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美术结合优秀民间艺术论文
关于传统民间艺术在小学美术特色课程中的运用和研究

体育艺术粗犷豪放、矫健的特点,舞中之人充满着激情,是舞蹈与健身融为一体的活动。
金钱杆舞蹈已经成为当地的一种文化,主要体现在人们在思想观念上、伦理道德上都受其金钱杆的影响,从而影响着当地人的人生观与价值观。
在过节、祈福时都是以金钱杆活动进行,金钱杆活动已经是当地人民余暇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不可分割的重要环节。
(二)功能价值民族传统体育活动具有身心宣泄的作用,参加者能够在参与中释放身心压力和情绪,使得参与者拥有健康的身心,实现健康的生活。
金钱杆活动需要进行舞蹈表演,能够将独特的舞蹈和表演呈现在人们的面前。
通过完成各种表演动作,使身体得到了锻炼,而在舞蹈时人们的心情是愉悦的,实现了身心双重锻炼。
金钱杆是当地民众的一项体育活动,通过金钱杆活动,不只是提升了身体素质,还能够培养人的意志力。
通过金钱杆活动,能够使参与者拥有积极进取的精神并热爱生活,通过这一特点使金钱杆具有教育意义。
二、金钱杆活动的特点(一)场地和器材特征金钱杆活动时对场地的要求并不多,只需要地面达到平整要求,并根据参与人数设定场地大小。
金钱杆的材质是竹杆,并且在竹杆上放置铜钱,杆的两端系有红绿的绸带。
在舞动时,铜钱能够发生清脆的声音,并与唱歌的节拍进行合拍,金钱杆通过舞动,使得红绿绸带舞姿飞扬。
(二)技术特征利用竹杆制作成金钱杆,再通过前臂挥动金钱杆,按照一定的节奏打、擦、敲、击身体的关节部位或者是敲击肩、腰、背、四肢、脚部,身体随着金钱杆进行移动,金钱杆上拥有的铜钱声代替锣声,拍打则代替鼓点,从而形成具有节奏感的舞蹈。
从此可以看出,金钱杆舞蹈的技术特征是打、击、敲、旋转、跳跃。
(三)趣味性及健身效果通过上述金钱杆拥有的技术特征,在舞蹈时实现了有氧运动,而且运动的强度和时间可以进行调整。
由于此种活动拥有着节奏感和器械发出的动听的声音,使这项活动拥有了趣味性。
又由于此活动需要敲打身体部位并进行旋转与跳跃,又使这项活动拥有了健身的效果。
通过当地人的表现,呈现出极为热爱金钱杆活动的思想。
小学美术教育中民间艺术的融入与实践

小学美术教育中民间艺术的融入与实践摘要:民间艺术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化遗产,具有丰富的艺术表现形式和文化内涵,对于小学美术教育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论文探讨了小学美术教育中如何融入和实践民间艺术的方法和策略,并针对现行小学美术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和挑战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案和建议。
通过对民间艺术的深入学习和研究,促进小学生对于民间艺术的兴趣和理解,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和创造力,从而达到培养综合素质的目的。
关键词:小学美术教育;民间艺术;融入与实践;创造力;审美能力一、引言小学美术教育旨在通过培养学生的艺术素养,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创造力,进而促进他们全面发展。
而民间艺术作为我国丰富多样的文化遗产,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和艺术表现形式,对于小学美术教育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当前小学美术教育中仍存在融入和实践民间艺术的不足之处,需要我们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探索。
二、小学美术教育中融入民间艺术的意义1. 丰富学生的艺术体验融入民间艺术可以为学生带来不同于传统教材的艺术体验,让学生在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的同时,也能够发展自己独特的艺术表达方式。
