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草药知识入门
中药基础必学知识点

中药基础必学知识点
1. 中药的起源和历史:了解中药的起源和发展历史,了解中药在中医传统理论中的地位和作用。
2. 中药分类:学习中药的分类方法和依据,包括按来源分类、按性味分类等。
3. 中药药材:学习常见的中药药材的名称、来源、性味、功效、用法用量等,了解中药药材的采集和贮存方法。
4. 中药配伍:学习中药配伍的原则和方法,了解中药配伍的相互作用和药理效应。
5. 中药炮制:学习中药炮制的基本方法和工艺,了解中药炮制对药物性质的影响。
6. 中药治疗原则:了解中药治疗的基本原则,包括辨病辨证、辨病辨证论治、辨证论治的基本方法等。
7. 中药制剂:了解中药制剂的常见种类和制备方法,包括水煎剂、浸膏剂、丸剂、散剂、膏剂等。
8. 中药药效评价:学习中药药效评价的方法和指标,了解中药药效评价的原理和应用。
9. 中药安全性评价:了解中药的毒性和安全性评价方法,学习中药的毒性分类和毒性评价指标。
10. 中药文献和中药鉴定:了解中药文献的基本分类和常见的中药鉴定方法,学习中药的鉴别和质量评价方法。
以上是中药基础必学的一些知识点,掌握这些知识可以帮助理解中药的基本理论和应用,并提高对中药的认识和运用能力。
中药学基础知识

中药学基础知识一、中药学的定义中药学是一门研究中草药的来源、种植、采集、加工、贮藏、分析、炮制以及药理学、临床应用等方面知识的学科。
二、中药的来源中草药以植物为主,也包括一些动物或矿物的组分。
中草药的来源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 植物:大部分草药来自于各种植物,如砂仁、黄芩、薏苡仁等。
2. 动物:一些草药由动物组分提取,如熊胆、鹿茸、蝮蛇胆等。
3. 矿物:一些草药来源于矿物,如雄黄、硫磺等。
三、中药的药效分类根据中草药的功效不同,中草药可以被分为不同的药效分类,主要包括以下几类:1. 温阳类:具有温热效果,适用于体寒、阳气不足的情况,如附子、肉桂等。
2. 寒凉类:具有清凉效果,适用于体热、发热、炎症等情况,如麻黄、连翘等。
3. 补益类:具有滋补效果,可用于调理身体、增加体力,如人参、黄精等。
4. 祛湿类:具有祛湿效果,适用于湿气重、体质虚弱的情况,如薏苡仁、荷叶等。
5. 止血类:具有止血效果,适用于出血、血瘀等情况,如土木香、蚕豆花等。
6. 安神类:具有安抚神经、镇定情绪的效果,适用于失眠、焦虑等情况,如丹参、郁金等。
四、中药的药用部位中草药的药用部位不仅仅是指整个植物,还包括其根、茎、叶、花、果实等各个部分。
中药的药用部位对于药效的发挥有重要影响,常见的有以下几种: 1. 根:如人参的根部,具有滋补强壮的作用。
2. 茎:如天麻的茎部,具有清热解毒的作用。
3. 叶:如绿茶的叶部,具有清热去火的作用。
4. 花:如蒲公英的花部,具有清热解毒的作用。
5. 果实:如枸杞的果实,具有补肾明目的作用。
6. 种子:如葛根的种子,具有祛湿解毒的作用。
五、中药的配伍禁忌中药在使用时需要注意一些药物的配伍禁忌,以避免药物相互影响,甚至产生不良反应。
常见的中药配伍禁忌有以下几种: 1. 金银花与大蒜:二者不宜合用,因为同时使用会降低金银花的抗菌作用。
2. 当归与阿司匹林:当归能抑制阿司匹林的抗凝血作用,影响药物疗效。
中药知识点总结大全集

中药知识点总结大全集一、中药的识别1. 中药材的外观特征:外观特征包括植物的形态特征、器官形态特征和表面特征等。
2. 中药材的内在特征:内在特征主要包括气味、味道、性味、质地、断面、组织构造等。
3. 中药材的药材鉴别方法:鉴别方法包括宏观鉴别、显微鉴别、理化鉴别、色谱鉴别等。
