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名将谱】黄盖1
三国时期的名将黄盖

三国时期的名将黄盖三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重要的时期之一,这个时期涌现出了许多杰出的将领。
其中,黄盖作为一位被广泛称赞的名将,他的才能和勇敢无人能及,成为了这个混乱时期的一颗璀璨明珠。
黄盖,字公覆,是东汉末年至三国时期的一位重要将领。
他出身于江东吴郡一个书香门第之家,从小就受到了优秀的教育。
在董卓之乱期间,黄盖以勇猛善战的战功赢得了刘备的赏识,从而加入了刘备的麾下。
黄盖最为人所称道的一次战功,是在赤壁之战中。
当时,曹操率领数十万大军进攻刘备和孙权联军的基地。
在这场战役中,黄盖提出了以火攻为主要战术。
他亲自率领船队,深入曹军内部,在战火中点燃火箭,使得曹军船只被大火包围,造成了巨大的战略优势。
这个计策迅速得到了刘备和孙权的赞许,并成为了中国军事史上著名的战术之一。
黄盖的军事才能不仅体现在战场上,他还展现了优秀的战略眼光。
在被曹操围困的时候,黄盖提出了“放火烧船,引开敌军”的计策,使得吴军得以突围。
他还曾提前发现并成功破解了周瑜的计策,为刘备和孙权提供了重要的情报支持。
除了军事才能,黄盖还以正直清廉而闻名。
他在战场上不谋私利,仅求国家安定,受到了民众的敬仰。
曹操虽多次派人贿赂黄盖,但他始终不为所动,坚持忠诚于刘备。
然而,黄盖的生命并不如他的军事功绩一般辉煌。
在刘备夺取江南后,黄盖因身体逐渐虚弱而离开了人世。
年逾花甲的黄盖仍然忠诚于刘备,为刘备付出了一生。
黄盖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他的忠诚、聪明和英勇无疑使其成为了三国时期的一位杰出名将。
黄盖以其军事才能改变了整个战局,并在历史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
在今天,我们可以从黄盖身上汲取许多宝贵的教训。
他的胆识、军事才能和坚定的忠诚精神,值得我们学习和效仿。
无论在何时何地,这些品质都是我们应该追求和保持的最高标准。
总结起来,黄盖是三国时期的一位杰出名将,他以其军事才能和坚定的忠诚精神成为了当时的一颗璀璨明珠。
他在赤壁之战中提出的火攻战术以及其他战略计策,为刘备和孙权取得了巨大胜利。
三国人物生平详解——黄盖

三国人物详解——黄盖黄盖,字公覆。
东吴十二虎臣之一,官至武锋中郎将。
黄盖是孙坚时代的武将,与程普和韩当合称三世老臣。
而广大读者知道这位忠心耿耿的老将,大都来自《三国演义》中的描写,在书中第四十四回“孔明用智激周瑜,孙权决计破曹操”中这样写到:少顷,又报程普、黄盖、韩当等一班战将来见。
瑜迎入,各问慰讫。
程普曰:“都督知江东早晚属他人否?”瑜曰:“未知也。
”普曰:“吾等自随孙将军开基创业,大小数百战,方才战得六郡城池。
今主公听谋士之言,欲降曹操,此真可耻可惜之事。
吾等宁死不辱。
望都督劝主公决计兴兵。
吾等愿效死战。
”瑜曰:“将军等所见皆同否?”黄盖忿然而起,以手拍额曰:“吾头可断,誓不降曹!”众人皆曰:“吾等皆不愿降。
