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的雨优秀教案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昆明的雨教案与反思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昆明的雨教案与反思推荐(3)篇〖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昆明的雨教案与反思第【1】篇〗一、文本研读《昆明的雨》是一篇写平凡小事、抒深切真情的回忆性散文。
年过六旬的汪老回忆在昆明度过的7年岁月,在笔尖注入了对昆明深沉的热爱与怀念。
仙人掌、各类菌子、杨梅、缅桂花等各种情感载体,昭示了汪老散文擅长描写“凡人小事”的风格。
语言质朴自然,淡而有味,抒情深沉动人。
虽然这是一篇自读课文,但自读并不等于泛读,汪曾祺个性化的语言和抒情方式是汪老区别于其他作家的独特之处,可以作为学生聚焦研读的点。
二、创意说明文章撷取平凡人事来写昆明的雨,表达对昆明的深情。
本文的抒情,正如昆明的雨一般,不急不烈,温婉节制,连绵不断,使人动情。
拟设计以“一线串珠式”展开课堂活动,紧扣汪曾祺的语言特色,辅以恰当的“朗读法”和“比较法”,让学生感受汪曾祺散文语言的个性魅力。
三、活动组织(一)导入我是希望把散文写得平淡一点,自然一点,“家常”一点的。
——汪曾祺(二)整体感知,圈点勾画①汪老直接抒发对昆明的雨的感情的句子。
②直接描写昆明的雨的特点的段落和句子。
③汪老对昆明的雨的情感载体是哪些?要求:圈点勾画上面的句子,并读读记记。
昆明的雨我想念昆明的雨。
我不记得昆明的雨季有多长,从几月到几月,它总是下下停停、停停下下。
昆明的雨季是明亮的、丰满的,使人动情的……昆明的雨季,是浓绿的。
那倒挂在门头的仙人掌,肥大、浓绿,开出一朵金黄色的花;那雨季的菌子,极多,甚是可口。
你听,卖杨梅的苗族女孩,声音娇娇的,你看,房东母女送的满满的缅桂花,使我内心软软的。
雨,有时是会引起人一点淡淡的乡愁。
四十年了,我还忘不了那个雨天与德熙在客栈小酌的情味,看木香花爬在架上,把院子遮得严严的。
我想念昆明的雨。
(三)汪氏散文的独特抒情方式1.朴素的抒情:凡人小事中寄寓深情写昆明的雨却写了仙人掌、菌子、杨梅、缅桂花、木香花之类的事物。
是否跑题?明确:汪曾祺心怀昆明的雨,笔下的人事景物无不笼罩在温柔细雨中,无一不透露着对明亮、丰满、使人动情的雨季的热爱。
《昆明的雨》教案昆明的雨的优秀教案(1)

《昆明的雨》教案昆明的雨的优秀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教材《中国语文》第八册第四章《秋之韵》,详细内容为课文《昆明的雨》。
该课文以作者对昆明雨季的亲身感受为线索,描绘了昆明雨季的独特风光,表达了对昆明、对家乡的深厚感情。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课文内容,理解作者对昆明雨季的描绘和赞美。
2.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感受散文的语言美和意境美。
3. 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对家乡的热爱,培养他们的家国情怀。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理解课文中的生动描绘和深刻内涵。
重点:掌握课文的结构、语言特点和表达技巧。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
学具:课文预习资料、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展示昆明雨季的图片,引导学生谈论自己对雨的感受,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 预习检查:学生分享预习成果,对课文内容进行简要梳理。
3. 课文精讲:(1)整体感知:让学生朗读课文,感受课文的氛围和情感。
(2)细读课文:分析课文的结构,讲解作者描绘昆明雨季的生动语言和表达技巧。
(3)例句分析:挑选课文中的精彩句子进行讲解,让学生体会散文的语言美。
4. 随堂练习:让学生仿写课文中的精彩句子,进行课堂展示。
六、板书设计1. 《昆明的雨》2. 结构:引子主体结尾3. 语言特点:生动描绘、情感丰富4. 表达技巧:比喻、拟人、排比等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根据课文内容,用自己的话描述昆明雨季的特点。
(2)分析课文中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举例说明其作用。
2. 答案:(1)昆明雨季特点:雨量大、持续时间长、雨势缓和、滋润万物。
(2)例句分析:如“雨滴像断了线的珍珠,撒在马路上”,通过比喻,形象地描绘了雨滴的形态和动态,使读者感受到雨的细腻和生动。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是否有效地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提高他们的审美情趣和家国情怀?2. 拓展延伸:(1)让学生搜集其他描绘雨的文学作品,进行对比阅读。
(2)组织一次“我心中的家乡雨季”主题活动,让学生通过文字、图片等形式,展示自己家乡的雨季特色。
《昆明的雨》优秀教案教学设计

《昆明的雨》优秀教案教学设计一、说教材1、教材简析:《昆明的雨》选自《汪曾祺全集》第三卷,是汪曾祺的散文代表作之一。
作者对昆明的爱是深沉的,寄托感情的载体越小,越显得爱得醇厚,仙人掌、青头菌、牛肝菌等各类菌子,杨梅、缅桂花等作为承载感情的载体,都具有非凡的意义,它们共同昭示了汪老散文的“凡人小事”之类,共同彰显着汪老对昆明对生活的热爱,生活中的美存在于我们身边的一草一木中,作者用善于发现美的眼睛捕捉到了它们,然后携来入文,遂成美文。
