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教案 代词
古代汉语语法学习-代词(续)

上一回,一尘总结了代词的部分用法,今天,继续分析代词中的 指示代词和疑问代词 的用法。
一、指示代词古代汉语的指示代词 有:此、是、斯、兹、彼等。
它们和现代汉语的指示代词“这”、“那”基本相同。
不同的是“彼”有时也可以做第三人称代词用。
如例1所示。
例1: 《诗经·王风·采葛》:“ 彼 采葛兮。
”“其”和“之”也可做指示代词。
如:“非其人不可”(非那个人不可),“之二虫又何知?”(这两个动物又懂得什么?)但是,“之”字很少这样使用。
二、疑问代词古代汉语的疑问代词有:谁、孰、何、奚、安、恶等。
“谁”是问人的。
“孰”可以问人,也可以问物,还可以用于选择。
如例2所示。
例2: 《韩非子·外储说左上》:“画 孰 最难者?”(画画里头什么是最难的?) “何、奚、安、恶” 做宾语时 表示“什么”、“哪里”。
如例3所示。
例3: 《史记·项羽本纪》:“沛公 安 在?”(沛公在哪里?)“何、奚、安、恶” 做状语时 表示“为什么”、“怎么”。
如例4所示。
例4: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安得广厦千万间?”(怎么才能让老百姓得到安置与救济呢?)三、特殊代词古汉语中,除了人称代词、指示代词和疑问代词外,还有一些比较特殊的代词,如:诸、焉、者、旃(zhān)、所。
“诸”等于“之于”或“之乎”。
“焉”等于“于之”,“旃”等于“之焉”。
它们都不是单纯的代词,而是既包含了一个代词“之”,又包含了一个介词“于”或一个语气词“乎”。
这种情况是现代汉语没有的。
“诸”相当于“之于”(此处,“之”是代词,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他,她,它”),如例5所示。
例5: 《列子·汤问》:“投 诸 渤海之尾。
”(投诸:投之于,把它投到。
)“诸”相当于“之乎”(此处,“乎”是疑问语气词,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吗”),如例6所示。
例6: 《左传·昭公八年》:“子闻诸?”(闻诸:闻之乎,听说过这件事情吗?)“者”和“所”表示“... ...的人”、“... ...的东西”、“... ...的原因”。
古代汉语教案 代词

代词代词代替名词、动、形或数量词的词古汉语的代词可以分为三类:人称代词、指示代词、疑问代词,除此之外,还有两类比较特殊的代词,一类无定代词“或”和“莫”,一种是辅助代词“者”和“所”。
(一)人称代词人称代词又可分为第一、第二、第三人称代词,又叫自称、对称、他称。
1、第一人称,常见的有“吾”、“我”、“予”、“余”等。
(现代汉语,“我”、“咱”可作主、宾、定、状)古的代词,意义相同,但用法不全同。
“我”、“予”、“余”都可以作主语、宾语、定语,“吾”的用法在上古只作主语,很少作宾语。
今者吾丧我。
《庄子·齐物论》晋,我吾亲也,岂信我哉?《左传》如果作宾语,也只限于用在否定句中作前置宾语。
我胜若,若不吾胜。
《庄子·齐物论》但到了汉代以后,“吾”作宾语的用法就比较常见,如:吾度足下之,智不如吾,勇又不如吾。
《史记》上古第一人称还有朕,台(yì),卬(áng)朕可作定,也可作主。
朕皇考曰伯庸。
《离骚》我的先父叫伯庸。
朕:在先秦时期用于一般人的自称,到秦始皇时便专用作皇帝的自称。
台恐德弗类。
《尚书》我恐怕自己的品德不善。
朝夕纳诲,以辅(台)德。
《尚书》每天进善言,帮助提高我的品德。
人涉卬否,卬须(我)友。
《诗经》别人过河了我还没,我要等我的朋友。
2、第二人称,对称。
(现代“你”,可作主定、宾、状)古常见:尔、汝(女)、若、乃、而。
尔、汝、若,可作主、宾、定。
尔无我诈(欺骗),我无尔虞(防备)《左传》(尔)翁归,自与汝覆算耳《促论》若毒(痛苦,以之为毒。
)之乎?余将告于莅事者,更(若)役,复苦赋,则何如?《捕》五侯九伯,女实证之,以夹捕周室《左传》“而”“乃”常作定语,不能作宾语,一般也不作主语。
吾翁即若翁,如欲烹乃翁,幸分一杯羹。
《汉书|·项羽传》……而……欠幸……《史记》希望肉羹“而”有时也可作主语,“乃”也有,很少。
夫差,而忘越王之杀(而)父乎?《太传》乃能从我乎?《汉书》先秦时,还有一个第二人称代词“戎”戎虽小子,而式弘(天)大。
古代汉语之代词

敢问何谓也? 问女何所思? 责毕收乎?来何疾也。
❖ “胡” ❖ 本义指兽类脖子下的垂肉: ❖ 狼跋其胡 ❖ 北方的,北方的少数民族: ❖ 胡天八月即飞雪。 ❖ 疑问代词, “什么” 、“为什么” :
即不幸有方二三千里之旱,国胡以相恤。 ❖ 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亿兮?