看过《三国演义》,读者都会为黄盖这样宁折勿曲、忠心耿耿的老将而感动。
在这些文艺作品的描写中,黄盖一向是位热心的老人家,对于东吴的事,他是向来都以为己事,尽心尽力。
黄盖是荆州零陵郡泉陵县人,先祖黄子廉曾担任南阳郡太守,后来黄盖一支移居至零陵,然而家道中落,黄盖少年时就很贫穷,且自少双亲不全,处境悲苦。
少年黄盖不甘落于平凡,没有因为家境贫穷就自暴自弃,而是奋发图强。
为了生计,他年纪轻轻就要打工,其中一项工作内容就是要背柴去卖,黄盖便抓紧时间,在负柴的一点闲暇时间,读书并学军事知识。
可见黄盖不但注重学习,而且少年的他已经将重点放在军事上。
既然黄盖重视军事,也必然会对自己的武艺有所锻炼,长大了便当上了郡吏,然后大概是因为的确很有本事,又被举孝廉,要知道东汉时期举孝廉是当官的基础、敲门砖,一般只有达官贵人的子弟才有这种待遇,黄盖一介平民,居然也能被举孝廉,这中间可能有一些故事,可惜史料不详,无法猜想。
黄盖被举为孝廉之后很快就被征入公府,真正踏上从政之路了。
中平四年(公元187年,也就是董卓乱京的前两年),荆州南部接连爆发叛乱,零陵郡有周朝;桂阳郡有郭石;长沙郡有区星,这时长沙太守正是孙坚,他不但讨平长沙郡的叛乱,还越界追讨,打平了零陵郡和桂阳郡的叛乱。
黄盖【黄盖简介】黄盖是谁?–电话爱问

黄盖-【黄盖简介】黄盖是谁?–电话爱问黄盖. 又名: 字公覆. 性别: 男. 所属年代: 三国时期. 相关事件: 火烧连环船赤壁之战. 相关人物: 周瑜孙权. 生平简介. 黄盖,字公覆,零陵泉陵(今湖南零陵北)人。
初为郡吏,察孝廉。
从孙坚起兵。
坚死,随孙策定江东,平山越。
《三国志吴书黄盖传》黄盖字公覆,零陵泉陵人也。
初为郡吏,察孝廉,辟公府。
孙坚举义兵,盖从之。
坚南破山贼,北走董卓,拜盖别部司马。
坚薨,盖随策及权,擐甲周旋,蹈刃屠城。
诸山越不宾,有寇难之县,辄用盖为守长。
石城县吏,特难检御,盖乃署两掾,分主诸曹。
教曰:“令长不德,徒以武功为官,不以文吏为称。
今贼寇未平,有军旅之务,一以文书委付两掾,当检摄诸曹,纠?`谬误。
两掾所署,事入诺出,若有奸欺,终不加以鞭杖,宜各尽心,无为众先。
”初皆布威,夙夜恭职;久之,吏以盖不视文书,渐容人事。
盖亦嫌外懈怠,时有所省,各得两掾不奉法数事。
乃悉请诸掾吏,赐酒食,因出事诘问。
两掾辞屈,皆叩头谢罪。
盖曰:“前已相敕,终不以鞭杖相加,非相欺也。
”遂杀之。
县中震栗。
后转春谷长,寻阳令。
凡守九县,所在平定。
迁丹杨都尉,抑强扶弱,山越怀附。
盖姿貌严毅,善於养众,每所征讨,士卒皆争为先。
建安中,随周瑜拒曹公於赤壁,建策火攻,语在瑜传。
拜武锋中郎将。
武陵蛮夷反乱,攻守城邑,乃以盖领太守。
黄盖时郡兵才五百人,自以不敌,因开城门,贼半入,乃击之,斩首数百,馀皆奔走,尽归邑落。
诛讨魁帅,附从者赦之。
自春讫夏,寇乱尽平,诸幽邃巴、醴、由、诞邑侯君长,皆改操易节,奉礼请见,郡境遂清。
后长沙益阳县为山贼所攻,盖又平讨。
加偏将军,病卒于官。
盖当官决断,事无留滞,国人思之。
吴书曰:又图画盖形,四时祠祭。
及权践阼,追论其功,赐子柄爵关内侯。
三国名将黄盖生平简介

三国名将黄盖生平简介黄盖是三国时期著名的将领。
