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程问题解题技巧(1)
行程问题的解题技巧和方法

行程问题的解题技巧和方法
行程问题指的是计算一个人或物体在一段时间内的移动距离问题。
这类问题中,我们通常会遇到很多不同的变量,包括起点和终点位置、速度、时间等等。
因此,解决这类问题需要一些特定的技巧和方法。
以下是一些解决行程问题的技巧和方法:
1. 确定问题所需的变量
在解决行程问题之前,我们需要先确定问题所涉及的所有变量。
例如,起点和终点位置、速度、时间等。
通过确定这些变量,我们可以更好地规划解题过程,避免出现遗漏或错误。
2. 使用单位转换
在行程问题中,我们通常需要涉及到不同的单位,例如英里、千米、小时、分钟等等。
为了更好地计算问题,我们需要将所有的单位转换成相同的单位。
例如,将小时转换成分钟、将英里转换成千米等等。
3. 利用公式计算
在行程问题中,有很多公式可以用来计算距离、速度和时间等。
例如,速度等于距离除以时间(v=d/t),距离等于速度乘以时间(d=v*t)等等。
通过利用这些公式,我们可以更快速地计算出所需的答案。
4. 注意时间和速度的关系
在行程问题中,时间和速度是密切相关的。
当速度增加时,时间会减少,距离也会相应地减少。
因此,在解决行程问题时,我们需要注意时间和速度的关系,并确保计算过程中这两个变量的一致性。
总之,解决行程问题需要一些具体的技巧和方法,包括确定变量、使用单位转换、利用公式计算、注意时间和速度的关系等等。
只有通过不断练习和实践,我们才能更好地掌握这些技巧和方法,并在实际问题中得到更好的应用。
第四讲 行程问题(一)

对方出发点后立即返回,又在距离 A 地 40 千米处第二次相遇。A、B 两地相距多少千米?
3 例 9. 甲、乙两车同时从 A、B 两地同时出发相向而行,速度比是 5:3.甲车行了全程的7 后又行了 66 千米,正好与乙车相遇。A、B 两地相距多少千米?
例 10. 一辆速度为 72 千米/小时的汽车,向正前方一个回音壁驶去。鸣笛后 4.5 秒才 听到回声。已知声音在空气中传播的速度为 340 米/秒。听到回声时汽车离回音壁还有多 远?
例 4. 一辆汽车从 A 地到 B 地,如果把车速减少 10%,那么要比原定时间迟 1 小时到 达,如果以原速行驶 180 千米后,再把车速提高 20%,那么可比原定时间提早 1 小时 到达。AB 两地相距多少千米?
相遇问题:
-22014 年 第四讲
解题方法使新招
峨眉名师新方法学校
2014 年
名师让你上名校
- 12 2014 年 第四讲
解题方法使新招
峨眉名师新方法学校
2014 年
名师让你上名校
教育专线:0833——5524343
8. 甲、乙两车同时从 A、B 两地相向开出,甲车每小时行 50 千米,乙车每小时比甲车 少行 20%,两车相遇后,甲车继续行驶了 3.2 小时就到达了 B 地。A、B 两地相距多少 千米?
2014 年
名师让你上名校
教育专线:0833——5524343
13. 甲、乙两人分别从 A、B 两地同时出发,相向而行。出发时,甲、乙的速度比是 3:2. 第一次相遇后甲的速度提高 20%,乙的速度提高 30%。这样,当甲到达 B 地时,乙离 A 地还有 16 千米。那么 A、B 两地相距多少千米?
