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的雨》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昆明的雨》课教案

昆明的雨》课教案

《昆明的雨》优质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学会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了解昆明地区的降雨特点及其对当地生态环境和居民生活的影响。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课文内容,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2)学会通过互联网搜集相关信息,拓宽知识面。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关注生态环境的观念。

(2)培养学生学会珍惜水资源,提高节约用水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了解昆明地区的降雨特点及其对当地生态环境和居民生活的影响。

2. 教学难点:(1)课文中所涉及的专业术语的理解。

(2)如何引导学生运用互联网搜集相关信息,拓宽知识面。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1)课文原文及相关资料。

(2)生字词卡片。

(3)多媒体教学设备。

2. 学生准备:(1)预习课文,熟悉课文内容。

(2)携带字典,以便查找生字词。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利用多媒体展示昆明地区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昆明的自然景观。

(2)邀请学生分享他们对昆明地区的了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课文,遇到生字词自行查找字典。

(2)学生结合课文内容,简要概括昆明地区的降雨特点及其影响。

3. 合作探讨(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所涉及的专业术语,如“降水量”、“干旱”等。

(2)各小组派代表分享讨论成果,教师进行点评和讲解。

4. 课堂小结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巩固知识点。

五、课后作业1. 熟读课文,巩固生字词。

3. 搜集相关资料,了解我国其他地区的降雨特点,下节课分享。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情况,以及课堂纪律等,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3. 学生自评与互评:鼓励学生自我评价,进行同伴间的互相评价,提高学生的自我认知和团队协作能力。

《昆明的雨》教学设计(精选2024)

《昆明的雨》教学设计(精选2024)

《昆明的雨》教学设计(精选2024)•课程背景与目标•教学内容与方法•教学过程设计•教学评价与反馈•教学资源与开发•教师专业发展与反思课程背景与目标昆明位于中国西南部,云南省省会,享有“春城”之美誉。

地理位置气候特点文化底蕴昆明属北亚热带低纬高原山地季风气候,年均气温15℃左右,四季如春。

昆明历史悠久,是多种民族文化的交汇地,拥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030201昆明地理文化特色昆明的雨季一般集中在5月至10月,期间雨水充沛。

雨季时间昆明的雨季具有降雨集中、强度大、持续时间长的特点。

雨季特点雨季对昆明的农业、生态环境以及城市排水系统等方面产生显著影响。

对当地影响雨季特点及影响知识目标让学生了解昆明的地理文化特色、雨季特点及其对当地的影响。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对自然和文化的热爱,培养其环保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教学意义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有助于学生全面了解昆明的自然和文化特色,增强其对本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同时也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跨学科学习能力。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归纳问题的能力,提高其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的能力。

教学目标与意义教学内容与方法文本解读与赏析01解读文本中的雨季景象和人物情感,引导学生感受雨季的独特魅力和文化内涵。

02赏析文本中的语言艺术和写作技巧,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文学素养。

雨季生活体验分享引导学生分享自己在雨季中的生活体验和感受,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表达能力。

通过分享和交流,增进学生对雨季文化的理解和认同,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

小组讨论与课堂互动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文本中的主题和意义,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探究能力。

通过课堂互动,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和意见,促进师生之间的交流和沟通,提高教学效果。

教学过程设计播放昆明雨季的相关视频或展示图片,让学生直观感受昆明的雨景。

引导学生分享自己对于雨的情感和记忆,与课文内容产生共鸣。

简要介绍作者汪曾祺及其作品风格,为解读文本做铺垫。

《昆明的雨》教学设计(两套)

《昆明的雨》教学设计(两套)

《昆明的雨》教学设计【教学目标】【学习目标】1.把握昆明雨的特点。

(重点)2.感悟作者蕴含在字里行间的情感。

(难点)【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展示描写雨的古诗文名句,说说诗句中的雨具有怎样的特点,那么昆明的雨又具有怎样的特点呢?让我们共同学习课文《昆明的雨》。

二、教学新课目标导学一: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提问1:本文题目是《昆明的雨》,请问本文写的仅仅是雨吗?明确:还写了仙人掌、各种菌子、杨梅、缅桂花等景物。

