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通史版)练习:第二部分 专题六 第2课时 能力提升

合集下载

2019届高考历史(通史版)练习:第二部分专题六第2课时能力提升Word版含解析

2019届高考历史(通史版)练习:第二部分专题六第2课时能力提升Word版含解析

1、下表是 1845—1856 年英国对上海的羽毛纱的输入状况。

这反映出当时中国 ()年份输入量 ( 匹)1845 年 4 1571853 年 3 9601854 年 2 7201855 年 1 4101856 年 2 350A、推行保护本国经济的政策B、鸦片战争后中外贸易减少C、传统的小农经济根深蒂固D、实业救国的探究初显收效分析:选 C。

题干资料反应出传统的小农经济根深蒂固,对西方经济侵略的抵制,使得西方的商品并无在中国热销,应选C项。

材料没有反应出清政府保护本国经济的政策,故 A 项错误;中外贸易缩减不过表面现象,其实不是题干反应的深层问题,故 B 项错误;实业救国的探究出此刻19 世纪末,不切合时间限制,故D项错误。

2、(2018 ·洛阳期中 )19 世纪 60 年月,受国际市场的影响,浙北地域的蚕桑业发展快速,茶叶生产数目和规模也有发展。

这一发展()A、致使了广大乡村经济凋敝B、加快了农业生产专业化C、促进了近代公司大批出现D、崩溃着传统的经济模式分析:选 D。

据题干可知,依照国际市场需求进行生产,崩溃着传统小农经济的自给自足特征,形成对国际市场的依靠,应选D项。

受国际市场影响,栽种构造发生变化,减少了经济中自给自足的成分,故A 项错误;中国成为给外国供给初级农产品的产地,故B 项错误;中国对外供给初级农产品、原料,与近代机器工业关系不大,故C项错误。

3、(2018 ·黄石调研 ) “即如公司一端,人见轮船招商与开平矿务赢利无算,于是民风大开,群情若骛,期年以内效法者十数起。

每一新公司出,千百人争购之,以得票为幸。

”( 载于 1882 年 9 月《申报》 ) 资料反应了 () A、政府经济政策发生重要变化B、社会各界支持股份公司发展C、新式经营方式渐渐被国人接受D、民族资本主义公司收益很高分析:选 C。

题干资猜中“群情若骛”“每一新公司出,千百人争购之”表示国人对工商业的见解发生变化,应选 C项。

高考历史(通史版)练习:第二部分 专题八 第3课时 能力提升历史

高考历史(通史版)练习:第二部分 专题八 第3课时 能力提升历史

1.(2018·孝感模拟)20世纪30年代中国经济学界曾就中国是走“统制经济发展模式”还是走“自由放任的资本主义发展模式”产生争论。

产生上述争论的主要背景是因为当时()A.西方经济危机危害严重B.资本主义在中国发展艰难C.南京政府大力倡导D.日本法西斯对华侵略加剧解析:选A。

据材料“20世纪30年代”“统制经济发展模式”和“自由放任的资本主义发展模式”并联系所学知识可知受西方经济危机的影响,故A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资本主义在中国发展艰难,故B项错误;南京国民政府并未提倡该种争论,故C项错误;日本法西斯对华侵略加剧是1937年后,对该争论影响不大,故D项错误。

2.(2018·保定、唐山摸底)1937年9月27日,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设立工矿调整委员会,开始全面负责战区工厂的内迁工作。

沿海和临战地区的民营工厂和国营工厂,特别是兵工厂陆续内迁。

其主要目的在于()A.改变工业布局不平衡的状态B.保证官僚资本稳定快速发展C.重建国防工业支持抗日战争D.为战时“陪都”建设打基础解析:选C。

1937年7月7日抗战全面爆发,日本侵入华北、华东地区,为避免民族工业落入敌人之手,保存经济、国防实力,沿海和临战地区的工厂被迫陆续内迁,故A项错误;根据题目中“沿海和临战地区的民营工厂和国营工厂”可知内迁企业并非完全是官僚资本,故B项错误;根据题目中“全面负责战区工厂的内迁工作”,故C项正确;1937年12月13日日军攻下南京时才设立“陪都”,时间不符,故D项错误。

