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诗歌鉴赏题常见错误归因及应对策略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中的常见错误及改进方法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中的常见错误及改进方法诗歌鉴赏在高考语文考试中占据重要的地位,作为语文科目的重点内容之一,具备一定的难度。
在鉴赏过程中,常常会出现一些错误,阻碍了同学们对诗意的真正理解。
本文将针对高考语文诗歌鉴赏中的常见错误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改进方法,帮助同学们提高鉴赏水平。
一、主旨把握不准确在鉴赏诗歌时,理解诗歌的主旨是十分关键的。
但是很多同学在主旨把握上常常会出现错误。
一方面,有的同学只是凭感觉去猜测主旨,没有深入细致地挖掘诗歌中的意义;另一方面,有的同学过于追求个性化的主旨解读,忽略了人文关怀和艺术追求。
改进方法:1. 仔细阅读诗歌,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2. 分析诗歌中的形象、意象、符号等表现手法,揭示隐藏在其中的主题;3. 注意诗歌的整体氛围和情感表达,找出与之相关的主题;4. 综合上述分析,找出与主题有关的细节和语句,加以积累和总结。
二、诗歌韵律错误诗歌的韵律对于表达诗意和营造氛围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然而,同学们在掌握和运用诗歌韵律上经常出现错误。
常见错误包括:对韵脚、韵律规则理解不深刻,韵脚选择不恰当等。
改进方法:1. 学习基本的韵律规则,掌握不同诗体的韵律变化;2. 多读、多背优秀的诗歌作品,感受诗歌韵律的美妙;3. 在写作时,注重选择合适的韵脚,并注意韵律的整齐和协调。
三、文采不足一首好的诗歌不仅要求思想深刻,还需要具备一定的文采。
在高考语文考试中,同学们在表达中常常出现文采不足的问题。
表现在词汇选择单调,修辞手法运用简单等方面。
改进方法:1. 多读、多积累诗歌素材,学习优秀的诗歌表达方式;2. 增加阅读广度和深度,在不同文学作品中寻找灵感,丰富自己的词汇库;3. 学习修辞手法,并灵活运用于写作中;4. 注意诗歌的韵味和节奏感,通过押韵、借音等手法,增加作品的艺术感。
四、缺乏思考鉴赏一首诗歌,不仅仅停留在字面意思的理解,还需要进行深入的思考,探索诗歌背后的意义。
然而,在高考语文诗歌鉴赏中,缺乏思考的情况较为普遍。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出错类型及应对策略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出错类型及应对策略考纲要求(本节教学目标)知识点要求1、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2、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要求1、提高诗歌鉴赏能力2、明确诗歌鉴赏题解题过程容易出现的错误类型,减低答题中不必要的失分。
复习内容分析诗歌鉴赏题一直以来都是高考中失分最严重的题目,究其原因,我认为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智力因素,一类是非智力因素。
智力因素是因为诗歌本身的简练但内蕴丰富的特点,让学生鉴赏诗歌时难于解读,诗歌读不懂,那么题目就无法解答。
