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理学切片诊断依据

合集下载

病理切片报告

病理切片报告

病理切片报告是医学中非常重要的一项诊断工具,它通过对组织切片的观察和病理学分析,为医生提供了诊断和治疗疾病的依据。

下面我将详细介绍的意义、常见的诊断结果以及其在临床中的应用。

基本包括肿瘤类型、肿瘤分级、浸润性情况、神经侵犯、血管侵犯、恶性程度等。

它是由经过专业训练的病理学医生通过显微镜观察肉眼不能识别的细胞和组织结构所得出的结论。

这些结论对于治疗方案的确定和预后的评估具有重大意义。

首先,能够确定肿瘤的类型。

不同的肿瘤细胞类型具有不同的特点,通过观察细胞的形态、排列方式,以及染色体核型等特征,病理医生可以确定肿瘤是良性还是恶性,从而对病人的手术方式、治疗方案以及预后进行科学有效的评估。

其次,还能评估肿瘤的恶性程度。

肿瘤的恶性程度通常通过肿瘤分级来确定,一般分为1到4级。

分级越低,即肿瘤的恶性程度越低,预后越好。

而高级别的肿瘤往往生长速度快且有较高的转移和复发风险,需要更积极的治疗和密切的随访。

另外,还能提供肿瘤的浸润性情况和神经侵犯程度。

浸润性是指肿瘤细胞在组织中生长和扩散的能力,影响到手术切除范围的确定和治疗方案的选择。

神经侵犯程度评估了肿瘤对周围神经的侵蚀情况,这些信息有助于医生判断肿瘤的生长方式以及是否需要额外进行神经保护性手术。

此外,还会评估肿瘤的血管侵犯程度。

血管侵犯是指肿瘤细胞侵犯血管,进而影响治疗方法和预后评估。

如果肿瘤侵犯了深部的血管,手术切除的难度会增加,而且术后血流再分布也可能导致转移风险增加。

最后,也可以提供其他一些附加信息。

例如,肿瘤细胞内是否出现基因突变、蛋白质表达等。

这些信息对于靶向治疗的选择和效果评估具有重要意义。

总结起来,在临床医学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通过对肿瘤类型、分级、浸润性情况、神经侵犯、血管侵犯以及其他附加信息的评估,病理医生能够为临床医生提供准确的诊断和治疗建议。

因此,在医学实践中,被广泛应用,并且成为多学科协作治疗中的重要依据之一。

病理切片观察实验报告

病理切片观察实验报告

病理切片观察实验报告病理切片观察实验报告引言:病理切片观察实验是病理学中一项重要的研究方法,通过对组织切片的观察和分析,可以帮助医生和研究人员了解疾病的发生机制、病理变化以及治疗效果等方面的信息。

本报告将详细介绍我们在病理切片观察实验中的研究过程和结果。

实验目的:本次实验旨在通过对病理切片的观察,探究不同疾病的病理变化特征,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科学依据。

实验材料和方法:我们选择了10例病人的组织标本,包括肺癌、肝炎、乳腺增生等多种疾病。

首先,我们将标本进行固定、脱水和包埋处理,制备成石蜡切片。

然后,使用病理切片染色技术,将切片染色成不同颜色,以便更好地观察和分析。

实验结果:1. 肺癌病理切片观察在肺癌病理切片观察中,我们发现肺癌组织呈现出不规则的细胞排列和细胞核的异型性增大。

同时,还可以观察到细胞核分裂的现象,这是肿瘤细胞快速增殖的表现。

此外,肺癌组织还存在大量的间质纤维化和血管新生,这可能与肿瘤的侵袭性和转移性有关。

2. 肝炎病理切片观察在肝炎病理切片观察中,我们发现肝组织中存在大量的炎症细胞浸润,包括淋巴细胞、浆细胞和巨噬细胞等。

同时,肝细胞的排列也出现不规则,部分肝细胞出现变性和坏死现象。

此外,还可以观察到肝细胞核的肿大和染色质的改变,这是肝炎病变的典型表现。

3. 乳腺增生病理切片观察在乳腺增生病理切片观察中,我们发现乳腺组织中存在大量的增生乳腺小叶和纤维组织。

乳腺小叶的结构紊乱,上皮细胞增生活跃,出现不同程度的增生和排列异常。

此外,还可以观察到乳腺小叶间的纤维组织增生,这可能与乳腺增生的形成和发展有关。

讨论与结论:通过对病理切片的观察,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不同疾病的病理变化特征。

