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危急值报告制度和流程及登记本
临床危急值报告制度和流程及登记本

临床危急值报告制度和流程及登记本在医院中,临床危急值是指病情突发、病情危重或病情恶化的状况,需要立即进行治疗或干预的情况。
为了提高临床危急值的处理效率和准确性,许多医院都建立了临床危急值报告制度和流程,并使用临床危急值登记本进行记录。
下面将详细介绍临床危急值报告制度和流程,并解释临床危急值登记本的作用。
一、临床危急值报告制度和流程1.制定临床危急值报告制度:医院应根据现有法规和管理制度,制定明确的临床危急值报告制度。
制度应明确临床危急值的定义和范围,规定临床危急值的处理流程和责任分工,并明确危急值报告的时间和方式。
2.临床危急值报告的流程(1)发现危急值:医务人员在诊疗过程中发现患者出现临床危急值,应立即采取措施稳定患者病情,并及时通知相关人员。
(2)临床危急值的报告:报告者可以是直接发现的医务人员或者其他人员,如护士、实习生、检验人员等。
报告者应立即向相应的医生或负责人报告危急值。
(3)确认危急值:接到报告的医生或负责人负责核实危急值,并确认患者病情是否属于危急值范围。
如确认属于危急值范围,则应立即采取措施进行处理。
(4)危急值处理:根据临床危急值的特点,医生或负责人应立即通知相关科室或专家,组织针对患者的紧急治疗措施。
(5)危急值报告的追踪和反馈:医院应建立危急值报告的追踪和反馈机制,对每一次危急值的报告进行记录和分析,及时总结经验,改善工作流程。
二、临床危急值登记本1.记录危急值信息:登记本应包含患者的基本信息,如姓名、性别、年龄等,以及具体的危急值信息,如诊断、分级、发现时间等。
2.统计和分析危急值:通过登记本可以统计和分析临床危急值的发生情况和处理效果,为医院管理提供数据支持,并及时发现和改进相关问题。
3.提供参考和参考:登记本可以作为医生的参考和参考,记录患者的危急值处理情况,为后续的医疗决策和诊断提供依据。
4.便于查询和回顾:登记本的记录清晰明确,便于医务人员查询和回顾危急值的处理过程和结果,为后续的工作提供依据。
临床危急值报告制度和程序

1目的
利于临床医生对生命处于危险边缘状态的患者采取及时、有效的治疗,避免病人发生意外,出现严重后果;增强检验人员主动参与临床诊疗的服务意识,促进临床、医技科室之间的有效沟通与合作,为患者提供安全、有效、及时的诊疗服务。
2范围
所有符合危急值的检验结果。
3职责
全体检验人员执行,质量管理员和科主任监督
4 危急值报告制度
4.1 危急值是指检验结果的极度异常,如不及时处理随时会危及病人生命的检验值(常见检验指标危急值附后)。
在危急值确认后,执行检验的工作人员必须与临床医生进行联系,对临床医生提出警示。
4.2 检验中发现危急值,必要时按以下程序进行处理:
4.2.1立即检查室内质控是否在控,操作是否正确,仪器状态是否正常,仪器传输是否有误,核对标本并确认标本采集是否符合要求,必要时同时复检原始标本和质控样本;
4.2.2 询问医生该结果是否与病情相符,并排除标本来源不可靠,如从输液同侧抽血或其他干扰因素造成的假性危急值;
4.2.3 查看历史结果;
4.2.4 必要时要求重新采集标本进行复检。
4.3 根据危急值报告范围,确认危急值后,必须立即电话或其他途径口头通知申请者或临床科室医务人员、并将危急值病人的姓名、科室及床号,日期、时间、报告人、检验结果、通知时间及对方接电话的医务人员姓名或工号等记录在《危急值报告登记表》上,报告单上注明“结果已复核”,“已电话通知”,必要时通知运输中心人员将检验报告送到临床科室。
各专业组对临床危急值病人标本的检验,应本着急中之急,重中之重的原则,尽快发出报告。
临床危急值报告制度和流程及登记本

规范医疗行为:登记本可以规范医疗行为,确保医生在处理危急值时按照规定的流程进行操作,避免漏报、误报等情况的发生。
