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理学切片和标本

合集下载

病理切片仪的操作技巧与标本处理

病理切片仪的操作技巧与标本处理

病理切片仪的操作技巧与标本处理病理切片仪是在病理学研究和疾病诊断中广泛使用的重要仪器。

它可以对组织标本进行高效的切割和染色,为医生提供准确的病理诊断结果。

本文将介绍病理切片仪的操作技巧以及标本处理的相关注意事项。

一、病理切片仪的操作技巧1. 准备工作:在操作病理切片仪之前,首先需要对仪器进行准备工作。

确保刀片锋利、脱水和染色剂齐全,并检查仪器的状况是否正常。

同时,还需准备好待切割的组织标本,确保标本完整且保存良好。

接下来,进行仪器的预热,使其达到适宜的工作温度。

2. 切片操作:(1)将组织标本放置于切片仪的夹板上,调整标本的位置,使其切割面朝向刀片。

注意,夹板应该稳固,避免标本移位导致切割不准确。

(2)根据标本的尺寸,选择合适的切片厚度。

通常情况下,组织标本的切片厚度为3-5微米。

通过仪器上的调节按钮,对切片厚度进行设置。

(3)启动切片仪,开始进行切片操作。

切片速度应适中,过快或过慢都可能导致切片质量下降。

同时,注意刀片的角度,使其与标本表面垂直,以保证切片的平整度和一致性。

(4)切割完成后,将切片放置在标本架或盒子中进行整理和编号。

同时可以选择将切片置于水中浸泡,以确保其保存良好。

3. 切片后的处理:(1)将切片进行脱水处理,以去除其中残留的液体。

使用浓度逐渐升高的乙醇溶液进行脱水,最终使用绝对乙醇浸泡片片。

(2)进行染色处理,以增强切片的对比度和可视性。

根据需要选择不同的染色方法,如常见的血液染色和免疫组化染色等。

染色后,用水清洗切片以去除残留染料。

(3)最后,将切片覆盖玻片,并使用透明胶水封装,以保护切片并方便观察。

二、标本处理的注意事项1. 组织标本的采集:在进行病理切片仪操作前,正确采集、固定和保存好组织标本至关重要。

标本的采集应遵循相关的规范和操作流程,确保标本的完整性和质量。

采集时应注意避免污染和破坏,以免影响后续的病理诊断结果。

2. 标本的固定:采集到的组织标本在进行病理切片前,需要进行适当的固定处理。

组织病理切片步骤

组织病理切片步骤

组织病理切片步骤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组织病理切片是临床病理学中一项非常重要的操作步骤,通过对组织标本进行切片、染色和观察,可以帮助医生准确诊断患者的疾病。