3.(2018·湖南百所重点中学诊断)下面是1937年、1942年国民政府统治区重工业状况表。

表中数据变化可以反映出()年份占工厂总数比例占工业资本总额比例占工人总数比例1937年16% 4.4% 7.3%1942年58% 78% 49% C.工业结构随战争调整D.民营工业的发展解析:选C 。

材料反映的是工业内部结构的变化,这与工业的地域布局并无关系,故A 项错误;官僚资本是官员利用手中的权力,把其他资本转为官僚个人资本的过程,这与材料中重工业比例变化无关,故B 项错误;根据1937年与1942年国统区重工业结构的对比变化可以看出,1942年重工业比重大大增加,此时正处于抗日战争时期,工业调整是适应抗战对重工业的需要,故C 项正确;民营工业是以轻工业为主体,与材料重工业不符合,故D 项错误。

2019届高考历史(通史版)练习:第一部分专题二第2课时能力提升Word版含解析

2019届高考历史(通史版)练习:第一部分专题二第2课时能力提升Word版含解析

1、(2018 ·宜宾二诊 ) 董仲舒认为,天是宇宙间的最高主宰,“唯天子授命于天,天下授命于天子”,因此主张“屈民以伸君,屈君以伸天”。

董仲舒这一思想()A、神化皇权并力争使之受限制B、确定了儒法合流的治国方略C、否认了原始儒学的民本思想D、使神权与王权开始走向联合分析:选 A。

题干资料“唯天子授命于天,天下授命于天子”神话了皇权,同时资料“屈君以伸天”又表现了对皇权的限制,故A项正确;资料不是主张以儒法合流为治国方略,故 B 项错误;资料表现了神话皇权同时又力争使之受限制,是对原始儒学民本思想的继承与发展,而不能否认,故 C项错误;夏商周三代期间神权与王权已联合,故 D项错误。

2、中国古代统治者宣扬“敬天、法祖、忠君、保民”,汉朝以后“以孝治天下”渐渐成为贯彻两千年帝制社会的治国大纲。

这表示()A、儒学正统坚如盘石B、政治与伦理相联合C、君主皆为道德模范D、宗法制度得以持续分析:选B。

资料“以孝治天下”表现的是伦理关系,“治国大纲”表现的是政治关系,表示政治与伦理相联合,应选B 项。

资料表现了儒家正统地位确实立与稳固,不波及损坏、摧毁问题,故A 项错误;资料并未波及君主的品德,故 C项错误;宗法制重申的是宗法血缘,故 D项错误。

3、(2018 ·大庆模拟 ) 董仲舒的“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主张,理论前提是“君王授命于天”。

其思想主张()A、是当时社会民本思想的表现B、表现天人合一的理念C、为增强君主专制供给理论依照D、获取广大人民的拥戴分析:选 C。

资料认为“君王授命于天”,反应了君权神授的思想,表现了天子授命于天、至高无上的特色,为专制皇权增强供给了理论依照,应选 C项。

资料与民本思想没关,故 A 项错误;“天人合一”表现了汉代儒学对皇权的限制的一面,故 B 项错误;资料思想某种程度上表现出皇帝对人民的绝对权利,但未说起人民的态度问题,故 D项错误。

4、(2017 ·济宁模拟 ) 东汉章帝初年,“有人欺侮人父者而子杀之,肃宗贳 ( 赦免 ) 其死”,这类做法今后便作为司法断案能够比附的典型事例,直到汉和帝时被整理成“轻侮法”,对近似复仇规定了从轻处罚的条款。

