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治疗消化性溃疡研究进展

合集下载

消化性溃疡的中医常见证型及治疗进展

消化性溃疡的中医常见证型及治疗进展
江 苏 中医 药 ,2 0 ,3 ( 0 7 9 3): 1 — 2 . 8 O [] 黄绍刚,周福生,黄穗平,等 .脾虚瘀热病机在消化性溃疡中的意义 [] 2 J. 中医杂志 ,2 0 ,4 1 ):7 8 7 0 0 6 7( O 2- 3 . [] 恽海峰,葛惠男 .消化性溃疡 的中西医结合 治疗进展 [] 3 J .江苏中医药,
消化性溃疡 ( u P )是 临床 的一种常 见的消化 系疾病 ,发 病 率高,复发率也甚高 …。近年来 ,现 代医学在病 因病机研 究 中有 新 的突 破 ,研制 出现 了 具有 较 高疗 效 的西 药 ,但 其 副 作 用 大 ,复 发率 高 , 而且 对 部分 难 治 『溃 疡 的 疗效 仍 不 理想 。 生 为了探 讨中医在 治疗 消化性溃疡 中的效果 ,本文对其 中医常 见 证 型及 治疗 进 展 作 一 综 述 。 1 中医 常 见 证 型 及 辩 证 治 疗 1 1 脾 胃虚 弱 型 . . 证见 :胃脘 隐痛 ,痛有定处 ,逢饥作痛 ,进食 则缓,兼 有 痞满堵塞 ,暖气 吞酸,纳减运迟 ,神疲乏力 ,面黄肌瘦 , 大便稀溏或 虚秘 不畅,舌淡有齿痕 ,脉细弱无力 。治宜健脾 养 胃,调理 升降。本 证型多见于溃疡病 的慢性退行期和 愈合 期 。 由 于脾 胃升 降 的 失 调 , 胃张 力 较 高 ,潴 留液 多 , 胃络 失 养 ,溃疡面 上皮 细胞 组织 生长缓慢 ,甚至 出现溃疡周边组 织 的 萎 缩 病 变 , 致 溃 疡 迁 延 不 愈 。 辨 证 治 疗 要 抓 住 脾 胃 虚 弱 致 升降失调、 胃络失养这一主要病机 ,以健脾养 胃,使其升 降有序,胃络得荣 ,纳运有常,而促进溃疡 愈合 。方 中用黄 芪 、党参 、白术益气健脾: 白芷、 白及生肌养络;白芍药、炙 甘草、桂 枝温 中缓急止痛 ;陈皮 、半夏醒脾 开 胃化浊 ;焦麦 芽 、焦神 曲助 胃纳 消化之 功。在治疗中针对 固定 隐痛不止者 多为中阳虚寒 、血虚 不荣而致 ,配 以九香虫 、当归可缓解 , 不可误认为 “ 久病入络 ”而使用活血化瘀之 品,更伤其 中。 12 肝 胃 不和 型 . 证见: 胃脘胀痛 ,食后加重或牵引两肋 ,掣及背部 ,泛 酸纳呆,情志不舒,善太息,每因情志因素而变化 ,舌淡红 , 苔薄 白或薄黄 ,脉弦或沉弦 。治宜疏肝 理气 ,降逆和 胃 。 本证型多见于溃疡病 的早 期和 急性 活动期 。由于肝木失其条 达 ,肝用偏颇 ,胃土受侮 是疾病 的必然病机 ,而造成肝用偏 颇 的原 因为 郁 怒 伤 肝 ,疏 泄 失职 , 或 因 肝 体 不 足 ,肝 失柔 和 之 性 ,疏 泄 失调 ,针 对 这 一病 因病 机 故 拟 以疏 肝 和 胃汤 ,使 肝气得 以疏泄 ,胃气得 以和 降。方中枳壳、香附 、陈皮 、川 I 楝子等疏肝理气和 胃;白芍药 、当归等 以柔肝体 ,养肝血 , 缓 急 止 痛 ;浙 贝母 具 有 阿 托 品样 作 用 , 与 延 胡 索 配 合 以增 强 止痛之效且收敛溃疡 ,促进溃疡 愈合。全方共达 “ 治肝可 以 安 胃”的宗 旨。另外 ,在 治疗 的过 程中要注意疏导患者 的情 志 ,培养其 良好 的心性 ,对疾病 的治疗 及预防复发有一定 的 辅助作用。 1 3 湿 热 中 阻型 . 证 见 : 胃脘 痞 满 ,脘 中灼 痛 , 恶 心 泛 酸 ,厌 食 油 腥 , 口