2、该课所处的地位和作用:《昆明的雨》是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中的一篇讲读课文。
该单元是以“爱”为中心话题,每篇文章都从不同角度去赞美人性中的美。
3、教学目标:根据新课标的要求,结合该课的特点以及所教班级的实际情况,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1)知识和能力目标:了解昆明雨的特点;体会作者平淡自然的语言风格;学习作者通过拾取生活中的琐细事物表情达意的写作手法。
(2)过程和方法目标:整体感知课文,通过多种朗读方式来品味作品的内涵及作者的情感。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感悟作者对往昔的一种怀念之情。
4、教学重点与难点:(1)重点:把握昆明雨的特点。
(2)难点:感悟作者蕴含在字里行间的情感。
5、课时安排:2课时二、说教法根据我班学生的实际情况、本课文的特点,按照初中生的认知规律,为实现本课的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决定采用以下教法:1、情境导入:展示描写雨的古诗文名句,说说诗句中的雨具有怎样的特点,那么昆明的雨又具有怎样的特点呢?2、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本文题目是《昆明的雨》,请问本文写的仅仅是雨吗?3、仙人掌、各种菌子、杨梅、缅桂花等景物。
写了为宁坤作画、和德熙去小酒店喝酒的事。
上述这些与雨有关系吗?任选其中的一点谈谈自己的看法。
你能体会到作者对昆明的雨的感情是怎样的吗?4、“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方法。
针对教师对关键语句的提问,学生自主合作共同研究作答,解决本文重点。
昆明的雨》课教案

《昆明的雨》优质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学会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了解昆明地区的降雨特点及其对当地生态环境和居民生活的影响。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课文内容,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2)学会通过互联网搜集相关信息,拓宽知识面。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关注生态环境的观念。
(2)培养学生学会珍惜水资源,提高节约用水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了解昆明地区的降雨特点及其对当地生态环境和居民生活的影响。
2. 教学难点:(1)课文中所涉及的专业术语的理解。
(2)如何引导学生运用互联网搜集相关信息,拓宽知识面。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1)课文原文及相关资料。
(2)生字词卡片。
(3)多媒体教学设备。
2. 学生准备:(1)预习课文,熟悉课文内容。
(2)携带字典,以便查找生字词。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利用多媒体展示昆明地区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昆明的自然景观。
(2)邀请学生分享他们对昆明地区的了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课文,遇到生字词自行查找字典。
(2)学生结合课文内容,简要概括昆明地区的降雨特点及其影响。
3. 合作探讨(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所涉及的专业术语,如“降水量”、“干旱”等。
(2)各小组派代表分享讨论成果,教师进行点评和讲解。
4. 课堂小结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巩固知识点。
五、课后作业1. 熟读课文,巩固生字词。
3. 搜集相关资料,了解我国其他地区的降雨特点,下节课分享。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情况,以及课堂纪律等,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3. 学生自评与互评:鼓励学生自我评价,进行同伴间的互相评价,提高学生的自我认知和团队协作能力。
《昆明的雨》教案昆明的雨的优秀教案

《昆明的雨》教案昆明的雨的优秀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教材《中国语文》第七单元《雨的四季》,具体内容为《昆明的雨》。
本文描述了昆明雨季的景色、氛围以及给人们生活带来的影响,详细描绘了雨中昆明的独特韵味。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并掌握文章的写作背景、作者简介,理解文章的主题思想。
2. 培养学生通过阅读文本,感受作者情感,品味文本语言,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3. 引导学生学会观察生活,激发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文章中细腻的情感描写,对昆明雨季的独特理解。
重点:掌握文章的主题思想,品味文本语言,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教学设备、黑板、粉笔。
