性溃疡中医临床路径总结•消化性溃疡中医临床路径分析•消化性溃疡中医临床路径优化建议•结论与展望01引言1目的和背景23消化性溃疡是临床常见的慢性、周期性、节律性的上腹疼痛。

中医临床路径是中医临床诊疗的规范化流程,通过对病证进行综合评估,制定相应的诊疗方案,以提高临床疗效。

本研究旨在总结分析消化性溃疡的中医临床路径,以期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和依据。

研究方法和范围01通过收集和分析国内相关文献资料,了解消化性溃疡的中医临床路径及诊疗方案。

02对文献资料进行综合分析,归纳总结消化性溃疡的中医病因病机、辨证分型、治疗方法及疗效评估等方面的内容。

03本研究主要采用文献综述和综合分析相结合的方法进行研究。

02文献回顾中医临床路径发展中医临床路径是中医治疗方法的重要参考和指导,其发展经历了多个阶段,从最初的以经验治疗为主,逐步发展到以临床实践指南和中医临床路径为主导的治疗模式。

消化性溃疡中医临床路径的起源与发展消化性溃疡是一种常见的消化道疾病,中医在治疗消化性溃疡方面有着丰富的经验。

随着中医治疗方法的不断完善,消化性溃疡中医临床路径也应运而生。

消化性溃疡中医临床路径历史回顾消化性溃疡中医临床路径现状分析消化性溃疡中医临床路径的特点消化性溃疡中医临床路径具有整体观念、辨证论治、个体化治疗的特点。

它强调了整体与局部的统一、病理与生理的统一、治疗与调养的统一。

消化性溃疡中医临床路径的疗效评估在消化性溃疡中医临床路径中,疗效评估是非常重要的环节。

通过对患者疗效的评估,可以及时调整治疗方案,提高治疗效果。

观察患者的症状改善情况是评估消化性溃疡中医临床路径疗效的重要方法之一。

通过对患者症状的改善情况进行分析和比较,可以客观地评价治疗效果。

临床症状改善情况实验室检查结果是评估消化性溃疡中医临床路径疗效的另一个重要指标。

通过对患者进行实验室检查,可以了解患者的病理生理状态,从而更好地判断治疗效果。

中医治疗消化性溃疡的临床疗效分析

中医治疗消化性溃疡的临床疗效分析

中 医治 疗 消化性 溃疡 的 临床Βιβλιοθήκη 疗 效分 析 霍振壮 ’

要: 目的 : 分析探讨 中医治疗 消化性溃疡的临床疗效。方法 : 2 0 0 8年 6月 一 2 0 1 2年 6月收治的消化性 溃疡( P U) 患者随机
分为 两组 , 分别进行 中医及西 医治疗 , 观察疗效。结果 : 中医治疗组 治愈率 7 0 . 9 7 %、 有效率 9 0 . 3 2 %, 明显 高于对照组 , 存 在 显著 的统计 学差异( 尸< 0 . 0 5 ) 。结论 : 中医可有效提 高消化性溃疡 的愈 合康复 , 提 高临床 疗效 , 显著改善 患者的 生活。但 在
4 ]王淑 荣 , 王德胜. 脑 出血 后 脑水 肿病 理 机 制研 究 [ J ] . 中风与 是神 经功能 缺损症 状主要 是 由血 肿 占位 压迫效 应引起 ] , 抢救 这 [ 2 0 0 6 , 2 3 ( 2 ) : 2 4 6— 2 4 8 . 些可 逆 的半 暗带神 经元 也 成为 治疗 脑 出血 重 要措 施 。故 常规 脱 神经 疾病 杂 志,
治 疗 7天 。
清 除 自由基 、 抑制神 经元 凋 亡 。 所 以 早期 使 用 银 杏 叶提 取 物 ( 舒
1 . 3观察指标 , 人 院当天及 治疗 1 周、 2周后 分别行颅 脑 C T扫描 , 血 宁注射液 ) 不足 以引起继 续 出血 , 小 血 管 的扩 张可 以改善 微 循 了解血肿 变化 情况 。见 表 1 。 环, 促 进血肿 吸收 , 减 轻脑水 肿 。
1 . 4统 计学 : 处理采 用 S P S S I O . 0处理软 件 , 采用 t 检验。
2 结 果
本研究 表明银 杏叶提取 物 ( 舒 血 宁 注射 液 ) 早 期 治 疗脑 出 血

