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音乐的历史现状以及发展方向

合集下载

赣南于都客家唢呐音乐的传承与发展

赣南于都客家唢呐音乐的传承与发展
神 的 大 唐 盛 世 , 们 眼 中 的 桃 花 , 多 是 生 机 和 活 力 的 人 大
但 这并 不 影 响 桃 花 文化 对 中国 文学 发 展 的推 动 作 用 。 正 因 为 人 们 对 桃 花 的 评 价 褒 贬 不 一 , 才 使 桃 花 文 化 的
内 涵 更 加 厚 重 。 桃 花 令 诗 的 王 国 更 加 摇 曳 多 姿 , 中 国 令
古典文 学更 加璀璨 精彩 。
( 者 单 位 : 国 艺 术 研 究 院 研 究 生 院) 作 中
象征 。 而在思 想 受到 禁锢 、 行备 受 制 约 的明清 时 期 , 言 主 体 意 识 的觉 醒 促 使 富 有 反 抗 精 神 的 人 们 迫 切 要 求 获 得 个 性 解 放 ,他 们 懂 得 自我 欣 赏 ,更 着 重 对 情 感 的 表
色。早 期 的唢呐称 “ 调 吹打 ”杆长 二 尺 , 域 窄 , 平 , 音 表
寒 梅 第 一 开 。 ” 把 桃 花 比 作 地 位 低 贱 的 奴 隶 , 此 反 他 以
达 。桃 花 作 为 “ ” 载 体 , 深 地 吸 引着 那 些 至 情 至 性 情 的 深 的 文 学 家 。其 次 , 们 对 桃 花 的 态 度 与 个 人 的 生 活 境 遇 人 有 极 大 的 关 联 。中 国 古 代 文 人 大 多 是 有 理 想 、 抱 负 的 有
● 杨 鲁
平 温 桂 生
浩 如 烟 海 的传 统 民 间 音 乐 宝 库 的 一 朵 奇 葩 。 于都 唢 呐 的历史 悠 久 , 树 一 帜。据 于 都 县史 料 别
记 载 : 在 一 千 多 年 前 就 盛 行 于 民 间 , 所 谓 “ 手 举 早 真 鼓
于 道路 , 来 人家 , 阑 不歇 ” 往 更 。其 声 音 激 昂 嘹 亮 , 板 鼓 分 明 , 律 委 婉 幽 怨 , 有 浓郁 的 乡土 气 息和 地 方特 旋 具

客家山歌的形成背景分析

客家山歌的形成背景分析

客家山歌的形成背景分析-音乐论文客家山歌的形成背景分析陈帅磷(河南信阳师范学院音乐学院)客家与客家山歌客家人,又称为客家民系。

早在1000多年前,中原人抵达粤、赣、闽三地交界处,与当地原住居民混处杂居,互通婚姻,经过千年的演化形成了目前相对稳定的客家民系。

客家人是具有显著特征和独特文化的汉族民系,也是汉民族在世界范围内影响最深、分布最广的民系之一。

长期的迁徙生活,使得客家人具备了勇于拼搏、奋发向上的优秀品格。

尽管客家人多数居于偏远、封闭的山区,生活环境恶劣,但是他们凭着自己的勤劳、智慧和勇敢,在历史上起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客家山歌历史悠久,内容丰富,具有哲理,受到中国传统文学的影响。

客家山歌是中原汉人音乐文化与南方土著音乐文化不断融合,相互渗透的产物,其风格既有北方民歌粗犷的一面,而又更多的具有南方丝竹婉转动听、柔和的特征,客家山歌表现手法丰富多彩、多种多样。