肺癌病理切片观察结果表明,肺癌组织的细胞增殖活跃,具有侵袭性和转移性;肝炎病理切片观察结果表明,肝组织存在炎症细胞浸润和肝细胞损伤;乳腺增生病理切片观察结果表明,乳腺组织存在增生乳腺小叶和纤维组织的异常增生。

这些观察结果为相关疾病的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

病理切片特点总结

病理切片特点总结

病理切片特点总结病理切片是病理学诊断的重要手段之一,通过观察和分析组织切片的形态学特点,可以对疾病进行准确的诊断和鉴别。

以下是病理切片的特点的详细总结:一、显微镜下观察1.细胞结构特点:病理切片可以提供细胞组织的切面,通过显微镜下观察,可以观察到细胞的结构特点,包括细胞核的形状、大小、染色性质,细胞质的分布、颜色等。

2.细胞排列特点:病理切片可以展示细胞在组织中的排列方式,如单层扁平上皮细胞、分层上皮细胞、立方上皮细胞、柱状上皮细胞等,不同的排列方式对应着不同的组织类型和器官结构。

3.细胞核特点:细胞核是判断组织良恶性的重要标志之一,病理切片可以观察到细胞核的变异、异型核、核仁的数量和形态等特点,可以对细胞进行分类和诊断。

4.细胞浸润特点:病理切片可以观察到细胞在组织中的浸润情况,如肿瘤细胞的浸润性生长、炎症细胞的浸润等,能够帮助判断病变的严重程度和预后。

二、染色特点1.常规染色:病理切片通常采用常规染色方法,如苏木精-伊红染色、血清素染色等,常规染色可以使组织器官的形态特征更加清晰明了,有利于观察细胞和组织的细微变化。

2.免疫组化染色:病理切片可以进行免疫组化染色,通过对特定抗体的标记,可以检测和定位一些特定的分子、蛋白质或抗原,如肿瘤标志物、免疫球蛋白等,从而对病理诊断有帮助。

3.特殊染色:有些特定的组织结构和病变无法用常规染色方法显示清晰,需要采用特殊染色方法。

如银染法用于显示神经纤维,培根酸铁染色可显示铁蓝蛋白沉积等。

三、病变特点1.病变形态:病理切片可以显示病变的形态特点,如肿瘤的大小、边界、分化程度等,炎症的程度、类型、炎细胞的浸润情况等,这些形态特征对疾病的诊断和鉴别具有重要意义。

2.病变分布:病理切片可以观察到病变在组织中的分布,如肿瘤的特定分布方式、炎症的范围和分布区域等,这些分布特点可以帮助确定病变的性质或病因。

3.病变变异:病理切片可以观察到病变的变异程度,如癌细胞的异型性、异形细胞的数量和形态等,可以对病情的严重程度和预后进行评估。

在病理学样本切片上正确识别和分析疾病

在病理学样本切片上正确识别和分析疾病

在病理学样本切片上正确识别和分析疾病在病理学领域,样本切片的正确识别和分析对于准确诊断和治疗疾病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病理学样本切片是通过对组织、细胞等进行特定染色后,通过显微镜观察和分析来判断是否存在疾病的一种方法。

然而,由于病理学样本切片的复杂性和多样性,正确识别和分析疾病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首先,正确识别和分析疾病需要病理学家具备扎实的理论知识和丰富的实践经验。