❖ C复指前置宾语
❖
其是之谓乎? 《郑伯克段于鄢》
❖ ③作很长的 弯路,(文通)称介词,杨树达叫连词,王 力称介词,郭锡良叫代词复指。
A用在定语与中心词中间,相当于“的”。 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郑伯克段于鄢》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曹刿论战》 这是结构助词“之”最基本最普通的用法。既可
❖ 我是靠着辇车行动 。【而】是承接助词
❖ 孤意已决《赤壁之战》 ❖ 岂不穀是为,先君之好是继。《齐桓公
伐楚》 ❖ 小人有母,皆尝小人之食矣
❖ 二、尊称:代替第二人称。 ❖ 1、称字 ❖ 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 ❖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 2、美称:子、吾子、夫子、先生、丈
人 多行不义,必自毙,子姑待之。 病未及死,吾子忍之。 “他人有心,予忖度之。” 夫子之谓也。 ❖ 丈人只知其一,不知其二。
汝心之固,固不可彻。 力不足者中道而废,今女画。 尔何知,中寿,尔墓之木拱矣。 若为庸耕,何富贵也。
而母,婢也。《鲁仲连义不帝秦》 吾翁即若翁,必欲烹而翁,则幸分 我一杯羹。《史记》 家祭无忘告乃翁。《示儿》 欲利而身,先利而君,欲利而家, 先利而国。
谦称和尊称
❖ 古人常用谦称和尊称是名词而非代词。 (古代的“礼”的体现:卑己尊人)
朝夕纳诲,以辅台德。(《尚书·兑 命》) 注意:台读t á i时表星名:三台,后 表示“三公”,后用来对对方的尊 称:兄台,台甫,台启等,这两个 意思都不写作“臺”(舞臺)“颱” (颱風)
高考文言文代词教学案

高考文言文代词教学案教学目标- 了解文言文中的代词及其使用方法;- 掌握常见的文言文代词的用法;- 通过研究代词的运用,提高对文言文的阅读理解能力。
教学内容1. 介绍代词的定义和作用;2. 分析文言文中常用的代词,如「之」、「其」、「所」等;3. 通过课文例句和练,帮助学生理解代词的使用方法;4. 练文言文阅读理解题,注重代词的辨析和运用。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简短的故事或例句引出代词的概念,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
2. 知识讲解:介绍代词的定义和作用,让学生了解代词在文言文中的重要性。
3. 代词分析:以常见的代词为例,分析其用法和意义,并与汉语中的相应词语作对比。
4. 例句练:给学生提供一些文言文的例句,要求他们辨析代词的使用,并解释其含义和作用。
5. 难点突破:针对学生在理解和辨析代词方面的困难,进行针对性的教学和训练,帮助他们解决问题。
6. 教学巩固:通过文言文阅读理解题,要求学生使用代词理解课文内容,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7. 教学拓展:引导学生运用代词进行文言文写作,培养其用文言文表达思想的能力。
8. 作业布置:布置相关的练题目,巩固代词的运用。
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注意力和积极性等。
2. 作业成绩:评价学生完成的练作业,并给予及时的反馈和指导。
3. 文言文阅读理解能力:通过测试学生对文言文代词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教学资源1. 教材:选择一本相关的文言文教材,如《古代文学选读》。
2. 课件:准备相关的示意图和例句,以辅助教学。
3. 练题:编写一些练题目,涵盖代词的不同用法和意义。
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培养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注重实践和运用。