方便患者管理:登记本可以方便医院对患者的管理,特别是对于危重患者和需要特殊关注的患者,可以通过登记本快速了解患者的病情和治疗情况。
登记本的格式和内容
登记本格式:统一纸张、统一格式、统一封面
医院在落实相关法律法规和行业标准中的责任和义务
01
遵守法律法规:医院必须遵守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和行业标准,确保临床危急值报告制度的落实。
02
完善制度流程:医院应建立完善的临床危急值报告制度和流程,确保危急值信息的及时、准确传递和处理。
03
规范登记本使用:医院应规范临床危急值登记本的使用,确保记录信息的完整、准确和可追溯性。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登记本的维护:确保登记本的完整性和准确性,及时补充和完善登记内容
临床危急值报告制度及流程

危急值报告准确 性的影响因素
提高危急值报告 准确性的措施
危急值报告及时率
危急值处理合格率
危急值报告完整率
危急值处理效率提升 情况
提高医疗人员的责任心和 使命感
减少医疗差错,提高医疗 质量
及时发现和解决潜在问题, 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促进跨学科报告系统:利用人工智能 技术,实现危急值报告的自动识别、自 动提醒和自动处理,提高报告的准确性 和及时性。
针对不同层级人员进行分类培训 培训内容包括危急值定义、报告流程等 培训方式包括理论授课、案例分析等 培训效果评估和反馈机制的建立
单击此处添加标题
危急值管理制度的更新:根据医学发展和临床需求,不断更新危急值管理 制度,确保其与实际需求相符合。
单击此处添加标题
危急值管理制度的完善:通过不断总结经验,对危急值管理制度进行完善, 提高其可操作性和实用性。
,
01 危 急 值 报 告 制 度 02 危 急 值 处 理 流 程 03 危 急 值 管 理 制 度 的 保 障 04 临 床 危 急 值 管 理 效 果 评 价 05 临 床 危 急 值 管 理 展 望
危急值是指患者血液、尿液、分泌物等样本检测结果异常,提示患者可能存在严重病情或生命 危险
包括患者的病情变化、采取的措施、治疗效果等。
06 持 续 观 察 与 治 疗 : 在 处 理 完 危 急 值 后 , 医 生 需 持 续
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及时调整治疗方案,确保患 者得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临床医生对危急值报告的评估:根据患者病情、检查结果等综合因素,判断是否出现危急情况。
临床医生对危急值报告的判断:根据患者病情、检查结果等综合因素,判断是否需要采取紧急处 理措施。
科室主任:监督科室危急值 报告与处理情况
“危急值”报告制度及流程

临床危急值报告及工作流程(一)门、急诊病人“危急值”报告及工作流程医技科室工作人员发现门、急诊患者检查(验)出现“危急值”情况,应立即通知门、急诊医生,由门、急诊医生及时通知病人或家属取报告并及时就诊;一时无法通知病人时,应及时向门诊部或医务科报告,值班期间应向总值班报告。
必要时门诊部应帮助寻找该病人,并负责跟踪落实,做好相应记录。
医生须将诊治措施记录在门诊病历中。
(二)辅助检查科室“危急值”报告及工作流程辅助检查科室要将检验(查)过程中出现的危急值,严格按照危急值报告流程执行:1、重复检查或复核,有必要时须请上级医生复核。
2、对于出现危急值的病人,检验(查)者应立即向送检临床科室报告检验(查)结果及检查人员姓名,并询问接受报告人员的姓名。
3、在《危急值报告登记本》中详细记录患者姓名、科室、床号、住院号、收样时间、出报告时间、检验(查)结果(包括复核结果)、向送检科室报告时间、报告接收人员姓名和检查人员姓名等。
4、检验科必要时应保留标本备查。