2019届高考历史(通史版)练习:第六部分专题十四第2课时能力提升Word版含解析

2019届高考历史(通史版)练习:第六部分专题十四第2课时能力提升Word版含解析

1.(2018 ·安徽六校考 ) 据,美国建筑工的从1919年的 120 多美元增到1928 年的近 175 美元。

同,生料1929 年增添了64%。

其部分原由是()生部的量从1919年到A.拟订行《工复法》B.分期付款和行款宽泛用C.美国政府放弃金本位制D.本主世界易自由化的分析:B。

从1919 到1929年美国并无在生力上生大的,而建筑行和生料的增主要依赖分期付款和行款来,造成了大批的泡沫,是危机生的重要原由,故 B 。

2.(2018 ·吉林模 )1930 年 12 月,胡佛:“ 条不行能因立法或政府的申明而恢复。

必要依赖肌体本身胞即生者和消者自己的活治愈。

合作行将加速恢复的程,条的损坏会减。

⋯⋯政府最大的献在于鼓舞社会中的种自发合作。

”资料明胡佛危机的是() A.合作共是脱危机的根本门路B.通系自我恢复的门路走出条C.政府极地参加国家的和社会生活D.决反斯福新政的政治举措分析: B。

“ 必要依赖肌体自己胞即生者和消者自己的活治愈” 明主通系自我恢复的门路走出条,故 B 。

资料没有体“合作共”, A ;“政府应当踊跃地参加国家的经济和社会生活”不切合资料“政府最大的贡献在于鼓舞社会中的这类自发合作”, C 项错误;罗斯福新政是在 1933 年实行的,与题干时间不符,D项错误。

3.(2018 ·江南十校联考 ) 市场经济是法治经济也是诚信经济。

罗斯福新政着重社会诚信体制建设,以下举措中最能表现这一点的是()A.整改银行,成立联邦积蓄保险公司B.放弃金本位制,推行美元贬值C.公布《全国工业中兴法》,整改工业D.公布《全国劳工关系法》,提升工人地位分析:选 A。

整改银行,恢复银行正常的信贷活动,经过成立联邦积蓄保险公司,防备银行破产,恢复银行的诚信,重修人们对银行的信心,应选 A 项。

放弃金本位制,推行美元贬值的钱币政策,目的在于推动公司的恢复和出口贸易的增添,但不利于国际间的合作与信任和国际关系的和缓, B 项错误;公布《全国工业中兴法》目的在于整改工业,防备盲目扩充,力争除去生产剩余,C项错误;公布《全国劳工关系法》目的在于提升工人地位,和缓社会矛盾,防止走上法西斯道路, D项错误。

