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的雨》教学设计与反思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昆明的雨教案与反思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昆明的雨教案与反思推荐(3)篇〖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昆明的雨教案与反思第【1】篇〗一、文本研读《昆明的雨》是一篇写平凡小事、抒深切真情的回忆性散文。
年过六旬的汪老回忆在昆明度过的7年岁月,在笔尖注入了对昆明深沉的热爱与怀念。
仙人掌、各类菌子、杨梅、缅桂花等各种情感载体,昭示了汪老散文擅长描写“凡人小事”的风格。
语言质朴自然,淡而有味,抒情深沉动人。
虽然这是一篇自读课文,但自读并不等于泛读,汪曾祺个性化的语言和抒情方式是汪老区别于其他作家的独特之处,可以作为学生聚焦研读的点。
二、创意说明文章撷取平凡人事来写昆明的雨,表达对昆明的深情。
本文的抒情,正如昆明的雨一般,不急不烈,温婉节制,连绵不断,使人动情。
拟设计以“一线串珠式”展开课堂活动,紧扣汪曾祺的语言特色,辅以恰当的“朗读法”和“比较法”,让学生感受汪曾祺散文语言的个性魅力。
三、活动组织(一)导入我是希望把散文写得平淡一点,自然一点,“家常”一点的。
——汪曾祺(二)整体感知,圈点勾画①汪老直接抒发对昆明的雨的感情的句子。
②直接描写昆明的雨的特点的段落和句子。
③汪老对昆明的雨的情感载体是哪些?要求:圈点勾画上面的句子,并读读记记。
昆明的雨我想念昆明的雨。
我不记得昆明的雨季有多长,从几月到几月,它总是下下停停、停停下下。
昆明的雨季是明亮的、丰满的,使人动情的……昆明的雨季,是浓绿的。
那倒挂在门头的仙人掌,肥大、浓绿,开出一朵金黄色的花;那雨季的菌子,极多,甚是可口。
你听,卖杨梅的苗族女孩,声音娇娇的,你看,房东母女送的满满的缅桂花,使我内心软软的。
雨,有时是会引起人一点淡淡的乡愁。
四十年了,我还忘不了那个雨天与德熙在客栈小酌的情味,看木香花爬在架上,把院子遮得严严的。
我想念昆明的雨。
(三)汪氏散文的独特抒情方式1.朴素的抒情:凡人小事中寄寓深情写昆明的雨却写了仙人掌、菌子、杨梅、缅桂花、木香花之类的事物。
是否跑题?明确:汪曾祺心怀昆明的雨,笔下的人事景物无不笼罩在温柔细雨中,无一不透露着对明亮、丰满、使人动情的雨季的热爱。
语文八年级上册《昆明的雨》教案设计及教学反思

语文八年级上册《昆明的雨》教案设计及教学反思语文八年级上册《昆明的雨》教案设计及教学反思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昆明的雨》教案设计教学目标:1.理解文章内容,了解昆明雨的特点,体会凡人小事寄寓深情。
2.品味汪曾祺散文“淡而有味”的特点。
3.感受作者的诗意情怀,学会在平淡的生活中发现诗意与美。
教学重点:品味平淡自然而又韵味十足的语言,品读文本内在的韵味。
教学难点:感悟作者蕴含在字里行间的情感。
教学创意:学习一篇散文,运用一种方法,品味一种风格,获得一些启发。
教学流程:一、导入新课,引发思考师:上课之前,我们先做个飞花令游戏好不好?我们今天飞花令比拼的主题字是“雨”。
过渡:同样是雨,在不同诗人笔下有不同的感悟。
作家汪曾祺眼中的“雨”又是怎样的呢?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抒情散文《昆明的雨》。
(设计意图:诗词导入法营造一种美的的氛围,激起学生走进昆明的雨、走进文章的强烈愿望。
让学生带着阅读期待走进文本,与昆明的雨来一场完美的邂逅。
)二、初读课文,体会凡人小事寄寓深情这是一篇自读课文,请同学们用“圈点批注”的读书方法阅读课文。
1.圈画关键句,感受作者对昆明的雨的深情。
明确:我想念昆明的雨。
2.圈画出作者围绕“昆明的雨”,主要回忆了哪些景、物和事。
明确:雨中倒挂着还能开花的仙人掌:味道鲜美种类繁多的菌子:一点都不酸的杨梅:娇娇的吆喝声:带着雨珠芬芳馥郁的缅桂花:和德熙喝着酒赏着花的旧时光……3.思考质疑:作者不是要写昆明的雨吗?可雨在哪里?明确:①都是发生在雨中的景象②在雨的滋润下得以生长。
(设计意图:汪曾祺在文中不止一次地吐露心声:我想念昆明的雨,想念昆明的一草一木,想念悠然美好的生活。
”《昆明的雨》看是写雨,其实描绘的是一幅画中的故事,一段怀恋的时光,一段由雨而生的淡淡的乡愁以及雨中美景陶醉的闲适恬淡之感。
