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菌药物分类及合理应用

合集下载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将抗菌药物分为几类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将抗菌药物分为几类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将抗菌药物分为几类在临床医疗领域中,抗菌药物是一类重要的药物,用于治疗和预防感染病原体引起的疾病。

为了科学合理地使用抗菌药物,对抗菌药物进行分类管理是十分必要的。

根据临床应用管理办法,抗菌药物一般可分为以下几类:1.抗生素:抗生素是一类抑制或杀灭细菌生长繁殖的药物。

根据其作用机制和抗菌谱的不同,抗生素可以进一步分为青霉素、头孢菌素、大环内酯类、氨基糖苷类等。

抗生素在临床上广泛应用于治疗细菌感染性疾病,但过度或不当使用抗生素容易引起细菌耐药性的问题,因此合理使用抗生素十分重要。

2.抗真菌药物:抗真菌药物主要用于治疗真菌感染性疾病,如念珠菌病、白色念珠菌病等。

常见的抗真菌药物包括庆大霉素、氟康唑等,这些药物可以抑制真菌细胞壁的合成或破坏真菌细胞膜,从而起到治疗作用。

3.抗病毒药物:抗病毒药物通常用于治疗病毒感染引起的疾病,如流感、艾滋病等。

抗病毒药物主要通过抑制病毒的复制和传播来发挥治疗作用,如阻断病毒蛋白的合成或抑制病毒进入宿主细胞等机制。

4.抗结核药物:抗结核药物是治疗结核病的特殊药物,包括一线抗结核药和二线抗结核药。

一线抗结核药通常包括异烟肼、利福平、乙胺丁醇等,用于结核病的标准治疗;而二线抗结核药在一线治疗失败或患者耐药时使用,如卡那霉素、乙胺丁醇等。

5.抗寄生虫药物:抗寄生虫药物主要用于治疗寄生虫感染引起的疾病,如疟疾、血吸虫病等。

常见的抗寄生虫药物有磺胺类药物、喹啉类药物等,这些药物可以杀灭或驱除人体内寄生虫,达到治疗目的。

因此,根据药物的不同作用机制和应用范围,抗菌药物可以被分为抗生素、抗真菌药物、抗病毒药物、抗结核药物和抗寄生虫药物等几类。

在临床实践中,医务人员应充分了解各类抗菌药物的特点和适应症,科学合理地使用这些药物,以提高治疗效果,减少药物副作用和耐药性的发生,确保患者获得最佳的治疗效果。

抗菌药物合理应用及分级管理实施细则

抗菌药物合理应用及分级管理实施细则

抗菌药物合理应用及分级管理实施细则抗菌药物是一类被广泛应用于临床治疗的药物,可有效治疗和预防细菌感染,但不合理的使用会导致抗菌药物滥用和耐药菌株的产生。

为了合理应用抗菌药物,保护患者的安全并减少耐药菌株的发生,各国纷纷制定了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及分级管理实施细则。

下面就具体介绍一下我国的抗菌药物合理应用及分级管理实施细则。

我国的抗菌药物合理应用及分级管理实施细则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合理使用原则:明确指出抗菌药物应该是在患者真正需要的情况下才能使用,并且要根据细菌的药敏试验结果来确定具体的药物、剂量和疗程。

2.抗菌药物分级管理:将抗菌药物分为三个等级,分别为特殊级、限制级和非限制级。

特殊级抗菌药物主要用于治疗严重危害人体健康的疾病,如癌症化疗引起的感染等。

限制级抗菌药物适用于一般细菌感染,但使用时要满足一定的条件,如必须有医生特批或药剂师审核。

非限制级抗菌药物适用于常见的细菌感染,可以在医生的指导下自行购买。

3.医疗机构规范管理要求:医疗机构要建立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的管理制度,明确各级医院的抗菌药物使用权限和管理要求,加强对医生和药剂师的培训,提高其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的认知水平。

4.监测和报告系统:建立抗菌药物的使用情况监测和报告系统,及时掌握抗菌药物的使用情况和细菌耐药情况,为制定合理使用策略提供依据。

5.公众宣传教育:通过各种方式向公众宣传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知识,提高公众对抗菌药物滥用和耐药性的认识,引导患者正确用药。

抗菌药物合理应用及分级管理实施细则的实施对于改善我国抗菌药物使用的合理性及防止抗药性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通过严格的管理措施,可以有效地减少抗菌药物滥用现象,减少因不必要使用抗菌药物而导致的不良反应和药物耐药问题。