民族药心不干治疗消化性溃疡的研究进展

民族药心不干治疗消化性溃疡的研究进展

民族药心不 干治 疗消化性溃疡 的研究进展
赵 佳涛 杜 瀛琨 毛 晓健 ’ 赵 杰 ’ 谭 丰
6 0 4 10 1 1云南 中 医学 院 ,云 南 昆 明 6 0 0 ;2西 南 民 族 大学 , 四川 成 都 5 20
摘 要 : 自上世 纪 7 0年代 开 始 , 国少 数 民族 药 的 研 究 越 来 越受 到重 视 , 别 是 在 医 药 文 献整 理 、药 物 资 源 调查 、开 发 我 特 利 用 等 方 面 取得 了显 著 成 绩 , 文 通 过 对 云南 省 民族 民间 药 心 不 干 治 疗 ? 化性 溃疡 的相 关 文 献搜 集 ,整 理 和 回顾 ,对 其 治 疗 本 肖 消 化 性 溃 疡 的研 究进 展进 行 综 合 归 纳 ,为 民族 药 , 干 的 进 一 步 研 究 开 发提 供 一 定 参 考 。 t不 k
胃溃疡 ,跌 打肿痛 。 1 . 用 法用 量 胃痛 、胃溃 疡 ,每用 一 钱 ,研末 名 岩 芪 、牛 尾 七 、竹 . 1
根七 ( 云南 种 子植 物 名 录》 ,为 百合 科 开 口箭 属 用 开水或 酒送 服 。跌 打 ,每用 三钱 配方 泡酒 服 。外 《 )
关 键 词 :心 不 干 消化性溃疡 研 究进 展
消化 性 溃 疡是 消 化 系统 最 为 常见 的疾 病 之 一 ,
由于溃 疡 的发 生 因 胃酸及 胃蛋 白酶 的刺 激 、消化 作
或 长 圆形 。穗 状 花 序直 立 ,少有 弯 曲 ,密生 多 花 ; 总花 梗短 ;苞 片绿 色 ,卵状 披 针形至 披针 形 ,除每 花有 一枚苞 片外 ,另 有 几枚 无花 的苞 片在 花序顶 端 聚 生 成 丛 ;花 短 钟 状 ,长 5 7 - mm;花 被 筒 长 2 ~

中医中药治疗胃溃疡的研究进展

中医中药治疗胃溃疡的研究进展

中医中药治疗胃溃疡的研究进展A review on treating gastric ulcer in TCM胡羽肖景东(辽宁中医药大学,辽宁沈阳,110033)中图分类号:R322.4+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7860(2017)29-0142-04【摘要】胃溃疡是消化系统常见病和多发病,属于中医“胃脘痛”“胃痈”等范畴。

现对胃溃疡中医药的研究进展做如下综述。

【关键词】胃溃疡;病因病机;中医药治疗;针灸治疗【Abstract】Gastric ulcer is a common and frequently-occurring disease of digestive system, belongs to the category of epigastric pain, gastric abscess and so on in TCM. Now a review on gastric ulcer is summarized as follows.【Keywords】Gastric ulcer; Etiology and pathogenesis; TCM treatment; Acupuncture treatmentdoi:10.3969/j.issn.1674-7860.2017.29.071胃溃疡(Gastri Culcer,GU)是胃酸以及胃蛋白酶对消化道黏膜自身消化所致的炎性溃疡,属于中医“胃脘痛”“胃痈”“吞酸”“嘈杂”“痞证”等范畴。

胃脘痛之病名最早见于《内经》[1]。

《素问·五常政大论》曰:“少阳司天,火气下临,肺气上从,心痛胃脘痛。

”本文将胃溃疡中医药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1病因病机1.1 病因本病的病因病机可分为外邪客胃、饮食伤胃、七情内伤、脾胃虚弱和瘀血阻络几个方面。

