脂肪肉瘤临床诊疗指南
脂肪肉瘤tnm标准

脂肪肉瘤tnm标准
脂肪肉瘤的TNM标准如下:
•T(原发肿瘤):指肿瘤原发灶的情况,随着肿瘤体积的增加和邻近组织受累范围的增加,依次用T1至T4来表示。
•N(淋巴结):指区域淋巴结(regional lymph node)受累情况。
淋巴结未受累时,用N0表示。
随着淋巴结受累程度和范围的增加,依次用N1至N3表示。
•M(转移):指远处转移(通常是血道转移),没有远处转移者用M0表示,有远处转移者用M1表示。
在这个基础上,可以用TNM三个指标的组合来划出特定的分期(stage)。
不过很抱歉,关于脂肪肉瘤的TNM标准的具体内容无法提供,可以咨询专业医生或相关研究人员。
腹膜后脂肪肉瘤诊断和治疗专家共识(2016)

·指南与共识·腹膜后脂肪肉瘤诊断和治疗专家共识(2016)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腹膜后与盆底疾病专业委员会文献标识:C文章编号:1009-6604(2016)12-1057-07doi:10.3969/j.issn.1009-6604.2016.12.0011概述腹膜后解剖位置是位于横膈以下和盆膈以上,后壁层腹膜与腹横筋膜间的潜在腔隙,是腹膜后脂肪肉瘤的好发部位之一。
原发性腹膜后脂肪肉瘤是指源于腹膜后脂肪组织的非特定脏器的一类肿瘤。
腹膜后脂肪肉瘤是最常见的腹膜后肿瘤,约占原发性腹膜后软组织肉瘤的45%[1,2]。
由于其位置深在、发病隐匿,常常在肿瘤巨大、侵犯或挤压周围脏器发生合并症状时才能发现,因此,腹膜后脂肪肉瘤常常发现时已经侵犯重要脏器和大血管,而且范围巨大,手术难以完全切除。
手术是治疗该病的主要方法。
由于腹膜后脂肪肉瘤多中心起源特征,导致手术后肿瘤复发,大部分腹膜后脂肪肉瘤的患者在病程中有反复手术病史,目前缺少关于预后的循证医学证据,主要与病理分化类型、手术次数、解剖部位有关。
由于腹膜后脂肪肉瘤在临床上不多见,缺乏大规模临床研究数据,国内外目前尚没有一个可以参考的指南和专家共识,因此,对于腹膜后脂肪肉瘤术前准备、术中注意事项、术后辅助治疗、术后随访等都缺乏共识,导致临床工作和临床研究无法规范开展。
为进一步规范腹膜后脂肪肉瘤的诊断、治疗、随访等问题,由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腹膜后与盆底疾病专业委员会和北京医师协会腹膜后专家委员会牵头,撰写本专家共识,以提高腹膜后脂肪肉瘤的疗效,降低手术并发症,减少复发率或延长再手术时间。
2腹膜后脂肪肉瘤的诊断腹膜后脂肪肉瘤诊断是病情评估、治疗方案制定、随访及总结的前提,更是入组临床研究的必要条件。
依据形式和内容,腹膜后脂肪肉瘤的诊断可分为临床症状及体征、影像学诊断与病理学诊断三部分。
2.1病史及临床表现腹膜后脂肪肉瘤的临床表现和体征往往是诊断腹膜后脂肪肉瘤的第一手资料,因此类疾病发病率低,并且极少数患者有早期临床表现,很难通过临床表现去明确诊断[3],腹痛往往为最主要的临床表现,其次是腹部膨隆的体征[4]。
原发性肝脂肪肉瘤(专业知识值得参考借鉴)