运用了赋、比、兴传统手法,并且还语意双关、重叠、喻指、夸张、象征等多种修辞手法。

它与客家人的历史渊源、生活环境、文化意识和社会风情分不开,客家民系是历史上比较流动的群体。

客家人在长期并且频繁的迁徙中养成了勤奋好学、热爱祖国、遵守伦理、重视道义、讲究礼节等,在客家语言中含有丰富的古代汉语成分。

在另一方面,客家人自然而然地抛弃了一些古代汉人的旧习俗。

在长期的发展中,通过不断地吸收各地区和各民族的传统习俗与优秀文化,逐步地形成了自身特有的文化——客家文化。

客家人的文化生活与风情融化和渗透在山歌中,所以客家山歌实际上是一部分客家人历史文化和劳动生活的真实写照。

由于各地的客家人社会背景、生活环境和民俗风情不同,故内涵丰富多彩。

山歌在旧社会,是受到封建统治阶级的歧视,甚至是被禁止歌唱的。

尽管如此,劳动人民还是敢于利用山歌这一有力的形式,来歌唱生活,抒发感情,鞭挞丑恶,言明心声和用山歌来向封建势力及向封建统治阶级做不懈的斗争。

客家山歌的形成背景客家山歌是客家人情感、情绪的宣泄渠道,它的形成不是由单一因素引起的。

客家音乐概述

客家音乐概述

客家音乐概述一客家音乐起源、流变、种类与分布客家音乐,是流传在客家地区为客家民众喜爱的民族民间音乐。

客家音乐包括客家器乐曲中汉乐和闽西十般、客家山歌、山歌号子、客家小调、说唱音乐、戏曲音乐、歌舞音乐以及宗教音乐。

客家是我国汉族一大民系。

客家人是古代中原汉民迁徙南方的群体。

现分布世界各地的客家人达1亿多人。

较为集中的是我国闽、粤、赣三省交界的地区。

客家音乐的起源是古代中原音乐。

由于战乱及自然灾害等诸多原因,自西晋(265-316)以来,经过五次大迁徙,中原民向南到赣之南、岭之东、闽之西的广大客家地区,先后经历了千余年时间,中原汉民把汉文化包括中原音乐传播到闽、粤、赣为主的广大客家地区,经过与本土音乐的有机融合,久而久之,形成了客家人独特的客家音乐。

客家汉乐是客家器乐曲中最具代表性的器乐合奏乐种。

汉乐有称客家汉调音乐,也有人叫中州古曲,还有人称客家汉乐为“外江弦”。

客家汉乐最具代表性的是广东汉乐,广东汉乐系列包括了丝弦乐、中军班音乐和锣鼓乐等乐种。

以广东汉乐为例,汉乐中的乐曲不少源于古代河南一带、湖北一带的古曲,戏曲音乐和民间音乐,己有近千年的历史。

广东汉乐是黄河文化、长江文化、岭南文化在粤东北交汇融合的结果。

一些曲目与中原音乐有一定联系,如《安阳调》、《巴山调》、《小扬州》、《京八板》、《江西调》等。

虽然暂时无法找到其实证依据,但完全可以作出设想与合理的推测。

《安阳调》可推测为是河南安阳移民把安阳一带乐曲带到客家地区而取此曲名;《小扬州》可推测为与扬州移民有关。

另外,客家汉乐的许多曲名均与中原各地乐曲相同或相似。

如:《高山流水》、《到春来》、《小开门》、《大开门》、《九连环》、《将军令》、《绣荷包》、《朝天子》、《步步娇》、《得胜令》等。

在现存乐曲中,也可以看到许多由声乐曲牌移植改编而来的变体形式。

如《玉芙蓉》、《新水令》、《折桂令》、《满江红》、《步步娇》、《上小楼》、《朝天子》、《节节高》、《孟姜女》、《王婆数鸡》等几十种。

广东梅州客家山歌的传承与发展方法分析

广东梅州客家山歌的传承与发展方法分析

广东梅州客家山歌的传承与发展方法分析摘要:客家山歌是中国独特的民间音乐,以其纯正的客家方言演绎,蕴含着丰富的中华传统文化。

梅州市的客家山歌以其简洁、真挚、自由的风格著称,不仅展示出客家人热情洋溢的个性,更蕴含着丰富的文学内涵、音乐技巧以及对于精神信念的追求。

随着时代的变迁,客家山歌正处于一种艰难的生存状况,它所面对的挑战包括:保护自客家山歌载体、加大客家山歌宣传等。

关键词:客家山歌;传承;文化保护引言客家山歌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丰富多彩,它的曲调抒情奔放,细腻缠绵,风格独特,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全球范围内的商业性强势流行文化对传统文化构成了巨大的挑战,而作为中华民族的瑰宝,民间文化遗产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考验,它们的保护和传承面临着极大的压力。

随着多元文化的不断涌现,客家山歌的创作和传播受到了巨大的挑战,它们无法再依靠原有的土壤和空间,而是被迫面对着一个多元文化共存的状态,从而陷入了一种生存与传承的困境。