2. 学具:教材、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昆明雨季的图片,引导学生谈论自己对雨的感受,引出本课主题。
2. 讲解:介绍作者和文章背景,引导学生阅读文本,分析文章结构,讲解文章主题思想。
3. 课堂讲解:a. 分析文章中关于昆明雨季的描写,让学生感受作者的情感。
b. 品味文章中的精彩语句,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c. 讨论文章中提到的昆明雨季对人们生活的影响,引导学生关注生活。
4.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本节课所学,写一段关于雨的描写。
六、板书设计1. 文章《昆明的雨》2. 作者:杨绛3. 文章主题:昆明雨季的独特韵味4. 重点词语:缠绵、湿润、韵味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运用本节课所学,以“家乡的雨”为题,写一篇作文。
答案:家乡的雨(示例)我的家乡位于江南水乡,雨是这里最常见的天气现象。
雨中的家乡,别有一番韵味。
细雨如丝,缠绵悱恻,仿佛在诉说着古老的传说。
雨滴落在湖面上,泛起一圈圈涟漪,如同跳跃的音符,演奏着一曲动人的乐章。
家乡的雨,滋润着大地,滋养着万物,也滋养着我那颗热爱家乡的心。
2. 拓展作业:收集关于雨的诗词、成语、谚语等,下节课分享。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讲解《昆明的雨》,使学生了解了昆明雨季的特点,感受了作者对家乡的热爱。
《昆明的雨》教案(精选5篇)

《昆明的雨》教案(精选5篇)第一篇:《昆明的雨》教案课题《昆明的雨》课型新授课时间第周星期第教案学习目标1.体会本文形散神聚的特点,2.了解昆明的雨的特点,品味汪曾祺散文“淡而有味”的语言。
3.感悟文中蕴含的作者情感,理解作者热爱生活的人生态度。
重点1.了解昆明的雨的特点2.体会本文形散神聚的特点,品味汪曾祺散文“淡而有味”的语言。
难点感悟文中蕴含的作者情感,理解作者热爱生活的人生态度。
学与导的设计目标序号学习活动(学习任务及方式)学习指导新课导入我们已经对作者汪曾祺先生进行了了解,那老师呢,又在汪曾祺的《自得其乐》中找到了一些材料,有助于我们更加充分地去了解汪曾祺,我们一起来读一下。
目标1学习任务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找出直接表达作者对昆明雨的感情的句子。
找出围绕这一情感都写了哪些景、物、人、事?(圈画并标注)2.思考:本文题目是《昆明的雨》,而作者却写了这么多事物,是不是跑题了?1.引导学生找到“我想念昆明的雨”这个句子。
2.引导学生体会散文“形散神聚”的特点。
目标2学习任务二:细读,品味雨季之美1.找出昆明雨季的特点的句子。
2.说一说昆明的雨季为什么是“明亮的”。
(找关键句,关键词自己选一个角度进行分析)3.说一说昆明的雨季为什么是“丰满的”。
(找关键句,关键词自己选一个角度进行分析)(1)牛肝菌下来的时候,家家饭馆卖炒牛肝菌,连西南联大食堂的桌子上都可以有一碗。
牛肝菌色如牛肝,滑,嫩,鲜,香,很好吃。
(2)A这种东西也能吃?! B.这东西这么好吃?!(在这两句前面分别加一个语气词。
从“?!”入手,体会汪老表达的不同情感。
)4.齐读“昆明的雨季是明亮的、丰满的,使人动情的。
”1.引导学生找关键词分析句子2.指导学生朗读时要把情感附着在特定词语上,注意语速和语调。
目标3学习任务三:悟情感1.读句子体会“昆明的雨季是使人动情的”这一特点。
2理解文章最后一段3再次齐读“昆明的雨季是明亮的、丰满的,使人动情的。
《昆明的雨》教案昆明的雨的优秀教案

《昆明的雨》教案昆明的雨的优秀教案教案:《昆明的雨》一、教学内容:本课教材选自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一篇文章《昆明的雨》。
文章描绘了昆明地区的雨季景色,通过作者的亲身经历,展现了昆明雨季的独特魅力。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并掌握文章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2. 通过学习本文,培养学生对自然景色的观察和描绘能力。
3. 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对昆明雨季的喜爱之情,培养学生的情感表达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文章中描绘的昆明雨季景色的理解和描绘。
难点:理解作者通过自身经历表达对昆明雨季的喜爱之情。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
2. 学具:学生课本、练习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情景引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昆明雨季的图片,让学生直观地感受昆明雨季的景色,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5分钟):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文章大意,标记出生词和不懂的句子。
3. 课堂讲解(15分钟):针对学生的自主学习情况,讲解生词和重点句子,解读文章内容,引导学生理解作者的描述手法和表达情感。
4. 例题讲解(10分钟):以文章中的精彩句子为例,讲解如何观察和描绘自然景色,引导学生学会通过细节描写来表达自己的感受。
5. 随堂练习(5分钟):学生根据文章内容和讲解,完成随堂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6. 课堂小结(5分钟):六、板书设计:1. 板书文章《昆明的雨》。
2. 板书描绘昆明雨季的关键词语和句子。
