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化学第三单元教学设计新部编版

合集下载

初中第三单元化学教案模板

初中第三单元化学教案模板

初中第三单元化学教案模板主题:化学的基本概念教学目标:1. 了解化学的定义和基本概念;2. 理解物质的分类及其特性;3. 掌握元素、化合物和混合物的区别;4. 掌握化学式和化学方程式的表示方法。

教学重点:1. 化学的定义和基本概念;2. 元素、化合物和混合物的区别;3. 化学式和化学方程式的表示方法。

教学难点:1. 理解物质的分类及其特性;2. 掌握化学方程式的表示方法。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回顾上一课的内容,通过提问和讨论引入本课的主题。

二、讲解化学的定义和基本概念(15分钟)1. 介绍化学的定义和基本概念;2. 分类讨论物质的特性。

三、讲解元素、化合物和混合物的区别(15分钟)1. 介绍元素、化合物和混合物的定义及特点;2. 通过实例让学生理解区分这三种物质的方法。

四、掌握化学式和化学方程式的表示方法(20分钟)1. 讲解化学式和化学方程式的含义和表示方法;2. 给学生一些实践的练习题进行巩固。

五、课堂练习与讨论(10分钟)教师设计一些与课堂内容相关的练习题,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并展示答案。

六、总结与作业布置(5分钟)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和难点,并布置相关的作业。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化学的基本概念,让学生初步了解了化学的定义和基本概念,以及物质的分类及其特性。

通过实例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元素、化合物和混合物的区别,同时也让学生掌握了化学式和化学方程式的表示方法。

在课堂练习与讨论环节,学生展示了较强的学习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通过反思本节课的教学过程及效果,可以适当调整教学方法和内容,更好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人教版(2024新版)九年级上册化学:第三单元 跨学科实践活动2《制作模型并展示》教案教学设计

人教版(2024新版)九年级上册化学:第三单元 跨学科实践活动2《制作模型并展示》教案教学设计

人教版(2024新版)九年级上册化学:第三单元跨学科实践活动2《制作模型并展示科学家探索物质组成与结构》教案教学设计【教材分析】《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在教学建议中提出:“教师还应重视跨学科内容的选择和组织,加强化学与物理、生物学、地理等学科的联系,引导学生在更宽广的学科背景下综合运用化学和其他学科的知识分析、解决有关的实际问题。

”跨学科主题教学,引导学生开展综合学习活动,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必要途径,是打破学科边界、强化课程协同育人的必要手段,是帮助学生形成深层知识理解的必要环节。

【学情分析】在与观念建构相关的各种课题研究中,我们发现,作为物质世界的最小单元“分子”、“原子”和“离子”,学生始终难在脑海中形成比较清晰的印象,运用起来就更加捉襟见肘。

这就需要我们采取更有效的措施来帮助学生化解难点,帮助学生运用跨学科知识,亲身经历创意设计,动手制作微粒模型以解决这一化学难题,在实践过程中,学生通过整个项目的系统规划和实施,体验实践创造价值的过程,感受合作、协同创新解决问题的重要性。

【教学目标】1.了解物质的组成,探究人类探索物质结构的历史。

2.探索物质结构的意义,制作微观粒子模型。

3.帮助学生实现知识的融会贯通和创造性迁移,与其他学科、与现实生活建立起关联。

4.自觉地挖掘学科课程内容的综合化、实践化要素。

5.以学生为主体,关注学生的自主参与和积极探索。

【教学重点】实现知识的融会贯通和创造性迁移,与其他学科、与现实生活建立起关联。

【教学难点】实现知识的融会贯通和创造性迁移,与其他学科、与现实生活建立起关联。

【教学方法】自主学习法、探究学习法、合作学习法【教学准备】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复习分子原子知识。

【教学过程】【新课导入】自然界存在着繁多的物质,物质也在不断的发生改变。

物质是怎么构成的?物质的结构与物质的性质之间有什么样的关系?…人类对这些问题的探索经历了漫长而艰辛的过程,而且科学家们还在为寻求这些问题的答案进行着坚持不懈的探索。