1.1.1 外邪客胃即外感风、寒、湿、热等邪均可致使胃失和降、气机阻滞,从而引发胃脘痛。

半夏泻心汤治疗幽门螺杆菌感染相关性的消化性溃疡研究进展

半夏泻心汤治疗幽门螺杆菌感染相关性的消化性溃疡研究进展

144内蒙古中医药第40卷2021年4月第4期In n er M ongolia Jo u rn a l of T rad itio n al C h in ese M edicine V〇1.40 No.4 2021半夏泻心汤治疗幽门螺杆菌感染相关性的消化性溃疡研究进展张平1李人亮1项凤梅”(1.江西中医药大学临床医学院江西南昌330004;2.江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江西南昌33_6)摘要消化性溃疡是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H p感染是其主要诱因,现代医学常采用三联或四联疗法进行H p根除治疗,疗效颇 佳,但临床常存在溃疡复发、抗生素耐药等问题的困扰。

近些年的临床研究报道中医治疗此病存在优势,半夏泻心汤是被应用于 本病最广的一个经典名方。

本文从方证研究、临床研究及作用机制研究等方面进行总结,发现半夏泻心汤治疗幽门螺杆菌相关 性的消化性溃疡疗效确切,应用广泛。

关键词半夏泻心汤;幽门螺杆菌感染;消化性溃疡中图分类号:R573.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6-0979(2021 )04-0144-03Research progress of Banxia Xiexin decoction in the treatment of peptic ulcer associated with helicobacter pylori(Hp) infectionZ H A N G Ping1,LI Ren-liang1,X I A N G Feng-mei2*(1.Jiangxi University of T C M, Nanchang 330004, China;2. The Affiliated Hospital of Jiangxi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 C M), Nanchang 330006, China) [Abstract] Peptic ulcer i s a common digestive system disease,and i t s main inducement i s H p infection. Triple or quadruple therapy i s often used for H p eradication therapy,and the curative effect i s quite good, but there are often problems such as ulcer recurrence and antibiotic resistance in clinic.In recent years,clinical studies have reported that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has advantages in the treatment of t his disease, among which Banxia Xiexin decoction i s the most widely used classical prescription.In t h i s paper, from the as­pects of prescription and syndrome research, clinical research and mechanism research, i t i s found that Banxia Xiexin decoction i s effec­tive and widely used in the treatment of Helicobacter pylori-related peptic ulcer.[Keywords] Banxia Xiexin decoction ;Hp infection;Peptic ulcer消化性溃疡(以下简称PU)是全球的常见多发疾病,一般 认为人群中约有10%在一生中患过此病%幽门螺杆菌(以下简 称HP)感染是PU重要的致病因素现代医学主要以铋剂+ PP丨+两种抗菌药物组成的四联疗法或者三联疗法(PH+两种抗 菌药物)作为一线治疗方案,但在临床常常存在溃瘍复发、抗 生素耐药及西药的副作用等困扰中医把本病归为“胃痛”“嘈杂”“胃疡”范畴,病位在胃,与肝、脾二脏的功能失调密切相 关本病初起多为外邪、饮食、情志等单一病因,亦常可相兼 为病。

中医药治疗消化性溃疡的研究进展

中医药治疗消化性溃疡的研究进展

从 而防 止 溃 疡 的 产 生 和 复 发 , 可 能 是 其 促 进 溃 疡 愈 合 的 机 制 之 这

[1 1]

病率 甚 高 , 由于 溃 疡 的 形 成 与 胃酸 及 胃蛋 白 酶 的 消 化 作 用 有 关 , 称 之 故 为 消 化 性溃 疡 , 主要 指 发 生 在 胃和 十 二 指 肠 球 部 的慢 性 溃 疡 , 其 以反 复 发 作 和 有规 律 的上 腹 部 疼 痛 为 主 要 特 征 。 中 医 学 可 将 之 归 属 于 “胃脘 痛 ” “ 杂 ”、痞 满 ”、 吞 酸 ” 、嘈 “ “ 的范 畴 。一 般 病 程 较 长 , 复 发 。 易
观察 [ ] 中 医 杂 志 ,04,( 7 . J. 20 4 1 )
[ 杨鲜丽 , 宏娣. 昧黄芪汤治疗 消化性溃疡 6 7] 陈 加 7例 [ ] 陕 西 中 J.
医 ,0 5,2 1 ) 20 2 (1 .
陈汝 润 应 用 桂枝 加 芍 药 汤 加 黄 芪 ( 芪 5 黄 0—10 , 枝 、 0g桂 白芍 、
光 明中医 21 0 0年 3月 第 2 5卷 第 3期
C G M Ma h2 1 . o 2 . J MC r 00 V l 5 3 c
・5 1・ 4
中医药 治 疗 消 化 性 溃 疡 的研 究 进 展
王 海涛 河 南 中医 学院 2 0 0 7级研 究 生( 州 4 0 0 ) 郑 5 0 8
[ 李连贞 , 4] 陈先 海 . 医 药 防 治 P 中 U复 发 的 思路 与 方 法 [ ] 辽 宁 中 J.
医杂 志 , 0 0:7 20 2 .
过对 中医 药放 置 P U复 发 思 路 与 方 法 的 整 理 研 究 , 为 改 善 脾 胃功 能 是 认 抗溃 疡 复发 的关 键 , 助 正气 , 善脾 胃功 能是 治 病 之本 。指 出抗 溃 疡 复 扶 改 发应 该 重 视整 体 与 局部 相 结合 , 解期 与 发 作期 治 疗 相结 合 , 此基 础 上 缓 在 主 张采 用健 脾 益 胃 , 气 和 胃 , 热化 湿 , 血化 瘀 方法 。 调 清 活