汪曾祺特别善于捕捉细小的美,在“凡人小事中寄寓深情”,他心怀昆明的雨,笔下的人事景物无不笼罩在温柔细雨中,其情越深沉,寄托情感的载体就越小,昆明的一草一木,生活中“凡人小事”,写出了雨中的点点滴滴,看似散乱,东一笔西一笔,但无一不渗透着作者对往事的思念和怀恋。
初中语文_《昆明的雨》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昆明的雨》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体会作者说的“我想念昆明的雨”的深厚感情,理解文中展现的风土人情。
2.理解文中昆明的雨的特点,品味文章的语言,体会汪曾祺语言淡而有味的特色。
(重点、难点)3.把握课文叙写景、事、物的线索,体会课文形散神聚的特点。
(难点)【教法分析】尊重并关注学生们的每一个问题,积极构建基于学生疑问和感受的语文课堂,充分考虑学生的本真困惑和初读感受。
1.设置情境法:运用多媒体创设情境,营造与文章内容相吻合的浓厚的氛围。
2.诵读教学法:贯穿朗读教学指导,让学生在朗读中感受、理解、欣赏语言之美和情感之美。
3.点拨诱导法:引导学生讨论探究,合作释疑,教师适时点拨诱导,使学生在阅读中发现美、品评美,把阅读的过程当做探寻美的过程,逐步提高学生赏读美文的能力。
【为了更好地体现“前概念教学”(前概念,又叫前科学概念,在教学中泛指学生在新课教学前,对所学知识已有的认识和了解。
),学生在预习过程中已经掌握的内容,在课上也就没有必要花费太多的时间,更多的是给学生引导和启发,帮助他们在已有认知的基础上获得更深层次的阅读体验。
】【学法指导】1.圈点勾画。
让学生勤动笔墨,养成良好阅读理解文章的习惯。
2.朗读感悟。
抓住关键语句反复朗读和揣摩,从中体会汪曾祺的隽永情感及其语言文字淡而雅的特点。
3.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生立足文本,独立思考,加深感悟,提升感情。
本节课多采用小组合作、交流、讨论的方式。
教学过程:一.导入雨是自然的和声,是一种湿润的音乐,带着水的质感敲击着我们的心灵。
在雨中,总有一种温柔的记忆。
今天就让我们跟随汪曾祺先生邂逅《昆明的雨》,读取雨中那温暖的回忆。
(采用抒情导入,因为《昆明的雨》是一篇很有韵味的写景抒情散文,所以在教学过程当中应努力创设与作者所抒发情感和文章意境相符的氛围,创设有语文味的课堂。
)二、忆雨:1.学生默读课文,要求:准确、流畅。
思考:围绕“昆明的雨”,作者主要回忆了哪些景、物和事?(“听”和“读”是学生接触课文的开始,也是学生自主与文本进行情感交流最直接的方式。
《昆明的雨》的教学反思(通用5篇)

《昆明的雨》的教学反思《昆明的雨》的教学反思(通用5篇)随着社会不断地进步,课堂教学是我们的工作之一,反思自己,必须要让自己抽身出来看事件或者场景,看一段历程当中的自己。
怎样写反思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昆明的雨》的教学反思,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昆明的雨》的教学反思篇1一、做得好的方面1.教学环节清晰,课堂结构清晰。
整堂课由导入,课前预习(字音字形、文学常识)检测,朗读课文——走近文本,拓展延伸——走出文本构成,教学过程环环相扣。
2.在教学过程中,始终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学生的学与思。
在预习检测环节,不仅检测读字音的能力,而且检测他们写的能力,并让学生自己强调某些难点字音字形。
自读课文时,给予学生充分阅读课文的时间,让他们自学完成对课文的个性化解读,并做好圈点批注。
小组合作探究环节,用自己的方式朗读课文,找出喜欢的句子进行赏析,并在小组内展示交流。
最后,拓展提升,仔细观察品味生活中一草一木、一枝一叶,抓住其特点,并披情入文,写一点能表现自己独特感悟的文字。
二、做得不好的方面1.引导学生对散文语文的体会不够。
这篇文章语言朴实平淡,但淡中有味。
对于曾琪散文语言的品味不够,对于优美语言和段落的朗读也不够。
2.课堂时间把握不太好,整堂课显得头重脚轻。
由于前面花太多时间进行个性化解读,导致最后一个片段写作环节未能在课堂上完成,未能展示孩子们心中对花草树木的独特感受。
《昆明的雨》的教学反思篇2《昆明的雨》这篇课文已经上过很久了,但课堂上孩子们昂扬兴奋的学习状态;跃跃欲试、争先恐后的参与热情;舌灿莲花,文思敏捷、妙笔生花的精彩深深的印在了我的脑海中。
我觉得自己必须用笔把这篇课文的教学反思记录下来。
1、贴近学情,走进学生心里的教学设计让难点的突破不再难。
