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的雨》名师教案
《昆明的雨》教案昆明的雨的优秀教案(1)

《昆明的雨》教案昆明的雨的优秀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教材《中国语文》第八册第四章《秋之韵》,详细内容为课文《昆明的雨》。
该课文以作者对昆明雨季的亲身感受为线索,描绘了昆明雨季的独特风光,表达了对昆明、对家乡的深厚感情。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课文内容,理解作者对昆明雨季的描绘和赞美。
2.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感受散文的语言美和意境美。
3. 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对家乡的热爱,培养他们的家国情怀。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理解课文中的生动描绘和深刻内涵。
重点:掌握课文的结构、语言特点和表达技巧。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
学具:课文预习资料、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展示昆明雨季的图片,引导学生谈论自己对雨的感受,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 预习检查:学生分享预习成果,对课文内容进行简要梳理。
3. 课文精讲:(1)整体感知:让学生朗读课文,感受课文的氛围和情感。
(2)细读课文:分析课文的结构,讲解作者描绘昆明雨季的生动语言和表达技巧。
(3)例句分析:挑选课文中的精彩句子进行讲解,让学生体会散文的语言美。
4. 随堂练习:让学生仿写课文中的精彩句子,进行课堂展示。
六、板书设计1. 《昆明的雨》2. 结构:引子主体结尾3. 语言特点:生动描绘、情感丰富4. 表达技巧:比喻、拟人、排比等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根据课文内容,用自己的话描述昆明雨季的特点。
(2)分析课文中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举例说明其作用。
2. 答案:(1)昆明雨季特点:雨量大、持续时间长、雨势缓和、滋润万物。
(2)例句分析:如“雨滴像断了线的珍珠,撒在马路上”,通过比喻,形象地描绘了雨滴的形态和动态,使读者感受到雨的细腻和生动。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是否有效地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提高他们的审美情趣和家国情怀?2. 拓展延伸:(1)让学生搜集其他描绘雨的文学作品,进行对比阅读。
(2)组织一次“我心中的家乡雨季”主题活动,让学生通过文字、图片等形式,展示自己家乡的雨季特色。
昆明的雨》课教案

《昆明的雨》优质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学会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了解昆明地区的降雨特点及其对当地生态环境和居民生活的影响。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课文内容,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2)学会通过互联网搜集相关信息,拓宽知识面。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关注生态环境的观念。
(2)培养学生学会珍惜水资源,提高节约用水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了解昆明地区的降雨特点及其对当地生态环境和居民生活的影响。
2. 教学难点:(1)课文中所涉及的专业术语的理解。
(2)如何引导学生运用互联网搜集相关信息,拓宽知识面。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1)课文原文及相关资料。
(2)生字词卡片。
(3)多媒体教学设备。
2. 学生准备:(1)预习课文,熟悉课文内容。
(2)携带字典,以便查找生字词。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利用多媒体展示昆明地区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昆明的自然景观。