原发性肝脂肪肉瘤(专业知识值得参考借鉴)一概述原发性肝脂肪肉瘤极为罕见,是一种恶性软组织肿瘤,起源于脂肪母细胞向脂肪细胞分化的间叶细胞,在脂肪组织的部位皆有可能发生。
二病因脂肪肉瘤是一种恶性软组织肿瘤,起源于脂肪母细胞向脂肪细胞分化的间叶细胞,故表现为不同分化程度的异型脂肪母细胞,均含有脂质,根据肿瘤细胞的分化程度和类型可以分为四型:分化良好型、黏液型、圆形细胞型及多形型,但肿瘤中通常是多型细胞混合存在。
三临床表现患者以右上腹疼痛就诊,体检发现肝脏肿大,后经影像学检查发现肝脏占位,但明确诊断尚需肝脏活组织病理检查。
四检查1.原发性肝脂肪肉瘤病人的肝功能受损害出现晚酶学检查和AFP、CEA等肿瘤标记物一般在正常范围。
2.B超B超检查可发现肝内巨大而均匀的强回声区。
3.CTCT表现为边缘清晰的低密度区。
CT值小,可达90Hu以上,是肝脏内肿瘤CT值最低的,注射造影剂后无增强反应。
4.MRIT1、T2加权图像呈高信号区。
在影像检查方面,肝脂肪肉瘤与肝脂肪瘤难以区分。
五诊断原发于肝脏的脂肪肉瘤的诊断主要依据影像学检查,但最终的诊断要靠组织病理学检查。
六治疗1.手术治疗手术治疗是肝脂肪肉瘤治疗的第一选择。
局部的广泛切除,可减少复发、转移。
因为脂肪肉瘤淋巴结转移罕见,引流区淋巴结清扫多无必要。
2.放射治疗放射治疗多用于肿瘤边缘不能保证切除干净的病人,防止局部复发。
对于能够行根治性切除手术或已经广泛切除的病人,术后放疗的意义不大。
3.化学治疗由于高分化脂肪肉瘤恶性度低,转移的可能性小,化疗意义一般不大。
对于恶性度较高的类型、为防止术后转移,也可以考虑化疗。
多采用联合化疗,常用的药物有阿霉素(ADM)、顺铂(DDP)、环磷酰胺(CTX)、长春新碱(VCR)。
对于微小的转移灶有治疗意义。
七预后本病进展相对缓慢,很少发生转移,若能手术切除可延长病人生命。
分化型及黏液型脂肪肉瘤预后较好,5年生存率可达80%左右,多形型、圆细胞型、去分化型脂肪肉瘤预后差,转移以血行转移为主,多转移到肺。
腹膜后脂肪肉瘤诊断与鉴别诊断

腹膜后脂肪肉瘤的诊断与鉴别诊断【病理】脂肪肉瘤是腹膜后肿瘤中最常见也是最大的肿瘤,也是肉瘤中较常见的类型,多见于40岁以上成人,据肿瘤内脂肪细胞的分化程度,纤维组织或黏液性组织混合程度的不同而有不同的影像学表现,可分为三型:①实体型:肿瘤分化不好,以纤维成分为主,其中脂肪成分少。
②假囊肿型:为黏液脂肪肉瘤。
③混合型:肿瘤内成分以纤维组织为主伴散在的脂肪细胞。
腹膜后脂肪肉瘤病理上分为高分化型、黏液型、多形性、圆细胞型及去分化型脂肪肉瘤5种。
高分化脂肪肉瘤又包括脂肪瘤样、硬化性和炎症性脂肪肉瘤。
高分化型为低度恶性,预后最好;多形性和圆细胞型脂肪肉瘤呈高度恶性,容易局部复发和转移,预后最差。
而黏液型则处于两者的中间状态属于中度恶性。
高分化型及黏液型转移率低,但是复发率高;圆形细胞型和多形性恶性程度高、转移率高,常见转移部位为肝、肺和脑。
去分化型(De-D):高度恶性,80%术后复发,30%患者3年内转移,5年存活率75%。
临床表现一般无明显症状,当肿瘤较大时可触及腹部包块,压迫和影响邻近器官而产生症状。
最常见的症状为腹部包块、腹痛,以及相应脏器受压迫和刺激所产生的症状。
影像表现:脂肪肉瘤:分化型脂肪肉瘤主要由脂肪瘤样和硬化性成分组成,脂肪瘤样成分的CT密度、MRI信号与脂肪成分相似,而硬化性成分与肌肉的密度和信号相似。
粘液性脂肪肉瘤CT平扫密度和MRI信号同水相似,CT增强扫描表现为网状延迟强化。
圆形细胞性和多形性脂肪肉瘤表现为无明显脂肪、但有灶性坏死的软组织肿块。
去分化脂肪肉瘤表现为分化良好的脂肪瘤样成分与明显强化的软组织肿块成分,二者分界清楚。
腹膜后脂肪肉瘤的鉴别诊断一、与腹膜后含有脂肪成分的肿瘤鉴别1、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多见于40~60岁的女性,肿瘤由脂肪、血管和平滑肌3种成分组成,容易出血,病人可有腰痛和血尿,和脂肪肉瘤容易鉴别。
临床主要分为两类:(1)多数肾区单发肿块不合并结节硬化,以中年女性多见,约占80%。
脂肪肉瘤临床诊疗指南