病理学家需要对不同类型的疾病有深入的了解,掌握各种疾病的特征和变化规律。

例如,在肿瘤病理学中,病理学家需要熟悉各种不同类型的肿瘤的形态学特征、组织学特点以及细胞学表现等。

只有通过对这些知识的掌握,病理学家才能够准确判断样本切片中是否存在疾病,并对其进行正确的分析。

其次,正确识别和分析疾病需要病理学家具备良好的观察和分析能力。

病理学样本切片的观察需要通过显微镜进行,这要求病理学家具备精细的观察技巧和敏锐的观察力。

在观察过程中,病理学家需要仔细观察细胞的形态学特征、组织的排列方式以及细胞核的变化等,并将这些观察结果与已有的知识进行比对和分析。

只有通过准确的观察和分析,病理学家才能够做出准确的诊断和判断。

此外,正确识别和分析疾病还需要病理学家具备良好的沟通和协作能力。

病理学家在日常工作中需要与临床医生、放射科医师等专业人员进行沟通和协作,共同解决疑难病例。

在与其他专业人员进行沟通时,病理学家需要清晰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意见,并倾听和理解其他人的意见。

通过良好的沟通和协作,病理学家可以获得更多的信息和观点,从而提高对疾病的识别和分析能力。

此外,随着科技的发展,病理学样本切片的识别和分析也得到了一定的辅助。

例如,计算机辅助诊断系统在病理学领域的应用逐渐增多。

这些系统可以通过对大量的病理学样本切片进行分析和学习,从而提供对疾病的识别和分析的辅助。

然而,这些系统仍然需要病理学家的参与和判断,因为疾病的识别和分析不仅仅依靠形态学特征,还需要结合临床资料和其他辅助检查结果进行综合分析。

病理学中的组织切片技术

病理学中的组织切片技术

病理学中的组织切片技术病理学是医学领域中非常重要的一个学科,研究人体各个器官和组织的疾病变化及其发生、发展机制。

而组织切片技术是病理学中的基础操作,是为了观察和诊断疾病而必要的步骤之一。

本文将详细介绍组织切片技术的相关知识和方法。

一、组织切片技术的概述组织切片技术是指将人体组织切割成薄片并染色,以便于病理学家观察。

这项技术已经存在了很长时间,并且随着技术的发展和改进,已经成为了诊断和治疗疾病的重要手段之一。

组织切片技术可以被广泛应用于疾病的研究、诊断和治疗中。

二、组织切片技术的步骤组织切片技术的主要步骤包括取样、固定、脱水、包埋、切片和染色。

下面将对这些步骤进行详细的介绍:1. 取样组织切片的第一步是取样,即从人体组织中取出一小块,以便于后续的操作。

取样的方法根据不同的情况会有所不同,比如在手术中取样,就需要根据病变的部位和特点来选择取样点,而在活检中取样,就需要根据患者的症状和体征来确定取样点。

2. 固定取样后,需要用一种方法把组织中的细胞和结构固定住,以便于后续处理。

目前常用的固定剂是福尔马林,它可以迅速把组织中的蛋白质交联,使其不易变性,从而保持组织形态的完整。

3. 脱水在固定后,需要将组织逐渐从水中转移到酒精、乙醇等脱水剂中,以便于把组织中的水去除,使其硬化。

这是组织切片的关键步骤之一,如果脱水不彻底,切出的组织切片会变形或破损。

4. 包埋将脱水的组织置于熔蜡中,使其被包覆在蜡中。

这么做可以保持组织的形态,并使其更易于切割。

5. 切片蜡包埋后,组织需要被切成薄片。

切片可以使用手工或自动切片机完成,手工切片需要技巧和经验,而自动切片机可以更好地保证切片的厚度和质量。

6. 染色切片完成后,需要对组织进行染色,以便于病理学家对其进行观察。

目前常用的染色剂有血液学染色剂、组织学染色剂以及免疫组化染色剂等。

三、组织切片技术的应用组织切片技术在病理学中有广泛的应用,其中包括:1. 诊断和治疗疾病组织切片技术是病理学家进行诊断和治疗疾病的重要手段之一。

病理最新规范标准

病理最新规范标准

病理最新规范标准在医学领域,病理学是研究疾病性质的科学,它包括对组织、细胞和分子水平的疾病进行诊断和分类。

随着科学的发展,病理学规范标准也在不断更新以适应新的研究和临床需求。

以下是最新的病理学规范标准概述:病理学诊断的基本原则1. 病理学诊断应基于充分的临床信息和详细的病史。

2. 必须对组织样本进行适当的固定、切片和染色,以确保诊断的准确性。

3. 病理学家应使用最新的分类系统和诊断标准,以确保诊断的一致性和可比性。

组织样本的处理1. 组织样本应在采集后尽快进行固定,以防止细胞结构的破坏。