消化性溃疡的中医辨证分型研究

消化性溃疡的中医辨证分型研究
【 9 ] 熊卫红, 张葆现. 通 窍 活血 汤加 味 治 疗 偏 头 痛 3 6例 . 陕西 中
医, 2 0 0 8 ; 2 9 ( 1 1 ) : 1 4 9 张 沛 虬. 心 身 并 治偏 头痛 经验 举 隅【 J 】 . 上 海 中 医药 杂
【 1 4 ] 郑 汉 军. 疏肝 理 气 、 活 血 通络 法 治疗 偏 头痛 7 9例 【 J ] . 河南 中 医. 2 0 0 7 ; 2 7 ( t ) : 5 2 .
【 1 5 ] 孙 爱 云. 浅述 从 风 瘀 论 治偏 头痛 【 J 】 . 吉林 中 医 药, 2 0 0 7 ; 2 7 ( 1 ) :
l 3 8
空虚, 肾之精 血 亏损 , 水不涵木 , 肝 阳上 亢 , 搏 击 脑 络致 偏 头 痛 。 陈 宝 田[ 1 1 】 认 为“ 头 部 多瘀 , 头 部 多风 , 头部多湿 , 头部多虚 , 四 者 杂 合 而致 头 痛 … … ” 胡 燕 灵f n 认 为 经脉 痹 阻 , 闭 塞 不通 , 为 其 主 要 病 机 。 邸玉 鹏 王 发 渭m 认 为 痰瘀 与 偏 头 痛 的发 生 发展 与 加 重 有 着 密切 的关 系。郑 汉 军【 “ 认 为偏 头 痛病 机 以肝 郁气 滞 为 主, 兼 有 痰浊 、 血 瘀 。孙 爱 云【 为瘀 血 阻 窍是 偏头 痛 的发 病关 键 。偏 头 痛 的 发生 虽 与 情 志 内伤 、 饮 食 不节 、 忧思 劳 累 、 久 病 不 愈 等 诸 多 因 素相 关 , 但关 键 是在 其 基础 上 导致 瘀 血阻 窍 。 病 初 在气 在经 , 病久 则 人 血入 络 , 久 痛不 愈 或气 滞血 凝 , 或 气虚 血停 , 或 风瘀 阻窍 , 或 痰瘀 凝 塞 , 或颅 脑 外伤 , 致 瘀血 阻 窍 , 血行 凝滞 , 头痛作 矣 。 综 上所 述 , 风动 、 痰阻、 瘀 滞 为偏 头 痛 的主要 病 理 因素 。 在 本 病 的 发作 过程 中既 可单 独 出现 , 又 可 以互相 影 响 , 互 为 因果 。因 痰 阻 气滞 则血 络 易瘀 ,瘀 滞 气血 则 痰 浊 易 留 ,风 邪 每多 兼 挟 痰 浊、 瘀 血上 扰 , 痰瘀 每易 借 风动 为患 。偏 头 痛 的病 因虽有 种 种 不 同, 但 其 发 病 机 理确 有 共 同 之处 , 即所 谓 “ 不 通 则痛 ” , 但 其程 度 及 性 质上 又各 有 其 特征 和差 异 , 这 为临 床 辨证 论治 提供 了依 据 。 参 考 文献 【 1 ]郭 述 苏 , 薛广 波 . 中国偏 头 痛 流行 病 学初 步 调 查 『 J ] . 中华 流 行 病 学 杂 志, 1 9 9 3 ; 1 4 ( 2 ) : 1 0 2 . 【 2 ] 吴林 , 李鹏. 偏 头 痛 的 中 医病 因病 机 分 析 f J ] . 长 春 中 医药 大报 ,