脂肪肉瘤临床诊疗指南
1 【制定规范的依据】
《临床诊疗规范—关节骨科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
2 【概述】可分为黏液脂肪肉瘤及多形性脂肪肉瘤。
3 【临床表现】
3.1 黏液脂肪肉瘤多见于年轻成年人,好发于躯
干及肢体近侧深部,为无痛
性肿块,一般包膜完整,与周围组织界限较明确。
切面呈黄色、灰白色。
镜下见
星状黏液细胞与毛细血管组成联合网状。
3.2 多形性脂肪肉瘤 50岁左右发病最多,四肢特
别是大腿、臀部、上臂
部好发。
一般为单发,起初多为无痛性、硬而固定的肿块,直径3~lOcm多见。
肿瘤常为结节状或分叶状,肿瘤周围有丰富的血管,
水肿并由于炎性变硬。
切面
可见出血、坏死,呈未分化表现。
4 【诊断】根据病史、临床表现及病理学检查可确定
诊断。
5 【治疗】手术治疗是脂肪肉瘤治疗的第一选择,局
部广泛切除是减少复
发、转移的有效措施。
结合放疗,可防止复发,提高生存率。
脂肪瘤的诊断和治疗方法

生活质量改善建议
健康生活方式
建议患者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 包括均衡饮食、适量运动、充足
睡眠和减少压力等。
心理支持
提供心理支持和辅导,帮助患者 应对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提
高生活质量。
疼痛管理
针对可能出现的疼痛症状,采取 药物治疗、物理治疗等手段进行
有效管理,提高患者舒适度。
XX
PART 06
研究进展与未来展望
询问患者病史
包括脂肪瘤的生长速度、症状、家族 史等。
体格检查
观察脂肪瘤的大小、形状、质地、活 动度等,同时注意有无压痛、红肿等 异常表现。
影像学诊断方法
B超检查
可显示脂肪瘤的形态、大小、边界及内部回声情况,有助于 判断其性质。
CT或MRI检查
对于深部或较大的脂肪瘤,CT或MRI检查可更准确地显示其 位置、大小及与周围组织的关系。
保守治疗措施
观察等待
对于无症状、体积较小的脂肪瘤,可 以选择观察等待,定期随访以监测其 变化。
药物治疗
针对脂肪瘤引起的局部不适,可以使 用非甾体类抗炎药进行对症治疗。
手术治疗原则及术式选择
手术指征
对于有症状、体积较大或 生长迅速的脂肪瘤,推荐 手术治疗。
术式选择
根据脂肪瘤的大小、位置 和深度,可选择不同的术 式,如切除术、吸脂术等 。
实验室检查与病理学诊断
实验室检查
常规实验室检查通常无特异性,但可用于排除其他疾病的可能性。
病理学诊断
通过穿刺活检或手术切除后送病理检查,可明确脂肪瘤的诊断。病理医生会根据 肿瘤的组织结构、细胞形态等特征进行判断,确定是否为脂肪瘤以及其具体类型 。
XX
PART 03
治疗方法及适应症
脂肪肉瘤tnm标准

脂肪肉瘤tnm标准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脂肪肉瘤(liposarcoma)是一种罕见的肿瘤类型,来源于脂肪组织。
根据肿瘤的TNM分期系统,可将其分为不同的阶段,以便指导治疗和预后评估。
TNM分期系统是目前临床上最常用的肿瘤分期系统,包括肿瘤大小(T)、淋巴结转移(N)和远处转移(M)三个因素。
对于脂肪肉瘤的TNM标准,主要包括以下内容:T分期:T分期是指肿瘤的大小及侵袭范围。
对于脂肪肉瘤来说,T分期一般分为T1、T2、T3等级别。
T1期指肿瘤直径小于5厘米,没有浸润周围组织;T2期指肿瘤直径在5-10厘米之间,浸润周围组织;T3期指肿瘤直径超过10厘米,且浸润深部组织或器官。
N分期:N分期是指淋巴结的转移情况。
对于脂肪肉瘤来说,一般很少发生淋巴结转移,因此N分期通常为N0,即淋巴结无转移。
根据T、N、M三个因素的组合,可以确定脂肪肉瘤的具体分期。
T1N0M0表示肿瘤直径小于5厘米,没有淋巴结转移和远处器官转移;T2N0M0表示肿瘤直径在5-10厘米之间,没有淋巴结转移和远处器官转移;T3N0M0表示肿瘤直径超过10厘米,没有淋巴结转移和远处器官转移。
脂肪肉瘤的TNM分期对于确定治疗方案和预后评估具有重要意义。
在早期分期的脂肪肉瘤患者,手术切除是主要的治疗方式,预后较好;而晚期分期的患者,可能需要辅助放疗、化疗等综合治疗,预后较差。
对于脂肪肉瘤患者,及时明确TNM分期并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至关重要。
脂肪肉瘤的TNM标准是指导临床治疗和预后评估的重要工具,帮助医生和患者更加科学地对待这一罕见肿瘤类型。
通过综合考量T、N、M三个因素,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可以提高脂肪肉瘤患者的治疗效果和生存率。
希望未来有更多的研究能够深入探讨脂肪肉瘤的TNM 分期与治疗的关系,为患者带来更好的临床效果。
第二篇示例:脂肪肉瘤是一种罕见的肿瘤,起源于脂肪组织,通常发生在四肢、颈部和躯干等部位。
脂肪肉瘤的诊断和治疗需要根据病情的严重程度来进行评估,而TNM分期就是评估脂肪肉瘤病情的标准之一。
脂肪肉瘤28例临床病理分析