人教版(2024新版)九年级上册化学:第三单元 课题2《原子结构》教案教学设计

人教版(2024新版)九年级上册化学:第三单元 课题2《原子结构》教案教学设计

人教版(2024新版)九年级上册化学:第三单元课题2《原子结构》教案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九年级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初步了解了分子和原子的概念,对物质的微观构成有了一定的认识。

然而,原子结构的内容相对抽象,远离学生的生活经验,学生难以形成直观的表象认识。

此外,学生在物理课上虽然接触过电荷等概念,但对于原子内部粒子的带电性和电性关系等知识仍需进一步学习。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采用多种教学手段,如多媒体展示、实验演示、类比推理等,将抽象的原子结构直观化,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

同时,教师还应关注学生的学习差异,采用分层次教学和个别指导相结合的方式,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在课堂上取得成长和进步。

二、设计思路原子的结构是初中化学教学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它位于义务教育教科书九年级上册化学(人教版)第三单元中,是学生学习化学的基础。

本单元共分“分子和原子”“原子的结构”“元素”三个课题,其中“原子的结构”包含原子的构成、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离子的形成、相对原子质量等内容。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学生将从微观角度理解物质的构成,为后续学习化学反应、酸碱盐等知识打下坚实基础。

原子的结构教学不仅涉及原子构成粒子的种类和数量,还包含构成原子的原子核、核外电子、质子和中子在层次、电性、数量和质量等方面的相互联系。

这些知识点对于学生理解物质世界的本质具有重要意义,也是培养学生抽象思维和逻辑推理能力的关键。

三、教学目标【化学观念】了解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的,原子核带正电,电子带负电。

了解原子核是由质子、中子构成的,质子带正电,中子不带电。

理解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

【科学思维】了解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及离子的形成过程。

初步掌握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及其计算方法。

【科学探究】通过观察、想象、类比、模型化的方法,初步理解化学现象的本质。

学会运用科学探究的方法,如观察、归纳、推理等,解决化学问题。

能够在宏观与微观之间建立联系,理解物质的微观构成与宏观性质之间的关系。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化学上册《原子的结构》教案(表格式)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化学上册《原子的结构》教案(表格式)
〖过渡〗下面,我们再来深入了解一下原子核与原子的关系.
〖提问〗谁能形象地比喻一下原子核和原子的体积的相对大小?
甲回答:如果把原子比作一座十层大楼,原子核就像放置在这所大楼中央的一个樱桃.
乙回答:如果假设原子是一座庞大的体育场,而原子核只相当于体育场中央的一只蚂蚁.
〖过渡〗回答得很好,甲比喻说明对初中的知识掌握很牢固;乙比喻说明大家对新课的预习很到位.确切地讲,原子核的体积只占原子体积的几千万亿分之一.原子核虽小,但并不简单,它是由质子和中子两种粒子构成的,几乎集中了原子的所有质量,且其密度很大.
②Al1427
③Ar1822
④ClCl
⑤HH质子数,中子数三个物理量中的任意两个量,可求出第三个物理量。
〖投影练习〗1.某粒子用 Rn-表示,下列关于该粒子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所含质子数=A-n B.所含中子数=A-Z
C.所含电子数=Z+n D.所带电荷数=n
〖投影展示有关原子核密度的资料〗原子核密度很大,假如在1cm3的容器里装满原子核,则它的质量就相当于1.2×108t,形象地可以比喻为需要3000辆载重4 t的卡车来运载.
〖过渡〗其实,从表5-1中所示电子、质子、中子的相对质量也可得出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的结论.从表中可看出,质子和中子的相对质量均近似等于1,而电子的质量只有质子质量的1/1836,如果忽略电子的质量,将原子核内所有质子和中子的相对质量取近似值加起来,所得数值便近似等于该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我们把其称为质量数,用符号A表示.中子数规定用符号N表示.则得出以下关系:
〖思考〗原子内部微粒电性
〖结论〗原子内部,质子所带正电荷和电子所带负电荷电量相等、电性相反,因此原子作为一个整体不显电性.
〖过渡〗从原子的结构我们可知,原子核带正电,它所带的电荷数——核电荷数决定于核内质子数

