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基本知识
中药的基本知识

中药的基本知识
中药是一种古老而传统的医学体系,它使用天然植物、动物和矿物等来源的药材来调整和维护人体的健康。
以下是一些中药的基本知识:
1.药材分类:药药材通常分为植物药、动物药和矿物药。
植物药包括各种植物的根、茎、叶、花、果实和种子。
动物药以动物的器官、骨骼、皮毛等为原料。
矿物药则使用天然矿石或矿物质。
2.中药方剂:中医药通常以方剂的形式使用,这是不同药材的组合,经过精确的比例和炮制方法混合制成。
方剂可以根据病症的不同进行调配。
3.中药炮制:中药炮制是指将药材进行处理,以增强药效或减轻毒性。
炮制包括晒干、蒸馏、煮炼、研磨等步骤,不同的药材需要不同的处理方法。
4.中药性味归经:中药通常根据其性味和归经来分类。
性味包括寒、凉、平、温、热,而归经是指药物对于人体的作用部位。
这些属性有助于中医师选择合适的中药治疗特定病症。
5.中药应用:中药在中医中用于治疗疾病、调理健康和增强免疫力。
它们可以以各种形式使用,包括汤剂、药丸、药粉、外用药膏等。
6.中药与现代医学:中药与现代医学有许多交叉点。
许多现代药物的原型来自中药,中药也在一些疾病的治疗中发挥作用。
现代研究也在不断探索中药的潜力和安全性。
7.中医药文化:中医药有着丰富的文化传承,包括针灸、推拿、气功、食疗等,这些传统医疗技术在中医中起到重要作用。
中药学基础知识-PPT

• “相畏” : 即一种药物的毒性反应或副作用,能 被另一种药物减轻或消除。如生半夏和生南星的 毒性能被生姜减轻或消除,所以说生半夏和生南 星畏生姜。这是利用配伍抑制或消除药物毒副作 用的典型实例。
• “相杀” :即一种药物能减轻或消除另一种药物 的毒性或副作用。由此可知,相畏与相杀实际上 是同一配伍关系的两种提法,是药物间相互对待 而言的。如上所述,生姜能减轻或消除生半夏和 南星的毒性或副作用,所以说生姜杀生半夏和生 南星的毒。
中药学 知识
第一章 中药的起源和中药学的发展
❖中药,是指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 认识和应用的药物,也是人们对 我国传统药物的总称。中药的认 识和使用是以中医学理论为基础, 具有独特的理论体系和应用形式。
梅花鹿
蝉蜕
代赭石
第二章 中药的产地和采集
中药的来源主要是天然的植物、动物 和矿物,而天然药材的分布、采集和生产,
毒性
• 西汉以前的“毒药”,是一切药物的总称, 即总括药饵之词。东汉以后主要指对机 体有损害性的有毒之药。
• 药物毒性的产生,主要与其毒性的大小 和剂量有关。此外,还与贮存、加工、 炮制、配伍、剂型、给药途径和使用时 间的长短有关。
正确对待无毒的药物
• 无毒药物安全度较大,但并非绝对不 会引起中毒反应。如若剂量过大,服 用过久等,仍有产生中毒反应的可能。
苍术药材
人参原植物
人参药材 (东北人参)
人参 饮片
五味子
(北五味子)
砂仁原植物
砂仁药材
(广东砂仁)
云南三七原植物
三七药材
地黄药材
(河南地黄)
• 药物的入药部分与采集季节的关系
• 1、根、根茎、块茎和鳞茎。(阴历二、八月) • 2、树皮和根皮类。(通常在清明至夏至间,
中药基础必学知识点

中药基础必学知识点
1. 中药的起源和历史:了解中药的起源和发展历史,了解中药在中医传统理论中的地位和作用。
2. 中药分类:学习中药的分类方法和依据,包括按来源分类、按性味分类等。
3. 中药药材:学习常见的中药药材的名称、来源、性味、功效、用法用量等,了解中药药材的采集和贮存方法。
4. 中药配伍:学习中药配伍的原则和方法,了解中药配伍的相互作用和药理效应。
5. 中药炮制:学习中药炮制的基本方法和工艺,了解中药炮制对药物性质的影响。
