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危急值报告管理制度及工作流程
临床“危急值”报告管理制度及工作流程

临床“危急值”报告管理制度及工作流程危急值(Critical Value)在临床医学中是指一些的检查指标达到一个临界值,需及时向医生报告,以便开展适当的治疗措施,避免危及患者生命的情况发生。
由于危急值对患者的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医疗机构必须建立危急值报告管理制度及工作流程,并严格执行,以确保危急值的准确、及时、专业处理,从而保障患者的安全和健康。
一、危急值报告制度危急值报告的制度是指医疗机构内部设立针对危急值管理的规章制度,包括危急值识别、报告、通知、处理、记录、反馈等各个方面的标准化操作流程和管理方法。
1. 危急值的定义:详细列明每个检查项目所对应的危急值参考值,便于临床医师确定危急值所对应的标准。
2. 危急值的识别:针对各类检查项目设置危急值的参考范围,并及时针对各项检查项目进行数据统计和质量控制,发现异常、错误、疏漏及时处理。
3. 报告方式和条件:通过设定危急值报告的统一渠道,确定各类检验报告的报告对象和报告时限。
健全危急值报告的信息系统流程,确保信息周转的及时、准确和安全性。
4. 危急值的通知:建立危急值通知渠道和流程,推行主动通知机制。
医疗机构内各部门人员要能够应急处理危急值的通知,并正确判断患者的情况,进而做出适当的治疗。
5. 危急值处理流程:各部门根据工作流程要求进行危急值的处理,及时组织专家会诊、同病例讨论,以便开展适当的治疗措施,对患者进行全面管理。
同时对病例进行跟踪、纠错和反馈,从中反思管理流程不足,完善管理制度和优化管理流程。
6. 安全措施和惩戒制度:建立安全意识培训和管理教育机制,强化医护人员的安全意识和质量意识,提高医护人员的专业水平和工作标准,并建立相应的惩戒制度。
二、工作流程介绍临床危急值报告的工作流程具体如下:1. 检查项目:以各类化验、检查项目为例,设置相应的危急值。
2. 检查结果计算:各项检查项目的数据应由技术人员在质量控制严格的检验系统中计算,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危急值报告制度和工作流程

危急值报告制度和工作流程危急值报告制度是指医疗机构为了及时有效地处理临床危急情况而建立的一项管理制度。
它要求临床工作者在发现危急情况时能够及时上报和通知有关人员,以便采取紧急救治措施,尽可能减小医疗风险,确保患者安全。
一、危急值报告制度的建立为了减少医疗事故的发生,提高医疗质量,医疗机构应当建立完善的危急值报告制度。
建立制度的具体操作步骤如下:1、明确危急值标准医疗机构应当设定适宜的危急值标准,既能够保证临床工作者充分辨识危急情况,又不至于过度报警。
标准应当依据疾病类型、病情严重程度、治疗方案等因素进行制定,同时应当充分考虑医院的实际情况和自身的诊疗水平。
2、明确危急值级别医疗机构应当设定不同的危急值级别,以便对患者状态做出及时、准确的响应。
危急值级别可以依据病情风险、紧急程度、治疗方案等因素进行划分,划分应当考虑尽可能全面,且恰当合理。
3、制定危急值上报流程医疗机构应当制定明确的危急值上报流程,以确保患者的卫生安全。
流程应当明确危急值的上报途径、上报时间要求、上报人员及责任等。
同时还应当制定危急值通知流程,及时将危急值通知医生、护士和其他相关人员。
二、危急值报告的工作流程制定好危急值报告制度后,医疗机构还需要建立完善的工作流程来执行该制度。
通常而言,危急值报告的工作流程包括以下几个环节:1、临床工作者发现危急情况在病情紧急的情况下,临床工作者应当尽可能快地发现危急情况,并及时上报相关责任人员。
临床工作者可以通过不同的方式发现危急情况,如病例分析、检查结果分析、临床护理中频繁出现同一症状等。