同时,根据学生反馈和测试结果,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内容,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文言文代词的使用。
代词教案模板范文

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代词的概念、种类和用法。
2. 培养学生正确使用代词的能力。
3. 培养学生运用代词进行交流的能力。
教学重点:1. 代词的种类和用法。
2. 代词在句子中的正确运用。
教学难点:1. 代词的辨析和选择。
2. 代词在复杂句子中的运用。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PPT,展示代词的种类、用法和例句。
2. 学生准备笔记本、笔。
教学过程:一、导入1. 教师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什么是代词吗?它能起到什么作用?2.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代词是一种代替名词、形容词、数词等实词的词,可以避免重复,使语言更加简洁。
二、新课讲授1. 教师讲解代词的种类:人称代词、物主代词、指示代词、疑问代词、关系代词、不定代词等。
2. 教师举例说明每种代词的用法,如:- 人称代词:我、你、他、她、它、我们、你们、他们、她们、它们等。
- 物主代词:我的、你的、他的、她的、它的、我们的、你们的、他们的、她们的、它们的等。
- 指示代词:这、那、这些、那些等。
- 疑问代词:谁、什么、哪儿、多少等。
- 关系代词:谁、哪个、哪些、什么等。
- 不定代词:一些、一些、某些、任何等。
3. 教师带领学生分析例句,让学生体会代词的用法。
三、课堂练习1. 教师出示一些句子,让学生找出其中的代词,并说出代词的类型和用法。
2. 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找出句子中的代词,并说出代词的类型和用法。
3. 教师总结学生答案,强调代词的用法。
四、课堂小结1. 教师总结本节课所学的代词种类和用法。
2. 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巩固所学知识。
五、作业布置1. 让学生用代词造句,不少于5个句子。
2. 让学生阅读一篇短文,找出其中的代词,并分析代词的类型和用法。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代词的种类、用法和例句,使学生掌握了代词的基本知识。
在课堂练习中,学生能够正确运用代词,但在实际运用中,仍需加强练习。
在今后的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运用能力,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古代汉语课件19贰、代词

此、斯、兹 是
远指代词
彼
泛指代词
之
特指代词
其
尔、若、然
焉、诸
谁、孰
何、胡、曷、奚
安、恶、焉(何、奚)
或
莫
爾貢包茅不入,王祭不共, 無以缩酒,寡人是徵;昭王 南征而不复,寡人是問。
(左傳·齊桓公伐楚)
姜氏欲之,焉辟害?(左
傳·鄭伯克段於鄢)
其後魏伐趙,趙急,請救於 齊。(史記·孫臏)
叁、介詞和連詞
此車一人殿之,可以集 事。 (鞌之戰)
煩大巫嫗爲入報河伯。
(史記·西門豹治鄴)
臏生阿、鄄之間。(史
記·孫臏)
介詞結構作補語
鄭武公娶於申 亟請於武公
介詞結構作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語
爲之請制 寡君使群臣爲魯衛請