下面我们将介绍一下组织病理切片的具体步骤。

1. 标本采集:在进行组织病理切片之前,首先需要进行标本采集。

医生会根据患者的临床症状和检查结果,决定需要进行组织切片检查的部位,并采集相应的组织标本。

常见的标本包括活检标本、手术标本等。

2. 标本固定:采集到的组织标本需要进行固定处理,以保持细胞和组织的形态结构。

常用的固定剂包括福尔马林、4%的中性缓冲福尔马林等。

3. 标本包埋:固定后的组织标本需要进行包埋处理,即将组织标本置于蜡块中,以便进行切片。

包埋可以帮助维持组织的完整性和形态结构。

4. 组织切片:将包埋好的组织标本切割成薄片,即组织切片。

组织切片的厚度通常为3-5微米,切片时需要使用显微镜预先调整刀片角度和大小。

5. 组织染色:切割好的组织切片需要进行染色处理,以凸显组织细胞的形态和特征。

常用的染色剂包括伊红染、嗜酸性粒染、埃曼若染、普鲁斯染等。

6. 组织观察:染色后的组织切片可以放置于显微镜下观察,通过观察组织细胞的形态、核的大小和形态等特征,医生可以进行病理诊断。

7. 病理诊断:最终根据对组织切片的观察和分析,医生可以进行病理诊断,明确患者疾病的类型、程度和预后。

第二篇示例:组织病理切片是病理学检查中的重要步骤之一,通过组织切片的制备,医生可以观察组织的形态结构,从而对疾病进行准确的诊断和鉴别。

下面将介绍一下组织病理切片的步骤。

第一步:标本采集组织病理切片的第一步是采集标本。

医生会根据患者的症状和临床表现,选择合适的部位进行组织采集,通常是通过手术或活检的方式获取组织标本。

采集的标本要求完整、清晰,以确保后续的切片制备质量。

第二步:固定采集到的组织标本需要进行固定处理,以保持组织的结构和形态。

固定的目的是使细胞和组织中的蛋白质、核酸等不能再发生变性、氧化或降解,防止组织腐败和细胞溶解。

【病理学】病理 切片

【病理学】病理 切片

本节内容结束
考试
1. 考试形式:
2. 大体标本(照片)+ 镜检切片(照片、低倍镜/高倍镜),
总共30题;
3. PPT,50秒/张播放;
4. 器官+诊断,其中1个大体标本和1张镜检切片需要写详
细病变描述。
5. 2. 复习范围:
6. 上课讲过的所有大体标本和所有镜检切片,器官、诊断、
描述。
1
心肌萎缩
心肌细胞体积或者数目减少; 心肌细胞核周边出现较多脂褐素。
化脓性脑膜炎
中性粒细胞
皮下组织蜂窝织炎 皮下及横纹肌组织疏松、水肿,大量中性粒
细胞呈弥漫性浸润。部分组织坏死。可见脓 细胞及蓝紫色细点状的细菌丛。
23
皮下组织蜂窝织炎 中性粒细胞弥漫性浸润
细菌菌丛
细菌性肝脓肿
肝组织内可见散在 多个大小不一的椭 圆形病灶。病灶内 肝细胞坏死,并见 大量中性粒细胞、 脓细胞形成脓肿。 脓肿边缘有少量纤 维组织包绕形成脓 肿膜。脓肿周围肝 细胞水肿。
1.肿瘤细胞多呈梭形,异型性明显,核大, 深染,可见瘤巨细胞。 2.瘤细胞排列紊乱,纵横交错,与间质弥 漫混杂。间质血管丰富3。7 肿瘤无包膜。
股骨骨肉瘤
1.肿瘤细胞分化较差,异型性明显,核深染,可见病理核分裂及瘤巨细胞。 2肿.肿瘤瘤细组胞织(中肿可瘤见性呈骨均组匀织粉)红色的条索状及小团块,其周围排列3有8多边形胞浆嗜碱38性的
泡壁变厚。肺泡腔内有水肿液及漏出的红细胞,并可见
大量胞浆内含有棕黄色含铁血黄素颗粒的巨噬细胞(即
心力衰竭细胞)。
13
混合血栓
大量红细胞充满板梁,较多中性粒细胞大多沉
积于板梁的周边部。
14
血栓的机化

什么是病理切片?为什么要借病理切片会诊?

什么是病理切片?为什么要借病理切片会诊?

什么是病理切片?为什么要借病理切片会诊?病理切片的定义病理切片是指在病理学研究中,将组织或细胞的标本切割成薄片并染色后,用显微镜观察和分析的过程。

通过观察病理切片,医生可以确定组织或细胞发生的病变类型、程度以及是否存在恶性变化。

病理切片是临床医学中重要的辅助诊断手段,对于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病理切片的制备方法制备病理切片的过程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步骤:1.标本固定:将病理标本使用适当的方法进行固定,使细胞和组织结构得以保持,并防止其变性和腐烂。

2.标本处理:固定后的标本需要进行去除水分和脂肪,并进行脱水、透明化、浸渍等处理步骤,以便于切片和染色。

3.切片:用显微刀将处理后的标本切割成非常薄的切片,通常为5微米至10微米。

4.染色:将切片进行染色处理,常用的染色剂有血液学染色剂、组织学染色剂等。

染色后的切片可以使不同细胞和组织成分在显微镜下更加清晰可见。

5.盖片:将染色后的切片放置在载玻片上,并加盖玻片,以保护切片并使其更易于观察。

病理切片的作用1. 疾病诊断病理切片在疾病诊断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通过观察切片,可以确定细胞和组织的异常变化,识别和鉴别不同类型的病变。

