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理理论
治理理论

治理理论(Theories of Governance)作者介绍:乔治·弗雷德里克森教授(1934-)是新公共行政学派的代表人物,曾任《公共行政理论与研究》杂志的主编,美国公共行政学会会长。
1987年起出任堪萨斯大学埃德·斯滕尼特聘教授之职。
此前,他还担任华盛顿大学校长十年,同时担任密苏里大学公共与社区服务学院院长,印第安纳大学公共与环境事务学院副院长等职。
自1991年以来,弗雷德里克森一直担任《公共行政研究与理论》(Journal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 Research and Thory)杂志的主编,并曾担任过美国公共行政学会的主席。
1990年获美国公共行政学会和公共行政与公共事务学院全美联合会共同颁发的“杰出研究奖”。
1992年获美国公共行政学会为公共行政专业研究作出杰出贡献的学者颁发的“德怀特·沃尔多奖”。
20世纪60年代后期,以弗雷德里克森为代表的新公共行政学理论(New Public Administration),发展了社会公平理论,认为经济和效率不是公共行政的核心价值,核心价值应是社会公平(social equity),主张将“效率至上”转为“公平至上”;强调公共行政组织变革的终极目标是建立民生行政之模型,强调公共行政的顾客导向。
新公共行政学派对威尔逊以来的“政治—行政”二分法的观点进行了批评与唾弃。
他们认为,建立在这种二分法基础之上的公共行政研究局限在一个非常狭窄的领域——执行政策上,把研究重点放在了政府机关预算、人事、编制等内部事务以及大量其他的所谓“中性”问题上,相反却很少重视与社会、政治密切相关的政策制定与政策分析等问题的研究,致使公共行政游离于社会现实之外,远远不能满足社会问题、处理社会危机的需要。
新公共行政强调公共行政不能保持价值中立,应当承担起对社会的责任,不仅要关注以经济的、有效的方式为社会提供产品和服务,更重要的是要把社会公平作为追求的价值目标。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中的治理理论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中的治理理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是一门关于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体系和方法的课程,其中治理理论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治理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对社会治理问题的基本原理和方法的系统总结,它旨在指导社会主义社会的治理实践。
本文将从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理中的治理观点、马克思主义政权理论以及社会主义社会治理的实践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理的治理观点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理认为,社会治理是社会发展和实现共同利益的重要手段,必须以人民为中心,坚持科学民主决策,推进全面依法治国。
治理要注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强调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的指导,倡导社会主义道德和文化建设。
此外,马克思主义还提出了通过党的领导来实现社会治理的原则,强调党的领导地位的重要性。
二、马克思主义政权理论马克思主义政权理论是治理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认为政权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是国家的组织形式,是一种特定社会阶级统治另一社会阶级的工具。
在马克思主义政权理论中,无产阶级专政是实现社会主义治理的核心内容。
无产阶级专政的本质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人阶级为基础的联合专政,它通过国家机器的建设、运行和调整,实现对资产阶级的专政,保证工人阶级的领导地位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巩固。
三、社会主义社会治理的实践社会主义社会治理是指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下,通过党的领导和人民群众的创造力、积极性和主动性,对社会进行组织和管理,以实现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的目标。
在社会主义社会治理实践中,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加强社会主义法治建设,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保障人民权益,提升社会管理水平,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社会主义社会治理实践的关键在于发挥党的领导作用,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和特色。
党的领导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为目标,坚持党的最高政治原则,加强党的建设,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为实现社会主义治理总目标提供坚强领导和保障。
治理理论

◆“善治”,good governance
善治就是使公共利益最大化的社会管理 过程。善治的本质特征,就在于它是政 府与公民对公共生活的合作管理,是政 治国家与市民社会的一种新颖关系,是 两者的最佳状态。
我国俞可平学者的观点:善治特征:
合法性(社会秩序和权威被自觉认可和服从的性质
和状态); 透明性(政治信息的公开性); 责任性(人们对自己的行为负责); 法治(法律是人们行为的最高准则,政府与公民都 要依法行事,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回应性(,责任性的延伸,公共管理者和机构必须 对公民的要求做出及时的和负责的反应); 有效性(机构设置合理,管理成本最低,管理效率 高)。
治理理论
—新公共行政研究课题一
制作人:刘润泽
问题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在京胜利闭幕,会议审议通过 《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 定》。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 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 代化,决定全文多次用到“治理”这个词。从“管 理”到“治理”一字之变 ,体现了什么?