(2)邀请学生分享他们对昆明地区的了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课文,遇到生字词自行查找字典。
(2)学生结合课文内容,简要概括昆明地区的降雨特点及其影响。
3. 合作探讨(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所涉及的专业术语,如“降水量”、“干旱”等。
(2)各小组派代表分享讨论成果,教师进行点评和讲解。
4. 课堂小结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巩固知识点。
五、课后作业1. 熟读课文,巩固生字词。
3. 搜集相关资料,了解我国其他地区的降雨特点,下节课分享。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情况,以及课堂纪律等,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3. 学生自评与互评:鼓励学生自我评价,进行同伴间的互相评价,提高学生的自我认知和团队协作能力。
《昆明的雨》名师教案.docx

《昆明的雨》名师教案一、学情分析:初二学生有意注意能力相对较强,大部分学生对于基础知识的识记方法基本掌握,预习习惯已经养成,学习语文的兴趣已有较大提升。
学生已经学习了《春》、《济南的冬天》、《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秋天的怀念》、《雨的四季》、《秋天的怀念》、《背影》等散文,对于散文文体已不陌生。
学生已具备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抓关键词句理解文章语段的方法初步掌握,赏析能力已经有初步的提升,大部分学生学习习惯已初步养成。
但是结合写作背景领会作者思想情感有待进一步加强,半数学生语文学习方法有待进一步巩固,兴趣有待进一步提升。
学生对于段落的模仿写作能力相对初一有较大的提升,但是对于篇章写作手法技巧的模仿能力半数以上的学生相对较弱。
二、教学目标:A.语言知识与运用:(1)积累重要字词;( 2)赏析文中优美句子。
B.语文(文体文学文化)常识:(1)进一步了解散文形散神聚的特点;(2)尝试抓关键句子理解文章内容。
C.阅读:( 1)感受本文语言风格;( 2)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品味作品的内涵。
D.写作 : 学习通过拾取生活中的琐细事物表情达意的写作方法。
三、教学方法:A.讨论法 : 可以保证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思维的碰撞,培养学生思辨能力、表达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让小组内的优生以榜样的力量带动后进学生。
同时可以有效防止部分学生走神,便于课堂教学有效展开。
本课拟用于精彩语句赏析和作者思想情感的体会过程。
B.指导法:可以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对于学生的疑惑予以点拨,对于方法予以指导。
结合讨论法使用,既可防止课堂跑偏,又可以避免个别学生钻牛角尖,浪费课堂有效时间,避免讨论法的华而不实。
本课拟用于文章语言特色及作品风格体悟。
C.讲述法:对于学生不了解和没掌握的知识,对于学生经过查阅资料认真思考仍无法解决的问题,为避免学生浪费时间,直接讲述知识或者呈现答案,以期启发学生智慧,引导学生掌握或者模仿。
本课拟用于学生经过讨论和点拨之后,可能仍无法完成少数句子赏析。
昆明的雨(名师教案)

昆明的雨教学目标:1. 通过阅读课文《昆明的雨》,了解昆明地区的气候特点及其对当地人民生活的影响。
2. 学习课文中的描写手法,培养学生的写作技巧。
3. 培养学生对我国不同地区风土人情的认识和尊重。
教学重点:1. 掌握课文《昆明的雨》的主要内容和昆明地区的气候特点。
2. 分析课文中的描写手法及其作用。
教学难点:1. 理解课文中所涉及的昆明地区的生活习惯和文化特点。
2. 运用描写手法进行写作实践。
教学准备:1. 课文《昆明的雨》。
2. 相关地图或图片,展示昆明地区的地理位置和气候特点。
3. 参考资料,介绍昆明地区的生活习惯和文化特点。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向学生介绍昆明地区的地理位置和气候特点,引导学生对昆明地区产生兴趣。
2. 提问:同学们听说过昆明吗?大家对昆明有什么了解?二、阅读理解(15分钟)1. 学生自读课文《昆明的雨》,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2. 教师提问,检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三、内容分析(1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的描写手法,如景物描写、人物描写等。