3. 板书作者表达情感的句子。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根据本文的描述,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写一段描绘你所在地区的雨季景色的文字。
2. 作业答案:(示例)我所在地区的雨季景色: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教师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方法,以提高教学效果。
2. 拓展延伸:学生可以课后阅读其他描述自然景色的文章,欣赏并学习其表达手法,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
《昆明的雨》教案(精选7篇)

•••••••••••••••••《昆明的雨》教案(精选7篇)《昆明的雨》教案(精选7篇)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总归要编写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
快来参考教案是怎么写的吧!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昆明的雨》教案(精选7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昆明的雨》教案篇1教学目标:1、自主积累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品味文中语句,体会作者对昆明的雨的思念。
教学时数: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1、同学们,春天的雨给你留下什么样的印象?(学生各抒己见)2、昆明是个四季如春的城市,昆明的雨会是什么样呢?今天我们就随同作家汪曾祺一同来欣赏课文《昆明的雨》。
(板书)3、请学生读读课题。
通过文题你明白了什么?二、初读课文,读中感悟1、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边读边画出你不认识的生字和不理解的词语,并借助字典给予解决,把课文读正确、流利。
2、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画出自己喜欢的句子。
3、指名读课文,教师相机给予指正。
4、学生自由练读。
5、现在同桌之间赛读课文,比一比谁读得好。
6、同学们通过这次读书,又读懂了什么?(学生讨论)7、教师小结:这是一篇优美的散文,四十年前作者到过昆明,写出了对昆明雨的怀念,请同学们思考,文中写了雨中的哪些景物?三、理清脉络学生讨论汇报,教师板书。
四、作业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一、抒情导入,揭示课题昆明的雨是这样的美妙,这样的舒服,这样的令人兴奋。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昆明的雨》。
教师板书课题。
二、复习课文内容这篇写的是什么内容?中写到了雨中的哪些景物?三、品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文中写了雨中的果儿和花儿。
昆明的雨给作者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引导学生用文中的句子来回答。
(明亮的、丰满的、使人兴奋的)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昆明的雨的喜爱。
品读对果儿、花儿的描写:1、指名读。
2、从哪些词句看出作者对昆明雨的喜欢与怀念之情,画一画,然后想一想,学生交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的雨》优秀教案
知识与能力
1.把握文章容,了解的雨的特点。
2.体会作者平淡自然的语言风格。
3.学习作者通过拾取生活中的琐碎事物表情达意的写法。
过程与方法
通过多种朗读方式品味作品的涵及作者的情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悟作者对身边美的事物的关注,对往昔生活的怀念。
重点
把握文章容,了解的雨的特点。
体会作者平淡自然的语言风格。
难点
学习作者通过拾取生活中的琐碎事物表情达意的写法。
教学课时:2课时
同学们,你喜欢雨吗?(喜欢)为什么喜欢雨?(同学们各抒己见)是啊,“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春雨,润物无声;“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秋雨,惹人愁思。
今天,我们跟随汪曾祺去感受一下的雨。
汪曾祺(1920—1997),高邮人,中国当代作家、散文家,被誉为“抒情的人道主义者,中国最后一个纯粹的文人,中国最后一个士大夫。
”汪曾祺在短篇小说创作上颇有成就,对戏剧与民间文艺也有深入钻研。
作品有《受戒》《晚饭花集》《逝水》《晚翠文谈》等。
《的雨》写于1984年5月19日,首次发表于1984年第十期的《滇池》上。
汪曾祺在西南联大和生活了七年。
在这一时期,他不仅接受了良好的高等教育,还结识了很多的师长和朋友,开始走上文学道路,还结识了后来和他相知相爱的施松卿。
是他的第二故乡。
在他晚年的诗文书画中,随处可见他对故土、故人、故事的怀念之情。
1.播放音频朗读,学生听读,认识生字。
鲜腴(xiān yú) 篱笆(líba) 鸡枞菌(jīzōng jùn)
八卦(bāguà) 密匝匝(mìzāzā)
2.学生大声朗读课文,说说的雨有什么特点。
①雨季长,但不使人厌烦,不使人气闷,人很舒服;
②明亮的、丰满的,使人动情的;
③是浓绿的。
3.文章除了写雨,还写到了什么?这些与“的雨”有什么关系?