可是我认为这一方面的原因并不是主要的,在高中三年的学习中,学生读过的、教师分析过的诗歌不下百首,而且在高三复习阶段,教师更会教授各种鉴赏诗歌的方法与解题思路,所有到高考时,学生都能基本读懂考题中诗歌的主要内容和其表达的中心思想。
可为什么诗歌的得分率不高呢,我认为非智力因素是主要原因。
在非智力因素中,首先是情感方面的原因,由于诗歌难读,学生本来就对诗歌没有太多的兴趣,况且每一年的高考分析中,诗歌鉴赏题都是学生失分最严重的,这些都使得学生对诗歌鉴赏有了恐惧心理,最怕解答诗歌鉴赏题。
第二就是学生的粗心大意,对诗歌鉴赏题目以及出题者的意图搞不清,所以出现答非所问或者答题不完整的情况,这样丢分的现象在平时的考试中占了大部分,而且如果因为这样的原因丢分就显得非常可惜。
因此,在这堂课中我要和学生共同分析诗歌鉴赏题出错的类型及商讨应对的策略。
复习重点、难点及突破方法诗歌鉴赏题容易出错的类型,与学生共同探讨应对的策略学情分析我所教授的是平衡班的学生,学生本来的底子就不是很理想,尤其在诗歌鉴赏方面,每一次的考试得分率都较其他题型要差。
学生对解答诗歌鉴赏题的信心不足。
分析他们的答题情况,我发现大部分学生都是能够读懂诗歌,可是在答题时粗心大意,没有认真审题,导致答非所问或者答题不全面而被扣分,也有许多学生是因为答题不规范,缺乏答题技巧而被扣分。
每一次由于上述原因被扣分的平均有1.5分,这对于高考来说是很宝贵的,所有出来继续加强诗歌鉴赏知识的教授外,我认为学生更需要的是答题规范性技巧的传授。
诗歌鉴赏存在的问题及策略

诗歌鉴赏的3大问题及应对策略你是否曾被一首华丽的诗歌所折服,但同时又感到苦恼和困惑?毕竟,诗歌不同于日常用语,它充满了象征、隐喻和深层含义。
因此,诗歌鉴赏往往成为许多人面临的挑战。
那么,诗歌鉴赏存在哪些问题,我们应如何应对?策略一:拆解诗行,逐字品味第一个问题在于我们往往没有将握住诗歌阅读的精髓。
当我们直接面对一首诗时,我们往往会被其文字和情感所迷惑。
然而,拆解诗行并逐字品味,将帮助我们理解诗人的用心之处。
解决方案:·把一首诗分成小段落,每一段落都有自己的独特主题和表达方式。
·针对每个词汇和诗句进行解读,寻找内在的象征和隐喻。
·注意语言的音韵和韵律,它们与诗的意境相辅相成。
策略二:背景知识,理解上下文第二个问题是我们缺乏相关的背景知识。
许多作家在创作诗歌时候会引入历史、宗教、文化等元素,这可能会让我们对诗歌的理解产生困难。
解决方案:·在阅读诗歌之前,了解相关的历史背景和文化背景。
·针对特定的诗人或诗歌流派进行更深入的研究。
·学习诗歌中常见的象征和隐喻的含义。
策略三:共享鉴赏,开放讨论第三个问题是我们经常不愿意与他人进行诗歌鉴赏的交流。
诗歌是一种艺术形式,它提供了许多不同的解读方式。
通过与他人的讨论和分享意见,我们可以拓宽自己的思维,深入挖掘诗歌的内涵。
解决方案:·参加诗歌鉴赏小组或俱乐部,与其他对诗歌感兴趣的人交流。
·在线平台上分享自己对诗歌的理解,接受他人的反馈和建议。
·参加相关的学术研讨会或活动,与专业人士互动。
经典诗词赏析答题失误例析教案

经典诗词赏析答题失误例析教案问题背景在学生研究诗词赏析的过程中,经常会出现答题失误的情况。
为了帮助学生提高答题准确性,本教案以经典诗词赏析为例,分析了常见的答题失误,并提供了相应的解决方法和研究建议。
失误一:理解偏差在阅读诗词题目时,学生往往未能准确理解题目的意思,导致答案偏离正确的方向。
常见的理解偏差有:1.主旨理解错误:未能捕捉到诗词的主题或中心思想,答案与题意不符。
2.意象理解错误:未能理解诗词中的隐喻、比喻等修辞手法,导致对诗词的理解不准确。
3.情感理解错误:未能准确把握诗词表达的情感,导致对诗词的理解偏差。
