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市高三语文三模试卷
2024 武汉高三三月调考试卷 语文

选择题:下列对古代文学常识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A. “风骚”一词常用来指代《诗经》中的《国风》和《楚辞》中的《离骚》。
(正确答案)B. “乐府”是汉代设立的音乐机构,主要负责收集民间歌谣和文人创作的诗歌。
C. “唐诗宋词”中的“唐诗”特指唐代诗人杜甫的诗歌。
D. “元曲”是指元代盛行的散曲和杂剧,不包括南戏。
下列对现代文学作品中人物形象的描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 《骆驼祥子》中的祥子是一个勤劳、朴实、善良的车夫形象。
B. 《围城》中的方鸿渐是一个性格复杂、矛盾重重的知识分子形象。
C. 《红岩》中的江姐是一个坚贞不屈、英勇无畏的革命女战士形象。
(正确答案)D. 《平凡的世界》中的孙少安是一个勤劳、坚韧、有追求的农村青年形象。
下列对古代诗词中意象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 “月”在古代诗词中常用来象征团圆和美满。
B. “柳”在古代诗词中常用来表达离别和留恋之情。
(正确答案)C. “菊”在古代诗词中常用来象征高洁和坚韧不拔。
D. “梅”在古代诗词中常用来象征富贵和荣华。
下列对文言文句式结构的判断,正确的一项是:A. “此非曹孟德之诗乎?”是判断句。
B.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是定语后置句。
(正确答案)C. “不拘于时”是状语后置句。
D.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是被动句。
下列对文学作品中修辞手法的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A. “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字使用了拟人手法。
B.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使用了比喻手法。
(正确答案)C.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使用了对偶手法。
D.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使用了夸张手法。
下列对文学作品中语言风格的描述,正确的一项是:A. 《红楼梦》的语言风格是豪放不羁、气势磅礴。
B. 《水浒传》的语言风格是细腻温婉、含蓄深沉。
C. 《西游记》的语言风格是幽默诙谐、富有想象力。
(正确答案)D. 《三国演义》的语言风格是平淡无奇、缺乏文采。
湖北省部分学校2024届高三三模考试语文试题(原卷版+解析版)

2024届湖北省部分学校高三三模考试语文本试卷共10页,23题。
全卷满分150分。
考试用时150分钟。
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江南”是一个历史形成的复杂概念,不同时代、不同人群对江南的地理内涵与文化意义都有不同的理解与阐释。
从历史上看,“江南”这个词至少包括四个方面的含义:即地理江南、政区江南、经济江南与文化江南。
首先是地理的江南,唐代以前,古人对江南的看法基本上是地理意义上的。
先秦及秦人眼中的“江南”,主要指长江中游以南的地区,即楚地(今湖南、湖北)。
汉人眼中的“江南”包括的地域范围更大,指长江以南除四川盆地之外的广大地区,实际就是字面意义的“长江之南”。
晋室南渡以后,“江南”地理概念所指的中心,逐渐由西向东,向长江中下游地区转移。
其次是政区的江南,从唐代开始,江南逐渐演变为一个行政区。
安史之乱后,作为监察专区的“道”逐步实体化,成为州县之上的行政区。
宋代改“道”为“路”,设有江南东、西路。
元代之后,江南主要是作为经济区的江南。
明清之后,环太湖地区的东南区域成为备受国家倚重的经济区,所指就是“八府一州”之地,即当时最为富庶的苏南、浙西地区。
三国孙吴立国,特别是永嘉南渡之后,作为一个文化区域的江南渐次形成。