为孙吴的得力干将,下面是店铺为你收集整理的黄盖生平简介,希望对你有帮助!黄盖生平简介黄盖(生卒年不详),字公覆,零陵泉陵(今湖南省永州市零陵区)人。
东汉末年名将,历仕孙坚、孙策、孙权三任。
早年为郡吏,后追随孙坚走南闯北。
孙权即位,诸山越不宾,黄盖活跃在镇抚山越的一线,前后九县,所在悉平,迁丹杨都尉。
黄盖为人严肃,善于训练士卒,每每征讨,他的部队皆勇猛善战。
建安十三年(208年)赤壁之战时,黄盖前往曹营诈降,并趁机以火攻大破曹操的军队,是赤壁之战主要功臣之一,以功拜武锋中郎将,他也因为此事迹而被后人广为传颂,小说《三国演义》在刻画黄盖这一人物时描写了“苦肉计”的故事。
不久武陵蛮夷反,攻打城邑,黄盖以五百人,放其半入,拦腰截击,大破诸贼。
春去夏来,寇乱尽平。
后又平讨长沙益阳县山贼,加偏将军。
官至偏将军、武陵太守。
有一子黄柄。
黄盖性格特点黄盖一生,智勇双全,文武兼备。
经历了东吴三次的权力更替,却依然能立于不败之地。
孙坚、孙策、孙权都十分重用他。
黄盖在十八路诸侯讨伐董卓的时候就已经跟随在孙坚左右,随他征战四方。
黄盖这一生中最大的性格特点就是忠勇。
他作为三朝元老,对每一位主子都十分的“忠”。
而在赤壁之战中,他主动提出做苦肉计的受害者。
当时他被打得皮肉绽开,血肉模糊,他还是一声不吭,将计划进行到底,就连平时相熟的人也不肯透露一个字。
这点体现出他的“勇”。
所以黄盖的第一个性格特点就是忠勇。
黄盖的第二个性格特点是足智多谋。
虽然他为人严肃,但是对训练士兵很有一套,每次出去打仗,他的部队都勇猛善战,令人敬佩。
在赤壁之战之后,黄盖被派出去平定武陵郡的蛮夷叛乱。
而当时武陵郡兵力只有五百,与蛮夷之间的兵力差距有些大,但是黄盖还是凭借着自己的战术,大胜蛮夷,将他们赶出了武陵郡。
《三国志·吴书十》中写到:“姿貌严毅,善于养众,每所征讨,士卒皆争为先。
”就是说黄盖每次出去带兵打仗,士兵们都争先打头阵,将黄盖留在后面,说明他深受士卒爱戴;“当官决断,事无留滞”,说明黄盖为人做事果断,深受各地百姓拥护;黄盖战功卓著,身先士卒,吴主孙权称帝以后,“追论其功,赐子柄爵关内侯”。
《赤壁之战》黄盖

《赤壁之战》黄盖
吴国著名将领,身高约合现今米。
南阳太守黄子廉的后代,随其祖父迁泉陵(今永州零陵区)。
初为郡史,后举孝廉。
字公覆,零陵泉陵(今湖南省零陵)人。
能征善战,有谋有勇,擅长使铁鞭,作战极为勇猛,一生立过无数战功。
最初任乡间小官,后被推荐为“孝廉”,追随孙坚打天下;孙坚死后,便追随孙策;孙策死后,便追随孙权。
赤壁大战时,建议用火攻,配合周瑜,行使苦肉计,并诈降曹操,率船火烧曹操水军,立下大功。
赤壁大战后不久,黄盖被拜为武锋中郎将。
后来,长沙郡益阳遭山贼攻打,孙权加封他为偏将军,前去讨伐。
就在这次出征中,黄盖病死。
建安十三年(208),黄盖随周瑜、鲁肃在赤壁迎战曹操,向周瑜献计:“今寇众我寡,难以持久。
然纲操军方连船舰,首尾相接,可烧而走也。
”周瑜采纳了他的计谋。
此后,又用苦肉计(即常说的“周瑜打黄盖,一个愿打,一个愿挨”)率数十艘装有干柴、油膏的小舰诈降曹操。
当小舰靠近曹军大船时,黄盖下令放火。
时正刮东南风,风助火势,曹军大败。
黄盖以功官拜武锋中郎将。
后来,长沙、益阳被山越人攻破,黄盖率军平定,被封为偏将军。