例如,在癌症诊断中,病理切片能够确定是否存在恶性细胞,并评估癌症的类型、分级和分期。

2. 治疗规划病理切片对于治疗规划也起着重要的作用。

通过分析切片,医生可以了解病变的性质和程度,以选择最适合的治疗方案。

例如,在乳腺癌治疗中,通过病理切片诊断可以判断患者的雌激素受体和HER2受体状态,从而指导是否进行内分泌治疗或靶向治疗。

3. 评估疗效病理切片还可以用于评估治疗的疗效。

通过对比治疗前后的切片,可以观察病变的变化程度和细胞结构的恢复程度,判断治疗的效果和预后。

为什么要借病理切片会诊?1. 提高诊断准确性病理切片会诊可以集合多个专家的意见和经验,对病理切片进行共同研究和讨论,从而提高诊断的准确性。

不同的医生可能会对同一切片有不同的解读,借助会诊可以减少误诊和漏诊的风险。

病理实验报告

病理实验报告

病理实验报告
病理实验报告
标题:肺癌病理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
通过病理学手段研究了解肺癌的病理特征和发展过程。

二、实验步骤:
1. 标本获取:收集肺癌患者的手术标本或穿刺活检标本。

2. 标本处理:将标本固定于10%的缓冲福尔马林溶液中,并进行5-7天的固定。

3. 组织切片:根据固定后的标本,使用组织切片机将标本切成薄片。

4. 组织染色:将切片进行常用染色方法(如血液染色、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等)。

5. 组织检查:使用显微镜观察染色后的组织切片,对组织的形态、细胞结构和病变进行分析。

三、实验结果:
1. 组织形态:肺癌组织呈现不规则、增生及浸润性生长,有时可见明显的肉眼可见的肿瘤结节。

2. 细胞结构:肿瘤细胞形态多样,可见不同大小和形状的肿瘤细胞和核分裂像。

3. 病变特征:根据染色结果和组织形态,鉴定出肿瘤的类型、分级和分期。

四、实验结论:
根据实验结果,肺癌是一种恶性肿瘤,具有不规则、增生及浸润性生长的特征。

肺癌细胞形态多样,形状和大小不一,核分裂像也存在。

根据病理鉴定,可以确定肺癌的类型、分级和分期,为临床治疗提供重要的依据。

五、实验总结:
通过本次肺癌病理实验,我们对肺癌的病理特征和发展过程有了更深的了解。

病理学作为研究疾病的重要手段,可以为临床提供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方案提供重要的依据。

病理实验的结果还需要结合临床数据进行综合分析,以提高对肺癌的认识和治疗效果。

医院病理科病理切片操作规范

医院病理科病理切片操作规范

医院病理科病理切片操作规范病理切片是病理科诊断疾病的重要步骤之一,因此,对于病理切片操作应该遵循以下规范:2.标本固定:对于切片需要的组织标本,需要及时进行固定以防止组织脱落和变形。

通常使用10%的中性缓冲福尔马林进行固定,固定时间应根据样本大小和类型进行调整,以确保组织固定充分。

3.标本处理:接受标本后,需要进行适当的标本处理。

对于组织标本,应进行组织去水、蜡浸渍等处理,确保标本组织的切片质量。

对于细胞标本,应进行细胞离解和离心等处理。

4.病理切片制作:对于组织标本,制作病理切片通常采用甩片法或旋片法。

在制作切片之前,需要使用切片机对刀片进行清洗和消毒,并根据需要调整切片机的切片厚度。

确保制作的病理切片的厚度均匀一致。

5.切片染色:病理切片制作完成后,需要进行染色。

常用的染色方法包括苏木精-伊红染色、血液学染色、免疫组化染色等。

染色时,需要严格按照染色试剂的使用说明进行操作,确保染色的质量和结果的准确性。

6.切片质量控制:在病理切片操作过程中,需要进行质量控制以确保切片的质量。

包括检查切片的厚度、颜色、染色效果等。

对于染色不好或有问题的切片,需要重新制作。

7.切片保存和归档:制作完的病理切片需要进行保存和归档。

切片应放置在干燥、阴凉而通风良好的地方,避免切片暴露在阳光下,防止切片变形和褪色。

8.切片质量评估:对于制作的病理切片进行质量评估,包括切片的清晰度、染色的均匀性、细胞结构的完整性等。

评估结果可以作为诊断和治疗的参考。

总结:病理切片操作规范是病理科工作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合理规范的操作可以保证病理切片的质量,提高疾病的诊断准确性。