周振鹤在《释江南》中指出,江南具有地域、经济和文化三层内涵。
如果说地理、政区、经济的“江南”,其核心在物理空间、经济产业与政治运作体系,是对“何处是江南”的探求;那么想要理解“文化江南”,似乎更应当去关注人们在何种意义或期待上去看待江南,也就是“江南是什么”。
2020届武汉市实验学校高三语文三模试题及参考答案

2020届武汉市实验学校高三语文三模试题及参考答案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现代文阅读I(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作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符号,孙悟空的形象不断被重塑,其过程折射出经典形象具有的永恒艺术魅力,体现着时代对文艺创新创造的永恒呼唤,揭示了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基本规律。
考察孙悟空形象的再创造,首先应看到其人物形象的演变。
在时代变迁中为“孙悟空”这一符号注入新的内涵,是经典形象再创造的决定性内容。
童恩正创作于上世纪80年代的科幻小说《西游新记》,孙悟空人格特征与原著并无根本差异,作者大胆想象,让孙悟空穿越到外国,穿西装、喝咖啡、学外语,折射了改革开放后中外文化交流新气象。
电影《大话西游》的出现,让孙悟空变成“至尊宝”建构起“人化”的孙悟空形象,确立了悟空形象再创造的一种新范式,到了电影《大圣归来》和小说《悟空传》,不仅孙悟空的造型发生变化,而且性格中注入追求自我超越、挥洒个性等现代思想观念。
应该说,这一系列变化反映了时代变迁中社会心理的嬗变。
正是注重个性表达、认可多元文化观念的时代语境,以及日益多样的艺术理念,给了孙悟空不同的面孔。
不过,看似颠覆性的形象变化,并未抛弃孙悟空的基本性格要素。
孙悟空性格本就复杂,石猴的本色、善良果敢的人格、叛逆捣乱的冲动以及最终的自我超越,这些因素共同构成创作者调制孙悟空形象的“原色”。
这些“原色”重新组合,也就有了千姿百态的“孙悟空”。
由此,我们可以得到一些启发:经典形象再创造必然要求注入时代内涵,但这不意味着把某种思想观念或价值诉求从外部“强灌”或“硬贴”给形象,而应找到基本性格元素,调适其内部张力并以艺术手法加以呈现。
作为一个艺术形象,孙悟空有属于自己的人际关系,生活在属于自己的世界中。
所谓孙悟空形象的再创造,并非把孙悟空从这个世界中剥离,而是在创造新形象的同时翻新这个艺术世界。
86版电视剧《西游记》高度还原原著,观众普遍感觉这个孙悟空最“像”。
2023-2024学年湖北省武汉外国语学校高三第三次模拟考试语文试卷含解析

2023-2024学年湖北省武汉外国语学校高三第三次模拟考试语文试卷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清楚,将条形码准确粘贴在考生信息条形码粘贴区。
2.选择题必须使用2B铅笔填涂;非选择题必须使用0.5毫米黑色字迹的签字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3.请按照题号顺序在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4.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叠,不要弄破、弄皱,不准使用涂改液、修正带、刮纸刀。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虽然在冰天雪地里,但先民们发现,小寒时期阳能其实在增加。
小寒时期会依次出现以下物候:首先是雁北乡,雁将避热而回,尽向北飞之,至立春后皆归矣,禽鸟得气之先故也;第二候是鹊始巢,每向太岁,冬至天元之始至,后二阳已得来年之节气,鹊遂可为巢,知所向也;三候雉始雊,雊,雌雄之同鸣也,感于阳而后有声。
先民对大雁这种候鸟观察得十分仔细,大雁的行为也是古人判断节气的重要依据。
大雁虽然还在南方过冬,但它们已经感知到阴阳的顺逆变化,阳气即将回升,雁群开始自南方往北飞回故乡。
每当秋冬季节,它们就从西伯利亚一带,成群结队、浩浩荡荡地飞到中国南方过冬。
冬去春来,它们又飞回到西伯利亚产蛋繁殖。
在中国文化中,雁是禽中之冠,自古被视为“五常俱全”的灵物,即具有仁义礼智信五常。