2、临床工作者上报危急值当临床工作者发现问题,发现危急情况的时候,应当及时上报,通过短信、电话、系统消息等途径向相应责任人员上报危急值。
在上报危急值的同时,临床工作者还应当注释危急值的严重程度和病情情况,发送相应的病例资料以助于后期建立护理计划和治疗方案。
3、责任人员接收危急值一旦收到临床工作者的危急值上报,相关责任人员应当尽可能快地响应该信息,并及时给予回复。
临床“危急值”报告管理制度及工作流程

临床“危机值”报告管理制度及工作流程为加强对临床辅助检查“危机值”的管理,保证将“危机值”及时报告临床医师,以便临床医师采取及时、有用的治疗措施,确保医疗质量和安全,杜绝医疗隐患和纠纷的发生,特制定本制度。
一、“危机值”是指辅助检查结果与正常预期偏离较大,当这种检查结果出现时,表明患者可能正处于生命危险的边缘状态,此时如果临床医生能及时得到检查结果信息,迅速给予患者有用的干预措施或治疗,可能挽救患者生命,否则就有可能出现危机后果,甚至危及生命,失去最佳抢救机会。
二、各医技科室在确认检查结果出现“危机值”后,应立即报告患者所在临床科室,不得瞒报、漏报或延迟报告,并详细做好相关记录。
三、临床科室接到“危机值”报告后,应立即采取相应措施,抢救病人生命,保障医疗安全。
四、操作流程(一)门、急诊病人“危机值”报告程序医技科室工作人员发现门、急诊患者出现“危机值”情况时,应立即通知门、急诊护士(分诊员),护士(分诊员)在最短时间内通知接诊医生(或直接通知接诊医生),并做好登记,由接诊医生结合临床情况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记录在门诊病历中。
(二)住院病人“危机值”报告程序医技科室工作人员发现住院病人出现“危机值”情况时,应立即通知所在病区,病区接收人员做好登记并立即报告主管医师或值班医师。
(三)登记程序“危机值”报告与接收均遵照“谁报告(接收)、谁记录”的原则。
医技科室与门急诊、病区均建立《危机值及处理措施登记本》,对“危机值”处理的过程和相关信息做详细登记,记录检查日期、患者姓名、病案号、科室、床号、检查项目、检查结果、复查结果、临床联系人、联系电话、联系时间(min)、报告人、备注等项目。
(四)处理程序1、医技科室检查结果出现“危机值”时,检查者首先要确认仪器和检查过程是否正常,在确认仪器及检查过程各环节无异常的情况下,立即复查,复查结果与第一次结果吻合无误后,检查者立即电话通知患者所在临床科室,并在《危机值及处理措施登记本》上详细记录,并将检查结果发出。
临床危急值的报告制度与工作流程

临床危急值的报告制度与工作流程一、临床危急值报告制度(一)危急值的定义:“危急值”通常指某种检验、检查结果出现时,表明患者可能已处于危险边缘。
此时,如果临床医师能及时得到检验检查信息,迅速给予患者及时有效的干预措施或治疗,就可能挽救患者生命;否则就有可能失去最佳抢救机会,出现严重后果,危及患者安全甚至生命。
这种有可能危及患者安全或生命的检查结果数值称为“危急值”。
(二)凡检验科、放射科、超声科、心功能科等科室检查出的结果为“危急值”时,临床实验室根据质量技术与管理水平,选择是否复查后报告,可能时,建议直接报告,但须沟通检验结果与临床指征的符合性,以决定是否查找原因及复查。
如复查后报告,在复查结果与首次结果一致的情况下,应报告首次结果。
危急值报告信息至少包含患者识别信息、危急值项目、危急值、报告时间(精确到分钟)、报告实验室、报告人与被报告人全名,且报告与被报告方均须完整记录危急值报告信息。
(三)临床科室仅医务人员能接有关“危急值”报告的电话,并按要求“回读”一遍危急值。
(四)护士在接获“危急值”电话时,应立即报告医生,并在《危急值登记本》逐项记录患者姓名、性别、年龄、床号、检查项目、危急值结果、接报时间、报告者、报告医生时间、报告医师姓名、医生处理意见、接报者签名等。