4. 中药材的质量评价标准:质量评价标准包括外观质量、理化性质、微生物限度、农药残留、重金属含量等。
二、中药的分类1. 中药的来源:中药根据来源可以分为植物药、动物药、矿物药等。
2. 中药的性味归经:中药根据其性味归经特点,可以分为寒热、苦甘、归肝肾、归心肺等不同属性的药物。
3. 中药的功能特点:中药根据其功能特点,可以分为清热解毒、活血化瘀、润肺止咳等不同类别的药物。
三、中药的功效1. 药理学作用:中药对人体产生药理学作用的基本过程,包括吸收、分布、代谢、排泄等。
2. 中药的主要功效:中药的主要功效包括祛风散寒、清热解毒、活血化淤、益气养血、理气和中、润燥通窍等。
3. 中药的特殊功效:中药还具有一些特殊的功效,如提高免疫力、抗肿瘤、抗衰老、改善心血管功能等。
四、中药的应用1. 中药的单方应用:根据病情和患者特点,中药可以单方应用,具有一定疗效。
2. 中药的复方应用:中药可以根据病情配伍应用,形成复方,增加疗效。
3. 中药的治疗范围:中药可以治疗各种疾病,如感冒发热、消化系统疾病、呼吸系统疾病、心脑血管疾病等。
五、中药的炮制及质量控制1. 中药的炮制方法:中药在使用前需要进行炮制,包括研磨、浸泡、煎煮、制成丸剂等多个步骤。
2. 中药的质量控制:中药的质量控制包括原料质量、加工工艺、成品质量等多个方面。
六、中药材的养生保健1. 中药材的食疗保健:中药材在生活中可以用于食疗保健,起到滋补养生的作用。
2. 中药材的按摩保健:中药材可以用于按摩保健,起到通经活络、舒筋活血、健脾益肾的作用。
3. 中药材的汤浴保健:中药材可以用于泡澡、洗浴,起到祛湿化痰、开窍醒神的作用。
中草药知识科普

中草药知识科普
中草药是中医学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广泛用于治疗和预防疾病。
下面是一些有关中草药的科普知识:
1.定义:中草药是指从植物的地上部分(如叶、花、果实)、根、
茎、皮、树皮、树脂等提取的具有药用价值的植物材料。
2.中草药分类:中草药可以根据其性味、归经、功能等进行分类。
性味包括寒、凉、温、热、平五种,而归经是指中草药对于人
体的作用部位。
功能包括清热解毒、活血化瘀、理气止痛等。
3.中草药的炮制:中草药在使用前通常需要进行炮制,包括炙、
炒、煎、制、曝晒等过程。
这有助于提高中草药的药效,减少
毒性,改变性味。
4.常用中草药:中医常用的中草药有很多,比如黄芩、川芎、白
术、当归、人参等。
它们在中医治疗中有广泛的应用,被认为
有调和阴阳、平衡气血、温通经脉等功效。
5.中草药研究: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对中草药的研究也在不断
深入。
现代药理学和化学分析技术被用于解析中草药的药理机
制和成分。
6.草本药物的现代应用:一些中草药及其提取物在现代医学中也
得到了广泛的研究和应用。
例如,有些草本药物被用于制造现
代药物,如阿司匹林、青霉素等。
7.注意事项:使用中草药时需要注意个体差异和药物相互作用。
最好在专业医师的指导下使用,以确保安全有效。
总体而言,中草药是中医学的独特财富,其在调理人体阴阳平衡、促进自愈能力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在使用中草药时,建议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进行,以确保合理用药和安全使用。
有关中草药的知识

有关中草药的知识中草药(Herbal medicine)是指以植物的药用部分(如根、茎、叶、花、果实等)为原料,通过收集、加工、炮制等工艺制成的药物。