2. 固定液的选择应根据组织类型和预期的染色方法来确定。

3. 组织样本应适当地切片,以确保足够的厚度和均匀性。

染色技术1. 常规的H&E染色是病理学诊断的基础。

2. 特殊染色技术,如免疫组化、原位杂交等,可用于特定类型的疾病诊断。

3. 染色过程应标准化,以减少操作误差和提高结果的可重复性。

分子病理学1. 分子病理学是病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涉及对肿瘤和其他疾病分子特征的研究。

2. 应使用高通量测序技术来分析基因突变、拷贝数变异和表达模式。

3. 分子病理学结果应与组织学特征相结合,以提供更全面的疾病信息。

病理报告的编写1. 病理报告应包含详细的宏观和微观描述,以及必要的图表和照片。

2. 报告应明确诊断,并提供相关的预后和治疗建议。

3. 报告应遵循国际病理学会制定的格式和术语。

质量控制和评估1. 病理实验室应建立严格的质量控制体系,包括内部和外部的质量评估。

2. 定期对病理学家进行培训和评估,以确保诊断技能的持续改进。

3. 应建立反馈机制,以便从临床医生和患者那里收集意见,不断优化病理服务。

伦理和法律要求1. 病理学诊断应遵守相关的伦理准则和法律规定。

2. 保护患者的隐私和信息安全是病理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3. 病理学家应参与临床伦理讨论,以确保诊断和治疗决策的伦理性。

结论病理学规范标准的更新是确保诊断准确性和患者安全的关键。

病理诊断的定义

病理诊断的定义

病理诊断的定义病理诊断是通过对病理标本的观察和分析,以及结合临床资料和实验室检查结果,来确定疾病的性质和发展过程的一种方法。

它是医学诊断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为临床医生提供准确、可靠的诊断依据,指导临床治疗和预后评估。

病理诊断的过程通常包括病理标本的采集、处理和制片,病理切片的制备和染色,以及病理标本的镜下观察和鉴定。

病理标本可以是组织切片、细胞刮片、液体标本等,通过病理学家的专业判断,可以确定病变的类型、程度、分期和分级等信息。

病理诊断的准确性对于患者的治疗和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病理学家在观察和分析病理标本时,需要具备扎实的病理学知识和丰富的临床经验。

他们需要仔细研究组织的细胞形态、组织结构和病变特征,判断病变的性质、来源和发展程度。

同时,还需要根据临床表现、病史和实验室检查结果等多方面信息,进行综合分析和判断。

病理诊断在临床医学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它可以帮助医生确定疾病的诊断和分型,指导治疗方案的选择和调整,预测疾病的进展和预后,评估治疗效果和疾病复发的风险。

病理诊断还可以为科学研究提供重要的研究对象和数据来源,推动医学科学的发展。

病理诊断是一项复杂而精细的工作,需要病理学家具备高度的责任心和敬业精神。

他们需要不断学习和更新病理学知识,掌握最新的病理技术和方法,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和技术能力。

同时,病理学家还需要与临床医生、实验室技师和其他医疗人员保持良好的沟通和合作,共同为患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最佳的支持和服务。

病理诊断是现代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疾病的诊断、治疗和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病理学家通过对病理标本的观察和分析,可以确定病变的性质和发展过程,为临床医生提供准确、可靠的诊断依据。

病理诊断的准确性和及时性对于患者的治疗和预后具有重要意义,需要病理学家具备扎实的病理学知识和丰富的临床经验,以及高度的责任心和敬业精神。

通过不断学习和提高自身的专业水平和技术能力,病理学家可以为患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最佳的支持和服务。