6. 中药治疗原则:了解中药治疗的基本原则,包括辨病辨证、辨病辨证论治、辨证论治的基本方法等。
7. 中药制剂:了解中药制剂的常见种类和制备方法,包括水煎剂、浸膏剂、丸剂、散剂、膏剂等。
8. 中药药效评价:学习中药药效评价的方法和指标,了解中药药效评价的原理和应用。
9. 中药安全性评价:了解中药的毒性和安全性评价方法,学习中药的毒性分类和毒性评价指标。
10. 中药文献和中药鉴定:了解中药文献的基本分类和常见的中药鉴定方法,学习中药的鉴别和质量评价方法。
以上是中药基础必学的一些知识点,掌握这些知识可以帮助理解中药的基本理论和应用,并提高对中药的认识和运用能力。
中药基础知识介绍

中药基础知识介绍中药是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药材资源。
正确了解中药基础知识,对于学习和应用中药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中药的定义、分类以及制剂等方面介绍中药的基础知识。
一、中药的定义中药,又称为中药材,是指以植物、动物、矿物等天然物质为原料,通过一定的采集、加工、制备等工艺制得的药品。
中药以其药性平和、疗效确切的特点,被广泛应用于中医临床治疗、养生保健和疾病预防。
二、中药的分类中药根据原料的不同,可分为植物性中药、动物性中药和矿物性中药三大类。
1. 植物性中药植物性中药是以植物的根、茎、叶、花、果实、种子等部位为药材,经过晒、炙、炮、煮、浸等不同的制作方法加工制成。
常见的植物性中药有黄芪、当归、枸杞、生姜等。
根据药材的性味和功效,植物性中药可以分为寒凉药、温热药、平和药等不同的药性。
2. 动物性中药动物性中药是以动物的骨骼、内脏、皮毛等部位为药材,多经过炖煮、晒干、蒸制等加工处理制成。
常见的动物性中药有麝香、牛黄、龟板、鹿茸等。
动物性中药具有温补、补肾壮阳、活血化瘀等功效。
3. 矿物性中药矿物性中药是以矿石、矿物质为药材,经过研磨、提取等加工制备而成。
常见的矿物性中药有雄黄、石膏、磁石、硫磺等。
矿物性中药主要用于清热解毒、祛湿化痰等治疗。
三、中药的制剂中药的制剂是指将中药材进行加工和制备后得到的药品形式,包括汤剂、丸剂、散剂、膏剂等。
1. 汤剂汤剂是将中药材加工后煎煮成液体,常见的形式有煎剂、脑脊液、煎膏等。
汤剂服用时,需要将其以一定比例稀释后饮用。
2. 丸剂丸剂是将中药材加工成丸状或小球状的制剂形式,常见的有水蜜丸、浓缩丸、糖丸等。
丸剂具有服用方便、储存稳定的特点。
3. 散剂散剂是将中药材经过研磨后形成细粉末的制剂形式,常用的散剂有细末、研末和研磨后再进行浓缩成粉等。
散剂使用时,可以直接口服或者调配成汤剂使用。
4. 膏剂膏剂是将中药材加工制备成胶状或膏状的制剂形式,常见的有软膏、糊剂等。
中药学基础知识

中药学基础知识一、中药学的定义中药学是一门研究中草药的来源、种植、采集、加工、贮藏、分析、炮制以及药理学、临床应用等方面知识的学科。
二、中药的来源中草药以植物为主,也包括一些动物或矿物的组分。
中草药的来源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 植物:大部分草药来自于各种植物,如砂仁、黄芩、薏苡仁等。
2. 动物:一些草药由动物组分提取,如熊胆、鹿茸、蝮蛇胆等。
3. 矿物:一些草药来源于矿物,如雄黄、硫磺等。
三、中药的药效分类根据中草药的功效不同,中草药可以被分为不同的药效分类,主要包括以下几类:1. 温阳类:具有温热效果,适用于体寒、阳气不足的情况,如附子、肉桂等。
2. 寒凉类:具有清凉效果,适用于体热、发热、炎症等情况,如麻黄、连翘等。
3. 补益类:具有滋补效果,可用于调理身体、增加体力,如人参、黄精等。