高考历史(通史版)练习:第二部分 专题七 第1课时 能力提升历史

高考历史(通史版)练习:第二部分 专题七 第1课时 能力提升历史

1.中日甲午战争时期郭嵩焘说:“中国官民之势,悬隔太甚,民气常郁结不能上达。

”材料体现的这场战争失败的原因是()A.中国下层民众的冷漠B.清朝上层不能团结一致C.中国政治制度的落后D.君主立宪脱离中国国情解析:选C。

据题干材料“中国官民之势”“民气常郁结不能上达”可知反映的是政治制度的落后,故选C项。

2.(2018·济宁期末)“提出了门户开放政策的美国国务卿海约翰自认为为中国佬办了件‘大事’,但正如迈克尔·亨特已经挖苦地指出那样,美国人实际上无视中国的利益。

”亨特的“挖苦”主要是基于该政策()A.导致列强瓜分中国的狂潮B.迫使清政府沦落为洋人的朝廷C.实质扩大了列强侵华权益D.使中国民族工业陷于破产境地解析:选C。

据材料“但正如迈克尔·亨特已经挖苦地指出那样,美国人实际上无视中国的利益”可知,亨特的“挖苦”主要是基于该政策扩大了列强侵华权益,故选C项。

3.据《长青县志》记载:“拳匪四起,倡言保清灭洋,横行劫掠,架户勒赎,河西被害者不计其数。

”以上材料表明()A.清政府对义和团持支持态度B.义和团运动具有消极的一面C.清教势力借助特权欺压民众D.扶清灭洋得到全体国民支持解析:选B。

材料“拳匪四起……河西被害者不计其数”体现了义和团对长青县带来的严重破坏,故选B项。

4.(2018·梅州质检)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日本各界在中日甲午战争时期对中国现状的叙述:《万朝报》直陈:“自称中华,视他国为夷狄,尝不能摆脱中华不以夷狄为敌的迷信。

”嘲笑日本为“模拟欧洲文明之皮相的小岛夷国”。

荒尾精在1894年10月《对清意见》一书指出:“在各省设置总督巡抚,任以兵马权,统领绿营军,恐其背叛,割财政权予布政使,储粮权予粮储道,武器权予兵备道。

”各地总督巡抚“各自任意制定兵制,进行训练”,全国八旗绿营80余万兵,但除“练军”外,皆为手执大刀长矛的旧式兵,士气操练均无可观之处。

高考历史(通史版)练习:第三部分 专题九 第2课时 能力提升 -

高考历史(通史版)练习:第三部分 专题九 第2课时 能力提升 -

1.(2018·南昌联考)从1973年开始,我国相继从国外引进了一批先进的成套设备和单机,包括13套大化肥、4套大化纤、3套石油化工、1个烷基苯工厂、43套综合采煤机组、3个大电站、武钢1.7米轧机,以及透平压缩机、燃气轮机、工业汽轮机工厂等项目。

这些项目主要说明()A.我国已经开始局部实行开放政策B.邓小平主持中央日常工作重视纠“左”C.我国坚持继承和发展斯大林模式D.国家经济政策相对偏向重工业方面解析:选D。

题干材料反映出“文化大革命”后期,国家为恢复经济进行政策调整,从重工业的恢复开始,故D项正确。

引进国外设备不能代表国家对外政策的转变,故A项错误;1975年,邓小平开始主持中央日常工作,故B项错误;从国外引进设备说明我国并未坚持斯大林模式,故C项错误。

2.(2018·怀化期中)《平凡的世界》有这样一段描述:1976年孙少安因给社员分自留地受到公社批判,无奈的一声长叹,只得迈开两条壮实的长腿走向前去……痛苦,烦恼,迷茫,他的内心像洪水一般泛滥。

一切都太苦了,太沉重了,他简直不能再承受生活如此的重压。

造成孙少安痛苦的最主要原因是()A.经济体制的严重弊端B.理想与现实的巨大反差C.精神生活的极度空虚D.经济与政治的双重压力解析:选A。

据题干材料“1976年孙少安因给社员分自留地受到公社批判”可知当时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农村建立的是人民公社,严重挫伤了人们生产的积极性,故选A项。

3.《中国证券市场的历史回顾》一书中写道:新中国成立之初,为疏导社会游资,平稳市场物价,天津、北京证券交易所先后成立。

但是到了1952年7月和8月,天津、北京证券交易所相继宣布关闭。

造成证券市场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证券交易不利于经济发展B.实行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C.政府强化计划经济的结果D.“左”倾错误已严重泛滥解析:选C。

证券交易是一种市场经济的手段。

随着国家经济形势的日益好转,及苏联“斯大林模式”影响,新中国开始逐步强化对经济的计划控制,故选C项。

最新高考历史通用版二轮专题复习阶段能力提升六及答案

最新高考历史通用版二轮专题复习阶段能力提升六及答案

阶段能力提升(六)(第11~14讲)一、选择题1.新中国成立以,中国外交发生了深刻的变,下列对应关系不正确的是( ) A.20世纪50年代——“一边倒”“求同存异”B.20世纪60年代——“非集团”“不结盟”.20世纪70年代——“联美遏苏”“一大片”D.20世纪80年代——“韬光养晦”“有所作为”解析:“非集团”“不结盟”为我国改革开放之后的外交政策,故B项对应关系不正确,符合题意。

