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分类系统
土壤分类体系

土壤分类体系
土壤分类体系是指对土壤进行分类的一种体系,它是根据土壤的性质、成分、形态等方面进行分类的。
土壤分类体系的建立是为了更好地了解土壤的性质和特点,为农业生产、土地利用和环境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国际上通用的土壤分类体系是联合国粮农组织(FAO)制定的世界土壤分类系统。
该系统将土壤分为12个大类,分别是:古土壤、草地土壤、森林土壤、沼泽土壤、沙漠土壤、冰原土壤、山地土壤、平原土壤、岩石土壤、盐渍土壤、酸性土壤和碱性土壤。
每个大类下面又有若干个亚类,共有26个亚类。
在中国,土壤分类体系主要有两种,一种是根据土壤的成因和发育过程进行分类的,另一种是根据土壤的性质和特点进行分类的。
前者是中国土壤学会制定的《中国土壤分类系统》。
该系统将土壤分为10个大类,分别是:古土壤、黄棕壤、红壤、黄红壤、灰钙土、山地土壤、盐渍土壤、沼泽土壤、草地土壤和沙漠土壤。
每个大类下面又有若干个亚类,共有32个亚类。
后者是中国农业科学院制定的《中国土壤分类与分级标准》。
该标准将土壤分为14个大类,分别是:黄棕壤、红壤、黄红壤、灰钙土、山地土壤、盐渍土壤、沼泽土壤、草地土壤、沙漠土壤、石漠化土壤、石山土壤、石灰岩土壤、腐殖质土壤和人工土壤。
每个大类下面又有若干个亚类,共有43个亚类。
土壤分类体系的建立和完善,对于土地利用、农业生产、环境保护等方面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通过对土壤的分类,可以更好地了解土壤的性质和特点,为农业生产提供科学依据;同时,也可以为土地利用和环境保护提供科学依据,避免土地过度开发和污染。
因此,加强土壤分类体系的研究和完善,对于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土壤分类系统

分类,将土壤水分条件放在最高一级分类中,设立水成土 壤和半水成土壤分类单元。 2.根据土壤剖面分异或剖面发育状况,按土壤发育程度有 幼年土壤到老年土壤依次排列划分土壤即(A)C型--AC 型—A(B)C型—ABC型及B/ABC型系列。 3.重视人为土壤的研究,在不同的分类等级均设立了人为 土壤分类单元。
亚纲:在土纲范围内,根据土壤形成的水热 条件划分,反映了控制现代成土过程方面 的成土条件。它们对于植物生长和种植制 度也起控制作用。
土类:土类是高级分类中的基本分类单元。
土种:是低级分类的基本分类单元,根据土壤剖 面构型和发育程度来划分。
一般土壤发生层的构型排列反映主导成土作用和 次要成土作用的结果,由此决定了该土壤的土类 和亚类的分类地位。但在土壤发育程度上,则因 成土母质、地形等条件的差异,形成了在土层厚 度、腐殖质厚度、盐分含量多少、淋溶深度、淀 积程度等方面的不一致性。根据这些量或程度上 的差别,划分土种。
土属名称不能自成一段,多与土类、亚类连 用,如氯化物滨海盐土、是典型的连续命 名法;
酸性岩坡积物 草甸 暗也不能自成一段,必须与土 类、亚类、土属连用,如
粘壤质、厚层、黄土性草甸黑土。
变种____土种___土属_亚类_土类
名称既有从国外引进的,也有从群众名称 中提炼的,也有根据土壤特点新创造的, 如砂姜黑土。
真正的自然土壤分类产生于19世纪末。俄国 土壤学家B.B.道库恰耶夫,19世纪末在广阔 的俄罗斯大平原上进行土壤调查工作,他发 现了土壤类型随成土因素变化而变化的规 律,创立了土壤形成因素学说,并根据这一 观点提出了土壤发生分类系统和黑钙土、栗 钙土等一系列土类名称。
中国土壤地理发生分类系统(1992)分类原则