1.仙人掌、各种菌子、梅、缅桂花等事物,还写到了为宁坤作画、与德熙去小酒
馆喝酒。
2.这些人、事、物都是雨季特有的。
4.作者对的雨有怎样的情感?
喜爱、怀念。
5.文章写的雨,为什么从宁坤要“我”作画写起?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①画上所画的倒挂而开花的仙人掌、青头菌和牛肝菌是雨季特有的现象和产物,突出的雨多;②引出下文对的雨的描述,从而吸引读者。
6.“的雨季是明亮的、丰满的,使人动情的”,为什么?
在雨的滋润之下,草木的枝叶里的水分都到了饱和状态,显示出过分的、近于夸的旺盛,所以“的雨季是明亮的、丰满的,使人动情的”。
7.作者从哪几个方面写的菌子?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情感?
①种类多。
牛肝菌、青头菌、鸡、干巴菌、鸡油菌等。
②数量多。
“家家饭馆卖”“连西南联大食堂的桌子上都可以有一碗”,鸡随处可见。
③味道鲜美。
牛肝菌滑嫩鲜香;鸡味道鲜浓,无可方比;干巴菌“入口便会使你目结舌”。
④色泽诱人。
青头菌炒熟了也还是浅绿色的,格调高;鸡油菌颜色浅黄,做菜时配色用。
作者娓娓道来,在自然平淡的叙述中流露作者对雨的喜爱,对昔日生活的怀念。
8.作者如何描写卖梅的苗族女孩子?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外貌、语言描写,生动地展现了卖梅女孩子的娇美情态,衬托的雨的柔美,抒发作者的怀念和喜爱之情。
9.“四十年后,我还忘不了那天的情味”,那天,我和德熙去小酒馆喝酒有怎样的情味?
①雨引起的一点淡淡的乡愁;②雨中的美景让人醉而产生的闲适和恬淡之感。
10.结尾独句成段,请从容和结构两方面说说其作用。
容上,深化主题,表达对的雨的想念之情;结构上,照应第三段,收束全文,使文章结构完整严谨。
在汪曾祺的笔下,的雨有什么特点?是明亮的、丰满的,使人动情的;是会引起人一点淡淡的乡愁的。
这样的雨让作者喜爱、怀念。
那么作者是怎样表现出这种情感的呢?
11.散文最大的特点是“形散而神聚”,要做到“神聚”,就要有一条贯穿全文的线索。
本文的线索是什么?
的雨。
12.文章围绕“的雨”写了哪些容?理清文章的结构层次。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写“我”给宁坤的画及题字,引出的雨。
第二部分(第2~11自然段):回忆的雨及与雨有关的人和事,表达对往事的怀念。
第一层(第2自然段):用“我想念的雨”独句为段,奠定全文的情感基调。
第二层(第3~5自然段):叙写的雨的特点:雨季长;不使人厌烦,不使人气闷;雨季是明亮的、丰满的,使人动情的;是浓绿的。
第三层(第6~10自然段):写雨季特有的人、事、物,透露作者对往昔生活的怀念。
第四层(第11自然段):以“我想念的雨”收束全文,呼应前文。
1.自由朗读课文,画出自己喜欢的文字,想想喜欢的原因。
2.研读第7段,说说作者在语言的运用上有什么特点。
亲切自然,平淡朴实。
例如:①“还有一种菌子,中看不中吃,叫鸡油菌。
都是一般大小,有一块银元那样大,滴溜儿圆,颜色浅黄,恰似鸡油一样。
”运用口语,亲切自然,如话家常,作者对往事的怀念之情蕴含其中。
②在叙写菌子的色、香、味的同时,还用平淡朴实的语言讲了一个与菌子有关的笑话,既丰富了文章的容,又增加了文章的情味。
13.学生赏析,自由发言。
①如9段中对大缅桂名字的来历的叙述,平淡朴实,娓娓道来,很有情味。
②又如9段中“我在若园巷二号住过,院里有一棵大缅桂,密密的叶子,把四周房间都映绿了”加点的词都是口语式的大白话,亲切自然、平淡朴实中蕴含着作者的喜爱和深切的怀念。
这篇散文以“的雨”为线索,叙写了的雨的特点,回忆了与雨有关的人、事、物,表达了作者对的雨的喜爱之情及对往昔生活的深切怀念。
14.语言平淡朴实,如话家常。
(见前面“品味语言”)
15.以小见大。
文章选取雨季特有的物,如仙人掌、各类菌子、梅、缅桂花等物,用这些平常之物寄托作者对的爱,对生活的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