(三)临床科室“危急值”接警及处理工作流程:1、临床科室医生接危急值电话时同时在《危急值接警登记本》上做好记录,记录项目包括患者姓名、床号、住院号、检查项目、检查结果、接电话的时间、报告人姓名、接获人姓名、通知医师姓名及时间。
2、接电话的医生作完记录后依以下次序通知医生:当日值班医生,主管医生,科主任。
特殊情况时,报医院行政值班人员。
3、被通知医生应当在登记本上确认签字。
4、医生接到危急值报告后30分钟内采取相应诊治措施,并于6小时内在病程记录中详细记录报告结果、分析、处理情况,处理时间(记录到时与分);若为住院医师有向上级医师报告的内容、上级医师查看及处理情况记录。
2020年2月初稿2022年3月修订1。
临床危急值分析报告制度流程和操作规范及登记本

临床危急值报告制度和流程
一、本制度适用于检验科、影像科室、特检科、内窥镜室、超声科等医技科室。
生。
五、临床科室医护人员对接听的口头或电话通知的“危急值”或其他重要的检验(查)结果,接听者必须规范、完整地记录被检验(查)姓名、结果、报告者姓名、接收时间等,确认后方可提供医师使用。
六、临床医生接到危急界限值的报告后应及时识别,若与临床症状不符,应关注标本的留取情况,如有需要,应重新留取标本进行复查。
若与临床症状相符,应采取相应措施进行救治,必要时及时报告上级医师、科室负责人和医务部,“危急值报告”处置情况应在病程记录中体现。
五、内窥镜室“危急值”项目及报告范围:
1、食管或胃底重度静脉曲张伴明显出血点或红色征阳性或活动性出血;
2、胃血管畸形,消化性溃疡引起消化道出血;
3、巨大、深在溃疡(引起穿孔、出血);
4、上消化道异物(引起穿孔、出血);
六、超声科“危急值”项目及报告范围:
1、急诊外伤见腹腔积液,疑似肝脏、脾脏或肾脏等内脏器官破裂或大血管破裂出血的危重病人;
2、大量心包积液,前壁前厚度大于等于3cm,合并心包填塞;
3、急性心肌梗塞或外伤致心脏破裂合并心包填塞;
需会诊讨论
__________________科室临床“危急值”报告登记表(临床科室用表)
页脚内容
页脚内容
页脚内容。
临床危急值报告制度和程序

临床危急值报告制度和程序一、临床危急值的定义二、临床危急值报告制度1.组织机构:医院或临床实验室等医疗机构应设立相应的质控科室,负责制定和管理临床危急值报告制度。
2.制度标准:医疗机构应参照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和专业标准(如《医疗质量管理规范》等),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制定临床危急值报告制度。
3. 危急值范围:根据患者的生命和健康状况,医疗机构应明确危急值的范围及其对应的指标或结果。
例如,血红蛋白浓度低于50g/L、血糖浓度低于2.0 mmol/L等。
4.危急值登记:医疗机构应建立完善的危急值登记系统,记录所有报告的危急值情况,包括患者基本信息、危急值发现时间和报告时间、报告人等。
5.危急值报告流程:医疗机构应明确危急值报告的流程,包括危急值的发现、报告、确认、通知以及处理和追踪等。
6.报告人员:医疗机构应选拔具有相关专业知识和经验的医务人员担任危急值的报告人员,并进行相应的培训和资质认证。
8.报告响应:医务人员在接到危急值报告后,应及时响应,确认和处理危急值,并将处理结果及时报告给相关人员。
9.跟踪追踪:医疗机构应建立危急值的跟踪追踪机制,对患者的危急值情况进行追踪,确保危急值的处理和处置的效果。
10.报告分析:医疗机构应定期对危急值报告情况进行汇总和分析,评估制度的有效性,并及时进行调整和改进。
三、临床危急值报告程序1.危急值发现:由医学检验和临床诊疗等相关部门的工作人员在进行检验或诊疗过程中发现患者的指标或结果超出正常范围时,应立即判断是否为危急值。
2.报告责任人:医生或医学检验师等相关人员应立即将危急值情况报告给负责危急值报告的人员,确保信息的及时传递和处理。