“與”和“而”一般用來 連接詞或詞組,其中“與” 連接名詞性成分,“而” 連接動詞性成分。“則”、 “雖”和“然”三個連詞 一般用來連接句子,構成 複句關係。
肆、語氣詞和詞頭詞尾
從功能上說,介詞和連詞 都在句子里起連接作用;介 詞一般带上名詞或代詞或名 詞性詞組,構成介詞結構, 放在動詞前面作状語或放在 動詞後面作補語,表示行爲 動作發生的時間、處所、目 的、原因、方式、對象等等。
連詞則用來連接詞、詞組或 句子。
及莊公卽位,爲之請制。
(左傳·鄭伯克段於鄢)
→介詞“及”表時間。
生莊公及公叔段。(同上) →連詞,連接詞與詞。
屈完及諸侯盟。(左 傳·齊桓公伐楚)→介詞
孫臏以此名顯天下。(史
記·孫臏)→介詞表原因。
虜魏太子申以歸。(同上) →連詞
項梁乃以兵八千人渡江 而西。(史記·項羽本紀)
此四君者,皆以客之功。
古代汉语代词

古代汉语代词1 疑问代词:根据疑问代词指代的询问对象,古汉语疑问代词可分三类。
(1)指人的。
有“谁、孰”。
a “谁”用于一般问句,可作主、宾、定、语及判断句的谓语。
b “孰”用于选择问句,一般有先行词。
如:“吾与徐公孰美?”译为“哪一个”,一般只作主语。
它还可指物、处所。
“孰与介”表比较:如“吾孰与徐公美?”;用于反问句中,表肯定:“惟坐待亡,孰与伐之。
”有“哪里比得上”的意思。
(2)指物的。
有“何、胡、奚、曷”等。
“何”:作主、宾、定、判谓,a 常用来询问原因或方法,如:“许子何不为陶冶?”译为“什么”“为什么”;b 询问处所,如“子欲何之?”译为“哪里”。
“胡、奚、曷”经常a 作状语,用来询问原因,相当于“为什么”或“怎么”,如“子奚乘是车也?”;b 它们也经常作介词的宾语前置,如“胡为”“曷为”,询问原因。
c “奚以”询问方法。
(3)指处所。
有“安、恶、焉”。
a 它们主要作状语,询问处所。
相当于现代的“在哪里”。
如“焉置土石?”;b 也可作前置宾语,用来询问处所。
如“沛公安在?”c 还可以用于反问句,作状语,加强反问语气。
类似于“哪里”。
d “焉”用于反问句后虚化了,不再实指处所。
如“今弗爱其子,安能爱君?”2 、指示代词:(1 )“之、兹、其”,表泛指和特指。
a “其”特指代词只作定语。
b “之、兹”泛指,c “之”作定、宾。
(2 )“此、是、斯”近指。
a 表示“这”义。
b 作主、定、宾语。
c “此、是”可作判断谓语。
d此和彼对应。
(3 )“彼、夫”远指。
a 表“那”义。
b “彼”指代性强,可作主、定宾语。
c “夫”指示性较弱,多作定语。
(4 )“尔、若、然”,谓词性。
a 表“如此”“象这(那)样”义。
b 在先秦,“尔”作定、宾语。
c “若”只作定语。
d “然”多作谓语。
(5 )“焉、诸”特殊的指示代词。
a “焉”相当“于此(之)”,常作补语。
如“过而能改,善莫大焉。
”b 一部分“焉”在句末虚化成语气词,表提示。
古汉语语法教案古代汉语的代词系统及其变化

古汉语语法教案古代汉语的代词系统及其变化
教学目标:
1.了解古代汉语的代词系统;
2.掌握古代汉语代词的变化规律。
教学内容:
古代汉语的代词系统及其变化。
教学步骤:
Step 1:导入新知
引导学生回顾现代汉语的代词系统,询问学生现代汉语中有哪些代词,以及它们的特点和用法。
Step 2:介绍古代汉语的代词系统
1.古代汉语的代词系统相对较简单,常用的代词有“之”、“尔”、“若”等。
2.“之”可以用来代替名词、动词、形容词等,具有多种用法,如
“彼之道,亦我之所知也”、“君王之道,其如日月之明也”等。
3.“尔”通常用来代替指示代词,表示“你”、“你们”,如“尔等
勿行此事”、“尔令何如?”。
4.“若”通常表示“如此”、“这样”,也可以作为代词使用,“若
之何?”表示“怎么办?”。
Step 3:讲解古代汉语代词的变化规律
1.古代汉语的代词变化较为复杂,有时候需要根据上下文判断其具体
含义。
2.代词的变化包括音变和形变两种方式。
(1)音变:代词的声母、韵母、声调等发生变化,例如“尔”变化为“宜”、“若”变化为“惹”等。