中医药治疗消化性溃疡研究

中医药治疗消化性溃疡研究

中医药治疗消化性溃疡研究消化性溃疡是一种常见的胃肠疾病,其主要表现为胃(十二指肠)黏膜的破溃。

临床上,常见的症状包括急性和慢性上腹痛、恶心、呕吐、食欲减退等,严重者还可能出现黑便、呕血等症状。

目前,西医学治疗消化性溃疡的主要方法是抗生素、质子泵抑制剂等药物,但这些药物往往存在不良反应和易复发的问题。

因此,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中医药治疗消化性溃疡的疗效和安全性。

中医认为,消化性溃疡多与肝胃失调、情志不畅等因素有关,因此治疗消化性溃疡的关键是调整身体内环境,增强体质,以达到防治病变的目的。

在中医诊治消化性溃疡时,应根据患者的体质、证型、病程等因素,综合运用方剂和针灸等治疗手段。

中药方剂治疗1、四君子汤:四君子汤以参、白术、茯苓、甘草为主要组成,具有健脾益气、调中止痛的功效。

适用于气虚型和久治不愈的消化性溃疡。

2、二妙散:二妙散由当归、丹参等组成,有活血化瘀、止痛治疗效果。

适用于寒滞型和胃肠道炎症引起的消化性溃疡。

3、胃痛定:胃痛定为中成药,含有黄连、黄柏等成分,有消炎、杀菌、止痛等作用。

适用于急性溃疡和慢性溃疡急性发作的治疗。

针灸治疗1、足三里穴:足三里穴位于膝下三寸处,是中医常用的消化系统穴位之一。

足三里穴可以刺激胃肠蠕动,促进胃液分泌,缓解胃部疼痛。

可以通过针刺、灸或按摩的方式进行治疗。

2、足厥阴肝经:足厥阴肝经是中医常用的调理肝胃功能的穴位。

针刺足厥阴肝经可以调理肝胃功能,改善消化道系统疾病。

3、中脘穴和神阙穴:中脘穴和神阙穴是中医常用的治疗胃肠疾病的穴位。

针刺中脘穴和神阙穴可以平肝和胃气,调理肝胃功能,改善胃肠道病变。

总之,中医药治疗消化性溃疡具有安全、无副作用、疗效稳定、预防复发等优点。

但由于中药方剂和针灸治疗具有个体差异性,在治疗过程中必须依据患者的情况进行相应的调整,并同时减少不良的生活习惯,如吸烟、喝酒、不规律饮食等,当然要特别避免摄入刺激性食品和药物。