初中化学第三章讲解教案

初中化学第三章讲解教案

初中化学第三章讲解教案
主题:物质的化学组成
一、学习目标
1.了解化学元素的概念和性质。

2.掌握元素符号和元素周期表的基本知识。

3.了解化合物的概念和结构。

4.能够根据化学式判断化合物的成分。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化学元素和化合物的基本概念。

难点:掌握元素符号和化学式的应用。

三、教学过程
1.引入
通过展示常见物质的化学式,引导学生思考物质的组成及其特点。

2.讲解
(1)化学元素:介绍元素的概念和性质,以及元素符号的表示方法。

(2)元素周期表:简要介绍元素周期表的组织结构和分类原则。

(3)化合物:介绍化合物的概念和结构,以及化学式的表示方法。

3.实践
让学生完成一些化学式的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4.拓展
通过实际生活中的例子,引导学生思考化合物在生活中的应用。

5.总结
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并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化学实验,加深对化学概念的理解。

四、作业
完成相关练习题,并思考一个化合物在生活中的应用例子。

五、教学反思
本节课主要介绍了物质的化学组成,通过讲解和实践引导学生掌握化学元素和化合物的基本知识。

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并加强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人教版(2024新版)九年级上册化学:第三单元 3.3《元素》教案教学设计

人教版(2024新版)九年级上册化学:第三单元 3.3《元素》教案教学设计

人教版(2024新版)九年级上册化学:第三单元3.3《元素》教案教学设计一、教材目标化学观念:了解元素的概念,能够将物质的宏观组成与微观结构统一起来科学思维:初步认识元素周期表,知道它是学习和研究化学的工具。

科学探究:能从元素的角度对纯净物进行分类。

科学态度与责任:在课堂活动中培养学生善于合作、勤于思考、勇于实践的科学精神。

二、设计思路《元素》章节是初中化学课程中的核心部分,它不仅衔接了前面的原子结构知识,也为后续学习化合物、化学反应等打下基础。

教材通过清晰的概念界定、丰富的实例展示以及元素周期表的引入,使学生全面了解元素的概念、分类、性质及周期性变化规律。

本章节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通过实验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元素的性质,培养其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时,教材还强调了元素在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中的重要作用,旨在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环保意识。

学生在进入《元素》章节学习前,已经初步掌握了原子的基本结构和元素的概念,对化学世界有了一定的认识。

然而,元素作为化学学科中的基础概念,其种类繁多、性质各异,且元素周期表的内容较为复杂,对学生来说仍是一个挑战。

部分学生可能因为抽象思维能力不足或学习方法不当,难以将元素的概念与实际应用联系起来。

此外,学生对元素周期表的理解和应用能力也存在差异,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给予更多的指导和帮助。

针对这些情况,教师应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克服学习难点,提高学习效果。

三、教学重难点元素的概念;元素符号的书写及含义;能从元素的角度对纯净物进行分类。

四、教学过程同学们,大家好!今天,我们将踏上一场奇妙的旅程,去探索化学世界的基石——元素。

元素,这个听起来既神秘又基础的词汇,其实就在我们身边,构成了万物的基础。

想象一下,从浩瀚的宇宙星辰到微小的生命细胞,从坚硬的金属到柔软的织物,这一切的一切,都是由元素组成的。

那么,什么是元素呢?它们有哪些特性?又是如何被发现和分类的呢?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揭开元素的神秘面纱吧!一、引入新课在开始之前,我们先来回顾一下前面的知识。

九年级化学上册 第三单元 课题3 元素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

九年级化学上册 第三单元 课题3 元素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

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三单元课题3 元素教案(新版)
新人教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认识元素的存在,形成元素的概念。