病理学检查的基本原理与方法

病理学检查的基本原理与方法

病理学检查的基本原理与方法病理学是医学领域中研究疾病发生、发展和演变的科学。

病理学检查是通过观察、分析和诊断病理组织学、细胞学和分子遗传学的变化来辅助医学诊断。

本文将介绍病理学检查的基本原理与方法,帮助读者了解病理检查的过程与意义。

一、病理学检查的基本原理病理学检查的基本原理是通过观察病理变化来诊断疾病。

病理检查可分为组织病理学和细胞病理学两大类,其中组织病理学主要以活体组织检查和尸体解剖为基础,而细胞病理学则通过细胞学检查对细胞进行分析。

1. 组织病理学检查原理组织病理学检查是研究组织器官疾病的基础。

它通过对活体组织或尸体进行解剖、取样,经过一系列的检测和处理,最终观察和分析组织的病理变化。

组织病理学检查包括组织切片、染色和显微镜观察等步骤,以获取病理诊断的依据。

常见的组织病理学检查方法有石蜡切片染色法、免疫组化染色法和原位杂交等。

2. 细胞病理学检查原理细胞病理学检查是研究细胞异常变化的方法。

它通过对患者的细胞材料(如细胞涂片、穿刺等)进行采集,并经过特殊处理后,通过显微镜观察和分析细胞的形态、结构和功能异常变化。

细胞病理学检查可用于早期癌症筛查、病毒感染判定等。

常见的细胞病理学检查方法有涂片染色法、细胞流式仪、鳞状上皮细胞分析等。

二、病理学检查的基本方法病理学检查的方法包括标本采集、标本处理和结果解读等步骤。

在进行病理学检查前,医生需要了解患者的临床情况,根据疾病类型和临床表现选择合适的检查方法。

1. 标本采集标本采集是病理学检查的第一步,它对于获得准确的检查结果至关重要。

标本采集包括活体组织采集和尸检,具体方法根据不同的病变部位和疾病类型而定。

在采集标本时,需要注意标本的保存和运输,以保证标本的完整性和准确性。

2. 标本处理标本处理是指对采集到的标本进行固定、切片、染色等处理步骤,以便得到可供观察和分析的组织或细胞片。

在标本处理过程中,需要根据不同的检查要求选择适当的处理方法,以保证得到清晰、可辨的病理图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组织切片拿到切片后,首先就是肉眼观察,这一步很重要,往往可以作出比较明确的诊断,例如主动脉粥样硬化、淋巴结转移性癌、支气管鳞状上皮化生、胃消化性溃疡、急性蜂窝织炎性阑尾炎,即使不能作出诊断,也可以确定组织来源。

镜下观察前,一定要调整好瞳间距、光亮度等,作好一切准备工作,然后从低倍镜开始,一步一步深入。

往往可以在10倍镜时完全作出诊断,而40倍镜仅是作为补充诊断。

诊断依据需要写出能够判断为改种病症的相关变化,不要求全部写出,但应当尽量全面。

所有癌的诊断中都必须有对于肿瘤细胞异型性的详细描述。

高血压所引起的原发性颗粒性固缩肾与慢性肾小球肾炎所引起的继发性颗粒性固缩肾,无论是在大体标本还是组织学观察都无法区分,故观察到相关变化可以诊断为两者中的任何一者。

NO.04肝脂肪变性诊断依据:1.部分肝细胞胞质内出现大小不等的圆形空泡;2.某些空泡较大,将细胞核挤压变扁且位于细胞边缘,酷似脂肪细胞;3.细胞核的结构仍属正常。

NO.09肾贫血性梗死诊断依据:1.梗死区的肾小球、肾小管轮廓隐约可辨,梗死区中心肾小球的细胞核均已溶解消失;2.近梗死区边缘尚可见浓染、缩小的细胞核(核固缩);3.梗死部分呈楔形;4.梗死区与非梗死区交界处,有大量白细胞浸润及充血现象。