2. 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民间艺术具有独特的审美特点,通过研究和实践民间艺术,可以培养学生对于美的感知能力,提高他们的审美水平。
3. 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民间艺术充满了创造力和想象力,通过融入和实践民间艺术,可以激发学生的创造潜力,培养他们的创造思维和创作能力。
三、小学美术教育中融入民间艺术的方法和策略1. 教学内容的选择和设计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教师可以选择一些具有代表性的民间艺术形式,如剪纸、泥塑等,通过教授相关的技法和基本知识,让学生了解和学习民间艺术的特点和技巧。
2. 教学方法的创新和改进在教学方法上,可以引入互动式教学、讨论式教学等方法,让学生参与到实践中,通过观摩、实践、讨论等方式,深入了解和研究民间艺术。
3. 借鉴传统文化活动和节日利用传统文化活动和节日的机会,组织学生参与到民间艺术的传承和创作中,如制作传统手工艺品、舞蹈表演等,让学生通过亲身参与,感受到民间艺术的魅力和乐趣。
儿童美术教学中民间艺术开发与运用论文

浅论儿童美术教学中民间艺术的开发与运用摘要:开发和运用民间艺术,使其走进儿童美术教学中,具有改革性的意义。
但是现阶段儿童美术教学对民间艺术的应用不容乐观,存在一些问题。
本文从民间艺术在儿童美术教学中应用的意义,来探索民间艺术在儿童美术教学中的应用及对策,更好地肯定了民间艺术日后在儿童美术教学中的发展前景。
关键词:儿童美术教学民间艺术一直以来,民间艺术都是我国艺术宝库中璀璨的明珠,它展现出在我国长期的历史文化发展中的民族文化和生活的特色,是人民思想智慧的结晶。
但是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信息技术的日新月异,人们开始追求新兴的事物和理念,民间艺术的发展已经开始减缓甚至停滞不前,更有甚者,有些特色的民间艺术已经日渐消亡。
如何保护我国特色的民间艺术,使其得以生存和发展,更好地和现代美术教学相结合,是一个值得探讨和深思的课题。
一、民间艺术在儿童美术教学中应用的重大意义1.引进民间艺术,极大地丰富教学内容民间艺术来源于民间,民族生活和文化是其扎根的肥沃土壤。
千百年来,随着中华民族文化的发展与传承,民间艺术已经以各种各样的形式形成,人们的衣食住行都体现了民间艺术的独特,比如贴画、剪纸、皮影、手工艺、陶瓷等,它们都是从作画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具有美术创作影子的艺术结晶。
民间艺术的千奇百态、千变万化给了美术学习者很多学习的素材,更多创作的灵感,极大地丰富了教学内容。
2.引进民间艺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创作灵感由于传统的美术教学模式仅仅是教师讲解,学生根据想象或一些模版作画。
这样严重地脱离了实际,没有很好的社会实践,限制了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做出的作品呆板而没有深意。
而民间艺术丰富多彩、千变万化,正好满足了学生对新奇事物的追求,让他们产生深入了解的欲望,学习的兴趣,让他们主动地去学习。
各种各样的民间艺术又给了学生很大的想象空间,可以让学生创造出更多的作品。
所以,让学生走进民间,不仅能让学生对新奇事物产生学习兴趣,还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创作灵感。
浅议传统民间艺术在小学美术课堂教学中的应用【精选资料】

浅议传统民间艺术在小学美术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内容提要: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各个地方的地域文化都是祖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
创造性和经常性地利用本民族民间艺术,使之成为学校美术教学的延伸。