我们来定义治理理论
治理是指官方或者非官方公共组织主体运用 多元的手段,维持社会秩序,优化社会资源 分配,从而达到满足公众需求的目的。
比较治理和统治
治理与统治(Governance and Government)
在概念上,尽管人们对“治理”的争议颇多,但 一般说来,它主要是相对于以往的“统治” (Government)而言的,Government主要指政治 统治, 两者的区别主要有两点:一者,治理需要权威, 但权威并非必须是政府,而统治的权威只能是政 府,治理比统治更宽泛;统治权力的运行方向是 自上而下,而治理的权力运行可以是多向的。
治理理论论文总结范文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治理理论逐渐成为学术界关注的焦点。
本文将对治理理论进行总结,分析其核心观点、主要流派及其在我国的应用。
一、治理理论的核心观点治理理论强调多元主体参与、权力下放、合作共赢。
与传统公共行政理论相比,治理理论更加注重实际问题的解决,强调在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中,政府、市场、社会组织等多方主体应共同参与治理,形成合力。
1. 多元主体参与:治理理论认为,政府、市场、社会组织等多元主体在治理过程中应相互合作,共同承担责任,实现公共利益最大化。
2. 权力下放:治理理论主张政府应适度放权,让市场、社会组织等在特定领域发挥更大作用,提高治理效率。
3. 合作共赢:治理理论强调在治理过程中,各方主体应本着平等、互利的原则,共同推动社会和谐发展。
二、治理理论的主要流派1. 新公共管理理论:新公共管理理论认为,政府应借鉴企业管理经验,提高治理效率。
其主要代表人物有奥斯本、盖布勒等。
2. 新公共服务理论:新公共服务理论强调公共行政官员应关注公民需求,以公民为中心,实现公共利益最大化。
其主要代表人物有彼得斯、沃特曼等。
3. 企业家政府理论:企业家政府理论主张政府应像企业一样,追求效率和创新,以更好地服务公众。
其主要代表人物有奥斯本、盖布勒等。
4. 社会治理理论:社会治理理论强调社会多元主体在治理过程中的协同作用,关注社会问题的解决。
其主要代表人物有鲍登、科恩等。
三、治理理论在我国的应用1. 行政体制改革:我国在行政体制改革中,借鉴了治理理论的相关观点,推行权力下放、简政放权,提高政府治理效率。
2. 社会治理创新:我国在社会治理领域,积极探索多元主体参与、合作共赢的治理模式,取得了显著成效。
3. 智慧城市建设:我国在智慧城市建设中,注重运用数字技术,提高城市治理水平,实现治理现代化。
总之,治理理论为我国治理实践提供了有益借鉴。
在今后的治理过程中,我国应继续深化治理理论的研究,推动治理实践创新,为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贡献力量。
治理理论和新公共管理

治理理论和新公共管理治理理论一、治理的定义二、治理理论的演化及主要特征三、治理理论的失效四、当前治理理论的应用五、治理理论对我国行政改革的启示编辑本段一、治理的定义随着全球对公共治理的关注变得更为广泛和日益重要,对于这一概念的界定出现了多种说法,直到现在治理仍是一个相对模糊和复杂的概念。
“治理”被定义为多种,如“在管理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中权力的行使方式”,如“个人和机构,公共或私营,在管理公共事务上多种方式的的总和,如“确定如何行使权力,如何给予公民话语权,以及如何在公共利益上作出决策的惯例、制度和程序,这些定义有助于我们更加明确治理这一概念的内涵。
然而,鉴于关系概念的性质,“治理”永远不可能被定义成一个具有普遍有效性的通用方式。
编辑本段二、治理理论的演化及主要特征对治理的关注,是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发展和新公共管理不能有效解释当代公共决策的更加复杂和动态的过程而不断向前的。
两个最早的表现是20世纪80年代初的“地方治理”和产生于80年代后期的“公司治理”运动。
截至20世纪90年代,这些不同的概念整合成一个更广泛的概念“公共治理”,它把单独的公共机构的公司治理与政策网络联系起来,通常涵括了公共部门的各个层级。
治理的特征大部分学者比较趋同,概括起来如下:1.治理主体的多元化。
2.主体间责任界限的模糊性。
3.主体间权力的互相依赖性和互动性。
4.自主自治的网络体系的建立。
5.政府作用范围及方式的重新界定。
总之,治理是一个内容丰富、包容性很强的概念。
编辑本段三、治理理论的失效治理理论可以弥补国家和市场在调控和协调过程中的某些不足,但治理也不是万能的,它也内在地存在着许多局限。