中草药在我国源远流长,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经验。
以下是关于中草药的一些知识,按照不同的分类方式进行划分和介绍。
一、按照药性分类1. 寒性草药:如银花、连翘等。
这类中草药具有清热解毒、解表散寒的功效,常被用于治疗发热、头痛、咽喉肿痛等症状。
2. 热性草药:如黄连、独活等。
这类中草药通常用于清热利湿、祛风除湿的治疗,适用于湿热病症和风湿病症的患者。
3. 温性草药:如附子、肉桂等。
这类中草药具有温中散寒、活血行气的功效,常被用于治疗虚寒体质、脘腹冷痛等症状。
4. 凉性草药:如麦冬、菊花等。
这类中草药具有清热润燥、滋阴降火的作用,广泛应用于热病、咳嗽、烦渴等症状的治疗。
二、按照功效分类1. 草药补益:如人参、黄芪等。
这类中草药具有补气血、益精补肾等功效,常被用于治疗虚损症状和提高机体免疫力。
2. 草药解毒:如半夏、薏苡仁等。
这类中草药有清热解毒、消肿利尿的作用,常用于治疗中毒、水肿等症状。
3. 草药活血:如川芎、桃仁等。
这类中草药能活血化瘀、舒经止痛,适用于瘀血、经络不通等症状的治疗。
4. 草药调理:如茯苓、山楂等。
这类中草药具有健脾消食、理气止痛等功效,常被用于调理消化系统和舒缓胃肠不适。
三、按照应用领域分类1. 草药美容:如白芍、甘草等。
这类中草药具有收敛毛孔、美白提亮肤色的功效,常被用于护肤和美容。
2. 草药养生:如当归、艾叶等。
这类中草药以辅助调理身体健康、提高免疫力为主,常被用于养生保健和防病治疗。
3. 草药治疗:如苦参、白薇等。
这类中草药用于疾病治疗,如感冒、消化不良、皮肤病等多种常见病症的治疗。
4. 草药调理:如何首乌、五味子等。
这类中草药用于调理体质、改善某些慢性疾病,如滋补肾脏、调节血糖、调理女性月经等。
以上仅是对中草药的一些常见分类和示例,中草药涵盖的种类广泛且丰富,对人类健康有着重要的作用。
中药材基础知识

根及根茎类人参为珍贵药材之一。
具有大补元气、固脱生津、安神益智的功能。
为驰名国内外的滋补珍品。
主产吉林、辽宁、黑龙江三省,现大量为人工栽培。
山参随时可采,一般以果实成熟后(月份)采收最佳。
挖出后将山参用青苔和树皮裹好后置湿润环境储存,称为“鲜山参”或“野参水子”。
现在鲜山参一般均晒干或冷冻干燥,称“生晒山参”或“活性山参”。
园参栽种5~6年后,于秋天白露至秋分季节采挖,除去地上部分及泥土,为“鲜人参”或“园参水子”。
鲜人参进行加工,其加工品主要有以下几类。
(1)生晒参类取洗净的鲜参,除去支根,晒干,称“生晒参”;鲜参不除去支根晒干,称“全须生晒参”。
(2)红参类将刷洗干净的鲜参,除去不定根(艼)和支根,蒸 3h左右,取出晒干或烘干。
大黄为常用中药。
具有泻热通便、凉血解毒、逐瘀通经的功能。
通常选择生长3年以上的植物,于9~11月地上部分枯黄时或4~5月未发芽前采挖。
千年健为少常用中药,主产于广西南部和云南东南部等地区。
主含挥发油。
断面红褐色,黄色针状纤维束多而明显,习称“年健一包针”。
三七为著名珍贵药材之一。
具有止血散瘀、消肿定痛的功效。
用于吐血、咳血,胸腹刺痛、崩漏,跌扑肿痛,外伤出血等症。
是一种销用较广的中药材。
主产云南。
剪下较粗的枝根称“筋条”,细根及残次品为“剪口三七”,最细的为“绒根”。
规格等级通常分春三七和冬三七2 种规格,各13个等级。
三棱为较常用中药。
具有破气行血、消积止痛的功能。
春秋两季采挖。
山药为常用中药。
具有健脾胃、益肺肾的功能。
主产河南。
“怀山药”。
秋、冬季挖取块茎,除去须根泥土,切去芦头(留种用),洗净,水浸2~3小时,取出,用竹刀刮去外皮,反复用硫黄熏后,晒或微火炕干,即为毛山药。