如此,消化性溃疡的治愈就能够更快捷,更安全,同时也提高病人的生活质量,以便更好地预防和控制病情的复发。

消化性溃疡中医病机及治法浅析

消化性溃疡中医病机及治法浅析

位 上 以 脾 、 、 为 中 心 , 机 病 性 以 虚 为 重 点 , 疗 在 辨 胃 肝 病 治
证 施 治 基 础 上 , 疏肝 健 脾 和 胃 、 气 活 血 为 主 。 以 理
1 病 机 分析
种“ ” , 通 法 目的 是 使 胃气 通 降 。《 证 治 裁 》 : 胃腑 以通 为 类 云 “
部 怕冷 , 暖 喜 按 , 伴 有 面 色 萎 黄 不 华 , 力 困 顿 , 则 气 喜 多 乏 动
短 , 冷 , 足不温 , 怕 手 口淡 或 泛 吐 清 水 , 口不 渴 或 渴 不 多 饮 , 饮
但通之之 法 , 有不 同 , 气 以和血 , 也 ; 逆者 使之 上行 , 各 调 通 下
纳 失 常 、 失 疏 泄 、 机 不 畅 , 而 产 生 痰 湿 瘀 热 等病 理 因 素 , 肝 气 进
最 终 胃肠 功 能 紊 乱 、 络 受 损 、 肌 噬 脏 而 形 成 溃 疡 。 胃 脉 腐
消 化 性 溃 疡 中 医病 机 及 治 法 浅 析
蒋 军 , 华 森 裘
( .浙 江 中 医 药 大 学 第 一 临床 医 学 院 , 江 杭 州 30 5 ; .浙 江 省 中 医 院 , 江 杭 州 3 0 0 ) 1 浙 103 2 浙 10 6
【 键 词 】 消化 性 溃 疡 ; 医 药 ; 关 中 病机 ; 法 治
为 人 体 后 天 之 本 ,气 血 生 化 之 源 。 脾 主 胃为 行 其 津 液 , 气 其 主 升 , 运 化 , 燥 恶 湿 , 临 床 上 脾 气 虚 、 阳 虚 及 脾 虚 湿 盛 主 喜 故 脾 者 多 见 。 皇 甫 中在 《 医 指 掌 ・ 痛 》 出 “ 明 心 提 胃脘 湿 热 痛 ” 的 论 点 。 湿 热 中阻 是 常见 的 证 型 , 脾 论 治 消 化 性 溃 疡 主 要 包 从 括健脾 、 温脾 。外 感 湿 邪 , 长 期 饮 食 不 节 , 食 辛 辣 醇 酒 厚 或 嗜

消化性溃疡的中医辨证治疗分析

消化性溃疡的中医辨证治疗分析

消化性溃疡 主要是指在 十二指肠和 胃部 发生的慢性 溃疡 病 ,因为 溃疡 的形成与 胃蛋 白酶 和胃酸的 消化作用有 关从而得名 …。消化性 溃 疡可 以发生在任何年 龄段 ,其 中以青 壮年多发 ,临床 常见症状为慢性 周 期性发作的上腹疼 痛 ,并且 出现节律性发作为 主要 特点 ,常常伴有 反 酸、烧灼感 、呃逆 、痞满等症状 。消化性溃疡 有实有虚 ,其 常见病 位在胃部 ,亦 可以涉及脾 、肝 。胃气不和 ,寒 邪客胃 ;或 胃失和降 , 饮食不节 ,或肝失疏泄 ,气 郁伤肝 ,气机 阻滞 ,横逆犯 胃;或中气虚 寒 ,脾 阳不足 }或失其濡养 ,胃阴受损 ,导致失于和 降,胃气郁滞 , 不通则 痛 ,从 而导致 了消 化性溃疡 的发生 。辨证 以虚实 、寒 热 、血 瘀 、气滞 为纲 ,临床治疗 时要做到邪正 兼顾 ,治则为 止痛疏理气机 , 寒 热平调 ,整 体治疗 ,得 以畅顺气 血 ,得 以调 理 阴阳 ,得 以脏腑调 和 ,与此同时溃疡得 以治愈 。本文对于 佛 山市南海 区第二人 民医 院中 医内科所 收治的消化 性溃疡 患者 160例 ,对 其进行辨 证施治 ,现将 治 疗 结果 报道总结如下。 1资料 与方 法 1.1一般资料
患者男 性 ,68岁 ,退干 ,患慢性 支气管炎伴 阻塞性肺气肿 多年 , 每遇寒冷季节容 易发作 。症状 逐年加重 ,临床表 现为 :气短 ,痰 鸣 , 呼吸迫促 ,心悸 ,头眩 ,形寒 肢冷 ,双下肢 轻度 浮肿 ,大便稀 薄 ,欲 解难禁 ,活动后 调泄失控 , 口唇紫暗 ,舌 红苔白腻 ,脉弦 滑而数 ,曾 用西 药抗感 染 ,平喘 治疗 未效 ,喘促 加重 ,心悸 不 宁 ,动 则尤 甚。 治则 :温 肾扶脾 ,祛痰 平喘 。处方用 :制附片20g (先 煎 )、淡 干姜