过程与方法:学生学会元素符号的正确写法,逐步记住一些常见元素的名称和符号,并了解地壳中、生物细胞中含量较大的几种元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使学生形成“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由元素组成的”认识观。

2、指导学生利用课外时间查阅资料,培养学生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的
能力。

【教学重点】元素概念的形成及理解。

【教学难点】概念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教学设计】
板书设计
一.元素: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二.元素和原子的区别与联系
三.元素符号:1.写法:一大二小
2.意义:表示一种元素
表示这种元素的一个原子。

九年级化学上册 第三单元 课题2 原子的结构(第2课时)教学设计(新版)新人教版 教案

九年级化学上册 第三单元 课题2 原子的结构(第2课时)教学设计(新版)新人教版 教案

课题2 原子的结构一、教学背景和地位:第三单元教材是"双基"的重要组成部分,本单元教材对于学生十分重要,它既是今后学习的理论基础,又是必不可少的化学学习工具,是初中能否学好化学的第一道"分水岭"。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可为学生从微观的角度探究宏观物质变化的奥秘打开一扇窗口;使学生对物质的微观构成有一个大体轮廓。

二、教学课题物质构成的奥秘是初中化学的重要内容之一,原子的构成又是学生对微观世界的第二次接触。

本课题主要是在学生学习分子、原子的概念的基础上深入探究离子的形成及介绍相对原子质量。

为了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介绍为相对原子质量的测定做出卓越贡献的我国科学院院士X青莲教授。

三、教学设计思路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特别是离子的知识,是为了进一步学习化合价和化学式打基础,特别是构成物质的粒子在前面我们学习的有分子、原子,在此基础上我通过原子结构的稳定性引出离子,从而引出构成物质的粒子还有离子。

我在教学中根据新课程标准,采取多种教学手段,课件、白板、视频动画等。

教学程序上采取老师提问--小组讨论--表达交流--老师和学生共同总结,最后通过测试反馈来完成教学。

处在网络时代的学生大多数很喜欢上网,于是我就投其所好,利用多媒体课件演示动画,模拟微观变化,帮助学生认识离子的形成过程和学会离子的符号表示。

这样不但能顺利突破本节课的难点,也促进了学生微观思维能力的发展。

四、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知道原子核外电子的分层排布规律,能画出1-18号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