解决方法:1.熟悉诗词作者及其时代背景,了解其创作动机和环境,帮助理解诗词背后的意义。
2.通过多读、多思考,培养对诗词的敏感度和理解能力。
3.在阅读诗词时,仔细审题,确保理解题目的意思。
研究建议:1.多读经典诗词,积累词汇量和修辞手法的认知水平。
2.学会分析并总结诗词的题目模式和考点,提前做好准备。
3.阅读时注意理解诗词的上下文,从中获取更多的信息和线索。
失误二:字词误解在答题过程中,学生常常对诗词中的字词理解错误,导致答案与正确答案相差甚远。
常见的字词误解有:1.对古代字词的理解错误:由于不熟悉古代用字和意义,对原意的理解产生偏差。
2.对诗词中虚实用字的误解:未能准确理解诗词中虚实用字所指的事物或概念。
3.对语义的误解:对于多义词或隐喻比喻的理解不准确,导致选错答案。
解决方法:1.针对常见的古代字词,进行专项研究和记忆。
2.研究古代文学作品中常见的虚实用字,并结合具体语境加深理解。
3.注重语义的准确理解,多查阅字典,积累对多义词的正确理解。
研究建议:1.多读经典诗词,积累古代字词的理解能力。
2.深入理解阅读材料中存在的虚实用字,掌握其具体的意义和用法。
3.制作词汇笔记,记录和总结多义词的正确理解和用法。
失误三:选择错误在答题中,学生常常因为选项的干扰或自身理解偏差而选择错误答案。
常见的选择错误有:1.干扰选项的诱导:题目中设置的干扰选项使学生产生困惑,误选错误答案。
诗歌赏析失误及其原因与对策

诗歌赏析失误及其原因与对策古典诗歌鉴赏是语文试卷中一道大餐,但这道大餐对一些考生来说并不是一碗美味的佳肴,而是一杯不易下咽的苦酒。
纵观近几年高考情况,我们发现诗歌鉴赏题得分率极低,分值在8分以的古典诗歌鉴赏题,一般考生总在2-3分左右。
分析失误所在,概言之,或是答不出,或是答不准,或是答不全;具体地说,失误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只译不议,以释代析。
2006年湖北高考试题要求考生简要说明韩琮《暮春浐水送别》是怎样融情于景的,一考生这样答道:“一路来到京城之外,绿叶暗淡,红花稀少,暮云中的楼阁引发无限感慨,宫前流水潺潺,不仅流尽了千千万万有才、有为、有志者的大好年光,而且也流尽了腐朽没落、日薄西山的唐王朝的国运。
”这只是对诗句的译述,只译不议,以释代析,结果便是取消赏析,因而很难得分。
二、思而无评,以感代论。
有一道试题要求考生简析欧阳修《画眉鸟》中画眉鸟的形象,一考生写道:“…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
‟自由是生命的主题,只有在自由的状态下,才能有蓬勃的生机,才能有勃发的生命,奴才无价值。
我们要做自由的人,“百啭千声随意移”,不做金丝笼里的鸟。
”这只是读后感,不是对诗中形象的分析。
形象应是熔铸诗人思想感情的事物,分析诗歌形象要根据诗歌描写的具体物象和画面识别其性质,在读懂诗歌的基础上概括出形象的象征意义和社会意义。
三、滥用术语,评述脱节。
2006年江西卷要求考生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杨万里《三江小渡》的手法,一考生的答案是这样的:“运用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移情于景、动静结合的艺术手法,全诗显得情景交融,妙趣横生。
首句写溪水过桥,次句写小舟倚篙,三四两句写交情似溪水,能经得起风浪考验,表达了友情恒久不变的主旨。
”不明概念的内涵,滥用术语;评论点不能统率复述的内容,复述未能紧扣评论点,评和述严重脱节。
四、信口开河,答非所问。
