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流行性出血热宣传周活动总结
流行性出血热防治知识宣传单

流行性出血热防治知识流行性出血热又称肾综合征出血热,是由流行性出血热病毒引起以鼠类为主要传染源的自然疫源性疾病。
潜伏期为5~46天,一般为1~2周,它主要是通过被鼠咬伤或进食被老鼠排泄物(屎、尿)污染的食物等途径而感染。
典型表现为起病急,有发热(38~40℃)、三痛(头痛、腰痛、眼眶痛)以及恶心、呕吐、胸闷、腹痛、腹泻、全身关节痛等症状,皮肤粘膜三红(脸、颈和上胸部发红),眼结膜充血,重者似酒醉貌,有肾脏损害。
流行广,病情危急,病死率高,危害极大。
预防出血热的根本措施是灭鼠。
因此,大面积投放鼠药,采取各种办法开展灭鼠活动;搞好环境卫生和室内卫生,清除垃圾,消灭老鼠的栖息场所;采取以防鼠灭鼠及疫苗预防接种为主的综合性措施,抓好人间和鼠间的疫情监测,及时报告疫情。
1、开展以防鼠灭鼠为主的爱国卫生运动,搞好环境卫生,清理垃圾,消除鼠类栖息活动的隐蔽场所,在居民区及其周围地区采取大面积投放鼠药等各种办法开展灭鼠活动,切忌玩鼠,被打死的老鼠要烧掉或埋掉,从而控制和消除传染源。
2、村民应搞好室内卫生,室内保持整洁,定期通风,衣物、被褥等生活用品要勤洗勤晒。
3、为了杜绝病从口入,要做好食品卫生、食具消毒、食物保藏等工作,严防鼠类污染食物,餐具、食物应加盖或放置在老鼠不能接触到的地方,饮用水应煮沸,剩饭菜必须加热或蒸煮后方可食用。
4、村民在野外或田间劳作时必须注意个人卫生,做好防护工作。
包括:不直接用手接触鼠类及其排泄物,不坐卧草地或草堆,劳动时注意保护皮肤,防止破伤,如有破伤应消毒包扎。
在野外工作时,要穿袜子,扎紧裤腿、袖口和腰带,皮肤露出部位可涂防蚊剂,以防止螨类叮咬,减少受感染的危险。
5、加强消毒工作,对发热病人的血、尿和宿主动物排泄物及其污染器物,以及死鼠等,均应进行消毒处理,防止污染环境。
6、灭螨防螨:应根据各地具体条件,对高发病区的野外工地、工棚、宿舍或重发病村,用滴滴畏等有机磷杀虫剂进行灭螨,同时要保持居室干燥、通风和一般卫生。
医院中医药宣传周工作总结

医院中医药宣传周工作总结
近日,我院成功举办了一场精彩纷呈的中医药宣传周活动。
在这一周的时间里,我们深入推广中医药文化,增进了患者对中医药的了解和认可,取得了良好的宣传效果。
在宣传周期间,我们组织了一系列形式多样的宣传活动。
首先,我们在医院大
厅设置了中医药宣传展台,展示了中医药的历史渊源、疗效和特色疗法,吸引了众多患者和市民前来参观。
其次,我们还举办了中医药知识讲座,邀请了资深中医师为大家讲解中医药的基本理论和实际应用,受到了广泛好评。
此外,我们还开展了中医药义诊活动,让患者免费享受中医药的诊疗服务,增加了患者对中医药的信任和认可。
通过这一系列的宣传活动,我们取得了显著的宣传效果。
首先,患者对中医药
的了解和认可度大大提高,有更多的患者选择中医药治疗疾病。
其次,中医药宣传周活动也增强了医院的社会影响力,提升了医院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最重要的是,这些活动也为中医药的传承和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总的来说,中医药宣传周活动取得了圆满成功,为中医药文化的传播和推广做
出了积极的贡献。
我们将继续努力,不断丰富和拓展中医药宣传活动,让更多的人了解和接受中医药,为人们的健康保驾护航。
医院流行性出血热宣传周活动总结5篇

医院流行性出血热宣传周活动总结5篇篇1一、引言近期,医院成功举办了流行性出血热宣传周活动,旨在提高公众对出血热的认识和重视程度,增强防控意识。
本次活动以“了解出血热,守护健康”为主题,通过多种形式的活动安排,达到了预期的宣传效果。