一、客家山歌的文化背景客家文化源远流长,它是岭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客家先民起源于黄河江淮流域,经过一千多年的迁徙,他们不仅在闽、粤、赣交界地区定居,还向南方各省和海外拓展,并与当地的人民进行了广泛的交流,汲取了当地文化的精华,形成了一种独具特色的客家文化,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客家山歌。

客家人在漫长的历史中,经受了无数的磨难,他们勇敢地穿越险阻,留下了一个又一个令人动容的故事和传说,展现出他们顽强不屈的精神。

即使在当今这个快节奏的社会中,他们仍然保持着中原民族的传统思想、精神、文化习俗等方面的完整性。

客家人以尊重传统、勤奋工作、传播文明礼仪为根基,致力于建设美好的家园。

客家山歌是客家人的口头传统,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在民间歌曲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二、客家山歌传承与发展的思考(一)保护客家山歌载体要想让传统的客家山歌得到更多的发扬和传承,就必须采取有效的措施,包括开展全面的文化普查,搜集、整理和研究历史上的客家山歌,建立专业的山歌艺术工作室,并邀请著名的山歌大师来编辑和出版各种山歌,以便于创造更多的新的音乐。

从客家音乐现状看加强客家音乐研究的必要性及意义

从客家音乐现状看加强客家音乐研究的必要性及意义

关 键 词 :客 家音 乐 ;存 在 现 状 ;研 究 意 义
中图分类号 :67 J0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6 1 5 3 {0 7 0 — 15—0 17 — 94 20 )1 0 2 4状
调 动海 内外 客 家籍 人 士 的族 群认 同的 文化 活 动 中 , 同样也发 挥着 推动 国家经 济文化 建设 方 面的强 大的 社 会功 能。许 多具有 鲜 明地 域文 化特色 的 民间文化 与 新时期 、新 特点 的客家音 乐相结 合被 创造和 发明 成新 的客 家 文 化 品牌 。诸 如 “ 际 山 歌 旅 游 节 ” 国 、 “ 国 ( 中 赣州 )客家 文化 节” “ 种 客家 龙 行天 下 、 龙 西 部客 家 文 化 节 ” “ 带 客 家 ・ 型风 情 歌 会 ” 、 洛 大 、 “ 国际 山歌 节” “ 、 千人 山歌大 对 唱” 等 等。 也正 是
时代 。经 过几代 人不 断 的总结 和 研究 ,在 山歌音 乐
在 这轰轰 烈 烈 的客 家 音 乐 文 化 的 挖 掘 和 创 造 活 动
中 ,我们 还看 到 了一 些更 能够体 现客家 民间音 乐本
质 特征 的 、而且更需 要进 行深入 挖掘 和针对性 研究
的 民间音乐遗 产 ,以及一 些活生 生的 民间音乐 的原
维普资讯
第2 7卷 第 1 期
20 年 2月 07
惠州学院学报 ( 社会科 学版)
J 0URN AL OF HUI HOU Z UNI ERS T V IY
V0 . 7 N 1 12 . o.
F b. 0 7 e 2 0
从 客家音乐现状看加强客家音乐研究的 必 要 性 及 意 义
生 形态 。这 些活着 的 民间音乐 的原生形 态给我 们一

当代赣南客家山歌的传承及其发展

当代赣南客家山歌的传承及其发展

当代赣南客家山歌的传承及其发展据考证,赣南客家族群是曾经生活在我国古代的中原地区的汉人们南迁到江西地区后,逐渐与当地人群融合而形成的群体。

因而,赣南客家山歌不仅有着北方民歌刚健的风格,也有着南方民歌婉约的特色,在我国民歌历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有着很强的艺术价值与人文内涵。

因此,在现如今的信息化社会,我们更应当肩负传承赣南客家山歌文化并推动其进一步发展的责任和义务。

本文拟从赣南客家山歌的历史人文价值与艺术价值入手,着力探究当代赣南客家山歌的传承与发展方略。

一、赣南客家山歌的文化价值(一)赣南客家山歌的历史人文价值首先,赣南客家山歌体现了客家族群的民族精神。

黑格尔曾在《历史哲学》一书中指出:“在世界历史的行程中,一个特殊的民族应该只是当作一个个人,民族精神就是各民族的道德生活,他们的政府、他们的艺术和他们的宗教的特殊性……现实的国家就在这种特殊性中,包括战争等等都被这个民族精神所鼓舞,甚至民族的艺术、科学和机械的技术都有民族精神的印记。