4. 祛湿类:具有祛湿效果,适用于湿气重、体质虚弱的情况,如薏苡仁、荷叶等。
5. 止血类:具有止血效果,适用于出血、血瘀等情况,如土木香、蚕豆花等。
6. 安神类:具有安抚神经、镇定情绪的效果,适用于失眠、焦虑等情况,如丹参、郁金等。
四、中药的药用部位中草药的药用部位不仅仅是指整个植物,还包括其根、茎、叶、花、果实等各个部分。
中药的药用部位对于药效的发挥有重要影响,常见的有以下几种: 1. 根:如人参的根部,具有滋补强壮的作用。
2. 茎:如天麻的茎部,具有清热解毒的作用。
3. 叶:如绿茶的叶部,具有清热去火的作用。
4. 花:如蒲公英的花部,具有清热解毒的作用。
5. 果实:如枸杞的果实,具有补肾明目的作用。
6. 种子:如葛根的种子,具有祛湿解毒的作用。
五、中药的配伍禁忌中药在使用时需要注意一些药物的配伍禁忌,以避免药物相互影响,甚至产生不良反应。
常见的中药配伍禁忌有以下几种: 1. 金银花与大蒜:二者不宜合用,因为同时使用会降低金银花的抗菌作用。
2. 当归与阿司匹林:当归能抑制阿司匹林的抗凝血作用,影响药物疗效。
中药知识点总结大全集

中药知识点总结大全集一、中药的识别1. 中药材的外观特征:外观特征包括植物的形态特征、器官形态特征和表面特征等。
2. 中药材的内在特征:内在特征主要包括气味、味道、性味、质地、断面、组织构造等。
3. 中药材的药材鉴别方法:鉴别方法包括宏观鉴别、显微鉴别、理化鉴别、色谱鉴别等。
4. 中药材的质量评价标准:质量评价标准包括外观质量、理化性质、微生物限度、农药残留、重金属含量等。
二、中药的分类1. 中药的来源:中药根据来源可以分为植物药、动物药、矿物药等。
2. 中药的性味归经:中药根据其性味归经特点,可以分为寒热、苦甘、归肝肾、归心肺等不同属性的药物。
3. 中药的功能特点:中药根据其功能特点,可以分为清热解毒、活血化瘀、润肺止咳等不同类别的药物。
三、中药的功效1. 药理学作用:中药对人体产生药理学作用的基本过程,包括吸收、分布、代谢、排泄等。
2. 中药的主要功效:中药的主要功效包括祛风散寒、清热解毒、活血化淤、益气养血、理气和中、润燥通窍等。
3. 中药的特殊功效:中药还具有一些特殊的功效,如提高免疫力、抗肿瘤、抗衰老、改善心血管功能等。
四、中药的应用1. 中药的单方应用:根据病情和患者特点,中药可以单方应用,具有一定疗效。
2. 中药的复方应用:中药可以根据病情配伍应用,形成复方,增加疗效。
3. 中药的治疗范围:中药可以治疗各种疾病,如感冒发热、消化系统疾病、呼吸系统疾病、心脑血管疾病等。
五、中药的炮制及质量控制1. 中药的炮制方法:中药在使用前需要进行炮制,包括研磨、浸泡、煎煮、制成丸剂等多个步骤。
2. 中药的质量控制:中药的质量控制包括原料质量、加工工艺、成品质量等多个方面。
六、中药材的养生保健1. 中药材的食疗保健:中药材在生活中可以用于食疗保健,起到滋补养生的作用。
2. 中药材的按摩保健:中药材可以用于按摩保健,起到通经活络、舒筋活血、健脾益肾的作用。
3. 中药材的汤浴保健:中药材可以用于泡澡、洗浴,起到祛湿化痰、开窍醒神的作用。
中药学理论基础知识

中药学理论基础知识中药学是研究中草药的性质、功效和临床应用的学科,它基于中草药作为药材的研究和开发。
中药学的理论基础知识对于中药的科学研究、质量控制和临床应用都至关重要。
本文将介绍中药学的一些基本知识,包括中药的分类、中药的性味归经、中药的药理作用等。
一、中药的分类中药根据来源可以分为植物药、动物药、矿物药等不同的类别。
其中,植物药是指用整株或部分植物作为药材的药物;动物药是指用动物或动物部分作为药材的药物;矿物药则是指用矿物或矿石作为药材的药物。
植物药是中药中应用最广泛的一类药材,其中包括草本药、木本药和菌类药等不同的类型。