有一道考题,要求考生谈谈李白《越中览古》与《苏台览古》两首诗艺术手法的主要不同之处,一考生这样答道:“《越中览古》写越王、义士和宫女,侧重写人,抒发的是人事变化无常的感慨;而《苏台览古》写的是苑、台、杨柳、菱歌和明月,侧重写物,书写的是物是人非的感叹。
解答高考诗歌鉴赏题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解答高考诗歌鉴赏题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在高考语文试题中,古代诗歌鉴赏题是考生感觉比较困难且得分较低的题型之一,结合平时的教学和复习,考生在解答诗歌鉴赏题常存在以下几种突出问题:1.读不懂诗歌,造成鉴赏困难。
1.不能正确理解诗歌的词句意义,造成理解不到位、不懂或误解。
诗歌的语言凝练,语言典雅,省略成分较多,再加上为了配合韵律,诗人需要将部分句子调整语序,学生读不懂有很多一部分原因是对词句的理解不到位。
如杜牧的《山行》一诗,“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中的“坐”应为“因为”之意,如不能准确把握这一词义,那么对诗人“停车”赏看枫林,凸现霜染枫林之美,诗人的惊喜,深爱之情,这些内容很难把握到位。
又如白居易的《晚桃花》一诗中,“寒门子弟遗较易,贫家养女嫁常迟。
”如对“遗”和整个句子的语序不能准确把握,造成句意理解困难,就很难把握诗人借物喻人的准确感情。
1.意象的特定情感和特定含义积累不够,造成读不懂诗歌或理解不到位。
诗歌中的很多意象,大多是前人留下的语言材料,由于历史的积淀,往往有特定的内涵,考生如望文生义,可能就会出现理解上困难和偏差。
清孙自式的《西江月·九日》中的“何处砧声村曲,谁家笛响楼头。
”一句,如不能联系杜甫的《秋兴》八首(其一)中的“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和李白的《春夜洛城闻笛》,那么“砧声”和“笛响”蕴含的游子漂泊在外的思乡盼归之情就很难准确把握。
又如唐代诗人齐己的《剑客》尾联一句“翻嫌易水上,细碎动离魂”,如果不能把握“易水”这一典故义,不能联想“易水悲歌”中的人物荆轲这一人物形象,就很难把握作者通过对比的手法突出诗中剑客慷慨、豪迈的个性特点。
1.联想、想象贫乏,造成对诗境感受不深刻。
中国古典诗歌,不少作品具有诗情画意,意境优美,意象之间跳跃性大。
需要我们根据诗中的“一鳞半爪”“断帛裂锦”,用自己的想象来补充、连缀,使之形成一个完整的意境,这样才能体会作者的思路和情感。
高考诗歌鉴赏题常见错误归因及应对策练习

高考诗歌鉴赏题常见错误归因及应对策略一: 空洞分析型:例1.【2004年江苏卷】阅读下面一首唐诗, 然后回答问题。
征人怨柳中庸岁岁金河复玉关, 朝朝马策与刀环。
三春白雪归青冢, 万里黄河绕黑山。
诗题为“征人怨”, 通篇并无“怨”字, 而句句有“怨情”, 请作简要赏析。
【缺陷答案】作者因为出征在外, 每天都过着战斗生活, 所以心怀怨气。
二: 浅尝辄止型例2【2008年全国Ⅱ卷】阅读下面一首唐诗, 然后回答问题。
春日即事李弥逊小雨丝丝欲网春, 落花狼藉近黄昏。
车尘不到张罗地, 宿鸟声中自掩门。
这首诗表现作者什么祥的情绪?请进行简要分析。
【缺陷答案】表现了作者虽遭免职而不畏奸佞的品格。
作者身处寂寞的环境而“自掩门。
”这是他傲岸人格的表现。
三. 多此一举型例3.阅读下面一首唐诗, 回答问题。
塞上听吹笛高适雪尽胡天牧马还, 月明羌笛戍楼间。
借问梅花何处落, 风吹一夜满关山。
写景有“虚景”和“实景”之分, 请具体说说这首诗写了哪些虚景和实景。
【缺陷答案】①诗中写了白雪、牧马、明月等实景, 也写了梅花、关山等虚景。