答案:B2.“会议的后半段分政治、经济和文三个委员会进行实质性讨论。

会议通过了《关于促进世界和平和合作的宣言》,其中引申和发展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了各国和平相处友好合作的十项原则,这是会议取得的一项最重大的成就。

”该会议是( )A.日内瓦会议B.万隆会议.第一次不结盟会议D.布雷顿森林会议解析:1955年的万隆会议关注世界和平和合作问题,认为国际争端不能诉诸战争,而应通过和平手段解决,会议提出自由和和平是相互依赖的,任何国家都有权按照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自由选择它们自己的政治、经济制度。

本题正确选项为B。

答案:B3.1980年1月下旬,全国农村人民公社经营管会议在北京召开。

安徽代表在会上介绍了安徽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特别是经济落后地区农民要求实行包产到户的情况,引起了与会代表的争论。

争论的焦点是包产到户到底姓“资”姓“社”的问题,大部分人对安徽的做法持反对意见。

以上现象反映了当时( ) A.农村改革已在全国全面展开B.实行市场经济体制困难重重.改革开放政策没有正式确立.在国际市场冲击下的政策性调整D.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深的表现解析:根据“在确保所有权、稳定承包权的前提下,搞活土地使用权”可知,土地所有制结构并没有发生变,仍然是土地公有制,A项错误;根据材料中“打破了制约农业规模发展、集约经营的瓶颈”的信息可以看出,改革是为了实现农业的规模和集约经营,发展的是大农业,而非小农经济,B项错误;农业的政策性调整是农村生产力发展的必然,与国际市场是否冲击没有必然联系,项错误;通过材料可以看出,这一现象是农村体制改革深的表现,D项正确。

2019届高考历史(通史版)练习:第一部分专题一第2课时能力提升Word版含解析

2019届高考历史(通史版)练习:第一部分专题一第2课时能力提升Word版含解析

1、《竹书纪年》中有“人面龙颜 ( 有称人身牛首 ) ,断木为耜,揉水为耒,耜耒之利以教天下,故号神农”的记录,这些内容()A、是远先人们蒙昧无知的想象B、体现了刀耕火种的实证资料C、供给着农业萌芽期间的信息D、记录着以农立国的大政目标分析:选 C。

神农氏被尊奉为中国农业的鼻祖,相传他制造了农具——耒耜,题干资猜中信息反应出农业萌芽期间的信息,应选C项。

耜耒是初期农业生产工具,并不是想象,故A 项错误;耜耒与刀耕火种没关,故 B 项错误;以农立国的目标是陪伴着小农经济的产生而逐渐确定的,故 D 项错误。

2、(2018 ·乐山模拟 ) 《吕氏春秋·上农》在描绘春秋战国农耕时说:“上田,夫食九人。

下田,夫食五人。

能够益,不可以够损。

一人治之,十人食之,六畜皆在此中矣。

”这类现象的出现主要受益于()A、自然经济正式形成B、农业动力和工具改革C、土地私有制确实立D、水利浇灌事业的发展分析:选 B。

据题干及所学可知,春秋战国期间铁犁牛耕的出现是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原由,应选 B 项。