同时,通过合理使用抗菌药物,还可以提高治疗效果,减少医疗成本,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因此,我国的抗菌药物合理应用及分级管理实施细则是非常重要的,对于保护患者权益,合理运用医疗资源,保障公众健康意义重大,需要各级医疗机构和相关人员积极执行,并结合科学研究不断完善。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知识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知识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知识一、引言抗菌药物是指能够抑制或杀灭细菌、真菌、病毒或原虫等微生物的药物。

在临床上,抗菌药物的应用广泛,对于治疗感染病、手术预防性使用以及医疗器械和医疗环境的消毒等都具有重要作用。

随着抗菌药物的滥用和不合理使用,细菌耐药性不断增强,已成为全球性的公共卫生问题。

正确使用抗菌药物,合理应用抗菌药物已成为医务人员面临的重要课题。

二、抗菌药物分类抗菌药物可分为抗生素、抗真菌药、抗病毒药和抗寄生虫药。

抗生素又可分为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大环内酯类、氨基糖苷类、四环素类、磺胺类等。

各类抗菌药物具有不同的作用机制和适应症,医务人员需要根据患者的病原体类型和药敏试验结果来选择合适的抗菌药物。

三、正确使用抗菌药物的原则1. 根据病原体的类型和药敏试验选择抗菌药物,避免盲目使用广谱抗生素。

2. 严格按照药品说明书或医嘱使用抗菌药物,不可随意更改药物剂量和用药时间。

3. 注意抗菌药物的给药途径和用药时间,保证药物浓度在有效范围内。

4. 结合患者的病情和用药效果,及时调整抗菌药物的种类和剂量。

5. 在使用抗菌药物的过程中,严格控制用药费用,避免造成药物的浪费。

四、抗菌药物的不良反应与禁忌症抗菌药物使用过程中可能会出现的不良反应包括过敏反应、肝肾损害、神经系统损害、肠道微生态平衡破坏等。

不同的抗菌药物有不同的禁忌症,在使用前需要充分了解患者的过敏史和病史,严格遵守禁忌症,并密切监测患者的用药反应。

五、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1. 感染病的治疗:根据感染的部位和病原体类型选择合适的抗菌药物,避免不必要的复合疗法。

2. 手术前预防性使用:对于需要实施清洁-无菌手术的患者,可根据手术类型和术前体征选择适宜的抗菌药物进行预防性使用。

3. 医疗器械和环境的消毒:在医疗环境中,对医疗器械和环境进行消毒灭菌,减少交叉感染的发生。

六、抗菌药物的临床应用挑战与对策1. 超大剂量抗菌药物的使用:超大剂量抗菌药物的使用会增加患者的药物负担,易导致不良反应的发生。

临床抗菌药物合理应用管理制度

临床抗菌药物合理应用管理制度

临床抗菌药物合理应用管理制度一、指导思想1.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是保证患者合理用药的前提,也是抗菌药物有效性和安全性的保障。

2.避免滥用和不当使用抗菌药物,是减少细菌耐药性发展的关键。

3.抗菌药物应用必须严格遵循抗菌药物管理制度,实施全程监控。

二、管理原则1.分类管理:将抗菌药物分为特殊级、限制级和非限制级三个级别,根据药物的特点和临床应用需要,设置不同的管理和使用限制。

2.临床应用指南:建立临床抗菌药物的使用指南,明确各种疾病的合理用药原则和药物选择方案。

3.科学培训:为医务人员提供抗菌药物的科学知识和临床应用技能培训,提高其合理应用抗菌药物的能力。

4.全程监控:建立抗菌药物使用的全程信息化监控系统,对医务人员的用药行为进行实时监测和记录。

5.定期评估:定期评估医务人员的抗菌药物使用情况,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相应的纠正措施。

三、具体管理措施1.抗菌药物使用审批:限制级和特殊级抗菌药物的使用必须经过严格的药师审批,并在患者用药记录中进行详细的说明。

2.临床应用指南的实施:医院必须建立临床应用指南,并由专业组织进行审核和发布,医务人员必须按照指南进行抗菌药物的使用。

3.药物选择和应用的监测:通过电子医疗系统建立抗菌药物的选择和应用的监测机制,实时记录医务人员的用药情况。

4.多学科联合会诊:对于复杂病例和疑难病例,建议进行多学科联合会诊,共同确定抗菌药物的使用方案。

5.抗生素限制使用:医院设立抗菌药物使用审批委员会,对抗菌药物的使用进行限制,并设定每月和每年的使用量限制。

6.抗菌药物耐药性监测:医院设立抗菌药物耐药性监测中心,定期对已使用的抗菌药物进行耐药性监测,并及时发布结果。

7.持续教育和培训:医院定期组织抗菌药物应用的培训和学术交流,提高医务人员的临床用药水平和科学素养。

8.加强宣传和教育:通过宣传和教育,向患者和公众普及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的知识,提高对抗菌药物滥用和不当使用的意识。