《三国志·吴书》载,黄盖死后,“国人思之”,东吴各地“图画盖形,四时祭祀”。
陈寿评曰「凡此诸将,皆江表之虎臣,孙氏之所厚待也。
三国名人字号

• 马岱:
• 马岱,扶风茂陵(今陕西兴平)人。三国
时期蜀汉武将,蜀汉骠骑将军马超的
从弟。官至平北将军,陈仓侯。早年
他曾经从曹操手中死里逃生,后跟随马 超大战曹操。马岱是马超的堂弟,蜀汉中后期 的重要将领。建安十九年,马岱随马超归附刘 备,马超临终前将马岱托付刘备。跟随丞相诸 葛亮南征孟获和北伐曹魏,马岱久经沙场、多 负辛劳,作战冷静而勇猛,深得诸葛亮信任, 后来诸葛亮死后,杨仪受诸葛亮遗嘱命令马岱 杀了魏延。
• 孙权的简介:
吴大帝孙权(182-252)字仲谋,汉族,吴郡富 春县(今浙江富阳)人。三国时期吴国的开国皇 帝,公元229-252年在位。传说是中国兵法家孙
武后裔。长沙太守孙坚次子,幼年跟随兄 长吴侯孙策平定江东,200年孙策早逝, 孙权继位为江东之主。208年,孙权与刘 备联盟,并于赤壁击败曹操,天下三分局
• 历史上的周瑜风姿英发,心胸广阔。东吴老将程普,早年跟随孙 坚,自以功高,瞧不起年轻的周瑜。但周瑜并不与程普计较,最 后使程普自己折服,程普说道:“与周公瑾交,如饮醇缪,不觉 自醉。”到宋代时,世人还是很喜欢周瑜,这一点从苏轼的《念 奴娇》一词中就可以看出。但到了元代以后,人们就逐渐对周瑜 进行丑化,至到《三国演义》成书时,周瑜就完全成了另一个人 了。这其中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周瑜和刘备的关系,周瑜一 方面主动割长江南岸地给刘备,但这很大程度上是一种外交行为; 另一方面周瑜又看出刘备的枭雄本色,不愿刘备一天天壮大,因 此上书孙权,要求孙权将刘备软禁在京口(这就是《三国演义》 中美人计的由来,但其实周瑜本人并未施美人计,孙尚香也是由 孙权主动嫁给刘备的),但孙权不愿。在对刘备一方的态度上, 周瑜和鲁肃采取了完全不同的方法,周瑜是激进派,而鲁肃则眼 光看得更远。遗憾的是,千百年之后,这两个人都成为了当时还 默默无闻的诸葛亮的垫背人,周瑜成了心胸狭窄的代名词,而鲁 肃则变成了一个老实得笨得出奇的人.
【秋雨轩品三国】黄盖:忠勇果敢江东老将

【秋雨轩品三国】黄盖:忠勇果敢江东老将黄盖:简明演义传记——出仕孙家代的老臣,善使铁鞭。
赤壁之战前夕,诸葛亮访吴时受到诸多文官的刁难,出面予以阻止。
决定对抗曹操之后,自己向周瑜献上[苦肉计],并以书信成功诈降了曹操。
之后作为赤壁之战中的最重要一环的执行者,带领火船诈降,并成功引燃了曹操的大船团,立下了大功。
在《国演义》中,江东众将的印象远不如刘备帐下五虎来的动人。
江东虎将不多,除了早年的江东猛虎孙策和东莱太史慈,就要算到之后的甘宁了。
其实,江东虽然第一流的猛将不多,可是,却是三家集团中最为团结,最为整齐的一个集团。
无论是最早追随孙坚的程普、黄盖、还是在孙权手上大放异彩的周瑜、陆逊,或者是三国末期的诸葛恪、陆抗,可以说是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三五年。
而在江东诸将中,黄盖算是比较出名的一位。
在《演义》中,黄盖为人注意,当然是他和周瑜上演了一场“周瑜打黄盖——一个愿打一个愿挨”的精彩苦肉计。