Bob Jessop将治理理论的内在困境概括为四种两难选择。
一是合作与竞争的矛盾,二是开放与封闭的矛盾,三是治理性与灵活性的矛盾,四是责任与效率的矛盾。
在90年代的发展问题的辩论中,“治理”概念之发挥核心作用最后还有一个特别重要的属于全球化和跨国组织的领域。
整体性治理理论研究及应用

整体性治理理论研究及应用一、本文概述整体性治理理论作为一种新兴的公共管理理论,近年来在国内外学术界和实务界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研究。
本文旨在全面系统地探讨整体性治理理论的基本内涵、发展历程、核心要素以及在实际应用中的案例分析。
通过对整体性治理理论的深入研究,本文期望为公共管理实践提供新的理论视角和指导,推动公共管理体系的创新与完善。
本文将简要介绍整体性治理理论的基本概念和发展背景,阐述其产生的历史脉络和理论基础。
接着,本文将重点分析整体性治理理论的核心要素,包括治理主体、治理机制、治理工具以及治理目标等方面,揭示其独特的理论特点和优势。
在此基础上,本文将通过案例分析,探讨整体性治理理论在公共服务、城市管理、环境保护等领域的实际应用情况,分析其取得的成效和存在的问题。
本文还将对整体性治理理论的未来发展趋势进行展望,探讨其在新时代背景下的创新方向和应用前景。
本文将对整体性治理理论进行总结和评价,提出相关建议和对策,以期为我国公共管理领域的改革和发展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二、整体性治理理论概述整体性治理理论,作为一种新兴的公共管理理论,其核心理念在于跨越组织边界,通过协调与整合的方式,实现政策、服务和管理的连贯性与一致性。
这一理论的核心要义在于解决碎片化问题,提升政府治理的效能与效率。
整体性治理理论强调,政府应超越传统的部门分割,构建一个全面、协调、整合的治理体系。
在这一体系中,各个政府部门和机构不再是孤立的个体,而是形成一个有机整体,共同为公众提供高效、优质的服务。
这一理论的提出,旨在解决传统政府治理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如政策冲突、资源浪费、服务碎片化等。
整体性治理理论的核心要素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强调政府内部各部门之间的协调与合作,打破“各自为政”的局面;注重政策制定的整体性和连贯性,避免政策之间的冲突和矛盾;再次,强调以公众需求为导向,提供一体化、便捷的服务;通过整合政府资源,实现资源的高效利用和节约。
当代西方治理理论的源流与趋势

三、对我国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 现代化的启示
西方治理理论的源流和趋势对我国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具有重要的启 示意义。首先,我国应当加强政府与公民社会的合作,发挥各方利益相关者的积 极作用,推动公共服务的多元化供给。其次,我国应当加强数字化技术应用和创 新,提高政府决策的科学性和精准性,优化公共服务供给和资源配置效率。最后, 我国应当加强法治建设和完善法律体系,保障公民的合法权益和维护社会活力的领域,它不断演变和发展,以适 应时代的需求和挑战。对西方当代艺术理论的了解有助于我们深入理解当代艺术 的发展趋势和文化内涵,同时也有助于我们批判性地思考艺术在当代社会中的角 色和价值。
谢谢观看
二、西方当代艺术理论的主要流 派
1、达达主义
达达主义是20世纪初在瑞士苏黎世兴起的一个文艺运动,它强调对传统艺术 的反叛和对新艺术形式的探索。达达主义的代表艺术家包括马塞尔·杜尚、 让·阿尔普和汉斯·贝尔墨。
2、超现实主义
超现实主义起源于法国,强调表现人的梦境和幻觉。超现实主义的代表艺术 家包括萨尔瓦多·达利、马克斯·恩斯特和乔治·德·基里科。
一、治理理论的源流
治理理论源远流长,其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20世纪90年代初。当时,随着苏 联解体和东欧剧变,西方国家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治理模式和体制。在此背景下, 治理理论应运而生,旨在解释和指导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治理理论的核心概念包括治理、善治、公共治理、合作治理等。这些概念强 调政府与公民社会、公共部门与私人部门、政府间机构与非政府组织之间的合作 与互动,以实现公共利益的最大化。治理理论认为,政府不再是唯一的治理主体, 而是需要与各方利益相关者共同参与治理过程。
