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述唐后期藩镇割据形成的原因及危害》

合集下载

论述安史之乱的原因和影响

论述安史之乱的原因和影响

论述安史之乱的原因和影响安史之乱,是中国历史上一场影响深远的内战。

它发生在唐朝时期,起因于安禄山和史思明的叛乱,最终导致唐朝的衰落和分裂。

本文将从原因和影响两个方面来论述安史之乱。

一、原因:1. 政治腐败:在唐朝中后期,朝政腐败严重,官员贪污腐化,官府弊端丛生。

这些腐败现象导致了社会的不稳定和民众的不满,为安史之乱埋下了伏笔。

2. 贵族势力:唐朝时期,贵族势力日益壮大。

贵族豪强不断侵占土地,加剧了社会矛盾。

安禄山和史思明作为贵族出身,利用贵族势力策划叛乱,试图推翻唐朝的统治。

3. 民族矛盾:唐朝时期,边疆少数民族逐渐壮大,与汉族之间存在矛盾。

安禄山是一个突厥人,而史思明是一个回纥人,他们通过利用少数民族的不满,勾结起来,发动了安史之乱。

二、影响:1. 社会动荡:安史之乱导致了长达8年的内战,战乱蔓延至全国各地,给人民生活带来了巨大的痛苦。

农田荒废,经济衰退,社会秩序瓦解,人民生活陷入困境。

2. 国力衰退:安史之乱使得唐朝的国力大幅度下降。

军队损失惨重,财政耗竭,边疆土地大量丧失。

唐朝由此开始走向衰落,逐渐失去了统一的力量。

3. 地方割据:安史之乱后,唐朝出现了各地的割据现象。

叛乱平息后,安禄山的儿子安慈乂在河南建立了大燕政权,又有黄巢、王仙芝等人相继起兵。

这些割据势力使得唐朝的统治更加困难。

4. 文化倒退:安史之乱对唐朝的文化产生了严重的破坏。

许多文人因战乱而流亡,文化交流受到阻断。

唐朝的文化繁荣进入了停滞期,对后来的文化发展产生了影响。

安史之乱的原因主要是政治腐败、贵族势力和民族矛盾等因素的叠加,导致了唐朝内乱的爆发。

其影响主要体现在社会动荡、国力衰退、地方割据和文化倒退等方面。

安史之乱不仅是一场内战,更是唐朝走向衰亡的重要标志,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唐代后期的藩镇割据

唐代后期的藩镇割据

唐代后期的藩镇割据摘要:唐朝的国力,在唐玄宗时期达到顶峰,国泰民安,到处欣欣向荣,一派繁华。

而天宝十四年的安史之乱,却使她的统治摇摇欲坠。

八年战乱勉强被平定了,但安史余党仍然盘踞在河朔一带,发展成与中央对抗的割据势力。

于是,藩镇割据和藩镇林立的复杂局面便构成了唐中后期政治的最大特点。

尽管如此,唐王朝的统治仍然维持了一个半世纪。

那为什么唐代的藩镇割据能够长期存在甚至愈演愈烈呢?这到底与唐中后期的政治制度有什么密切联系呢?本文将从唐朝时期的历史背景、土地制度、官职制度、边防形势等方面展开论述,希望能对此做出初步合理的分析和回答。

关键字:唐后期、安史之乱、藩镇割据、河朔、政治制度一、唐代xx形成的渊源背景许多人都把唐代藩镇林立的局面归于唐安史之乱的单一产物,但其实安史之乱只是表面上的催化剂,因为唐代藩镇的产生与当时各种社会矛盾和各方面复杂因素有密切联系,其渊源何其深。