脂肪肉瘤28例临床病理分析秦皇岛市肿瘤医院病理科康文喜李英王小聪谢芳芳:066001脂肪肉瘤是起源于脂肪组织的一种恶性肿瘤,临床较少见,且组织形态变异较大,临床及病理诊断有必然困难,易发生误诊。
为了提高对本病的诊断和辨别诊断水平,本文搜集脂肪肉瘤28例,进行临床病理分析如下。
1临床资料一样资料本组28例中,男9例,女9例,年龄最大84岁,最小2岁,平均43岁。
肿块发生部位腹膜后3例,外耳道1例,膀胱1例,会阴部1例,腰部2例,臀部3例,上肢2例,下肢15例。
发生于体表的22例中大部份为无痛性包快,仅3例感觉局部疼痛。
位于外耳道者主诉右耳流脓4月余,半疼痛、发烧,用抗生素医治无效。
体检见右外耳道有一直径2cm灰白淡黄色肿物。
3例腹膜后者有腹痛、腹部包快,1例有腹水,1例由于肿物浸润右肾患者显现血尿。
1例膀胱者临床表现下腹部包块,尿频尿急并伴有血尿。
28例中病程最长者42年,最短者10天,20~30年者2例,反复复发者12例,复发次数最多者为8次。
1例由于肿瘤浸润骨质临床误诊为骨血瘤。
实验室检查1例外周血WBC升高11×109/L,2例尿内见RBC ++~+++。
医治截肢一例,3例腹膜后者行肿物切除,其中1例浸润右肾者切除肿物同时切除右肾。
膀胱脂肪肉瘤者行膀胱切除术,其余均行单纯局部肿物切除,术后给予放疗和化疗。
2病理学检查巨检大多数肿物为结节状和分叶状,少数为不规那么形,大部份肿物有包膜,外观呈灰白色和淡黄色,肿物最大直径40cm,最小直径,平均。
切面:呈灰白色,淡黄色,胶冻状,鱼肉状,或灰白暗红相间。
有的切面有粘液溢出,5例有出血坏死。
镜检肿物由梭形、圆形、粘液样形异型性脂母细胞及多核瘤巨细胞、和成熟脂肪细胞组成。
部份瘤细胞浆中含有脂滴。
在HE染色切片上脂滴呈圆形空泡状,核被挤压成月牙状偏向一侧。
由于分化程度不同,瘤组织中的细胞成份亦不同。
高分化脂肪肉瘤以成熟脂肪细胞为主,混杂异型脂母细胞。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脂肪肉瘤临床诊疗指南
1 【制定规范的依据】
《临床诊疗规范—关节骨科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
2 【概述】可分为黏液脂肪肉瘤及多形性脂肪肉瘤。
3 【临床表现】
3.1 黏液脂肪肉瘤多见于年轻成年人,好发于躯
干及肢体近侧深部,为无痛
性肿块,一般包膜完整,与周围组织界限较明确。
切面呈黄色、灰白色。
镜下见
星状黏液细胞与毛细血管组成联合网状。
3.2 多形性脂肪肉瘤 50岁左右发病最多,四肢特
别是大腿、臀部、上臂
部好发。
一般为单发,起初多为无痛性、硬而固定的肿块,直径3~lOcm多见。
肿瘤常为结节状或分叶状,肿瘤周围有丰富的血管,
水肿并由于炎性变硬。
切面
可见出血、坏死,呈未分化表现。
4 【诊断】根据病史、临床表现及病理学检查可确定
诊断。
5 【治疗】手术治疗是脂肪肉瘤治疗的第一选择,局
部广泛切除是减少复
发、转移的有效措施。
结合放疗,可防止复发,提高生存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