②从诗句中看, 诗人看到了“飘雪”、“牧马还”等景象, 由此产生了联想, 想到梅花一夜间洒满了关山, ③表现出一种置身大漠边关的豪壮之情。
四. 头尾不顾型:例4.阅读下面一首唐诗, 然后回答问题。
咏风王勃肃肃凉风生, 加我林壑清, 驱烟寻涧户, 卷雾出山楹。
去来固无迹, 动息如有情。
日落山水静, 为君起松声。
【注】涧户、山楹: 指普通人家。
涧户, 涧边的人家。
山楹, 就是山岩凿成的房屋。
诗人笔下的“风”是个什么样子的形象?请试作具体说明。
【缺陷答案】风是有形的, 有力的, 它可以驱烟, 可以卷雾, 可以起松声;风是无形的, 它来去无踪;风又是有情的, 它在人们最需要的时候到来。
五. 误用术语型例5.【2004年广东卷】阅读下面一首唐诗, 然后回答问题。
江汉杜甫江汉思归客, 乾坤一腐儒。
片云天共远, 永夜月同孤。
诗歌常见错误及分析

“转”开生面
? “转”是指结构上的转折,往往体现为由物 及人、由景及情、由事及理的思路上的转 换。前面铺垫蓄势已足,陡然一转,别开 生面,让诗歌顿生波澜。
? 关注“转”句,能使我们尽快明了作 者思路,它也是我们体察诗歌主旨的重要 线索。
妙合主旨
? 明结:直接抒情、言志、阐理。
?
淋漓尽致,强烈。
? 暗结:以景结情
?小结:诗歌的结构谋篇 ——起承转合
诗词的结构又称章法。分“起”“承”“转”“合” 四部分。
起,用一个话头,引出下面想说的话。 承,就是承接开头的话题,自然地按着顺序往 下说。 转,引起波澜。 合,要结束了,总要回过头来,做个总结,才 算完整。
起—— 明点、暗示——情
起
承
承——正衬、反衬——情
小结:鉴赏诗歌要有文本意识。 文本指的是诗歌作品本身。在分析作者的思想
感情时,同学们最容易出的问题是只会孤零零地答 出一个“思乡”、“离别”或者“忧国忧民”,空 对空地说表现了什么;而答不出之所以是“思乡”、 “离别”或者“忧国忧民”的理由与根据,结果使 赏析流于笼统空泛。这是一个大忌。一定要注意从 诗歌中寻找答题根据,要结合诗歌的具体内容作分 析。这对防止把题答偏是大有帮助的。
高考诗歌鉴赏题常见错误及 对策
避免这四种不良倾向,才能有的放矢, 一箭正中靶心!
? 一.片面答题型 ? 二.浅尝辄止型 ? 三.空洞分析型 ? 四.发挥评价型
一.片面答题型(不全面)
? 这种错误就是对问题的理解上出现 偏颇,不能全面客观地分析回答问 题,甚至抓住一点,遗漏其它答题 点,对已经跑偏的问题越答越起劲, 造成试题的走向出现偏差,被扣分 是在所难免的。
四.发挥评价型(不切题)
? 一些考生误把对诗歌的语言、形象、 技巧等进行鉴赏理解为作题抒怀, 抛开诗歌的思想内容大谈自己的感 想,借题发挥,结果离题万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考诗歌鉴赏题常见错误归因及应对策略作者:陈永莉编辑:陈永莉【案例描述】1、背景古语有云“文贵隐,诗贵藏”;“一切景语皆情语”;“笼天地于形内,挫万物于笔端”,“观古今于须臾,抚四海于一瞬”(陆机《文赋》)。
高考诗歌鉴赏题主要考查两大方面:①作品写了什么?主要是对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考查。
②作品是怎么写的?主要是对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等方面的考查。
一些考生答题时既没有这种答题意识,又缺乏答题的基本功夫,因此频频出现答题失误是在所难免的。
2、问题诗歌鉴赏题一直以来都是高考中失分最严重的题目,究其原因,我认为可以分为三类,一类是因为诗歌本身的简练但内蕴丰富的特点,让学生鉴赏诗歌时难于解读,诗歌读不懂,那么题目就无法解答。