而在正史中,给周瑜献上火攻之计的不是诸葛亮,而是黄盖。
可以说,演义当中,黄盖能够强势登场,那主要是有着《三国志》正史的依托,人家黄盖在历史当中确实发挥过重要的作用。
当然,赤壁之战的成功,成就了周瑜,也成就了黄盖。
可是黄盖的一生,除了献上火攻计策,其实还有许多可圈可点之处。
黄盖的命很苦。
黄盖的祖先也曾经风光,他是南阳太守黄子廉的后人,可是到了黄盖的祖父一代,就已经沦落,全家都从南阳搬迁到了零陵郡。
零陵郡大致在我们现在的湖南、广西等地。
三国时期的零陵郡出了不少人才,像荆州的名士刘巴,就常年呆在零陵郡。
不过,黄盖在零陵郡,却估计很少有什么甜美的回忆。
在黄盖还是婴儿的时候,父亲就去世了,从小就由母亲养大,家里很穷,六七岁小小年纪,就要上山砍柴。
可是黄盖很有志气,在砍柴的空闲,竟然还主动收罗一些书籍,学习一些兵法。
青年时期,黄盖步入仕途,开始在郡守府里担任小吏,工作勤勉,也很能干,得到太守的赏识。
之后有郡里推荐为孝廉,三公又征召到朝廷为官。
黄盖档

黄盖(生卒?—?),字公覆。
终属:吴国。
籍贯:[荆州]零陵泉陵 [今湖南零陵]。
容貌:姿貌严毅。
历史传记黄盖字公覆,零陵泉陵人,三国时孙吴名将。
黄盖年少已是孤儿,虽然辛苦备尝,然而素有壮志,纵使处身贫贱,亦不与凡庸居同。
不久举为郡吏,并察孝廉,征召于公府。
后孙坚举义兵,黄盖从其军。
孙坚死后,又先后随孙策及孙权,披甲四出周旋,攻阵屠城。
赤壁之役,黄盖随周瑜于赤壁抵抗曹操,并建议策动火攻,功拜武锋中郎将,又领武陵太守。
于任职间外讨山越寇盗,内平县邑吏治。
加为偏将军,最后于任内病卒。
黄盖当官决断,凡事不拖拉留滞,国人都思其恩义,又图画他的形貌,四时祠祭。
到了孙权践阼后,追论其功,赐其子黄柄爵关内侯。
演义传记黄盖字公覆,零陵泉陵人,三国时孙吴名将,善使一条铁鞭。
先从孙坚起兵,黄盖与程普等人同为宿将。
从击刘表,败表将蔡瑁。
孙坚死后,又先后随孙策及孙权,披甲四出周旋,攻阵屠城。
赤壁之战前,黄盖见为粮官,并为主战派代表,于孔明舌战江东群儒时,厉责东吴问难诸人。
随周瑜抵抗曹操,私自建议策动火攻,又甘受苦肉计,献诈降书以赚曹操。
最后担任先锋,亲入险境,火烧曹操水军,成就大功;然而自己却被张辽以箭射伤,幸得韩当军[1]陈寿评曰「凡此诸将,皆江表之虎臣,孙氏之所厚待也。
」(《三国志吴书十程黄韩蒋周陈董甘凌徐潘丁传》)《闲品三国》:智勇双全话黄盖(评论者:灿烂海滩)“周瑜打黄盖------一个愿打,一个愿挨”,这是一句流传很广的歇后语。
说的是《三国演义》中的一个故事。
该书第四十六回写道:在赤壁之战中,为了帮助周瑜早日打败大兵压境的曹操八十万大军,周瑜的部下黄盖自告奋勇,使用了“苦肉计”,骗过了曹操派来的奸细蒋干,并诱使曹操上当。
最后使用诈降之计火烧曹营,打败曹军,取得了赤壁之战的胜利,从而奠定了三足鼎立的基础。
不过,通过对《三国志》、《资治通鉴》等史料的分析可以发现,这个故事也是有真有假。
而且,历史上黄盖的功绩远远不止小说中描述的那么简单、单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黄盖1
智勇双全话黄盖
黄盖,字公覆,三国时期吴国虎将.