中国土壤地理发生分类系统(1992)分类原则我国土壤地理发生分类系统(1992)分类原则评述1. 介绍我国土壤地理发生分类系统(1992)是我国土壤科学家根据我国国土地理环境和地质构造条件,在总结和综合国内外土壤分类理论和实践基础上,结合我国国情编制而成的。
该分类系统充分考虑了我国广袤的地理环境和多样的土壤类型,提出了一套相对完善的土壤分类体系。
在整个土壤科学领域中,这一系统在我国土壤分类和研究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对于推动我国土壤科学研究和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2. 分类原则1992年的我国土壤地理发生分类系统总共包括了12个主要类型和56个细类土壤,其中每个类型都是根据其地理形成背景、土壤过程和成因等综合因素进行的分类。
在这个土壤分类系统中,主要遵循了以下几项分类原则:2.1 地质基础原则我国土壤地理发生分类系统(1992)充分考虑了我国地质构造和地形地貌条件,将我国土壤划分为东南地区、华北地区、西南地区和青藏地区四大地貌类型,以及相应的土壤类型。
2.2 地理环境原则我国土壤地理发生分类系统(1992)着重强调了土壤形成和演化的地理环境条件,包括了气候、植被、地形、水文等因素,将这些因素作为土壤分类的重要依据。
2.3 土地利用原则该分类系统还将土地利用作为土壤分类的重要原则之一,因为土地利用方式不同往往会导致土壤的不同特征和用途,因此在土壤的分类中不可忽视土地利用对于土壤形成和特征的影响。
2.4 土壤特征原则我国土壤地理发生分类系统(1992)还根据土壤的物理、化学和生物特性,将土壤划分为不同的类型,以便更好地理解土壤的形成和特征。
3. 个人观点与理解作为我的观点和理解,我认为我国土壤地理发生分类系统(1992)准确地结合了我国广袤的地理环境、地质构造和土地利用情况,充分考虑了土壤特征和地理环境对土壤形成演化的影响,为我国土壤科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这一分类系统也需要不断完善和更新,以适应当今社会和土壤科学的要求。
robertson土壤分类

robertson土壤分类Robertson土壤分类是一种土壤分类系统,它根据土壤的物理和化学性质将土壤分为不同的类型。
以下是Robertson土壤分类中的一些主要类型:1. 沙质土(Sandy Soils):这种土壤含有大量的砂粒,通常缺乏养分,且保水能力较差。
2. 壤土(Loamy Soils):这种土壤是一种混合土壤,由沙土、粉砂和黏土混合而成。
壤土质地柔软易碎,且具有良好的保水和养分保持能力。
3. 黏土(Clay Soils):黏土是一种细腻、黏稠的土壤,具有良好的养分保持能力和保水能力,但质地较硬,不易通气。
4. 石灰质土(Limey Soils):这种土壤富含碳酸钙,通常呈碱性。
石灰质土有助于植物生长,因为它们提供了植物所需的钙和镁等矿物质。
5. 酸性土(Acidic Soils):这种土壤通常富含有机质,但缺乏石灰质。
酸性土通常呈酸性,适合种植一些喜欢酸性土壤的植物,如杜鹃花和茶树等。
6. 火山岩土(Volcanic Soils):火山岩土是一种特殊的土壤类型,通常富含火山岩和火山灰等物质。
这种土壤具有良好的养分保持能力和通气性。
7. 红壤(Red Soils):红壤是一种富含氧化铁的土壤,通常呈红色或橙色。
红壤通常具有较好的保水和养分保持能力,但容易流失养分和水分。
8. 黄壤(Yellow Soils):黄壤是一种呈现黄色或淡黄色的土壤,通常具有较高的肥力水平。
黄壤质地疏松,易于耕作,但容易流失养分和水分。
以上是Robertson土壤分类中的一些主要类型,不同的土壤类型具有不同的物理和化学性质,适合种植不同的植物。
中国土壤分类系统

1.有机土 2、人为土纲 3、灰土纲: 4、火山灰土纲 5、铁铝土 6、变性土纲
7、干旱土纲 8、盐成土纲 9、潜育土纲