首先是土地制度的变化——唐前期实行的均田制被破坏,土地兼并日益严重。

均田制的逐渐崩溃,随之而来的是在其基础上的征兵制也在同步趋向崩溃,军队涣散。

在这种情况下,失去土地的农民们选择大规模逃亡。

“亡命山泽、挟藏军器[1]”就是对当时情况生动的描述。

这样导致的严重后果,就是山贼路盗成群,军队士兵流失,对内农田不治,对外边防不敌,唐代统治面临重大威胁。

内外交迫之际,统治者采取了一定措施力争扭转困局。

开元二十五年,玄宗颁布诏令,“宜令中书门下与诸道节度使各量军镇闲剧,审厉害,计兵防健儿等作额,委节度使放诸色征行人内及客户中召募,取丁壮情愿充健儿长任边军者,每岁加于常例,给田地屋宅,务加优恤,便得存济,每年逐季本使具数报中书门下,至年终一时录奏。

”[2]这样,新的军队健儿便从各色的流亡人口征召入伍,由于有偿优恤,便使得本变暴徒的人争先恐后地应募,唐代社会的一系列社会矛盾便可以迎刃而解。

唐代后期藩镇林立的序幕由此徐徐拉开。

“唐开元天宝年间所设置的缘边节度使,是安史之乱以后藩镇局面的先导。

“五代十国”历史中几个问题的探索

“五代十国”历史中几个问题的探索

“五代十国”历史中几个问题的探索一、分裂割据局势形成的原因‚五代十国‛在我国历史上虽然是一个短暂的时期,然而它却是由唐后期藩镇割据过渡到宋统一全国的重要阶段,时间虽只有五十多年,而内容却十分复杂。

由于这一军阀割据局面的出现,是紧接着唐末农民战争之后,因此有人认为这是农民革命的‚恶果‛。

但只要我们深入去探索,自必会看出,唐末农民战争是在唐后期藩镇割据的局势下产生的。

唐末农民群众的革命威力虽基本上摧毁了唐王朝,但对藩镇割据者的势力却没有能够彻底消灭,他们在唐政权亡后继续割据各个地区。

五代十国的所谓君主绝大部分便是唐末的节度使,这些政权的建立实际上都是由于节度使之流的互相篡夺,互相攻击而造成的,因而此种局面应该看作是唐藩割据互争的继续。

在这里我们要研究一下:为什么自八世纪中期安史之乱起一直到宋统一全国止,两个多世纪里长期陷于分裂割据局面的原因何在?安史之乱后,唐中央政权被削弱,对于跋扈的方镇采用姑息政策,藩镇们各自独霸一方,与唐廷俨然有似敌国,唐中央政权和藩镇以及藩镇间发生了许多屠杀和抢劫的悲剧战争。