”赣南客家山歌种类多样,有灯歌、号子、小调、风俗歌等,表现内容从客家人民的日常生活到生产方式,从历史叙事到个人情感,集中展示了赣南地区客家文化的独特内涵以及“刻苦耐劳、崇文重教、敬祖睦宗和爱国爱乡”的客家精神。

同时,赣南客家山歌以其独特的艺术形式,记录与见证着赣南地区客家人的社会经济发展、生产生活方式变迁等,对于研究客家社会的迁徙与发展史、社会生活史等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其次,赣南客家山歌具有时代性意义。

在封建社会,生活在赣南地区底层的客家民众面对压迫与剥削,用山歌控诉地主阶级、反抗剥削;充分体现了赣南客家人民不畏艰难险阻、勇于向前、开拓进取的坚韧个性以及务实乐观的精神特质。

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特别是在“扩展红色运动”中,赣南客家山歌为中国的革命事业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

《当兵就要当红军》、《盼望红军回家中》、《红军哥哥你慢慢走》、《苏区干部好作风》、《十送红军》等歌曲对打破敌人的经济封锁、树立革命传统作风乃至瓦解敌军等都发挥了巨大作用。

客家山歌的传承与发展

客家山歌的传承与发展

客家山歌的传承与发展媚媚,13级艺硕,2013021220 摘要:客家山歌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丰富多彩,它的曲调抒情奔放,细腻缠绵,风格独特,是我国民族音乐中的奇葩,但随着时代的变迁,社会的进步,风靡全球的商业性强势流行文化正冲击着世界各民族的传统文化。

在这种全球化的文化飓风中,民间文化遗产及其生存环境受到重威胁。

客家山歌的创作和传播也同样遇到了多来自多元文化的冲击,进入了一个多元文化并存的局面,山歌失去了赖以生存的土壤与空间,面临着生存与传承困境。

本文以传统客家山歌《有好山歌溜等来》和新客家山歌《客家颂》为例,浅析传统客家山歌与新客家山歌在演唱风格上的联系与区别,让大家了解客家山歌在演唱面的变化与发展,进而辩证地看待客家山歌的变化,展望客家山歌的未来。

关键词:传统客家山歌;新客家山歌;演唱;一、简介客家山歌(一)客家山歌的文化背景客家文化属于岭南文化。

客家先民来自中华灿烂文化的发源地----黄河江淮流域,在上下一千多年的迁徙历时中,从闽、粤、赣交界地区的聚居,到向南各省以及海外的衍播,他们与迁徙途径地、定居地的人民进行了广泛的交流,吸取了各地文化的精华,形成了在语言、民情、风俗、精神特质等面都有独到特征的客家文化,而客家山歌是客家文化的精华部分。

客家人饱经时乱。

历尝艰苦,长期渡徙、披荆斩棘,留下了多多可歌可泣的故事和传说,历练了坚忍不拔的客家精神。

即使到了瞬息万变的现代社会,客家人还保留着甚为丰富的且较完整的中原民族的传统思想、精神、文化风俗等。

重名节、讲勤劳、重教化等是客家人安身立命、待人处世、持家立业之本。

客家山歌是客家人的口头文学,它富有客家人的语言特色,形成民歌中的独立一支。

客家人的根在中原,客家文化源头出自古代中原的河洛文化,因此它的主体文化是汉文化。

客家人上承《诗经》遗韵,有深厚的人文底蕴,养成了尊文重教的传统,这些品质和性质构成了客家传统文化的涵,这种光辉又辐射到客家人的生活、信仰、意识、行为等面面,从而在形式上外化为传统文化。

客家音乐概述

客家音乐概述

客家音乐概述一客家音乐起源、流变、种类与分布客家音乐,是流传在客家地区为客家民众喜爱的民族民间音乐。

客家音乐包括客家器乐曲中汉乐和闽西十般、客家山歌、山歌号子、客家小调、说唱音乐、戏曲音乐、歌舞音乐以及宗教音乐。

客家是我国汉族一大民系。

客家人是古代中原汉民迁徙南方的群体。

现分布世界各地的客家人达1亿多人。

较为集中的是我国闽、粤、赣三省交界的地区。

客家音乐的起源是古代中原音乐。

由于战乱及自然灾害等诸多原因,自西晋(265-316)以来,经过五次大迁徙,中原民向南到赣之南、岭之东、闽之西的广大客家地区,先后经历了千余年时间,中原汉民把汉文化包括中原音乐传播到闽、粤、赣为主的广大客家地区,经过与本土音乐的有机融合,久而久之,形成了客家人独特的客家音乐。