资猜中现象是自然经济的表现,故A 项错误;土地私有制并不是资猜中现象出现的主要原由,故 C 项错误;水利浇灌事业的发展是生产力发展的影响要素,故D 项错误。

3、(2018 ·郑州模拟 ) 春秋战国及秦汉期间,范蠡、白圭、桑弘羊等用阴阳五行计算年成丰歉的循环规律,都以 2 年或 3 年为周期。

这类循环论没有科学依照,可是有必定的事实和经验依照。

其主要依据是 ()A、小农柔弱的程度B、农业休耕的制度C、占卜决事的经验D、天人感觉的学说分析:选 B。

题干中 2 年或 3 年的周期循环的事实和经验依照是当时农业上推行的休耕制度,应选B项;“小农柔弱的程度”与 2 年或3 年的周期循环论没有任何关系,故A项错误;“占卜决事的经验”与年成丰歉的循环规律没有任何关系,故C项错误;天人感觉学说是西汉董仲舒提出的儒家思想,与年成丰歉的循环规律没有任何关系,故D项错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下表是1845—1856年英国对上海的羽毛纱的输入情况。

这反映出当时中国()年份输入量(匹)1845年 4 1571853年 3 9601854年 2 7201855年 1 4101856年 2 350AB.鸦片战争后中外贸易缩减C.传统的小农经济根深蒂固D.实业救国的探索初显成效解析:选C。

题干材料反映出传统的小农经济根深蒂固,对西方经济侵略的抵制,使得西方的商品并没有在中国畅销,故选C项。

材料没有反映出清政府保护本国经济的政策,故A项错误;中外贸易缩减只是表面现象,并不是题干反映的深层问题,故B项错误;实业救国的探索出现在19世纪末,不符合时间限制,故D项错误。

2.(2018·洛阳期中)19世纪60年代,受国际市场的影响,浙北地区的蚕桑业发展迅速,茶叶生产数量和规模也有发展。

这一发展()A.导致了广大农村经济凋敝B.加速了农业生产专业化C.促进了近代企业大量出现D.瓦解着传统的经济模式解析:选D。

据题干可知,依据国际市场需求进行生产,瓦解着传统小农经济的自给自足特性,形成对国际市场的依赖,故选D项。

受国际市场影响,种植结构发生变化,减少了经济中自给自足的成分,故A项错误;中国成为给外国提供初级农产品的产地,故B项错误;中国对外提供初级农产品、原料,与近代机器工业关系不大,故C项错误。

3.(2018·黄石调研)“即如公司一端,人见轮船招商与开平矿务获利无算,于是风气大开,群情若骛,期年之内效法者十数起。

每一新公司出,千百人争购之,以得票为幸。

”(载于1882年9月《申报》)材料反映了()A.政府经济政策发生重大变化B.社会各界支持股份公司发展C.新型经营方式逐渐被国人接受D.民族资本主义企业利润很高解析:选C。

题干材料中“群情若骛”“每一新公司出,千百人争购之”表明国人对工商业的看法发生变化,故选C项。

4.一位驻中国的外交官在1872年写道:中国正在迅速地成为一个令人生畏的对手,整个官僚阶级都决心恢复中国的国际地位,兵工厂和造船厂的产量给人以深刻的印象,中国建造的军舰不久就将达到欧洲的最高水平。

这位外交官的陈述()A.肯定了民族资本主义快速发展B.可佐证中国军事近代化的起步C.反映了他对中国国情的深入了解D.代表了西方人对中国发展的态度解析:选B。

根据题目中的时间“1872年”,可知反映的是19世纪60—90年代的洋务企业,洋务运动兴办了一批近代军事、民用工业,并兴办了南洋、北洋、福建三支海军,故选B项。

5.(2018·南昌模拟)1863年3月7日,在上海首份中文报纸《上海新报》上,刊登了森泰像馆的广告。

其主要内容为:本馆印照上等小像,上午十点起至晚三点钟为止,价钱甚为公道。

如有意照相者,请至本馆可也。

这表明()A.西方生活方式传入中国B.中国沦为了半殖民地社会C.近代中国社会开始变革D.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解析:选A。

材料反映的是报纸刊登照相馆的广告,可知近代中国人的生活方式转变,故A项正确;材料不能体现中国沦为半殖民地社会,故B项错误;材料仅是上海地区的变化,不能得出近代中国社会开始变革的结论,故C项错误;经济结构变动表现为小农经济解体,与材料不符,故D项错误。