以及随着私家田庄和工商业的发展,统治者为扩大土地和财富,产生了基于封建关系的争权夺利集团,出现了宦官和朋党之争,从而加深了对人民的残酷剥削。

因此在‚五代十国‛时期的前后,社会经济受到严重的破坏。

生产比较发达的山东、河北、河南出现了满目荒凉,‚疮痍数千里‛的惨象。

山西更是‚赤地千里‛人迹断绝。

北方地区的经济破坏情形如《旧唐书·秦宗权传》所说:‚西至关内,东极青齐,…北至卫滑,鱼烂鸟散,人烟断绝,荆榛蔽野‛。

繁荣的长安破坏后成为‚荆棘满城,狐兔纵横‛。

洛阳也‚井邑穷民,不满百户‛。

南方的破坏程度也不下于北方,淮南‚士民转徙几尽‛,著名的扬州是‚饥民相杀而食‛。

因此在八世纪中期至十世纪初期,由于生产事业的严重破坏,因而失去了统一全国的经济基础。

由于维系统一全国的经济基础的破坏,因而体现在政治斗争上,便是各军阀集团在短时期内,没有一个军阀集团能成为比较突出的力量,建立全国统一的封建政权。

藩镇割据的原因

藩镇割据的原因

藩镇割据的原因1、藩镇割据局面的形成原因藩镇.亦称方镇,原是封建朝廷在沿边襟要地区设置的军镇。

在唐朝指的是各地节度使。

安史之乱后,藩镇往往形成对抗中央的割据势力。

①节度使数量的急剧增加。

因为唐中央对安史旧部处置不当,姑息养奸。

安史之乱平定后,唐代宗囿于形势,承认安史旧部在河北的势力,以赏功为名,授以节度使职位:李怀仙为卢龙节度使,李宝臣为成德节度使:田承嗣为魏博节度使,史称河朔三镇。

他们分统安史旧地,名虽唐朝藩臣,实则处于独立状态。

藩镇割据首先起于这些安史旧部。

节度使数量的急剧增加。

②镇压安史之乱的唐军主力为朔方等西北边镇兵,也有中原新募集的军队。

随着乱事渐平,唐廷与平叛将领之间的矛盾日益明显,互相猜忌。

皇帝遂重用宦官以牵制武将,但皇帝与宦官也有矛盾。

边疆方面,吐蕃趁唐西北边兵精锐内调之机步步推进,夺取河西走廊和西域。

回纥虽助唐平乱,但也经常恃势欺凌,双方磨擦不断。

由于上述背景,平叛战争很难取得彻底的胜果。

唐廷亟待早日结束战事以处理新矛盾,于是尽力招诱安史部将反正,许以节度使职位,共分安史旧地。

为维持内外力量均衡,平叛时内地新设节度使及新募军队也不能裁撤,有时还需要多置藩镇以相牵制,于是逐渐形成藩镇林立的格局,其数目累增至40有余。

③是节度使建制的扩大及其势力的膨胀。

节度使初建时一般都设在边远冲要地区,安史乱起,为了当时军事形势的需要,军镇制度便扩展到黄河以南及江淮地带,后又发展到全国各地,这是藩镇割据赖以存在的基础。

④牙兵牙降。

节度使本来就拥有强大的权力。

安史乱后随着中央集权的削弱.一些强藩重镇更是擅权自重:军事上拥有一支庞大的军队,特别是其中最精锐的牙军。

这支军队是藩镇与中央抗衡的重要工具,牙兵牙将,有时可操纵局势,变易主帅,助纣为虐,遂使藩镇割据愈演愈烈。

经济上,节度使往往兼任度支使和营田使之职。

专擅财权.这是藩镇割据赖以存在的基础,政治上自置将吏,擅定留后、形成了父死子继或亲信相袭的局面。

试述唐藩镇割据形成的原因、特点及表现考研题

试述唐藩镇割据形成的原因、特点及表现考研题

试述唐藩镇割据形成的原因、特点及表现唐藩镇割据形成的原因主要有三个方面。

首先,唐朝政治制度的演化导致了藩镇割据的形成。

唐朝在初期是一个中央集权的国家,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央政府的权力逐渐削弱。

唐朝末年,由于宦官政治和藩镇起义,中央政府对各地藩镇的控制力更加减弱。

其次,唐朝末年的社会经济状况也是藩镇割据形成的重要原因之一。

由于战乱不断、交通破坏,农业、手工业和商业都受到了很大的影响,尤其是与边疆有关的商业贸易几乎全部被藩镇所掌控,使得藩镇的势力与财富得以迅速积累。

最后,晚唐时期宦官与士人之间的斗争也是导致藩镇割据形成的原因之一。

自唐朝安史之乱以来,皇帝在朝廷上的权威逐渐被削弱。

而宦官本身就是一种特殊的权力阶层,且大多具有经济实力,因此他们往往与士人阶层形成对立面。

这种政治风波直接导致地方军阀掌握了军事和经济控制权。

唐藩镇割据的特点和表现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藩镇与割据联系在一起,安史之乱后的唐朝已经四分五裂,气息奄奄。

2.大部分的时间内,藩镇的形势是比较稳定的,很多文人士子竞趋于藩镇使府弄个一官半职,甚至还称赞藩镇是“藩岳作镇,辅我京室”,“为王爪牙,为国藩垣”。

3.安史之乱以后,唐朝的统治开始动摇。

总之,唐藩镇割据的形成是多方面原因造成的,其特点和表现也十分明显。

这一历史事件对唐朝的政治、经济和社会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唐朝藩镇割据过程及影响