(五)医师接获“危急值”报告后,应根据该患者的病情,结合“危急值”的报告结果,对该患者的病情做进一步了解,对“危急值”报告进行分析和评估。
对进一步抢救的治疗措施(如用药、手术、会诊、转诊或转院等)做出决定;并在病程记录中详细记录报告结果、分析、处理情况,处理时间(记录到时与分);若为住院医师,需记录向上级医师报告的内容、上级医师查房情况。
(六)医生/护士按诊疗权限逐级上报/及时处理;情况特殊者,立即报告科主任;必要时逐级上报医务科/总值班。
(七)医护人员如认为“危急值”报告结果与患者病情不符或标本采集/检查过程有问题,应重新留取标本送检/再次检查进行复查。
临床“危急值”报告管理制度及工作流程修订版

临床“危急值”报告管理制度及工作流程(修订版)为进一步加强我院对临床医技检查“危急值”的管理,保证将“危急值”及时报告临床医师,以便临床医师采取及时、有效的治疗干预措施,确保医疗质量与安全,杜绝医疗隐患与纠纷的发生。
经多部门联席会议讨论并经院务会研究决定,特修改完善本制度。
一、“危急值”就是指医技检查结果与正常预期偏离较大,当这种检查结果出现时,表明患者可能正处于生命危险的边缘状态,此时如果临床医生能及时得到检查结果信息,迅速给予患者有效的干预措施或治疗,就可能挽救患者生命,否则就有可能出现严重后果,甚至危及生命,失去最佳抢救机会。
二、各医技科室在确认检查结果出现“危急值”后,应立即报告患者所在临床科室医护人员,不得瞒报、漏报或延迟报告,并详细做好相关信息记录。
三、临床科室接到“危急值”报告后,应立即采取相应措施,抢救病人生命,保障医疗安全。
四、操作流程(一)门、急诊病人“危急值”报告程序医技科室工作人员发现门、急诊患者出现“危急值”情况时,应立即通知门、急诊护士(分诊员),护士(分诊员)在最短时间内通知值班医生(或直接通知接诊医生),并做好登记,由值班医生或接诊医生结合临床情况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并记录在门、急诊病历中。
(二)住院病人“危急值”报告程序医技科室工作人员发现住院病人出现“危急值”情况时,应立即通知所在病区医师或护士,病区接收“危急值”信息的人员做好登记并立即报告主管医师或值班医师。
(三)登记程序“危急值”报告与接收均遵照“谁报告(接收)、谁记录”的原则。
医技科室与门急诊、病区均建立《危急值及处理措施登记本》,对“危急值”处理的过程与相关信息做详细登记,记录检查日期、患者姓名、病案号、科室、床号、检查项目、检查结果、复查结果、临床联系人、联系电话、联系时间(min)、报告人、备注等项目。
(四)处理程序1、医技科室检查结果出现“危急值”时,检查者首先要确认仪器与检查过程就是否正常,在确认仪器及检查过程各环节无异常的情况下,立即复查,复查结果与第一次结果吻合无误后,检查者立即电话通知患者所在临床科室,并在《危急值及处理措施登记本》上详细记录,并将检查结果发出。
“危急值”报告制度及流程

临床危急值报告及工作流程(一)门、急诊病人“危急值”报告及工作流程医技科室工作人员发现门、急诊患者检查(验)出现“危急值”情况,应立即通知门、急诊医生,由门、急诊医生及时通知病人或家属取报告并及时就诊;一时无法通知病人时,应及时向门诊部或医务科报告,值班期间应向总值班报告。
必要时门诊部应帮助寻找该病人,并负责跟踪落实,做好相应记录。
医生须将诊治措施记录在门诊病历中。
(二)辅助检查科室“危急值”报告及工作流程辅助检查科室要将检验(查)过程中出现的危急值,严格按照危急值报告流程执行:1、重复检查或复核,有必要时须请上级医生复核。
2、对于出现危急值的病人,检验(查)者应立即向送检临床科室报告检验(查)结果及检查人员姓名,并询问接受报告人员的姓名。