因此,医院病理科应该建立标本接受和登记制度,对标本进行适当处理,制作和染色病理切片,对切片进行评估和保存。

同时,医院病理科还应定期进行切片质量控制,提高切片的质量。

组织病理学检查、病理学检查、液基细胞学

组织病理学检查、病理学检查、液基细胞学

组织病理学检查、病理学检查、液基细胞学组织病理学检查、病理学检查和液基细胞学是常见的医学检测方法,对于疾病的诊断和治疗起着重要作用。

本文将分别介绍这三种检查方法的定义、目的、原理、应用及其在临床上的意义。

一、组织病理学检查1.定义:组织病理学检查是通过对组织标本进行切片、染色和显微镜观察,以明确病变组织的形态学和结构变化,进而确定疾病的诊断和病理类型的一种检查方法。

2.目的:组织病理学检查的主要目的是帮助医生进行病理诊断、评估疾病的严重程度、判断病变的性质和确定治疗方案。

3.原理:组织病理学检查主要通过组织标本的固定、包埋、切片、染色和显微镜观察等步骤完成。

不同的染色方法可以突出不同的组织结构和细胞特征,从而帮助医生进行诊断。

4.应用:组织病理学检查广泛应用于疾病的诊断、预后评估、病因研究、药物疗效监测等领域,包括肿瘤病理学、感染病理学、免疫病理学等。

5.意义:组织病理学检查是疾病诊断和治疗的重要手段,对于明确病因、制定治疗方案和评估治疗效果具有重要意义。

二、病理学检查1.定义:病理学检查是通过对体液、组织标本或细胞标本的染色、显微镜观察和分析,以明确病理变化、细胞形态和组织结构的一种检查方法。

2.目的:病理学检查的主要目的是帮助医生进行疾病的诊断、病理类型的鉴别、疾病的评估和治疗方案的确定。

3.原理:病理学检查通过细胞学染色和显微镜观察,分析细胞核、胞质、细胞器等细胞特征,帮助医生鉴别病变、评估疾病的严重程度等。

4.应用:病理学检查在临床上广泛应用于疾病的早期诊断、疾病的鉴别诊断、预后评估、治疗效果监测等方面。

5.意义:病理学检查是疾病诊断和治疗的重要手段,对于提高疾病诊断的准确性、明确病理类型和指导治疗方案具有重要意义。

三、液基细胞学1.定义:液基细胞学是一种通过对涂片上细胞的染色和显微镜观察,以发现早期病变和细胞异常的一种检查方法。

2.目的:液基细胞学的主要目的是筛查癌症和炎症等疾病,早期发现病变,提高疾病治疗的成功率。

组织病理切片步骤

组织病理切片步骤

组织病理切片步骤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组织病理学是一门研究疾病的科学,通过对组织和细胞的形态结构进行分析,可以帮助医生做出正确的诊断和治疗方案。