5. 一辆汽车从甲地去乙地,若速度提高 20%,则可以提前一小时到达,若前 100 千米 按原速行驶,然后再把速度提高 30%,则仍可以提前 1 小时到达,甲乙两地相距多少千 - 11 -
行程问题的解题技巧

行程问题的解题技巧1. 哎呀呀,行程问题中遇到相向而行的情况,那简直就像是两个人对着跑呀!比如说,小明和小红在一条路上,一个从这头走,一个从那头走,他们多久能相遇呢?这时候只要把两人的速度加起来,再用总路程除以这个和,不就能算出相遇时间啦!就像搭积木一样简单嘛!2. 嘿,要是同向而行呢,那不就是一个追一个嘛!就好像跑步比赛,跑得快的追跑得慢的。
比如小强每分钟跑 100 米,小亮每分钟跑 80 米,那小强要多久才能追上小亮呀?用他们的速度差乘以时间等于最初的距离差这个道理,一下子就能算出来啦,是不是超有趣呀!3. 碰到那种来回跑的行程问题呀,可别晕!比如说小李在 A、B 两点间跑来跑去。
这就像钟摆一样来来回回呀!这时候得仔细分析他跑的每一段路程和时间,然后加起来或者算差值,搞清楚到底怎么回事儿!这很考验耐心哦,但搞懂后会超有成就感的呀!4. 还有那种在环形跑道上跑的呢,这不就像围着一个大圆圈转嘛!比如小王在环形跑道上跑,和别人相遇几次或者追上几次,就得想想他们相对的速度和跑的圈数啦。
这多有意思呀,就好像在玩一个特别的游戏!5. 你们想想看,行程问题里有时候给的条件可隐晦啦!这就像捉迷藏一样,得仔细找线索呀!比如说告诉你一段路程走了几小时,又告诉你另外一些模糊的信息,就得开动脑筋把有用的找出来,算出行程中的各种数据。
是不是有点像侦探破案呀,刺激吧!6. 有时候行程问题里会有停顿呀什么的,那就像走路走一半歇会儿一样。
比如小张走一段路,中间停了几分钟,这时候得把停顿的时间考虑进去呀,不然可就算错啦,可不能马虎哟!7. 哈哈,行程问题其实就是生活中的各种走呀跑呀的情况。
只要我们把它当成有趣的事儿,像玩游戏一样去对待,就不会觉得难啦!所以呀,不要害怕行程问题,大胆去挑战它们吧!我的观点结论就是:行程问题没那么可怕,只要用心去理解和分析,都能轻松搞定!。
行程问题的解题技巧和方法

行程问题的解题技巧和方法
行程问题是数学中常见的问题之一,它涉及到速度、时间、距离等基本概念。
在解题时,我们需要根据题目中所给出的信息,运用合适的方法进行求解。
以下是一些常用的解题技巧和方法:
1. 基本公式法:行程问题的基本公式为:路程=速度×时间。
利用这个公式,我们可以很方便地求解各类行程问题。
2. 比例法:比例法是行程问题中常用的方法之一。
如果题目中给出的比例关系正确,我们可以通过比例关系来求解问题。
3. 假设法:假设法适用于一些无法确定具体数值的行程问题。
通过假设一些数值,然后根据题目中给出的信息,进行分析推理,进而求解问题。
4. 方程法:方程法是行程问题中最常见的方法之一。
通过建立方程,我们可以将行程问题转化为代数问题,然后通过解方程来求解答案。
5. 正反比法:正反比法适用于一些行程问题中的速度变化情况。
如果题目中给出的速度变化规律正确,我们可以通过正反比关系来求解问题。
6. 比例分配法:比例分配法适用于一些行程问题中的比例关系不正确,但可以分解成两个比例关系的情况。
通过比例分配,我们可以将问题转化为两个比例关系的问题,然后求解答案。
总之,行程问题的解题技巧和方法有很多种,我们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选择。
在学习过程中,我们应该注重基础知识的掌握和技巧的应用,这样才能在解题时更加从容自信。
行程问题、相遇问题和追及问题的解题技巧[1]
![行程问题、相遇问题和追及问题的解题技巧[1]](https://img.taocdn.com/s3/m/988a1a2676a20029bd642dfa.png)