第二类原因是情感方面的原因,学生本来就对诗歌没有太多的兴趣,再加上诗歌难懂使得学生对诗歌鉴赏有了恐惧心理。
第三就是学生的粗心大意,对诗歌鉴赏题目以及出题者的意图搞不清,所以出现答非所问或者答题不完整的情况,这样丢分的现象在平时的考试中占了大部分。
【诊断分析】常见的答题错误有如下几种类型:一.片面答题型这种错误就是对问题的理解上出现偏颇,不能全面客观地分析回答问题,甚至抓住一点,不及其余即遗漏答题点,对已经跑偏的问题越答越起劲,造成试题的走向出现偏差,被扣分是在所难免的。
例1 【2006年辽宁卷】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东坡苏轼雨洗东坡月色清,市人行尽野人行。
莫嫌荦确坡头路,自爱铿然曳杖声。
【注】这首诗是苏轼贬谪黄州后所作,题目中的“东坡”既是他劳动与生活的处所,也是他的“号”的来源。
荦确:山石大而多的样子。
(1)第一句在全诗中有何作用?请简要赏析(3分)【缺陷答案】他既写出了月光之洁白、月夜之清静,又突出了诗人内心的孤寂和清冷。
【错误分析】缺陷①这个答案的可取之处是考生看到了客观的景—“清”和诗人的主观情感-“孤寂和清冷”但它显然只注意到了“雨”和“清”的一般意义,就从经验(只理解诗人政治上受挫,连连被贬的基本事实)武断地得出了诗人心情孤寂、凄冷的结论。
缺陷②考生没有注意到苏轼的心胸还有乐观旷达的一面,而忽略了从诗歌本身出发——整体阅读。
只要考生稍加注意三、四句中的“莫嫌”和“自爱”这些关键词,再联系雨洗月清后东坡清朗澄澈的意境及注解中的说明,是很容易理解到诗中不仅看出雨后景物清新宜人,更有苏轼心情的清净、恬淡和乐观旷达这一层。
因此,整体阅读全诗,是解答此题的关键。
缺陷③没有突出提干所问的“作用”二字。
在现代文中应该叫“作用题”,侧重的是结构上的,因此答题需要有专业术语,往作用上说。
【参考答案】①这首诗首句的“清”字既写出了月色和地面景物,又写出了心情,情景交融。
②一场雨后,天空和地面都很洁净,月光透过无尘的碧空,倾泻在珠水晶莹的万物之上,显出一澄明清朗的境界,这是写景;诗人虽然被贬黄州,仕途坎坷,但随遇而安,开朗乐观,心净无尘,这是写情。
二者和谐统一。
【高考答案】(1)第一句是全诗的铺垫,描绘出一幅雨后东坡月夜图,营造了一种清明幽静的气氛,以映衬作者心灵明澈的精神境界。
(3分)例2【2009年辽宁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8~9题。
晚泊岳阳欧阳修卧闻岳阳城里钟,系舟岳阳城下树。
正见空江明月来,云水苍茫失江路。
夜深江月弄清辉,水上人歌月下归;一阕声长听不尽,轻舟短楫去如飞。
9.这首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是怎样表现的?(5分)【缺陷答案】从诗的题目“晚泊岳阳”看到作者写作时的心情和背景——在外漂泊;再从“失江路”“月下归”等词语中可以理解出作者的孤独寂寞和无奈凄凉的情绪。
【缺陷分析】欧阳修是京城高官,跑到湖南的岳阳来干什么?这么遥远的道路不是短时间就能回去的,长期漂泊在异乡,思乡之情在所难免。
那么傍晚看到渔民唱着渔歌归家,思乡之情顿生。
如果这么看,问题很快就解决了。
因为诗中句句写景,而句句含情,所以可以判定所用的手法应该是借景抒情,或者触景生情通过几幅。
从而概括出作者凄凉无奈的思乡之情是诗歌的主题。
答题时,可以用诗中的意象作为组织语言的材料。
思想情感体的解答格式是——通过意象抒发感情,或这首诗抒发了……感情。
【高考答案】①这首诗表达了作者触景而生的思乡之情。