汪曾祺的这篇散文,初读,我一片茫然,作者到底要说什么?题目是“昆明的雨”,为什么内容却不写雨?于是再读。
再读,发现虽没有直接写雨,但文章中所有的内容都与雨有关。
《昆明的雨》教学设计(精选2024)

《昆明的雨》教学设计(精选2024)•课程背景与目标•教学内容与方法•教学过程设计•教学评价与反馈•教学资源与开发•教师专业发展与反思课程背景与目标昆明位于中国西南部,云南省省会,享有“春城”之美誉。
地理位置气候特点文化底蕴昆明属北亚热带低纬高原山地季风气候,年均气温15℃左右,四季如春。
昆明历史悠久,是多种民族文化的交汇地,拥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030201昆明地理文化特色昆明的雨季一般集中在5月至10月,期间雨水充沛。
雨季时间昆明的雨季具有降雨集中、强度大、持续时间长的特点。
雨季特点雨季对昆明的农业、生态环境以及城市排水系统等方面产生显著影响。
对当地影响雨季特点及影响知识目标让学生了解昆明的地理文化特色、雨季特点及其对当地的影响。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对自然和文化的热爱,培养其环保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教学意义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有助于学生全面了解昆明的自然和文化特色,增强其对本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同时也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跨学科学习能力。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归纳问题的能力,提高其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的能力。
教学目标与意义教学内容与方法文本解读与赏析01解读文本中的雨季景象和人物情感,引导学生感受雨季的独特魅力和文化内涵。
02赏析文本中的语言艺术和写作技巧,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文学素养。
雨季生活体验分享引导学生分享自己在雨季中的生活体验和感受,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表达能力。
通过分享和交流,增进学生对雨季文化的理解和认同,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
小组讨论与课堂互动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文本中的主题和意义,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探究能力。
通过课堂互动,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和意见,促进师生之间的交流和沟通,提高教学效果。
教学过程设计播放昆明雨季的相关视频或展示图片,让学生直观感受昆明的雨景。
引导学生分享自己对于雨的情感和记忆,与课文内容产生共鸣。
简要介绍作者汪曾祺及其作品风格,为解读文本做铺垫。
第17课《昆明的雨》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第17课《昆明的雨》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统编八上《昆明的雨》教学设计含反思教学目标:1.了解昆明雨的特点。
2.学习作者通过拾取生活中的琐细事物表情达意的写作手法,平淡自然的语言风格。
3.感悟作者对往昔的一种怀念和对生活的热爱。
教学重点:理清思路,感悟作者表达的情感。
教学难点:通过品味平淡自然而又韵味十足的语言,品读文本内在的韵味,感受作者独特的情趣。
教学过程:一、导入同学们,雨是自然界中最常见的自然现象之一,也是千百年来文人墨客笔下寄托情感的载体,比如有“潇潇暮雨"、“寒雨连江”的悲情与愁苦,也有“润物无声"、“空山新雨”的喜悦和希望。
那么今天,我们就跟随汪曾祺先生一起走进《昆明的雨》,看能给我们带来怎样的感受。
过渡语:请同学们齐读作者简介。
二、作者简介汪曾祺(1920—1997 ),江苏高邮人,中国当代作家、散文家、戏剧家、京派作家的代表人物,被誉为“抒情的人道主义者,中国最后一个纯粹的文人,中国最后一个士大夫"。