中国土壤系统分类(1995)
亚纲
永冻有机土 正常有机土
水耕人为土
旱耕人为土 腐殖灰土 正常灰土 寒性火山灰土 玻璃火山灰土 湿润火山灰土 湿润铁铝土
潮湿变性土 干润变性土 湿润变性土
寒性干旱土
正常干旱土
碱积盐成土 正常盐成土 永冻潜育土 滞水潜育土 正常潜育土
土类
落叶永冻有机土 纤维永冻有机土 半腐永冻有机土 落叶正常有机土 纤维正常有机土 半腐正常有机土 潜育水耕人为土 铁渗水耕人为土 铁聚水耕人为土 简育水耕人为土 肥熟旱耕人为土 灌淤旱耕人为土 泥垫旱耕人为土 土垫旱耕人为土 简育腐殖灰土 简育正常灰土 寒冻寒性火山灰土 简育寒性火山灰土 干润玻璃火山灰土 湿润玻璃火山灰土 腐殖湿润火山灰土 简育湿润火山灰土 暗红湿润铁铝土 黄色湿润铁铝土 简育湿润铁铝土 钙积潮湿变性土 简育潮湿变性土 钙积干润变性土 简育干润变性土 钙积干润变性土 简育干润变性土 腐殖湿润变性土 钙积湿润变性土 简育湿润变性土 钙积寒性干旱土 石膏寒性干旱土 粘化寒性干旱土 简育寒性干旱土 钙积正常干旱土 盐积正常干旱土 石膏正常干旱土 粘化正常干旱土 简育正常干旱土 龟裂碱积盐成土 潮湿碱积盐成土 简育碱积盐成土 干旱正常盐成土 潮湿正常盐成土 有机永冻潜育土 简育永冻潜育土 有机滞水潜育土 简育滞水潜育土 有机正常潜育土 暗沃正常潜育土 简育正常潜育土
酸性紫色湿润雏形土 黄色铝质湿润雏形土
饱和红色正常新成土 永冻寒冻正常新成土 石质干润正常新成土 钙质湿润正常新成土
覆沙磐状富磷岩性均腐土 普通黑色岩性均腐土
我国土壤类型分类体系

我国土壤类型分类体系
红壤是我国南方地区常见的土壤类型,其呈红色或棕红色,富
含铁、铝等氧化物,适宜于茶叶、甘蔗、柑橘等作物的生长。
黄壤
则主要分布在黄土高原地区,土壤呈黄色或黄棕色,贫瘠但肥沃,
适宜于小麦、玉米等作物的种植。
棕壤分布在黄淮海平原和长江中
下游地区,土壤呈深褐色,富含有机质和养分,适宜于水稻、小麦
等作物的种植。
黄棕土分布在我国南方地区,土壤呈黄色或黄棕色,适宜于水稻、棉花等作物的种植。
黑土主要分布在东北地区,土壤呈黑色,
肥沃适宜于大豆、玉米等作物的种植。
白土则分布在西南地区,土
壤呈白色或灰白色,贫瘠但适宜于茶叶、橡胶等作物的生长。
盐渍
土主要分布在西北地区,土壤富含盐分,适宜于盐碱地的改良和利用。
沙土、砂壤和泥土则分别以其砂粒、砂粒和泥粒的含量为特征,分布在不同的地区并适宜于不同的作物种植。
我国土壤类型分类体系的建立,有助于科学地认识和利用土壤
资源,为农业生产、生态环境保护等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指导和技术
支持。
在未来,我们需要进一步完善土壤类型分类体系,加强土壤
资源的保护和合理利用,促进农业的持续发展和生态环境的改善。
中国土壤系统分类的依据和特点

中国土壤系统分类的依据和特点如下:
1. 依据:中国土壤系统分类主要依据土壤本身的性质进行分类,属于诊断分类体系。
它采用土纲、亚纲、土类、亚类、土族和土系六级分类制。
其中,前四级为高级分类单元,主要供中小比例尺土壤调查制图确定制图单元用;后二级为低级分类单元,主要供大比例尺土壤调查制图单元用。
2. 特点:中国土壤系统分类具有以下特点:
a. 综合性:中国土壤系统分类综合考虑了土壤的物理、化学和生物特性,以及土壤形成因素和成土过程。
b. 定量化:中国土壤系统分类对土壤性质进行定量描述,提高了分类的精确性和科学性。
c. 层次性:中国土壤系统分类分为六级分类单元,从高到低依次为土纲、亚纲、土类、亚类、土族和土系,体现了分类的层次性。
d. 适应性:中国土壤系统分类充分考虑了我国土壤类型的多样性和地域性特点,具有较强的适应性。
e. 实用性:中国土壤系统分类为土壤资源调查、评价、利用和管理提供了科学依据,具有较强的实用性。