客家汉乐是客家器乐曲中最具代表性的器乐合奏乐种。

汉乐有称客家汉调音乐,也有人叫中州古曲,还有人称客家汉乐为“外江弦”。

客家汉乐最具代表性的是广东汉乐,广东汉乐系列包括了丝弦乐、中军班音乐和锣鼓乐等乐种。

以广东汉乐为例,汉乐中的乐曲不少源于古代河南一带、湖北一带的古曲,戏曲音乐和民间音乐,己有近千年的历史。

广东汉乐是黄河文化、长江文化、岭南文化在粤东北交汇融合的结果。

一些曲目与中原音乐有一定联系,如《安阳调》、《巴山调》、《小扬州》、《京八板》、《江西调》等。

虽然暂时无法找到其实证依据,但完全可以作出设想与合理的推测。

《安阳调》可推测为是河南安阳移民把安阳一带乐曲带到客家地区而取此曲名;《小扬州》可推测为与扬州移民有关。

另外,客家汉乐的许多曲名均与中原各地乐曲相同或相似。

如:《高山流水》、《到春来》、《小开门》、《大开门》、《九连环》、《将军令》、《绣荷包》、《朝天子》、《步步娇》、《得胜令》等。

在现存乐曲中,也可以看到许多由声乐曲牌移植改编而来的变体形式。

如《玉芙蓉》、《新水令》、《折桂令》、《满江红》、《步步娇》、《上小楼》、《朝天子》、《节节高》、《孟姜女》、《王婆数鸡》等几十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客家音乐的历史现状以及发展方向客家音乐的历史现状以及发展方向摘要:客家音乐具有鲜明的地方色彩和艺术风格,是客家人的智慧结晶。

对客家音乐的研究已经陆续开展,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论文主要讨论客家音乐的历史现状以及探讨其发展的方向。

关键词客家音乐文化保护传承和发展历史现状发展方向一.客家音乐的来源客家音乐是岭南音乐的乐种之一。

客家音乐研究者认为,客家山歌源于古代民歌,但也受《诗经》、楚辞、竹枝词、西曲、吴歌及畲、瑶等少数民族情歌的影响⑴。

冯光钰对客家音乐的多重交融性有深入的论述,认为客家音乐既是从移民文化传播所派生,又是与原住民土著音乐融合而成。

当中原移民到达闽、粤、赣三省边区,与当地的畲、瑶等少数民族杂居共处,从语言、生活习俗到音乐都自然有许多接触和交流,畲、瑶等少数民族也有爱唱山歌的传统。

所以,在客家山歌中常常蕴含着土著民族山歌的因素,在土著民族山歌中也可以看到客家山歌的影子⑵。

二.客家音乐的研究现状1客家音乐的研究历史客家音乐作为我国岭南音乐的乐种之一,在岭南文化中占有显著的地位。

客家音乐以其独有的韵律和唱法以及其文化内涵,吸引大批学者的关注。

因此,在客家音乐的源流、曲谱集、形态分类等方面的研究取得了可喜的成果。

1.1源流探索福建王耀华老师的《客家山歌考源》,是一本关于客家音乐源流探索的学术力作;北京冯光钰老师的《客家音乐传播论》,用传播学的方法,探讨了客家音乐的开放性、交融性和渐变性等流变特点;莫日芬老师在《客家风华》的“山歌”一节中关于“客家山歌的传播”,也以充分的实例说明了客家”歌随人走”的迁徙特点;中央音院的蓝雪菲⑶博士的《畲族民歌与客家民歌的比较研究》,已将客家音乐特色的抽取,置于文化比较的视野之中⑷。

1.2曲谱集合梅州市大埔县广东汉乐研究会组织余敦昌、罗德栽等老师编辑的《广东汉乐三百首》《广东汉乐新三百首》,赣南地区编的《赣南采茶戏音乐》,以及闽、粤、赣各地民歌和戏曲、曲艺集成等。