6.(2018·德阳二诊)19世纪六七十年代,李鸿章一再著文强调,中国的“制度文章”“科技水平”远超西方,西方科技如算学、矿学、化学、地学等都是从中国学的;王韬也认为,“礼乐制度、天算器艺,无不由中国流传及外”。

这些主张()A.超越了“中体西用”的范畴B.减轻了传播西方文明的阻力C.打破了“华夷之辨”的偏见D.成为了洋务运动的科学依据解析:选B。

“中国的‘制度文章’‘科技水平’远超西方”“礼乐制度、天算器艺,无不由中国流传及外”反映了“中体”思想,李鸿章强调“中体”,目的是减少学习西方的阻力,故选B项。

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世界市场的发展和形成与资本主义生产力、生产关系的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统一的世界市场总体的形成大约经历了400年的时间……18世纪60年代到19世纪70年代是世界市场迅猛发展的时期,这时期整个世界市场联系在一起。

由于机器大工业的发展,产业资本取代了商业资本……19世纪80年代到20世纪30年代是世界市场总体的形成时期,这时期的世界市场垄断资本占主导地位……——《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教师用书》材料二鸦片战争后短短几年,英国输华商品比战前增加了3.5倍,其中棉纺织品占总值的百分之七十以上,增加了4倍多。

1845年,福州官员奏称:洋货“充积于厦口”。

洋布、洋棉“其质既美,其价复廉,民间之买洋布、洋棉者,十室而九”。

因此,“江浙之棉布不复畅销”,“闽产之土布土棉……不能出口”。

“松太布市,削减大半”。

……外国人还从中国收购大量农、副、土特产品。

其中以丝、茶为大宗。

中国丝茶的大量出口,刺激了国内丝、茶生产的发展。

——《中国近现代史》(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世界市场”形成的过程。

(2)材料一中的“机器大工业的发展”和材料二中的现象有什么关系?并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其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解析(1)根据材料一“统一的世界市场总体的形成大约经历了400年的时间……19世纪80年代到20世纪30年代是世界市场总体的形成时期”并结合所学知识,依次指出:新航路开辟——世界市场雏形开始出现;早期殖民扩张——世界市场进一步拓展;第一次工业革命——世界市场基本形成;第二次工业革命——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2)第一小问关系,根据材料一“由于机器大工业的发展,产业资本取代了商业资本”和材料二“鸦片战争后短短几年,英国输华商品比战前增加了3.5倍”等关键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以归纳为工业革命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通过对外扩张,以获取更多的生产原料和商品倾销市场;第二小问影响,根据材料二可以归纳为经济上中国传统经济的解体,逐步被卷入世界市场,结合所学知识,可以从政治上归纳为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从思想文化上归纳为向西方学习思潮的出现。

答案(1)过程:新航路开辟后,世界市场雏形开始出现;西欧国家的殖民扩张使世界市场进一步拓展;第一次工业革命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基本形成;第二次工业革命后,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2)关系:工业革命极大地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为满足急剧扩大的生产和商品销售的需要,列强加紧对外扩张。

影响:政治上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经济上自然经济逐步解体,中国逐步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思想上出现了向西方学习的思潮。

(建议用时:45分钟)一、选择题1.(2018·临沂期中)19世纪40年代下半期,广州对英国的贸易总额由3 100万元下降到1 600万元,来广州的美国商船由93艘下降到70艘。

这种状况的出现缘于()A.中国外贸格局改变B.政府放弃闭关政策C.中国自然经济解体D.世界市场初步形成解析:选A。

1842年中英《南京条约》规定五口通商,广州失去了以往在对外贸易中的独尊地位,外贸格局的变化促使该地区的贸易总额出现了暂时下降的局面,故选A项。

2.(2018·湖南十校联考)1871年时,湖南、湖北的茶叶种植面积,较10年前增加了50%,有些地方以种茶取代其他作物,如平江“向种红薯之处,悉以种茶”,浏阳地区“以素所植麻,拔而植茶”。