行程问题.相遇问题和追及问题的解题技能一.行程问题.相遇问题和追及问题的焦点公式:行程问题最焦点的公式“速度=旅程÷时光”.由此可以演化成相遇问题和追及问题.个中:相遇时光=相遇距离÷速度和,追实时光=追及距离÷速度差.速度和=快速+慢速速度差=快速-慢速二.相遇距离.追及距离.速度和(差)及相遇(追及)时光的肯定第一:相遇时光和追实时光是指甲乙在完成相遇(追及)义务时配合走的时光.第二:在甲乙同时走时,它们之间的距离才是相遇距离(追及距离)分为:相遇距离——甲与乙在雷同时光内走的距离之和;S=S1+S2甲︳→S1→∣←S2←︳乙A C B追及距离——甲与乙在雷同时光内走的距离之差甲︳→S1←∣乙→ S2 ︳A B C在雷同时光内S甲=AC, S乙=BC距离差AB=S甲- S乙第三:在甲乙同时走之前,不管是甲乙谁先走,走的偏向若何?走的距离是若干?都不影响相遇时光和追实时光,只是引起相遇距离和追及距离的变更,具体变更都应视情形从开端相距的距离中加减.简略的有以下几种情形:三.例题:(一)相遇问题(1)A.B两地相距1000千米,甲车从A地开出,每小时行120千米,乙车从B 地开出,每小时走80千米.若两车从A.B两地同时开出,相向而行,T小时相遇,则可列方程为T =1000/(120+80).甲︳→ S1 →∣← S2 ←︳乙A C B解析一:①此题为相遇问题;②甲乙配合走的时光为T小时;③甲乙在同时走时相距1000千米,也就是说甲乙相遇的距离为1000千米;④应用公式:相遇时光=相遇距离÷速度和依据等量关系列等式T =1000/(120+80)解析二:甲乙相距的距离是由甲乙在雷同的时光内配合走完的.相距的距离=甲车走的距离+乙车走的距离依据等量关系列等式1000=120*T+80*T(2)A.B两地相距1000千米,甲车从A地开出,每小时行120千米,乙车从B 地开出,每小时走80千米.若甲车先从A地向B开出30分钟后,甲乙两车再相向而行,T小时相遇,则可列方程为1000-120*30/60=(120+80)*T甲︳→ S1 →∣→︳←︳乙A C D B解析一:①此题为相遇问题;②甲乙配合走的时光为T小时;③因为甲车先向乙走30分钟,使甲乙间的现实距离变短,甲乙在同时走时现实相距(1000-120*30/60)千米,也就是说甲乙相遇的距离实为940千米;④应用公式:相遇时光=相遇距离÷速度和依据等量关系列等式 T=(1000-120*30/60)/(120+80)解析二:甲车先走20分钟到C点,这时甲乙两车现实相距距离CB为(1000-120*30/60)千米,CB间的距离是由甲乙在雷同的时光内配合走完的.相遇距离=(开端两车相距的距离-甲车先走的距离),相遇距离=(甲车的速度+乙车的速度)*T(1000-120*30/60)=(120+80)*T(3)A.B两地相距1000千米,甲车从A地开出,每小时行120千米,乙车从B 地开出,每小时走80千米.若乙车先从B地向A开出20分钟后,甲乙两车再相向而行,T小时相遇,则可列方程为1000-120*20/60=(120+80)*T甲︳→∣相遇←乙︳→乙先走←︳乙A DC B解析一:①此题为相遇问题;②甲乙配合走的时光为T小时;③甲乙在同时走时相距AC(1000-120*20/60)千米,也就是说甲乙相遇的距离实为960千米;④应用公式:相遇时光=相遇距离÷速度和依据等量关系列等式 T=(1000-120*20/60)/(120+80)(4)A.B两地相距1000千米,甲车从A地开出,每小时行120千米,乙车从B 地开出,每小时走80千米.若甲车先从A地背向B开出10分钟后到C(或乙车先从B地背向A开出10分钟后到D),甲乙两车再相向而行,T小时相遇,则可列方程为T=(1000+120*10/60)/(120+80)︳←︳甲乙︳︳C A B D解析一:①此题为相遇问题;②甲乙配合走的时光为T小时;③因为甲车先背向乙走了10分钟,使甲乙间的现实距离变长,甲乙在同时向相而行时现实相距(1000+120*10/60)千米,也就是说甲乙相遇的距离实为1020千米;④应用公式:相遇时光=相遇距离÷速度和依据等量关系列等式T=(1000+120*10/60)/(120+80)解析二:乙车先背向甲而行同甲(5)A.B两地相距1000千米,甲车从A地开出,每小时行120千米,乙车从B 地开出,每小时走80千米.