1.3形态分类研究最有代表性的成果是胡希张、余耀南的《客家山歌大全》,这是有史以来介绍客家山歌最全面的一本“百科全书”,是客家山歌入门的必读书。

专著《客家风华》中由莫日芬老师撰写的“客家山歌”,以及温萍老师撰写的专著《客家山歌探胜》和《粤东奇葩》,又是形态分析研究方面代表作。

他们分别从客家山歌的源流、形成、形态、内容、歌词、音乐及其社会内涵、文化价值等角度,对客家音乐形态作了仔细的分析和分类,这是他们多年深入的田野考察和研究的结晶。

其中翔实的分析和资料,为客家音乐的进一步研究留下珍贵的参照。

2客家音乐研究现状客家音乐作为一种历史产物,也像其他历史文化一样,在传播的过程中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而逐渐失去了他原有的特色,甚至流失。

因此,如何在当下发展和传承客家音乐已成为一个学术焦点,很多学者为此做了大量的努力和研究。

1990年,沙汉昆⑸在《发展客家山歌的一些设想与实验》中就根据对客家山歌的调式、音阶、音域和结构的统计分析,从音乐角度提出对客家山歌进行扩展的设想;叶惠薇⑹在《今日的客家山歌》中列举、介绍了今日客家山歌创作手法、内容、表演形式、唱腔等变化,认为这些不但没有影响客家山歌的风格,反而使这朵山歌之花开放得更加绚丽多彩;康洪生、谢征⑺在《论兴国山歌〈打支山歌过横排〉与赣南客家山歌音乐文化之传承》中提倡要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赣南客家山歌音乐的传承,要注意开发利用和宣传,要培养更多、更好、更年轻的山歌手,要定期举行山歌演唱比赛或者山歌音乐文化节,此外,创作上既要保持原有的民歌风味,又要推陈出新;袁瑾⑻的《赣南客家音乐保存与发展之刍议》指出了客家音乐日渐衰败的三个主要原因,提出赣南客家音乐保存与发展的最佳途径是市场化,去掉原有的僵化模式,抛弃封建迷信等内容,同时加强对客家音乐的教育;王芳和钟燕红⑼在《关于赣南客家民间音乐创新的思考》中认为,客家在立体文化心态上时常面临着两难选择,客家地区政治体制与社会结构的合理化要求有新的音乐文化,赣南客家一是审美要更新,二是艺术观念要更新,三是技法要创新;赖剑明和王宇扬⑽在《兴国山歌的传承与审美》中讨论了客家山歌的家族影响、师徒传承和竞赛刺激三种传承方式和审美愉悦、传播知识两种文化价值的认识,为兴国山歌的继承和发扬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意义;张羡声和崔宝霞⑾在《粤东北城市客家山歌的实录报告与思考》中报告了梅州城内客家山歌对唱、翁源县城“山歌集”和韶关市内“山歌会”的情况,提出采集和研究客家山歌的迫切性与呼吁的必要性;周凯模⑶的《客家音乐文化研究与传承论纲》是一篇理论研究,文章指出客家音乐研究从早期资料整理进入形态研究,又逐步提升到文化学层面的研究,倡导在文化生态的整体结构中分析、比较客家音乐种种个案,文章最后还讨论了如何在自我传承教育与学校规范教育双重体制下寻找到客家山歌传承的道路。

三.客家音乐的发展方向21世纪是一个文化多元的世纪,层出不穷的各色新文化给很多传统的民族文化带来很大的冲击,因此如何传承和保护传统民族文化受到了很多学者的重视,当然,很多人的努力没有白费,在文化的保护方面取得了不少的成效,也有许多成功的例子。

客家音乐的传承和保护可以借鉴其他成功的典例,并结合自己的发展特点,以达到传承和保护的目的。

1 走创新之路客家音乐之所以逐渐衰退的原因之一是缺乏创新。

为了改变这种现状,客家音乐应该走音乐创新之路。

“传统是一条河”,对艺术而言,传承在很大程度上就是保存。

在历史的长河中,不管以什么方式传承,客家音乐都是随着不同时代的发展而变革的。

这就要求在保存客家音乐时,必须去掉原有的僵化模式,抛弃封建迷信等内容,根据时代的发展特点,结合时代的发展要求,对其进行解构重组、多层融合。

整个过程是推陈出新的思索的过程,也就是二度创作创新的过程。

在此方面的一个成功的例子就是杨丽萍原生态的舞蹈作品《云南映象》。

回顾客家音乐的发展历史,我们不难发现,其形成和发展无不是经过不断推陈出新,并与当地其他民族的民族音乐进行融合的结果。

所以,我们可以从客家音乐的发展历程上研究出一条适合客家音乐的创新发展之路。

2 改变传承方式由于一些地方的习俗和禁忌或者涉及到一些比较秘密的东西,经常会出现“传男不传女”的现象。

客家音乐的传承虽然没有这种现象,但其“口传心授、心神领会”的单一传承方式,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其传承,因此,我们应该在其传承上下功夫。