2. 学生讨论课文中的描写手法及其作用。
四、写作技巧(10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从课文中学习描写手法,如如何描绘景物、如何刻画人物等。
2. 学生进行写作实践,尝试运用所学描写手法。
2. 学生展示自己的写作成果,互相交流和学习。
3. 教师给出改进建议,鼓励学生在今后的写作中继续运用所学描写手法。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阅读课文《昆明的雨》,使学生了解了昆明地区的气候特点及其对当地人民生活的影响。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的描写手法,培养学生的写作技巧。
通过写作实践,学生能够运用所学描写手法,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
在今后的教学中,教师应继续关注学生的学习需求,提供更多的写作机会和指导,帮助学生提高写作水平。
六、案例分析1. 教师展示昆明地区的生活习惯和文化特点的相关资料,引导学生了解当地的风土人情。
2. 学生通过案例分析,了解昆明地区人民的生活状态和价值观。
《昆明的雨》教案(精选5篇)

《昆明的雨》教案(精选5篇)第一篇:《昆明的雨》教案课题《昆明的雨》课型新授课时间第周星期第教案学习目标1.体会本文形散神聚的特点,2.了解昆明的雨的特点,品味汪曾祺散文“淡而有味”的语言。
3.感悟文中蕴含的作者情感,理解作者热爱生活的人生态度。
重点1.了解昆明的雨的特点2.体会本文形散神聚的特点,品味汪曾祺散文“淡而有味”的语言。
难点感悟文中蕴含的作者情感,理解作者热爱生活的人生态度。
学与导的设计目标序号学习活动(学习任务及方式)学习指导新课导入我们已经对作者汪曾祺先生进行了了解,那老师呢,又在汪曾祺的《自得其乐》中找到了一些材料,有助于我们更加充分地去了解汪曾祺,我们一起来读一下。
目标1学习任务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找出直接表达作者对昆明雨的感情的句子。
找出围绕这一情感都写了哪些景、物、人、事?(圈画并标注)2.思考:本文题目是《昆明的雨》,而作者却写了这么多事物,是不是跑题了?1.引导学生找到“我想念昆明的雨”这个句子。
2.引导学生体会散文“形散神聚”的特点。
目标2学习任务二:细读,品味雨季之美1.找出昆明雨季的特点的句子。
2.说一说昆明的雨季为什么是“明亮的”。
(找关键句,关键词自己选一个角度进行分析)3.说一说昆明的雨季为什么是“丰满的”。
(找关键句,关键词自己选一个角度进行分析)(1)牛肝菌下来的时候,家家饭馆卖炒牛肝菌,连西南联大食堂的桌子上都可以有一碗。
牛肝菌色如牛肝,滑,嫩,鲜,香,很好吃。
(2)A这种东西也能吃?! B.这东西这么好吃?!(在这两句前面分别加一个语气词。
从“?!”入手,体会汪老表达的不同情感。
)4.齐读“昆明的雨季是明亮的、丰满的,使人动情的。
”1.引导学生找关键词分析句子2.指导学生朗读时要把情感附着在特定词语上,注意语速和语调。
目标3学习任务三:悟情感1.读句子体会“昆明的雨季是使人动情的”这一特点。
2理解文章最后一段3再次齐读“昆明的雨季是明亮的、丰满的,使人动情的。
《昆明的雨》教案昆明的雨的优秀教案

《昆明的雨》教案昆明的雨的优秀教案教案:《昆明的雨》一、教学内容:本课教材选自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一篇文章《昆明的雨》。
文章描绘了昆明地区的雨季景色,通过作者的亲身经历,展现了昆明雨季的独特魅力。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并掌握文章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2. 通过学习本文,培养学生对自然景色的观察和描绘能力。
3. 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对昆明雨季的喜爱之情,培养学生的情感表达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文章中描绘的昆明雨季景色的理解和描绘。
难点:理解作者通过自身经历表达对昆明雨季的喜爱之情。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