在学校美术教育中引入优秀民族民间美术作为学校美术教学内容,重视地域文化和民族民间艺术的开发利用,补充鲜活的本土视觉文化课程资源,以拓展学校美术教育的教学空间,这也是在全球化背景下,尊重多元文化、理解各异文化理念的一种表现,它既有利于引导学生了解本民族的传统文化,又有利于学生主动参与华夏文化的传承,并对于当代经济全球一体化进程中日益突显的淡化和消解本土文化有着深刻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民间艺术美术教育民间文化是广大群众自己创造的文化,是源头,是根,它是一个民族情感和理想的载体,是和生活融为一体的。
越是发达国家,就越重视自己的民族文化,尤其是对民间文化的重视。
尤其是在经济走向全球化的时代,就更应该强调对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传承与创新。
但在我国特定的社会形态转型时期,博大精深的五千年文明正面临被中断的危险。
为此谋求多元化的中国教育负有强烈的使命,美术教育在这一方面,可以做出独特的贡献。
一、将民间美术引入课堂的必要性民间艺术是我国各族人民在生产劳动中创造的,是经过传承和不断创造的智慧结晶。
它反映了劳动人民的审美情趣,是我国民间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但在商业文化的逐渐冲击下,无数民间美术文化正逐渐消亡。
我国民间传统文化的生存现状特别令人担忧。
民间艺术多依靠人的直接传授,世代流传至今。
因此传统民间艺术正随着民间艺人的去世而消失。
在我们的学校教育中,对中华民族文化的认知大多停留在丝绸之路、四大发明、雄伟长城等等。
而对我们脚下这片土地上的民间文化却很少去认识了解,殊不知,它也是中华文明的一部分。
现在大多数学生对本土的历史和文化知之甚少,这意味着对祖先千百年来创造的智慧与历史的遗忘,也意味着中华民族文化多样性的丢失。
所以我们的教育在“面向世界”、“面向现代化”的同时,还要加强学生对本土文化的认知与认同,从而使各民族的传统优秀文化在现代化的进程中得以传承和发扬。
民间美术在小学美术教学中的实践

民间美术在小学美术教学中的实践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民间美术在小学美术教学中的实践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小学生对于美术教育的需求也越来越大。
传统的美术教学模式已经不能满足孩子们对于艺术的探索和创造,因此在小学美术教学中引入民间美术成为了一个新的方向。
民间美术源远流长,它蕴含了丰富的文化内涵,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将民间美术融入小学美术教学,不仅可以丰富孩子们的艺术知识,更能够激发他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本文将从民间美术在小学美术教学中的重要性、实践方法及实践效果三个方面展开论述。
其次来探讨一下民间美术在小学美术教学中的实践方法。
在小学美术教学中,民间美术的实践方法可以主要包括传统工艺制作、传统绘画技法和传统造型语言等方面。
传统工艺制作可以让孩子们亲自动手完成一些传统手工艺品,比如剪纸、剪窗花、编织等,这样可以锻炼孩子们的动手能力和艺术创造力。
传统绘画技法主要是教授孩子们一些民间绘画的技法和表现手法,比如国画的笔墨运用、风景画的构图和色彩运用等,这样可以让孩子们了解到中国传统绘画的独特之处。
传统造型语言则是教授孩子们一些传统造型的形式和理念,比如中国的传统图腾、神兽造型等,这样可以让孩子们体会到中国传统造型语言的魅力。
在实践方法上,老师们可以结合当地的民间艺术资源,组织学生们开展一些实践活动,比如民间手工制作比赛、传统绘画比赛等,这样可以让孩子们更好地融入到民间美术的世界中来。
最后来分析一下民间美术在小学美术教学中的实践效果。
通过对民间美术的学习和实践,可以促进学生的审美情感培养、创造能力和文化自信心的培养。
在审美情感培养方面,学生们通过学习民间美术可以接触到更多的艺术形式和艺术作品,从而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和鉴赏能力。