唐朝藩镇割据过程及影响

唐朝藩镇割据过程及影响藩镇割据通常指的是唐朝安史之乱以后,外地将领拥兵自重,在军事、财政、人事方面不受中央政府控制的局面,一直持续百多年直至唐朝灭亡。

其发生是由于唐朝在安史之乱后添了许多节度使,而节度使管辖的地区称为“藩镇”,唐朝中央政府本以为,可以通过藩镇来平定一些叛乱,不料藩镇就是导致唐朝混乱乃至灭亡的总根源。

而藩镇割据基本上是安史之乱的延续;唐亡以后出现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也是藩镇割据的延续。

藩镇割据的问题对唐代、五代乃至北宋都产生重大影响。

藩镇割据总是不自觉地把藩镇与割据联系在一起,似乎安史之乱以后的唐朝已经是四分五裂,气息奄奄,而且也模糊对唐朝中后期一百五十多年的政治风潮、经济变革、制度更替以致文学艺术现象的正确认识和理解,将长达一个半世纪的复杂历史笼统地称作藩镇割据。

唐代藩镇割据与动乱的历史,是从安史之乱以后开始,所谓“安史平而藩镇之祸方始”。

黄巢起义以后,“天下分裂而无纪”,接于五代十国,陷于军阀混战的另一番境地。

实际上,从公元763年安史之乱平定,到唐懿宗在位期间黄巢起义爆发的乾符年间,大约110多年时间里,藩镇的形势是比较稳定的,藩镇数目最多也大体固定在46个左右。

起源唐代藩镇设立之前,唐朝政府在边地上设置有守捉、城、镇、军,总体称为道。

711年,贺拔延嗣被任命为凉州(治今甘肃省武威市)都督,为防范吐蕃的入侵,河西藩镇成为唐朝第一个藩镇。

唐玄宗时,开始置有大量的藩镇。

例如713年始置幽州藩镇(驻今北京市)节度使与朔方藩镇(驻今宁夏灵武市)节度使。

717年置剑南藩镇(驻今四川省成都市)节度使。

718年始设置安西四镇节度经略使。

至天宝年间,已增至10个节度使(天宝十节度):河西、范阳、陇右、剑南、安西、朔方、河东、北庭、平卢、岭南节度使。

伴随着边地藩镇的设立,府兵制逐渐被募兵制所取代,边地置有大量的精兵,共计49万士卒和8万匹战马屯驻边地。

天宝年间,身兼范阳、平卢、河东三镇节度使的安禄山与部将史思明起兵反唐,连陷洛阳及长安,唐玄宗奔蜀。

唐朝后期藩镇割据形成的主要原因

唐朝后期藩镇割据形成的主要原因

唐朝后期藩镇割据形成的主要原因戴小弟(陇东学院历史系甘肃庆阳745000)摘要:从唐中央与藩镇两方面来分析唐朝藩镇割据形成的原因,认为中央权力的衰弱是藩镇滋生的基础;君主举措失策、使用非人导致藩镇做强做大;藩镇自身力量的强大是其长期同中央分庭抗礼的先决条件。