2. 学具:学生课本、练习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情景引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昆明雨季的图片,让学生直观地感受昆明雨季的景色,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5分钟):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文章大意,标记出生词和不懂的句子。
3. 课堂讲解(15分钟):针对学生的自主学习情况,讲解生词和重点句子,解读文章内容,引导学生理解作者的描述手法和表达情感。
4. 例题讲解(10分钟):以文章中的精彩句子为例,讲解如何观察和描绘自然景色,引导学生学会通过细节描写来表达自己的感受。
5. 随堂练习(5分钟):学生根据文章内容和讲解,完成随堂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6. 课堂小结(5分钟):六、板书设计:1. 板书文章《昆明的雨》。
2. 板书描绘昆明雨季的关键词语和句子。
3. 板书作者表达情感的句子。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根据本文的描述,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写一段描绘你所在地区的雨季景色的文字。
2. 作业答案:(示例)我所在地区的雨季景色: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教师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方法,以提高教学效果。
2. 拓展延伸:学生可以课后阅读其他描述自然景色的文章,欣赏并学习其表达手法,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
《昆明的雨》教案(精选7篇)

•••••••••••••••••《昆明的雨》教案(精选7篇)《昆明的雨》教案(精选7篇)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总归要编写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
快来参考教案是怎么写的吧!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昆明的雨》教案(精选7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昆明的雨》教案篇1教学目标:1、自主积累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品味文中语句,体会作者对昆明的雨的思念。
教学时数: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1、同学们,春天的雨给你留下什么样的印象?(学生各抒己见)2、昆明是个四季如春的城市,昆明的雨会是什么样呢?今天我们就随同作家汪曾祺一同来欣赏课文《昆明的雨》。
(板书)3、请学生读读课题。
通过文题你明白了什么?二、初读课文,读中感悟1、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边读边画出你不认识的生字和不理解的词语,并借助字典给予解决,把课文读正确、流利。
2、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画出自己喜欢的句子。
3、指名读课文,教师相机给予指正。
4、学生自由练读。
5、现在同桌之间赛读课文,比一比谁读得好。
6、同学们通过这次读书,又读懂了什么?(学生讨论)7、教师小结:这是一篇优美的散文,四十年前作者到过昆明,写出了对昆明雨的怀念,请同学们思考,文中写了雨中的哪些景物?三、理清脉络学生讨论汇报,教师板书。
四、作业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一、抒情导入,揭示课题昆明的雨是这样的美妙,这样的舒服,这样的令人兴奋。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昆明的雨》。
教师板书课题。
二、复习课文内容这篇写的是什么内容?中写到了雨中的哪些景物?三、品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文中写了雨中的果儿和花儿。
昆明的雨给作者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引导学生用文中的句子来回答。
(明亮的、丰满的、使人兴奋的)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昆明的雨的喜爱。
品读对果儿、花儿的描写:1、指名读。
2、从哪些词句看出作者对昆明雨的喜欢与怀念之情,画一画,然后想一想,学生交流。
《昆明的雨》教案