读<三国志-黄盖传>,里面对黄盖的记载并不多,廖廖百字而己.只是说了
可能知道黄盖这个名字的人都知道火烧赤壁, 都知道有”周瑜打黄盖,一个愿打一个愿挨”这个典故. 火烧赤壁,大部分人都会认为这是诸葛亮和周瑜的杰做, 其实最先提出这个办法的人却是黄盖, <三国志-黄盖传>里对这次重要战役提到的也并不多,战役的详情主要都记载在<三国志-周瑜传>中.
据<三国志-周瑜传>记载,战役之初, 曹据兵在长江以北, 周瑜据军在长江以南, 这时黄盖献计周瑜:“今寇众我寡,难与持久。
然观操军船舰首尾相接,可烧而走也。
”周愉采纳了黄盖的计策, 于是才有了”苦肉计””火烧赤壁”的故事.
计谋的实施者也是黄盖,黄盖先是诈降曹操,投降之日,引舰数十艘,趋着东南风起,点燃船上易燃物品,冲上曹营.等曹营成了一片火海之后, “瑜等率轻锐寻继其后”“备与瑜等复共追”.如果说制定计策要智,那么实施这个计策的人就是整个计策的最关键环节,必定要智勇兼备才行.黄盖以数千人投入到曹操百万大军之中,这需要何等胆量.在战役中,黄盖身先士卒,中流矢而堕入江水之中,所幸为韩当扭救.
<三国志-黄盖传>还记载了另一件事,那就是黄盖当武陵太守之时, 蛮夷反乱,围住了武陵城,当时黄盖手下只有兵士不过五百余人, 肯定是敌不过乱军的. 于是黄盖就大开城门, 半入而击之, 大败敌军. 这又是一次有勇有谋,以少胜多的战役.
以上说的是黄盖的智勇,下面我们再来说一下黄盖的为人处事.
在<三国志-黄盖传>的开头一段文字里曾说到,黄盖被举为孝廉. 我们知道在汉代的举孝廉就相当于后来的科举差不多,只要被子举为孝廉后,才有做官的机会.在汉末, 实际上察举多为世族大家垄断, 穷人要想被举孝廉是很难的.黄盖虽是故南阳太守之后,但当时他的父亲早已死了,并且他家也从南阳迁到了零陵.黄盖从小就是孤儿,但他虽处贫贱,然有壮志,学书疏,讲兵事。
黄盖被举为孝廉一方面说明黄盖是真的孝顺父母、办事廉正。
另一方面也说明了黄盖为人大度,和当地世族大家关系处理的不错。
黄盖的大度还表现在他后来他受吴主器重之后。
我们知道,黄盖先后侍从了孙坚,孙策,孙权三代,而且一直是受到重用,可以说是三朝元老了,但他一点也没在后辈们之间摆架子,这一点可以从孙权重用周瑜时可以看出来。
当时孙权拜周愉为大都督,由于周瑜没有什么资历,另一个同为三朝元老的吴国大将程普这时候就跳出来反对,常和周瑜做对。
但黄盖没有,当国家大局利益面前表现的很大度,并且还主动请受苦肉计。
黄盖做官时很受地方百姓的拥带,他后来大部分时间都在平叛乱,但只要是归附了的人他都没有乱杀过,附从者赦之。
他死后,百姓们自发“图画盖形,四时祠祭”。
我们知道,诸葛亮死后蜀汉人们立祠祭拜。
可见黄盖当时在东吴人心目中的地位。
黄盖是病死的,他死的时候官封偏将军。
不要以为这是个小官,这在当时已经是东吴所能封的最大的官职了,因为当时孙权也只是个候而已,周瑜死的时候也只是封了个偏将,而且后来没有追封。
等到孙权称帝后,追论黄盖的功劳,封了他的儿子为关内候。
虎臣黄盖
同样是三朝元老,黄盖与程普一样,是东吴倚仗的重臣。
不过与程普不同在于,程公的功劳主要是在行军作战方面,黄盖则是在治政方面颇有心得。
孙坚举义兵时,黄盖就加入了他的军队。
从孙坚南破山贼,北走董卓,参与了早期的一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