参考内容
西方当代艺术理论是一个丰富而多元化的领域,其内涵与外延随着时代的变 迁和发展而不断演变。在21世纪的今天,我们有必要对西方当代艺术理论进行深 入的了解和探讨。
(完整版)公共治理理论

公共治理理论公共治理理论产生背景1、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西方发生的社会、经济和管理危机,推动了公共管理和公共行政理论研究的范式变革。
2、近代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政府公共管理的范围日趋扩展规模不断扩大,公共行政获得了相对独立于政治之外的地位。
3、公民社会发展的需要。
4、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
5、西方学者的努力和众多社会组织集团的迅速成长。
治理的含义1、治理的基本含义:“治理”的基本含义是指在一个既定的范围内运用权威维持秩序,满足公众的需要。
治理的目的是在各种不同的制度关系中运用权力去引导、控制和规范公民的各种活动,以最大限度地增进公共利益。
从政治学的角度看,治理是指政治管理的过程,它包括政治权威的规范基础、处理政治事务的方式和对公共资源的管理。
它特别地关注在一个限定的领域内维持社会秩序所需要的政治权威的作用和对行政权力的运用。
2、罗茨(R.Rhodes)关于治理的六种不同定义:a.作为最小国家的管理活动的治理,它指的是国家削减公共开支,以最小的成本取得最大的效益;b.作为公司管理的治理,它指的是指导、控制和监督企业运行的组织体制;c.作为新公共管理的治理,它指的是将市场的激励机制和私人部门的管理手段引入政府的公共服务;d.作为善治的治理,它指的是强调效率、法治、责任的公共服务体系;e.作为社会控制体系的治理,它指的是政府与民间、公共部门与私人部门之间的合作与互动;f.作为自组织网络的治理,它指的是建立在信任与互利基础上的社会协调网络。
3、格里•斯托克(GerryStoker)关于治理的五种观点a.治理意味着一系列来自政府但又不限于政府的社会公共机构和行为者。
b.治理意味着在为社会和经济问题寻求解决方案的过程中存在着界限和责任方面的模糊性。
c.治理明确肯定了在涉及集体行为的各个社会公共机构之间存在着权力依赖。
d.治理意味着参与者最终将形成一个自主的网络。
e.治理意味着办好事情的能力并不仅限于政府的权力,不限于政府的发号施令或运用权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陈振明版《公共管理学》之治理理论第一节治理理论20世纪90年代以来,治理及善治概念日益成为公共管理的核心概念,治理理论是在西方学术界日渐崛起的显学,而合作网络途径则是其在90年代中后期的新进展。
本节将主要从合作网络途径的角度,探讨作为公共管理的治理理论。
一、治理理论的实践基础自从有了人类社会,就有了处理群体生活的组织活动,就有了解决合作事务的具体实践。
公共管理就是这样一种实践活动,它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史前国家产生以前。
早在国家产生前,原始人就以氏族、部落和部落联盟为单位管理集体生产和共同防卫等事务。
这是公共管理在人类历史上的原始形态。
步入阶级社会后,国家和政府成了管理公共事务的主要组织方式。
国家除了要履行政治统治只能,还要履行社会管理职能,以维持社会生产和生活的秩序。
在传统的农业社会里,由于社会生产力水平低,公共事务少且目标单一,国家的公共管理只能带有鲜明的政治色彩,从根本上服务于统治阶级的共同意志和长远利益。
同时,国家的公共管理职能也反映了社会的共同利益,对缓和社会矛盾和阶级冲突具有重要的作用。
正如恩格斯所说的:“政治统治到处都是以执行某种社会职能为基础,而且政治只有在它执行了它的这种社会职能时才能维持下去。
”随着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过渡,尤其是近代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国家公共管理的范围日趋扩展,规模不断扩大,大量社会事务被纳入政府议程,公共管理逐渐淡化阶级通知的色彩,进而获得了相对政治通知的独立性。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为了适应公共管理的这种发展趋势,行政力迅速扩张,大量介入国家和社会事务,出现了行政国家现象。
建立在政治——行政二分法基础上的官僚行政成为这一时期管理公共事务组织工具。