《昆明的雨》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昆明的雨》的主要内容和情节。
(2)能够分析作者通过描绘昆明雨季的独特景色和风土人情,表达出的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阅读和讨论,了解昆明雨季的特点和作者的写作背景。
(2)通过观察和描绘,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观察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家乡的热爱和珍惜,增强对自然环境的保护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课文《昆明的雨》的主要内容和情节。
(2)分析作者通过描绘昆明雨季的独特景色和风土人情,表达出的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2. 教学难点:(1)引导学生理解和描绘昆明雨季的独特景色和风土人情。
(2)培养学生对家乡的热爱和珍惜。
三、教学准备1. 教材:《昆明的雨》课文。
2. 教学多媒体设备:投影仪、电脑等。
四、教学过程1. 导入:(1)利用多媒体展示昆明的雨季景色,引起学生对课文的兴趣。
(2)简要介绍作者的写作背景,引导学生了解昆明雨季的特点。
2. 阅读理解:(1)学生自读课文《昆明的雨》。
(2)教师提问,检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3. 讨论分析:(1)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对课文的理解和感受。
(2)教师引导分析作者通过描绘昆明雨季的独特景色和风土人情,表达出的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4. 描绘练习:(1)学生观察身边的自然景色,尝试用语言描绘出来。
(2)学生分享自己的描绘,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
五、课后作业1. 根据课文《昆明的雨》,写一篇关于自己家乡的雨季的作文。
2. 调查和了解家乡的气候特点,结合课文内容,分析家乡雨季的景色和风土人情。
六、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讨论和描绘练习中的积极参与情况,以及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
2. 作文作业:评估学生写的关于自己家乡雨季的作文,关注其描绘能力和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运用。
七、教学延伸1. 组织学生进行昆明雨季的实地考察,观察和记录雨季的景色和风土人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昆明的雨》名师教案一、学情分析:初二学生有意注意能力相对较强,大部分学生对于基础知识的识记方法基本掌握,预习习惯已经养成,学习语文的兴趣已有较大提升。
学生已经学习了《春》、《济南的冬天》、《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秋天的怀念》、《雨的四季》、《秋天的怀念》、《背影》等散文,对于散文文体已不陌生。
学生已具备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抓关键词句理解文章语段的方法初步掌握,赏析能力已经有初步的提升,大部分学生学习习惯已初步养成。
但是结合写作背景领会作者思想情感有待进一步加强,半数学生语文学习方法有待进一步巩固,兴趣有待进一步提升。
学生对于段落的模仿写作能力相对初一有较大的提升,但是对于篇章写作手法技巧的模仿能力半数以上的学生相对较弱。
二、教学目标:A.语言知识与运用:(1)积累重要字词;(2)赏析文中优美句子。
B.语文(文体文学文化)常识:(1)进一步了解散文形散神聚的特点;(2)尝试抓关键句子理解文章内容。
C.阅读:(1)感受本文语言风格;(2)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品味作品的内涵。
D.写作:学习通过拾取生活中的琐细事物表情达意的写作方法。
三、教学方法:A.讨论法:可以保证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思维的碰撞,培养学生思辨能力、表达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让小组内的优生以榜样的力量带动后进学生。
同时可以有效防止部分学生走神,便于课堂教学有效展开。
本课拟用于精彩语句赏析和作者思想情感的体会过程。