消化性溃疡的中医研究概况

消化性溃疡的中医研究概况

消化性溃疡的中医研究概况消化性溃疡是一种常见的胃肠道疾病,主要表现为胃黏膜或十二指肠黏膜的破损,并伴有出血和炎症。

中医学认为消化性溃疡与情志失常、饮食不节、作息不规律等因素密切相关。

中医治疗消化性溃疡的方法包括调整饮食结构、药物治疗和针灸疗法等多种手段。

本文将对消化性溃疡的中医研究概况进行详细介绍。

一、概述消化性溃疡主要发生在胃和十二指肠的黏膜上,引起溃疡形成的主要原因是胃液和胃蛋白酶酶的作用。

在中医理论中,消化性溃疡被归为“痞满”、“积滞”、“实热”等病证范畴。

中医治疗消化性溃疡的主要思路是调整身体内环境,改变体质,以达到消除病因,疏通经络的目的。

二、中医研究成果1. 调理饮食中医治疗消化性溃疡首先会从饮食着手,建议患者调整饮食结构,减少辛辣刺激性食物的摄入,避免过饱过饥,尤其是晚餐不宜过饱。

中医认为,饮食不当容易导致脾胃失调,加重溃疡的症状,调理饮食是中医治疗溃疡的关键一步。

2. 中药治疗中医药治疗消化性溃疡主要采用中草药治疗,具体的用药方案会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而定。

常用的药物包括升麻、甘草、白术、黄连、黄芩等。

这些药物具有清热解毒、理气和胃、抑制胃酸分泌等功效,能够有效地缓解溃疡引起的疼痛和不适感。

3. 针灸疗法中医认为,在胃经、脾经、肝经和胆经上有一些穴位与胃肠道的功能密切相关,针灸疗法在治疗消化性溃疡中也有一定的应用。

常用的穴位主要包括足三里、中脘、太冲等。

通过针灸可以调畅气血,疏通经络,缓解胃脘痞满和疼痛等症状。

三、中医防治特点1. 个体化治疗中医治疗消化性溃疡注重个体化,根据个人的脾胃虚寒还是热盛,痰浊的多少来进行辨证施治,因此中医治疗方案具有针对性、个体化的特点,可以更好地解决患者的具体问题。

2. 兼顾病因病机中医在治疗消化性溃疡时,注重从整体上进行调理,既要解决病因,也要调理病机。

不仅要缓解症状,更要根本治愈疾病,防止疾病反复。

3. 重视预防中医认为,消化性溃疡的形成往往与患者的生活方式和长期饮食习惯有关,中医治疗不仅注重治疗疾病本身,更注重预防疾病的再次发作,提倡患者调整生活方式,改善饮食结构,以保持身体的健康状态。

消化性溃疡的中医药治疗(内容详细)

消化性溃疡的中医药治疗(内容详细)

烧心、反胃、嗳官能症的表现——失眠等,
植物神经失衡症状——缓脉、多汗。
医学精制
9
2、体征…………………………
• 缓解期多无明显体征。 • 发作时仅上腹部有压痛。 • 胃溃疡的压痛:中上腹或偏左处。 • 十二指肠溃疡压痛:上腹偏右处。 • 后壁穿透性溃疡在背部11~12胸椎两旁
13
(二)实验室及其他特殊检查..
1、X线钡剂检查
• 气钡双重造影有较高的诊断价值。直接征 象龛影出现,尤以胃溃疡明显,但浅小溃 疡或胃底贲门区溃疡则不易发现。
• 间接征象可胃溃疡局部有压痛、激惹,溃 疡对侧有痉挛性切迹。
• 慢性病变可引起十二指球部变形。
医学精制
14
2、胃镜检查及活检 • 对诊断溃疡及鉴别良恶性病变有很大价值。 • 可见溃疡呈圆形或椭圆形,边缘充血、水肿,
病理解剖改变、
基本临床表现、
治疗原则和共同有效的药物以及并发症。
• 中医无消化性溃疡病的病名,根据本病的临 床表现,类似于中医学的胃痛、胃脘痛、心 下痛等症的范畴。
医学精制
3
二、病因…………………………
(一)西医病因
• 胃酸学说:胃酸分泌过多;
• 感染学说:幽门螺杆菌等感染;
• 屏障功能失调学说:胃粘膜屏障功能失调,
3、脾胃虚弱:
素体脾胃虚弱,先天禀赋不足;
胃病经久不愈,反复发作,耗伤脾胃;
劳倦内伤,耗伤脾气;
用药不当,损伤脾医胃学精制。
5
(三)病机转归************
• 虚从寒化,则转为脾胃虚寒;
• 虚从热化,则转为肝胃阴虚,虚热内生,而 为脾胃虚热。
• 日久导致脉络瘀阻,从而兼见血瘀。
• 由于脾失健运,痰湿内生,或食滞于胃,因 此可兼见夹痰湿、或夹食滞之候。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药治疗消化性溃疡浅析
发表时间:2012-04-13T11:04:16.983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2年第6期供稿作者:李明华[导读] 作为一种常见的、多发性临床疾病,消化性溃疡的治疗备受医学界关注。