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胃炎及消化性溃疡的临床研究

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胃炎及消化性溃疡的临床研究
疡 中有致病 作用 ,他们认为L 型菌与 口腔黏膜有 共 同抗 原成 分 ,它们 刺激机体 产生的 抗体可 与L 型菌 和上 皮 自身 的抗 原发 生反应 ( 交叉 反
应) ,形成 的 自身抗 体可以使上度 损伤而形成 溃疡。一 旦感 冒、压力
大 、身体疲 倦或精 力不足 、免 疫力差 时 ,病毒就 会发 作。③消化系统
E腔 中有 适应各种 微生物 黏附 、生 长 、繁殖 的有利条件 ,在 口腔 l
定 居的微生 物遍布整 个 口腔 ,这 些 定植 的微生物 与宿主 口腔组成 了~ 个复杂 的生态系统 , 口腔生 态系统是 人体生态学 的重要组成 部分 ,当 口腔微生态 平衡 失调 就会 引起 口腔 的各 种疾病 。常乐康的 主要成分是
特 效的治疗方法 。临床 目前一般包括 全身治疗 和局部治疗 可 以延长 间
我 们一生 。酪酸梭 菌 (l tdu u r u OA)产生的 以酪酸、 c s ii b t i mT - or m yc
醋 酸、乳酸 、丙酸 、蚁酸为 主的各种有 机酸 ,可抑 制有害菌 的生长 , 其产 生的二氧化 碳可促进大肠蠕动 。 应用 甘草锌 联合常 乐康治疗 儿童反复 口腔溃疡疗 效显著 ,增 加了 患 儿的机体 免疫力和 E腔黏 膜的修复能 力 ,缩短 了治疗天数 和复 发的 l 可能 ,既 给患儿减轻 了痛苦 ,又给 家庭减轻 了经济 负担 ,具 有及其重 要的临床价值 ,值得推广 。 参 考文 献
御感染起 重要 作用。根据 以上观点 ,我们在治疗 反复 口腔 溃疡 时 ,加 用甘草 锌增加 了患儿的机 {免疫力 和 口腔黏膜 的修复 能力 ,缩短 了治 本
疗天数和 复发的可能 。
在细胞 核中繁殖 。当身体免疫 系统异 常时 ,这些病毒 会特别活跃 ,溃

中医药治疗消化性溃疡的进展

中医药治疗消化性溃疡的进展

中医药治疗消化性溃疡的研究进展--2011中西医结合临床张聪z2011005 【摘要】:消化性溃疡(PU)主要是指发生在胃和十二指肠的慢性溃疡,因溃疡的形成与胃酸、胃蛋白酶的消化作用有关而得名。

消化性溃疡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

随着H2受体拮抗剂和质子泵抑制剂的不断出现,溃疡病的近期愈合率大大提高,但停药后极易复发。

临床上运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在治疗消化性溃疡在缓解症状、缩短病程、降低复发率方面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本文从病病机、辨证分型、单味药物、基础方加减、中西医结合治疗等方面总结了多数医家对治疗消化性溃疡的临床经验,指出应进一步探究本发病机理、治疗方法加以改进。

【关键词】:消化性溃疡;中医药治疗消化性溃疡主要是指发生在胃和十二指肠的慢性溃疡。

本病归属中医学“胃脘痛”、“嘈杂”、“痞满”等范畴。

目前溃疡病治愈后的高复发率至今仍未能得到根本解决,溃疡病愈合后一年内的复发率在50%一70%,而五年内的复发率则达80%一100%[1]。

临床资料显示,不论坚持中药或西药进行维持治疗,均可明显降低其复发率,由于服用西药时间过长,难免有不同程度的副作用,故追求中医治疗消化性溃疡在临床上越来越被人重视。

1.消化性溃疡的病因病机传统中医学认为,消化性溃疡病机是由于忧思恼怒,七情刺激,肝失疏泄,横犯胃腑;脾气郁结,运化失常;饮食失节或偏嗜,损伤脾胃;或湿热壅结中焦,胃膜受损;以及长期体力或脑力劳动过度,伤脾耗气,运化迟滞,气血失畅,胃膜不生。