②这种思乡之情是通过卧闻钟声、系舟树下、静赏江月、倾听歌声等举动,城里钟、水上歌等听觉感受,城下树空江月、水上人、云水苍茫、轻舟飞逝等视觉形象,以境寓情来表现的。
③因此句句写景,景景关情。
二.空洞分析型这类错误是回答问题时不联系实际。
空对空地套用某些现成的话,不管题干的内容是什么,一律用所谓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法则套用,什么是通过翻译诗句来回答问题,即使是正确的答案,但是不联系实际,不联系实际分析,放空炮,有骨头没有血肉,干瘪毫无生机,也有背诵套作之嫌。
例3.【2004年江苏卷】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征人怨柳中庸岁岁金河复玉关,朝朝马策与刀环。
三春白雪归青冢,万里黄河绕黑山。
诗题为“征人怨”,通篇并无“怨”字,而句句有“怨情”,请作简要赏析。
【缺陷答案】作者因为出征在外,每天都过着战斗生活,所以心怀怨气。
【错误分析】①答题笼统,没有结合诗歌的相关内容进行分析,有些脱离实际。
②只要考生稍微审读诗歌标题并通过标题中的信息即可贯通全篇理解主旨。
③题中“征人”的特定身份一定会与其所处的特定环境构成特定的关系,从而引发特定的情感表达。
“答题的困难有两个:第一,必须破解情景交融手法,体会出景中包含的情绪;第二,必须落实到每一句,不能空泛作答。
病例由于未注意上述两点,导致不能将标题信息句句落实。
【高考答案】“怨”年年岁岁频繁调动,居无定所,“怨”时时刻刻练兵备战得不到休息,“怨”自然气候酷寒恶劣,“怨”景色单调,生活艰苦。
例4【2006年全国I卷】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题竹石牧牛黄庭坚子瞻画丛竹怪石,伯时增前坡牧儿骑牛,甚有意态,戏咏。
野次小峥嵘,幽篁相倚绿。
阿童三尺棰,御此老觳觫。
石吾甚爱之,勿遣牛砺角! 牛砺角犹可,牛斗残我竹。
这首诗可分为几个层次?它们分别写了什么内容?【缺陷答案】分了三个层次:分别写了竹子、牧童和石头。
【缺陷分析】层次的划分不对,究其原因是审题粗疏,没有严格扣住题目及小序所表明的写作信息去逐句落实,只就字面意思就轻率作答。
空泛笼统考试的要求是要看到考生实实在在的解答,即充分落实题干的要求。
许多考生的回答往往在针对题干的对应性上出了问题,往往出现答案似有若无的情形。
【参考答案】前四句承题描写竹石牧牛,后面四句抒情,表达了作者观画后的感想,因此这首诗可分为两个层次。
前四旬为第一层次,分别写了石、竹、牧童和老牛四个物象,构成一幅完整的画面;后四句为第二层次,写了作者由画中的内容而生发出的感想。
三.浅尝则止型这种错误类型在考试中是最常见的,考生自以为回答问题,就是得不了满分,原因是回答问题不够深入全面,如果答案是两点,考生只能答对一点,如果是三点,只能答对两点,不够全面回答问题。
设题人所给的答案是按照点来赋分的,漏点就是缺项,造成扣分十分的遗憾。
只要想得全面一些细致一些,这类毛病可以顺利解决。
例5【2006年福建卷】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端居李商隐远书归梦两悠悠,只有空床敌素秋。
阶下青苔与红树,雨中寥落月中愁。
这首诗第二句中的“敌”可否换成“对”或其它词?请简述理由。
【缺陷答案】不能,因为“敌”有抵的意思这样就可以表现出作者傲然敌对严酷环境的品格。
【错误分析】考生分析的不到位,只要继续深入,三点只能作出一点回答。
①诊断:“敌”的主语是“空床”,床因何而空,上句“远书归梦”已揭示出了原因;“敌”的宾语是“素秋”,②它直接引发了下面两句对秋景的描绘,带出“寥落”与“愁”的姿态。