李明华(云南省临沧市凤庆县中医院云南临沧 675900)
【中图分类号】R57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2)6-0053-02 【摘要】作为一种常见的、多发性临床疾病,消化性溃疡的治疗备受医学界关注。

本文认为通过中医药进行治疗,具疗效可靠、副作用少和复发率低的优点。

通过分析消化性溃疡的临床表现和中医的诊断治疗,本文于结论处对中医药治疗消化性溃疡的思路和方法进行了相应探讨。

【关键词】中医药消化性溃疡脾胃
从中医角度来讲,消化性溃疡是一种脾胃类疾病,具有慢性和复发性的特征。

我国中医界对消化性溃疡进行了长期的经验积累,使我们对消化性溃疡的发病原因和发病机理有了清楚的认识,尤其是近年来医学界对消化性溃疡进行的宏微观辩证分析研究,更加深了对该病的证型实质和病机实质的客观认识。

中医药的治疗,对于消除消化性溃疡疾病的损害因素和增强保护因素具有重要作用,同时还能帮助解决消化功能的紊乱。

1 消化性溃疡临床表现
消化性溃疡病是一种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该病的临床表现主要为慢性、节律性上腹痛和具有周期性,而且其临床表现特征不明显。

同时,该病的某些患者还伴有胃肠道症状,如反酸、恶心、呕吐、嗳气、便秘等情形,部分患者还会出现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等症状,如多汗、失眠等。

对于消化性溃疡病还有一些特殊的临床表现,如某些患者球后溃疡占到十二指肠溃疡的5%左右,其症状的表现与典型的十二指肠溃疡极为相似,但是比十二指肠溃疡具有更严重的疼痛感,且经常在夜间出现严重的疼痛。