关键词:唐朝藩镇割据君主失措奸佞误国藩镇坐大唐朝藩镇割据对抗中央,是由封建专制统治的固有矛盾所决定的。

在封建统一的国家里,必然含有封建割据的因素。

当统一因素衰弱时,割据势力便乘机发动战争,掠夺土地,形成割据称雄的局面。

唐在安使之乱以后,以河北三镇为主,在全国范围内形成了藩镇割据的局面。

“大者连州十于,小者尤兼三四”。

①自此唐王朝一扫之前盛世景象,中央无法控制,只得行“姑息之政”以求苟安。

藩镇如毒瘤,使唐王朝摇摇欲坠。

强大的唐王朝之中藩镇因何而生?为何如此之强?本文就此些问题进行论述。

一藩镇割据形成的历史(社会)背景开元盛世的华丽掩盖不了癌变的发生,这个致癌因子就是“均田制的破坏”。

正是由于经济基础的破坏,而使唐王朝大厦摇摇欲坠。

从高宗、武后时起,由于社会生产力的提高,土地兼并的剧烈发展,封建商人和地主用买卖方式兼并土地,他们“多置庄田广修宅,四邻买尽犹嫌窄”,占有的土地多不胜数。

均田制就在逐渐破坏中,到开元、天宝之际,均田制已经崩溃,形成了“富者兼地数万亩,贫者无容足之居”②的状况。

在封建土地私有制发展的形式下,劳动者的人身依附关系逐渐趋向松弛。

均田制破坏,农民陆续逃亡,使中央财政枯竭,入不敷出,租庸调制无法实行。

均田制、租庸调制的破坏,又使府兵制丧失了存在的基础。

府兵制是唐王朝一种兵农合一的军事制度,战时中央配备将领,率领府兵往赴征战与轮流卫戌,其余时间居家种田,免其租庸调,但兵器、粮食衣装等均需自备。

因而府兵制是建立在雄厚的中央财政和有固定收入的农民家庭基础之上的。

但随着均田制和租庸调制的破坏,中央继而也失去了有力的武装力量。

而此时又出现了严重的边疆问题,面对奚族、契丹、大食、南诏、吐蕃等方面的威胁。

唐后期军乱原因浅析

唐后期军乱原因浅析

唐后期军乱原因浅析作者:贾艳红来源:《历史教学》2001年第09期军乱,主要是指军队内部的动乱。

唐朝政府经过安史之乱的沉重打击,各种潜伏的社会危机全面爆发:中央有宦官专权、朋党之争,使国势日衰;地方有藩镇割据,跋扈一方,对抗朝廷。

整个唐廷呈江河日下之势,而军乱就是这种日趋没落的政治现状在侧面的一个反映。

翻开一部《资治通鉴》,唐代后期将逐帅、兵杀将的军乱史不绝书,它给日趋黑暗的唐朝社会更增添了一些不安定因素。

军乱表现或驱将逐帅,抢劫民财,杀戮无辜,使一军或一方动荡不安;或进而发展为叛乱或武装起义,使乘舆颠簸,皇威尽失。

仅据《资治通鉴》所记载,唐代后期军队动乱共计不下135次,次数较多,原因各异。

概括起来,大致有以下三种情况。

一、士卒骄横,动辄为乱唐玄宗天宝年间,府兵制逐渐破坏,宿卫和征戍兵士皆改为招募。

他们“皆成父子之军,不习农桑之业”①,成为雇佣的世袭职业兵。

这些雇佣兵是藩镇割据的社会基础,各割据藩镇以此作为要挟朝廷、跋扈一方的军事资本。

为增强实力及安全感,节度使往往从他们中挑选勇敢强悍者组成牙兵,即藩镇的核心武装力量。

这些牙兵享受比一般士兵更为优厚的待遇,时间一长,则不胜娇宠,飞扬跋扈。

而且,他们“父子相袭,党亲胶固。

其凶戾者,强买豪夺,逾法犯禁,长吏不能禁”,一旦节度使违背其利益,则会“变易主帅,有同儿戏”②,如王智兴在徐州,“募勇悍之士二千人,号银刀、雕旗、门枪、挟马等七军,常以三百余人自卫,露刃坐于两庑夹幕之下,每月一更。

其后节度使多儒臣,其兵浸娇,小不如意,一夫大呼,其众皆和之,节度使辄自后门逃去”③,行动迟缓即有性命之忧。

这样一来,牙兵即从藩镇政权的支柱演变为对藩镇的一种直接威胁,迫使节度使再置其他亲兵,与牙兵相抗衡。

如镇海节度使周宝为对付牙兵而招募亲兵千人,组成“后楼兵”,待遇优于镇海军一倍。

镇海军怨声载道,而“后楼兵”又骄不可制。

魏博镇乐从训也“聚亡命五百人为亲兵,为之子将。

牙兵疑之,籍籍不安”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述唐后期藩镇割据形成的原因及危害》郭静静1. 简述唐史。

618年,唐高祖李渊建立唐朝,唐代经历唐太宗“贞观之治”、唐高宗“永徽之治”、武天的武周之治及唐玄宗的“开元之治”后,国势大增,文治武功在唐玄宗开元年间达至鼎盛状态,属史无前例的盛世。