B.指导法:可以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对于学生的疑惑予以点拨,对于方法予以指导。
结合讨论法使用,既可防止课堂跑偏,又可以避免个别学生钻牛角尖,浪费课堂有效时间,避免讨论法的华而不实。
本课拟用于文章语言特色及作品风格体悟。
C.讲述法:对于学生不了解和没掌握的知识,对于学生经过查阅资料认真思考仍无法解决的问题,为避免学生浪费时间,直接讲述知识或者呈现答案,以期启发学生智慧,引导学生掌握或者模仿。
本课拟用于学生经过讨论和点拨之后,可能仍无法完成少数句子赏析。
D.谈话法:拓宽师生沟通渠道,加强师生思维碰撞,提升学生口头表达能力,有梯度地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有指向性的训练个别学生胆量。
本课拟用于作品思想感情的理解。
E.练习法:学练结合学以致用。
学生运用相应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巩固学生知识。
本课拟用于巩固句子的赏析,检测“通过选取生活中的琐细事物表情达意的写作方法”掌握程度。
四、教学过程及内容要点:第一课时教学目标:语言知识与运用:积累重要字词。
语文(文体文学文化)常识:1.进一步了解散文形散神聚的特点;2.尝试抓关键句子理解文章内容。
阅读:1.感受本文语言风格;2.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品味作品的内涵。
写作:了解通过拾取生活中的琐细事物表情达意的写作方法。
教学重难点: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品味作品的内涵;尝试抓关键句子理解文章内容。
教学过程:一、诗意导入,营造氛围:(多媒体投射满文军版本的《望乡》音乐视频节选、只呈现旋律、伴奏、画面,删去原唱)教师朗诵《望乡》歌词节选:夕阳河边走,举目望苍穹,袅袅炊烟飘来了思乡愁;走过岁月春与秋,尝尽世间爱与愁,分不清是梦与醒,忘不掉是你身影?问:忘不掉的是什么的身影?学生回答之后,教师小结:的确,忘不掉的不止是乡酒、还有故乡的山与水——故乡,明月应是故乡圆,经年如水的往事,在每一个红尘渡口,滋润着情怀,丰盈着生命,风雨难摧。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现当代作家、散文家、戏剧家汪曾祺先生写的散文,看他是怎样抒发对第二故乡昆明的思念的。
二、预习检测,夯实基础:1.生字词注音(学生交换评改):卦(guà)缅甸(diàn)碟(dié)釉(yòu)避邪(xié)鲜腴(yú)篱笆(lí ba)吆唤(yāo huàn)密匝匝(zā)教师根据学生的错误情况,有针对性地点拨,传授方法:A.避免形声字受声旁影响错读。
如畸(jī)形,读成qí,戏谑(xuè)读成nuè。
B.避免形近字误读。
如本文中生字甸(diàn)与旬(xún)。
C.避免多音字误读。
一些字义不同,读音也不同,但人们往往不加区别地错读成一个音,如耙bà,是个弄碎土地的农具,用这种农具碎平土地叫"耙地",如读成pá,就是另一种农具,有钉的耙子。
D.避免书面语和口语混淆,注意读准标准音。
如崖读yá,不能读yái,瑰读guī,不读guì。
E.注意方言与普通话的发音区别,采用记少不记多的方法记忆。
如四川话中的“h、f”要分清,平翘舌要留心(平舌音较少,如本文的密匝匝zā),鼻音边音要记清(鼻音较少),注意轻声(如本文中的篱笆lí ba),记住后鼻韵的生字。
2.词义检测——抢答鲜腴:新鲜肥美。
避邪:即避凶,指躲避邪恶。
篱笆:又叫栅栏、护栏,用来保护院子的一种设施,一般都是由木头,棍子,竹子,芦苇、灌木或者石头构成。
吆唤:大声喊叫、呼唤。
密匝匝:密密麻麻。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情况适时点拨:词义的理解积累与掌握也是讲究技巧和方法的,词语释义的方法有:A.拆字组词组合法:如本文的“鲜腴”,鲜:新鲜;腴:肥美。
合起来“鲜腴”的意思:新鲜肥美。
B.同(近)义词替换法:如本文的“避邪”,“避”有“躲避”的意思;“邪”义与“凶”近,“避邪”指躲避邪恶。
C.反义词否定法;D.同义词替换法;E.描述法;F.定义法。
G.语境推敲法三、初探文本,感受意蕴1.问题探究:作者及作品背景知多少?学生回答完毕之后教师补充。
补充内容参考:汪曾祺(1920年03月05日——1997年05月16日),江苏高邮人,现当代作家、散文家、戏剧家。
早年毕业于西南联大,历任中学教师、北京市文联干部、《北京文艺》编辑、北京京剧院编辑。
在短篇小说创作上颇有成就。
着有小说集《邂逅集》,小说《受戒》《大淖记事》,散文集《蒲桥集》,大部分作品,收录在《汪曾祺全集》中。
被誉为“抒情的人道主义者,中国最后一个纯粹的文人,中国最后一个士大夫。
”汪曾祺说:“我在昆明呆了七年。
除了高邮、北京,在这里的时间最长,按居留次序,昆明是我的第二故”。