教育是传承的重要而有效的手段之一。

对传统客家音乐的保存,不能仅靠师徒单传、口传心授等传统的传承方式,必须引入现代教育理念,更新教学手段,以健全、完善的教育体系和制度来保障客家音乐传承,从而提高大众的欣赏水平,为客家音乐大众化、通俗化打下坚实的群众基础;为培养推广普及客家音乐的传播者、研究发展客家音乐的生力军储备人才。

对客家音乐的教育,可以从对大众的普及教育、中小学的课堂教育、高等院校的专业教育三个方面来开展。

3 走市场化之路当今社会涌现的娱乐性、社区性、市场化极强的“通俗音乐”式文艺,已被广大群众所认可。

这种“通俗音乐”式文艺是基于现代文明的一种世俗文化现象,与市场紧密相连,迎合了大众工作、学习之余需求休闲消遣的一种文化消费心理,具有广泛的群众参与性。

它不强求完美、高雅,只希望轻松、愉悦,但又并不一味迎合大众而降低格调,丧失艺术的本意,贬损艺术的价值,它与主流文艺、所谓的专业性精英文艺以及都市文艺在本质上一脉相承,属艺术的另一表现形式。

客家音乐原本就源于客家群众的休闲文化,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

把自己融入市场,走“通俗音乐”式文艺发展之路,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说是保存和传承客家音乐的一个有效途径。

4 其他方式广西玉林是客家人聚集的一个地方之一。

所以客家音乐也可以借助广西民歌艺术节这样一个舞台,向人们展现客家音乐的魅力。

客家音乐还可以通过利用广播、电视、计算机网络等现代传播媒介,进行多层综合传播。

结语每个时代都有其时代特征,要想在新的时代中顺利健康的发展,就必须适应时代的发展要求,与时俱进,发展创新。

然而并不是所有的东西都能够做到与时俱进,有些东西既然已经不适合在新的时代发展要求,那么我们不能强求,就只好任他自由发展。

但有些东西是人类的宝贵财富,是许许多多代人努力的结果,所以我们必须重视保护。

而客家音乐,是客家艺术的精华,经过无数代的传承,无论是对客家人还是对我国的文化发展,都有着无可取代的重要价值,所以,对客家音乐的保护刻不容缓。

大量学者已经对此做了大量的努力,并取得了不少的成效,但在传承和保护客家音乐的道路上还很漫长,所以我们必须引起更广大的重视,把这项工作落实到具体。

尤其是政府部门,更应该对此作出有效的保护措施。

只要大家都把这件事放在心上,客家音乐的未来就有希望,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也就有希望。

⑴温萍编著《客家音乐文化概论》,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7年版,第5—6页。

⑵冯光钰《客家音乐传播》,中国文联出版社2000年版,引言部分第4页,第132页。

⑶周凯模《客家音乐文化研究与传承论纲》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00.1,39-43页。

⑷蓝雪菲《畲族民歌与客家民歌的比较研究》,中国音乐,1996年第一版,第18—26页⑸沙汉昆《发展客家山歌的一些设想与实验》⑹叶惠薇《今日的客家山歌》,韶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8月,94-96页。

⑺康洪生、谢征《论兴国山歌〈打支山歌过横排〉与赣南客家山歌音乐文化之传承》,赣南师范学院学报,2003年第一期,118-119页。

⑻袁瑾《赣南客家音乐保存与发展之刍议》,赣南师范学院学报,2004年第五期,115-116。

⑼王芳和钟燕红《关于赣南客家民间音乐创新的思考》,江西社会科学,2003.12,203-204页。

⑽赖剑明和王宇扬《兴国山歌的传承与审美》,赣南师范学院学报,2006.2,116-118页。

⑾张羡声和崔宝霞《粤东北城市客家山歌的实录报告与思考》嘉应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2005.2,80-82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