安史之乱发生后,中央集权大大削弱,逐渐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

唐朝由胜转衰,从此一蹶不振。

907年,藩镇节度使朱温(全忠)逼迫唐哀宗禅位,唐亡。

2.那么,唐后期藩镇割据是怎么形成的?原因又有哪些呢?形成(1)藩镇的设立。

随着唐太宗、唐高宗等在位期间屡次开疆拓土、先后讨平了东、西突厥、吐谷浑等,使盛唐建立了一个极为辽阔的边境。

唐睿宗时期,朝廷为了加强对边地的统治,防范吐蕃、回纥的进扰,开始派节度使领兵屯边。

这些节度使及其军队,称为“藩镇”或“方镇”。

藩是保卫,镇指军镇。

(2)两次割据两次割据战争影响极大,黄河流域遭受严重破坏,第二次尤为惨烈。

南方在第二次割据战争中,也遭受破坏,只是比北方少的多。

1. 第一次自安史之乱时开始。

形成的原因是内附诸部落结成反唐联盟。

安史之乱(755-762)后,节度使为了维持割据,大肆扩军,并选精勇组成“牙兵”。

德宗与宪宗时发生了四镇之乱、淮西之乱,并被相继平息。

从此陷于藩镇六十余年的河北、山东、河南等地又归唐朝廷所辖。

唐王朝得到暂时的统一,但藩镇的实权并没有多少根本的改变。

割据的源头并没有消除,元和15年(公元820年),唐宪宗被宦官所杀,河朔三镇再叛,藩镇林立的局面此后一直延续到唐亡为止。

2. 第二次自僖宗朝黄巢起义(875-)失败时开始,形成的原因是起义军被反动武力压倒,不能成为统一全国的力量,各个割据者得以毫无制约的进行混战。

一些靠镇压农民起义军起家的军阀乘机扩充势力,割地称雄。

唐末的皇帝成为各派政治势力争权的工具。

军阀经过互相厮杀,也只剩十几个了,其中宣武节度使朱全忠和河东节度使李克用的势力最大。

他们在军事上互相排挤,政治上又力图操纵中央政权,号令全国。

而在中央政府内部,宦官和朝臣又分别勾结藩镇为外援,宦官专权和朋党之争十分激烈。

公元907年,朱全忠终于篡唐自立,建立后梁,唐以290年而亡。

原因一、藩镇割据的形成有其特定的经济条件、经济基础、军事力量和外界条件。

(1)经济条件:均田制破坏,庶族地主兴起,成为封建社会后期的主要力量。

开元、天宝以来,打破了封建以前的封建等级限制,皇室、贵族、官僚、僧侣和富豪无视政府的均田法令,“比置庄田,恣行兼并”,地主土地私有制有了很大的发展。

皇室、贵族官吏凭借政治特权,以借荒、置牧、包佃的名义占夺民田。

思想上,隋唐时代,佛教与道教都有所发展,特别是佛教更为兴盛。

僧侣们占据了大量的土地,成为特权阶级。

封建商人和一般地主则更多地用买卖方式无限制的兼并土地。

这样,土地迅速地向不同身份的地主手里集中,使得官僚贵族占有大部分土地的同时,庶族地主也在急剧地扩展土地。

唐朝的藩镇镇帅中,有蕃将,也有汉将。

这里的“蕃将”与唐初不同,唐初的蕃将如何史那大奈、契芘何力等人都是归附的少数民族贵族。

而安史之乱前后的蕃将则是少数民族中的寒微部民或贱民,如哥舒翰、安禄山、史思明、田承嗣、李宝臣等。

“汉将”也是出生寒微的军人如郭子仪、李晟等。

镇帅如此,其部将也是基本如此。

至于藩镇幕僚,则多属庶族士人,如安禄山的谋士严庄、高尚等。

同时,各地藩镇与富商大贾结下千丝万缕的关系。

藩镇是庶族地主势力发展的表现,各藩镇节度使为了保持和巩固本镇大土地所有者或大庄主的利益是藩镇出现的主要经济原因。