3、在《危急值报告登记本》中详细记录患者姓名、科室、床号、住院号、收样时间、出报告时间、检验(查)结果(包括复核结果)、向送检科室报告时间、报告接收人员姓名和检查人员姓名等。
4、检验科必要时应保留标本备查。
(三)临床科室“危急值”接警及处理工作流程:1、临床科室医生接危急值电话时同时在《危急值接警登记本》上做好记录,记录项目包括患者姓名、床号、住院号、检查项目、检查结果、接电话的时间、报告人姓名、接获人姓名、通知医师姓名及时间。
2、接电话的医生作完记录后依以下次序通知医生:当日值班医生,主管医生,科主任。
特殊情况时,报医院行政值班人员。
3、被通知医生应当在登记本上确认签字。
4、医生接到危急值报告后30分钟内采取相应诊治措施,并于6小时内在病程记录中详细记录报告结果、分析、处理情况,处理时间(记录到时与分);若为住院医师有向上级医师报告的内容、上级医师查看及处理情况记录。
2020年2月初稿2022年3月修订1。
临床“危急值”报告及处理制度

临床“危急值”报告及处理制度一、定义二、目的三、实施流程1.发现临床“危急值”2.报告临床“危急值”3.接收临床“危急值”医疗机构内的各临床科室应设立专门的“危急值”接收和处理人员,并明确其职责和权限。
在接收“危急值”后,相关人员应立即进行确认,确保信息准确无误,并进行正确的记录。
4.处理临床“危急值”接收到临床“危急值”的临床科室应根据不同情况制定相应的处理方案,并及时通知主治医师、责任医师等相关人员。
医疗机构应设立相应的紧急应对机制,确保“危急值”得到及时处理和干预。
5.随访和评价医疗机构应定期进行临床“危急值”报告及处理制度的评估和改进工作。
通过回顾和分析临床“危急值”的处理情况和效果,及时发现问题,改善管理流程,提高医疗质量。
四、相关问题在实施临床“危急值”报告及处理制度中,还存在着一些常见的问题,如:1.临床“危急值”识别标准不统一:不同医疗机构对“危急值”的定义和识别标准存在差异,导致不同步骤和流程的执行不一致。
2.报告和传递的延误:由于工作繁忙、沟通不畅等原因,存在临床“危急值”报告和传递的延误,影响医疗干预的及时性和有效性。
3.处理方案不明确或不足:在面对临床“危急值”时,医务人员可能缺乏明确的处理方案,导致干预不及时或不合理。
4.责任和权限不明确:在临床“危急值”处理过程中,医务人员的责任和权限可能存在模糊的情况,影响对患者的及时干预。
综上所述,临床“危急值”报告及处理制度是确保患者安全的一项重要制度。
通过明确“危急值”的定义、建立有效的报告和处理流程,以及解决相关问题,可以提高医疗质量,降低医疗风险,保障患者的生命健康。
临床危急值的报告制度与工作流程

临床危急值的报告制度与工作流程临床危急值是指指标或检查结果超过临界值,对患者的生命安全产生直接威胁,需要紧急处理的情况。
为了确保患者的安全和及时提供合适的治疗,医疗机构建立了临床危急值的报告制度和工作流程。
下面将对这两个方面进行详细介绍。
1.危急值的定义:医疗机构根据临床实践和研究,结合相关指标、检查结果的生理意义和疾病特点,设定了临床危急值的范围和临界值。
这些临界值常常与重要的生命体征、实验室检查结果、影像学结果等相关。
3.告知责任人:医疗机构明确告知相关医务人员在特定情况下需要接收和处理临床危急值的责任人和相应范围。
例如,大型医院的急诊科、重症监护室、相关科室的主管医生负责接收和处理临床危急值。
4.有效报告记录:医疗机构建立了完备的报告记录系统,包括危急值报告的时间、发送人、接收人等基本信息,并且要求相关医务人员将处理过程和结果记录到病历或相关文件中。
1.报告接收:当系统接收到临床危急值时,责任人(例如急诊医生)会立即接收到相关报告,并了解患者的基本信息和临床情况。
2.报告确认:责任人将仔细审核报告的准确性和合理性,确保该报告确实代表了患者的临床危急状态。
3.通知医生:责任人立即通知患者的主治医生和相关科室的责任医师,将临床危急值的相关信息告知给他们。