四、管理评估1.定期对医院的抗菌药物管理制度进行评估,及时发现问题并加以改进。

抗菌药物合理使用与医院感染控制

抗菌药物合理使用与医院感染控制

抗菌药物合理使用与医院感染控制一、引言抗菌药物是很重要的药物类别,它可以有效地治疗细菌感染,拯救病人的生命。

然而,随着抗生素的广泛使用,出现了越来越多的耐药细菌,并且一些患者出现了抗生素过敏的情况。

因此,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讨论抗菌药物合理使用与医院感染控制之间的关系,以及如何在临床实践中有效地管理抗生素使用以降低医院感染的风险。

二、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1. 抗菌药物的分类与作用机制抗菌药物根据其作用机制可以分为β-内酰胺类抗生素、氨基糖苷类抗生素、氟喹诺酮类抗生素等不同类别。

这些抗生素在治疗感染时通过抑制细菌的生长和繁殖来起到治疗作用。

由于不同类别的抗生素对于不同类型的细菌有着不同的作用特点,因此在使用抗生素时需要准确地判断患者感染的细菌类型,以选择合适的抗生素。

2. 合理使用抗生素的重要性合理使用抗生素可以减少抗生素过敏和耐药细菌的产生。

抗生素过度使用会导致患者对抗生素产生耐药性,使得日后治疗感染的难度加大。

同时,过量使用抗生素还会导致患者出现抗生素过敏反应,严重者会危及生命。

因此,医务人员需要在使用抗生素时谨慎选择药物种类和使用剂量,避免滥用抗生素。

3. 抗生素的使用原则在使用抗生素时,应遵循“病原学证据为基础,预防为第一”的原则。

首先需要通过病原学检测明确患者感染的细菌类型,以选择合适的抗生素进行治疗。

在临床实践中,还需要注意预防性使用抗生素的风险,避免过度使用抗生素导致患者出现耐药性和过敏反应。

三、医院感染控制与抗菌药物使用1. 医院感染的危害医院感染是指患者在医疗机构内因治疗活动而并发的感染,是医院管理中的一个严重问题。

医院感染不仅会延长患者住院时间,增加治疗费用,还会给患者带来额外的健康风险。

由于医院感染通常是由细菌引起的,抗生素的使用在医院感染控制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2. 抗生素在医院感染控制中的应用抗生素的使用可以有效地治疗医院感染,减少感染的传播和发展。

在医院感染管理中,医务人员需要合理地选择抗生素类型和用药剂量,根据感染的病原菌类型和患者的病情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

常用抗菌药物的特点及临床合理应用

常用抗菌药物的特点及临床合理应用
抗菌药物合理使用
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
(广谱、耐酶) ①对产酶金葡菌、表葡菌、肠球菌有良好作用。 ②对某些产酶G-杆菌有较强活性。 ③不适用于肠杆菌属、假单胞菌属及MRSA感染。 ④不适用于中枢神经系统(CNS)感染(克拉维酸
钾难透过血脑屏障)。
抗菌药物合理使用
磺苄西林
(广谱、不耐酶) ①对G-杆菌的作用较氨苄西林强。 ②除对部分肠杆菌科细菌外,对铜绿假单胞菌亦 有良好抗菌作用。 ③对部分厌氧菌有一定作用。 ④适用于铜绿假单胞菌、肠杆菌科及其它G-杆菌 所致感染。
抗菌药物合理使用
氟氯西林钠
(耐酶) 特点: ① 抗菌谱与青霉素相仿,但抗菌作用较差。 ② 不易被青霉素酶所破坏,对产青霉素酶的耐药 金黄色葡萄球菌有杀菌作用;主要用于耐青霉素 葡萄球菌感染。 ③对G-菌及耐甲氧西林葡萄球菌(MRSA) 不敏感。
抗菌药物合理使用
氨苄西林、阿莫西林
(广谱、不耐酶) ①对G+葡萄球菌作用与青霉素相仿,对肠球菌 作用优于青霉素。 ②对部分G-杆菌亦具抗菌活性,但易耐药。 ③对铜绿假单胞菌无效。
+
+
肾毒性 ++
第2代
+++
++
++
+
第3代
+
+++
+++
-
第4代
抗菌药(antibacterial agent):能抑制或杀灭
细菌,用于预防和治疗细菌性感染的药物。包 括完全人工合成的抗细菌药物(如磺胺类、喹 诺酮类)和抗生素。
抗菌药物合理使用
抗微生物药(antimicrobial agent):能抑制