可见,均田制的破坏使得长期以来把持政局的门阀大族阶层失去了它赖以存在的经济基础,庶族地主成了封建社会后期的主要力量。

这为藩镇割据创造了有利的经济条件。

(2)经济基础:均田制破坏,租佃制发展,使庶族地主的经济实力增强,直接影响了唐中央政府的财政收入,削弱了中央政府的统治力量。

随着土地兼并的严重化,人民流离现象频繁,最终导致了府兵制的崩溃。

大批的均田农民成为流民,他们被迫成为庄田主的租佃农。

不仅要向庄主缴纳租赋,还得为庄田主服各种杂役,进行无偿的劳动。

庄田经济的发展,使庶族地主的经济实力增强。

大庄主拥有大量财富,并招收流亡的农民到其庄田内劳作,直接影响了唐中央政府的财政收入,使其不得不依靠地方。

于是造成了地方势力的强大,各藩镇节度使独占本镇财赋不入于朝廷。

结果削弱了中央政府的统治力量,形成了尾大不掉之势。

(3)军事力量:府兵制崩溃,募兵制发展,节度使集财政、军事、行政于一身,成为独霸一方的封建军阀,拥有与中央抗衡的军事实力。

唐玄宗时期,由于土地兼并和人口的增长,大量农民失去土地,均田制的破坏使失去土地的农民无力再充当需要自备粮草装备的府兵,于是募兵制发展起来。

招募职业兵戍边,以节度使统领。

长期戍边,不再更代。

当时应募的士兵多是小贩、无赖等亡命之徒,根本不接受军事训练,其中很大一部分还是归附唐政权的各少数民族的人民,唐政府开始大量任用少数民族人为边帅,率精兵守边防。

少数民族与汉人相互歧视,节度使利用民族矛盾,减弱与中央的直属关系。

加之蕃将集权于一身,遂拥兵自重,欲脱离中央自立。

(4)外界条件:玄宗时出现了严重的边疆问题。

东北的奚族和契丹渐渐强大,经常对唐进行骚扰;西域的大食有东侵动向;南面的南诏数败唐军;西面崛起一个强大的吐蕃,直接威胁长安的安全。

所以,需要在边疆地区布置重兵。

可是府兵制的破坏使各军府无兵可派,无奈之下,只好变府兵制为募兵制。

二、唐中央政府的腐化助长了藩镇割据的形成。

(1)政治腐化:自玄宗后期开始每况愈下。

1.声色犬马。

到唐玄宗开元年间,唐朝的社会经济空前繁荣。

以唐玄宗为首的统治集团认为“承平日久”,不再重视立纲陈纪。

天宝年间,唐玄宗从此不再过问政事,只想安享逸乐,尤其是纳杨玉环为贵妃后,更是专以声色自娱。

为了满足杨贵妃的奢欲,营建宫室,赏赐无度,耗费了大量的财物。

各地藩镇节度使投其所好,密谋发展。

如胡人安禄山,得玄宗赏识,身兼范阳、平卢、河东三镇节度使,有实力反叛。

2.奸臣当道。

玄宗后期,相继掌握宰相实权的李林甫和杨国忠都是奸邪小人。

李林甫忌贤妒能,“口蜜腹剑”,闭塞言路,专权达十九年之久。

杨国忠除做宰相外,还兼领四十余职,整天发号施令,胡乱处理政事,因此,唐朝的政治更加昏暗。

唐初本以文臣主边事,但李林甫、杨国忠执政后,改用蕃族寒人,提拔蕃将为节度使,边镇的军事不断增强。

胡人安禄山兼河东、范阳、平卢节度使,兵力达18万之多。

3.宦官专权。

玄宗以来,宦官内掌禁军,外为监军,破坏法纪。

加之藩镇与宦官勾结,使藩镇有时间和空间发展势力,逐渐与中央相抗衡。

4. 朋党之争。

朝臣争权夺利,不惜与藩镇相勾结,打压异己势力。

5. 吏治腐化。

玄宗后期开始,特别是安史之乱后,唐中央政府权力下跌,政治更加残暴,统治者生活糜烂,官吏贪污成风,人民负担着繁重的徭役赋税,人民起义不断发生,中央政府难以维持对地方的有力统治,上层建筑摇摇欲坠,逐渐失去了遏制藩镇的能力。