选用顺直较粗的毛山药,置清水中,浸至透心,闷透,再用硫黄熏后,用木板反复搓成圆柱形,切成长20~25cm的段,晒干,打光,即为光山药。
丹参为常用中药。
具有活血祛瘀、消肿止痛、养血安神的功能。
秋季采收。
中草药知识

中草药知识
中草药是指用于医疗、保健或其他治疗目的的植物材料。
它们在中医传统中被广泛应用,并在许多文化中具有悠久的历史。
以下是一些关于中草药的基本知识:
1. 中草药分类:
- 单味草药:指单一植物的草药,如黄连、枸杞等。
- 复方草药:指由多种植物组合而成的草药配方,以增强功效或调节药性。
2. 中草药的功效与应用:
- 中草药通过其活性成分对人体产生影响,可用于治疗各种疾病和症状,如感冒、消化不良、疼痛等。
- 中草药也可以用于促进健康、增强免疫力和调节身体功能。
3. 中草药的使用形式:
- 草药煎剂:将草药加水煮沸,制成草药汤剂,常用于口服。
- 中草药丸剂:将草药粉末制成丸剂,便于口服。
- 茶剂:将草药制成茶包或茶叶,可冲泡饮用。
- 外用草药:某些中草药也可以外用于皮肤问题,如蒲公英、红参等。
4. 草药的炮制与加工:
- 炮制是指对草本植物进行加工处理,以改变其性能和功效。
- 常见的炮制方法包括炒、煮、蒸、晒等,以达到增强药效、减少毒性或改变其用途的目的。
5. 中草药的安全性与副作用:
- 尽管中草药具有许多益处,但由于每个人体质不同,使用中草药时应注意可能的过敏反应和不良反应。
- 重要的是遵循专业医师的建议,并在使用中草药之前咨询医生。
请注意,中草药的使用应遵循相关法规和准则,并根据个人情况谨慎选择和使用。
如果您需要更详细的中草药知识或针对特定健康问题的中草药建议,请咨询专业中医师或医疗保健提供者。
第一章__中草药基本知识

第一章中草药基本知识一、中草药的性味(一)药性:主要根据药物作用于人体后所发生的反应和治疗效果确定。
类型(4种):寒、凉、温、热(古时称“四气”)寒凉和温热是对立的两种药性,寒与凉、热与温之间仅是程度上的差别寒凉药:清热、泻火、解毒。
用于治疗热证如板蓝根、黄芩可用于发热口渴、咽喉痛温热药:祛寒、壮阳。
用于治疗寒证.如生姜可治疗风寒另有平性药,是指性质比较平和的药物,但实际上仍属于微寒或微温,不能独成一气。
eg :板蓝根两类:一类为十字花科植物崧蓝的根,全国多数地区习惯应用,称为“北板蓝”;另一类为爵床科植物马蓝的根茎(茎)和根,西南和华南地区习惯应用,称为“南板蓝”。
(二)药味:主要由口尝和临床治疗效果确定。
类型(五种):酸、苦、甘、辛、咸。
酸:收敛止血、涩肠固脱.用于治疗外伤出血、腹泻、痢疾等.eg :旱莲草可止血,火炭母、辣蓼可治腹泻。
苦:清热解毒、泻火.用于治疗各种炎症。
eg:野菊花可治扁桃体炎.溪黄草、土大黄可治黄疸型肝炎甘:滋补身体、调和药性.eg:土党参、牛大力可治体虚无力,冰糖草调和药性,保护肠胃辛:发汗解表、行气止痛.治感冒、止痛等。
eg:大头陈、绿薄荷可治感冒,九里香、鸡骨草可治胃痛咸:润肠通便、散结.治消化不良、淋巴结核eg:草决明可通大便,穿山甲、乌贼骨能治淋巴结核。
五味之外,还有淡味,一般将它和甘味并列,所谓“淡附于甘”,具有利尿作用,如淡竹叶、珍珠草。
还有涩味,有收敛止血作用,可治内外伤出血,如侧柏,但此类药物较少,不能独列一味,故习惯上仍称“五味”中草药的气和味关系非常密切,每种药物既有一定的气,又有一定的味,使用时应综合考虑。
如紫苏性味辛温,辛能发散,温能散寒,其主要作用是发散风寒;芦根性味甘寒,甘能生津,寒能清热,其主要作用是清热生津。
性味相同的药物,功效也大致相同;性味不同的药物,功效不同。
如黄连和浮萍都是寒性药,黄连苦寒,可清热去湿,浮萍辛寒,可疏解风热。