雁有仁心,一队雁阵当中,总有老弱病残之辈,其他壮年大雁不会弃之不顾。
雁有情义,雌雁雄雁相配,从一而终,一只死去,另一只也会自杀或者郁郁而亡。
雁在迁徙时总是几十只、数百只,甚至上千只汇集在一起,互相紧接着列队而飞,古人称之为“雁阵”。
“雁阵”由有经验的“头雁”带领,加速飞行时,队伍排成“人”字形,一旦减速,队伍又由“人”字形换成“一”字长蛇形,这是为了进行长途迁徙而采取的有效措施,在古人看来即为礼。
雁有智慧,雁为最难猎获之物,落地歇息之际,群雁中会由孤雁放哨警戒。
人们说,犬为地厌、雁为天厌、鳢为水厌,即指它们机智警觉。
武汉市高三上学期语文第三次模拟考试试卷

武汉市高三上学期语文第三次模拟考试试卷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一、选择题 (共1题;共6分)1. (6分) (2020高二上·揭阳期末)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近期,一档叫《上新了·故宫》的综艺节目频频登上网络热搜榜,以往的故宫深处,伴随镜头移转,徐徐展现在观众眼前。
翻阅演职人员列表,不难发现这档综艺节目的制作团队人员都特别年轻。
今天的年轻人,传统文化节且创新的主力人群是他们,他们奉献才智并且日渐欣赏传统文化。
在年轻人聚居的网络平台,每遇之作,常常能带动一番热烈讨论。
在“新生代”的炯炯目光中,传统文化正汲取着源源不断的发展动力。
青年人热爱传统文化的现象令人欣喜,但我们仍需留意,()源起西周的陕西秦腔,年轻一代鲜有问津;始自宋代的评书艺术,历经辉煌之后,影响力,传统手工艺刺绣门类举不胜举,但是不论哪个类目如今都为找不到“接班人”长呼短叹……新颖的创意,激发了年轻一代了解传统文化的热情。
当传统文化再次被激活,光彩焕发时,它也穿越时空,为我们的创新创业提供资源与灵感。
青春是取之不竭的创造力与活力,当这股力量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互,二者定能交相辉映、携手向前。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A . 鲜为人知推陈出新式微融合B . 寂寂无闻推陈出新细微汇合C . 鲜为人知革故鼎新式微融合D . 寂寂无闻革故鼎新细微汇合(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A . 今天不仅年轻人日渐成为欣赏传统文化的主力人群,还为传统文化节目的创新奉献才智。
B . 今天的年轻人,不仅为传统文化节目的创新奉献才智,还日渐成为欣赏传统文化的主力人群。
C . 今天的年轻人,不仅以主力人群的身份观看传统文化,还为创新制作传统文化节目奉献才智。
D . 今天不只是年轻人在为创新传统文化节目奉献才智,更日渐成为欣赏传统文化的主力人群。
湖北省武汉市东西湖区华中师范大学第一附属中学2024年高考语文三模试卷含解析

湖北省武汉市东西湖区华中师范大学第一附属中学2024年高考语文三模试卷考生须知:1.全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全部在答题纸上作答。
选择题必须用2B铅笔填涂;非选择题的答案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答字笔写在“答题纸”相应位置上。
2.请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答字笔在“答题纸”上先填写姓名和准考证号。
3.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叠,不要弄破、弄皱,在草稿纸、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1、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柯布西耶和他的建筑思想①上世纪二十年代,一位建筑师这样规划理想中的“光辉城市”:②“一天早上,你在宽敞明亮的房间中醒来,室内温湿度宜人,这是因为配备了先进的中央空调系统。
房屋的尽头是一面完整的中空玻璃墙,清澈的绿意在窗外徐徐展开。