NO.12肉芽组织诊断依据:1.镜下可见大量新生毛细血管,内皮细胞较大,细胞核着色较淡,管腔大小不一,常含有红细胞,血管多向表面呈垂直方向走行;2.新生毛细血管周围有较多的成纤维细胞,呈星形或梭形,细胞核为椭圆形、淡染;3.尚可见一些巨噬细胞、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和浆细胞浸润;4.表面覆盖少量的纤维素,其中混有少量中性粒细胞。

NO.13支气管鳞状上皮化生诊断依据:1.部分支气管粘膜被覆的假复层纤毛柱状上皮为复层鳞状上皮所取代,靠近基底膜有柱状多角形细胞,靠近腔面有鳞状上皮;2.支气管壁有慢性炎性细胞浸润。

NO.14急性肺淤血水肿诊断依据:1.肺泡间隔的毛细血管以及肺间质内的小静脉均扩张和充盈血液;2.部分肺泡腔内有均匀红染的水肿液及少量巨噬细胞;3.高倍镜下,肺泡间隔毛细血管横断面上可见数个并列的红细胞,肺泡间隔因而增宽。

NO.15慢性肺淤血诊断依据:1.肺泡间隔结缔组织增生,肺泡间隔明显增宽;2.某些肺泡腔内有多少不等的“心衰竭细胞”,其胞质内含粗大的黄褐色含铁血黄素颗粒;3.有少量炎性细胞浸润。

NO.16慢性肝淤血诊断依据:1.肝小叶中央有红色淤血区,淤血区内中央静脉及肝窦均显著扩张,充盈血液,在相邻肝小叶淤血区之间有互相连缀的淤血带;2.肝细胞索离断,部分肝细胞萎缩乃至消失;3.淤血区及其附近的部分肝细胞胞质内出现空泡,为脂肪变性。

NO.21心肌(肺)小脓肿诊断依据:1.心肌内可见多个圆形紫色病灶,即为脓肿灶;2.脓肿灶内原有心肌细胞已破坏,心肌纤维大部分陷于坏死崩解状态;3.灶内有大量已变性坏死的中性粒细胞聚集,灶内或周围心肌纤维发生变性;4.某些病灶内尚可见蓝染的球菌集落。

NO.25急性蜂窝织炎性阑尾炎诊断依据:1.阑尾组织管壁增厚,管腔变窄;2.阑尾粘膜部分变性坏死并脱落形成溃疡,粘膜下层充血水肿;3.肌层平滑肌纤维仍然存在,浆膜下充血水肿,系膜充血;4.从粘膜到浆膜,各层均有大量中性粒细胞弥漫浸润。

NO.31肝细胞癌诊断依据:1.癌细胞呈多角形、核大、核仁明显,排列成条索状或团状;2.癌细胞异型性大,核浆比例失常、核大浓染,染色质分布不均;3.有巨核或多核瘤巨细胞;4.病理性核分裂像:不对称性、多极性、顿挫型核分裂像;5.癌组织内有坏死、出血;6.癌细胞排列呈腺腔样,其中有胆汁形成;7.排列成条索状的癌细胞索间无间质,癌细胞直接与血窦相连。

NO.32淋巴结转移性癌诊断依据:1.淋巴结的部分结构破坏消失,而为癌组织所取代;2.癌巢呈实体性或呈腺管样结构,异型性明显;3.输入淋巴管与皮质边缘窦内均有转移癌细胞团,尚可见正常淋巴滤泡。

NO.33乳头状瘤诊断依据:1.肿瘤呈乳头状结构;2.间质为树枝状纤维血管组织,其表面覆盖鳞状上皮,上皮与间质结缔组织的界限清晰;3.向皮肤表面生长的乳头瘤细胞与正常表皮细胞极为相似。

NO.34角化性鳞状细胞癌诊断依据:1.一侧粘膜破坏消失,癌组织向粘膜下层及肌层浸润性生长;2.癌巢大小、形状不一,癌巢中央为角化珠(癌珠);3.间质中有淋巴细胞及浆细胞等炎性细胞浸润。