在创造能力培养方面,学生们通过手工制作和绘画实践可以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和创造力,从而更好地激发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在文化自信心的培养方面,学生们通过学习民间美术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增强他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从而培养他们的文化自信心。
剪纸小学美术论文

剪纸小学美术论文剪纸小学美术论文论文既是探讨问题进行学术研究的一种手段,又是描述学术研究成果进行学术交流的一种工具。
下面是关于剪纸小学美术论文的内容,欢迎阅读!剪纸作为一种传统的民间艺术,历史悠久,风格独特,题材广泛,深受国内外艺术爱好者的喜爱。
当代小学生可以说是在迪斯尼卡通、日本漫画的熏陶下长大的,对日本和美国的动漫文化知之甚多,而对于本民族的传统艺术却知之甚少。
因此,如何承传和发展民间艺术,上好美术课,让学生认识并初步掌握其中的剪纸艺术技巧,是小学美术教学的一个重要课题。
剪纸的特点是单纯、朴实、线条简练、粗健,线条块面高度结合,富有装饰性,有很强的生命力和很高的艺术价值。
通过剪纸课教学,可以丰富和扩大小学生对客观世界各种事物的认识,既了解制作剪纸作品的全部过程,使学生从中受到美的熏陶,净化心灵,又充分发挥了美术课教学的授业、传技、育人的作用。
一、准备工作教师的准备:(1)有集学生喜爱的民间剪纸作品;(2)刻制、复制一些儿童题材的剪纸作品,(3)用油印办法刻印若干画稿或叫刻样,发给学生复制参考,(4)根据学生知识水平、接受能力,制订切实可行的教学计划。
学生的准备:(1)准备剪纸材料。
复写纸,各种颜色鲜艳的腊光纸、标语纸、铝铂纸等,并裁成适当大小的小块,分色夹在旧书中备用。
(2)制作工具。
利用废旧钢锯皮、钟发条、手术刀、修面刀片等作刻刀,并磨锋利。
用木板、层板、硬纸板、玻璃片等制作垫板。
(3)协助老师竟集民间剪纸资料。
学生的准备最好布置在假期进行,并启发学生互相帮助,准备好工具材料。
二、范例的运用范例是直观教学的'一种有效手段,也是美术课必不可少的教学方法之一。
通过以各种题材,不同形式,丰富多彩的剪纸作品为范例,引导小学生仔细观察剪纸的特点,再直观的讲解剪纸的特点,形式以及方法和步骤,教师亲自示范,然后让学生按照教师讲解的方法和步骤去剪,剪刻完毕,再对照“范例”进行检查。
另外,范例的直观性亦可增加学生的理解力、记忆力和想象力,通过范例,引导学生多观察、多动脑、多动手,启发学生去想象,去创造。
民间艺术在美术教育课程中的传承论文

民间艺术在美术教育课程中的传承论文民间艺术在美术教育课程中的传承论文一、研究意义“民间艺术”的领域很宽广,不乏“绝活”,如皮影、剪纸、编织、绣花、舞狮、糖人,等等,都是著名的手工艺术,是中华文化的瑰宝。
在物质丰富而重视高品质生活的今天,受到更多的青睐,为海内外人士所喜爱。
政府和民间组织都以各种形式传承和发展民间艺术,各地民艺展示场所层出不穷,当代美术教育教学中也出现了更多相关民间艺术的内容,但由于民间艺术的地域性强、系统性差、组织形式繁多等特点,较少在美术教育课程中系统呈现和传承,其应用与保护也鲜见于课程体系范围之内。
研究民间艺术在美术教育课程中的传承和发展,其意义首先在于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和传播中国传统文化。
民间艺术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灿烂的瑰宝,在物欲横流的当今社会中,发挥着陶冶个人品格、修身养性的功能,如何在各类纷杂的现代艺术中得以保护和传承,是对当代美术教育课程的挑战。
其次,对美术教育课程设置本身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传统美术教育发展较早,在北宋时期,就出现了专门的皇家美术教育机构—画院。
19世纪末,由于中国社会转型、西方思潮冲击,中国美术教育在中西文化的碰撞下不断融合,民间艺术的内容在美术教育课程中的地位岌岌可危。
研究民间艺术在美术教育课程中的传承和发展,能促进美术教育课程设置更加合理。
最后,应对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需要。
民间艺术源于民间,是中华民族在劳动实践中形成的艺术创作,研究民间艺术,合理设置民间艺术在美术教育课程中的比例,使其在教学中得以延续和发展,丰富民众的艺术生活。