过渡语:作者为什么会写下这篇文章呢,请同学们看写作背景。
(师读)三、写作背景《昆明的雨》写于1984年5月19日。
汪曾祺在西南联大和昆明生活了7年,这在他一生中是一个重要时期。
在昆明,他不仅接受了良好的高等教育,结识了许多师长和朋友,开始走上文学创作之路,还结识了后来与他相知相爱的施松卿。
对于有着强烈家乡情结的作者来说,昆明无异于是他的第二故乡。
过渡语:正因为此,作者用淡淡的笔墨写下了这篇回忆性抒情散文。
之前已经交代了同学们预习,现在,我来检查一下我们班的预习情况。
老师请一位同学来朗读以下字词(学生读后,师评,再全班齐读)。
四、字词积累鲜腴(yú)吆喝(yāo)菌子(jùn )缅甸(miǎn)辟邪(bì)密匝匝(zā)过渡语:无论什么样的故事,一逢上雨便难忘。
雨有一种神奇:它能弥漫成一种情调,浸润成一种氛围,镌刻成一种记忆,接下来,让我们一起走进这个雨季。
《昆明的雨-汪曾祺核心素养目标教学设计、教材分析与教学反思-2023-2024学年初中语文统编版五四

《昆明的雨-汪曾祺》导学案
一、课程背景
《昆明的雨》是闻名作家汪曾祺的一篇散文,通过对昆明这座城市的雨水描写,展现了作者对家乡的深厚感情和对自然的热爱。
本文以雨水为线索,描绘了昆明奇特的气候和风土人情,让读者感受到了一种别样的美。
二、教学目标
1.了解汪曾祺这位作家的生平宁代表作品;
2.理解《昆明的雨》的主题和意义;
3.掌握散文的基本阅读技巧,如抓住重点、理清思路等;
4.培养学生对家乡的热爱和对自然的敬畏之心。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理解《昆明的雨》的主题和意义;
难点:抓住散文的主要内容和情感。
四、教学过程
1.导入:通过图片展示昆明的雨景,引导学生思考雨水对昆明的意义以及作者为什么选择以雨水为主题。
2.预习:让学生自主阅读《昆明的雨》,并在阅读过程中标记重点内容和生词。
3.整体阅读:师生共同阅读全文,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和情感。
4.分段解读:逐段解读文章,引导学生理解作者对昆明雨水的描写和感受。
5.讨论交流:组织学生讨论文章中的主题和意义,分享自己对雨水的感悟和对家乡的情感。
6.拓展延伸: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重新描述一下文章中的雨水场景,或者写一篇关于自己家乡的雨水的散文。
五、教室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进修,学生不仅了解了汪曾祺这位作家的作品,还领略了昆明奇特的风土人情。
在阅读散文的过程中,学生也培养了对家乡的热爱和对自然的敬畏之心。
希望学生能够通过本文的阅读,感受到文学的魅力,激发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和探索。
《昆明的雨》教学设计

《昆明的雨》教学设计一、教学背景分析《昆明的雨》是一篇小说散文,通过雨水的形式,描写了昆明特有的雨季景观,意境深远,引人深思。
本教学对象为高中生,他们正处于青春期,对自然景观和情感表达都有浓厚的兴趣和好奇心。
通过教学《昆明的雨》,可以不仅增加学生对自然美的认识,同时也能帮助他们提高情感表达和写作能力。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文本内容,掌握雨季景观的描写特点,了解作者情感的表达方式。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课外阅读、思考和写作等活动,能够提高自己的情感表达和写作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自然美的热爱和保护意识。
三、教学重难点1.重点:作者通过雨季景观的描写,表达出对昆明的热爱和对大自然的敬畏之情。
2.难点:学生理解和把握小说散文中的情感表达方式,掌握情感表达和写作的技巧。
四、教学内容1.雨季景观的描写特点分析2.作者情感的表达方式3.雨水对昆明的意义五、教学过程与教学安排第一课时:导入与获取信息1.教师利用图片、音频等多媒体资源,带领学生了解和感受昆明的雨季景观,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和想象能力。
2.师生互动,让学生讨论昆明雨季的特点和自己对雨的感受,引导学生在讨论中激发学习兴趣。
第二课时:学习与讨论1.教师讲解《昆明的雨》的文本内容,引导学生仔细阅读短文,理解文中的描写和表达。