二、中药的性味归经中药的性味归经是指中药的性质、味道和归属的经络。
中药的性味主要包括寒、凉、温、热、平五种,分别表示药物的性质。
中药的味道主要包括辛、酸、苦、甘、咸五种,表示药物的味觉特征。
中药的归经则是指药物对应的经络系统,也就是中医理论中的经络系统。
了解中药的性味归经可以帮助医生进行中药的合理运用和配伍。
三、中药的药理作用中药的药理作用是指中药对人体的生理和病理的影响,包括药物的毒性、药效和药物代谢等。
中药的药理作用是中药学中重要的研究内容,通过研究药物的药理作用,可以了解药物对人体的影响机制,以及药物在治疗疾病中的作用方式。
药理作用的研究可以为中药的药效评价和临床应用提供科学依据。
四、中药的质量控制中药的质量控制是保证中药品质稳定和药效安全的重要环节。
中药质量控制包括药材质量控制和制剂质量控制。
药材质量控制主要包括对药材的鉴定、贮藏和加工等环节的监控;制剂质量控制则是对中药制剂的质量进行检查和评价。
质量控制的目的是保证中药的质量稳定,确保中药的疗效和安全性。
结语中药学的理论基础知识对于中药的研究、开发和临床应用都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对中药的分类、性味归经、药理作用和质量控制等方面的理解,可以更好地理解中药的特点和作用机制,有助于提高中药的临床应用效果和疗效评价的科学性。
中医中药基本知识

中医中药基本知识
中医是中国传统医学的一种形式,其理论基础包括阴阳学说、五行学说和气血理论等。
中医注重维护人体的整体平衡和调和,通常采用针灸、推拿、拔罐、刮痧等手法进行治疗。
中药是中医治疗的主要方法之一,其基本知识包括以下内容:
1. 草药分类:中药可以分为草药、矿物药和动物药三大类。
草药又可分为上草药和下草药,上草药主要使用植物的花、叶和茎,下草药主要使用植物的根、皮和果实。
2. 中药性味归经:中药根据其性质常被归入寒、凉、平、温和热五味,同时也与五脏和六腑有密切关系。
不同的中药可以对应不同的脏腑和经络,用于调节和治疗相应的疾病。
3. 中药配方:中药可以单味使用,也可以按照一定的配方搭配使用以发挥更好的疗效。
中药配方根据病情、病因、病机等因素进行选择,常见的配方有方剂、汤剂、丸剂、散剂等。
4. 中药炮制:中药在使用之前需要进行炮制处理,以增强疗效和降低毒性。
炮制的方法包括煎煮、蒸制、晒干等。
5. 中药药性功效:不同的中药具有不同的药性和功效,常见的功效包括祛寒、燥湿、清热、解毒、补气、补血等。
需要注意的是,中药的使用需要经过专业医师的指导和判断,不能盲目使用或替代西医药物治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古代医药家的实践:
古代医药家经过长期使用、观察和比较, 知道即便是分布较广的药材,也由于自然 条件的不同,各地所产,其质量优劣不一 样,并逐渐形成了“道地药材”的概念。
缓;辛者能散能润能横行;咸者能
下能软坚;淡者,能利窍能渗泄;
此五味之用也”
《本草从
新》
发散表邪—治表证,解表药味多辛
散 祛散风邪—治外风证及外风引动内风证
(发散) 祛散风湿—治风湿痹证,祛风湿药味多辛(苦)
祛散湿邪—治湿阻中焦证。化湿药味皆辛
辛
行气—治气滞证,行气 、芳香化湿药味多辛味
主要是通过味觉器官辨别出来(即药物实际 滋味)。其次是根据五味的作用反推其味(即药 物作用的标识)。如:
葛根(甘、凉) 发汗解肌 甘、辛、凉。
玄参(苦、甘、寒) 软坚 苦、甘、咸、寒。
三、作用
“辛散、酸收、甘缓、苦坚、 咸软”“淡味渗泄” 《内经》
“凡酸者,能收能涩;苦者,
能泄能燥能坚;甘者,能和能补能
酸——包括涩(即味涩、性涩)。
甘——甜味。
五味 苦——包括火焦味。
咸