(2)决策失误:募兵制实施的不得已和节度使任命的不合理。

玄宗(712~756)时期﹐均田制瓦解,建立于其基础上的府兵制亦随之瓦解,开始实行募兵制。

为防止周边各族的进犯﹐大量扩充防戍军镇﹐设立节度使﹐赋予军事统领﹑财政支配及监察管内州县的权力。

这样一来,原来只管军事的节度使,逐渐把辖区内的军事、财政、民政大权集于一身,成为独霸一方的封建军阀。

(3)外重内轻。

当时承平日久,很多人以为内地可以取消兵备;朝廷还禁止民间收藏武器。

京师等于无兵,猛将精兵都聚集在边镇上,内外失去平衡。

当时全国有57万军队,其中有49万部署在边疆地区,为节度使所控制,中央直接掌握的兵力只有8万人左右,局势由原来的内重外轻变为外重内轻。

而且,中央禁军多是雇来凑数的商贩、游民、富家子弟,不禁训练,根本不能打仗。

在这种内轻外重的畸形局面下,藩镇割据已是不可避免了。

三、安史之乱是唐由盛到衰的转折点,也是藩镇割据形成的导火索。

安史之乱平息后,藩镇数量激增。

当时众多在平叛过程中立有战功的将领需要封赏,于是朝廷任命了一批节度使。

这样委任的节度使很多,以致“方镇相望于内地”。

同时一些已经归顺的安史旧将需要安置。

朝廷担心他们降而复叛、战端重开,因而对他们采取了姑息政策,拿出河朔三镇(即黄河以北三镇,包括魏博、成德、幽州)安置他们,任其为节度使。

以后,在山东、河南、江淮、关中等地都设有节度使,形成了藩镇割据的局面。

“河朔(北)三镇”节度使分别是卢龙李怀仙、魏博田承嗣、承德李宝臣。

唐朝无力彻底消灭“安史”余部,将这些反覆乱臣、悍将安插在朝廷鞭长莫及的河朔三镇,并委以节度使重任,后患无穷。

他们在境内任意扩充军队,任命官吏,征收赋税。

不向朝廷报户口,不让朝廷在其辖区委派官吏,征收赋税。

河朔三镇迅速坐大,拥有跟朝廷抗衡的实力。

德宗、宪宗时期,藩镇叛乱严重,中央倾全力平反,宪宗以后,藩镇重新崛起反叛,中央无力平反,只得承认既成事实。

于是,安史之乱后出现了中央集权削弱、藩镇强大、互相争战的藩镇割据局面。

节度使独揽一方军政财权,职位由子弟或部将承袭,不受中央政令管辖。

至9世纪初,全国藩镇达四十余个,他们互相攻伐,或联合对抗中央。

唐代中央政府屡图削弱藩镇,收效甚微。

此局面延续近两个世纪,至北宋初结束。

危害1.藩镇割据时期,战乱频繁,民不聊生。

由于藩镇和唐中央以及藩镇之间,都存在着矛盾,所以他们之间的斗争不断。

如德宗朝的“四镇之乱”、宪宗朝的“淮西之乱”,战乱给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使生产遭到了严重的破坏,阻碍了各地区间的经济、文化交流。

2.由于藩镇势力的强大,形成与中央相抗衡的力量,严重威胁到中央政府的统治,为了削弱藩镇势力,唐朝廷也在缩小了的地盘内变本加厉地掠夺人民。

9世纪初年,江南只有一百四十万民户,却要负担唐朝八十多万军队的粮饷,历史上称之为“两户养一兵”。

3.各镇军阀在辖区内横征暴敛,搜刮百姓,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4.藩镇割据的局面延续了一百五十多年。

唐朝灭亡以后,割据局面又进而演为五代十国的分裂和混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