作家的内心深有着深厚的昆明情节,就是这种魂牵梦绕的昆明情节,让作家在年近古稀的时候,曾经几度千里迢迢从北京来到昆明,寻找自己青年时代留下的足迹,《昆明的雨》便是这些“足迹”中一个闪亮的脚印。
2.默读课文、勾画关键语句,理解内容,体会情感。
探究问题(1)初读文章思考:文章题为《昆明的雨》,为什么开篇要描述给宁坤画画的内容呢?学生讨论后教师补充或明确:所画的是昆明乡情民俗,画里的景物是昆明雨季特别特别具有代表性的仙人掌、菌子、花,既能突出昆明多雨的特点(内容),又可引出下文对“昆明的雨”具体的描述(结构)。
该画题字露出了对昆明雨季的喜爱(情感)。
技巧点拨:“为什么”一类的问题,往往比较宽泛,需要从“内容、情感、结构、写作手法、语言特色、意境”等多方面发散思维,再对应文本内容思考作答。
探究问题(2)再读文章:昆明的雨与别处的雨为何让作者如此念念不忘?勾划出最能概括其特点的那一句。
学生独立勾划后作答。
明确:昆明的雨季是明亮的、丰满的,使人动情的。
探究问题(3)为什么说昆明的雨季是明亮的、丰满的使人动情的?教师点拨:结合上下文,抓住关键词“明亮”、“丰满”、“使人动情”,再在文中找出与其对应的词句。
学生独立勾划、小组讨论之后回答。
教师适时补充或明确:“明亮的”:“并不使人厌烦”,“是下下停停、停停下下,不是连绵不断,下起来没完”;而且“并不使人气闷”、“气压不低,人很舒服”。
所以无论从雨季的自然环境来看,还是生活在雨季的人们的心情来看,都是“明亮的”。
“丰满的”:“昆明的雨季,是浓绿的。
草木的枝叶里的水分都到了饱和状态,显示出过分的、近于夸张的旺盛”。
“浓绿”“水分饱和”“夸张的旺盛”,仙人掌多,且极肥大,可以代替篱笆,并且倒挂着也能开花。
说明昆明雨季的湿润,植被是活力四射的,生命力是非常旺盛的。
菌子多,杨梅大,盛产缅桂花和木香花,说明昆明的雨季物产丰富,且极具生命的张力。
所以是“丰满的”。
“使人动情”:雨有时会引起淡淡的乡愁,会想起李商隐的《夜雨寄北》触发愁绪,会让人看到陈圆圆的石像而心生感慨,会触发诗情,让人四十年不会忘怀。
拔高点拨:本文为表达对第二故乡昆明的雨的想念,从画作内容写起,先后写了昆明的雨、雨季、仙人掌、菌子、果子、缅桂花等景物,选取了作画题字、房东送花、酒店小酌等小事,取材广泛自由,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但是这所有的材料都围绕着对昆明的雨的想念这一情感主线展开。
像这种题材广泛、写法多样,结构自由、不拘一格、不受时空限制就是“形散”;中心集中,材料围绕贯穿全文的线索展开就是“神聚”。
这就是散文的“形散神聚”。
探究问题(4)自由朗读课文,找出能体现全文感情基调的句子,说说围绕这个感情基调作者选择了哪些材料组织全文?学生独立勾划,同桌讨论后回答。
(谈话法开展以下教学)明确:体现全文感情基调的句子是“我想念昆明的雨”。
围绕这个感情基调作者选择了以下材料组织全文:(1)风物人情:雨季长、气压不低、人舒服、仙人掌避邪做篱笆、菌子多且味美、杨梅大味道好、缅桂花怒放。
(2)小角度叙事:作画、苗族小姑娘卖杨梅、房东摘花卖花送花、陈圆圆的旧事、雨天酒店喝酒。
拔高点拨:作者从周边的点滴着手,发现美、关注美、抒写美,给我们分享美文的同时让我们陶醉美景、感悟真情。
我们也应该具备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留意生活,学习这种从小角度选材作文的方法。
探究问题(5)找出文中平淡自然的句子,同桌互读,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点拨:辞藻华丽文采飞扬是一种文风,平淡自然也是一种文风,比如口头语。
例(1)我不记得昆明的雨季有多长,从几月到几月,好像是相当长的。
但是并不使人厌烦。
因为是下下停停、停停下下,不是连绵不断,下起来没完。
例(2)仙人掌有刺,猪和羊怕扎。
例(3)里头还有许多草茎、松毛、乱七八糟!可是下点功夫,把草茎松毛择净,撕成蟹腿肉粗细的丝,和青辣椒同炒,入口便会使你张目结舌:这东西这么好吃?!学生回答。
教师补充明确:以上句子长短句结合,简洁明了,口语色彩浓厚,质朴自然,平淡有味,娓娓道来,如话家常,雅俗共赏。
四、花落有痕,总结本课散文《昆明的雨》是汪曾祺老先生回忆第二故乡(昆明)往事的散文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作品,文章含蓄空灵,意境优美淡远。
从小处着墨,展现了一副副充满诗意的图画,让我们在昆明的雨季中感受到了作者无限的思乡情愫。
五、课时作业1.下列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A、乍(zhà)缅甸(diàn)B、暮(mù?)年釉(yòu)C、鲜腴(yú)苔痕(tái hén)D、避邪(xié)密匝匝(zhā)【解题思路】主要考查掌握语音的准确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