2.教师和学生共同分析作者的情感表达方式,理解作者所想要传达的情感和意义。
3.学生展开小组讨论,交流自己对昆明雨季景观的认识和感受,培养学生的情感表达和写作能力。
第三课时:独立思考与写作1.教师布置阅读任务,让学生阅读《昆明的雨》后,利用课外时间思考和总结自己对雨季景观和作者情感表达的理解和感受。
2.组织学生进行写作训练,让学生运用课堂所学知识,以《昆明的雨》为素材,进行小组或个人写作,表达自己对昆明雨季景观的理解和情感表达。
第四课时:展示与评价1.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相互交流分享,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和情感表达技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昆明的雨》教学设计与反思
宜春七中易小媛
【教学目标】
1.自主积累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3.了解昆明的雨的特点,感悟作者表达的情感。
【过程与方法】
1.理解课文内容,品味文中语句,体会作者对昆明的雨的思念。
2.辨读品味,体悟作者清新自然的语言风格。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善于从自然中发现美、欣赏美的能力,养成热爱美、热爱生活的习惯。
1.理解课文内容,品味文中语句,体会昆明的雨的特点。
2.感悟作者表达的情感,体会作者对昆明的雨的思念。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汪曾祺的散文写风俗,谈文化,忆旧闻,述掌故,寄乡情,花鸟鱼虫,瓜果食物,无所不涉。
读他的散文就好像聆听一位性情和蔼、见识广博的老者谈话,虽然话语平常,但饶有趣味。
今天就让我们来美美地欣赏吧。
二、资料助读
有关昆明:昆明,享“春城”之美誉,云南省会,中国面向东南亚、南亚开放的门户城市,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我国重要的旅游、商贸城市,西部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之一。
昆明地处云贵高原中部,是滇中城市群的核心圈、亚洲5小时航空圈的中心,国家一级物流园区布局城市之一。
昆明市为山原地貌,地势大致北高南低,多溶洞和溶岩地貌,溶岩盆地有石林坝子。
属北亚热带低纬高原山地季风气候。
年平均气温16.5℃,年均降雨量1450毫米,无霜期278天,气候宜人。
昆明市是灵秀而迷人的,它三面环山,南濒滇池,湖光山色,天
然成趣。
滇池是云南省最大的高原湖泊,全国第六大淡水湖泊,沿湖两岸风光绮丽。
由于地处低纬高原而形成“四季如春”的气候,特别是有高原湖泊滇池在调节着温湿度,使这里空气清新、天高云淡、阳光明媚、鲜花常开。
三、初读课文,读中感悟
1.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边读边画出你不认识的生字和不理解的词语,并借助字典给予解决,把课文读正确、流利。
鲜腴(yú) 篱笆(líbɑ) 鸡土从(zōng)
缅桂花(miǎn) 绿釉(yòu) 密匝匝(zā)
2.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画出自己喜欢的句子。
3.指名读课文,教师相机给予指正。
4.学生自由练读。
5.现在同桌之间赛读课文,比一比谁读得好。
6.同学们通过这次读书,又读懂了什么?思考:作者笔下的昆明的雨有什么特点,请圈画出关键词句。
教师小结:这是一篇优美的散文,四十年前作者到过昆明,写出了对昆明的雨的怀念。
昆明的雨季长,明亮、丰满,舒适,充满绿意。
7.作者除了写昆明的雨,还写了哪些与“昆明的雨”有关的内容?试加以概括。
(学生讨论)
教师明确:雨中的景,雨中的仙人掌,菌子,果子,缅桂花及雨中的昆明人。
四、理清文章脉络
学生讨论汇报,教师板书。
由画导入,昆明雨的特点,昆明雨中的景和人,对昆明雨的想念。
五、作业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抒情导入,揭示课题
昆明的雨是这样的美妙,这样的舒服,这样的令人兴奋。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昆明的雨》。
教师板书课题。
二、复习课文内容
这篇文章写的是什么内容?
文章中写到了雨中的哪些景物?