”③今天的我们惊讶地发现,某些瑰丽的想象,比如中央空调系统、玻璃幕墙等都已成为现实,而比现实更瑰丽的想象,比如底层架空所带来的苍茫、道路从地面删除所带来的自由,这种全新的空间秩序,依然诱惑着今天城市钢筋森林里的我们。
④这位建筑师就是勒·柯布西耶。
621年4月6日,他出生于瑞士,由画家转型为建筑师。
⑤柯布西耶的“光辉城市”是20张城市规划图纸,笔笔倾注着他的心血,像一本详尽的城市使用说明书。
是一本厚厚的书籍,他在书中写尽了对未来城市的狂热想象。
是一种深刻的批评,针对的不是科技本身,而是科技的滥用所造成的重大社会危机;不是财富的积累,而是以财富积累为唯一目的的经济发展模式;不是人类正常的欲望和享乐,而是贪婪、惰性和懦弱,以及各种各样的挥霍。
⑥柯布西耶的建筑思想分为两个阶段:上世纪50年代以前是合理主义、功能主义和国家样式的主要领袖,以1323年的萨伏伊别墅和1345年的马赛公寓为代表,许多建筑结构承重墙被钢筋水泥取代,建筑往往腾空于地面之上;上世纪50年代以后,他转向表现主义、后现代主义,朗香教堂就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作。
⑦在柯布西耶所有的经典作品中,朗香教堂是经典中的经典。
⑧朗香教堂,位于法国东部的一座小山顶上,1350开始设计建造,1355年落成,被誉为20世纪最为震撼、最具表现力的建筑之一。
武汉市高考语文三模试卷

武汉市高考语文三模试卷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一、现代文阅读 (共3题;共36分)1. (6分) (2020高一下·大庆期末)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评点是中国古代文学批评的一种方式,这种批评方式是中国特有的。
那些看似随意、非理性的评点,其实是非常厉害的,往往一两个字、一个短语,就能直抵文本的要害和关键。
金圣叹对《水浒传》《西厢记》的评点,张竹坡对《金瓶梅》的评点,脂砚斋对《石头记》的评点,都是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的佳话。
评点是直觉主义哲学的产物。
随着理性主义在世界范国内的张扬,“直觉”成了一个贬义词,并被放逐。
其实,直觉是一种逼近事物内部的极其锐利的武器。
混沌的世界,为云雾与烟霭所包裹,一时使我们无法识得。
理性的逼近,仿佛一支大军来到了森严坚固的城下,却常常是久攻不下。
而此时,直觉犹如一道耀眼的电光,瞬间照亮城池,并有可能刹那间击开城门,使我们能够长驱直入。
人类今天对世界已经取得的初步认识,无一不归功于理性和直觉的联手作战。
评点讲求的就是对作品的直觉。
阅读如流水一般向前流淌着,突然地遇到了一块暗礁,随即,激起了一团水花。
于是,就有一阵兴奋,一阵惊喜,而在兴奋与惊喜的同时,就有了一个了不起的发现。
完全将希望寄托于理性带你进入文学作品,大概是偏颇的。
文学本身,就带有浓重的直觉色彩,而对它的批评,却要一味理性,就未必科学了。
评点是非常个人化的。
评点人在评点作品时,是要将自己带入的。
那时,文学就是一个世界,而他就是这个世界的一分子,而不是旁观者。
那里头的喜怒哀乐,绝不仅仅是他的研究对象,他要与那里头的人物,一起来经受这些情感的消消长长。
而理性的批评,是见不到批评者本人的。
他的冷峻、客观,使他一直站在作品的大门之外。
他的窥视固然能得到一个融入其中的人所无法得到的信息,但他也一样失去了只有融入其中的人才可得到的更为重要的信息。
评点将个人体悟看成了最有效的解读作品的途径。
武汉市高三语文第三次模拟考试试卷

武汉市高三语文第三次模拟考试试卷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一、现代文阅读(36分) (共3题;共36分)1. (9分) (2017高三上·苏州期中)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题目。
智慧与国学王小波物理学家海森堡给上帝带去了“相对论”和“湍流”两道难题。
我也有一个问题,但我不想向上帝提出,那就是什么是智慧。
当然,不是上帝的人对此倒有些答案,但我总是不信。
相比之下我倒更相信苏格拉底的话:我只知道自己一无所知。
他还有些妙论我更加喜欢:只有那些知道自己智慧一文不值的人,才是最有智慧的人。
这对某种偏向是种解毒剂。