写了为宁坤作画、和德熙去小酒店喝酒的事。

提问2:上述这些与雨有关系吗?任选其中的一点谈谈自己的看法。

明确:都与雨有着联系。

示例:杨梅是雨季的一种果子,在雨的滋润下,杨梅是黑红黑红的,在雨季的氛围中,卖杨梅的苗族女孩子的声音是娇娇的。

提问3:请用几个词语描绘你对昆明雨的感觉。

明确:丰满、饱和、旺盛、柔软……目标导学二:深情品读,体会情感提问4:体会了昆明雨的特点,谁愿意把这篇文章中你最喜欢的段落深情地读一遍?抽生朗读。

提问5:请同学们发表一下自己的意见,说说他们读得怎么样?学生各抒己见。

提问6:结合其他同学的意见,根据自己的理解,把这篇文章再深情地,自由地读一遍。

学生读课文。

提问7:在朗读中,你能体会到作者对昆明的雨的感情是怎样的吗?明确:喜爱、留恋、怀念等。

请同学们带着喜爱、留恋、怀念的感情读自己喜欢的段落,然后把自己喜欢的段落读给同桌听,读给好友听。

甚至读给更多人听。

目标导学三:比较阅读,拓展延伸狂风吼叫……雷声轰响……一堆堆乌云,像青色的火焰,在无底的大海上燃烧。

大海抓住金箭似的闪电,把它们熄灭在自己的深渊里。

这些闪电的影子,活像一条条火蛇,在大海里蜿蜒游动,一晃就消失了。

——暴风雨!暴风雨就要来啦!这是勇敢的海燕,在怒吼的大海上,在闪电中间,高傲地飞翔;这是胜利的预言家在叫喊:——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高尔基《海燕》节选)提问8:同样写雨,大屏幕上的与课文中的给你的感受有什么不同?明确:氛围不同,雨中景不同……提问9:如果用“豪放”与“婉约”来形容雨的话,《昆明的雨》应该属于哪一种?作者是怎样表现出这样的效果的?明确:婉约。

《昆明的雨》教案(精选7篇)

《昆明的雨》教案(精选7篇)

•••••••••••••••••《昆明的雨》教案(精选7篇)《昆明的雨》教案(精选7篇)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总归要编写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

快来参考教案是怎么写的吧!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昆明的雨》教案(精选7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昆明的雨》教案篇1教学目标:1、自主积累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品味文中语句,体会作者对昆明的雨的思念。

教学时数: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1、同学们,春天的雨给你留下什么样的印象?(学生各抒己见)2、昆明是个四季如春的城市,昆明的雨会是什么样呢?今天我们就随同作家汪曾祺一同来欣赏课文《昆明的雨》。

(板书)3、请学生读读课题。

通过文题你明白了什么?二、初读课文,读中感悟1、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边读边画出你不认识的生字和不理解的词语,并借助字典给予解决,把课文读正确、流利。

2、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画出自己喜欢的句子。

3、指名读课文,教师相机给予指正。

4、学生自由练读。

5、现在同桌之间赛读课文,比一比谁读得好。

6、同学们通过这次读书,又读懂了什么?(学生讨论)7、教师小结:这是一篇优美的散文,四十年前作者到过昆明,写出了对昆明雨的怀念,请同学们思考,文中写了雨中的哪些景物?三、理清脉络学生讨论汇报,教师板书。

四、作业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一、抒情导入,揭示课题昆明的雨是这样的美妙,这样的舒服,这样的令人兴奋。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昆明的雨》。

教师板书课题。

二、复习课文内容这篇写的是什么内容?中写到了雨中的哪些景物?三、品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文中写了雨中的果儿和花儿。

昆明的雨给作者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引导学生用文中的句子来回答。

(明亮的、丰满的、使人兴奋的)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昆明的雨的喜爱。

品读对果儿、花儿的描写:1、指名读。

2、从哪些词句看出作者对昆明雨的喜欢与怀念之情,画一画,然后想一想,学生交流。

昆明的雨——教学设计大赛一等奖作品

昆明的雨——教学设计大赛一等奖作品

昆明的雨——教学设计大赛一等奖作品一、作品概述《昆明的雨》是一篇描绘昆明地区雨季景观的散文,以细腻的笔触和丰富的情感展现了昆明的雨季之美。

本作品在教学设计大赛中荣获一等奖,充分体现了其优秀的教学价值和引导学生深入体验生活的独特魅力。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昆明的雨》,使学生了解昆明地区的雨季特点,掌握散文的基本阅读方法。

2.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感受生活、观察事物的能力,提高散文阅读和写作水平。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珍惜自然的情感,增强对家乡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三、教学内容1. 文章背景:介绍昆明地区的地理特点和雨季景观,使学生了解文章的写作背景。

2. 文章结构:分析文章的篇章结构,引导学生掌握散文的写作技巧。

3. 重点词句:解析文章中的重点词句,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文章内涵。

4. 情感抒发:探讨作者对昆明雨季的情感表达,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情感态度。