中国土壤系统分类以土壤性质为依据,具有综合性、定量化、层次性、适应性和实用性等特点,为土壤资源管理和土壤科学研究提供了有力支持。
我国土壤类型分类体系

我国土壤类型分类体系
我国土壤类型分类体系主要基于土壤的质地和发生类型。
首先,根据土壤颗粒的大小,土壤可以分为砂质土、黏质土和壤土三大类。
砂质土的颗粒较大,含沙量多,渗水速度快,保水性能差,但通气性能好;黏质土的颗粒细腻,含沙量少,渗水速度慢,保水性能好,但通气性能差;壤土的颗粒大小适中,含沙量一般,渗水速度和保水性能都适中,通气性能也较好。
其次,根据土壤的发生类型,我国有红壤、棕壤、褐土、黑土、栗钙土、漠土、潮土(包括砂姜黑土)、灌淤土、水稻土、湿土(草甸、沼泽土)、盐碱土、岩性土和高山土等系列。
这些发生类型是在不同的气候、地形和人为活动影响下形成的。
例如,红壤系列主要分布在我国的南方热带和亚热带地区,而棕壤系列则主要分布在我国的东部湿润地区。
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如需获取更多详细信息,建议查阅土壤学专业书籍或咨询该领域的专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土壤实体是客观存在的;但用不同的分类体系对它 进行分类,则会产生在名称和定义上都不同的分 类单元。一个土壤分类单元名称是在土壤实体上 的抽象,是土壤分类学家在依据对土壤实体的理 解和分类目的而命名的;
土壤分类单元名称本身个分类单元的定义,则用这个分类单元的 名称来命名该土壤实体。
变种:是土种范围内的变化,一般以表土层或耕 作层的某些差异来划分,如表土层质地、砾石含 量等。
在实际工作中,以成土条件划分土壤,不再强调土壤性质是 否与条件吻合。该分类系统对于用发生学思想认识土壤发 生分布规律有益,对充分考虑生态环境条件,因土种植有益, 对进行土壤资源宏观调控,分区规划有益,对土壤资源开发 利用管理有益。
重视中心概念,忽视边界定义,缺乏定量化指标, 分类单元之间边界比较模糊。一个事物所 固有的最典型的属性、概念则称其为中心 概念,而这个事物的边界往往比较模糊, 与相邻事物之间存在着逐渐过渡的特点, 即存在着边界定义问题。土壤分类单元有 两方面的内容构成,其一是中心概念,其 二是边界定义。
诊断定量化的土壤分类方法代表了当代世界 土壤分类的发展趋势。
第二节 中国现行的土壤分类体系
现行中国土壤分类体系的指导思想核心是:每一个土壤类 型都是在各成土因素的综合作用,由特定的基本成土过程 所产生,而具有一定的土壤剖面形态和理化性状特征的土 壤。因此,在鉴别土壤和分类时,比较全面注重其土壤剖 面性状、成土条件和成土过程相结合而进行研究,即将土 壤属性和成土条件以及推论的成土过程联系起来,这就是 所谓的以成土条件——成土过程——土壤属性统一来鉴别 和分类土壤的指导思想。
亚纲:在土纲范围内,根据土壤形成的水热 条件划分,反映了控制现代成土过程方面 的成土条件。它们对于植物生长和种植制 度也起控制作用。
土类:土类是高级分类中的基本分类单元。
土种:是低级分类的基本分类单元,根据土壤剖 面构型和发育程度来划分。
一般土壤发生层的构型排列反映主导成土作用和 次要成土作用的结果,由此决定了该土壤的土类 和亚类的分类地位。但在土壤发育程度上,则因 成土母质、地形等条件的差异,形成了在土层厚 度、腐殖质厚度、盐分含量多少、淋溶深度、淀 积程度等方面的不一致性。根据这些量或程度上 的差别,划分土种。
真正的自然土壤分类产生于19世纪末。俄国 土壤学家B.B.道库恰耶夫,19世纪末在广阔 的俄罗斯大平原上进行土壤调查工作,他发 现了土壤类型随成土因素变化而变化的规 律,创立了土壤形成因素学说,并根据这一 观点提出了土壤发生分类系统和黑钙土、栗 钙土等一系列土类名称。
用发生学的思想研究认识土壤,并以发生学的 思想划分土壤,成为现代土壤学的明显特征, 即使美国的诊断土壤分类体系也是如此.