如果说我们都一无所知,中国的读书人对此肯定持激烈的反对态度:孔夫子说自己知天命而且不逾矩,很显然,他不再需要知道什么了。
后世的人则以为:天已经生了仲尼,万古不长如夜了。
再后来的人则以为,精神原子弹已经炸过,世界上早没有了未解决的问题。
总的来说,中国人总要以为自己有了一种超级的知识,博学得够够的、聪明得够够的,甚至巴不得要傻一些。
直到现在,还有一些人以为,因为我们拥有世界上最博大精深的文化遗产,可以坐待世界上一切寻求智慧者的皈依——换言之,我们不仅足够聪明,还可以担任联合国救济署的角色,把聪明分给别人一些。
一种如此聪明的人,除了教育别人,简直就无事可干。
马克•吐温在世时,有一次遇到了一个人,自称能让每个死人的灵魂附上自己的体。
他决定通过这个人来问候一下死了的表兄,就问道:你在哪里?死表哥通过活着的人答道:我在天堂里。
当然,马克•吐温很为表哥高兴。
但问下去就不高兴了——你现在喝什么酒?灵魂答道:在天堂里不喝酒。
又问抽什么烟?回答是不抽烟。
再问干什么?答案是什么都不干,只是谈论我们在人间的朋友,希望他们到这里和我们相会。
这个处境和我们有点相像,我们这些人现在就无事可干,只能静待外国物质文明破产,来投靠我们的东方智慧。
这话梁任公1920年就说过,现在还有人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武汉市高三语文三模试卷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一、选择题 (共1题;共6分)1. (6分) (2020高一下·银川期中)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一个共有学问的人,其实就是一个善于辨别是非者,这就是我们所谓的鉴别力。
但若一个人想有鉴别力,那么必须先有独立的判断力,不被一切社会的、政治的、文学的、艺术的或学院式的诱惑所动。
一个人在成人时,他的四周必有的诱惑,如名利诱惑、政治诱惑、宗教诱惑等。
当一个心理分析家告诉我们,便秘症引起暴躁的性情时,凡有识力者对之,只可。
当一个人错误时,不必因震于他的大名,或震于他的高深学问,而对他有所畏惧。
因此识和胆是相关联的,中国人每以胆与识。
而据我们所知,()这种人决不肯盲捧一个的诗人。
他如真心钦佩一个诗人时,他必会说出他饮佩的理由,这就是依赖着他的内心判别而来的;他也决不肯盲排一个名震一时的画派,决不肯盲从一个流行的哲理,或一个时髦的学说,不论他们有着何等样的大名做后盾。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处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A . 琳琅满目付之东流相提并论风靡一时B . 林林总总付之东流同日而语名噪一时C . 林林总总付之一笑相提并论名噪一时D . 琳琅满目付之一笑同日而语风靡一时(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A . 但若一个人想有鉴别力,那么必须先有独立的判断力,不为一切社会的、政治的、文学的、艺术的或学院式的诱惑所动。
B . 但一个人若想有鉴别力,那么必须先有独立的判断力,不为一切社会的、政治的、文学的、艺术的或学院式的诱惑所动。
C . 但一个人若想有鉴别力,那么必须先有独立的判断力,不被一切社会的、政治的、文学的、艺术的或学院式的诱惑所动。
D . 但若一个人想有鉴别力,那么他必须先有独立的判断力,不被一切社会的、政治的、文学的、艺术的或学院式的诱惑所动。
(3)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A . 凡是后来有成就的思想家和作家,他们都拥有胆力或独立的判别力,这实在是人类中一种稀有的美德。
且大多在青年时即显露出知识上的胆力。
B . 凡是后来有成就的思想家和作家,他们大多在青年时即显露出知识上的胆力。
胆力或独立的判别力,实在是人类中一种稀有的美德。
C . 胆力或独立的判别力,凡是后来有成就的思想家和作家,他们大多在青年时即显露出知识上的胆力。
这实在是人类中一种稀有的美德。
D . 胆力或独立的判别力,实在是人类中一种稀有的美德。
凡是后来有成就的思想家和作家,他们大多在青年时即显露出知识上的胆力。