NO.36大肠息肉状腺瘤诊断依据:1.肉眼观察切片上有一小圆形结节状物;2.息肉由多数密集的腺管构成,衬以单层柱状腺上皮,排列规则,内有大量杯状细胞;3.腺腔形状不规则,且肿瘤增生导致腺腔狭窄;4.间质为结缔组织,内有淋巴细胞及浆细胞浸润。

NO.37直肠腺癌诊断依据:1.癌巢呈腺管样结构,管腔大小轮廓与排列都不规则;2.癌细胞排列层次紊乱,腺上皮呈单层或多层,细胞核大而深染,形态异型,核分裂像易见,未见杯状细胞;3.癌组织突破粘膜肌层,向下浸润到粘膜下层,甚至肌层,癌组织浸润处的原有组织尽被破坏。

NO.39乳腺实体癌诊断依据:1.间质结缔组织内有实性团、索状癌细胞巢,个别癌巢呈腺管状;2.癌细胞大,多角形,边界较不清,多呈合浆状;3.间质结缔组织内有少许淋巴细胞及浆细胞浸润。

NO.41纤维肉瘤诊断依据:1.瘤细胞非常丰富,呈弥漫分布(间叶组织来源),多作束状交织,而无巢状结构;2.瘤细胞呈椭圆形或梭形,近似于成纤维细胞;3.核较浓染,大多呈椭圆形或梭形,核分裂像多见;4.间质结缔组织穿插于瘤细胞之间,内含多数薄壁血管。

NO.42平滑肌瘤诊断依据:1.瘤结节由纵横交织的平滑肌纤维组成;2.核纵切时呈棒状,横切时呈圆形,斜切时核较短,有时呈长椭圆形或略带梭形,核的数目远远超过正常的平滑肌组织;3.不能找到核分裂像;4.瘤组织内血管及其周围少量结缔组织构成肿瘤的间质;5.瘤结节与周围组织间境界清楚,但无明显的结缔组织包膜。

NO.47主动脉粥样硬化诊断依据:1.主动脉内膜显示局限性增厚,形成粥样斑块(粥瘤);2.斑块由多量均匀无结构的红染物质(粥样物质)构成,其内杂有一些无一定排列方向的针状空隙(胆固醇结晶),周边区可见吞噬脂质的泡沫细胞;3.斑块内可见蓝染的颗粒状钙盐沉着,斑块表面纤维帽中胶原纤维增多并发生玻璃样变。

NO.48原发性颗粒性肾固缩诊断依据:1.低倍镜观察,肾皮质表面有向下凹陷和向外隆起相间结构;2.凹陷部分的肾组织内,入球动脉内膜有玻璃样物质沉着,以致管壁增厚,管腔变窄;3.肾小球毛细血管丛大多已玻璃样变,肾小管变小、萎缩、消失;4.间质内结缔组织增生及炎性细胞浸润;5.隆起部分的肾组织内,显示代偿性变化,肾小球肥大和肾小管扩张;6.小叶间动脉等小动脉内膜增厚。

NO.49大叶性肺炎诊断依据:1.病变相当于大叶性肺炎灰色肝样变期,病变弥漫分布,肺泡内充满大量纤维素性渗出物和中性粒细胞;2.相邻肺泡之间可见纤维素通过肺泡隔上的肺泡孔;3.支气管无明显病变,部分肺泡已显示渗出物早期的溶解吸收变化;4.肺膜上也有纤维素性渗出物,形成纤维素性胸膜炎。

NO.50支气管肺炎诊断依据:1.以细支气管为中心出现化脓性炎症,呈灶状分布,也可互相融合成为较大的病灶;2.病灶区细支气管壁充血,并见以中性粒细胞为主的炎性细胞浸润;3.支气管腔和肺泡腔内渗出大量中性粒细胞,以及脱落、崩解的上皮细胞;4.病灶附近的肺组织充血,肺泡呈代偿性肺气肿。