土壤分类不仅是不同的概括水平上认识和区 分土壤的线索,也是进行土壤调查、土地评 价、土地利用规划和交流有关土壤科学和农 业生产实践研究成果及转移地方性土壤生产 经营管理经验的依据。
第一节 土壤分类的概念与发展历史
一、土壤类型与土壤分类单元 单个土体 :这是20世纪50年代美国土壤调查 工作者首先提出来的,指土壤这个空间连续 体在地球表层分布的最小体积,一般统计的 平面面积为1~10㎡不等,即在这个范围内, 其土壤剖面的发生层次是连续的,均一的, 当然这是一种人为的统计划分。
四、土壤分类的发展简史
古代的土壤分类是从形态着眼的,古希腊、古罗马 的土壤分类如此,我国春秋战国时代的土壤分类 也是如此。
18世纪中叶,土壤发生学的思想萌芽产生,随之出 现了按成土因素对土壤进行分类的方法。如F.A. 法鲁根据地质成因类型,划分出不同成因类型的 风化残积土和不同质地的冲积土等;其后,F.V. 李希霍芬将土壤划分为洪积、海积、冰积、风积 等成因类型。
一个土壤分类单元(taxon)就是在所选择的 作为区分标准的土壤性质上相似的一组土 壤个体,并且依据这些性质以区别其它土 壤个体。
二、分类等级
为了在相同分类水平上认识土壤,人们按照土壤个体 的相似程度对土壤群体进行逐级区分,形成分类 等级(category)。
各分类等级构成纵向的归属关系,同一分类等级 上的各分类单元构成横向的对比关系。
现行中国土壤分类系统是1998年由全国第 二次土壤普查办公室为汇总第二次全国土 壤普查成果编撰《中国土壤》而拟订的分 类系统。其高级分类自上而下是:土纲、亚 纲、土类、亚类;低级分类自上而下是:土 属、土种和变种。
土纲:是对某些有共性的土类的归纳与概括。 把具有相近成土过程的土壤划为同一土纲。
在高级分类等级上的土壤分类单元包括了较多的 土壤个体,个体之间的性质差异大;而在低层次 分类等级上的分类单元则包括了较少的土壤个体, 并且个体之间的相似程度高。
三、土壤分类单元与土壤实体
土壤分类单元是按照一定的分类目的,根 据对客观存在的土壤实体的性质的认识, 选择某些性质作为区分标准,按照在这些 性质上的异同而人为划分的。
中心概念指的是一个分类中最具有代表性的 典型模式,即在这个土类所持有特有的形 成条件下,在特定的发生过程中形成的具 有特定发生层的土壤,也即最富有典型性 特征。
边界定义则是一个土类与另一个土类在形成 条件、形成过程和属性上的主要差异,但 这差异又有发生上和特征上的联系,如一 些土类间的过渡性亚类的区分。
土壤个体 它是在一定面积内,一群在统计意 我上相似性的单个土体,也称为聚合土体, 是我们进行土壤分类的基层单位,如土种或 土系等。
土壤景观 土壤景观即景观中的土壤部分,因 在土壤的地理分布中,从土壤个体一到土类 都与一定的自然景观相联系,我们突出土壤 部分来表示景观,如所谓砖红壤景观。
土壤个体之间存在着许多共性;同时,它 们之间也存在相当大的差异。人们就选择 土壤某些性质作为区分标准,根据这些性 质上的异同,将土壤群体中的个体进行分 类或归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