二、现代文阅读 (共3题;共20分)2. (6分) (2020高二上·南宁期末)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表演传统曲艺,演唱流行金曲,展示手工技艺……如今在成都的街头走一走,也许你就能邂逅这些热闹的街头艺术表演。
快意拨弦,随性而歌,律动翩舞,生动、热烈、洒脱的街头艺术,为蓉城街头增添了别样色彩。
除了剧院、荧屏,城市露天公共场所也是孕育文化、成就梦想的地方。
我们所熟悉的西单女孩、旭日阳刚等,都是从街头走向了更大的舞台、更广阔的天地。
但要处理好街头表演和城市秩序的关系,有不少现实矛盾需要妥善处理。
此次成都向社会招募街头艺人,推行持证上岗、定点表演,为街头文化的发展提供了更安适的土壤,也为心怀梦想者创造了一个人生出彩的舞台。
街头艺术的规范有序发展,是一个城市文化特质的生动表达。
放眼世界,有不少城市都是因为生机勃勃的街头艺术而为人所向往。
伦敦著名的考文特花园,被誉为街头艺术表演的天堂,也因此成为伦敦独特的文化名片;巴塞罗那的兰布拉大道,缤纷多彩的街头表演更是让游客惊叹连连。
充满艺术性的街头表演,可以让城市文化更加丰富多元,帮助城市形成独特的文化气质。
将蜀中风流蕴于音符,将多元艺术展现于街头,相信这也会助力成都文创产业的发展,形成城市新的文化景观、文化资源。
其实,不只是成都,上海、深圳等城市也都在陆续采取措施,推进街头艺人的规范化、专业化管理。
为什么几大城市纷纷有此行动?一方面,街头表演确是城市管理不得不面对的现实问题。
虽然街头表演对于城市形成轻松、有活力的文化氛围大有裨益,但一些不分时段、不分场合的表演,也影响着城市的正常秩序,对表演的时间、地点、内容等进行相应的规范,才能让其更好发展。
另一方面,如今人们对文化的需求更加多元化,如何增加优质的文化供给,也在考验城市管理者的治理智慧。
给街头表演一席之地容易,但要保证街头表演的长期有序规范,却并不是件轻松的事。
街头艺人的表演内容理当健康向上、传播正能量。
除此之外,街头表演的管理还涉及多方面问题。
从表演本身来看,就包括街头艺人内涵的界定、艺人形象的管理、节目内容的审核等,而从外部来看,市容、交通、环保、安全保障等,哪一个环节都不可忽视。
只有在实践中对相关管理细节不断优化,各方协调形成合力,才能让街头表演有序发展、精彩绽放。
城市管理,是门科学。
文化发展,有其规律。
“城,所以盛民也”,文化是城市的阳光雨露。
文化充盈,才能让城市生长出更多的可能性。
从禁止街头艺人卖艺,到如今越来越多城市给予街头艺人合法化身份,对待街头艺人态度的转变,体现了城市管理理念的更新,体现着城市管理能力和水平的提升。
包容开放的城市正在给予文化多样发展更加广阔的空间,而多样的文化也在充盈着城市的气质内涵。
城市不仅能长出高楼大厦,还能处处为人们提供丰厚的文化滋养。
(摘编自张凡《健康丰富的文化为城市添彩》)(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 . 传统曲艺、流行金曲等多彩的街头艺术表演让蓉城大街小巷都变得热闹起来。
B . 生机勃勃、缤纷多彩的街头表演让伦敦、巴塞罗那成为世界名城,为游客所向往。
C . 增加优质的文化供给,以满足人们对文化多元的需求,考验着城市管理者的智慧。
D . 街头艺人的形象、表演内容的积极健康向上,是街头表演的最重要的管理内容。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 围绕街头艺术为城市添彩这一话题,文章重点论述了街头艺人表演的有序管理和发展。
B . 文章以西单女孩、旭日阳刚为例,说明城市露天公共场所能为街头艺人成就梦想提供舞台。
C . 文章通过对比中西街头艺术表演情形,具体阐释了街头表演对营造城市文化氛围的作用。
D . 文章从蓉城街头表演艺术切入,论及街头艺术管理的必要性,指出健康丰富的文化可以为城市添彩。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 . 街头多元艺术能够帮助成都形成文化特质,有助于成都文创产业的发展,新文化景观的形成。
B . 如果相关部门在市容、交通、安全等方面提供保障,街头表演就能长期有序规范发展。
C . 处理好街头表演和城市秩序的关系,让管理规范化、专业化,体现着城市管理能力的提升。
D . 一个文化充盈的城市,能为人们提供丰厚的文化滋养,这也体现出城市的包容和开放。