(2)形变:代词的字形发生变化,例如“之”有时变成“卮”、“尔”有时变成“耳”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代词代词代替名词、动、形或数量词的词古汉语的代词可以分为三类:人称代词、指示代词、疑问代词,除此之外,还有两类比较特殊的代词,一类无定代词“或”和“莫”,一种是辅助代词“者”和“所”。
(一)人称代词人称代词又可分为第一、第二、第三人称代词,又叫自称、对称、他称。
1、第一人称,常见的有“吾”、“我”、“予”、“余”等。
(现代汉语,“我”、“咱”可作主、宾、定、状)古的代词,意义相同,但用法不全同。
“我”、“予”、“余”都可以作主语、宾语、定语,“吾”的用法在上古只作主语,很少作宾语。
今者吾丧我。
《庄子·齐物论》晋,我吾亲也,岂信我哉?《左传》如果作宾语,也只限于用在否定句中作前置宾语。
我胜若,若不吾胜。
《庄子·齐物论》但到了汉代以后,“吾”作宾语的用法就比较常见,如:吾度足下之,智不如吾,勇又不如吾。
《史记》上古第一人称还有朕,台(yì),卬(áng)朕可作定,也可作主。
朕皇考曰伯庸。
《离骚》我的先父叫伯庸。
朕:在先秦时期用于一般人的自称,到秦始皇时便专用作皇帝的自称。
台恐德弗类。
《尚书》我恐怕自己的品德不善。
朝夕纳诲,以辅(台)德。
《尚书》每天进善言,帮助提高我的品德。
人涉卬否,卬须(我)友。
《诗经》别人过河了我还没,我要等我的朋友。
2、第二人称,对称。
(现代“你”,可作主定、宾、状)古常见:尔、汝(女)、若、乃、而。
尔、汝、若,可作主、宾、定。
尔无我诈(欺骗),我无尔虞(防备)《左传》(尔)翁归,自与汝覆算耳《促论》若毒(痛苦,以之为毒。
)之乎?余将告于莅事者,更(若)役,复苦赋,则何如?《捕》五侯九伯,女实证之,以夹捕周室《左传》“而”“乃”常作定语,不能作宾语,一般也不作主语。
吾翁即若翁,如欲烹乃翁,幸分一杯羹。
《汉书|·项羽传》……而……欠幸……《史记》希望肉羹“而”有时也可作主语,“乃”也有,很少。
夫差,而忘越王之杀(而)父乎?《太传》乃能从我乎?《汉书》先秦时,还有一个第二人称代词“戎”戎虽小子,而式弘(天)大。
《诗》你虽是年轻人,但作用很大。
3、第三人称代词现代汉语有一个“他”,古汉语本无他称代词,遇到要说第三人称时,不是重复一遍名词,便是省去不说。
但有时也借用“之”、“其”、“彼”等来表示,久而久之,这些指示代词也可以看作人称代词。
“之”和“其”不能作独立句子的主语,这和现代汉语“他”是不同的。
同时,“之”和“其”本身的作法也有差异。
一般说来“之”的主要作用是作动、介词的宾语,有时也作兼语句的兼语。
爱共叔段,欲立之。
《左传》令女居其中,浮之河中。
《石让豹治鄴》吾属令为之虏矣。
《项羽本记》成,将以之攻宋。
《公》云梯造成虽有稿暴,不复挺者,使之然也。
《劝学》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
《左传》“其”主要作定语,主谓词组的主语,极个别有作宾语的。
升死,(其)印为予群从所得。
《语板》(冯谖)于是,乘(其)车,指揭(其)剑,过其友曰:“孟尝君客我!”《冯》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之。
《》喂马的人到汉魏以后,才可作主语。
第三人称没有用作主语的,现代汉事用第三人称作主语的地方,。
古代有两种表示,一是重复前面出现名词。
宋人或得天,献诸子罕,子罕弗受《左传》另一种省略。
使子路反见之,(子路),中(大人)行矣。
“彼”有时作主语,但实质上,它是指示代词。
彼谒我盈,故克之。
《左传》真正第三人称代词到元朝时出现。
最早是“伊”“梁”。
伊女能克蜀。
女婿昨日来,要是渠所窃。
《三国志》“他”字的意义在上古是“其他”“别的”。
从唐代开始他才发展为第三人称代词,但只出现在接近口语的诗词和其他作品中,一般文言文很少用。
世人欲得知姓名,良久问他不开口。
(《高适》论文词)人称代词,除了一、二、三人称外,还有已身称和旁称两类。