若甲车先从A背向乙走10分钟到C,乙车也从B背向甲走30分钟到D后,甲乙两车再相向而行,T小时相遇,则可列方程为T=(1000+120*10/60+80*30/60)/(120+80)C A B D解析一:①此题为相遇问题;②甲乙配合走的时光为T小时;③因为甲乙两车先分离背向而行走了10分钟和30分钟,使甲乙间的现实距离变长,甲乙在同时走时现实相距(1000+120*10/60+80*30/60)千米,也就是说甲乙相遇的距离实为CD=1060千米;④应用公式:相遇时光=相遇距离÷速度和依据等量关系列等式T=(1000+120*10/60+80*30/60)/(120+80)归纳总结:不管甲乙两车在同时走之前谁先行(或同时行),只如果相向而行,就会造成现实相遇距离变短,在肯定相遇距离时,需用原始相距距离减去某车先行距离;只如果相背而行,就会造成现实相遇距离变长,在肯定相遇距离时,需用原始相距距离加上某车先行距离;(二)追及问题(1)A.B两地相距1000千米,甲车从A地开出,每小时行120千米,乙车从B 地开出,每小时走80千米.若甲乙两车同时开出,同向而行,甲(快车)在乙(慢车)后面,T小时后快车追上乙车,可列方程为T=1000/(120-80)解析一:甲︳→ S1 ∣乙→︳A B C①此题为追及问题;②甲乙配合走的时光为T小时;③在甲乙同时走时相距1000千米,也就是说甲乙追及的距离为1000千米;④应用公式:追实时光=追及距离÷速度差.依据等量关系列等式T=1000/(120-80)解析二:①甲乙在同时动身前相距1000千米为甲追上乙多走的距离,应肯定为追及距离②甲每小时比乙多走了(120-80)千米,③求追实时光,现实上是求1000千米中有T个(120-80)(2)若甲乙两车同时从A地动身,甲车的速度为每小时行120千米,乙车的速度为每小时走80千米.乙(慢车)在(甲)快车后面,同向而行,T小时后甲与乙相距900千米,则可列方程为T=900/(120-80)解析一:①此题为追及问题;②甲乙配合走的时光为T小时;③因为甲乙速度不合,造成甲乙经T小时后相距900千米,也就是说甲乙追及的距离为900千米;④应用公式:追实时光=追及距离÷速度差.依据等量关系列等式T=900/(120-80)(3)若甲乙两车在长方形的跑道上同时从A地同向而行,甲车的速度为每小时行120千米,乙车的速度为每小时走80千米.已知长方形跑道的周长为500千米,T小时后甲与乙相遇,则可列方程为T=500/(120-80)解析一:①此题为追及问题;②甲乙配合走的时光为T小时;③因为甲乙速度不合,只有甲经T小时多走一圈后才干追上乙,也就是说甲乙追及的距离为长方形的周长500千米;④应用公式:追实时光=追及距离÷速度差.依据等量关系列等式T=500/(120-80)Array(4)甲乙同时从A地以40千米/小时速度同向动身,15分钟后,甲车因油量缺少以90千米/小时需返回到A地加油,乙车持续原速前行,甲车在A地加油用了10分钟,随后甲车又以90千米/小时速度用了T小时追上乙车,可列方程为:甲乙︳→ S1 ∣乙→S2︳A B C解析一:①此题为追及问题;②甲追乙配合走的时光为T小时;③因为甲乙同业15分钟产生距离AB=40*(15/60),甲在返回A地所用时光40*(15/60)/90小时和加油时光(10/60)小时乙车在依旧前行,前行的距离为BC=40*【40*(15/60)/90+10/60】千米;则甲车追乙车现实距离为AC=40*(15/60)+40*【40*(15/60)/90+10/60】④甲乙两车的速度差为(90-40)千米/小时⑤应用公式:追实时光=追及距离÷速度差.依据等量关系列等式T={40*(15/60)+40*【40*(15/60)/90+10/60】}/(90-40)归纳总结:解追及问题的症结也在于肯定追实时光和追及距离,具体同相遇问题.。
行程问题、相遇问题及追和问题的解题技巧

行程问题、相遇问题和追及问题的解题技巧一、行程问题、相遇问题和追及问题的核心公式:行程问题最核心的公式“速度=路程÷时间”。