③从中可看到在秋天时分因“远书归梦”而引发的作者孤寂难耐的愁怀是比较清晰的。
【高考答案】①不能换成“对”或其他词。
②用“敌”字不仅突出“空床”与“素秋”默默相对的寂寥清冷的氛围,而且表现出空床独寝的人无法承受“素秋”的清冷凄凉的情状,③抒发了诗人心灵深处难以言状的孤独寂寞的凄怆之情。
例6.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听流人水调子王昌龄孤舟微月对枫林,分付鸣筝与客心。
岭色千重万重雨,断弦收与泪痕深。
【注】流人,流落江湖的乐人;水调子,水调歌。
1.第一句写景,在全诗中有什么作用?【缺陷答案】(1)第一句为全诗奠定了感情基调。
(2)“断弦”的原因,是因为流人心中的情感太深太烈,以至于情到深处竟将琴弦拨断。
【缺陷分析】这个答案显然考虑不周到。
考生既看出了第一句为全诗奠定感情基础,也应该能看出它点出了事情发生的环境,这一点没答出来可能是疏忽了。
如果再顺着景与情的关系这一层住深处想,也应该可以想到诗人在景中寄寓的个人情感。
第二问考生注意到了事与情的关系,却忽视了事情本身,即断弦与弦律和演奏者之间的关系。
【参考答案】(1)①交代了环境;②为全诗定下了清冷的基调,烘托了气氛;③通过写景抒发了一种寂寞惆怅的心情。
例7【2008年全国Ⅱ卷】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春日即事李弥逊小雨丝丝欲网春,落花狼藉近黄昏。
车尘不到张罗地,宿鸟声中自掩门。
这首诗表现作者什么祥的情绪?请进行简要分析。
【缺陷答案】表现了作者虽遭免职而不畏奸佞的品格。
作者身处寂寞的环境而“自掩门。
”这是他傲岸人格的表现,【缺陷分析】①试题回答缺少总分关系中先总括内容。
②缺少联系实际分析的过程。
因此答案比较笼统。
注释中“因竭力反对秦桧的投降政策而被免职”张罗地:指门可罗雀、十分冷落的地方”等信息可以说已经帮助考生解决了至少一半问题,余下的仅考查学生能否理解诗人的思想情感,并结合原诗作简明分析。
注释的作用一则帮助考生疏通字句,更重要的作用是暗示考生主动运用知人论世的策略去解读诗歌内容。
中国古诗的创作往往与社会背景、个人遭际密切关联,因此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身世背景往往是解读诗歌的“隐形武器”。
【参考答案】①表现了作者政治上失意后的寂寞和感叹世态炎凉的情绪。
②诗的一、二句写了暮春黄昏.小雨霏霏,落花狼藉,从这些凄凉的景色可看出作者政治上失意后的寂寞愁绪。
③三、四句写诗人家门前几可罗雀,他只得在归鸟的呜叫声中,关上了自己的家门,从中可以看出诗人对世态炎凉的感叹。
四.多此一举型这类错误问题也叫画蛇添足型。
就是在回答问题时,喜欢多分析鉴赏评价,超出了题干所提问的问题,不仅答题多余无效,弄不好分析鉴赏或评价会出现错误,因多答而造成负面影响。
例8.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问题。
塞上听吹笛高适雪尽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
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
写景有“虚景”和“实景”之分,请具体说说这首诗写了哪些虚景和实景。
【缺陷答案】①诗中写了白雪、牧马、明月等实景,也写了梅花、关山等虚景。
②从诗句中看,诗人看到了“飘雪”、“牧马还”等景象,由此产生了联想,想到梅花一夜间洒满了关山,③表现出一种置身大漠边关的豪壮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