4、已身称表“已身”称公认的有“自”和“己”两个词,有人称他们为“己”称,有人称“己身称”。
还有人叫它“反身代词”或“复称代词”。
现代汉语“自己”是一个词。
不患人之己知,患不知人也。
《论语》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论语》敢贪天之功以为(己)力乎?《左传》宁信度,无自信也。
《韩非子》自有人认为是付词,在动词前作状语。
A、凡属动作由自己发出又及于自身的(反身),可以分析为状语。
(知不足然后能自事也。
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自己反求于自己)。
B、只是自指,可看作代词。
自吹自擂,自食其果,吹喇叭,打鼓。
5、旁称和自己相对的人称代词,现代汉语的口语里,有“别人”、“人家”古汉语里有俩有用“人”字的。
对人是马克思主义,对己是自由主义,《反对自由主义》。
有的泛指,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赤壁。
《苏轼》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
《项》现代汉事人称代词的复数加“们”字,我们、你们、他们,古代人称代词没有单复数的分别,要根据上下文才能决定。
如:齐师伐我。
《左传》吾与汝毕力平险。
《愚公移山》从上下文来看,上面例我,汝都是复数。
第一、二人称代词后,可以加“侪”“属”“曹”等字,表示复数,不只一人,例如:吾侪何知焉?《左传》若属皆且为所虏。
《史记》欲使汝曹不忘之耳。
《后汉书》“侪”“属”“曹”意义比较具体。
“吾侪”“若属”“汝曹”大致相当现代汉语的“我匀这班人”“你们这些人”和“我们”“你们”结构不同,意义也有差异。
古代汉语还常用谦称和尊称代替人称代词。
谦称和尊称都是名词,不是代词,所以它不受词规律的制约。
(在否定句中不放在动词前边)但是,从意义上说它们却代表我和你。
谦称代第一人称昭王南征而不复,寡人是问。
《左传》臣从其计。
《史记》妾父为吏,齐中皆称其廉平。
《史记》仆非敢如此也。
《报任安书》愚谓大计不如迎之。
《三国志》寡人只了限于国君用。
尊称第二人称子将若何?《左传》足下事皆成。
《史记》不虞君之涉吾地也。
《左传》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战国策》例句“子”“足下”“君”“大王”都是名词。
用来尊称对方,起第二人称代词的作用。
古人的名字不只一个,名和字是分开的,自称其名也是一种谦称,称呼别人的字也是一种尊称。
孟尝君顾谓冯谖早:“先生为文市义者,乃今日见之。
”《占国策》六月二十六日,愈白。
少卿报不测之罪。
(二)指示代词指示人或物的代词叫指示代词,或“用来区别人或物的代词叫指示代词。
古指示代词有“是”“此”“斯”“彼”“夫”“兹”“之”“其”等指示代词按所指代的人或事物的距离远近、时间的远近以对象的不同情况,分成远指和近指两类,把“之”叫作科学家指,与特指“其”相对应。
1、近指。
常见的有“是”“此”“斯”“兹”,相当现代汉词的“这”“这个”“这样”“这里”。
是,指人、事、时间、处所等情况,可作主语、定语、还可作宾语。
是要射雕者也。
《李将军传》(是)年,谢庄办团。
《冯婉贞》吾祖死于是,吾父死于是。
《捕》此,指代人、事、是、时、处,及行为的状态,可作主、宾、定、状,此壮士也。
《史记》贤者亦示此乎?《孟子》天何为而[此]醉?《哀江南赋》斯,指代人晤、情况、处所、可作宾(主要介言)是:子非三闾大夫乎?何至于斯?《屈原列传》微(斯)人,吾谁与归?《岳阳楼记》没有这样的人,我与谁一送呢。
兹,指代人事、方式、时间、处所,可译为这(此、种类)等兹可作主宾定状。
不教而诛,兹谓虐。
《汉书》不教育一犯罪就杀掉,这叫做虐政。
父王既没,父不在兹乎?死后,(周代)文化不在这里吗。
登(兹)泰山,周览东极《史记》。
另外“若”“尔”也可作近指代词。
君子哉若人,《论语》这人是君子啊。