由此可以演变为相遇问题和追及问题。
其中:相遇时间=相遇距离÷速度和,追及时间=追及距离÷速度差。
速度和=快速+慢速速度差=快速-慢速二、相遇距离、追及距离、速度和(差)及相遇(追及)时间的确定第一:相遇时间和追及时间是指甲乙在完成相遇(追及)任务时共同走的时间。
第二:在甲乙同时走时,它们之间的距离才是相遇距离(追及距离)分为:相遇距离——甲与乙在相同时间内走的距离之和;S=S1+S2 甲︳→ S1 →∣← S2 ←︳乙A C B追及距离——甲与乙在相同时间内走的距离之差甲︳→ S1 ←∣乙→ S2 ︳A B C在相同时间内S甲=AC , S乙=BC 距离差 AB =S甲- S乙第三:在甲乙同时走之前,不管是甲乙谁先走,走的方向如何?走的距离是多少?都不影响相遇时间和追及时间,只是引起相遇距离和追及距离的变化,具体变化都应视情况从开始相距的距离中加减。
简单的有以下几种情况:三、例题:(一)相遇问题(1)A、B两地相距1000千米,甲车从A地开出,每小时行120千米,乙车从B地开出,每小时走80千米。
若两车从A、B两地同时开出,相向而行,T小时相遇,则可列方程为 T =1000/(120+80)。
甲︳→ S1 →∣← S2 ←︳乙A C B解析一:①此题为相遇问题;②甲乙共同走的时间为T小时;③甲乙在同时走时相距1000千米,也就是说甲乙相遇的距离为1000千米;④利用公式:相遇时间=相遇距离÷速度和根据等量关系列等式T =1000/(120+80)解析二:甲乙相距的距离是由甲乙在相同的时间内共同走完的。
相距的距离=甲车走的距离+乙车走的距离根据等量关系列等式1000=120*T+80*T(2)A、B两地相距1000千米,甲车从A地开出,每小时行120千米,乙车从B地开出,每小时走80千米。
行程问题的解题技巧和方法

行程问题的解题技巧和方法
行程问题是数学中常见的一种问题类型,通常应用于时间、速度、距离等方面。
解题时需要掌握一定的技巧和方法,下面介绍一些常见的解题技巧:
1. 建立方程
在解决行程问题时,可以根据题目所给出的条件,建立相应的方程式,来求解未知数。
例如,当我们知道两个物体在同一方向上移动时,可以运用公式:距离=速度×时间,建立方程,进而求出未知数。
2. 画图辅助解题
有些行程问题,尤其是多个物体同时移动时,画图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题目意思,并且有利于我们找到解题的方法。
因此,在解题时,可以根据题目要求,画出相应的图形,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题目。
3. 分析速度、时间、距离之间的关系
在行程问题中,速度、时间和距离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
当我们知道任意两项,都可以通过公式求出另一项。
因此,在解题时,可以尝试从速度、时间、距离之间的关系入手,找到解题的方法。
4. 求平均速度
有些题目中,物体在行程中可能有多个速度。
此时,我们可以求出平均速度来解决问题。
平均速度的公式是:平均速度=总路程÷总时间。
在求解平均速度时,我们需要注意速度的单位应该统一。
总之,解决行程问题需要综合运用数学知识和思维能力,灵活运用解题技巧和方法,精准地分析题目,才能得到正确的答案。
行程问题数学解题技巧

行程问题数学解题技巧一、基本公式1. 路程 = 速度×时间,即s = vt。
- 速度v=(s)/(t)。
- 时间t=(s)/(v)。
二、相遇问题1. 题目类型及公式- 相向而行(两人或两车等从两地同时出发,面对面行走):总路程s = (v_1 + v_2)t,其中v_1、v_2分别是两者的速度,t是相遇时间。
2. 题目解析- 例:甲、乙两人分别从A、B两地同时出发,相向而行,甲的速度是5米/秒,乙的速度是3米/秒,经过10秒两人相遇,求A、B两地的距离。