造成这一现象的直接原因是()A.列强侵略的势力深入到长江中游地区B.两湖地区的茶叶种植技术取得了大突破C.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农产品出口获利多D.中国卷入世界市场后自然经济逐步解体解析:选C。

题干中种茶面积扩大,说明茶叶获利大,联系时代背景可知第二次鸦片战争后,茶叶作为原料大量出口,利润的刺激使农民大量种茶,故选C项。

3.(2018·泰安期中)1883年10月上海《申报》发表评论说:“(轮船)招商局开其端(指招商集资的方式),一人倡之,众人和之,不数年间,风气因之一开,公司因之云集。

”这种经营方式()A.开创了民族工业之先河B.最先倡导建立私营企业C.推动了近代工业的发展D.是在众人推动下建立的解析:选C。

据题干材料“一人倡之,众人和之,不数年间,风气因之一开,公司因之云集”可知中国近代工业的发展,说明洋务运动创办近代企业推动了近代工业的发展,故选C项。

4.(2018·潍坊期中)有学者认为:鸦片战争后“白银外流”不是“银贵钱贱”的决定性原因,而应从商品流通得到它的动力和方向,用银计算比用铜计算方便,用金计算又比用银计算方便。

该学者认为“银贵钱贱”的主要原因是()A.鸦片走私加剧B.国内外市场扩大C.货币政策变动D.外国商品的冲击解析:选B。

材料中“而应从商品流通得到它的动力和方向,用银计算比用铜计算方便,用金计算又比用银计算方便”说明随着国内外市场的扩大,我国的对外贸易范围扩大,所以出现了“银贵钱贱”的现象,故选B项。

5.继昌隆缫丝厂生产的生丝,称为“厂丝”“洋庄丝”,同传统的手缫土丝比较,在色彩、捻度(打较)、条份、匀度、理绪、净度和装束成形等方面,都大为优胜,较之法国所产无多逊色。

因而,西人喜买之,沽名之价,竟多三分之一。

这表明() A.传统手工缫丝在当时基本被淘汰B.第二次工业革命法国的丝织技术落后C.近代机器缫丝业具有较强竞争力D.实业救国思潮具有广泛的社会基础解析:选C。

材料强调民族资本主义企业产品优质,而非传统缫丝业的发展状况,故A 项错误;材料认为民族资本主义企业缫丝与法国缫丝一样优质,未提及法国的丝织技术,故B项错误;材料“大为优胜”“西人喜买之”,体现出其竞争力较强,故C项正确;实业救国思潮产生于19世纪末,材料未提及时间和其社会基础,故D项错误。

6.(2018·山西五校联考)近代中国第一家棉纺织企业——上海机器织布局,在成立伊始就从英国进口辊轴式轧机和织机,从美国进口环锭纺机和500马力的汽炉。

材料表明该企业()A.受外国资本的严密控制B.是由洋务派最早创办C.发展初期重视技术引进D.在当时得到外国扶植解析:选C。

材料没有体现出外国资本的控制,故A项错误;洋务派最早创办的是军事工业,而材料中的上海机器织布局是民用工业,故B项错误;由材料中从英国和美国引进技术可以看出其发展初期重视引进技术,故C项正确;上海机器织布局引进外国技术并不是受到外国企业的扶植,而是企业重视引进技术,故D项错误。

7.(2018·九江十校联考)下表是1843年与1858年中国进口棉花及棉纺织品税率比较表。

这一现象造成()货物单位1843年税率1858年税率棉花担 6.54% 5.72%印花布匹14.25% 4.98%棉纱担 6.94% 4.86%AB.中国传统棉纺业受到严重冲击C.中国日趋沦为西方的原料基地D.西方列强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解析:选B。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