(尔)夜,风恬月朗。
《世说新语》2、远指古汉语远指代词有两个“彼”“夫”。
彼,的指示性很强,与近指代词“此”相对可代人、事、处时,可译即(此、个、儿)等,作主宾、定。
彼一时也,此一时也。
《孟子》(那是一个时候,这又是一个时候)(彼)君子兮,不素餐兮。
《诗》不是白白地吃饭吗。
故去彼而取比。
《老子》“夫”指示性比“彼”轻得多,译成现代汉时往往可以不译出来,它带有修饰的性质。
王知夫苗乎?《孟子》王知道(即)禾苗(生长的情形)吗?由于“夫”的指示性轻,固此用在句首时,往往虚化成句首语气词,表示下面要发议论。
例如: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
《遊褒禅山记》3、之、其“之”字是一个泛指代词,“其”是一个特指代词,例如:之作定语,之作宾语之二虫,又何知。
《逍遥游》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川壅而溃,伤人众多,民亦如之。
《左传》其作指代词,主要作定语。
(其)船背稍夷,则题名其上。
《核舟记》其巫,老女子也,已年七十。
《西门豹治》然,也用指示代词,各相当现代汉语如此,是这样,“然”字多用作谓词。
河内凶,移民河东,移粟河内。
河东凶亦然。
《孟子》焉:“焉”字是一个特殊的是示代词,它既是指示代词,同时,又具有语气词的性质,这就是说,它不仅指示某一范围或方面,常与人物或处所有关,还经常用在叙述句的末尾,表示停顿和提示语气。
焉,兼词,指示代词兼语气词。
“焉”常用于叙述句的句尾,既指代某一范围或方面,又用于句尾表示停顿,在一般情况下,它的后面不再加别的语气词。
制,严邑也,虢叔死焉。
(表处行)《左传》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表范围)《论语》非曰能之,愿学焉。
(表方面)《论语·先进》“焉”指代,常用在不及物动词后面。
例:存在、表存在后边是名词。
例三,古代“能”是及物动词。
“学”是不及物动词。
“焉”字的前面如果是形音词,就指代比较对象。
例如:晋国天下莫强焉(比它强)。
《孟子》过而能改,善莫大焉(比它大)。
“焉”字用在疑问句中,它仍保持着原来的语法意义。
既指示代某一方面或范围,又兼有语气词的作用,因在疑问句中,行以它有了帮助表示疑问的语气。
君何患焉?《左传·隐公元年》既高矣,又何加焉?《论语·子路》“焉”字虽是一个指示代词,但由于位置经常是在句尾,所以它逐渐取得语气词的性质,有时,它和“于”字的介宾词组同时出现,它的代词性就冲淡了。
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联。
《孟子·梁》有时虽没有“于”的介宾结构,“焉”字也失去了代词词性。
作纯粹的语气词。
击之,必大捷焉。
《左传》此外,古书中还有些“焉”字用于句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公输子自言南游楚,焉始为舟战之器。
《墨子·问》有人认为连词,王力先生认为仍是暂代取待某种关联词的作用。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论语》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
《苟子》例句中的“焉”字相当于“于是”有明显的指示作用,又因为在句尾,兼有表示停顿和指示语气作用。
“焉”字一般是用在不及物动词的后面作宾语。
“焉”字由于经常用在句尾,表示语气的作用逐渐加强,而表示指代词作用逐渐减弱,因而在有些句子中就变成了纯粹表示停顿和提示语气的句尾语气词。
三、疑问代词1、代人的有:谁、孰、畴谁,代人作主、宾、定谁无父母?《诗小雅》子为谁?《论语》子为元帅,师不用命,(谁)之罪也?《左传》谁作定语,也有在名词前不加“之”的,较少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