而组织病理切片是组织病理学的重要步骤之一,通过切割组织标本并染色,可以观察组织和细胞的形态结构,进而帮助医生做出诊断。

组织病理切片的步骤是一个繁琐而精细的过程,需要经过多个环节的处理才能得到准确的结果。

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组织病理切片的具体步骤。

1. 标本获取:组织病理学的切片首先需要获得病理标本,这通常通过组织活检或手术取材来完成。

医生会根据患者的病情和需要进行相应的标本获取。

2. 组织固定:标本获取后,需要立即将组织标本放入10%的甲醛或其他固定剂中进行固定,以保持组织形态的完整性。

固定后的组织标本可以长期保存,并且能够在病理切片的过程中保持组织的形态结构。

3. 组织处理:固定后的组织标本需要进行脱水、清洁和浸蜡等处理,以使组织标本透明并且易于切割。

这一步通常需要用到甲醇和乙醇等有机溶剂,以及蜡浸渍处理。

4. 组织包埋:处理完的组织标本需要放入蜡液中进行包埋,以便于切割。

在包埋过程中,需要正确定位组织标本,并使其固定在蜡块中。

5. 组织切割:包埋后的组织标本需要用微切片机切成薄片,厚度通常在3-5微米左右。

切片时需要保持切割的准确性和统一性,以便后续的染色和观察。

6. 组织染色:切割后的组织标本需要进行染色,以显示组织和细胞的形态结构。

常用的染色方法包括赖氏染色、简单染色和特异性染色等。

7. 组织固定:染色后的组织切片需要进行固定,以保持染色的效果。

通常用乙醇和甲醇进行脱水和抗褪色处理。

8. 组织观察:固定后的组织切片可以放入显微镜下进行观察,医生可以通过观察组织和细胞的形态结构来做出诊断。

组织病理切片是一项非常重要的组织病理学技术,通过对组织标本的切割和染色,可以帮助医生做出准确的诊断,并为治疗提供参考。

希望通过以上介绍,您对组织病理切片的步骤有更深入的了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病理实验课切片
实验一组织损伤和修复
1,肾水肿肾小球周围肾小管体积大,染色淡红
近曲小管上皮细胞肿胀,向管内突出,官腔不规则变小,胞浆内有粉红色小颗粒,分布均匀,大小一致,细胞核结构清晰
2,肝脂肪变性小叶周围肝细胞胞浆出现大小不等的圆形空泡,有的空泡较大,将核挤到一边
3,心肌褐色萎缩肌纤维变细,核两端的肌浆内有褐色颗粒,为脂褐素,心肌纤维结缔组织增生切面呈褐色
4,干酪样坏死在结核病时,因病灶中含脂质较多,坏死区呈黄色,状似干酪,称为干酪样坏死镜下为无结构颗粒状红染物,不见坏死部位原有组织结构的残影,甚至不见核碎屑,是坏死更为彻底的特殊类型凝固性坏死。

5,肉芽组织
实验二局部血液循环障碍1,慢性肺淤血肺泡壁增厚,毛细血管扩张充血肺泡腔内心衰褐C 淡红色水肿液体
2,慢性肝淤血淤血区肝窦扩张,充血脂肪区脂肪空泡
3,混合血栓
4,脾梗死低倍镜:红染区即为坏死区,其中散落着一些深蓝色碎屑,为坏死的细胞核高倍镜:核固缩,碎裂,溶解,脾小体和小梁结构模糊,尚可辨认
实验三炎症
1,各种炎性细胞(淋巴细胞核大居中几乎无胞质,浆细胞细胞椭圆核偏移,中性粒细胞核分叶,巨噬细胞细胞大,核居中肾形,马蹄形)
2,纤维性胸膜炎纤维素红染渗出。

3,蜂窝组织性囊尾炎四层均有病变大量中性粒细胞浸润
4,异物肉芽肿多核巨C 多核异物巨C
低倍镜:主要由多核巨细胞,单核巨噬细胞等成分构成,为结节状的病变
高倍镜:病变部位主要由单核巨噬细胞,散在分布较多的异物多核巨噬细胞,边缘区可见纤维组织增生
实验四上皮组织良恶性肿瘤1,皮肤乳头状瘤实质间质角质层
2,鳞状细胞癌标明实质(癌巢)间质角化珠
3,大肠绒毛状---管状腺瘤画出绒毛状腺癌部分或管状腺癌部分
4,肝细胞癌高倍镜细胞异形性大
实验五肿瘤第二次实验1,纤维瘤由形态一致的纤维C组成,但是组织结构有异形性。

2,平滑肌肉瘤组织结构有明显异形性,细胞也有明显异形性。

3,乳腺纤维腺瘤瘤实质(乳腺导管上皮纤维组织)
4,乳腺癌大小不等,形态各异癌巢。

有细胞异形性。

5,骨肉瘤肉瘤C明显异形性
实验六心血管系统疾病
1,动脉粥样硬化①内皮C下可见多数泡沫C②纤维帽下可见泡沫C③玻璃样变的纤维帽下可见2,风湿性心肌炎
3,高血压肾
实验七呼吸系统疾病1,大叶性肺炎
2,小叶性肺炎
实验八消化系统疾病1,胃溃疡
2,肝硬化
实验九泌尿系统疾病1,急性肾炎
2,慢性肾炎
实验十1,乙脑
2,伤寒
3,肺结核。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