二、中草药的炮制与剂型(一)炮制:中草药在制成各种剂型之前的各种加工处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功效主治:清热解毒;排脓消痈;利尿通淋。用 于肺痈吐脓;痰热喘咳;痈肿疮毒;热淋。 用法用量:煎服,15-25g,不宜久煎。 用药禁忌:虚寒症忌服。
车前草:夏秋季采收,生用。炒用或者盐水 炒用
功效主治:利尿通淋,清肝明目,清肺化痰。用 于热淋、水肿、小便不利,目赤肿痛,肺热咳喘 痰多。 用法用量:煎服,9-15g。
枇杷叶:初夏采集,刷去毛、切丝生用
功效主治:祛痰止咳、降逆止呕。用于风热咳嗽, 或燥热咳嗽。胃热呕吐。 用法用量:煎服,6-9g。 用药禁忌:胃寒呕吐及肺感风寒咳嗽者忌用
小提示:
以上均为日常生活常用中草药,但是大家都知道 任何药物服用后均有副作用,因此掌握好用药禁 忌是用药的前提,请勿随意用药!下一节课我将 为大家讲述用药安全小常识。
桑叶:深秋霜后采收,生用或灸用
功能主治: 疏散风 热,清肺润燥,清 肝明目。用于风热 感冒,肺热燥咳, 头晕头痛,目赤昏 花。 用法用量: 煎服 5~9g。外用煎水洗 眼。 用药禁忌:
菊花:花期采收,生用
功能主治:疏风,清热,明目,解毒。治头痛, 眩晕,目赤,心胸烦热,疔疮,肿毒。 用法用量:煎服5-9g。 用药禁忌:阴阳两虚型者则不宜用。
生姜:秋冬季采挖,切厚片生用
功能主治:解表散寒,温中止呕,化痰止咳,用 于风寒感冒,胃寒呕吐,寒痰咳嗽。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5—10g。或捣汁服。 用药禁忌:阴虚内热及实热症禁服。
薄荷:每年5月、9月收割,切断生用
功效主治:疏散风热,清利头目,利咽透疹,疏 肝行气。用于风热感冒,风温初起,头痛,目赤, 喉痹,口疮,风疹,麻疹,胸胁胀闷。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不宜久煎),6-9g,外用: 捣汁或煎汁涂。 用药禁忌:体虚汗多者忌服。
中草药知识入门
上课前十分钟让同学们讲讲自己平时用过哪些中 草药,是在何种情况下使用的。如果条件允许, 可以带同学们到附近的草地中采摘一些药材,通 过此方法让他们认识一些常用的中草药。之后再 简单的向他们讲解一下我们身边能采摘到的一些 中草药的作用及其用药禁忌。但需注意的是,中 草药需要使用服方,通常单方起的作用比较单薄, 且用药不当可能造成副作用,此次只能简单的让 他们了解中草药,需要告诉他们日常生活中不能 自己随便用药,用药需遵医嘱或者仔细阅读说明 书,有条件也可阅读中国药典。
金银花:夏秋季采摘,生用
功效主治:清热解毒, 疏散风热,凉血止痢。 用于温病发热;热毒 血痢;痈肿疔疮。 用法用量:内服:煎 汤,6-15g;外用:适 量,捣敷。 用药禁忌:脾胃虚寒 及气虚疮疡脓清者忌 服。
夏枯草:夏季果穗呈棕红色时采收,生用
功效主治:清肝明目;散结解毒。 用于目亦羞明; 目珠疼痛;头痛眩晕;耳鸣;瘰疬;乳痈;痈疖 肿毒。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6-15g;久用:适量,煎 水洗或捣敷。 用药禁忌:脾胃虚弱者慎服。
谢谢观赏
谢谢观赏
中药基础知识
中药——凡是以中医药理论为指导下应 用的药物,用于预防、治疗、诊断疾病 并具有康复与保健作用的物质均称为中 药。
常用中药材概述
紫苏:夏、秋季采收,切咀,生用
功能主治: 解表散寒,行 气和胃。用于风寒感冒, 咳嗽呕恶,妊娠呕吐,鱼 蟹中毒。 用法用量:煎服,5-9克, 不宜久煎。 用药禁忌:温病及气弱表 虚者忌服紫苏。病好即停, 不宜久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