二、民间艺术的表现形态“民间艺术”起源于民间,与乡间生活、风俗民情、地域特色相辅相成,表现形态随民间生活百态多变,智慧的民间人士在寻求生活的过程中总结创作出各色民间艺术,使其在历史的进程中凸显灿烂。
民间艺术的样式因其功能性可分为民间文学、民间音乐、民间舞蹈、民间手工、民间美术、民间建造、民间表演等形式,本文主要针对民间手工艺及民间美术进行探讨,追寻其起源发展及对当代美术教育课程中的继承与发展进行研究。
民间编结工艺美术教学研究论文(共2篇)

民间编结工艺美术研究范文一“民间编结工艺美术”课程的美术基础(一)民间编结工艺概述编结艺术是民间美术历经漫长岁月而沉淀下来的精华,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拥有着丰富的资源。
在对编结工艺美术教学方法探究过程中,教育者需要从编结的理论知识切入,再进行实践的动手操作,而不是“纸上谈兵”。
追溯编结艺术的起源,可以到文字发明之前。
原始人类用树叶串起来包住身体当衣服,这种方法就是最早的一种编结。
上古时代,淮河流域有个部落首领叫太睐。
在他的领导下发明了结绳记事。
当简单的刻记已经满足不了人们的愿望的时候,部落人民总结经验发明了结绳记事的方法。
正如东汉郑玄的《周易注》:结绳为约,事大,大结而绳。
事小,小结其绳。
意思是如果记录的是大事情,就在绳上打大结。
相反就打小结。
经过几千年的日转星移,结绳记事的实用功能逐渐淡化。
而艺术欣赏、审美与装饰功能日益增强。
如今编结艺术已经渗透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家居装饰、服饰搭配、传情信物、个性表达都有中国编结的元素体现。
(二)多材质的编结艺术我国幅员辽阔,有着丰富的编织材料,主要分为:竹编、棕编、藤编、绳编。
由于编结课程的教学对象是中小学学生,大部分的学生年龄不超过16岁,一方面考虑到学生对材料的熟悉性,另一方面考虑学生有限的接受能力。
在教学中可以选择几类学生熟悉的编结种类进行介绍,这样有利于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我国竹编工艺遍布全国各地,以四川、浙江、安徽、福建等地最为有名。
人们将竹子经过多道繁琐程序进行加工,最终制成精美实用的工艺品。
棕编是以棕榈树的树叶为原材料编制的工艺品。
棕编物古来有之,古时人们穿上棕编的蓑衣避雨并驱走猛兽。
如今棕编升华为民间艺术的一种,我们在街上看见的编织的蜻蜓、蚱蜢等各类昆虫都是棕编的工艺品。
柳编是我国流传广泛的手工艺品。
柳编原材料的来源特别广泛,因品种不同被分为盛物类编织工艺、编织组装工艺、经纬编工艺。
绳编是我们生活接触最多的一种编织物。
绳编采用不同颜色、不同粗细的绳子进行编结,用不同的编织方法编织出不同种类的中国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美术结合优秀民间艺术论文
一、走进家庭,寻找民间艺术
艺术大师罗丹曾经说过“: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
”其实在小学生的日常生活中,经常可以看到民间艺术的影子,例如,贴在窗户上的窗花、沙发上的雕饰、家里的杯盘碗盏以及各色工艺品等,这些都是民间艺术的体现。
许多看似平凡的旧器具,其造型和技艺却渗透着民间艺术家的匠心独运。
让学生走进家庭寻找民间艺术,可以让他们懂得民间艺术就在我们身边,民间艺术让我们的生活更美好,同时,从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开发美术教学的资源,可以有效地激发他们学习和研究的兴趣,使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有一次,我模仿央视的“寻宝”节目,让学生把家里的“宝物”带到课堂,并要他们了解“宝物”的历史和艺术价值,然后在展示宝物的时候讲解给全班听,让大家来评一评这件“宝物”是否恰如其分。
学生都觉得很有意思,有的把家里的古玩拿来了,有的把旧铜钱拿来了,还有的把花瓶也拿来了,一时间,课堂成了一个微型的“民俗博物馆”。
通过“展宝”环节的介绍,学生了解了不少民间艺术的知识,并对民间艺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二、走访校外,追溯民间艺术