二、活动背景与目标流行性出血热是一种由汉坦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主要通过鼠类等啮齿动物传播。
近年来,随着疫情的不断变化,出血热病毒在部分地区呈现扩散趋势,严重威胁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
医院作为重要的医疗机构,承担着防控疫情、保障人民健康的重要职责。
因此,举办此次宣传周活动,旨在提高公众对出血热的认知水平,增强防控意识,共同构建免疫屏障。
三、活动内容与安排1. 开展宣传讲座:医院邀请了相关专家,为公众详细讲解了出血热的症状、传播途径、预防方法等方面的知识。
通过生动的案例和深入浅出的讲解,使听众对出血热有了更全面的了解。
2. 举办健康咨询活动:在宣传周期间,医院设立了专门的健康咨询台,为市民提供一对一的健康咨询服务。
医务人员耐心解答市民关于出血热的问题,提供了专业的健康建议和指导。
3. 制作宣传资料:医院精心制作了关于出血热的宣传手册和视频,内容涵盖出血热的定义、危害、预防措施等。
这些宣传资料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呈现,方便市民快速了解出血热相关知识。
4. 开展义诊活动:医院组织了一支由专家组成的义诊团队,在社区、学校等地开展了义诊活动。
义诊团队为市民提供免费的身体检查和健康咨询,特别是针对出血热病毒的高危人群进行了重点筛查。
5. 利用社交媒体宣传:医院积极利用微信、微博等社交媒体平台,定期发布关于出血热的科普知识和宣传视频。
通过线上线下的互动宣传,扩大了宣传周活动的影响力。
四、活动效果与总结通过本次宣传周活动,公众对出血热的认知水平得到了显著提高,防控意识得到增强。
据统计,活动期间共发放宣传资料万余份,接待健康咨询市民千余人次,义诊活动覆盖人群数万人。
此外,医院还收到了许多市民的积极反馈,纷纷表示通过此次活动对出血热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将更加重视个人防护和疫苗接种。
医院流行性出血热宣传周活动总结7篇

医院流行性出血热宣传周活动总结7篇第1篇示例:医院流行性出血热宣传周活动总结为了增强社会公众对流行性出血热的预防意识,提高医院应对流行性出血热的能力,我院于某年某月某日至某月某日开展了一次为期一周的医院流行性出血热宣传周活动。
通过开展此次活动,不仅提升了医护人员对流行性出血热的认识和防范能力,同时也加深了社会公众对此疾病的了解和预防意识。
一、宣传周活动策划为了确保宣传周活动的有效开展,我们提前制定了详细的活动策划方案。
确定了活动的主题为“关爱生命,预防出血热”,并确定了活动的时间、地点和具体内容。
我们选拔了专业的医护人员作为宣传周的主讲人,他们在该领域拥有丰富的经验和专业知识。
我们还邀请了专业的宣传部门策划整个活动的宣传方案,确保宣传效果的最大化。
在整个宣传周活动中,我们采取了多种形式进行宣传。
我们在医院内外进行了横幅、宣传栏等宣传材料的悬挂,向医院员工和患者宣传流行性出血热的基本知识和预防方法。
我们开展了专业的讲座和培训,邀请了专业的医护人员向医院员工进行了流行性出血热的预防知识培训,包括识别患者、个人防护、急救知识等。
我们还针对社会公众开展了一系列宣传活动,如义诊、现场咨询等,以便让更多的人了解流行性出血热,加强对疾病的认识和预防意识。
四、宣传周活动的反思与展望通过此次宣传周活动,我们不仅提高了医院员工和社会公众对于流行性出血热的认识和预防意识,同时也提升了医院的公共卫生应对能力。
我们也发现了一些不足之处。
宣传效果仍需要进一步加强,对于社会公众的宣传覆盖面还有待提高。
我们在活动中也发现了一些医护人员在防护措施上的不足,对于此类情况需要进一步完善培训计划。