四、教学过程1. 导入:以昆明地区的雨季景观图片或视频作为导入,激发学生的兴趣。

2. 阅读理解:学生自读文章,教师提问,检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3. 文章分析: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文章的篇章结构,讨论散文的写作技巧。

4. 情感体验:学生分享自己对文章的情感体验,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

5. 写作练习:学生根据文章内容,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进行散文写作练习。

6. 作品展示:学生展示自己的写作成果,进行评价和交流。

五、教学评价1. 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提高:通过提问和练习,检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程度。

2. 学生写作能力的提升:通过写作练习和作品展示,评价学生的写作水平。

3. 学生情感态度的转变:通过课堂讨论和写作练习,观察学生对生活、自然的情感态度是否有所改变。

六、教学资源1. 文章文本:《昆明的雨》原文及注释。

2. 图片或视频:昆明地区雨季景观的图片或视频。

3. 参考资料:有关昆明地区雨季的背景资料。

七、教学建议1. 注重情感引导: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引导学生深入体会作者的情感态度。

《昆明的雨》教案

《昆明的雨》教案

《昆明的雨》教案知能演练活用夯基达标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邪祟.(chóng) 炽.红(chì)菌.子(jūn)B.鸡(cóng)择.净(zhái)绿釉.(yòu)C.扳.尖(bān)气闷.(mēn)中.看(zhōng)D.鲜腴.(yú)蟹.腿(xiè)密匝.匝(zhā)2.选择恰当的词语填空。

(1)我以前不知道有所谓雨季。

“雨季”,是到昆明以后才有了具体(感觉感受)的。

(2)她们的声音使得昆明雨季的空气更加(柔和温和)了。

(3)四十年后,我还忘不了那天的(情味情趣),写了一首诗……(4)我(思念想念)昆明的雨。

3.下列各句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A.缅桂花即白兰花,北京叫作“把儿兰”。

(这个名字真不好听)B.草木的枝叶里的水分都到了饱和状态,显示出过分的、近于夸张的旺盛。

C.李商隐的“夜雨寄北”是为许多久客的游子而写的。

D.这个名字起得真好!真是像一球烧得炽红的火炭!一点都不酸!4.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A.本文的作者是汪曾祺。

他是江苏高邮人,代表作有《受戒》《大淖记事》等。

B.“入口便会使你张目结舌:这东西这么好吃?!”句中的“张目结舌”原指睁大眼睛说不出话,此处指样子不好看的干巴菌味道好得令人吃惊。

C.作者想念昆明的雨,主要是因为昆明雨季气压不低,人很舒服,雨不是连续地下。

D.昆明人家挂仙人掌以辟邪是一种民俗,同时也说明昆明仙人掌很多,很受人喜爱。

课内品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5~6题。

宁坤要我给他画一张画,要有昆明的特点。

我想了一些时候,画了一幅:右上角画了一片倒挂着的浓绿的仙人掌,末端开出一朵金黄色的花;左下画了几朵青头菌和牛肝菌。

题了这样几行字:昆明人家常于门头挂仙人掌一片以辟邪,仙人掌悬空倒挂,尚能存活开花。

于此可见仙人掌生命之顽强,亦可见昆明雨季空气之湿润。

雨季则有青头菌、牛肝菌,味极鲜腴。

《昆明的雨》教学设计

《昆明的雨》教学设计

《昆明的雨》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了解《昆明的雨》的故事背景和情节;(2)学习并掌握一些描述天气的词汇;(3)能够通过学习本文,感受昆明的自然风光和气候特点。

2.情感态度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敬畏和热爱;(2)引导学生欣赏自然美景,促进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兴趣。

三、教学难点1.理解和体会昆明的自然风光和气候特点;2.掌握描述天气的词汇。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导入新课老师播放一段昆明的湿润雨季的视频,让学生感受昆明的雨季气候。

并引导学生讨论一些关于雨的话题,比如:雨对人类的影响,喜欢雨的人和不喜欢的人等。

2.新课学习(1)学生阅读《昆明的雨》,了解故事背景和情节,并通过教师讲解,帮助学生理解文章内容。

(2)学生学习描述天气的词汇,如:雨,晴,阴,雪,风等,并通过图片、视频等形式展示这些天气的特点和表现形式。

3.课堂练习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描述几种不同的天气,如:昆明的雨季,昆明的夏天,昆明的秋天等。