有些学者[2]认为脾胃损伤,清阳不升,阴火郁结是消化性溃疡的基本病机。

国医大师单兆伟[3]认为溃疡病具有由气及血、由实转虚、寒热转化或寒化伤阳或热化伤阴等病机特点。

临床多表现为虚实夹杂之证。

溃疡病复发实为本虚标实、湿热、气滞、血瘀等邪实兼夹并现,然标实终因中虚而生,必以脾胃虚弱为本。

故健脾助运为治疗大法,或佐以清化,或兼以行气、活血,随证辨治。

2.消化性溃疡的治疗2.1中西医诊断标准《实用内科学》消化性溃疡诊断标准:有不同程度慢性周期性或节律性反复发作上腹剑突下疼痛、嗳气,反酸,呕吐或黑便。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药治疗消化性溃疡研究进展发表时间:2012-03-16T15:31:50.020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1年第48期供稿作者:杨扩美[导读] 消化性溃疡主要指发生于胃和十二指肠的慢性溃疡,为全球性的常见病与多发病,属中医胃脘痛范畴。

杨扩美(广西容县中医院 537500)【中图分类号】R657.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1)48-0446-02【摘要】对近年来中医药治疗消化性溃疡的文献进行分析、归纳,主要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对病因病机的认识;临床研究,包括辨证分型治疗及专方专药治疗;药理研究,包括单味药有效成分及复方实验研究两方面。

同时应看到目前对该领域的研究还存在一些问题,并对此提出建议。

【关键词】消化性溃疡中医药治疗研究进展消化性溃疡主要指发生于胃和十二指肠的慢性溃疡,为全球性的常见病与多发病,属中医胃脘痛范畴。

在中医古籍中对其有诸多记载。

如《素问·六元正纪大论篇》曰:“木郁发之,民病胃脘当心而痛。

”《灵枢·邪气脏腑病形》曰:“胃病者,腹胀,胃脘当心而痛。

”主要临床表现有长期发作的周期性,节律性上腹部疼痛,并伴有恶心、呕吐、反胃、嗳气、泛酸等一系列胃肠道症状。

中医中药在治疗消化性溃疡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取得了较好的疗效,而且在辨证客观化及开展实验研究方面也取得了进展,现综述如下。

1 病因病机沈舒文等[1]认为消化性溃疡虽病位在胃,然而肝木与胃土相关,脾与胃燥湿相济,故其发病与肝脾失调最为相关,肝失疏泄首先壅胃碍脾,脾失健运,胃土纳化失常,胃病及脾则碍运,胃病及肝则气郁。

时得延[2]亦总结了消化性溃疡的病机,认为消化性溃疡的发生多因饮食不节,烟酒过度,过食辛辣刺激性食物,情志不畅等,致使胃热炽盛,气滞血瘀,瘀势化腐,损伤胃络,脾胃虚弱是该病的发病基础,气滞血瘀是共同的病机,胃络损伤为基本病变。

邓中光[3]认为慢性胃病的形成有多种因素,其中尤以饮食不节,情志刺激和先天不足为主证,其病机关键在于脾胃虚弱,其他如痰湿,瘀血的停聚,多为虚损后继发。

从病机来看,热证、实证多因胃所致,虚寒痰湿多因脾所致,虚寒过甚往往由于脾肾阳虚所致,气郁、气滞多由肝失条达或肝气太盛所致,故辨证论治均应注意脾胃与肝肾之间的关系。

于己百[4]认为本病基本病机仍是“不通则痛”,是由脾胃升降失调,气机郁滞逆乱造成,病性多属寒热夹杂。

同时认为脾胃虚寒,阳气不舒而气机逆乱,这是溃疡病的基本发病机制,亦为病本。

脾胃运化失职,饮食停滞。

日久生热或脾胃虚弱,气机“中枢”功能不足,气机郁滞,郁久化热,此为溃疡病常见病理转机,亦是病标。

中医认为消化性溃疡病因与感受外邪、饮食失常、情志不遂、素体脾胃虚弱四个方面有关,病位虽在胃,与肝脾关系密切。

中焦气滞不畅,脾胃升降功能失调为胃脘痛发病的关键,而食积、湿阻、瘀血、火郁等证都是在气滞基础上进一步形成的,其病机变化可由气到血,由实转虚,虚中夹实,寒热转化,中医对其治疗应视其标本虚实情况分而治之。