- 解析:已知v_1 = 5米/秒,v_2 = 3米/秒,t = 10秒。
根据相遇问题公式s=(v_1 + v_2)t=(5 + 3)×10 = 8×10 = 80米,所以A、B两地的距离是80米。
三、追及问题1. 题目类型及公式- 同向而行(一人或一车等在前面走,另一人或车在后面追):追及路程s=(v_1 - v_2)t,其中v_1是快者速度,v_2是慢者速度,t是追及时间。
2. 题目解析- 例:甲在乙前面100米,甲的速度是8米/秒,乙的速度是10米/秒,问乙多长时间能追上甲?- 解析:这里追及路程s = 100米,v_1=10米/秒,v_2 = 8米/秒。
根据追及问题公式t=(s)/(v_1 - v_2)=(100)/(10 - 8)=(100)/(2)=50秒,所以乙50秒能追上甲。
四、环形跑道问题1. 相遇情况(同地出发,反向而行)- 公式:环形跑道一圈的长度s=(v_1 + v_2)t,和普通相遇问题公式一样,v_1、v_2是两人速度,t是相遇时间。
- 题目解析:例如,甲、乙两人在周长为400米的环形跑道上,同时同地反向出发,甲的速度是6米/秒,乙的速度是4米/秒,求两人第一次相遇的时间。
- 解析:已知s = 400米,v_1 = 6米/秒,v_2 = 4米/秒,根据公式t=(s)/(v_1 + v_2)=(400)/(6 + 4)=(400)/(10)=40秒,所以两人第一次相遇的时间是40秒。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行程问题解题技巧在行车、走路等类似运动时,已知其中的两种量,按照速度、路程和时间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求第三种量的问题,叫做“行程问题”。
此类问题一般分为四类:一、相遇问题;二、追及问题;三、相离问题;四、过桥问题等。
行程问题中的相遇问题和追及问题主要的变化是在人(或事物)的数量和运动方向上。
相遇(相离)问题和追及问题当中参与者必须是两个人(或事物)以上;如果它们的运动方向相反,则为相遇(相离)问题,如果他们的运动方向相同,则为追及问题。
相遇问题两个运动物体作相向运动,或在环形道口作背向运动,随着时间的延续、发展,必然面对面地相遇。
这类问题即为相遇问题。
相遇问题的模型为:甲从A地到B地,乙从B地到A地,然后甲,乙在途中相遇,实质上是两人共同走了A、B之间这段路程,如果两人同时出发,那么:A,B两地的路程=(甲的速度+乙的速度)×相遇时间=速度和×相遇时间基本公式有:两地距离=速度和×相遇时间相遇时间=两地距离÷速度和速度和=两地距离÷相遇时间二次相遇问题的模型为:甲从A地出发,乙从B地出发相向而行,两人在C地相遇,相遇后甲继续走到B地后返回,乙继续走到A地后返回,第二次在D地相遇。
则有:第二次相遇时走的路程是第一次相遇时走的路程的两倍。
相遇问题的核心是“速度和”问题。
利用速度和与速度差可以迅速找到问题的突破口,从而保证了迅速解题。
相离问题两个运动着的动体,从同一地点相背而行。
若干时间后,间隔一定的距离,求这段距离的问题,叫做相离问题。
它与相遇问题类似,只是运动的方向有所改变。
解答相离问题的关键是求出两个运动物体共同趋势的距离(速度和)。
基本公式有:两地距离=速度和×相离时间相离时间=两地距离÷速度和速度和=两地距离÷相离时间相遇(相离)问题的基本数量关系:速度和×相遇(相离)时间=相遇(相离)路程在相遇(相离)问题和追及问题中,必须很好的理解各数量的含义及其在数学运算中是如何给出的,这样才能够提高解题速度和能力。
追及问题两个运动着的物体从不同的地点出发,同向运动。
慢的在前,快的在后,经过若干时间,快的追上慢的。
有时,快的与慢的从同一地点同时出发,同向而行,经过一段时间快的领先一段路程,我们也把它看作追及问题。
解答这类问题要找出两个运动物体之间的距离和速度之差,从而求出追及时间。
解题的关键是在互相关联、互相对应的距离差、速度差、追及时间三者之中,找出两者,然后运用公式求出第三者来达到解题目的。