淡——淡而无味 “本草不言淡,淡附于
甘”实际是甘味最淡薄者(余甘
之味),淡附于甘,甘淡并称。
说明:
1.一药可以有两个以上的味,但有主次之分。
2.若一药具两个以上的味,主要之味起主要
作用。
二、来源(五味确定的依据)
附子、肉桂治愈 寒证——温热性
三、作用(一般中药的作用规律)
寒 清热泻火
凉血解毒 热证、阳证。
凉 养阴生津
作 用
(共性) 热 温里散寒
补火助阳
温经通络 寒证、阴证。
温 回阳救逆
第二节 五 味
一、含义 “药有酸咸甘苦辛五味”《本经》
辛——辛辣、麻胀感觉,芳香气味。
是以中药材为原料,在中医药理论指导 下,按规定的处方和方法、加工制成一定 的剂型,标明药物作用、适应症、剂量、 服法,供医生、患者直接选用,符合药品 法规定的药物。
第三章 中药的产地与采集
中药的来源,除部分人工制品外,主 要是天然的动物、植物和矿物。中药 的产地、采收和贮存是否适宜是影响 药材质量的重要因素,不合理的采收 对野生动、植物来说,还会破坏药材 资源,降低药材产量。
但应注意的是,在药材的引种或驯养工作 中,必须确保该品种原有的性能和疗效。
水提取物(人参皂甙)的量%
日本长野县红参
13
韩国红参
14
日本长野县白参
4
韩国白参
3
中国生晒参
3
中国大力参(红参类)
6
应按地道药材的生态环境、栽培技术 、产品质量去发展药材生产,总以确保疗
效为标准。来认识道地药材的含义。
第二章中药的总论
一、中药(本草)的概念
药 1.植物—占绝大多数,使用最普遍 物 2.动物 的 3.矿物 来 4.化学制品 源 5.生物制品
“药物以草为本”,“药之众者,莫过于 草, 故举多者,言之本草。”
(《神农本草经》)
中 药——是指在中医药理论和经验
指导下使用的药物。 (是我国传统药 物的总称,包括植物药、动物药、矿 物药、化学制品和生物制品)
行血—治血瘀证,活血药味多辛
行 宣通肺气—治肺气不宣之咳嗽
(运行) 芳香开窍—治窍闭神昏证,开窍药味多辛
芳香避秽—治秽浊证
禁忌——辛味药性多辛散,易伤津耗气(阴),故
气虚、津亏阴虚者慎用
收敛止汗——治虚汗证
收 收敛止血——治虚证出
血
(收敛) 敛肺止咳——治肺虚久 咳
酸
涩肠止泻——治久泻久
以偏纠偏
“药以治病,因毒而能。所谓毒 者,以气味之有偏也……其为故也,正 以人之为病,病在阴阳偏胜耳;欲救 其偏,则以气味之偏者能也,正者不 及也。”
《景岳全书·类经
》
二、中药的作用
治疗作用:中药(发挥治疗作用)的功
效
1.副作用
的不适反应
中药学——是研究中药基本理论和各种中
药的来源、采制、性能、功效、临床应用 等知识的一门学科。是祖国医学的一个重 要组成部分。
草 药——系指广泛流传于民间,在正规中医
院应用不太普遍,为民间医生所习用,且加工炮 制尚欠规范的部分中药。
本草、本草学、中草药、民族药、中成药 的概念:
(1)本草: 因为中药主要来源于天然药物及其加工品,包括 植物药、动物药、矿物药及部分化学、生物制品 类药物。但其中以植物药居多,使用也最为普遍 ,故历代将中药称为“本草”。
《神农本草经》指出:“阴干、暴干 ,采造时月,生熟土地所出,真伪陈 新,并各有法。”
历代医家都十分重视中药的产地与采 集,并在长期的实践中,积累了丰富 的经验和知识。药物的产地、采收与 贮存方法的研究,是保证药材质量和 保护药源的重要课题。
第一节 产 地
1.道地药材形成的原因? (1)我国特殊的自然地理状况: 天然药材的分布和生产,离不开一定
2.道地药材的概念与确定: (1)道地药材: 又称地道药材,是优质纯真药材的专用名词,
它是指历史悠久、产地适宜、品种优良、产量宏 丰、炮制考究、疗效突出、带有地域特点的药材 。
(是指某一特定产区出产的质量优秀,疗效显 著,历史悠久的药材。)
《新修本草》言“离其本土,则质同 而效异。”