第二课时1.复习上节课内容让学生复述上节课学习的内容,如:昆明的雨,描述天气的词汇等。

2.新课拓展(1)学生欣赏昆明市的图画,了解昆明市的自然风光和气候特点。

(2)展示昆明市的地理位置,让学生了解昆明的地理环境。

(3)让学生设计一张展示昆明自然风光和气候特点的海报,并进行展示。

3.课堂练习让学生以小组形式进行角色扮演,模拟昆明的雨季中人们的生活场景,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昆明的雨季气候。

五、教学反思通过这两节课的教学,学生能够了解《昆明的雨》的故事背景和情节,学习并掌握一些描述天气的词汇,以及感受昆明的自然风光和气候特点。

针对教学难点,可以结合多媒体资源和场景再现,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体会昆明的自然风光和气候特点。

通过角色扮演等形式,引导学生在实践中感受昆明的雨季气候,增强学生对文学作品的体验和理解。

《昆明的雨》教案

《昆明的雨》教案

《昆明的雨》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昆明的雨》的主要内容和情节。

(2)能够分析作者通过描绘昆明雨季的独特景色和风土人情,表达出的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阅读和讨论,了解昆明雨季的特点和作者的写作背景。

(2)通过观察和描绘,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观察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家乡的热爱和珍惜,增强对自然环境的保护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课文《昆明的雨》的主要内容和情节。

(2)分析作者通过描绘昆明雨季的独特景色和风土人情,表达出的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2. 教学难点:(1)引导学生理解和描绘昆明雨季的独特景色和风土人情。

(2)培养学生对家乡的热爱和珍惜。

三、教学准备1. 教材:《昆明的雨》课文。

2. 教学多媒体设备:投影仪、电脑等。

四、教学过程1. 导入:(1)利用多媒体展示昆明的雨季景色,引起学生对课文的兴趣。

(2)简要介绍作者的写作背景,引导学生了解昆明雨季的特点。

2. 阅读理解:(1)学生自读课文《昆明的雨》。

(2)教师提问,检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3. 讨论分析:(1)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对课文的理解和感受。

(2)教师引导分析作者通过描绘昆明雨季的独特景色和风土人情,表达出的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4. 描绘练习:(1)学生观察身边的自然景色,尝试用语言描绘出来。

(2)学生分享自己的描绘,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

五、课后作业1. 根据课文《昆明的雨》,写一篇关于自己家乡的雨季的作文。

2. 调查和了解家乡的气候特点,结合课文内容,分析家乡雨季的景色和风土人情。

六、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讨论和描绘练习中的积极参与情况,以及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

2. 作文作业:评估学生写的关于自己家乡雨季的作文,关注其描绘能力和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运用。

七、教学延伸1. 组织学生进行昆明雨季的实地考察,观察和记录雨季的景色和风土人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昆明的雨》教学设计
课标解读:
课标原文:了解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文学样式。

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逻辑起点:散文的特点;什么是语言的表现力?
逻辑重点:文章怎样体现散文特点?怎样的语言具有表现力?
逻辑终点:能根据散文特点选材,语言富有表现力
难度要求:理解、运用
课时数:1——2节
教材分析:
《昆明的雨》是语文(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一篇散文,本单元的文章或写人或写景,但字里行间都饱含着作者深挚的情感。

作者汪曾祺在这篇散文中,用他特有的江南小令般的平淡而有味的语言,记下自己青年时代的足迹,倾诉着对昆明的雨的喜欢与怀念。

从内容上来说浅显易懂,但从写作手法上来说学生理解有一定难度。

学情分析:
绝大部分学生基础很差,没有主动思考的习惯,阅读积累较少,阅读内容科普类居多,文学素养低,掌握的现代文阅读专用词汇少,学习本篇文章需从点到面的演示过程。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关于雨的诗句:志南和尚、贺铸、韩愈、余光中、戴望舒
同样都是雨,传达出不一样的情,我们一起去看看汪曾祺先生“昆明的雨”有什么特点?(逻辑起点)
二、课堂学习
补充写作背景:汪先生是江苏高邮人,为什么写的却是昆明的雨?
汪曾祺在西南联大和昆明生活了7年,这在他一生中是一个重要时期。

在昆明,他不仅接受了良好的高等教育,结识了许多师长和朋友,开始走上文学创作之路,还结识了后来与他相知相爱的施松卿。

对于有着强烈家乡情结的作者来说,昆明无异于是他的第二故乡。

汪曾祺73岁生日时曾作诗一首:“往事回思如细雨,旧书重读似春潮。

白发无情侵老境,青灯有味忆儿时。

”晚年汪曾祺的诗文书画中,也随处可见他对故人、故土、故事的魂牵梦绕的怀念之情自主学习(预习反馈):
1、文章中哪句话最能表达作者情感,为什么?
我想念昆明的雨
独立成段,有强调作用;出现了两次,第一次点明中心,第二次深化主题2、最能概括昆明雨季典型特点的是哪一句?
昆明的雨季是明亮的、丰满的,使人动情的。