3. (2分) (2019高一下·临汾期中)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早在20世纪40年代,叶圣陶就提出了“读整本书”的观点。
2011年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指出:“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
”当前,“部编本”中小学语文教科书更是把课外阅读纳入教材体制,不断加强对“读整本书”的引领力度。
整本书阅读得到了很多教师的重视,但是有的老师却缺乏语文的学科意识和一定的审视眼光,把语文看作是无所不包的学科,不作边界设定,什么材料都推荐,比如《博物》《清朝十二帝》《世界名画背后的故事》等,而语文的文学名著等读本偏偏被晾在了一边。
显然,《博物》是科学学科该读的,《清朝十二帝》是历史学科该读的,《世界名画背后的故事》是美术学科该读的。
现在的学科分工已经很细,每个学生都应坚持自己的岗位,都应有本学科的整本书阅读。
推荐阅读不是语文老师的“独担之任”,而是每个学科老师的“应尽之责”。
只有各科老师都承担起来,作专而准的整本书荐读、导读,学生的阅读才会完整与丰富,文化素养也才会全面而丰厚。
(摘编自《整本书阅读指导需“三弃三重”》,《中国教育报》2018年6月4日)材料二:新颁布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版)》将“整本书阅读与研讨”作为必修课8学分中的1学分固定下来,足见对整本书阅读的重视。
然而,怎样理解和践行整本书阅读,目前还处在一种比较盲目的状态。
在教学实际的过程中,存在两种错误的倾向。
一是把整本书阅读混同于单篇课文的教学,占用大量的课内时间进行整本书的解读和探讨。
须知语文教学的课时安排是有限的,不可能腾出很多时间进行整本书阅读,因此,整本书阅读应该课内外相结合,且主要是一种课外阅读。
对于高中生而言,由于“整本书阅读与研讨”被列入学习任务群,因此可以多用一些课时来完成,但也不宜像单篇课文那样进行细化的解读。
二是对学生课外的整本书阅读限制得太死,甚至对阅读的书目也做了严格的规定。
古今中外的经典之作不可胜数,为什么不能阅读“指定书目”之外的作品呢?语文的涵盖面十分广泛,那些“非语文的读本”莫不与语文有密切的关系,广泛涉猎不仅能增加知识,而且有助于语文水平的提高。
很多作家都有过读“杂书”的经历。
因此,语文教师不应狭隘地理解整本书阅读,固守语文学科的“一亩三分地”,而应在提倡阅读经典作品的同时,允许学生在课外读一些其他方面的健康有益的书籍。
(摘编自《整本书阅读不应过于“课程化”》,中国教育新闻网2018年12月3日)材料三:从阅读规律、教学规律出发,拿捏尺度是整本书阅读的当务之急。
但是,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还有许多难题待解。
如何开展整本书阅读?走进教学现场,教师要处理好讲解与活动的关系。
教师应该对作品的关键处、难题处提纲挈领地分析讲解,但要注意避免不顾学生实际的“自我陶醉”,把学生发言放在前面,耐心倾听学生的观点,不轻易给出自己的答案,用评价学生发言,吸引学生注意。
同样,不妨拓展教学资源,丰富活动样式,但应始终坚持以文本分析、文献阅读、问题探究和论文写作等静态活动为基础。
需要强调的是,教师的讲解不仅在课上,课后的个性化指导也非常重要。
如何开展整本书阅读的评价?首先,应把阅读习惯纳入评价。
最重要的有两条,一是引导学生有意识地复述阅读内容,二是边阅读边批注,记录阅读的发现。
前者有利于掌握知识,提高记忆力和表达能力;后者有利于激发灵感,培养发现问题的能力。
其次,注重写作成果的评价。
适当布置仿写、鉴赏论文等写作任务,并在选题、立意、结构、素材、语言等维度做好点评,以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再次,鼓励学生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不妨引入纸笔测试的内容,让学生之间互相出题,互相检测,互相评阅。
上述评价聚焦应试和素养的“交集”,把学生短期需求和终身阅读的关键能力统一起来,不失为“两难”之中的“两全”之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