基本公式有:追及(或领先)的路程÷速度差=追及时间速度差×追及时间=追及(或领先)的路程追及(或领先)的路程÷追及时间=速度差要正确解答有关“行程问题”,必须弄清物体运动的具体情况。
如:运动的方向(相向、相背、同向),出发的时间(同时、不同时),出发的地点(同地、不同地)、运动的路线(封闭、不封闭),运动的结果(相遇、相距多少、追及)。
常用公式:行程问题基本恒等关系式:速度×时间=路程,即S=vt.行程问题基本比例关系式:路程一定的情况下,速度和时间成反比;时间一定的情况下,路程和速度成正比;速度一定的情况下,路程和时间成正比。
相遇追及问题中符号法则:相向运动,速度取和;同向运动,速度取差。
流水行船问题中符号法则:促进运动,速度取和;阻碍运动,速度取差。
行程问题常用比例关系式:路程比=速度比×时间比,即S1/S2=v1/v2×t1/t2电梯运行规律:能看到的电梯级数=(人速+电梯速度)×顺电梯运动所需时间能看到的电梯级数=(人速—电梯速度)×逆电梯运动所需时间2v1v2往返运动问题核心公式:往返平均速度= ------- (其中v1和v2分别表示往返的速度)v1+v23S1+S2两次相遇问题核心公式:单岸型S= -------;两岸型 S=3S1-S2 (S表示两岸的距离)2相向而行:相遇时间=距离÷速度之和相背而行:相背距离=速度之和×时间注意:同向而行追及时速度慢的在前,快的在后。
在环形跑道上,速度快的在前,慢的在后。
环形运动的追击问题和相遇问题:若同向同起点运动,第一次相遇时,速度快的比速度慢的多跑一圈;若相向同起点运动,第一次相遇时,两者路程和为一圈的长度。
解决行程问题,常以速度为中心,路程和时间为两个基本点,善于抓住不变量列方程。
对于有三个以上人或车同时参与运动的行程问题,在分析其中某两个的运动情况的同时,还要弄清此时此刻另外的人或车处于什么位置,他(它)与前两者有什么关系。
分析复杂的行程问题时,最好画线段图帮助思考。
理解并熟记下面的结论,对分析、解答复杂的行程问题是有好处的。
(3)甲的速度是a,乙的速度是b,在相同时间内,甲、乙一共行的At+bt=s t=s/a+b S甲=a*t=a*s/a+b S乙=b*t=b*s/a+b封闭路线中的行程问题解决封闭路线中的行程问题,仍要抓住“路程=速度×时间”这个基本关系式,搞清路程、速度、时间三者之间的关系。
封闭路线中的行程问题,可以转化为非封闭路线中的行程问题来解决。
在求两个沿封闭路线相向运动的人或物体相遇次数时,还可以借助图示直观地解决。
直线上的来回运动、钟表上的时针分针夹角问题,实质上也是封闭路线中的行程问题。
每个小时内时针与分针重合一次垂直两次。
流水行船问题顺流而下与逆流而上问题通常称为流水问题,流水问题属于行程问题,仍然利用速度、时间、路程三者之间的关系进行解答。
解答时要注意各种速度的涵义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已知船的顺水速度和逆水速度,求船的静水速度及水流速度。
解答这类问题,一般要掌握下面几个数量关系:船速:在静水中的速度水速:河流中水流动的速度顺水船速:船在顺水航行时的速度逆水速度:船在逆水航行时的速度船速+水速=顺水船速船速-水速=逆水船速(顺水船速+逆水船速)÷2=船速(顺水船速-逆水船速)÷2=水速顺水船速=船速+水速=逆水船速+水速×2过桥问题一列火车通过一座桥或者是钻过一个隧道,研究其车长、车速、桥长或隧道道长,过桥或钻隧道的时间等关系的一类应用题。
解答这类应用题,除了根据速度、时间、路程三量之间的关系进行计算外,还必须注意到车长,即通过的路程等于桥长或隧道长加车长。
基本公式有:桥长+车长=路程平均速度×过桥时间=路程过桥时间=路程÷平均速度奥数行程问题解题方法字体大小:大- 中- 小luoyangxiao发表于11-10-27 10:39 阅读(788) 评论(0) 分类:1、信心不足有不少孩子往往一拿到行程问题的题目心里就发怵,没有信心去把题目解决。