2 临床研究涂云等[5]采用四逆散加减(药物组成:柴胡10g,枳实10g,白芍药15g,甘草10g。

脾胃虚弱者加党参、黄芪、茯苓各15g;脾胃虚寒者加香附、桂枝、附子、高良姜各10g,木香6g;郁热明显,舌质红,苔黄者加牡丹皮、栀子、黄芩、蒲公英各10g;有瘀血者加五灵脂、蒲黄、延胡索各10g,丹参15g;疼痛较剧烈者加血竭6g,乳香、没药各10g;暖气反酸、嘈杂者加法半夏、吴茱萸各10g,海螵蛸15g;出血者加白及、蒲黄各10g,地榆炭15g,煅瓦楞子15g,陈皮6g)治疗PU56例。

结果:总有效率96.43%。

李莉等[6]采用用一贯煎加味(药物组成:生地黄20g,北沙参、麦门冬、当归各10g,枸杞子15g,川I楝子10g,白芍药10g。

胃痛喜按者加吴茱萸、高良姜各12g;胸胁苦满者加栀子6g、牡丹皮12g;头晕,t2,慌气短者加黄芪30g、炒白术15g;反酸者加海螵蛸8g、煅瓦楞子18g;黑便者加白及12g、仙鹤草15g;情绪不稳、烦躁者加柴胡10g、木香6g)治疗PU 40例,并与西药治疗40例对照观察。

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100%,对照组92.5%,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

邓智武等[7]采用自拟养胃消疡汤(药物组成:党参、茯苓、黄芪各20g,自术、柴胡、枳实、白芍药、黄芩、白及、延胡索各15g,三七10g,炙甘草6g)治疗PU 48例,并与西医常规治疗42例对照观察。

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5.83%,幽门螺杆菌(Hp)清除率88.64%,1年后复发率8.33%;对照组总有效率83.33%,Hp清除率65.79%,1年后复发率59.52%。

2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

时德廷等[8]自拟愈疡胶囊(药物组成:白及、三七参、五倍子、黄连等粉碎后过100目筛,装0号胶囊。

每次6~8粒,每日4次)治疗PU 126例,并与法莫替丁治疗80例对照观察。

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6.03%,对照组75.90%,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

吴海鹰等[9]采用自拟温胃活血愈疡汤加减[药物组成:黄芪15g,当归21g,炮姜12g,茯苓30g,吴茱萸(后下)10g,黄连3g,丹参30g,红花12g,白及10g,仙鹤草15g,三七粉(冲服)6g,朱砂10g,甘草6g]治疗PU有良效。

王幼立[10]采用自拟疏肝消溃散(药物组成:柴胡12g,郁金15g,白芍药15g,甘草6g,党参15g,白术12g,枳实12g,白及15g,海螵蛸15g,三七6g,儿茶5g,血竭2g)治疗PU 58例。

结果:总有效率98.28%,随访2年未复发。

王玉钰[11]自拟愈疡汤(药物组成:自及15g,海螵蛸15g,黄连10g,黄芪20g,丹参20g,草豆蔻15g,白芍药15g,炙甘草10g)治疗PU 45例。

结果:总有效率93%。

黄新[12]自拟愈疡散(药物组成:桂枝100g,白芍药60g,黄连30g,附子30g,败酱草50g,乳香60g,没药60g,三七50g,龙骨100g,海螵蛸100g,白及60g,白蔹30g,陈皮30g,延胡索100g,甘草300g。

共研细末,每次6—9g,每日3次蜜调开水送服。

胃溃疡食后服,十二指肠壶腹溃疡食后1 h服)治疗PU获良效。

黄国栋等[13]采用健胃愈疡颗粒(药物组成:柴胡10g,白芍药10g,延胡索10g,青黛6g,白及10g,党参12g,珍珠粉10g。

湖南湘雅制药有限公司,批号:20030405)治疗肝郁脾虚型Pu 36例,并与对照组雷尼替丁胶囊治疗36例对照观察。

627结果:治疗组36例中医证候疗效总有效率94.4%,对照组总有效率77.8%,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

治疗组复发率4.1%,对照组30.0%。

治疗组复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

黄国栋等[13]研究认为,健胃愈疡颗粒对PU患者胃黏膜的保护机制是通过提高乳癌相关肽(PS)和解痉多肽(sp)的表达,影响胃黏膜疏水性,最终防止溃疡的产生和复发。

张芝华[14]采用甘海胃胶囊(主要由枳实、沙棘、甘草、海螵蛸、白术、黄柏、绞股蓝等药物组成。

东科麦迪森药业集团)治疗PU 88例。

结果:总有效率93.2%。

王学成[15]采用香砂养胃丸[主要由木香、砂仁、枳实(炒)、陈皮、茯苓、白术、半夏(制)、豆蔻(去壳)、香附(醋制)、厚朴(姜制)、广藿香、甘草等药物组成]治疗PU 65例。