它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纳入到官僚组织的管理范围,随着公共事务的增多,政府的管理只能随之增加,政府规模随之膨胀,大政府时代也就到来了。
20世纪70年代的福利国家是官僚行政鼎盛时期的重要标志。
20世纪70年代末,一场质疑官僚行政有效性的运动在西方各国蔓延开来,各国开始重新调整国家和社会、政府与市场的边界,关注国家的竞争力,政府的合法性和公共部门对公众的回应能力,更少的政府,更多的治理成为西方政府改革的共同特征。
一开始,人们提倡民营化,主张将市场机制引入公共服务,采用工商业的管理方式治理公共事务,重塑政府。
进入90年代后,全球化和分权化的社会趋势极大地改变了公共管理的生态环境,社会关系日益复杂多变,相互依存的程度不断加深,范围不断扩展,政府、工商界和市民社会之间的1合作正成为民族国家竞争力和国家繁荣的基本构成要素。
在这种背景下,片面依靠市场竞争机制来改造公共管理的做法捉襟见肘。
合作网络应运而生,开始成为治理公共事务的重要形式。
在网络中,各种行动者通力合作,共同应对全球化和分权化提出的挑战,一起处理共同关注的社会问题,使公共管理开始成为真正的社会联合行动。
正如瓦尔特所言:“作为治理的公共管理,遇到的主要挑战是处理网络状,即相互依存的环境。
公共管理因而是种网络管理。
”作为一种新型的治理模式,合作网络为处理公共事务引入了新的机制,也为提升集体行动的能力提供了新的途径。
二、治理理论的研究途径英文中的governance源于拉丁文的gubenare,有掌舵的、导航的意思,常被用来指称有关指导(guiding)的活动,组织引导(steer)自身的过程。
在汉语中,governance被译成治理,最早出现在市政学中,用来研究如何有效地解决城市和地方上的种种问题。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这一概念不再局限于政治学领域,而是被广泛地应用与经济社会领域。
有关治理的研究是近年来社会科学的关注焦点,今天的国际多边、双边机构和学术团体以及民间志愿组织敢于发展问题的出版物很难有不以它为常用词汇的。
世界银行1992年度的报告就以《治理与发展》为标题;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1996年业以《转变中的治理》为题总结经合国家的治理变革;《国际社会科学》杂志(英文版)1998年专门刊发了一期探讨治理的文章。
在学术研究中,也已出现一些代表人的代表作,如詹姆斯·N·罗西瑙的《没有政府的治理——世界政治中的秩序和变革》、R·罗茨的《新治理:没有政府的统治》、盖伊·彼得斯的《治理的未来:四种出现的模式》、吉尔斯·佩奎特的《通过社会学习的治理》和沃尔特·基克等人的《管理复杂网络:公共部门的行动战略》等等。
在公共管理领域,治理一词也逐渐获得话语霸权,在很多地方取代了公共行政和政府管理。
然而,由于分析角度和对象的不同,学者们对治理的内涵有着不同的理解,在定义上远未能达成一致的看法。
在R·罗茨看来,治理可用于指代任何活动的协调方式,至少有六种不同的永福:作为最小国家的治理、作为公司治理的治理、作为新公共管理的治理、作为善治的治理、作为社会——控制系统的治理和作为自组织网络的治理,实际上这表明了庞杂的治理理论体系有着不同的研究途径。
1、政府管理的途径这一途径将治理等同与政府管理,侧重从政府部门的角度来理解市场化条件下的公共管理改革,主要包括最小国家爱的治理、新公共管理和善治等用法。
新公共管理是对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以来西方政府改革运动的总结,被许多学者和政府官员视为政府治理的新模式。
随着西方各国由工业化社会向后工业化社会的转变,2官僚科层制这一传统行政模式的有效性大打折扣,变得机构林立,创新乏力,难于适应迅速变化、不稳定的社会环境,甚至日益成为社会经济进一步发展的障碍。
一场质疑官僚行政有效性、以追求三E为目标的改革运动在西方国家的公共管理部门迅速蔓延开来,大有成为一种国际性潮流的趋势。
尽管西方各国政府改革的动因、议程、战略、策略以及改革的范围、规模、力度有所不同,但都具有一个相似的基本取向,那就是以采用商业管理的理论、方法及技术,引入市场竞争机制,提高公共管理水平及公共服务质量为特征的管理主义或新公共管理纲领。
著名的公共管理学家胡德将新公共管理的主要内容概括为“(1)即时的职业化管理。
让管理者进行管理并承担起责任。
(2)明确的管理目标和绩效评估。
(3)强调产出控制。
用项目预算和战略管理取代传统的预算管理。
(4)实行部门分权,破除部门之间的藩篱,建立网络型组织。
(5)引入市场竞争机制。
(6)强调运用私营部门的管理风格和方法。