2、以氯化钠为例,了解离子的形成的过程。

知道里是构成物质的一种粒子。

3、知道相对原子质量的含义,并学会查相对原子质量表。

【过程与方法】1、了解化学在宏观物质与微观粒子之间建立联系的途径和特点。

2、体验“发现问题(矛盾)——实验现象分析——建立模型——解释现象”过程,初步应用有现象到本质、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的思维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逐渐树立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可分的这一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巩固〕
1.能够由电解水实验直接得到的结论是①水是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的;②水中氢、氧元素的质量比为1:;③水由氢气和氧气组成;④水的化学式为H2O。(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①
2.水是( )①单质;②混合物;③化合物;④纯净物;⑤氧化物A.①②③ B.③④⑤ C.①③⑤ D.②③④⑤
课题
课题2分子和原子
备课时间
课时
2
课型
授新课
主要教法
探究、归纳
教师
教学目标
1.认识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构成的。2.认识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3.培养抽象思维能力、想像力和分析、推理能力。
教学重点
分子、原子概念的建立,分子的基本性质,用分子的观点解释现象。
教学重点
1、水资源的现状、分布;2、造成水资源污染的原因。
教学难点
合理利用和保护水资源的紧迫感和责任感。
教学用品
教学设想
通过自学、讨论,表达自己的观点,逐步养成节约用水的意识,初步懂得合理利用、保护水资源的重要性、迫切性,形成节约用水、保护环境的良好品质。
拓展延伸
学习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如海水的淡化等。
(提出问题)①②③,(引出思考)④。
学者观点和现代证明:物质确实是由微小的粒子――分子、原子等构成的。
一、物质的微粒性:物质是由微小的粒子――分子、原子等构成的(这说明物质是可分的)。
二、分子等粒子的基本性质:
1.分子等粒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
(活动探究)P40
2.分子等粒子总是在不断运动的。(用次性质解释前面的3个问题)
3.明确:
4.原子的概念: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六、说明:
1.对于分子:①从保持物质的化学性质来看,分子是不可分的;②从化学反应的实质来看,化学反应中分子是可分的;③物质的物理性质不是由单个分子所能体现出来的。
2.分子和原子的区别和联系:
①区别:化学变化中分子能分,原子不能再分;
②联系:分子由原子构成。
1.看书:家庭用简易过滤桶的构造。
2.参照过滤桶构造,用可乐瓶自制简易过滤器。
3.P58 1、2、3、
4.预习课题4爱护水资源。
活页教学设计(首页)
课题
课题4爱护水资源
备课时间
课时
1
课型
授新课
主要教法
自学、讨论
教师
教学目标
1、了解世界和我国的水资源状况,学习用辩证的方法看待水资源的丰富和有限。
2、培养学生关心社会,为社会做贡献的社会责任感。
为适合各种不同的需求,实验、工业、生产、生活中的用水是用不同的方法将天然水经过净化的。那么常用的净化水的方法有哪些呢?
引出课题。
〔授新〕
(沉淀)
(过滤)
(吸附)
(硬水、软水)
(蒸馏)
(板书)课题3 水的净化
常用的净化水的方法有:
一、沉淀:
1.静置沉淀:水中存在的固体小颗粒用静置的方法达到固液分层。
2.吸附沉淀:如用明矾溶于水后生成的胶状物对水中悬浮杂质的吸附,使杂质沉降来达到净水的目的。
教师学科教案
[20 – 20学年度第__学期]
任教学科:_____________
任教年级:_____________
任教老师:_____________
xx市实验学校
活页教学设计(首页)
课题
第三单元课题1水的组成
备课时间
课时
1
课型
授新课
主要教法
导思,探究
教师
教学目标
1.认识水的组成;
2.了解单质、化合物的区别;
4.物质分类知识的小结:
5.说明:元素一般用于描述纯净物的宏观组成,只讲种类,不讲个数;分子、原子一般用于描述物质的构成,既讲种类,又讲个数。
明确结论。
体验验证过程。
(需要介绍)
认识分析方法。
〔小结〕
本课题主要是利用水的电解实验来探究水的组成,通过水电解的实验探究要形成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同时还要掌握物质的组成的描述,单质、化合物的区分方法。要学会鉴别、检验氢气和氧气。