4.制定处理方案:主治医生和责任医师仔细研究患者的临床情况和临床危急值的报告信息,制定相应的处理方案,包括尽快采取必要的治疗措施。
5.执行治疗措施:医生依据制定的处理方案,立即实施必要的治疗措施,确保患者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得到合适的处理和抢救。
6.监测和再评估:医生对患者进行持续监测和再评估,确保治疗措施的有效性和患者的病情改善。
7.治疗记录:医生将治疗过程、效果和进展等信息记录到病历或相关文件中,以备后续参考和评估。
总结而言,临床危急值的报告制度和工作流程的目的是确保患者在危急情况下能够尽快得到恰当的处理和抢救,保证患者的生命安全。
医疗机构通过建立完善的报告系统和流程,确保危急值能够及时传达给相关医务人员,并由他们制定合适的处理方案并实施治疗措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临床“危急值”报告管理制度及工作流程为加强对临床辅助检查“危急值”的管理,保证将“危急值”及时报告临床医师,以便临床医师采取及时、有效的治疗措施,确保医疗质量和安全,杜绝医疗隐患和纠纷的发生,特制定本制度。
一、“危急值”是指辅助检查结果与正常预期偏离较大,当这种检查结果出现时,表明患者可能正处于生命危险的边缘状态,此时如果临床医生能及时得到检查结果信息,迅速给予患者有效的干预措施或治疗,可能挽救患者生命,否则就有可能出现严重后果,甚至危及生命,失去最佳抢救机会。
二、各医技科室在确认检查结果出现“危急值”后,应立即报告患者所在临床科室,不得瞒报、漏报或延迟报告,并详细做好相关记录。
三、临床科室接到“危急值”报告后,应立即采取相应措施,抢救病人生命,保障医疗安全。
四、操作流程
(一)门、急诊病人“危急值”报告程序
医技科室工作人员发现门、急诊患者出现“危急值”情况时,应立即通知门、急诊护士(分诊员),护士(分诊员)在最短时间内通知接诊医生(或直接通知接诊医生),并做好登记,由接诊医生结合临床情况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记
录在门诊病历中。
(二)住院病人“危急值”报告程序
医技科室工作人员发现住院病人出现“危急值”情况时,应立即通知
所在病区,病区接收人员做好登记并立即报告主管医师或值班医师。
(三)登记程序
“危急值”报告与接收均遵照“谁报告(接收)、谁记录”的原则。
医技科室与门急诊、病区均建立《危急值及处理措施登记本》,对“危急值”处理的过程和相关信息做详细登记,记录检查日期、患者姓名、病案号、科室、床号、检查项目、检查结果、复查结果、临床联系人、联系电话、联系时间(min)、报告人、备注等项目。
(四)处理程序
1、医技科室检查结果出现“危急值”时,检查者首先要确认仪器和检查过程是否正常,在确认仪器及检查过程各环节无异常的情况下,立即复查,复查结果与第一次结果吻合无误后,检查者立即电话通知患者所在临床科室,并在《危急值及处理措施登记本》上详细记录,并将检查结果发出。
2、临床科室在接到“危急值”报告后,如果认为该结果与患者的临床病情不相符或标本的采集有问题,应重新留取标本送检进行复查。
如复查结果与上次一致或误差在许可范
围内,检查科室应重新向临床科室报告“危急值”,并在报告单上注明“已复查”。
3、临床科室接到“危急值”报告后,须紧急通知主管医师、值班医师或科主任,临床医师需立即对患者采取相应诊治措施,并于6小时内在病程记录中记录接收到的“危急值”检查报告结果和采取的诊治措施。
五、“危急值”报告重点对象是急诊科、手术室、各类重症监护病房等部门的急危重症患者。
.
六、“危急值”报告科室包括:检验科、影像科、超声科、心电图室等医技科室。
七、本制度自公布之日起实施。
附件:
1、医技科室危急值报告范围
2、临床危急值报告与处理流程
:1附件.