结果:总有效率86.15%。

3 现代药理研究刘可云等采用小鼠幽门结扎型胃溃疡模型观察水黄皮根乙酸乙酯萃取物(aeetic ether extract frompongamia pinnata roots,PRA)对胃溃疡的保护作用,采用大鼠乙醇模型观察PRA对胃黏膜组织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丙二醛(MDA)及一氧化氮(NO)含量的影响。

实验结果表明,PRA具有抗实验性胃溃疡的作用,该作用可能与抑制胃黏膜组织SOD活性降低、MDA生成增多及NO减少,增加血清表皮生长因子(EGF)表达和抑制胃平滑肌运动有关。

王宏涛等采用小鼠水浸应激性胃溃疡模型、消炎痛型胃溃疡模型、大鼠幽门结扎胃溃疡模型及大鼠乙醇损伤型胃溃疡模型,观察蓝靛果乙酸乙酯提取物对胃溃疡的抑制作用。

实验结果表明,蓝靛果乙酸乙醋提取物对动物实验性胃溃疡有明显的预防和治疗作用,可显著抑制溃疡的发生,是一种具优势的消化性溃疡治疗药物。

余良主等采用结扎大鼠幽门的方法建立大鼠胃溃疡模型,观察银杏叶提取物对大鼠幽门结扎型胃溃疡的影响及其机制。

实验结果表明,银杏叶提取物可减轻大鼠应激性胃黏膜损伤,降低胃黏膜溃疡指数(UI)值及胃液总酸度,使胃液胃蛋白酶活性和壁细胞H、K-ATP酶活性降低,胃液胃蛋白酶活性明显降低。

宋丹等通过乙醇致大鼠胃溃疡模型,观察党参炔苷对胃黏膜的保护作用。

实验结果表明,党参炔苷小剂量可明显降低模型大鼠uI,其作用机制之一可能为提高前列腺素的含量,从而对抗胃泌素的泌酸作用,刺激胃黏膜合成释放EGF。

庞辉等通过幽门结扎法建立SD大鼠胃溃疡模型,研究两面针总碱(TAZ)对胃溃疡大鼠部分黏膜防御因子的影响。

实验结果表明,TAZ能明显抑制uI的升高、胃黏膜组织及血清NO含量的降低,两面针高剂量组明显抑制血浆前列腺素E:(PGE)含量的降低。

其作用机制可能与提高胃黏膜组织和血清NO,血浆PGE:的含量有关。

傅继华等采用大鼠幽门结扎型胃溃疡模型、大鼠醋酸烧灼型胃溃疡模型、小鼠利血平致胃溃疡模型,观察芦荟多糖给药对实验性胃溃疡的预防与治疗作用及对大鼠胃液、胃酸、胃黏液、胃蛋白酶分泌及活性的影响。

实验结果表明,芦荟多糖对实验性胃溃疡具有明显的预防及治疗作用,并能抑制胃液、胃酸分泌,减少胃蛋白酶、胃黏液分泌,但对胃蛋白酶活性无明显影响。

韦健全等采用大鼠水浸应激性胃溃疡、醋酸性胃溃疡及幽门结扎性胃溃疡模型,测定芒果苷对uI、溃疡面积、胃液量、胃液酸度、胃蛋白酶及胃黏膜SOD和MDA的影响。

实验结果表明,芒果苷能抑制溃疡的形成,使胃黏膜SOD活性升高、MDA含量下降。

对胃液量、胃液酸度和胃蛋白酶活性无影响。

张桂英等建立大鼠水拘禁应激性胃溃疡模型,以木香内酯(50、100、200mg/kg)灌胃,观察木香内酯对水拘禁应激性胃溃疡的影响。

实验结果表明,木香内酯50、100、200 ms/kg能明显降低胃溃疡模型大鼠uI,并能缩小溃疡面积,抑制胃酸分泌,升高胃液pH值,减少胃液分泌和降低胃蛋白酶活性。

4 体会及展望中医药治疗本病有明显的特色和优势,显示出中医自身的潜力,但尚存在一些有待于进一步研究的课题。

虽然对中药复方的研究,发现了一些新用途,扩大了主治范围,但目前实验方面的研究内容不足,水平不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