3.分子间是有间隔的,如50ml酒精+50ml水<100ml溶液。
4.同种物质的分子性质相同,不同种物质的分子性质不同。
三、明确: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
讨论:P51
1.前者是物理变化:变化前后是同种水分子;后再是化学变化:变化前后是不同种分子。
2.从化学反应的实质得出化学变化中发生变化的是分子。
四、分子的概念:(由讨论1引出)
6.关于水的组成说法中正确的是( )A. 水是水元素组成。B. 水是由氢气和氧气组成。C.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D. 水的组成很复杂,至今没有明确的答案。
7.下列物质中属于化合物的是( )A.空气 B.河水 C.冰 D.红磷
〔作业〕
1.P49 2、3;2.预习课题2分子和原子
活页教学设计(首页)
拓展延伸
1.渗透化学反应的实质。
2.物质由元素组成。
板书设计
课题1水的组成
水是由氢、氧元素组成的
﹙+﹚带火星的木条复燃﹙-﹚能燃烧
通电↓↓
水(H2O)———→氧气(O2)+氢气(H2)
化合物单质活动
设计意图
〔复习〕
怎样的物质是混合物、纯净物,试举例说明。
温习、引新
二、过滤:是把不溶于液体的固体跟液体分离的一种方法。
A.活动与探究:(对比实验)
1.沉淀的过程。
2.制作过滤器。
3.进行过滤操作:
4.对比效果。
B.过滤操作的注意事项:一贴二低三靠。
三、吸附:水中存在的已溶解的有些杂质如色素、臭味等可用具有吸附作用的固体物质进行吸附而除去。如可用活性炭可除去水中的色素、臭味。(吸附性是物理性质,吸附过程是物理变化)
3.分子和原子都是构成物质的粒子:
①有的物质由分子构成,如水……,该物质的化学性质由相应的分子保持。
②有的物质由原子直接构成,如铁……,该物质的化学性质由相应的原子保持。
4.分子和原子不能简单的比较大小。
5.用分子的观点解释混合物、纯净物。
〔小结〕
(略)
〔巩固〕
P53 1、2、
〔作业〕
1.P54 3、4
说明:关于硬水和软水:
1.概念:①硬水;②软水。
2.区别:(操作、现象、结论)
3.硬水软化的方法:
①生活中通过煮沸水降低水的硬度。
②蒸馏水用蒸馏的方法制取。
四、蒸馏:通过加热的方法使水变成水蒸气,后又冷凝成水。
实验室制取蒸馏水的方法:
1.装置:
2.主要操作步骤:
〔小结〕
看总板书
〔巩固〕
看书。
〔作业〕
教学设想
问题引人、活动探究、硬水软水、小结梳理。
拓展延伸
各种方法的使用范围。
板书设计
课题3 水的净化
常用的净化水的方法有:
一、沉淀: 三、吸附:
二、过滤: 四、蒸馏:
课后反思
教学活动设计
设计主线
师生活动
设计意图
〔复习〕
1.怎样理解分子、原子的概念;2.分子和原子的主要区别是什么?
温习。
〔引新〕
我们每天喝的水从哪里来?纯水是无色无味清澈透明的,而天然水里由于含有许多可溶性和不溶性杂质,常呈浑浊。图3-14
板书设计
课题4爱护水资源
一、人类拥有的水资源
1.从储量上说水是丰富的。
2.从可直接利用的淡水量上说水是短缺的
二、爱护水资源
1.节约水资源
2.防止水体污染
课后反思
教学活动设计
设计主线
师生活动
设计意图
〔复习〕
1.常用的净化水的方法有哪些?
2.污染空气的有害全体物质主要有哪些?
温习。
〔引新〕
水是人类宝贵的自然资源,我们要爱护
引出课题。
〔授新〕
(过渡)
(概况)
(储量)
(淡水)
(过渡)
(爱护)
(方法)
(节水)
(防污)
(概念)
(污染源)
(防污)
(板书)课题4爱护水资源
(说明)从两个方面来了解。
一、人类拥有的水资源(水资源的概况)
(自学)(总结)
1.从储量上说水是丰富的。①②③
(自学)(总结)
2.从可直接利用的淡水量上说水是短缺的。①②③④
〔巩固〕
阅读:P63、调查与研究;
〔作业〕
1.P64 1,3;2.课外学习p65拓展性课题;3.试着总结第三单元。
活页教学设计(首页)
课题
第三单元自然界的水复习课
备课时间
课时
1
课型
复习课
主要教法
回忆、总结
教师
教学目标
1.回忆所学知识点,加深理解。
2.引导探究学习,改善人知结构。
教学重点
①人与水的关系,以及人在其中的能动作用;②原子、分子、单质、化合物等基本概念;③过滤、蒸馏等基本操作。
2.预习课题3水的净化。
活页教学设计(首页)
课题
课题3水的净化
备课时间
课时
1
课型
授新课
主要教法
问题、探究
教师
教学目标
1.了解纯水与自然水、硬水与软水的区别。
2.了解吸附、沉淀、过滤和蒸馏等净化水的方法。
教学重点
硬水与软水的区别、过滤和蒸馏等净化水的方法。
教学难点
过滤和蒸馏等操作技巧。
教学用品
漏斗、滤纸、铁架台、玻璃棒、烧杯、肥皂水、纯净水、浑浊河水、蒸发皿、酒精灯、火柴等。
6.说明:①水由水分子构成;②每个水分子由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构成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