抗菌药物合理应用及评估

抗菌药物合理应用及评估

抗菌药物合理应用及评估抗菌药物是治疗感染病情时常使用的一种药物,针对细菌、真菌、病毒等病原微生物有一定的疗效。

然而,当前由于滥用抗菌药物,导致病菌逐渐产生耐药性,治疗疾病的效果也越来越不明显。

因此,抗菌药物合理应用和评估越来越重要。

一、抗菌药物合理应用1.了解抗菌药物的特点抗菌药物分为广谱和窄谱两类,广谱抗生素可同时作用于不同种类的细菌,但会导致菌群失衡,增加耐药菌株,还存在不良反应;而窄谱抗生素只对特定菌株有作用,治疗范围狭窄,但不易产生抗药性。

在使用抗菌药物时,需要结合病原菌、患者年龄、体重、存在的过敏史等因素进行综合评估,选择适当的抗菌药物。

2.严格控制抗菌药物使用量和疗程对于不同疾病需要使用抗菌药物,必须严格控制使用量和疗程。

因为抗菌药物的过量使用会破坏人体内有益菌群,导致微生物菌群失衡,增强细菌对抗生素的耐药性。

3.依据病原菌药敏试验结果选择抗菌药物药敏试验是人体内感染细菌的敏感性测试。

抗菌药物的选择应通过药敏试验结果选择对症抗菌药物,而不是盲目使用抗生素。

4.加强患者健康教育加强抗菌药物合理使用和健康教育,让患者了解抗生素不能治愈所有的疾病和病原微生物,但是使用不当却会对自身造成危害。

二、抗菌药物评估1.效果评价抗菌药物治疗的效果需要通过临床病例、病原菌培养和细菌耐药性检查等多种方面进行评价。

对于治疗效果持续不佳的患者需要考虑抗生素的效果是否达到预期。

2.不良反应评价抗菌药物治疗中,不良反应表现较为明显。

因此,对于抗生素的使用需要进行全面评估,包括药品的剂量、疗程、个体差异等因素。

同时,药品监管部门也需要建立院感监测系统,对医疗机构进行管理监督。

3.耐药性评价随着抗生素的滥用,已经出现了多种菌株对抗生素产生了耐受性的情况,而且耐药现象越来越普遍。

因此,对于细菌抗药性的监测也需要进行评估,及时掌握细菌耐药性的变化情况。

总之,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和评估是很关键的。

机构和患者要都要注意药物的使用方法和疗效,对药物进行更加严格的管理和监测,才能有效减缓药物耐药性的问题。

医院《抗菌药物合理应用及分级管理》实施细则

医院《抗菌药物合理应用及分级管理》实施细则

市人民医院《抗菌药物合理应用及分级管理》实施细则(本细则2011年3月18日在医院药事管理委员会、医院抗菌物管理委员会会议上讨论通过,自2008年3月18日起实施)根据卫生部组织编写的《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及我院近年来按照原《抗菌药物合理使用及分级管理条例》的执行情况,为规范我院医务人员的用药行为,进一步提高抗菌药物疗效,保障患者用药安全、有效、经济,避免和减少药物不良反应,减缓病原微生物耐药性的发展,提高我院临床抗菌药物治疗水平,特制定本实施细则及分类目录。

第一章临床抗菌药物合理应用的基本原则第一条根据患者的症状、体征及血、尿常规等实验室检查结果,初步诊断为细菌性感染者以及经病原学检查确诊为细菌性感染者方有指征应用抗菌药物;由真菌、结核分枝杆菌、非结核分枝杆菌、支原体、衣原体、螺旋体、立克次体及部分原虫等病原微生物所致的感染亦有指征应用抗菌药物。