NO.52硅肺诊断依据:1.镜下见散在单个或互相融合的呈同心圆层状排列的玻璃样变结节(硅结节),由胶原纤维素构成,结节周围有较多炭末沉积;2.结节之间增生的结缔组织也大多发生玻璃样变;3.结节外肺泡内有较多的单核巨噬细胞,肺淤血、水肿;4.肺膜明显增厚和玻璃样变。

NO.55慢性萎缩性胃炎诊断依据:1.粘膜层内部分腺体萎缩消失;2.部分上皮增生成腺体,腺上皮中夹杂有不少杯状细胞(肠上皮化生);3.有潴留小囊肿形成(因腺管被堵塞,腺体分泌的液体潴留,形成囊肿);4.固有膜内结缔组织增生,有较多浆细胞、淋巴细胞等炎性细胞浸润,甚至有淋巴滤泡形成。

NO.56胃消化性溃疡诊断依据:1.肉眼观察切片,有一宽阔下陷处,即溃疡所在;2.溃疡表面覆盖少量炎性渗出物,内有纤维素和白细胞;3.表面下为少量坏死组织;4.坏死组织下为新生肉芽组织及瘢痕组织。

NO.58门脉性肝硬化诊断依据:1.肉眼观察切片,有大小不等的红染结节;2.结节系大小不一、略作圆形的肝细胞岛屿(假小叶),其四周绕有结缔组织;3.假小叶有两种类型,一种为肝细胞再生而成,内无中央静脉,另一种为肝组织改建而形成,内有一个偏位的或两个以上的中央静脉;4.汇管区及假小叶之间均有结缔组织增生,其中可见淋巴细胞、单核细胞等炎性细胞浸润,以及小胆管增生。

NO.65急性弥漫性增生性肾小球肾炎诊断依据:1.大部分肾小球显著增大,充满Bowman囊;2.肾小球内细胞数目增多,主要为内皮细胞和系膜细胞增生所致,同时可见中性粒细胞浸润;3.肾小球毛细血管腔内红细胞少,基底膜无明显增厚;4.肾近曲小管上皮细胞混浊肿胀,腔内可见红染均匀一致的圆柱状物质(透明管型)。

NO.66慢性硬化性肾小球肾炎诊断依据:1.肾小球显示密集,肾皮质结构紊乱、表面凹凸不平;2.部分肾小球玻璃样变或纤维化,所属肾小管亦萎缩变小甚至消失,上皮呈立方或扁平状,间质结缔组织增生,内有淋巴细胞及单核细胞浸润;3.部分肾小球体积肥大而球丛细胞并不增多,所属肾小管扩张,有的腔内含有透明管型;4.部分细动脉发生玻璃样变,小叶动脉及弓形动脉内膜增厚使管腔变窄。

NO.67新月体性肾小球肾炎诊断依据:1.肾组织病变弥漫,部分肾小球囊壁层上皮细胞增生,呈梭形或立方形;2.部分肾小球囊壁层上皮增生堆积成层,与渗出的纤维素、单核细胞等一起在尿极形成新月体和环形体;3.新月体与肾小球丛粘连,使Bowman囊变窄以致闭塞,部分新月体或肾小球已纤维化;4.肾小管上皮细胞变性,部分腔内可见管型;5.间质明显充血,并有淋巴细胞、单核细胞及少量中性粒细胞浸润。

NO.28肺增殖性粟粒性结核病诊断依据:1.肉眼观察切片,可见多数粟粒大小、分布均匀的圆形小结节(结核结节);2.多数小结节中央部分为红染均质、无结构的干酪样坏死物质;3.坏死物质周围的上皮样细胞呈梭形或多角形,胞浆丰富、淡染、境界不清,核呈圆形或卵圆形,染色质少,甚至呈泡沫状,核内可有核仁1~2个;4.可见特殊的Langhans多核巨细胞,核排列为镰刀状或环状;5.可见淋巴细胞及成纤维细胞位于结节周边区。

NO.93慢性纤维空洞型肾结核病诊断依据:1.空洞腔面附有干酪样坏死物;2.空洞壁外肾组织内,多处可见大小不一的增生性结核结节;3.结缔组织广泛增生,有淋巴细胞浸润,肾小管多已萎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