学生结合第1课时回答。
三、品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1.文中写了雨中的果儿和花儿。
昆明的雨给作者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引导学生用文中的句子来回答。
昆明的雨季是明亮的、丰满的,使人动情的。
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昆明的雨的喜爱。
品读对果儿、花儿的描写:
(1)指名读文章。
(2)从哪些词句可以看出作者对昆明雨的喜欢与怀念之情,画一画,然后想一想,学生交流。
(3)你能通过读把它表现出来吗?指名读。
明确:第2段和第11段,作者都有一句“我想念昆明的雨”,第2段,内容点明了文章中心,表达了笼罩全文的作者对昆明雨季的深切怀念的感情。
结构:这句独立成段承接上文的画面介绍,引起下文“我想念昆明的雨”的缘由的抒写。
第11段,内容:深化主题,表达作者对昆明的雨的想念之情。
结构:照应第2段内容,收束全文,使结构显得完整。
2.通过朗读,你体会到作者流露出了怎样的情感?
教师明确:通过分析“我想念昆明的雨”的宾语重音,挖掘文章的深意:
——想念的不仅仅是“雨”,还有物、景、人、事,想念的是昆明的民风、人情和当年在那里的生活,想念那段动乱年代里少有的宁静、恬然。
3.题为“昆明的雨”,文章开篇为什么要描述给宁坤的画呢?
小组交流后明确:①所画的是昆明雨季特有的现象与产物,突出昆明多雨的特点;②为下文作铺垫,引出下文对“昆明的雨”的描述;③
吸引读者,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四、品读课文,赏语言美
小组合作试着分析下列句子的表达效果。
1.卖杨梅的都是苗族女孩子,戴一顶小花帽子,穿着扳尖的绣了满帮花的鞋,坐在人家阶石的一角,不时吆唤一声:“卖杨梅——”声音娇娇的。
她们的声音使得昆明雨季的空气更加柔和了。
运用人物的外貌、语言描写(细节描写)。
用卖花女孩的娇美情态衬托出昆明雨季的柔美,抒发作者对昆明的怀念、喜爱之情。
2.一棵木香,爬在架上,把院子遮得严严的。
“爬”“遮”等动词,把木香拟人化,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木香的茂盛,表达作者的喜爱、赞叹之情。
五、反复诵读,体会升华
昆明的雨是那样令人神往,似乎就是一个画中的故事,是一段让人怀念的时光。
让我们尽情地赞美昆明的雨吧!
六、板书设计
昆明的雨
长————想念————口语
不气闷————喜爱————自然
明亮————感激————平淡
丰满————赞美————清新
使人动情————浓绿
(民风、人情、生活)
(动乱年代少有的宁静与恬然)
七、教学反思
《昆明的雨》是汪曾祺的一篇散文,课型为自读课文。
在教学过程中,我觉得自己有如下做得好与不好地方。
一、做得好的方面
1.对学生读书方法(圈点批注)的指导,并提供充分的时间,让孩子们自读课文,个性化解读文章。
本文是一篇自读课文,在《昆明
的雨》中,作者为我们展现了昆明景物的美、滋味的美,人情的美、氛围的美。
每个孩子对于文章美的关注点不一样,对课文所展现的昆明的美的也解读不一样。
所以,我在自读感知环节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你从本文中,读出了昆明雨季怎样的美?”,让孩子们完成对课文的个性化解读。
然后全班展示交流。
2.教学环节清晰,课堂结构清晰。
整堂课由导入,课前预习(字音字形、文学常识)检测,自读课文——走近文本,拓展延伸——走出文构成,教学过程环环相扣。
3.在教学过程中,始终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学生的学与思。
在预习检测环节,不仅检测读字音的能力,而且检测他们写的能力,并让学生自己强调某些难点字音字形。
自读课文时,给予学生充分阅读课文的时间,让他们自学完成对课文的个性化解读,并做好圈点批注。
小组合作探究环节,让他们把自己的学习思考所得,在小组内展示交流。
最后,让学生写他们在日常生活中“忘不了的情味”,引发他们对往事的回忆与思考。
二、做得不好的方面
1.引导学生对散文语文的体会不够。
这篇文章语言朴实平淡,但淡中有味。
对于曾琪散文语言的品味不够,对于优美语言和段落的朗读也不够。
2.课堂时间把握不太好,整堂课显得头重脚轻。
由于前面花太多时间进行个性化解读,导致最后一个片段写作环节未能在课堂上完成,未能展示孩子们心中“忘不了的情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