缺乏细菌及上述病原微生物感染的证据,诊断不能成立者,以及病毒性感染者,均无指征应用抗菌药物。

第二条在使用抗菌药物治疗前,应尽可能正确采集有关标本,及时送病原学检查及药敏试验,作为选用药物的依据。

未获结果前或严重感染,病情危重的情况下,可根据临床诊断推断最可能的病原菌,先给予抗菌药物经验治疗。

一旦获知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结果,对疗效不佳的患者应及时调整给药方案。

第三条对轻症或初治患者,可选用常用抗菌药物。

对医院获得性感染、重症感染、难治性感染患者应根据临床表现及感染部位,推断可能的病原菌,选用抗菌活性及针对性强、安全性好的抗菌药,必要时可以联合用药。

第四条临床医师选择使用抗菌药物,制订药物治疗方案时,应综合考虑以下因素:(一)患者的疾病状况:感染部位、严重程度、年龄、机体生理、病理、免疫功能状态、基础疾病等。

(二)抗菌药物的特性:包括抗菌药物的药效学特点(抗菌谱、抗菌活性和后效应等)、药代动力学特点(吸收、分布、代谢、排泄、半衰期、血药浓度和细胞内浓度等)以及不良反应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双氯青霉素:对产酸耐青霉素 G 的金黄色葡萄球菌抗菌 活性最强,对其它 G+ 球菌较青霉素 G 差,对耐甲氧西 林的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无效。
阿莫西林:抗菌谱与氨苄青霉素相似,肺炎球菌、溶血性 链球菌、肠球菌和流感杆菌对本药敏感,抗菌作用优于氨 苄青霉素,但对假单胞菌无效。
广谱抗假单胞菌类:对 G+ 球菌的抗菌作用与青霉素 G 相似,对 G- 杆菌(如大肠杆菌、变形杆菌、流感杆菌等) 及假单胞菌有很强的抗菌作用,尤其哌拉西林、阿洛西林、 美洛西林抗菌活性更强。
1.β- 内酰胺类-- (2)头孢菌素 类
第三代头孢菌素:包括头孢他定\三嗪\噻肟\哌酮\地嗪\甲 肟\克肟等。
对产酸金黄色葡萄球菌有一定活性,但较第一、二代为弱, 对 G- 杆菌包括沙雷菌、绿脓杆菌有强大的抗菌活性,其 中头孢他定抗菌谱更广,抗绿脓杆菌作用最强,其次为头 孢哌酮。
头孢地嗪对绿脓杆菌、不动杆菌、类肠球菌无效。除头孢 哌酮外,对 β- 内酰胺酶稳定,肾毒性少见。
抗 G- 杆菌类:只用于抗 G- 杆菌,对 G+ 球菌及假单胞
1.β- 内酰胺类--(2)头孢菌素类
此类属广谱抗菌药物,分四代。第一、二 代对绿脓杆菌无效,第三代中部分品种及 第四代对绿脓杆菌有效,该类药物对支原 体和军团菌无效。
1.β- 内酰胺类--(2)头孢菌素类
第一代头孢菌素:包括头孢噻吩\氨苄\唑林\拉定。对产 酸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球菌、溶血性链球菌等 G+ 球 菌抗菌活性较第二、三代为强,对 G- 杆菌的作用远不如 第二、三代,仅对少数肠道杆菌有作用。
阿奇霉素对 G+ 球菌作用比红霉素差,对 G- 杆 菌比红霉素强,尤其对社会获得性肺炎(CAP) 的常见致病菌、流感杆菌、支原体、衣原体和军 团菌均有很好的抗菌活性,可作为 CAP 治疗的 第一选择。
4.四环素类
属广谱抗生素。因常见致病菌多已耐药, 现在仅用于支原体、衣原体、立克次体及 军团菌感染,多西环素和米诺环素抗菌谱 同四环素,但抗菌作用比四环素强 5 倍, 米诺环素作用更强,对多数 MRSA 有效。
1.β- 内酰胺类 --(4)β- 内酰胺酶抑制剂
临床上常用的 β- 内酰胺酶抑制剂有克拉维 酸、舒巴坦和他唑巴坦,它们与 β- 内酰胺 类组成复合制剂,对耐药菌株可增强杀菌 效果,并可使抗菌谱扩大。