未来,我们将进一步加大对宣传效果的监测和评估,以确保宣传周活动的效果最大化。
我们也会不断完善医护人员的培训体系,加强医院公共卫生应对能力的提升。
此次医院流行性出血热宣传周活动是一次成功的尝试,通过本次活动,我们不仅提升了医院员工和社会公众对于疾病的了解和预防意识,同时也加强了医院的公共卫生应对能力。
医院流感宣传活动总结(3篇)

第1篇一、活动背景随着季节变换,流感病毒开始活跃,为保障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提高公众对流感防治的认识,我院积极响应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的号召,于XX年XX月开展了为期一个月的流感宣传活动。
本次活动旨在普及流感防治知识,增强群众自我保护意识,降低流感发病率。
二、活动目标1. 提高公众对流感防治的认识,了解流感的传播途径、症状及预防措施。
2. 增强群众的自我防护意识,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
3. 降低流感发病率,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
三、活动内容1. 宣传资料制作与发放我院制作了大量的流感防治宣传资料,包括海报、折页、宣传册等,内容涵盖了流感的传播途径、症状、预防措施以及疫苗接种等知识。
这些宣传资料在医院门诊大厅、病房走廊、社区等地广泛发放,确保群众能够随时获取流感防治信息。
2. 专家讲座与咨询邀请我院感染科、呼吸内科等专家,举办了一系列流感防治知识讲座。
讲座内容深入浅出,结合实际案例,让群众更加直观地了解流感防治的重要性。
讲座结束后,专家们还现场为群众解答疑问,提供专业的健康咨询服务。
3. 媒体宣传利用医院官方网站、微信公众号、微博等平台,发布流感防治知识文章,扩大宣传范围。
同时,与当地电视台、广播电台等媒体合作,开展流感防治专题报道,提高社会关注度。
4. 社区宣传活动组织医护人员走进社区,开展流感防治知识宣传活动。
通过悬挂横幅、发放宣传资料、现场义诊等形式,将流感防治知识传递给社区居民。
5. 疫苗接种宣传加强疫苗接种宣传,提高群众对流感疫苗的认识。
通过宣传资料、专家讲座等形式,让群众了解流感疫苗的接种对象、接种时间、接种注意事项等。
四、活动成效1. 提高了公众对流感防治的认识通过本次宣传活动,广大群众的流感防治知识水平得到了显著提高,对流感传播途径、症状及预防措施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2. 增强了群众的自我防护意识群众的自我防护意识得到了增强,养成了健康的生活习惯,如勤洗手、戴口罩、保持室内通风等。
流行性出血热

流行性出血热流行性出血热(epidemic hemorrhagic fever EPF)又称肾综合征出血热,是由汉坦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传染病。
本病属于自然源性疾病,鼠为主要传染源。
临床上以发热、休克、充血出血和急性肾衰竭为特征,典型病人有发热期、低血压休克期、少尿期、多尿期和恢复期五期经过。
本病疫区分布于亚洲、欧洲和美洲32个国家和地区,主要集中在亚欧部分国家,疫源地则遍及世界五大洲70余个国家。
我国是世界上受HFRS危害最严重的国家,HFRS发病数占世界总发病人数的90%以上。
年发病人数波动在4万至6万这一较高水平,是除病毒性肝炎之外危害最大的病毒性传染病。
目前除青海和新疆外,全国其余省、直辖市、自治区均有病例报道我国1984-2000年发病近100万,死亡2万。
一、病原学出血热病毒;布尼亚病毒科,汉坦病毒属,负链单股RNA病毒;圆形或卵圆形;双层包膜;抵抗力弱。
对脂溶剂敏感,乙醚、氯仿、丙酮、苯、去氧胆酸盐等均可灭活。