2011年教育部在出台的《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中提出:“广泛利用校外的各种课程资源,包括美术馆、图书馆、公共博物馆及私人博物馆、当地文物资源、艺术家工作室和艺术作坊等。
”这条规定鼓励小学美术教师去积极开发校外的各种课程资源,包括民间艺术。
民间艺术源于民间,走访校外,走进民间,追溯民间艺术的来龙去脉,可以提高学生的美术素养。
参观美术馆、博物馆及当地文物资源等,能让学生感受到浓郁的文化氛围和艺术气息,从而对我国的民间艺术产生敬佩之情,激发学习兴趣;参观图书馆,查阅有关的文献资料,可以加深学生对各种民间艺术的了解,包括其发展历史、艺术价值、工艺流程及有关的逸闻趣事。
这些优秀的民间艺术资源,能很好地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创新能力和艺术表现力,能提升学生的艺术素养和创新能力。
例如,有一次我组织学生下乡,带领他们走进农家,随时收集隐匿于民间的艺术。
在农村,学生看到了古式的建筑、古老的家具,还有草编、纸扎等,也许在学生看来,这些质朴的农民就是民间艺术,在小学美术欣赏课上,学生接触过一些以农村和农民为主题的绘画。
当这些景象和人物真正映入他们的眼帘的时候,他们才会真正震撼于画家高超的写实技巧和表现力。
三、走进节日,感受民间艺术
我国的传统节日不仅是民族文化的聚集地,也是民间美术的大舞
台。
例如,春节、元宵节、端午节、清明节等,人们在这些节日里挂年画、贴春联、剪窗花、赏花灯、猜灯谜、赛龙舟、做祭祀等,活动内容丰富多彩,堪称民间艺术的“百科全书”。
教师如果能有目的地引导学生走进节日,让他们亲身参与民俗活动,体验民间美术在节日中的特色表现,可以让学生充分感受到民间艺术的魅力,提高动手能力。
有一次,我在年关将至、寒假之前组织了剪纸比赛,要求每个学生根据“春节”这个主题任意选择自己喜欢的图案,剪成窗花,然后全班投票表决,评选出“最佳创意奖”和“最佳工艺奖”等奖项。
为了保证比赛公平,我要求学生在窗花背后写上自己的名字,并用简洁的语言介绍自己的作品,主要是创意和寓意。
由于比赛形式比较新颖,加上寒假将要来临的氛围,学生热情高涨,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剪出了一幅幅非常具有创意的窗花,例如,有的学生剪出了奥特曼,有的学生剪出了牡丹花,有的学生剪出了福娃,介绍语也很有意思,有的是“花开富贵”,有的是“年年有余”,看到这些美丽的窗花和美好的祝福语,学生似乎感到春节已经来临了。
由于学生表现都很出色,除了最佳奖之外,我给每个学生都准备了一份新年礼物,并要求学生在春节那天把自己的作品贴在自家窗户上。
通过这项活动,学生一定会更加喜爱剪纸艺术。
四、走近艺人,体验民间艺术
民间艺术的魅力不只在于欣赏,还在于制作的过程。
教师如果能
利用当地的文化资源,带领学生走近民间艺人,有条件的话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一定能让学生更好地体验民间艺术。
每个地方都会有当地独特的民间艺术,例如,北方城市的捏面人、织纬编,苗族的绣苗绣、剪苗花、做苗衣等,只要有民间艺术存在的地方,就会有民间艺人。
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参观艺人的工作坊,也可以请艺人进课堂,从而让学生学到许多课堂上学不到的美术知识和美术技艺。
有一次,我邀请了一位擅长编织的民间艺人到课堂上讲课,学生一个个睁大了眼睛,认真地看着艺人编织,不放过他手上的任何一个编织细节。
最后在艺人的指导下,学生自己动手,开动脑筋,按照自己的构思,编出了一个个栩栩如生的作品。
整堂课学生的学习兴趣特别浓厚,积极性很高。
有了这些成功的体验,我把一些相关的美术知识传授给学生,也较轻松地实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优秀的民间艺术来自于民间,它的艺术形式、表现特点贴近生活,容易被人理解。
小学美术结合优秀的民间艺术资源,能很好地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创新能力和艺术表现力,从而提升学生的艺术素养和创造力。
作者:陈文婕工作单位:福建省三明市永安市实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