3.报告确认:负责危急值报告的人员应确认危急值的准确性,并记录在危急值登记系统中。
4.通知处理:负责危急值报告的人员应立即通知相关医务人员,并告知危急值的具体情况和处理方法。
5.处理结果报告:相关医务人员在处理危急值后,应向负责危急值报告的人员报告处理结果,包括采取的措施和效果等,并记录在危急值登记系统中。
临床“危急值”报告管理制度及工作流程

临床“危急值”报告管理制度及工作流程为加强临床辅助检查危急值的管理,确保危急值及时反馈,以便临床医师采取及时、有效的治疗措施,保证医疗安全,结合我院实际情况,特制定本制度及流程,请各科室遵照执行。
一、危急值定义危急值是指辅助检查结果与正常参考范围偏离较大,表明患者可能正处于生命危险的边缘状态,此时如果临床医生能及时得到检验结果信息,迅速给予患者有效的干预措施或治疗,可能挽救患者的生命,否则就可能出现严重后果,失去最佳抢救时机,甚至危及生命。
二、危急值报告程序和登记制度(一)危急值报告程序1. 医技人员发现危急值情况时,检查(验)者首先要确认检查仪器、设备和检验流程是否正常,核查标本是否有误,操作是否正确,仪器传输是否有误,在确认检查(验)过程各环节无异常的情况下,立即电话通知患者所在科室医护人员危急值结果,并详细填写医技科室危急值报告登记本,向上级医师(检验师)或科主任报告。
2. 相关医护人员接到危急值报告电话后,详细、规范登记,并及时将结果告知主管医师或值班医生。
主管医师或值班医生应立即通知患者家属,并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记录在病历中。
(二)危急值登记制度1. 医技科室应设立危急值报告登记本,详细记录危急值项目、患者基本信息、报告时间、报告人员、接收人员等信息。
2. 临床科室应设立危急值接收登记本,详细记录危急值项目、患者基本信息、报告时间、接收人员、处理措施等信息。
三、危急值报告范围1. 实验室检查危急值范围:根据实验室检查项目,参照相关指南和规范,制定各项目的危急值范围。
2. 影像学检查危急值范围:根据影像学检查项目,参照相关指南和规范,制定各项目的危急值范围。
3. 其他检查危急值范围:根据其他检查项目,参照相关指南和规范,制定各项目的危急值范围。
四、危急值报告责任1. 医技科室负责危急值报告的及时性和准确性,确保危急值信息准确无误地传递给临床科室。
2. 临床科室负责危急值报告的接收和处理,确保患者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措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临床危急值报告制度和流程
一、本制度适用于检验科、影像科室、内窥镜室、超声科等医技科室。
二、各医技科室工作人员发现“危急值”情况时,检查(验)者首先要确认仪器、设备和检查过程是否正常,操作是否正确;核查检验(查)标本是否有错;检验(查)项目质控、定标、试剂是否正常;仪器传输是否有误;查对患者是否有错,并做好检验(查)项目复查。
三、医技科室工作人员在确认检查(验)过程各环节无异常的情况下,应立即电话通知临床科室人员“危急值”项目和结果,不得瞒报、漏报或延迟报告,并在《检查(验)危急值报告登记本》上逐项做好“危急值”报告登记,包括检验(查)日期、患者姓名、住院号、病床号、检验(查)项目、检验(查)结果、复查结果、临床电话、临床联系人、报告人等项目。
四、临床科室只限医护人员能够收接有关“危急值”报告的电话,
防止非医护人员接收或出现因找人而贻误救治和处理时机的现象发
生。
五、临床科室医护人员对接听的口头或电话通知的“危急值”或
其他重要的检验(查)结果,接听者必须规范、完整地记录被检验(查)姓名、结果、报告者姓名、接收时间等,确认后方可提供医师使用。
六、临床医生接到危急界限值的报告后应及时识别,若与临床症状不符,应关注标本的留取情况,如有需要,应重新留取标本进行复查。