一般消毒剂及戊二醛也可灭活。
在pH5.0以下,温度60℃1小时,紫外线照射30分钟可使之灭活。
二、流行病学1.传染源:鼠类(黑线姬鼠、大林姬鼠、褐家鼠)。
黑线姬鼠是亚洲地区的主要传染病,欧洲棕背鼠是欧洲地区的主要传染病。
在国内农村的主要传染源是黑线姬鼠和褐家姬鼠,城市的传染源是褐家鼠。
人不是主要传染源。
2.传播途径:动物源传播:带毒的鼠排泄物通过呼吸道、消化道、接触传播、母婴传播、虫媒传播。
3.易感性:人群普遍易感。
家鼠型无性别、年龄差异,野鼠型以青少年和成年男子居多。
感染后免疫力较持久,罕见有二次感染发病者。
4.流行特征:全年均可发病,每年3-5月和10月至次年1月为高峰季节。
三、发病机制与病理病毒直接作用+免疫损伤(Ⅲ型变态反应)使全身小血管的广泛损害,引起休克、出血、急性肾功能不全。
四、临床表现(一)潜伏期:4-46日,平均1~2周。
(二)典型5期经过:发热期、低血压休克期、少尿期、多尿期、恢复期;三主症:发热、出血、肾衰。
春季流行性疾病防控宣传活动总结

春季流行性疾病防控宣传活动总结第一篇:春季流行性疾病防控宣传活动总结春季流行性疾病防控宣传活动总结春季是流行性疾病的高发期,为做好春季流行性疾病的防控工作,学校领导高度重视,结合学校实际通过丰富的活动内容,让广大师生学习和了解卫生知识,形成崇尚健康生活方式,养成文明健康的行为,营造“人人关心卫生,人人讲究卫生”的新局面,现将我校春季流行性疾病防控宣传活动总结如下:一、健全机构,落实责任为确保本次活动的顺利开展,学校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各班主任为成员的“春季流行性疾病防控宣传活动”工作领导组。
及时制定活动方案,活动中做到各成员分工明确,责任落实,相互协作的工作机制。
三、广泛宣传,营造氛围结合学校实际,在全校进行了广泛宣传和动员,以“全员参与”为目的,利用国旗下的讲话、校园红领巾广播站、黑板报等形式,进行宣传。
全面多次动员,号召全体师生员工参与清理校园卫生死角、公共绿化带和师生个人卫生,并对全体师生进行了流行性疾病防控知识的宣传,营造浓厚的氛围,使全体师生进一步提高对本活动的认识。
四、组织活动,落实行动在广泛宣传发动的基础上,我校在整个春季是流行性疾病宣传活动中,开展了以下具体活动:1.利用周一升旗仪式对全校学生进行了动员,召开了教师大会,向全体教师进行了活动动员;利用校园红领巾广播站宣传春季是流行性疾病有关常识,使全体师生思想意识得到提升。
2.结合学校实际,组织各班举行了一次防控春季是流行性疾病专题黑板报。
3.组织全体师生进行了校园环境大清扫,对厕所、垃圾堆等卫生死角进行了彻底的清理。
师生在共同参与环境整治过程中增强了保洁意识和争创卫生校园的积极性。
4.各班利用班队会开展了“防控春季是流行性疾病”活动主题班会,让学生提高对流行性疾病的认识。
5.举办了一场预防春季是流行性疾病的讲座。
防控流行性疾病宣传活动即将过去,但我们仍将加宣传力度,真抓实干,争取在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上取得更大的成绩,提高全体师生预防春季是流行性疾病能力。
最新预防接种宣传日活动总结

预防接种宣传日活动总结范文4月25日是全国儿童预防接种宣传日。
今年是我国实施计划免疫30周年。
宣传的主题是“预防接种—健康的保障”。
节日当天,中心和各社区卫生服务站(工作站)分别在建设路、凤台街、瑞丰路、南大街、泽州路、庄景街等地段设立了宣传点,悬挂了横幅,发放了计划免疫与春季健康教育的宣传资料,进行了咨询与义诊。
各级领导对这次宣传给予了高度的重视与关怀。
区人大副主任张霞、区政府副区长郭国民、区卫生局局长阮银厚、副局长魏晋岩、区疾控中心主任张永旺、副主任贾金泉、计免科科长张晓燕等领导同志在中心主任王德旺同志的陪同下一起参加了宣传活动。