究其原因,主要是他们在平时做行程问题时选题的难度不适当,对一些基本的题目没能做到熟练掌握。
而现在学生们自己从一些参考书上找的练习题难度不一、类型各异。
这样的话,孩子自己很难在短期内把行程问题掌握。
于是就造成了这样一种现象:感觉学了很长时间,也还是有很多题目不会做。
时间一长,自然孩子们就很难建立起足够的自信心。
因此,同学们在做行程问题时一定不要盲目的做那些难度很大的题目,从简单的常规题目开始,一步一脚一印,逐步建立自己的信心,相信自己一定能够攻克行程问题。
作为家长,在指导孩子学习的时候要多鼓励他们,千万不能急于求成,要谨慎的给孩子安排一些难度大的题目。
不要急于给孩子安排做一些竞赛题或导引上的题目。
一定要根据自己孩子的程度循序渐进的增加难度。
2、耐心不够行程问题很多题目的文字叙述比较其他题目要普遍的长一些,这样对于小学生来讲,去理解题意也就增加了难度。
因而多数孩子都不愿读长题,这样首先从心理上就对题目产生了厌倦感和恐惧感。
那么势必造成对题目理解的不够,分析的不透彻。
这就是因为孩子在做题时缺乏足够的耐心,急于求成。
而做行程问题最重要的前提恰恰是要把题意理解透彻,把过程分析清楚,把这前期工作做好了后,后面解题的过程也就会变得简单了。
我们发现往往是老师把题目读完,把相应的过程给孩子分析完之后,他们自己很快就能找到解题的思路和方法。
希望同学们在做题时一定要有耐心,一步一步安心思考,逐步把已知条件和所要求的未知条件建立联系。
经过这么逐步分析,你一定会找到解题的方法的。
家长在这时也可以慢慢提示着帮孩子理解题意,逐步培养他们分析题目的能力。
3、习惯不良有一些孩子做题时不喜欢写步骤和过程,往往是只写答案。
有的是写了几个简单的算式而没有相应的文字提示。
例如这样一道题:甲乙二人分别从AB两地同时出发,相向而行,他们第一次相遇时距离A地60千米,然后两人继续前行,分别到达BA后调头继续前行。
当他们第二次相遇时距离B地30千米。
问AB两地的距离是多少?一道非常典型的迎面相遇问题。
我们发现很多孩子都会解这道题,他们能够很快的列出算式。
60×3-30=150(千米)但如果你要是问这个算式的含义,就有很多同学回答不上来了。
他们往往只是记住了这个解题算式。
原因还在于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过分重视算式和结果,而忽视了解题思路和方法的掌握。
对老师在解题过程中做的分析和讲解没有理解充分,对一些关键的字眼没能做好记录。
因而同学们在听课的过程中要注意记录老师对题目所做的文字分析,不明白的要及时询问老师,只有真正把老师所讲题目的解题思路搞懂了才能逐步掌握这类题目的解题方法。
如果自己有新的想法,有更好的思路也一定要积极的和老师探讨,以确认方法的正确性。
家长们在对孩子的学习进行监督时也不能只看孩子的解题结果,而是要问明白孩子所列算式的来龙去脉,鼓励孩子讲题给你听。
相信这样对孩子的学习帮助会更大。
4、做题时不喜欢画图其实,如果能把题目所叙述的过程表现出来,题目的难度自然就会大大降低。
因为如果单纯凭空想象一些相遇或追及过程不仅很困难,也很容易出错,尤其是那些多人相遇或追及,多次相遇或追及那就更不可想象了。
所以同学们平时做题时一定要养成画图的好习惯,这对你分析解题会起到很大的作用的。
所以老师讲题过程中画的图大家一定要记录好。
解行程问题的方法已知速度、时间、距离三个数量中的任何两个,求第三个数量的应用题,叫做行程问题。
解答行程问题的关键是,首先要确定运动的方向,然后根据速度、时间和路程的关系进行计算。
行程问题的基本数量关系是:速度×时间=路程路程÷速度=时间路程÷时间=速度行程问题常见的类型是:相遇问题,追及问题(即同向运动问题),相离问题(即相背运动问题)。
(一)相遇问题两个运动物体作相向运动或在环形跑道上作背向运动,随着时间的发展,必然面对面地相遇,这类问题叫做相遇问题。
它的特点是两个运动物体共同走完整个路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