不难看出,新公共管理以经纪人为行为假设,以市场化和管理主义为政策取向,强调结果导向和顾客导向,关注公共管理部门的微观经济问题,是新自由主义在国家问题上的表现。
1989年,世界银行用治理危机来概括非洲国家在现代化进程中面临的主要问题。
在世界银行看来,治理等同于单个国家的可统治性,指的是为了发展而在一个国家的经济和社会资源的管理中运用权力的方式。
非洲国家由于缺乏必须的法律制度和权力规范,无法为处理公共事务提供一个可靠而透明的框架而面临着发展的危机。
最近,世界银行又提出善治的口号,合法、效率、负责、透明、开放构成的善治的基本要素,成为规范政治权力的根本要求。
在新自由主义者看来,善治与新公共管理是联系在一起的。
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等国际经济组织在开展资金扶助、贫困开发等国际援助项目时,均要求欠发展中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按照善治标准进行变革,采用由它们提出的效率主张,如财政紧缩、鼓励竞争、市场化、私有化、分权和发展非政府组织。
这种将政治和行政因素纳入发展事业的做法有其合理之处和现实意义。
因为发展史全方位的、系统的,考虑与经济社会现代化相关的政治行政问题,才能实现政治与经济的良性互动,实现社会的协调发展。
问题在于国际经济组织能否对症下药,能否避开意识形态的考虑来思考发展所需的政治条件。
欠发展中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大多认为,国际经济组织开出的药方不符合他们的社会、历史和文化情景,忽视了对其面临的棘手问题的具体分析,尤其是对社群冲突、官僚机构不发达、国际贸易与技术依附等重大问题的关注;善治只不过是发达国家经新自由主义意识形态强加于人的婉转做法,是西方国家将发展模式(尤其是政治制度)全球化的理论工具;在国际政治经济秩序不平等的环境中,善治塑造了一个市场万能的神话。
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国内学者也开始从政府管理的角度关注智力理论。
3最早一边有关治理的文章出现在刘军宁等主编的《公共论丛:市场逻辑与国家概念》中。
智贤先生在《Governance:现代治道新概念》中将governance翻译成治道,认为治道是关于治理公共事务的道理、方法和逻辑,是对市场经济条件下国家管理经济职能提出的基本要求,主要涉及运用公共权力的方式,旨在提高发展中国家管理公共事务的效能,驾驭经济发展的能力。
撇开翻译上的差异,不难看出,当时国内学者对治理的理解源自世界银行等国际经济组织对善治的用法,治理被等同于明确政府在现代市场经济中的角色,改革公共部门的管理,建立可预知的法律框架,健全责任制度和规范公共权力等。
徐勇先生进一步发挥,认为治理不仅设计公共权力的运作,而且设计权力的配置,是统治者或管理者通过公共权力的配置和运作,管理公共事务,以支配、影响和调控社会。
在《西方政府的治道变革》中,毛寿龙先生也将governance翻译成治道,认为治道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如何界定自己的角色,如何运用市场方法管理公共事务的道理。
治道变革指的是西方政府如何适应市场经济有效运行的需要来界定自己的角色,进行市场化变革,并把市场制度的基本观念引进公共领域,建设开放而有效的公共领域。
大体上,毛寿龙先生采用了治道的新公共管理的用法,强调了企业经营技巧及市场翱翔的激励机制和公共管理中的运用。
2、公民社会的途径与将治理等同于政府管理的用法不同,在公民社会途径看来,治理是公民社会的自组织网络,是公民社会部门(或第三部门)在自主追求共同利益的过程中创造的秩序,在公共池塘资源管理、摄取服务与发展、同业协会和跨国性的问题网络中普遍存在。
埃利诺·奥斯特罗姆通过对大量案例的分析证实了一群相互依赖的当事人在管理公共池塘资源时的确可以建构自己的网络,把自己组织起来,进行自主治理,从而能够在所有人都面对搭便车、规避责任或其他机会主义行为诱惑的情况下,取得持久的共同利益。
公民社会的自组织网络是一种没有政府的统治,是独立于国家体制之外、有个人组成的多元且自主的领域。
在东欧,这一领域被认为是一度被国家剥夺的而现在正力争重新创造的东西:即一个自治的社团网络,它独立与国家之外,在共同关心的事务中将市民联合起来,并通过他们的存在本身或行动,对公共政策产生影响。
在西方国家,这一领域具有更宽泛的意义,被视为是由资源追求公共利益的个体、群体和组织组成的公共空间,涉及NGOS、自愿性社团、协会、社区组织、利益团体和公民自发组织的社会运动等第三部门,即莱斯特·萨拉蒙等人所说的公民社会部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