若与临床症状相符,应采取相应措施进行救治,必要时及时报告
上级医师、科室负责人和医务部,“危急值报告”处置情况应在病程记录中体现。
七、各科室应定期检查和总结“危急值报告”工作,重点是追踪了解危重患者救治的变化,或是否由于有了危急值的报告而有所改善,提出“危急值报告”持续改进的具体措施,对“危急值报告制度”运作情况进行评价,通过“危急值报告制度”的落实,不断提高医疗质量,保障医疗安全。
八、医技科室工作人员发现门诊患者“危急值”情况时,应通知门诊科室接诊医师、并通知门诊护理部登记“危急值”情况。
门诊护理部应及时与相关医师取得联系,就处置流程及转运工作与医师沟通,协助医师完成患者处置及转运工作。
九、护理单元、检验、检查科室应妥善保管“危急值”登记册,
每季度将“危急值”登记上报至病案室统一保管。
十、医务科将定期检查“危急值报告”工作,重点对登记准确性、告知时效
性、处理及时性等方面。
对上报、登记、处理不及时的科室及个人将严肃处理。
对登记册、病历记录与实际“危急值报告”不一致的科室或个人将予以相应处
罚。
危急值项目和范围: 、检验科“危急值”项目及报告范围:
二、心电图室“危急值项目及报告范围:
1、心脏停搏
2、急性心肌缺血(不适宜平板)
3、急性心肌损伤
4、急性心肌梗死
5、致命性心律失常
(1)心室扑动、颤动
(2)室性心动过速
(3)多源性、ront型室性早搏
(4)频发室性早搏并Q-T间期延长
(5)预激伴快速心房颤动
(6)心室率大于180次/分的心动过速
(7)二度II型及高度、三度房室传导阻滞
(8)心室率小于45次/分的心动过缓
(9)大于2秒的心室停搏
三、影像科室(放射科、CT室、核磁共振室)“危急值”项目及
报告范围:
(一)CT室“危急值”项目及报告范围:
1、严重的颅脑血肿、挫裂伤、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急性期
2、硬膜下/外血肿急性期
3、脑疝
4、颅内急性大面积脑梗死(范围达到一个脑叶或全脑干范围或以上)
5、液气胸,尤其是张力性气胸(除外复查病人)
6、肺栓塞
7、急性主动脉夹层
&消化道穿孔
9、急性胰腺炎
10、肝脾胰肾等腹腔脏器出血
11、眼眶内异物
12、脊柱外伤、脊髓横断伤
(二)核磁共振室“危急值”项目及报告范围:
1、颅内急性大面积脑梗死(范围达到一个脑叶或全脑干范围或以上)
2 、严重脊柱外伤伴神经椎管内出血
(三)放射科“危急值”项目及报告范围:
1、一侧肺不张
2、气管、支气管异物
3、液气胸,尤其是张力性气胸(大于50%以上)
4、急性肺水肿
5、心包填塞、纵隔摆动
6、食道异物
7、消化道穿孔、急性肠梗阻(包括肠套叠)
&外伤性膈疝
9、严重骨关节创伤:
(1)脊柱骨折伴脊柱长轴成角畸形;
(2)多发肋骨骨折伴肺挫裂伤及或液气胸;
(3)骨盆环骨折。
四、内窥镜室“危急值”项目及报告范围:
1、食管或胃底重度静脉曲张伴明显出血点或红色征阳性或活动性出血;
2、胃血管畸形,消化性溃疡引起消化道出血;
3、巨大、深在溃疡(引起穿孔、出血);
4、上消化道异物(引起穿孔、出血);
五、超声科“危机值”项目及报告范围:
1、急诊外伤见腹腔积液,疑似肝脏、脾脏或肾脏等内脏器官破裂或大血管破裂出血的危重病人
2、大量心包积液,前壁前厚度大于等于3cm,合并心包填塞
3、急性心肌梗塞或外伤致心脏破裂合并心包填塞
4、心脏普大并合并急性心衰
5、大面积心肌坏死
6、急性胆囊炎考虑胆囊化脓并急性穿孔的患者
7、考虑急性坏死性胰腺炎
& 宫外孕破裂并腹腔内出血
9、晚期妊娠出现羊水过少、心律过快
危急值报告及处理流程图
辅检科室发现并确认危急值
电话通知相关病区医护人员
病区医护人员接收电话报告并记录,通知责任医师责任医师复核确认危急值报告及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