常用的品种有安灭菌(阿莫西林加克拉维 酸)、特美汀(替卡西林加克拉维酸)、 优立新(氨苄青霉素加舒巴坦)、舒普深 (头孢哌酮加舒巴坦)和他唑西林(哌拉 西林加他唑巴坦)。
3.大环内酯类
属窄谱速效抑菌剂,抗菌谱与青霉素 G 相似,主 要为需氧的 G+ 球菌、G- 杆菌及厌氧球菌。军 团菌、支原体、衣原体及部分流感杆菌对此类药 物敏感。对绿脓杆菌、大多数肠杆菌科细菌无效。
新大环内酯类包括罗红霉素、克拉霉素和阿奇霉 素,与红霉素相比,抗菌谱没有明显扩大,但药 物代谢动力学改善和副作用减少是其明显进步。
对 β- 内酰胺酶稳定性差,对肾有一定毒性。对绿脓杆菌、 变形杆菌、不动杆菌等无效。其中头孢唑林\拉定较常用。
第二代头孢菌素:包括头孢呋辛\克罗\孟多\替安\美唑\ 西丁等。对 G+ 球菌包括产酸金黄色葡萄球菌抗菌活性 与第一代相似或略弱,对 G- 杆菌较第一代强,但不如第 三代。
对流感杆菌有很强的抗菌活性,尤其是头孢呋辛\孟多, 对绿脓杆菌、沙雷菌、阴沟杆菌、不动杆菌无效。除头孢 孟多外,对 β- 内酰胺酶稳定。
第四代头孢菌素:包括头孢匹罗\吡肟\唑喃等。抗菌作用 快,抗菌活力较第三代强,对 G+球菌包括产酸金黄色葡 萄球菌有相当活性。对 G-杆菌包括绿脓杆菌与第三代相 似。
对耐药菌株的活性超过第三代。头孢匹罗对包括绿脓杆菌、
1.β- 内酰胺类 --(3)新型 β- 内酰
胺类
包括碳青霉烯类(亚胺培南、帕尼培南、美洛培 南)和单环 β- 内酰胺类(氨曲南、卡芦莫南)。
2.氨基糖苷类
此类属静止期杀菌剂。常用的有阿米卡星、 妥布霉素、庆大霉素、奈替米星、西索米 星及链霉素。主要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G- 杆菌,包括绿脓杆 菌、肠杆菌科细菌、沙雷菌、不动杆菌等。
阿米卡星作用最强。抗 G+ 球菌也有一定 活性,但不如第一、二代头孢菌素。对葡 萄球菌的抗菌活性以奈替米星作用最强, 对结核杆菌以链霉素最好。对厌氧菌无效。 此类药物对听神经和肾有毒性作用。
泰能(亚胺培南/西司他定):抗菌谱极广,对 G- 杆菌、G+ 球菌及厌氧菌,包括对其他抗生素 耐药的绿脓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粪链球菌、 脆弱拟杆菌均有极强的抗菌活力,对多数耐药菌 的活性超过第三代头孢菌素。对各种 β- 内酰胺 酶高度稳定。
氨曲南:对多数 G- 杆菌包括肠杆菌科和绿脓杆 菌均有良好的抗菌作用,但对 G+ 球菌及厌氧菌 无效,对 β- 内酰胺酶稳定。
低。 包括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新型 β- 内酰
胺类及 β- 内酰胺类与 β- 内酰胺酶抑制剂 组成的复合制剂
1.β- 内酰胺类-- (1)青霉素类
青霉素 G:临床上主要用于肺炎球菌、溶血性链球菌及厌 氧菌感染,金黄色葡萄球菌和流感杆菌多数对其耐药。普 鲁卡因青霉素 G 半衰期较青霉素长。青霉素 V 钾片耐酸, 可口服,使用方便。
抗菌药物的应用
.
一、抗菌药物的分类及特点 二、抗生素的合理应用
抗菌药物的分类及特点
1.β - 内酰胺类 2.氨基糖苷类 3.大环内酯类 4.林可霉素类 5.多肽类 6.喹诺酮类 7.磺胺类 8.抗真菌药 9.其他抗菌药物
1.β- 内酰胺类
此类属于繁殖期杀菌剂。 其特点是:血药浓度高、抗菌谱广和毒性
5.林可霉素类
包括林可霉素、氯林可霉素,抗菌谱较窄, 抗菌作用与红霉素相似,氯林可霉素抗菌 活性较林可霉素强 4 ~ 8 倍,主要用于金 黄色葡萄球菌和厌氧菌感染。
6.多肽类
包括多粘菌素 B、多粘菌素 E、万古霉素、去甲 万古霉素及壁霉素。
多粘菌素 B 和 E,肾毒性大,疗效差,只用于严 重耐药的 G- 杆菌感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