在这种情况下,进行药材的引种栽培以及 药用动物的驯养,成为解决道地药材不足 的重要途径。
(3)确保原有的疗效和质量:
道地药材是长期的生产和用药实践中形成 的,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如:环境条件的 变化使上党人参绝灭,人们遂贵东北人参 ;三七原产广西,称为广三七、田七,云 南产者后来居上,称为滇三七,成为三七 的新道地产区。
温(次于热,微温) (属阳) 平 —— 不凉不温之谓,但按药性皆偏之
理,实际仍有偏凉或微温,不过其 寒热偏性不显著而已。
二、来源
药物→机体
机体发生的反应 (正常机体)
西瓜使人感觉凉 快——寒凉性
生姜使人感觉温 暖——温热性
对疾病的疗效 (异常机体)
知母、石膏治愈 热证——寒凉性
经、升降浮沉、毒性。
(药性) 能——作用:功效,主治。
气味——苦寒。
性 归经——心、胃、大肠经。
升降浮沉——沉降。
如黄连
功效:清热燥湿(清里热、燥里湿
能
主治:清心、胃火热,燥泄大肠湿
热,治热病高热,胃肠湿热等证。
中药性能——是中药作用的基本性质 和特征的高度概括。是依据用药后的 机体反应归纳出来的,是以人体为观 察对象。
(2)本草学: 记载中药的典籍中药学称为本草学。
(3)中草药: 实则是指中药和草药的混称。 草药、中草药与中药、本草没有质的区别,为避 免混淆,应统一于中药一词的概念中。
(4)民族药:
是指中国少数民族地区所习用的药物,其 药源与中药基本相同,如藏药、蒙药、维 药、傣药、苗药、彝药等。
(5)中成药:
主要包括四气、五味、归经、升降 浮沉、毒性等。
中药性状——是指药物的形状、颜 色、气味、滋味、质地(轻重、疏密 坚软、润燥等),是以药物为观察对 象。
第一节 四 气
一、含义
寒(甚于凉,大寒)
凉(次于寒,微寒)
性质基本一致 (属阴)
四气
热(甚于温,大热) 性质基本一致
通泻大便——治积滞便秘
通泄 通利小便——治小便不利证
泄
疏泄肝气——治肝郁证
苦
疏泄 疏泄血结——治血瘀证
(2)道地药材的确定: 与药材产地、品种、质量等多种因素有关,而
临床疗效则是其关键因素,最重要的是长期临床 实践的疗效。
(3)常用道地药材:
四川:川连、川芎、川乌、川断、川贝等 广东:砂仁、广陈皮、广藿香、高良姜等 河南:怀地黄、怀牛膝、怀山药、怀菊花 东北:人参、细辛、五味子; 云南:三七、茯苓; 江苏:薄荷、苍术; 山东:阿胶; 宁夏:枸杞等等。
第一节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特点
整体观念:是关于人体自身的完整性及人 与自然和社会环境统一性的认识,是整体 思维方法在中医理论中的体现。
辨证论治是中医学认识疾病和治疗疾病的 基本思路。辨证论治包括辩证和论治两个 思维阶段。辩证的任务是分析疾病,寻找 疾病过程中某一阶段的主要矛盾或矛盾的 主要方面;论治则是采取相应的措施,对 所找出的主要矛盾进行治疗。
痢
味 涩
(固涩) 涩精止遗——治遗精遗 尿
补(补养、强壮)——补益,
治虚证,补虚药味多甘
作用 和(调和)——调和药性
甘
缓(缓急)——缓急止痛
味
解毒——解食物、药物中毒
禁忌——甘味药性多腻滞、难消化,
易助湿,脾胃湿滞勿用。
降肺平喘——治咳嗽证
降泄 降胃止呕——治呕呃
中药功效的认识和概括,是根据 机体的用药反应,即用药前后症状、 体征的变化,通过审证求因、辨证论 治的方法归纳出来的。
功效与主治的关系:中药的主治,是 指其所主治的病证,又称为“应用” 或“适应证”。从认识方法而言,主 治是确定功效的依据;从临床运用的 角度来看,功效提示中药的适应范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