3、文中叙写了昆明雨季的哪些景、物、人和事?(逻辑起点)
写了倒挂的开花的仙人掌、雨季的菌子、果子、花;苗族女孩叫卖杨梅,若园巷给房客们送花的房东,我与同学在小酒店久坐等
提问:这是文不对题吗?(逻辑重点)预设
合作探究:说说下列句子属于什么描写(注意带横线的词句)体现出了什么美?
1、旧日昆明人家门头上用以辟邪的多是这样一些东西:一面小镜子,周围画着八卦,下面便是一片仙人掌,——在仙人掌上扎一个洞,用麻线穿了,挂在钉子上。

(风情美,给人身临其境的感受,彰显了昆明的地域风情。


2、颜色深褐带绿,有点像一堆半干的牛粪或一个被踩破了的马蜂窝。

里头还有许多草茎、松毛、乱七八糟!
(美在美食)
3、卖杨梅的都是苗族女孩子,戴一顶小花帽子,穿着板尖的绣了满帮花的鞋,坐在人家阶石的一角,不时中吆唤一声“卖杨梅——”,声音娇娇的。

她们的声音使得昆明雨季的空气更加柔和了。

(美在人情(柔情),运用人物的外貌、语言描写(细节描写)。

用卖花女孩的娇美情态衬托出昆明雨季的柔美,抒发作者对昆明的怀念、喜爱之情。

)
4、我在若园巷二号住过,院里有一棵大缅桂,密密的叶子,把四周房间都映绿了。

缅桂盛开的时候,房东(是一个五十多岁的寡妇)就和她的一个养女,搭了梯子上去摘,每天要摘下来好些,拿到花市上去卖。

她大概是怕房客们乱摘她
的花,时常给各家送去一些。

有时送来一个七寸盘子,里面摆得满满的缅桂花!带着雨珠的缅桂花使我的心软软的,不是怀人,不是思乡。

(房东惜花、送花——美在温情,“用盘子”“满满的”表示真诚,“带着雨珠”表示花很新鲜)
5、莲花池边有一条小街,有一个小酒店,我们走进去,要了一碟猪头肉,半市斤酒(装在上了绿釉的土磁杯里),坐了下来。

雨下大了。

酒店有几只鸡,都把脑袋反插在翅膀下面,一只脚着地,一动也不动地在檐下站着。

(——美在友情,当天的吃食,院中景物都历历在目)
以上都是细节描写,于细微处见真情(因爱之深记得清楚,因思之切写得细腻)
解决“自主学习”的问题:题目与内容比较,是否文不对题?
所叙景、事、物都是作者亲食、亲见、亲自经历过的,且与雨季相关,表达了作者对昆明雨的喜爱思念、对昆明生活的怀念之情,是作者情感的载体,体现散文特点:形散而神不散写作手法:以小见大。

品语言——在朴素中彰显美(逻辑重点)
1、与朱自清散文《春》比较,你觉得这篇文章在语言风格上有什么不同?《春》:绘画美(多种修辞多角度写景),画面感,具有诗情画意
《昆明的雨》:朴素自然美,口语化,富有方言色彩,朴素无华,亲切感人有一种菌子,中吃不中看,叫做干巴菌。

乍一看那样子,真叫人怀疑:这种东西也能吃?!颜色深褐带绿,有点像一堆半干的牛粪或一个被踩破了的马蜂窝。

里头还有许多草茎、松毛、乱七八糟!。

中看不中吃,叫鸡油菌。

都是一般大小,有一块银圆那样大,滴溜儿圆,颜色浅黄,恰似鸡油一样。

小结:在平淡的生活中发现情趣,发现诗意,这是汪老散文的魅力所在。

(语言自然不加雕饰,又极具特征地形容了干巴菌、鸡油菌的外形特点)
推荐阅读:《端午的鸭蛋》片段,《葡萄月令》。

课堂体验:(逻辑终点)
也许多年后,你会在外地求学,或者工作、生活,作为身在外地的重庆人,家乡的哪些景、物、事会牵动你的情思呢,为什么?
课堂点评:能流畅的表达自己的看法,言之有理板书设计昆明的雨
我想念昆明的雨(情感)----------------------神风情美食柔情温情友情(景、物、事)--------形细节描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