通过这次宣传,让广大市民更加了解了预防接种的重要性,更加了解了预防接种是健康的保障。
在这次宣传活动中,除突出了“预防接种—健康的保障”这一主题外,我们还大力宣传了党和国家有关计划免疫方面的相关政策,特别是全国“两会”出台的新政策。
使广大居民知晓了国家从20xx年起,将甲肝、流脑等15种可以通过接种有效预防的传染病纳入了国家免疫规划。
扩大后的国家免疫规划包括两部分:一是在现行的国家免疫规划疫苗基础上,将甲肝疫苗、流脑疫苗、乙脑疫苗、麻(疹)腮(腺炎)风(疹)联合疫苗纳入了国家免疫规划,对儿童实行免费常规免疫,预防甲型肝炎、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行性乙型脑炎、风疹、流行性腮腺炎等5种疾病;二是根据传染病流行趋势,在流行地区对特定人群进行流行性出血热疫苗、炭疽疫苗和钩端螺旋体疫苗免费接种。
按此方案,全国范围国家免疫规划疫苗种类由原来的7种扩大到15种,预防的传染病由9种增至18种。
这次宣传活动,领导重视、声势较大、主题突出、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参与面广,深受广大居民的欢迎。
20xx年4月25日为第32个全国“儿童预防接种日”。
为进一步提升公众对预防接种工作的信心,激励全民支持疫苗接种,保障儿童健康,确定“预防接种守护生命”为今年儿童预防接种日主题。
预防接种作为预防和控制传染病最经济、有效的手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医院流行性出血热宣传周活动总结
根据白卫发《关于开展全市流行性出血热防控工作督导检查(〔2020〕87号)》 ___精神,我院主管领导高度重视,要求相关科室按照“XX流行性出血热防治工作考核标准”认真对照自查,强化医护人员对流行性出血热的防控意识。
4月21日下午,在XX医院六楼会议室由消化肝病科主任薛秋霞对相关科室的医护人员进行《流行性出血热》培训。
为了增强培训效果,医教科将课件打印下发,并将流行性出血热课件及重点内容的考核试题上传至每个科室微信平台,以提高全院医护人员对流行性出血热的认知及警觉意识,达到早发现、早诊断、早隔离、早治疗。
流行性出血热,又称肾综合症出血热(简称出血热),是由出血热病毒引起的自然疫源性传染病,具有起病急、病情重、病程长、病死率高、流行范围广的特点。
典型临床表现为发热、出血和肾脏损害三类主要症状,全身酸痛乏力,伴头痛、眼眶痛、腰痛(“三痛”);面部、颈部、上胸部充血潮红(“三红”),呈酒醉貌;腋下和胸背部皮肤有出血点。
潜伏期为5~46天,一般为12周。
早期症状与普通感冒相似,易发生误诊造成严重后果。
传播途径由带病毒的老鼠传染给人、寄生在老鼠身上或洞中的螨虫叮咬人及母婴垂直传播。
防控措施:接种疫苗是最主要的预防措施;防鼠、灭鼠是防止感染该病的关键;剩饭菜必须加热或蒸煮后食用;搞好环境卫生。
如有不明原因发热(39℃-40℃)、曾接触过老鼠、吃过被鼠咬伤的食物、被老鼠咬伤,破损皮肤接触过鼠污染的器物等,应及时到综合医院就诊,就地治疗,要避免误诊。
为了达到广泛宣传的目的,并将流行性出血热临床症状、传播途径及预防保健知识制作成易拉宝分别放在急诊、一楼门诊大厅、二楼电梯边。
在门诊电子屏幕打上宣传口号:预防流行性出血热的根本措施是灭鼠。
在门诊大厅向患者发放预防流行性出血热知识传单,另外还利用下乡巡诊机会将流行性出血热防控知识传单下发到农民手中,目的就是让患者知晓流行性出血热的防控知识,做到见老鼠就消灭、勤洗手讲究卫生,有病及时就医的好习惯。
通过这次培训和宣传活动,普及流行性出血热的临床特点和鉴别诊断及防治措施等有关内容,达到了预期效果。
模板,内容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