1:医技科室危急值报告范围
一、临床检验危急值报告范围
1、临床生化
血钾<3.0mmol/L或>5.5mmol/L;血钠<125mmol/L或>155mmol/L;血氯<90 mmol/L或>120mmol/L;血钙<1.5mmol/L或>3.5mmol/L;
血糖<2.5 mmol/L或>15.0mmol/L;血尿素氮(血BUN)>15.0 mmol/L;血肌酐(血CRE)>450μmol/L;丙氨酸转氨酶(ALT)>3u/L;
抗HAV-IgM阳性。
2、临床检验:
血小板(PLT)<50×10/L或>600×10/L; 99白细胞(WBC)<3.0×10/L或>40×10/L;99血红蛋白(Hb)<50g/L或>180g/L;PT>20s;
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APTT)>40s;
血浆纤维蛋白原定量测定(FIB)≤1.0g/L或≥10g/L;
血液标本检出疟原虫(PLT、WBC、Hb值血液病结果第一次稳定以后除外)。
3、临床微生物:
血培养阳性;脑脊液培养阳性;粪便检出霍乱弧菌。
4、结合不同的专业特点制定出特别“危急值”项目
(1)肾病住院病人:血肌酐(血CRE)>1200μmoL,二氧化碳分压PCO2≤55~70mmHg
(2)肝病区:血小板(PLT)≤30×10/L 凝血时间(PT)≥30s 9(3)烧伤病人:白蛋白(ALB)≤15g/L
30s
)≥PT,凝血时间(109/L×30)≤PLT,血小板(109/L×1.0≤WBC)血液病区:4(.
二、影像科危急值报告范围
1、中枢神经系统:①严重的颅内血肿、脑干出血;②脑挫伤、蛛网膜下腔出血急性期;③脑疝;④颅脑CT或MRI扫描诊断为颅内急性大面积脑梗死(范围达到一个脑叶或全脑干范围或以上);⑤脑出血或脑梗塞复查CT或MRI,出血或梗塞程度明显加重。
2、脊柱、脊髓疾病:
CT/MRI检查诊断为脊柱外伤后压迫脊髓/脊髓横断损伤。
3、呼吸系统:①气管、支气管异物;②液气胸,尤其是张力性气胸;压缩≥80%
③肺栓塞、肺梗塞。
4、循环系统:急性主动脉夹层动脉瘤。
5、消化系统:①食道异物;②消化道穿孔、梗阻;③急性胆道梗阻;④急性出
血坏死性胰腺炎;⑤肝、脾、胰、肾等腹腔脏器出血。
三、超声科危急值报告范围
1、异位妊娠破裂,伴大量内出血及失血性休克者;
2、大量心包积液,右室前壁暗区深度≥30mm,并出现心包填塞症状者;
3、腹主动脉瘤及腹腔动脉瘤破裂,伴大量内出血及失血性休克者;
4、外伤至脏器破裂,伴大量内出血及失血性休克者;
5、临床认定的其他危重患者。
四、心电图室危急值报告范围
1、心脏停搏;
2、急性心肌损伤;
3、急性心肌梗死;
、致命性心律失常:4.
(1)心室颤动;
(2)室性心动过速;
(3)多源性、R-on-T型室性早搏;
(4)频发室性早搏并Q-T间期延长;
(5)预激伴快速心房颤动;
(6)心室率大于180次/分的心动过速;
(7)二度Ⅱ型及高度、三度房室传导阻滞;
(8)心室率小于45次/分的心动过缓;
(9)大于2秒的心室停搏。
:临床危急值报告与处理流程2附.
医技科室发现并确认危急值
门、急诊病人住院病人
医技科室电话通知病区医护人员医技科室通知门、急诊护士(分诊员)或直接通知到诊室病区医护人员核对危急值信息并在《危急值及处理措施登记本》记录
通知不到病通知到病人通知主管或值班医生
人,门诊部或总值班备案医生复核、确认危首诊医师在岗情况急值报告并处理,病程记录中有记录
不在岗在岗
立即接诊门诊护士安排同一专科急诊室护士安排同一科值班医生立即接其他医生立即接诊断、治疗,记录到门诊病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