又如,对于那些有巨大的溃疡患者,其临床症状为出现大范围的溃疡、伴随严重和顽固的疼痛,同时还会出现体重减轻和低蛋白血症的现象。

还有一种特殊的症状被称为幽门管溃疡症状,此症状的临床表现也和十二指肠溃疡很相似,只是该症状伴随有反酸、餐后持续疼痛以及恶心、呕吐等症状,容易导致幽门梗阻。

2 辨证治疗
通过分析消化性溃疡的主要临床症状和患者的舌、脉的综合症状,我们总结出三种类型的辩证治疗方法。

2.1 脾胃虚寒型对于脾胃虚寒型的患者,多表现为疼痛部位按住可缓解,容易饥饿且只要及时补充就可缓解,着凉会加剧疼痛的程度,容易留口水,四肢冰凉等。

对于这种病症,可以采用健脾温中、活血解毒的药物进行治疗。

一般所用药物的组成成分为白芍、蒲公英、桂枝、赤芍等。

2.2 肝胃不和型对于肝胃不和型的患者,多数是由于心情不畅所导致,病情症状表现为胃疼、反酸、嗳气、舌苔发白、不消化等。

对于此症状,可以采用疏肝理气、活血止痛的药物进行治疗。

一般所用药物由柴胡、陈皮、生蒲黄、白芍、香附等成分组成。

2.3 寒热错杂型对于寒热错杂型的患者,多表现为疼痛时间很长,吃东西会加剧疼痛,伴有胃部的灼烧感,并且胃怕着凉,出现反酸、嗳气、舌头发红、舌苔发黄等症状。

对于此症状,可以采用含辛、苦味的药物进行治疗。

一般所用药物由清半夏、五灵脂、黄连、干姜等组成。

对于此病,如果出现呕血便血现象,则应加入血散,如果有脾肾阳虚,则应加入桂枝和附子。

2.4辨证用药与辨病用药相结合
由于消化性溃疡具有发病机理复杂且易复发的特征,因此,我们在治疗的时候要着重分析其发病机理和特殊病情的发病机理,通过对病情和药物进行辩证性的分析来进行诊断治疗。

一方面,应该仔细分析消化性溃疡病情的不同发展阶段,选用一些常用的抗溃疡药,如蒲公英、黄连、党参、茯苓等。

另一方面,采用不同的药物对特殊的病情进行辅助治疗。

如利用单味药大黄、半夏泻心汤等促进胃粘膜分泌前列腺素E2;又如利用乌贼骨、瓦楞子等中和胃酸等。

对于中药治疗消化性溃疡,我们应该主要攻克脾胃虚弱这一本质,通过对不同患者的脾胃病变症状的分析,施以益气温中的治疗方式,方能解决消化性溃疡的基本病情。

同时,在诊断过程中,要综合分析病变的机理和各种病情的多样特征,采用对药物和病情进行辨证分析的手段对病情进行综合治疗,以达到提高治疗效果的目的。

3 讨论
消化性溃疡是临床上的一种常见疾病,近年来医学界更多的从中医药学方面对该病进行治疗,因此也有了更多的这方面的报道。

对于该病的诊疗方法已经从先前的健脾益气法进行升级,更多的采用收敛、活血、清热、利湿等方法,其诊疗判断也从单纯的通过主观症状进行判断转换为结合胃粘膜的病理组织结构、生化等多因素进行综合判断。

然而,笔者认为当前的大多数报道还是缺乏一定的计划性的远期追踪观察,缺乏有效实例分析。

因此,本文认为,医学界应该着重研究消化性溃疡的远期治疗。

通过分析,我们发现消化性溃疡有多个发病因素,虽然我们认为胃酸在该病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但是这只是局部分析的观点,通过分析病情与患者的全身状态、药物等因素,都可能成为胃粘膜的屏障,从而引发该病。

伴随医学的不断发展,医学诊断模式已经由单纯的“生物”模式转变为融合心里和社会因素在内的“生物—心理—社会”综合模式。

例如,武成通过临床观察表明,121例消化性溃疡病人通过中西医结合治疗同时结合心理支持疗法治疗,其疗效与单用西药的对照组108例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两组复发率比较存在非常显著性差异(P<0.001),且气机紊乱证的证候表现贯穿于治疗前后。

表明消化性溃疡存在以精神障碍为中心的临床表现。

由此可见,消化性溃疡的发生虽在局部,但它只是全身病理变化的一部分。

因此,我们认为在治疗消化性溃疡时,不仅要从局部出发考虑发病因素,更应该加强对整体的治疗,从医学发展的总体角度来进行诊断,这将是未来医学发展的总趋势。

如何把宏观与微观、生理与心理、个体与社会有机地结合起来,这是整体医学的关键所在,也是今后有待解决的问题。

参考文献
[1] 李梅莉.消化性溃疡的治疗进展[J].海南医学,2009,(S3) .
[2] 付万朝.消化性溃疡的治疗与探讨[J].四川医学,2009,(07) .
[3] 杨晓伟,刘德志,毋英.212例消化性溃疡临床分析[J]. 内蒙古中医药,2010,(13).
[4] 张涛,李伟莉,陈丽娟.中医药治疗免疫性流产研究进展[J]. 中医药临床杂志,2008,(01) .
[5] 张玉荣,庄美玲.中西医结合治疗消化性溃疡35例[J]. 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10,(10).
[6] 李淑英.中西医结合治疗消化性溃疡60例[J].基层医学论坛,2011,(19).。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